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部分學生宿舍是不是反人類的?

人數太多 。6個到8個 甚至有10個的。空間又窄 往往那些脾氣大的能對別人指手畫腳,然後還會有人跟著附和,沒有附和的成了眾矢之的。

1,阻礙獨立人格的養成 (從眾心理泛濫,羊群效應 。 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了,我們必須養成獨立人格,差異化多樣化才是正常現象。注意:我說的是獨立人格!!不是完美人格!!那些說融入集體的同學真的夠了,我們不是放養的羊)

2,原則分裂 (該不該堅持自己的原則?)

3,對生活作息,個人空間,隱私,好惡,觀念的干擾甚至干預 (晚睡的壞習慣就是在大學養成的)

4,自規劃時間容易被打亂 (自己住的話,計劃更容易實施,執行力更強,拖延症更輕,社交圈更廣)

5,有可能發生劣幣驅逐良幣 (總會有魏忠賢式的人物出現,不要以為只現於女舍,男舍尤甚。你要在責備鏈嘲笑鏈發泄鏈中謹慎遊走)住過集體宿舍的男生個個都像被閹割過的一樣,毫無血性可言。只會通過對處於弱勢的人發難來獲得自慰。

6,有可能發生獨裁的現象(總會發生人格不平等現象,雙重標準。「意見領袖」天然正確,矛盾雙方往往對人不對事) 這要和那些真正具備領袖氣質和有責任感的優秀同學區分開來。

總之宿舍氛圍好壞,還真得靠運氣 。近十年的住宿生涯,也遇到過幾次令人難忘的融洽的住宿氛圍。 再強調一遍重要的原因,太擠了!!太擠了!!

我們學校斥巨資為校領導新蓋了辦公樓 ; 學校位置偏僻,位於靠海灣的開發區,學校附近環繞著高樓,空置率達80%; 另:請了解 教育附加費

另:重要的事情強調三遍

中國不缺錢!!中國不缺錢!!中國不缺錢!!

我們都是納稅人!!我們都是納稅人!!我們都是納稅人!!

高考之後,我們每個人都花錢從高中學校買了一本書,內容就是各個大學歷年的錄取分數線。(當時因為三本院校學費太貴,並不願報三本學校。但家人勸我一定要讀本科)所以我特意根據書上的資料選了一所在我省錄取線最高的三本院校。心想這所學校的條件應該不錯。

PS:說說住宿的條件

1 我睡上鋪,床是鐵制的但是很輕,第一次爬上鋪的時候深怕把床給翻倒(事實上真的有一次把床給弄倒了當時體重136斤)。 躺在床上只要一翻身,甚至抬個手臂都會引起鐵床嘎吱嘎吱響。(臨床鋪的同學也有這樣的情況,但是室友只嫌我不嫌他,請問是怎麼回事?)

2 我就讀於東北的學校,我們宿舍沒有獨立衛生間,都在一樓的大澡堂里一大群人光著屁股淋浴。每十個噴頭裡有六個是不出水的,還有一個噴出的水,溫度是隨機的。要洗衣服的話每層有統一的水槽間,早晨洗漱也在那洗。 另廁所裡面的門關不了,因為門把手壞了沒人修,所以經常會發生你在蹲坑,突然環衛阿姨把門打開,尷尬的對視。

3 寬頻,我們那寬頻費很貴。2010年的時候2M寬頻一年1200。六個人用。只要有人玩網路遊戲,其他人就別想看視頻。當然意見領袖要看視頻,下東西,其他人就別想玩遊戲。還有校園網20元/2G流量。

4 住宿費1100元/年,如果搬出去住,住宿費照交

5 有衣櫃,沒有書櫃,只有兩人合用的電腦桌,東西都不夠放。我們都是上下鋪兩個人共用一張桌子,意見領袖一人獨佔一張(東西很多,香水衣服零食什麼都有,亂堆,也不整理一下,煙頭亂扔。他卻能指責其他人的東西很亂)。意見領袖住下鋪,住他上鋪的就可憐巴巴的沒地方放東西,但是人家好懂事的,畢竟人家室(qi)友(ruan)情(pa)深(ying)嘛。然後他的上鋪就把電腦放在我的位置了(我電腦被偷了,所以我沒有放電腦在桌上,但好歹我也要空間的好不?)。

6 宿舍樓分陰,陽兩面。每年陰,陽兩面的宿舍要互換。所以每年都得傾巢而動搬到對面去

7.......8...............


是,然後如果你觀察一下一部分學生使用廁所的方式,會發現有些宿舍里住的確實不全是人類。


如果大學寢室可以自行選擇室友,再差的環境我也能承受


本文轉自人人,代表個人觀點

2014年5月23日,聖芭芭拉的夜晚一如既往宜人。Elliot Rodger不知道他之前寫的141頁的宣言能不能把自己的動機說清楚,就像他也不清楚此時此刻要捅多少刀才能讓自己的室友死得乾淨徹底。不過無論如何時間不多了,周五晚上9點,派對該開始了。他離開寢室,坐進了自己的SUV,想起了早前在駕駛座里錄下後傳上YouTube的視頻,想必現在還沒有什麼點擊率——他檢查了一下手槍的彈夾——不過很快就會有的,很快。

兩天前的5月21日下午,台北,鄭捷在龍山寺站登上了捷運地鐵板橋線。一站路,長線,在到達江子翠站之前他有15分鐘,差不多吧。為了這一刻他一個月前就開始每天跑步鍛煉身體,現在自己的肌肉正迫不及待般地緊繃著。有一瞬間他懷疑四點半是不是太早了,真正的下班高峰期還得再等一會兒,不過這樣也好,給了他輾轉騰挪的餘地,畢竟30公分長的刀揮舞起來還是需要一定空間的。捷運啟動了,他也要啟動了。

一年前的2013年4月1日,黃洋喝下了宿舍飲水機中的水。每年的這一天都會出現許多不好笑的玩笑,林森浩想,這無非是其中之一罷了。

十年前的2004年2月,馬加爵最後看了一眼自己住了三年半的寢室。他捏了捏口袋裡不久前剛做的假身份證,他希望被報紙和膠帶封住並上鎖了的衣櫃里用黑色塑料袋裝著的屍體被人發現時,自己已逃得足夠遠。

人們對於死亡事件的容忍度有著奇特的邏輯。死亡的人數並不是關鍵,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一枚汽車炸彈就能造成數十人的傷亡。死者的年齡也不是關鍵,在衣索比亞和尼日每天都有兒童活活餓死。甚至死亡的方式也不是關鍵,盧安達和印尼的殘酷暴虐的血腥屠殺幾乎無人問津。

然而,當一個文質彬彬的學生殺死另一個或另一些文質彬彬的學生時,社會沸騰了。媒體好像突然想起我們是處在一個文明社會,如被害人父母般哭天搶地起來,大眾則表現得似是他們從不彼此憎恨,因為人心不古而痛心疾首起來。

彷彿他們從不曾經歷學生時代,從不曾經歷校園生活。

一個普通的上班族一天下來想要殺死的人可能包括:早點攤主、公交車上的所有人、電梯里的所有人、公司老闆、公司同事、快餐廳服務員、辦公軟體開發者、市長、省長、電視節目主持人、隔壁鄰居、老婆、隔壁鄰居的老婆,等等。

一個普通的學生呢?

