標籤:

什麼樣的人適合搞科研?


這個問題看著很親切,一想就想到了以前,現在歸結起說其實就一句話,看看自己對科研是否有好奇之心,是否有想撬動看看最後到底是什麼的勁頭兒。

曾經,很多人說搞科研最最關鍵的是要有自己的想法。你的idea就是你文章的靈魂,因此,idea在科學界盛行,但對於很多未入門的人來說他們對於別人的想法可能大多停留在欽羨上,很少會去琢磨下這個idea的來龍去脈。這些idea從來都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有時也許會有意外發現,但大部分還是建立在對於已知的科研行徑來進行。

至於搞科研,對於未入門而想入的人來說,獨立實驗的培養是重中之重,它包括你對文獻的思考,總結,動手操作能力,分析數據的能力,遇到問題的應對策略,與他人的進行討論的能力,文章的撰寫能力等。對於想做科研的人來說,我想對於個人擁有的勤奮和耐心的品質已做好了足夠的承受能力,提到勤奮和耐心,多說一下,因為自己一開始就經常走彎路,由於文獻閱讀量少,對文獻總結能力差,雖然秉承著對做實驗的激情,一直做做做(典型機械的操作工,看著很勤奮,其實只是在死做瞎忙),後來才慢慢領悟到閱讀文獻的重要性,很多的idea其實都來源於對文獻的總結和拓展。

花了時間才領悟到的,你一定會格外珍惜。

但是,歸根結底,我覺得這些能力的來源其實都還是你對於科研是否有那股兒,其實說來說去,各行各業都是這個樣子,你對它來勁,你一定會有所收穫的。


好奇心最重要。好奇心可以驅動你去做很多事情,而且能很享受在其中。


我就是我身邊很多人口中適合搞科研的人,但是我並不喜歡這樣僅因為你在這一方面有一點成果就給出的片面評價。如果我選擇不在這條道上繼續走下去,我同樣可以證明我適合做項目,投身工業界。畢竟我始終感覺寫代碼比寫paper歡樂太多。

科研這個事兒,一開始總是給人下馬威,畢竟誰突然面對一堆英文paper要去看都不淡定,更何況想到以後要自己想idea做實驗寫paper。而太多人都是因為這一開始遇到的困難與艱辛,就給自己加上了"不適合"的flag,從此止步不前。於是越發堅定地認為自己"不適合","不適合"便成了真正的「不適合」。

在我看來,每一行都有它的門道,沒有與生俱來的適合吧。干一行愛一行,做好當下事,不斷學習,不斷訓練,善於思考門道所在,不隨波逐流,相信很多人都能從不適合變成適合。

其實,我特別希望有一天有人對我說,比起科研我覺得你更適合賣麻辣燙哎。


隨便寫寫,權當拋磚引玉。

1、敢於承認自己錯誤的人。科學和宗教的最明顯區別,就是科學會說、並且會經常說「我錯了」,而宗教從來不說這三個字。以事實和數據為標準,隨時準備著推翻自己之前的觀點的,是科研人員;以自己的觀點和立場為標準,不顧事實和數據的,是「民科」。抱歉,科研不是辯論賽,不是言之有理即可的。

2、想到再補充


想法不要太多的人!


富人


從反面說說什麼人不適合搞科研。

1. 一刀切的回答,大多數人不適合搞科研。從博士畢業後繼續從事科研的比例可以看出,數字是最無情也是最客觀的,即便能力足夠,也會因坑太少而把「不適合的」淘汰出去。

2. 簡單粗暴的回答,「窮人」不適合搞科研。廣義的窮人是指投資收益比低,承受風險能力弱的人。現代社會中的科研是贏者通吃適者生存的傳統行當,高投入,高風險,中低回報。

3. 如果僅僅是拿個碩士博士學位的話,離搞科研還有不少距離。就看當事人有沒有承擔搞科研失敗,轉行從頭再來的機會成本了。


同@大大大。

富人。

利益相關:期內卻因boss時刻拿撤funding威脅的商科PhD。


運氣好的人或不差錢的人

所謂運氣好是因為科研成果的隨機性蠻高的,你萬一跟錯了方向錯過了前幾年未來的路就很難走了。當然,如果你不差錢,即使有錯路還是能愉快地玩下去的。

至於有些人說的,聰明、努力、堅持。搞科研的哪個不是這樣的?可是真正成功的又有幾個?


世上所有的堅持都是因為熱愛。


文科能拉項目,理工科能拉項目且有能力完成


推薦閱讀:

如何將創造性工作轉變為機械性工作?
如何評價中國科大在超冷原子光晶格量子計算上的進展?
最好的朋友科研搞得不好,該怎樣幫助他?
科研能力是指什麼能力?
時至今日,韓春雨事件仍無定論。高峰作為第一作者為何沒有發聲?

TAG:科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