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才算好的葡萄酒?


哈,好問題!

怎麼才算是好的葡萄酒,這個好字是用來修飾葡萄酒這個名詞,而不是滿足修飾葡萄酒的品酒人。

明白這個前提,我們就明白了主觀的判斷,個人愛好,價格昂貴,名氣響亮,十分稀有,乃至於和朋友一起喝得很開心都可以排除了。

那麼,怎麼樣才算是一瓶好的葡萄酒?

首先原諒我是舊世界的擁護者,法國葡萄酒的從業者和忠實粉絲。所以要討論葡萄酒的好與壞,我必須要引入terroire和cépage 這兩個概念。

cépage 就是葡萄品種,這個大家生活中有很多例子。比如蘑菇,有大的有小的,有香菇,有平菇。有的口感好用來炒著吃,有的味道香可以用來當調料,還有的很鮮,可以用來做湯。

如果你把用來吃的蘑菇當調料用,用來做湯的炒來吃,你還會覺得這個蘑菇用的對么?這盤菜還會是一盤好菜么?

葡萄也是同樣的道理,葡萄品種不同決定了成酒的根本差異。平常用來做高質量葡萄酒的葡萄品種大約有2,300種,較常見的國際品種也有2,30種之多,而且之間的差異非常大。

比如常見的特點突出的白葡萄品種gewurztraminer,阿爾薩斯的4個grain noble 高貴品種之一。具有非常好區分的荔枝香味,通常會有玫瑰水蜜桃成熟菠蘿熱帶水果的香味。另一個高貴品種muscat 叫做麝香葡萄,顧名思義以麝香為特點,pinot gris 是第三個高貴品種,特點是比較中性,沒什麼突出香氣,主要淡淡的小白花的香氣和平和酒體取勝。法國的sauvignon blanc 白蘇維農有典型的生蔬菜氣息,chardonnay 霞多麗是以檸檬橙子柚子等酸性水果的香味為典型。

紅葡萄品種多樣性更強,cabernet sauvignon 波爾多的解百納是以青椒味聞名,merlot 梅洛以紅色水果取勝,syrah希拉有胡椒皮革味道,grenache 哥海娜卻是黑色水果作為標誌。

各個cepage 在成酒得酒體解構,酸度,酒精度數,殘糖量,丹寧質量和數量,顏色深淺都有決定性影響。

所以一瓶好的葡萄酒首先就要顧及到使用的葡萄品種,要突出其典型性,掩蓋不足,所謂混釀葡萄酒也是為了在各個葡萄品種之間取長補短。但如果是一瓶單一葡萄品種的(monocepage)的葡萄酒你完全體現不出葡萄品種的特色,那應該是非常失敗的,很多新世界的酒很喜歡用新橡木桶,特別是高度烘烤的橡木桶,導致酒的橡木味有時候甚至是烤肉味太重,掩蓋葡萄本身的香氣,雖然可能帶來橡木的高檔感,但其實是與好的葡萄酒哲學相違背的(很多葡萄酒初學者甚至有經驗的酒客最愛橡木桶vanille香草的香味,覺得有這個就是好酒,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品酒誤區)。而侍酒師或者酒評家們如何定位一瓶酒來自哪裡?主要也是依靠葡萄品種。

但一瓶葡萄酒反應自己的葡萄品種特色也遠遠說不上是一瓶好的葡萄酒,只能說是及格。那還有什麼因素的呢?

既然每個葡萄品種有自己的特點,那法國和美國同樣的使用黑品諾釀出來的酒,勃艮第和俄勒岡產的酒區別又在哪裡呢?

這就要從terroire 風土這個法國釀酒人一生追求的釀酒哲學說起了。在法國,一個酒庄莊主或者釀酒師其實是不能決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樣的成品葡萄酒,甚至不能決定什麼風格的葡萄酒,因為作為AOC產地,你要出產符合本地區甚至本片土地特色的葡萄酒(很多莊主為了釀造自己喜歡的葡萄酒特意降級成為VDP級別)。這就是風土,葡萄酒是天地人的產物,酒莊主和釀酒師要通過葡萄酒忠實的反應本年天氣土地變化特色,自己的追求和偏好是第二位的。比如一個波爾多的例子:曾經有一個酒庄在採收葡萄前為了不使雨水減低葡萄的風味質量,使用了塑料模覆蓋葡萄藤,最後被產區監督委員會查出,課以重罰。為什麼要這麼做?為什麼提升葡萄酒質量的做法反而受罰??因為這是和保護風土特點的原理相違背的。