「大人」們總說「校園是一個小社會」,但他們說這句話的時候似乎忘了「社會」是怎麼樣的,一個「小」字並不會讓一片弱肉強食的兇險叢林變成一個沐浴著和煦陽光的和諧溫室。事實上「小」只意味著更緊密的集體,亦即成員間更小的距離。

「那不是很好嗎?我很懷念學生時代人與人之間的親密無間啊……」學生時代每天在背後互潑髒水的女生在十年後說出這話的表情單純得簡直能讓你相信她們已經不再互潑髒水,而是手牽手走向美好明天共建大同社會了。

或許,對大多數人來說,相比於校園外「社會的冷漠」,校園內的小社會的確更具安全感,甚至像個「溫暖的大家庭」(對「大多數人」來說「家庭」是個溫暖的存在)。只要「大多數人」滿意了,「少部分人」的感受根本無所謂,當然這是majority和minority這兩個詞本身的定義,也是這個社會維持運行的方式。但是在校園這個「小社會」,問題便出現了——「少部分人」根本沒得選擇,他們在這個集體中被「大多數人」擠到邊緣時除了默默忍受根本毫無辦法,當你不受歡迎時你還是得和這群不歡迎你的人一起上課、一起吃飯、一起出遊——這一節課和下一節課,今天的中飯和明天的中飯,今年的春遊和明年的春遊——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如果你是一個班級中不受歡迎的邊緣人,這樣的生活看起來會永無止境。

在社會上,當你受不了辦公室里同事的嘴臉,你可以把與他們的關係維持在點到即止的事務性的淺關係,上班時道聲「早」,下班時說聲「拜」,需要合作時保持基本的禮節即可——事實上這個社會中絕大多數的關係都是這樣的淺關係。如果你實在受不了了他們的嘴臉了並且也不想捲入沒完沒了的辦公室政治中,你還可以選擇休假,或者乾脆辭職,群發一封郵件給所有的同事告訴他們你「在這裡度過了一段愉快而充實的時光」,拍拍屁股走人,去一個企業文化更適合你的地方工作,或是找一份不需要每天面對那麼多同事的工作——這當然會帶來很大壓力,但你並不是沒有選擇。

但在校園裡呢,你沒有辦法躲在自己的小隔間中——事實上你還得和一個根本由不得你選擇的傢伙共享一張桌子,然後親切地稱之為「同桌」,好像這傢伙會比你的前後桌或是這個教室中其他桌子後的傢伙對你更友好似的。你沒有選擇,轉學?你想再體驗一遍嘗試融入一個既已形成的集體而失敗的超值雙倍加量尷尬么?而且,「跳槽」還可以被描述為「職業生涯的跨越式發展」,「轉學」則聽起來和「處分」之類的詞一樣負面。更重要的是,一個上班族在忍受了一天的冷漠的上班時間和下班時擁擠的地鐵後起碼可以回到住處享受獨處的時光,為自己的情緒尋找或製造出口,而校園則是一個私密空間被壓縮到幾乎不存在的環境——當你忍受了一天的集體生活後回到了寢室還得忍受你的室友,你無非是從「小社會」跨入了「小小社會」罷了。

那麼你是怎麼變成「少部分人」的呢?有時校園中的學生間的圈子和派系鬥爭激烈程度並不亞於真實社會中的辦公室或是電視劇里清朝皇帝的後宮,一個受歡迎的傢伙會在某一天備受排擠——但是不不不,絕大多數情況下,如果你也曾經是一個班級中的邊緣人,你就知道自己被冷落並不是因為你做了什麼有損集體的錯事——事實上你什麼都不需要做。

還記得班上那個體形最胖的女生和那個身材最矮小的男生嗎?還記得你「出於友好」在背後給他們起的綽號和「出於善意」當著他們的面開的玩笑么?你覺得他們會時常回憶「美好的學生時代」嗎?你覺得他們會和你一樣熱愛那個「溫暖的大家庭」么?

沒錯,你什麼都不需要做。你只需要不巧長著一副齙牙或是走路姿勢有些奇怪,就可以比你所有的同學更深刻地體會到人性的美好了。筆者初中時同級有一個長著鬥雞眼的女生,全年級每一個人都認識她,但沒有一個人願意和她說話,當她課間走出教室想散步,走廊上會瞬間空無一人,當有人不小心碰到了她的文具或書包,會第一時間沖向衛生間用洗手液連洗三遍手——你以為我向她示出了善意,正常友好地和她交流,逐漸改變了大家對她的排擠?不不不,我是當時欺凌她並以之為樂的數百個傻逼之一。

但是你也該注意到了,這些令人矚目的「怪人」往往並不是校園謀殺的罪犯——當然不是了,那些公認的「怪人」不少都承受不了心理壓力休學退學或是乾脆消失了了,根本沒有機會殺人。真正開槍的往往是另一種邊緣人,他們很可能並不肥胖也沒有齙牙,他們只是內向而已。

不知道為什麼在校園中「內向」是一個毫無疑問的貶義詞。你得活潑開朗啊你得熱情外向啊你得和同學融洽相處啊你不能寡言少語啊你不能一臉陰沉啊你不能獨來獨往啊不然你就是個失敗的不合群的被集體拋棄的人。一個班級中最受歡迎的男生會收到比自己低兩個年級的女生寄來的情書,而最內向的那一個則可能一年下來都沒有和自己班上的女生說過三句話。一個名牌大學生殺人了,立刻就被社會從「天之驕子」的寶座拉下,扔進等待全民道德審判的地牢——可事實上在過去的十年中他可能一直在被審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沒有選擇,他早就不在乎。

可是大學不是一個相對於中學更加「開放」和「自由」的環境么?很可惜,內向而敏感的人們在經歷了青春期的被邊緣化之後,早已沒有健康的勇氣去做他們本可以做的選擇了,他們不知道他們大可以對著日漸增長的朋輩壓力說一句「Leave me alone」,然後像這個社會上仍然存在的許許多多的內向者一樣把學生時代的記憶拋諸腦後,過自己的生活。

當然了,專家們有自己的解釋,在電視上報紙中那些一頭花白戴著眼鏡的傢伙眼中,世界上一切十九世紀以後出現的東西似乎都可以成為「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替罪羔羊。哥特文化、搖滾樂、射擊遊戲、動作電影,是你們的錯!一切都是向青少年傳播這些暴力文化的你們「少數人」的錯!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清白善良的好公民!

