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甲斐為根據地的武田家是怎麼支撐自己強大的軍力的?

其實是這兩天玩信長14的劇本想到的,以1550年為例,基本整個日本戰國強大的勢力從地理位置來說都不外乎大片平原加港口的模式,上杉北條今川毛利甚至萌芽中的信長,唯獨武田家的領地除了山還是山,沒有港口以外連成規模的耕地都不多,僅僅依靠有限的金礦是怎麼支撐起自己整個戰國前列的軍力的?


這個問題挺好,能找到不少資料,但苦於本人泥轟語實在無法順暢閱讀,本答案僅做拋磚引玉用。

信玄一直在太閣和信長中給的數值非常高,除了打仗行軍,他的內政外交也不是浪得虛名的。舉幾個能支持他四處征戰的根基:

  1. 信玄堤:晴信幾乎耗掉半生精力構築的水利設施,可以算晴信在內政方面留下的最大遺產,對改善甲斐的農業貢獻良多。玩過太閣的大概知道,有個內政卡叫「霞堤」,能提升開發新田的效果。實際上霞堤就是指信玄堤的設計:

    甲府是個盆地,在修堤之前,笛吹川和釜無川兩河常常會洪水泛濫(地理和修水利緣由大概跟四川盆地和都江堰相似)。在晴信修築此堤後,數百年間幾乎不曾有過大洪水。信玄堤的開工時間約在晴信繼承家督後,發兵信濃之前,並在1560年之前徹底修完。

  2. 甲州法度次第:天文16年(1547),晴信發布的分國法,即用於統治領國的法律規範。內容基本上是細化領主和家臣權利義務,保護農業,軍隊的激勵制度,訴訟條款、宗教制約等。(再類比一下,正面作用有些類似商鞅變法)直到後世,甲州法度次第對日本民法的制定亦有影響。
  3. 農田面積:甲州農田很小很小,參考一下農水省的報告2012年耕地面積報告:山梨縣(甲府)算倒數的,可長野縣(信濃)不小。據本人看到的不可靠資料,信虎時期,甲府石高20w,信濃約40w。 由於信濃並不統一,沒有一個強力能凌駕於其他家之上的大名,夾在晴信和景虎之間的信濃諸家在多年抵抗後被攻滅或臣服於某一家,並最終在天文22年(1553年)隨著村上義清的奔走,信濃大部都落於武田手中。手握兩國的晴信,就算甲府地盤忒小,也是兩國的實力了。更不提後來的西上野、駿河等地亦落入武田之手。

  4. 外交:對於戰國的任何一位大名來說,外交都是非常重要的手段。晴信在這一點上做的也不錯。在長期和景虎的對抗中,甲相駿三國同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從上圖看看,晴信在確保了背後的同時,將主要力量瞄準了北邊的越後和東邊的西上野。信濃西邊的山中道路途遙遠,幾乎不會有來自美濃的進攻。 在足球小將義元敗亡後,信玄玩了一手背刺的事兒大家應該都知道。後來還和氏康大打出手,一路干到小田原城下。但轉眼氏康掛了,武田立刻又和繼位的氏政結成甲相同盟,為自己從東海道上洛做好準備。 真是翻臉(不)認人啊(You Can (not) Redo......)
  5. 家臣團:相對於他的宿敵謙信,武田的家臣團要穩固得多。武田家臣有長期的譜代如原、諸角、飯富等,自己的倆兄弟,同族一門眾穴山、秋山、小山田,徹底征服了的真田、木曾、保科等。武田四名臣都是晴信自己提拔上來的,馬場是放逐老爹有功;高坂是真·基友不用說;山縣是譜代+放棄長子後提拔;內藤是自己爹被信虎砍了出逃,晴信放逐老爹後叫回來的。 對比一下上杉,膝下無人,大舅子和重臣一起掛,有那麼幾個猛將不是想叛亂就是反覆叛亂。沒有龐大穩定的譜代團體,想發動一次大戰都難。

附加槽:這種問題終歸還是要看日本史書筆記地方志一類是怎麼記錄的,可惜這類基本沒什麼譯本。知乎日本戰國話題下有個想了解日本戰國史,哪本書比較不錯?,裡面全是推薦小說的,那些玩意兒能當真么


想理解這個問題,建議樓主拋棄遊戲邏輯——並不是只有靠海才厲害,否則秦不可能統一中國。

日本之所以有「強大大名都是平原+港口」模式,主要原因是日本沒有哪個地方距離海岸線能超過300公里,很容易就到海邊,其中只有武田家不在海邊,就覺得「誒,好奇怪啊,為什麼不靠海也可以發展?」這種問題好似問「誒,好奇怪啊,為什麼不是沙漠也可以有石油」差不多。

題問「武田家的領地除了山還是山,沒有港口以外連成規模的耕地都不多」,這點完全站不住腳,太閣檢地賬顯示,甲斐國產能是22萬石,比靠海的駿河(15萬石)、相模(19萬石)、出雲(18萬石)、石見(11萬石)、安藝(19萬石)等領國都要多。的確,太閣檢地是1590s,武田家崛起是1520s,前後差了70多年,但甲斐國與他國的對比關係卻不會出現太大差距。