這也是為什麼勃艮第葡萄酒特別複雜的原因,因為勃艮第是最重視風土的產區,往往一片山坡會分為幾十種不同的小區,各個小區的微氣候和土地條件都不相同,導致一個小酒庄會推出十幾款酒都是從不同小區自有的葡萄出產裝瓶的,而可能整個酒庄的產酒量不及波爾多一個普通莊園的十分之一。

這也是新世界酒雖然品質不低,但一直不能和法國相提並論的地方。因為葡萄酒不是可樂不是飲料不是啤酒,不能為了提高品質不顧反應風土情況就不管不顧的隨意亂用高科技和大批量生產。

而多樣性和地區風土正是葡萄酒區別於其他酒的根本原因。

消費者買一瓶勃艮第,他買的不僅僅是一瓶黑品諾的葡萄酒,他買的是世界上獨一無二氣候最適合品諾葡萄出產的勃艮第地區那一年的天氣,土壤,特別是釀酒者辛勤勞作汗水和心智的結晶。你其他地方的酒再好,勃艮第的味道是不可複製的,這種獨特性也是法國酒最重要的法寶。

所以我們的結論就是: 一瓶好的葡萄酒要至少有葡萄品種的特點,其次要突出產地的風土情況,讓人一喝就知道是哪裡產的,甚至知道是哪個酒庄那個產區那個山頭產的葡萄酒!

而這兩個標準越突出結合得越好葡萄酒的品質就越高,比如世界上平均最貴的葡萄酒,勃艮第的羅馬尼康帝庄就有自己獨特的玫瑰凋謝的味道,產此酒的地方是grand cru 偉大土地 ,風土不可複製。僅僅憑藉此地風土的獨特性就入選聯合國文化遺產。所以不管世界其他地區的酒品質多高,是怎麼也無法說他們的酒要好過康帝家的葡萄酒的。

ps:還有一個評價標準是要反應釀酒者使用的釀酒技術:有沒有橡木桶陳釀,傳統發酵還是二氧化碳發酵法,有沒有乳酸發酵,酒廠陳放時間,壓榨方法,泡皮方法....等等等等,這些多是從業者和發燒友討論並品嘗發現,不與上述兩種評價方法違背,而是為了上述兩種評價服務,所以略過不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weixin.qq.com/r/yUwaAq7EPPNDreph9xnb (二維碼自動識別)


WSET是全世界最權威的葡萄酒教育機構,在其定義里葡萄酒的質量分為5個級別:

faulty 有缺陷:有明顯缺陷

poor 一般:無缺陷

acceptable 可接受:有一條優點

good 優質:有兩條優點,兩個缺點

very good 出色:三條優點,只有一條缺點

outstanding 卓越:找不出缺點

不考慮價格因素不考慮場合,只考慮純粹質量。1萬塊的拉菲可能是優質的,因為年份不佳。10萬塊的康帝可能是出色的,因為還找的到缺點。而600塊的法國盧瓦河谷小酒庄Didier Dagueneau釀造的長相思Blanc Fume de Pouilly可能是卓越的,因為在這個類別里難以找出複雜度更高、更出色的酒了。不考慮價格,單純考慮質量,好酒是可以對比出來的。對比拉菲與拉圖,對比不同年份的康帝,對比Didier Dagueneau與產區里的普通酒。誰喝誰知道。

考慮上價格因素,問題就變得複雜了。如果2000塊的龐特卡奈(Chateau Pontet-Canet)同1萬的拉菲相差無幾,如果1萬的Domaine Georges Christophe Roumier Les Amoureuses同康帝不相伯仲,孰優孰劣就只能存在飲者心中了。

面對不同的人群「好」的定義也會有不同。對缺陷的理解,對優點的理解都會有偏差,但這些偏差通過對比是可以呈現的。猶如雨天採的桃子和晴天採的桃子,人人都吃的出差別,酒也是如此的。