1999年4月20日,美國科羅拉多州的Columbine高中,18歲的Eric Harris和17歲的Dylan Klebold在距離畢業只有兩周的時候,帶著手槍、卡賓槍、霰彈槍和一堆自製爆炸物走進了自己的校園,殺死了12名學生和1名教師、射傷了24人,當特警和醫護人員將校園團團圍住時,他們堅定地自殺了。

事後,警方在兩名槍手的家中發現了Marilyn Manson的音樂。輿論嘩然。

兩年後,導演Michael Moore在拍攝名為Bowling for Columbine(「科倫拜恩的保齡」,兩名槍手在行兇當天的清晨曾在學校的保齡球館打球)的紀錄片時,採訪了這位自出道以來就飽受爭議的音樂人。

Manson:「在我的成長過程中,音樂是我的出口。它不會評判你。你播放一張唱片,它不會因為你著裝太個性而對你大吼大叫,而是會讓你對自己感覺良好……我完全明白為什麼他們會選擇我,因為把我的臉扔到電視上太容易了,畢竟我的形象很適合用來宣傳恐懼,因為我代表著所有人都害怕的東西,因為我只做我想做的,說我想說的……這件悲劇的兩個副產品是,暴力的娛樂節目和槍支管制,而這兩個東西在即將到來的選舉中將是多麼完美的話題啊。然後我們就忘了莫妮卡·萊溫斯基,我們就忘了總統在海外進行的轟炸,而我則要來背黑鍋,就因為我唱了幾首搖滾歌曲。誰才更有影響力呢?總統還是Marilyn Manson?我也想是我自己,但我還是會說是總統。」

Moore:「你知道Columbine事件發生的當天,美國在科索沃扔下了整場戰爭中最多的炸彈嗎?」

Manson:「我知道,而且我認為這真的很諷刺。沒有人說:『也許總統對這起暴力行為也有影響呢。』因為媒體不會想這樣報道這件事,媒體要把這事變成恐懼。當你在看電視的時候,你看著新聞,你就被恐懼感充斥——洪水、艾滋、謀殺,然後切廣告——買Acura汽車,買高露潔牙膏,如果你有口臭就沒有人願意理你,如果你長痘痘就沒有人願意干你……這是一場恐懼和消費的宣傳,而我認為這全都是基於一個理念:讓所有人保持恐懼,他們就會來消費。就是這麼簡單。」

Moore:「如果你能直接和Columbine中學的孩子對話,和那個社區中的人對話,如果他們此時此刻就在這裡你會對他們說什麼?」

Manson:「我不會說一個字。我會聽他們想說什麼,沒有人去聽他們想說什麼。」

而在這部紀錄片中,導演Michael Moore還採訪了同樣畢業於Columbine中學的Matt Stone,他也曾是校園中的邊緣人,但他並沒有將自己的憤怒變成一場血腥屠殺,而是藉此創造了因辛辣深刻地針砭時弊而大名鼎鼎的動畫劇集《南方公園》。在採訪中他頗為激動地說道:「你相信你的學校和你的同學,但老師和校長們毫無幫助,他們不停地說:『如果你現在是個失敗者,你就永遠是個失敗者』來恐嚇你,讓你成為一個好學生……他們在六年級的時候就對你灌輸:『別搞砸,搞砸了你就會窮困貧苦孤獨終老。』然後你就會想,『無論我現在是怎樣,我就永遠這樣吧。』……但事實完全相反,學校里公認的呆瓜很有可能開創一番大事業,而公認的酷小孩可能最後只留在當地賣保險……如果有人告訴他們這些,也許他們就不會那麼做了……」

導演補充道:「It still sucks to be a teenager, and it really sucks going to school.」

而我想說,對一些人來說,即使已經不再是teenager,即使已經從school到college,it still sucks。

這部紀錄片獲得了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紀錄長片。當然了,這並不意味著社會主流對於片中所體現的思想的認同。事實上導演自己也並沒有對頻頻發生的校園槍擊案得出一個結論,像所有試圖反思的人一樣,他只是深入這個支離破碎的社會的角角落落,採訪那些曾經的校園中的邊緣人,搜集種種素材,拼貼、剪輯、呈現。

而讓美國人糾結至今的槍支管制,恐怕也不是問題最根本的癥結所在。在大洋彼岸槍支嚴格受限的中國發生的一切證明了,要把校園變成地獄,並不一定需要半自動槍支。石工錘、料理刀,或是N-二甲基亞硝胺也都是合格的兇器。又或者,在這一切發生之前,校園本就是地獄。

親愛的同學們,在你們義正言辭地譴責那些冷血無情的校園兇案製造者時,請也不要忘了感謝那些默默忍受一切並鼓起勇氣在同學會上對你們親切微笑著的曾經備受你們冷落、排擠、欺凌等等暴力或冷暴力的邊緣人們。

畢竟,他們並不是真的完全沒有選擇——在某一個早晨拿一把手槍或是砍刀走進教室也是可以的。

-----------------------------------------------

本文已發表於原作者和幾位小夥伴共同運作的微信訂閱號苔原

搜索the_tundra關注他們


作為一個剛過了兩個月大學宿舍生活並且現在剛從公共澡堂洗完澡回來躺在寢室床上的人前來回答。

先說結論:我不太懂題主所說的反人類具體是指什麼,但從下面的回答來看,我認為目前中國的絕大部分宿舍的設置都是反人類的,而其中最嚴重的一點,就是要被動地接受人際關係。