那好,這些產出能帶出多少部隊呢?說實話,戰國時期每萬石能出多少兵力,這點一直沒有個定數,畢竟人不是機器,多吃點少吃點也不是不能打仗。以關原之戰為例,西軍石田三成(19.2萬石)帶出5820人,也就是每萬石303人;東軍山內一豐(6萬石)2000人,也就是每萬石383人,這都是拼了老命帶出來的部隊。相比之下福島正則、細川忠興、黑田長政、田中吉政大致維持在每萬石250-300人之間。反推回戰國中期,每萬石只算能帶出250人部隊,那22萬石就是5500人,再加上武田金山所能購買的糧食,與武田信玄剛剛即位時期(1540年代)武田家實力差不太多。

從軍力本身而言,武田家算不上多麼強大,到戰國後期基本上人人都能拿出5000人,但問題在於,甲斐國在戰國中期就由武田信繩、信虎父子強行統一,領地內沒有人敢再生事,甲斐國成了武田家穩固的「基盤」,這一點較之同時代長尾家在越後、尼子家在出雲都有著明顯不同。

有了基盤以後,武田家採用了戰國大名的慣用伎倆——先方眾。武田家想其他領國(比如信濃)擴充實力,但自己勢單力薄,只能借一家打另一家,最後把聽話的這一家變成「先方眾」,穩定在當地成為家臣。比如1542年進攻諏訪賴重,武田家就動用了高遠賴繼作為「先方眾」,當然最後把高遠賴繼也幹掉了。。。再比如進攻戶石城動用了真田家。。。這些例子都說明武田信玄攻略信濃時,更多以政治輔助而非純軍事手段來做,不需要太大軍力即可完成。

個人一直認為,武田家軍力崛起,基本還是在武田信玄一代,佔領南信濃之後獲得大片肥沃土地(信濃一國有40萬石,其中平原集中在中南部的諏訪、松本一帶),進一步擴充了軍力,藉助1-3次川中島對峙建立一個固定假想敵而團結內部,穩固信濃統治基盤,這才有了後世強大的武田軍團


甲斐的軍力也就那樣,靠信玄的戰術能力才有很大的威名。

不過武田的謀略是小聰明,信長的才是大智慧。所以信長是天下人,信玄只是一方雄主。

信長和關東三雄相比,高超之處就在於直接打出幕府將軍這塊招牌,借雞生蛋,成功上洛。關東三雄,眼界都沒有超出關東小地盤去。北條強在地理優勢好,富饒之地他佔起來最容易,而且前幾代基礎好;武田強在能打仗,會用謀略;上杉強在能打仗和大智慧沾了個邊。這個沾邊就是打出關東上杉氏的旗號來,就能調動十幾萬脅從兵力圍攻小田原,遺憾最後沒打下。

一個上杉管領的名號能動員十幾萬脅從,一個幕府將軍的動員力是多少?所以信長擴張起來,要比關東三雄快更多。信長上洛成功後,在原有的將軍之外又多出來一塊天皇招牌,在政治大義上比各方諸侯強的不是一點半點。

信玄勇於小利,昧於大義,十幾年來為了北信濃那片蠅頭小利和上杉打的不亦樂乎,結果誰也沒獲得太大好處,同期信長迅速擴展成為超級大名,這就是小謀略和大智慧的差別。

現在我們覺得信玄名聲好像很大,但是在戰國那個時代,信玄的聲望遠不如上洛成功的信長。信玄的聲望是後來的幕府甲流兵教師吹出來的,信玄本人沒有多少聲望可依,實際上他擴張過程遭遇劇烈抵抗,北信濃豪族寧肯依附上杉也不臣服武田,這就是聲望不及。信長的聲望,因為將軍天皇這兩塊招牌,在上洛成功後已經遠遠超過了武田,小豪族歸順織田,就是歸順將軍,天皇,和歸順名不正言不順的武田相比,哪個更有吸引力?人家上杉還有個關東管理的名分呢。信玄長期以來一直不明白這個道理,非要武力慢慢啃,空耗國力。

信長另一個好處是用人不拘一格,不受地域身份意識的限制。武田這方面做的不怎麼樣,長期以來,武田氏家臣的勢力一直很強,強到能放逐上一代的當主信虎,信玄對此也沒多少辦法,所以傳統家臣之外的人,在武田手下很難受到重用,這也是武田擴張緩慢的原因。」山本堪助「只是一個真偽難辨的傳說,此人是否真實存在都說不清楚,可能的原型記載,不過統領幾十名足輕而已!反觀非尾張嫡系的明智光秀,投靠織田十幾年,就是統領十萬人的大將,封地都幾十萬石!相比之下,是歸順武田的好處多,還是歸順織田的好處多?


偽命題,甲斐的軍力不強大,既窮又偏,武田的強大在於信玄父子兩代人的開拓


其實前面已經有人說了一個最關鍵的因素了:金礦。甲斐金礦讓信玄擁有了爭霸天下的資本,那個時代,挖出來就是錢的黃金,加上戰國時代密布的商人網路,讓信玄能夠組建起戰國時代的第一騎兵隊:赤備。武田家軍力強大與否,最有發言權的是德川家康。長筱之戰前的家康被信玄打得猶如喪家之犬,直到信玄死去,信長來救才最終打敗信賴。


甲斐有金礦,兵農合一,而且這地方出戰馬,騎兵較強


推薦閱讀:

為什麼討論關原之戰普遍認為西軍正義的?
日本戰國時期,寢返武將需要哪些因素,實際有多困難?
日本令制國的名稱由來是?
室町時代是怎麼劃分武家家格的?
如何評價石田三成?

TAG:日本 | 日本歷史 | 日本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