好酒應該均衡、濃郁、餘味持久、複雜,對比同類型的酒沒有明顯缺點。

拉菲是好酒嗎?當然,大部分時候完美無瑕,少數年份略有缺陷。

康帝是好酒嗎?當然,年年都完美無缺。

長城是好酒嗎?通常比較難,在均衡度上就已經敗下陣來。

為什麼價錢少個零頭的Didier Dagueneau Blanc Fume de Pouilly如此小眾、極客、獨特的葡萄酒是好酒?就是因為用一種極客的精神探索釀酒的邊界、理念超越時代、重新界定了風格,做到這些的同時還「均衡、濃郁、餘味持久、複雜,對比同類型的酒沒有明顯缺點。」

對好酒的認知建立在一定的基礎知識之上,對所有事物優劣的判斷皆如是。尊重基礎知識,再進行後續的討論才有意義。在此之外,價格不決定好壞,品牌也不決定。釀造一瓶優質葡萄酒的成本有一定基準,但也不需要太高。品牌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


謝邀請。這是關於葡萄酒和審美非常具有根本性價值的一個問題,值得再認真回答一次。

身邊一起喝酒的朋友中有一類典型,當告知某瓶酒價格昂貴或者出自某位名家之手時,他便不斷讚歎酒的品質高妙;但如果是在不揭露酒身份的盲品場合,這些朋友卻不一定能嘗出好來。不少喝酒的人甚至我們專業人士自己有時候會做這樣的label drinker,其實也並不奇怪,畢竟就和其他審美能力一樣,品鑒葡萄酒也是一項要依靠直接的感覺體驗(主觀的)來進行的活動,很容易到各種外界因素的影響。但審美並不僅僅通過感觀體驗就能完成,就好比一名小學生和一位藝術家一起逛盧浮宮所產生的感覺會完全不同一樣,直接的感觀體驗必需要有理性的引導才構成完整的審美能力,而這樣的理性往往是通過經驗而獲得並積累提升的。而對「什麼樣才算是好的葡萄酒?」這樣的問題給出的符合客觀性標準的答案也是基於人們大量的經驗總結。

我們雜誌前兩天的一篇文章,就是對這個問題的一個相當清晰的回答,給有興趣的朋友提供一個參考吧:

品酒需要天份嗎?

作者:王鑫 / 知味葡萄酒雜誌

經常還有人問,你們做葡萄酒品鑒的,是不是要有天份?我們通常回答:「以大多數人努力的程度,根本輪不到拼天份」。體會美妙食物和佳釀的能力非是與生俱來,而是來自日後的教育和經驗。

畢加索被稱為20世紀現代藝術的主要代表人物,但你肯定不會看到哪個兒童繪畫班從臨摹他的畫作開始。如果哪個書法老師第一堂課先教懷素的狂草,恐怕會被家長狂毆。歸根結底,鑒賞複雜藝術的能力,就像數學運算的能力一樣,主要依靠後天逐步的學習;沒人天生是數學家,同樣沒人天生是藝術鑒賞家。

圖片來源:http://cedarhousenursery.co.uk

美食美酒的鑒賞也是如此——給一個哭著要吃糖的小孩85%的黑巧克力,不管那塊巧克力質地有多細膩,恐怕都只會讓小朋友哭的更凶。親戚家的熊孩子跑來搜刮冰箱,4塊錢一個的冰激凌可能全軍覆沒,但旁邊的4千元一斤的茶葉卻絕對不用擔心。兒童最初的口味偏好,無非本能驅動下喜歡甜的或奶味的東西,因為糖分能給我們生存必須的能量,而奶味驅使幼體尋找母親的庇護,所以他們判斷美食的方式也非常簡單——甜的就好,奶的就香。儘管小孩子不用人教就能開始吃奶,但要讓小孩自行判斷三鹿牛奶和進口奶粉哪個入口更圓潤,質地更飽滿,恐怕很難做到。