這種被動雖然一直存在,但到了大學,由此累計的矛盾才最為尖銳。如樓上的匿名樓主所說,雖然在之前的初中和高中,我們也被「緣分」安排遇到了一些室友,但在初高中那樣並不太自由的氛圍下,一些強制性的規章制度卻在某種程度上緩和了室友間因作息和生活習慣不同而可能產生的各種矛盾。

拿我現在住的寢室來說,6人間,我倒並不覺得擁擠,硬體設施的差強人意也真的沒那麼重要,我最感到無力的,是室友間生活方式和觀念的不同帶來的各種不和諧。我的對鋪,廣東人,打電話喜歡大聲講粵語,看視頻喜歡開外音,抽煙喜歡在屋裡,從來不管周圍的人是什麼狀態,在看書還是在睡覺,一如既往。但是當他要睡覺想安靜的時候,他會要求周圍的人不要開外音,不要講話,不要抽煙,當有一天我要睡覺而要求他戴耳機的時候,他罵我自私。這個室友算是特例,和他的不和諧純粹是由他的極品性格造成,我已經亮了我的底線,但是他不鳥我。大學宿舍的設置決定了你可能要和一個並不喜歡甚至討厭的人長久相處,從而每天面臨心情變差的風險,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覺得宿舍是反人類的。

還有一個是我的鄰鋪,我們並沒有過任何衝突,表面上也是關係不錯的朋友和兄弟,但是最近生活觀念不同導致的矛盾開始凸顯。我每天11點要睡覺,因為第二天8點要去上課,學校的點名制度嚴格,基本不能逃課,我要保證我的睡眠時間。我在入睡前難以忍受任何哪怕再小聲的噪音,所以會提醒室友不要講話,玩遊戲的動靜不要太大,抽煙的話記得開窗,以前鄰鋪都會遷就我,但是今天他終於向我亮牌,他說這和他想像中的大學生活一點兒也不一樣,他要的大學生活,是每天遊戲到凌晨甚至通宵,可以肆無忌憚地大聲講話,他說他再也顧不上我了,他要過想像中的大學生活。而我的觀點是,身體最重要,我很討厭晚睡然後第二天起來昏昏沉沉的狀態。他沒有錯,趁著年輕還有資本,要玩,這是他的生活方式;我也沒有錯,只是想睡個好覺。本來個人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怎麼生活是自己的事,不礙著別人就好。但是這樣兩個不同生活方式的人被安排到同個宿舍的時候,矛盾是必然會產生的。大學宿舍另一個反人類的設置就是:把一些生活方式根本不同的人安排住在一起,主動地去創造這種人與人之間本可以避免的矛盾。

我並不是一個不合群的人,也很少會在人際交往方面遇到問題,我大部分時間都很享受宿舍生活,室友之間互相吐槽卻又互幫互助的氛圍經常令我感到溫暖,但是當我意識到一些矛盾無法被解決且會一直存在的時候真的覺得好無力。

下面談談我對於為什麼大學宿舍這種設置一直沒有被改變的看法,上面有些人說了主要原因,我就說下次要的吧。

之所以大學宿舍這種設置被一直沿用,還有一個原因是:我們早在進入大學很久之前就已經默認接受了這種設定。

當我們還小的時候,身邊就有已經在上大學的哥哥姐姐,或者上過大學的爸爸媽媽叔叔阿姨,這些人會時不時地為你描述一幅大學生活的圖景,公共澡堂,寢室生活,隨著你離大學越來越近,這些會被越來越頻繁地提及,從剛開始的「天哪,太可怕了!」到最後竟然都帶著一絲憧憬和嚮往了,但凡是和未來有關的字眼,我們都會不自覺地去幻想各種美好的可能的際遇,從而忽略各種具體而微小的矛盾的存在可能。

還有就是宿舍這一環境在影視作品中的大量引用,從《致青春》到《小時代》,宿舍象徵著堅實的友情,象徵著美好的青春,這兩個元素給宿舍染上了無比溫馨的色彩,一樣東西既然能被用來懷舊,就不會是不好的。宿舍讓沒有經歷過的人產生了嚮往,好像住進了宿舍,就一定可以收穫珍貴的友誼,就擁有了可供未來無限回味的青春,在這種色彩的驅使下,大多數人一開始都並不抗拒住宿舍這件事。

答得有點亂,因為我的對鋪一直在大聲講電話。


高中宿舍36人一個屋子。

住了一個月我就和同學出去租房子了。老師說我搞特殊,去你媽的,我就搞特殊!


和一些國外的宿舍比確實爛,但絕對對得起價格。


不是「反人類」,只是集體主義色彩濃厚,設計建造時完全沒有將盡量照顧學生的個人隱私,以及方便學生的起居生活納入考量

建築設計是可以反映一個地區在一個時期的文化傾向和價值觀的。我們所熟悉的大學宿舍設計一方面源於建造時國家的主流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另一方面源於人口眾多導致的資源稀缺加重。

  • 每房間人次

4-8人甚至是10人以上在同一個屋檐下起居,每個人是很難擁有獨處的空間和時間的,因為永遠都有同屋的旁觀者,所有私下的行為即使關在房門裡都變成公開的了。

另外,宿舍的分配通常是按照學習成績、姓氏、學號來分配,你不能選擇自己的室友,也沒權力選擇住在哪一個房間。學校房管中心的安排就決定了你幾年的生活環境。

  • 集體澡堂/盥洗室/開水房/廁所

如果說多人房間壓抑了學生的生活隱私空間,那麼集體澡堂則是將學生的生理私處都暴露無疑了。曾經在學校老校區住過一年,所住那棟校舍的廁所就是一條連溝渠,中間用磚牆隔開,連門都沒有。。不過畢業之後那棟校舍就全面重新裝修了,校方也看不下去以前的設計了。。

為什麼校舍要如此集體化,如前所述,一方面資源確實稀缺,試想8人間要是變成2人間要多出多少個房間,由於人均擁有面積的增加又要多規劃多少方圓的土地。另一方面,由於舊的濃厚的集體主義意識形態,壓根不用考慮私人空間的被剝奪,來學校學習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吸收知識報效祖國的,每個學生都是組織人,不需要有個人人格和異於集體主義思想的價值觀。

為什麼說這裡麵價值觀的因素很重要,而不完全是因為資源的稀缺,對比hk的情況,我在hk念研究生的時候,學校的宿舍是遠遠少於學生數量的,沒有申請到宿舍的同學只能自己租房,而事實上學校的宿舍價格也並不會比市場放假便宜很多,並且宿舍的申請表上是會讓你填寫作息習慣,對室友的國別、專業的選擇,甚至可以直接說明你想同屋的人。雖然hk是個寸土寸金,房產資源嚴重稀缺的地方,但學校宿舍不會像國內一樣以如此犧牲個人生活空間的方式來進行妥協。

  • 區別對待

外國留學生可以選擇住進住宿條件更好的宿舍,儘管價格確實更高,但本土學生即使有錢也是不能選擇入住的。

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內的住宿條件開始改觀,各大高校新建的校舍都更多地考慮了給學生提供舒適的個人生活空間,有的高校也開始對校舍進行市場化管理,學生可以選擇不同價位不同條件的校舍。


在北京四環內650能住一年的地方

除了大學宿舍,哪怕樹洞你再找個給我看看啊。


宿舍不反人類,室友可能會反人類。


毫無疑問,中國大學大多數學生宿舍是反人類的,條件好的只是極少數。

但以中國的人均 GDP 來說,也只能有這麼反人類的大學宿舍。

上大學之後跟之前區別在於,上大學之前,你只需要考慮自己家庭的經濟實力,所以很多人可以有比中國人平均水平更好的住宿條件。而上大學之後,大學考慮的是中國人的平均經濟實力。——你所驚訝的其實並非僅僅是宿舍條件這麼差,而需要驚訝有的人就是窮得只能住起這樣的宿舍。

其實大學提高宿舍標準會有兩個問題,一是面積問題,一人間兩人間意味著宿舍建築面積的提升,並非所有學校都有這個條件。二是收費問題,可能會讓窮學生上不起大學。

與其抱怨大學反人類,不如抱怨中國人為什麼那麼窮,如果大家都富起來的話,那些條件差的宿舍就沒有人願意住了,而學校就有動力推倒重新蓋了。


據悉,中國政法大學的宿舍條件,並不滿足聯合國監獄管理的相關規定。但這並不妨礙我們獲得比囚犯更多的人權保護。


不反一切人類,反個別人類。

我就是那個不懂感恩的個別人類,上鋪、幾個人住一個房間和沒得選都讓人挺難受。誰讓我矯情呢,我就是矯情,我就矯情,不服你咬我啊!

-

我在某不知名985,四人間有空調陽台獨衛,水電網不限,地理位置絕佳。我有心理準備面對宿舍,對學校沒有意見。

但是難受就是難受啊…

(舉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好像你冬天買件便宜短袖花幾十塊是值啊,商家也不坑你,他只賣短袖啊,全國都這樣,他還加絨了,那你也冷啊…然後國外的說我羽絨服好幾千你們還不知足…還有人說,我們以前穿背心你還不知足…)

沒有給過選擇權的便宜算不算耍流氓。我是覺得,國內學校常常喊要建設國際一流大學,那麼學校再蓋類似科學會堂或者發展高大上項目的時候,也讓學生宿舍跟著發展一下,讓學生體面一些也未嘗不可。

宿舍床太高了,不能放床墊,睡得全身疼,護欄就那麼點高,多墊點東西很容易摔下床。床是什麼東西啊,床就是你累了一天回來歡快頹廢地往上一摔,不是想上廁所的時候哭喪著爬下來。即使放假我也時常想起爬床的恐懼,簡直酷刑啊,行動笨拙不是我的本意啊。那個爬床的梯子(已經包過了),我覺得踩著超疼,感覺自己像傈僳族同胞上刀山一樣。

不過床高有一點好處,就是冬天開空調,床上特別暖和。早上空調定時開,從此我就告別鬧鐘了。

那個床,只要我稍稍動一下就咯吱咯吱響,是的,有時候我會被自己翻身的聲音吵醒。浴室在樓外還算宿舍一部分么,破敗得可以,冬天去洗澡直接凍成冷鮮肉。浴室里沒有花灑,歡快的水流直接從水管出來。遇到下雨天洗完澡就出來踩一腳泥。住在學校的時候,我真是惶惶不可終日。

男生的住宿條件要比女生好。我們學校讓研究生住得不如本科生好像有點狠。可憐的學姐們。

話說這學期我宿舍有烘乾機了,好欣慰,從此告別黃梅天晾不幹衣服的恐懼了。雖然有同學抱怨貴,但是矯情的我非常欣慰。起碼有進步。

我分配宿舍的運氣已是極佳,從未遇見奇葩室友。但我不能站著說話不腰疼,的的確確存在其他寢室的同學有的養寵物,有的戀愛睡一張床影響室友休息,有的天天吵架就為了一個鞋架,有的偷東西,偷護膚品就算了,偷衣服什麼心態啊,樓下貼滿聲討偷衣賊的小紙條。有同學寢室女生開視頻,室友脫了衣服去稱體重,畫面太美。讓我先去笑一會。

比如一個宿舍有人想早睡,有人想打遊戲,有人想看書,有人想練口語,沒有人有錯啊。再多的包容和忍讓也抵不過日以繼夜的消磨。

有時候是相處的問題,有時候大家「不一樣」就是原罪。相愛的人一起都可能住出矛盾,何況一堆天南海北的陌生人。

四個人一個小屋就是擠啊,空間有限雜物無限,這要是換了動物界搞不好已經開始殘殺了。從人際關係和諧,到能愉快的住在一起,隔著一個天文單位呢。前排匿名用戶說得特別到位。

我對價格毫無異議。是划算。

但是我在國內上學就低人一等了么,必須選1200每年的這種,願意加價的人又往哪加呢。你說國內高校不知道宿舍該如何嗎?我看留學生公寓就挺不錯的。

如果能有選擇就好了,對二人間的需求肯定是存在的,出四人間兩倍到十倍的價格,我覺得都值,至少我願意出。

我不是在怨天尤人,我很熱愛生活的好嘛。

我能鋪地板革貼牆紙,但我不能改床,我只能幫自己到這了。學校要是同意,我願意好好收拾一番造福學妹。

畢竟不是自己家,不能要求別人一樣愛護它,我也只能維護自己那一角。

你們說國外,那就說內地之外

我在HK的宿舍是一千多港幣每月,如此寸土寸金的地方,雙人間,乾淨舒適面積足夠。對比香港的租房市場,我都要感動流淚了。其實挺省得,free wifi,廚房,各種設施後勤,洗澡的錢攤進去,比內地宿舍能貴多少。