不管美是客觀還是主觀的,審美這件事卻有其社會標準存在。在音樂、美術、戲劇這類並不能用來填飽肚子的事物成為我們追逐的目標後,人類就在制定關於審美的遊戲規則了。從沒了解過曲藝的人去看一出京劇,可能也能覺得非常精彩,卻不會懂什麼時候該叫好。從沒學過品茶的人,也能欣賞一杯泡製如法的上好滇紅,但八成會覺得直接喝可樂更痛快。未經雕琢的鑒賞能力,或許也能讓人在面對藝術作品時感到觸動,卻無法幫助他分析「好之所以為好」的原因,更別提用精確客觀的語言再現他的體驗過程。正如符號論美學的代表人物蘇珊·朗格(S.K.Langer)所指出的,「人們對於一切藝術形式的直觀性把握,都不是僅僅停留在一個低級的機械性水平之上的,因為對於藝術形式的把握是一種理解,是一種滲透著情感、意志在內的高級心理活動。」 想了解怎麼燒魚最為可口,應當去請教久居江邊的老饕,而不是三歲就出家修行的高僧。審美不僅要依靠直接的感覺活動,而且必需有理性的引導,而這樣的理性往往是通過經驗的積累而獲得的。

回到酒上也是如此,喝酒的第一個原因,應當是好喝。最昂貴的葡萄酒和最廉價的葡萄酒,他們彼此之間最大的差別是味道,而非保健功效。這一產品中最昂貴的那些之所以擁有價格,正是在於其香氣與味道令人愉快,而其中最好的那些,也能讓人像欣賞音樂、雕塑等等其他藝術品一樣,給人帶來對自然世界和內在精神層面的思考甚至震撼。

在繼續討論如何評價一款葡萄酒的好壞之前,要順便提一句關於葡萄酒保存的問題。葡萄酒和綠茶或者咖啡豆一樣,是需要注意保存條件的。你家裡今年的明前綠茶如果沒放在冰箱里保存,現在就變成了明前稻草。葡萄酒也是如此,經歷30度以上的夏季高溫,陽光或者燈光直射,頻繁震動等都會損傷酒的品質。這些問題在過去甚至現在很多賣葡萄酒的人都不知道,所以很多「嬌貴」的葡萄酒在買到手的時候可能就已經掛了。在保證葡萄酒狀態良好,以及侍酒方式得當的前提下,我們才能繼續下面的討論。

由於葡萄酒風味的多樣性,掩蓋酒標進行盲品就成了葡萄酒行業一種常見的品鑒,學習和考核手段。當然,大部分情況下只是蒙上酒標,而非眼睛。

那怎麼評判一款酒是好還是不好?對於葡萄酒的品鑒審美來說,有哪些公認的標準?

大部分品酒體系中核心標準被稱為BLIC——平衡(Balance),餘味(Length),濃郁度(Intensity)和複雜度(Complexity)。這些要素每一項都能夠切實讓我們感受到愉悅,但卻又和某一類具體味道無關,所以不摻雜個人口味偏好的主觀判斷;道理相同,用來這四項標準來評判茶或者咖啡的品質也沒什麼大問題。

平衡(Balance)——這是一瓶酒給人帶來愉悅的基本前提,也就是說酸度、甜度、酒精度、澀味(對於紅葡萄酒和少量的白葡萄酒而言)等味覺的維度上沒有任何一項有突兀的表現,相互之間達到平衡,也有足夠的濃度來呈現出清晰的口感結構,不會讓人覺得太過於簡單和單聊乏味。

餘味(Length)——餘味是指在你把口中的酒咽下去或者吐掉後,剩下的那種唇齒留香的感覺(難喝的味道,殘留再久也不是餘味,是反胃)。明前龍井比立頓綠茶袋貴的理由,餘味佔了很大部分。對於沒有刻意去進行品嘗的人,餘味是容易被忽視,但卻又真切提升體驗的效果,即使你沒有在喝完後掐著秒錶,仍然能覺得餘味更長的飲料更加好喝。對葡萄酒而言,良好的酸度通常是呈現綿長餘味的必要條件。

濃郁度/集中度(Intensity)——濃郁度和重口味是兩回事,這是指各種香氣的富裕和集中程度。我們經常用啦誇讚美食用的詞語比如醇厚、芬芳、飽滿,都是濃郁度/集中度的體現。