我在美帝類似學生宿舍的雙人間,是私人開的學生宿舍,不是學校宿舍。我住的是一千多刀每月,含meal,一日三餐無限制自助,設施齊備。雖然貴,但是我能選一人,兩人,三人,四人。(不否認幸遇到奇葩室友的話也倒霉,帶男朋友,抽大麻,滿地酒瓶。旁邊寢室的韓國少女老是帶黑哥哥回去…鬧得雞飛狗跳)

我的要求多麼簡單,牆是乾淨的,床在地上,浴室在樓內。

對美好的嚮往一刻也停不了。其實房子舊也無所謂,我住過最喜歡的反而是下圖沒空調的這個。住在這個宿舍的時候,真的覺得幸福極了,讓我在這學到吐血都行啊。這世界上的常態是大家需求不一樣,有人喜歡宿舍很正常,個別人就是不喜歡。不能改正取悅您,我不抱歉

國外大學邊租房方便。學校周圍有大量「針對學生」的住房選擇。

「我個人」的體驗就是出去住是「多事嬌氣搞特殊」「找房子很難」「一個人不安全」

我一直試圖在我學校附近租房,周圍都是老小區,一個人出去住不太安心。合租的也不好找,最後家長讓我就算苦一點也要保證安全。

想住學校的留學生公寓比換國籍還難。

他們說價錢合適,沒錯,他們說和其他學校比已經不錯了,沒錯,但是他們怎麼說我都覺得住在那感受不到生活的美好。

我不否認是窮造成了我的痛苦,我也是個易被環境左右的人,所以也不敢抱怨,只能盼畢業。說我出一千港幣能在上海租到的請告訴我怎麼租,真心實意感謝。只想說風涼話的,請做一個安靜的美男子。

題主在東北出去住很便宜,住宿費獻給學校「搞建設」,就當省時間了,花錢買個開心。有一個自己的空間很重要。總是被宿舍環境所累,是一種極大的傷害。 不用聽什麼「你將來會懷念宿舍生活的」,你懷念的是自己的青春,不是那雞飛狗跳的宿舍

-----------------------------------------

這篇是我當時處於又要住學校一個學期而充滿哀傷的時候寫的,現在哀傷結束了心情好棒。我只是不喜歡學生受苦天經地義的論調。尤其什麼學生是學習不是來享受的…我們是來學習又不是來遭罪的。為什麼大學生就要過得苦呢,這些苦真的那麼有必要嗎?

而且這學期宿舍有進步。我要買了一些東西來提高生活質量,居住體驗有提高。我學校的的住宿條件確實在國內算好的,所以我可木有黑學校的意思。

每次看到一些學校夏天熱得讓人上天台打地鋪就覺得真是看著很慘。我學校當年不動聲色地裝空調,有人就說大學生嬌氣。這種人,真的很煩啊,要說也是學生的父母說。真是不懂什麼怨什麼仇…自己過不好,也不讓見不得別人的生活有改善

真是覺得居住環境變差之後,人的氣質和精神狀態都變差了,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被影響,我現在終於能理解一些人特別想擁有自己的房子即使當房奴也在所不惜的那種感覺了。有錢的同學根本不為這種事困擾,你們罵我也沒意思,這些根本算不得肉糜,也不叫揮霍。如果學校改善環境,受益的是家境不夠好的同學,我是真覺得有些人的生活方式和心態看著捉急,大家都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不應該過得「屌絲」。尤其是年輕的時候,真的。

說我嬌慣的呢我也不反駁,我是挺嬌氣的。嬌氣就嬌氣唄,因為我從小有很多很多愛啊。

-----------------------


就是個帶床的網吧

主要功能是Dota

偶爾用於休息

絕對無法用於學習


結論:沒有一定規則約束共同的休息時間和衛生狀況的集體生活,是反人類的。

說明:①本答案從原題及描述推測,只討論集體生活這一方面,不討論硬體設施。②欲反駁請先閱讀「四、答常見駁論」。

一、指手畫腳篇

@李東 的答案說「不能適應人類社會,不要指責人家反人類」未論證當前大學宿舍生活的「合乎人類社會性」,而是默認了「當前大學宿舍生活是人類社會的一種非負面狀態」。我否認當前大學宿舍生活的這種正當性。因為人類社會作為集體生活,一直都有無論是社會規範還是法律法規等社會契約的約束及相應的強制執行的暴力機關。沒有則難以想像。公共空間有吸煙限制,小區施工有時間限制(小區從某種意義來說一種更大範圍的集體生活),晚上擾民可舉報……都有嚴格的規定和執行。大學宿舍生活是集體生活,卻沒有集體生活該有的規定和執行。這樣看,大學宿舍生活何其反人類。

@黑川 的答案我完全贊同。

@林橙 的答案說「不喜歡這個環境就出去租房,抱怨什麼」似乎粗暴了些,如果這個環境是因為他人行為不當造成的,為什麼需要不喜歡它的我來買單呢?況且,對於家境不好的學生來說,這完全沒有可操作性。ta的評論區也有人指出更多的成本。這樣的成本若由要求比較正當,但是被「公投」認為不合群的學生承擔,是不是不合理呢?比如大學生普遍晚睡,學校23點斷電之後,一個學生睡覺了,另外三個還不想睡,玩電腦敲鍵盤、點滑鼠,這個學生不應該被指「不喜歡這個環境就出去租房,抱怨什麼」,是不是?

以個人案例說「我大學XX人住一起,也沒怎麼樣啊」「我還是很懷念那時的同學啊」等來證偽其反人類性的答案,漏洞很明顯,不言自明。這只是因為剛好你們幾個人都是差不多的生活習慣和態度,或者比較通情達理,或者由於愛好趨同性太強讓你忽視了你自己應有的公共利益。「懷念」是很情緒化的詞語,並不涉及對錯好壞,有這種情緒很可能只是喜歡所懷念之物的一部分給你的好處,比如懷念一起熬夜打遊戲吃泡麵的日子,還有懷念趕deadline「高效」的日子……

--------------

二、描述篇

首先定義本答案所說的「大學宿舍生活」:兩人以上同一寢室,成員未經過生活習慣等趨同性甄選,不強制休息時間保持安靜,不強制宿舍衛生標準。

產生題主說的問題,如果是作息等影響公共利益的方面,未必是唯一不適應的那個人的問題,而可能是大學宿舍是集體生活,但是卻沒有嚴格的規則約束共同的生活規律。

我小學中午寄宿在學校(100+在一個大廳),初中(12人)、高中(10人)、大學(4人)都住學校宿舍,括弧內為宿舍總人數,小學、初中在小城市重點學校,高中在中等城市省級示範高中,大學在某TOP5。小學以來的寄宿生活中,只有大學宿舍生活才讓我覺得反人類。

理由很簡單:大學宿舍是集體的,但學校卻給個人太多的自由,而沒有對集體生活要求制定基本的規定或統一的契約,以及相應的執行過程。因為學校做出這樣的決定,是基於「大學生都成年了,懂得道德自律了,應該知道尊重他人作息」這樣的認識。而事實並非總是如此。道德自律是靠不住的,而大學宿舍生活居然可以說是建立在這個靠不住的基礎之上!(打個比方,這就像一個只有成年人的社會中,社會共同體默認成年人有道德自律和是非判斷能力,於是允許所有人自己解決恩怨,想殺誰就殺誰。)

我的小學、初中、高中,學校都有查寢制度,內容大致如下:

  • 作息方面。規定時間睡覺、熄燈,強制要求保持安靜,初、高中都有樓管或老師查寢巡邏,發現說話、打電筒等影響他人休息的行為則警告,多次或規定時間開始之後較久依然有上述行為則記宿舍扣分。

  • 衛生方面。每天有衛生和內務檢查,若不好也會扣分。

效果

  • 作息、衛生方面。最後會落實到引起扣分的學生,採取衛生值日等手段作為懲罰。在這種制度下,大多數人都會遵守統一的作息時間,宿舍衛生也較好。雖然同在一個宿舍的人有10人以上,但因為集體生活有集體契約的制約,查寢制度又保證了契約的執行,所以個人基本的作息和健康並未受影響。
  • 人際關係方面。如果沒有這種制度,宿舍內需要協商、「科斯」一番,會出現類似「被吸煙者需要向吸煙者支付一定數量金額中止其吸煙,以保證公共空間無煙」「注意衛生的需要向亂扔垃圾的支付費用,以保證公共空間的衛生」等現象,想想都覺得不公平,這樣總有人有怨氣,矛盾難免;如今是公權力執行對損害他人利益行為的懲罰,被罰者甘心認罪,行為遭到制止,其他人也不會因此事繼續怪罪他,公私界限分明,不會因這種雞毛蒜皮的小事影響同窗之誼。

(根據我大學同學的情況,似乎沒有經歷過這種寄宿制生活的大學生佔大多數。若不能體會,可參照軍營宿舍生活,查寢的寄宿生活就是標準低一些,比如被子不用折成豆腐塊,疊成四方即可。)

大學宿舍生活:沒有人查寢,沒有共同約定的「安靜時間」,房間公共空間堆滿垃圾也沒人管,完全靠道德自律。如以下兩種情境:

  1. 你喜歡半夜玩遊戲、白天睡覺,沒人管你。你白天睡覺的時候,自律的室友則不會發出大動靜,但可能有人到訪、外界施工,你就會罵娘,說「反人類」。這種要求顯然無理。

  2. 也可能是大學生普遍晚睡、熬夜,而你想早睡,比如23點,而學校也是23點斷電熄燈(看得出,學校希望學生此時能安靜入睡),同寢室的其他人都想1點之後才睡,所以你的這種早睡想法就會被認為不合群。但這種要求卻是合理的。

------------------

三、解決方案篇

論「搬出去住」
:可沒那麼簡單,至少對家境不太好的學生來說不現實,若換寢室同樣也不知道新室友的情況,沒有統一的契約一樣會出問題。

不過我聽說研究生的宿舍是比較人性化了,本校保研可自由選擇室友,生活習慣相近的可以住在一起。至於新入學的學生,調查作息習慣再作安排?聽起來並不簡單,聲稱「希望23點睡」也很可能來到學校之後並未執行,畢竟這並不強制。

所以我的想法是,大學既然還是集體生活,雖然大部分是成年人了,但還是應該有一些強制措施以保護共同空間下的私人利益。可比高中之前放寬些,比如23點之後斷電,要求安靜,不許洗衣服、開動公共洗衣機等,宿舍衛生強制達到一定標準,並強制執行。我並沒有發現這些規則的不合理性,方家若發現還請慷慨賜教。

另外,據我觀察,大學之前寄宿過的學生,一般比較容易遵守「潛規則」,否則則較放蕩不羈,強調個人自由。我可以大膽推測,不想受「23點斷電,強制安靜,宿舍衛生保持整潔……」這些規定約束的人,崇尚「成年了我想在住所咋樣就咋樣」的自由,會大方選擇出去「自由飛翔」的。有成本限制或懂得群己權界關係的學生,則不會反對。

-----------------

***以下為2015.01.15更新,欲反駁請先閱讀,雷同駁論不再一一回復***

四、答常見駁論

1. 人治論。寄希望於人與人之間溝通調解,不成則由輔導員等仲裁。

  • 第一,這種機制前文已經說了,是建築在道德之上,而道德如何能靠得住?難道大學生能免疫於蠻橫無理、屢教不改?
  • 第二,這隻能事後處理,後果已無法挽回;而且處理未必妥善,因為沒有規則可以參循,標準不一。

  • 第三,未考慮到影響一人作息的不僅僅是同寢室的人,還有你不熟悉的同樓層甚至隔壁宿舍樓的聒噪者。走廊上的大聲說笑、半夜洗衣機的開動,都可影響。如此,需要溝通的範圍太廣了,莫非你要逐一溝通?