複雜度(Complexity)——指一款酒中香氣的多樣性和層次感,就好像蜂蜜水和白糖水的差別。和當代其他藝術形式的總體思路一樣,如今的風潮就是追求複雜多變。當然,複雜的背後,各種香氣彼此要良好的整合。再酒里撒再多胡椒,也不會有品酒詞里有時候會提到胡椒香料風味那般令人愉悅。

————————————

歡迎對葡萄酒感興趣的朋友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

【知味葡萄酒雜誌】:TasteSpiritMag

微信搜索「葡萄酒雜誌」也可以很方便的關注我們。


  • 純凈,酒液澄清、沒雜質,氣味沒有異味。

  • 平衡,酒精,糖,單寧,酸平衡,不突兀,柔順,沒有刺激性味道

  • 濃郁,飽滿而不寡淡

  • 複雜,有多種香氣,既有來自葡萄的香氣,又有來自釀造和陳年的香氣

  • 餘味持久,能夠保持較長的回味

  • 具有特定葡萄酒類型的特點,如起泡酒的氣泡豐富細膩

  • 具有特定葡萄品種的特點,如赤霞珠紫紅色的深沉的顏色,強壯的單寧,也有黑皮諾的石榴紅輕盈透亮的顏色,輕酒體,紅色漿果的香氣。


具有該產品應有的色澤、自然、悅目澄清(透明)、有光澤;具有純正、濃郁、優雅和諧的果香(酒香),諸香協調,口感細膩、舒順、酒體豐滿、完整、回味綿長,具該產品應有的怡人的風格。

具體的感官要求: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葡萄酒 GB 15037-2005


品酒是一個個人體驗,對我來說,好的葡萄酒就是:味道我喜歡,價格不太貴。


平衡的就是好酒。即,葡萄酒的酸,甜,苦,酒精各種風味相輔相成,沒有哪一種感覺突兀,喝起來很舒服,很愉悅。喝得過程中有層次,變化性當然更好。

不過葡萄酒是很主觀的東西,所以,合適的環境下和合適的人喝的平衡的酒,才是好酒。


同意Cavier的說法:自己喜歡的酒才是好酒。 酒是飲料,入口的東西自知冷暖,他人講的只是他們的感覺。話又說回來,像茶一樣,好茶出自好的產區,好的工藝 -- 葡萄酒也一樣。 不妨試試來自世界各地,性價比高的葡萄,然後決定自己喜歡那款。 高價的葡萄酒是品牌炒作,就讓他們炒去吧 -- 1萬元的酒不可能比100元的酒好喝100倍。


品紅酒。不同的葡萄產區,因水土、氣候、溫度濕度和葡萄品種的不同,所出產的葡萄酒在口味上有差異,但這也正適應了人們不同口味的需要。美國加州、澳大利亞

紐西蘭甚至南非等「新世界葡萄酒」的崛起就恰恰說明這一點

而這也就是為什麼每一瓶葡萄酒的標籤上都要標明產地、年份、葡萄品種,而不僅僅是品牌

對於葡萄酒而言,品牌給我們的,只是一種嚴格意義上的品質的保證,而具體到那是否是我們所喜歡的口味,則來源於標籤上的上述細節。在美國生產的和在泰國生產的同一款耐克鞋穿起來可能並無區別,但產自於澳大利亞和法國的同一品牌的紅酒,味道可能完全不同


紅酒好壞先看產地··

紅酒三大產地:bordeaux,burgundy,champagne

然後是葡萄:

三大釀造紅酒的葡萄:Cabernet sauuvignon, sgiraz, pinot noir

再看年份,不一定年份最老酒就越好,酒質是根據當年收成來定的··

一個星;歉收年,兩個星:中等收成年,三個星:飽受年,四個星:好收成年,五個星:特好收成年。

以上都是可以以上在瓶子上都可以看到··在瓶本身上看到··

再下來是聽聽我來給你講怎樣在品酒時辨別吧··

醒酒,讓空氣和紅酒充分接觸,以使在短時間內更成熟··

品鑒木塞:1,聞香 2,軟硬程度 3,是否正宗

看酒:1觀其色,看酒液是否清澈 2搖動酒杯看酒液流下的速度{速度越慢,酒質越好} 3,傾斜45度,酒與杯壁結合處有一層水晶體,越寬酒精度越高。

藍紫:3-5年 紅磚:5-6年 琥珀;8-10年 橘紅:過期

而酒液里的沉澱物是丹寧酸,屬正常

如果想了解更多葡萄酒知識可關注公眾號:kpwine


說在前面,個人紅酒喝的多些,所以就紅酒而言。

這是一個特簡單的事,如果你很少喝或者剛接觸,那麼你問這問題是情有可原的,但卻不會得到你想要的答案,因為所有的老酒炮都會說自己喜歡的。而你真正要做的不是讓別人幫你明確該買什麼酒,你要做的只是買兩支,一支200塊和一支50塊的同一品種(剛接觸的建議美露)在一起試一試,但不要貴的就慢慢醒,便宜的就直接喝,一樣都要好好來做好每一步。接著無論你先喝哪一支里的酒都會立刻有區分。那200塊對於50塊的來說就是好酒。但要記住不是說1000塊一支的就會比1000塊一箱的好,之所以用200塊和50塊來舉例子是因為50塊的真沒有好喝的酒(反正我是沒喝到),而這個簡單的對比就會讓你對於「好喝」有個實實在在的感覺,等你知道什麼是好喝了,再去找好(喝)的葡萄酒!

至於上面那些酒炮們說的,估計新人很少有能真正感同身受的!

如果你已經接觸很久了,那你就真不該問這個問題了。那些老酒炮們說的就是修標準的答案!

而說風土的那位先生,我這邊有禮了!漲見識了!


喝酒喝味道。

喝酒喝味道。

喝酒喝味道。

(重要事情要重複三次)

既然是一個涉及到「味道」的東西,那麼眾口難調,每個人對自己味覺的了解有所不同。你聽到/看到所謂的「好」,往往是建立在別人的飲食習慣與經歷的基礎上、由其嘴裡說出來的「好」。

所以,這個問題下面,可以說有多少個答案,就有多少個不同的對「好」的定義,但我能確定的,這些都不是題主自己對「好」的定義。


通常來說一瓶好的葡萄酒應該是顏色澄清、透亮、有光澤,香氣比較濃郁複雜,沒有不愉悅的氣味,口感比較平衡,餘味比較持久的。 其實適合自己的葡萄酒就是好葡萄酒,品酒這是比較主觀的,每個人的口感都不一樣。酒不在價格多少,在於是否適合自己~


要判斷是否優質酒的方法:先觀顏色是否深澈透明有光澤;再聞其香,品其味,是否香濃、柔滑、複雜、平衡、優雅、有層次;最後回味是否平衡、優雅夠長久。


被朋友邀請過來,說要就著這個問題做些觀點。為了不在三兩句話之內就寫完答案,我打算先來點鋪墊。比起寫,我其實更喜歡和朋友喝著小酒聊聊侃侃,每每會激發出一些新的想法來,相當過癮。換成寫文字表達就會本能得想要拖延,因為就一個問題的整體觀感可以一瞬間形成,轉成文字還得一字一句而下,終篇才能現出意境來,這中間文字組織其實是挺費工夫的,不喜歡作文的人,過程很折磨,甚至可以說碼字毀人啊,哈哈哈。

既然要寫,回到答題上,看了問題和之前的答案,似有所悟,既然被啟發了,那首先得感謝一下前面提供了高質量答案的知友,不管答案提供者知不知道,承不承情,感謝是我主觀想做的事情。開放式的交流一般更受歡迎,這個問題確實也提得夠開放,若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加上諸多限定條件,然後才能甩開膀子翱翔著去發揮。

我在走馬觀燈看知乎答案的時候,有時候會有一個感覺,問題有沒有被邏輯嚴密得解答在知乎的交流範式中本身似乎並不是很重要,能夠涉獵到一些我感興趣的知識更為關鍵,原來的問題神馬的已經無關痛癢了。畢竟不是來這裡找考試用的標準答案,獲得一些新知,讓生活豐富有趣一些,足矣。