2. 「有規則,無自由」。

  • 實則對規則、法律的理解太過膚淺,看問題沒有看到責權統一。如果學生想要在一段時間裡在宿舍自由談笑(權利),那他同時必須在另一段時間裡一聲不發(義務)。而規則看上去束縛了你在還想敲鍵盤的那段時間的自由,實際上也因為統一了所有人應該安靜的時間,而增加了你可以自由敲鍵盤的時間。

3. 「憑什麼保障了你早睡的自由,卻不保障我晚睡的自由?」

  • 我們所說的作為社會共識的契約,「共識」的範圍也從來不是所有的人,必然有人需要做出讓步。但「共識」也不是簡單的投票,它們(注意,最明顯的就包括法律的制定)是基於細緻的考慮或討論的,甚至有反覆的試運行、反饋、修訂。這種細緻的考慮會將人們的非理性囊括在內。

    社會上上夜班的人可不少,他們白天睡覺。但社會整體的決策並不會以這樣的生活習慣作為主導,甚至不作過多的考慮。比如不會因為你白天睡覺,晚上上夜班而禁止工地白天施工。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規定:在城市市區雜訊敏感建築物集中區域內,禁止夜間進行產生環境雜訊污染的建築施工作業。並沒有保障上夜班的人睡覺的自由。上夜班的人會說:「你們應該考慮我們的感受,不要白天施工!」這樣的訴求是不是沒什麼說服力呢?同理,不會因為整體而言作息不健康的晚睡晚起的個人,而取消早晨第一節課。

4. 「大學生作為成年人,應該學會處理這種人際關係/應該在這種瑣事中磨練」。

  • 自虐式的磨練論,只是事後權宜之計式的一碗雞湯,是無奈之舉。太窮了沒辦法,有大志者只能減衣縮食,權且當作磨練;而不是「易雕宮於穴處、反玉輅於椎輪」式的自找苦吃。若真喜歡磨練,何不每日衣衫襤褸、泔水裹腹?美其名曰「在逆境中磨練」。人際關係的處理能力,豈需額外再找瑣事,平日生活還不嫌多嗎?
  • 成年人不是反智、反規則的同義詞。有規則可預防、保障,為什麼卻無端增加溝通成本,縮減做正事的時間、精力?若規則、法律不施於成人,莫非我國法律體系皆為「未成年人法」?
  • 規則四大益處:①事前制定,可告知相關人這樣做的結果如何,因此能預防。②事後有章可循,而非搖擺不定的人治、人斷標準。③減少了溝通成本,節約了時間、精力。④規則及其執行者(查寢人、衛生檢查員)充當了檢舉、揭發、處罰的角色,將此類危害人際關係的因素統一歸於一個第三者,使這些不會影響學生間的人際關係。

本質上,主張一定時間強制安靜,是效法強制夜間不得施工。午夜大吵大鬧的學生正是夜間轟隆作響的工地。其間不當之處,或亦為該法律條款不當之處。


沒辦法選舍友,光這一項就足夠反人類了。


看到這個想起來我朋友a和她從小國外長大的男朋友b的一段對話:

a:今天好冷

b:開暖氣呀

a:沒有暖氣

b:那空調!空調總有吧!

a:並沒有呢--

b:…那記得一會兒洗衣服用熱水洗

a:水龍頭裡沒有熱水…

b:…那你要不去買一個燒水的壺

a:那是違禁電器呢--

b:…所以學生就只能死咯


看人的,對於城市中產階級子女來說,確實反人類。但對於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家庭來說,能夠在這個地段住到這樣的房子已經很不錯了。

關鍵是現在國家還是把高等教育的宿舍作為一種純福利的存在,其實學校完全可以設置不同檔次的宿舍,價格也不一樣,最好的類似於國外宿舍的ensuite,其次是standard,再次兩人間、四人間……等等。同時預留一部分條件好的宿舍作為獎勵宿舍,每年GPA高的學生可以花普通宿舍的錢住進高級宿舍(如果多次違反宿舍管理規定或成績下降太多則需要搬回來)。這樣可以兼顧學生感受和公平。其實有的時候我們覺得會導致不公平的事,比如宿舍分多個檔次,很少會真正刺激到學生,當事人沒有這麼玻璃心,傷害的大概只有外人的聖母心。

除此之外,學校招生時應該把住宿條件、宿舍全景照片放在網站上給學生看,教育部門應規定如果實際情況與描述不符學校要向學生退還一部份住宿費。對於校外租房的學生,學校不應禁止,但前提是學生及未成年學生的家長必須和學校簽署協議,約定學校對學生在校外發生的一切意外情況概不負責。


忍受室友無規律作息和無節制通宵就足以構成反人類了

為了所謂的「河蟹」無條件忍受,簡直人權侵犯,應該建議人權調查委員會不要放過大學宿舍這一項

公正表現為對稱性即X=X,按照這一標準,真懷疑大學當初怎麼忍下來的,沒忍不住敲死他倆→_→


非常的反我這樣的人類。

我是讀高中才開始住學校宿舍的,在這之前我住家裡,通常會晚上7點多開始閱讀、練字、寫日記,一個人靜靜的。我很聽自己身體的話,一般會在9點40之前睡覺,那時候也不知道什麼是失眠,躺下10分鐘左右就睡著了。第二天七點起床,中午不用午睡。

高中開始在校住宿之後首先是晚自習到10點不能忍,我一般9點多就有困意了,然後在宿舍一般要聊天到晚上11點多才開始睡覺,所以第一個月對我來說非常的痛苦,9點多就有睡意卻要等到11點多才能睡。漸漸的我也形成了晚睡、熬夜的習慣,經常困了還不能睡,在感受自己身體方面的能力大大下降。並且我的睡覺前床頭寫日記和讀歷史的習慣也失去了,不再在睡覺前靜靜的感受一個人的美好了。

現在想想已經住了8年宿舍了,還得住2年,對住宿生活真心無好感,希望趕緊畢業。


學校是否把學生當成自己人,希望學生在這四年里成為怎樣的人?佔據學生在校至少三分之一時間的宿舍也是一個答案。宿舍條件可以不夠好,但是和教學樓和老師辦公室的差距,體現了校方對於學生和學生在學校的這四年是如何看待的。

因為年久失修,空間緊張,經費有限造成陽台沒有地漏,宿舍無法洗浴,供電無法支持空調甚至幾台電腦,接入網路價格昂貴,其實都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是一個對於這些問題理直氣壯,不尋求改變的校方,肯定是失了理想主義和情懷的(咦這個詞好像最近用爛了~)。

呼喚更好的宿舍條件,與其去批評學生的嬌氣,我更願意天真地想像國內學校宿舍乃至學生的生活待遇條件更好的那一天,應該也會是大學更純粹的帶給學生成長的那一天。

加一句今天我們校長在開學典禮上的話:「教育就是忘記了在學校中所學的一切之後剩下的東西。」(我只是說我校長提了這句話沒說他原創了這句話,而且他的發言里就有引語,為什麼非要指出我)


推薦閱讀:

有什麼讓你心情瞬間變好的事?
到底要不要給狗狗栓狗繩?
做駐外記者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打工仔該怎麼走未來的路?
自己在家煮酒的方法?

TAG:生活 | 教育 | 大學 | 中國 | 就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