扯閑篇扯得有點多,換做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涉及到好與壞的判斷,所以我覺得根本上這是一個價值觀性質的問題,這樣的問題邏輯學上是無從爭論的,每個人的好壞評判標準可能都是不一樣的,千差萬別的,怎麼爭論好壞呢?就好像,你喜歡貓,我喜歡狗,是貓星人好還是喵星人好呢?我們爭論一百年也不會有答案的。所以,我不覺得這是一個好問題。我反倒想建議題主把問題改改,加點補充說明也成啊,不然,這個問題答到這裡就可以結束了,葡萄酒神馬專業相關一點的內容都還沒聊呢,就這樣結束多可惜,這讓小夥伴們情何以堪。這樣子只能迫使想寫點神馬的知友自行創造條件,明細問題,繼續寫下去。然後對於想要了解點神馬的看官們,才有幸順著答題的知友的興趣點不期而遇一些知識。

對於價值觀方面的問題無從爭論的論點,可以再舉一些葡萄酒相關的例子,以期加深印象。我們自己經歷過的,一位葡萄酒圈裡的酒痴型同行,對法國酒相當著迷,曾經給我們大秀「聞香識美酒」,靠著聞香可以大致說得出一款酒的葡萄配比(包括葡萄品種和各品種比例),當然,法國左岸經典葡萄配比並不難猜,但是只靠聞香就猜得大差不差,還是很令人側目的。他是法國酒喝過太多,也愛煞了法國酒,本身又是個喜歡琢磨事兒的主,屬於牛鬼蛇神一類的人物,北京這樣的朋友感覺還是挺多的,他在「好酒」偏好上也非常怪異,甜酒一概不喝,不是赤霞珠和梅洛釀的干紅在他眼裡一概都不能叫好酒。

貴的酒就是好酒嗎?琢磨價格這東西其實想多了也是挺有意思的。比如,黑皮諾這個葡萄品種感覺是嬌貴了一點,比較難種植,收穫的葡萄成本自然也高。用黑皮諾釀出來的酒香氣味道也的確有得品,不過由於其酒體本身其實較弱,若是選擇混釀的方式,黑皮諾的味道多半就被淹沒了。所以,黑皮諾的干紅一般是單一品種釀製,這樣單單釀酒所用的葡萄成本這方面就天然比其他葡萄品種要貴,只不過,我琢磨著味道方面即便再特異,它們所能帶來的品酒體驗我也不覺得能讓一款酒高出天價來啊。琢磨回來,價格反映的是稀缺,就是市場博弈下來的購買意願。羅曼尼康帝這麼貴的價格怎麼來的,追溯其酒庄歷史,法國王室曾經在裡面攙和過,把酒庄價格硬是炒成了天價。其酒質本身確實吸引人,但酒庄名氣更大,每年產量極小,需求相對來說嚴重過剩,酒庄只能想著法子提價,想買一瓶羅曼尼康帝,需要連帶著酒庄其他系列的酒都買上一圈,這些酒其實也都便宜不到哪裡去,即便如此能從酒庄買到一瓶的人依然是幸運兒,因為在更大範圍的市場,還是有很多愛酒者或者土豪,巴巴得想要出高價買一瓶而不得。

價值觀無從爭論的道理其實說起來很簡單,例子可以舉得沒完沒了的,但是舉再多例子也不能把一個簡單的道理講得更深入了,所以,為了寫一點和葡萄酒專業相關的內容,我就舉了兩個例子,到此為止,歡迎切磋交流。


個人覺得 不論價格 只要能讓你開心的都是好酒


葡萄酒你喜歡就行,就像什麼是好飲料一樣,這是一個很主觀的評價。


從主觀上來說,你喜歡的葡萄酒就是好酒;每個人的口感喜好都不一樣,如果你不喜歡一款葡萄酒,不管它質量多麼優秀,對你來說,它都算不上是一款「好酒」。然而從客觀上來說,一款好的葡萄酒是指它具有典型的品種特色,整體很平衡,既有濃郁度也有複雜度,餘味悠長,可以引起人的某種情感反應。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一款好酒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品種特色(Varie C):一款葡萄酒是否具有典型的品種特色對於判斷它的質量高低非常重要。比如黑皮諾(Pinot Noir)葡萄酒,如果它只帶有濃厚的橡木香,沒有反映出黑皮諾這個品種典型的紅色水果香氣,那就說明它的品種特色不是很明顯,算不上是一款好酒。  平衡度(Balance):平衡是指葡萄酒的各個元素——果香、酒精、單寧、酸、糖、酒體和餘味達成互補互益,相得益彰的關係,沒有哪個元素顯得過於突兀。比如,如果一款葡萄酒會讓你的喉嚨產生嚴重的灼燒感,那說明它的酒精度過高,沒有足夠的果香、風味和酒體跟它協調。而如果一款葡萄酒的橡木味過濃,那也說明它的平衡度不足,沒有足夠的果香與橡木香配合。  濃郁度(In):濃郁度是對香氣和風味而言的。葡萄酒香氣和風味的濃郁度主要由品種本身和釀造方法來決定。那麼什麼樣的葡萄酒具有最佳的濃郁度呢?如果你把一杯葡萄酒放在胸前的位置,依然可以聞到它的香氣,那說明它的香氣濃郁度非常出色。如果一款葡萄酒可以帶給人的口腔各種各樣的風味,那說明它的風味濃郁度較佳。  複雜度(Com):複雜度跟濃郁度有所不同。一款濃郁的葡萄酒可能只帶有簡單的一兩樣香氣或者風味,這樣的葡萄酒不能稱之為「複雜」。複雜的葡萄酒會引發你進行思考。它的香氣非常活躍,而且富有層次,並會隨著時間發生一定的變化。另外,它的風味也非常多樣化。複雜的對立面就是簡單、平淡、乏味。  餘味悠長(A Long Finish):餘味是否悠長是判斷葡萄酒質量的標準之一。很多「大酒」的餘味可以持續30秒。不過對一般的葡萄酒來說,如果它的餘味可以持續15秒,那就足以說明它的餘味長度非常出色了。  情感反應(Emo Reac):如果一款葡萄酒能讓你覺得它非常迷人,能讓你變得開心,讓你禁不住喝了一杯還想再喝,那說明它已經成功激發了你的情感反應,已經成功虜獲了你的「芳心」。  最後,在專業地評判一款葡萄酒的質量時,要盡量避免受到個人味蕾偏好的影響,也要避免受到品牌效應的影響,要從它的品種特色、平衡度和複雜度等客觀的因素著手。


賣了3年紅酒,最開始的1年半,感覺自己b格略高,開品酒會時慷慨激昂,上知氣候條件,下懂土壤墒情,研究品牌歷史,探尋酒庄傳奇,打探釀酒師性格,摸索年份奧秘。大到葡萄品種與橡木桶,小到酸澀的一隻葡萄籽。

如果你對上面的內容感興趣,就不要往下看了。。。

後來客人只問一句,100多塊錢能買什麼酒,能不能喝的住?或是1000元一箱,送領導,檔次夠不夠?

拉菲雖好,不是人人消費的起,就算消費的起,不一定會喝。我曾經晚上8點去給客戶送拉菲,到了包間,直接打開,10個人一人一小杯,一飲而盡。

有人喜歡口感平衡,有人喜歡酸一些,有人喜歡澀一些。

有人只喝法國酒,慢慢醒酒,品嘗豐富的層次。有人只喝智利酒,來得痛快,乾杯不心疼。

配餐?紅酒配紅肉,白酒配白肉?我就喜歡用筷子吃披薩,你咬我啊。。。

小市民喝了一輩子,只喝二鍋頭的大有人在。官場上呼風喚雨的人物,茅台也喝了半輩子,真假從來也分不出來。

中國人愛跟風,幾年前youtube做的好,一窩蜂的做視頻網站,團購做的好,一窩蜂的團購網站,聊天軟體好,一窩蜂的聊天軟體。葡萄酒做的好,一窩蜂的去國外批發,結果國家形勢一變,全砸手裡了。

說了這麼多亂七八糟的,送你一句話:

好酒無定義,只要你喜歡。


自己愛喝,喝完還想喝,過了一段時間,想起來還是要喝,這就是好酒。

別的都是扯犢子!


推薦閱讀:

葡萄酒是新鮮的好還是陳年的好?
據說美法葡萄酒對決中,法國葡萄酒全軍覆沒,具體情況是怎樣的?
想知道紅酒和葡萄酒究竟有什麼區別?
喝紅葡萄酒需要冰一下嗎?
大閘蟹適合與什麼葡萄酒搭配?

TAG:葡萄酒 | 紅葡萄酒 | 葡萄酒品酒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