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的用戶體驗好在哪?
以前面試新人,會說豆瓣的用戶體驗最好。瀏覽網上的blog也會時常看到「豆瓣的用戶體驗稱最」,大家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豆瓣哪些是真正的好呢?
不得不補充一點:「用戶體驗」不是說豆瓣的主題、模式、思想。跑題了。用戶通過操作提交的動作,網站給與的反饋信息,是主觀感受。iphone上我必須退出一個app才能點擊進入另外一個app(現已部分解決),這是具體的體驗問題,不是說iphone的劃時代意義。我覺得android的虛擬鍵盤按鍵小,不精確導致錯誤點擊率太高,這是體驗問題,不是說否定android系統的意義。個人覺得好的地方:
- 沒有_blank (有的頁面也不統一)
- 頁面簡潔,速度快
- 一些小細節處理的交互提示處理的好
- 整站超鏈接展示統一(這麼簡單的東西沒幾個網站能做到的!)
個人覺得不好的地方:
- 錯綜複雜的導航,九點、電台之類的就不能妄想通過點擊導航返回了(最近重新修改了)
- 缺乏組件化,同樣的用例在不同頁面可能不同
- 搜索結果頁關鍵字沒高亮顯示
- 產品用語不統一,比如短評、簡短評論
- 音樂仍然延續以專輯為單位的「聽過」「正在聽」。我在lastfm聽了近3萬首歌了,但是我沒法在豆瓣添加聽過的專輯。
- 現在頁腳也不一樣了(這個是雞蛋挑骨頭)
「用戶體驗」不是說豆瓣的主題、模式、思想。跑題了。用戶的識別包括通過操作提交的動作,網站給與的反饋信息,是主觀體驗感受。iphone上我必須退出一個app才能點擊進入另外一個app(現已部分解決),這是具體的體驗問題,不是說iphone的劃時代意義。我覺得android的虛擬鍵盤按鍵小,不精確導致錯誤點擊率太高,這是體驗問題,不是說否定android系統的意義。
不好
一、怎麼看待「有的人都說豆瓣的用戶體驗好」這個問題
他們回答你的時候,回答的是一種整體印象,可能是受大環境里豆瓣的好口碑影響並沒有細細分析,也可能是自己思考總結出來的。如果你深究下去,我想如果是現在的我,我會給你的回答是這樣子細化闡述:
首先,我是這麼理解的「用戶體驗」,它就是我用起來的感覺如何。我認為大部分的人,才不會那麼理性地時時想著這個東西分成哪幾層,那些好壞。我就兩點:1. 「我要用到某功能時它有沒有、用起來方便操作嗎「是一種直觀感受,就是短時體驗。
2. 持續用下來之後,給我的一個整體印象。這是長期感受體驗。然後會有一些規律:
1)短時體驗的累積總和會形成總體體驗;2)總體體驗還包括其他一些因素,就是口碑、氛圍、產生價值。也正是這些反過來改變你的短時體驗。3)短時體驗是持續變化的,心情好壞、熟練程度、設計潮流、他人評價,無關交互的內容質量等都會影響短時體驗。所以結果就會形成一個總體的感受,人們都稱它為「用戶體驗」,那我就只好說它的用戶體驗號或壞,但要跟你說它好在哪,壞在哪是很不容易的。「曾經我以為他是個流氓,結果卻是個外浪內斂的好男人。也有衣冠楚楚的禽獸,是不是。」二、豆瓣哪些是真正的好?【重點】我認為豆瓣人是挺清醒地認知這個「道」的,阿北作為豆瓣代言人,他也多次跟大家討論過這個問題,尤其是在豆瓣blog里:www.blog.douban.com. 另外,廣為流傳的就是geekpark里阿北做得分享了:視頻: http://www.geekpark.net/cast/view/153559 文字記錄: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5353.html我摘錄了一段:
用戶體驗毋庸置疑當然是重要的——多數人眼中的用戶體驗,更多是功能設計層面上,可豆瓣不止於此,在用戶體驗上非常注意,甚至定義為最重要的一件事。但後來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用戶體驗確實可以一直很好,一個用戶他今天很爽、明天也不錯,有可能半年之後、一年之後也沒改變,可忽然有一天他就不來了。
很多產品確實如此,用戶說挺好,可也會玩膩,或者會有更新更酷的產品去滿足他。豆瓣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類似情況,可這個問題和我們最早做豆瓣的初衷有關。我們意識到用戶體驗其實有個更深層次的部分,並把它定義為用戶價值。
所謂用戶價值,就是你長期來看到底給人們帶來了什麼價值,說穿了也就是你是不是有用。這將決定用戶在兩三年後還用不用你的產品。因此我們最早定義豆瓣的時候,它首先應該是有用的,其次才是用戶體驗。
對豆瓣而言,發展過程和用戶需求是一致的。每個新功能都有最佳用戶體驗的方式去優化它,而它又和用戶價值黏合得很好。
【啰嗦】
關於「道」阿北已經講得很好了,針對提問者的問題,應該會想要更細節的「術」方面的表現:1. 容易帶來第一印象的設計:1)豆瓣九點的頁面設計是很美的的一個,還有現在的新版豆瓣首頁,豆瓣猜的樣式設計是在pinterest大流下豆瓣獨特的清新設計風格;豆瓣說更是美得不得了啊。審美品味是很個人的事。2)豆瓣的文字鏈、小組啊啥的這些設計,早期用戶會特別有感覺,因為從06年到現在豆瓣這些層面的樣式設計上基本保持不變,極簡不花俏,極簡的好處就是:雖然沒能華麗地吸引你眼球,但至少是不壞的,不會out掉的,更何況有不少人都很喜歡簡約式的設計。2. 一些細節交互和體驗:
對於這點我想說,產品細節做得好用戶只會感覺好但不會特別感動,但不好的就會罵。所以,堅強地頂住罵聲,做更重要更應該做的事情,這是豆瓣的作風。1)小組話題里討論的「引用」、「回應」。(引用)
(回應)
2)去到別人的豆瓣頁面的日記列表頁面,你可以直接看完日記,省去跳轉操作也過濾掉評論。這是對用戶價值的考慮,對用戶體驗的關愛的很好例子啊,尤其拿那些騙流量的門戶新聞做對比時。
3)豆瓣社區的產品體系會有點複雜,可在界面展示上還是簡潔的。簡潔的另一好處就是,一目了然,快速鎖定操作區域。4)結合上面之餘,豆瓣的界面變動一直不大。習慣的力量是可以彌補很多功能引導的不足的。5)豆瓣讀書的找二手書。3. 使用時的一些比較抽象體驗:
1)快。你跳兩個頁面的速度可能比你在微博上一個頁面里兩個操作還快。2)信息獲取。推薦得精準,輔以廣泛優質的內容,你查找信息的便捷和過程的體驗都會是極好的。
3)氛圍。氛圍好讓用戶不只收到價值好,連心情都是好的。有個細節,在個人主頁里,關注我的人這些用戶是被摺疊的。如如重關係互動的SNS,這欄目的出現只滿足虛榮和占空間。 這功能做得略顯文雅。這是產品氣質和氛圍的一個細節體現。 有沒有試過用好產品或新產品時心底微微萌動的優越感?室內設計的用戶體驗,連氣味都是體驗要素。最後,說了好多好久了。下個總結。
用戶體驗的是主觀的、是動態的、是相對性的。如果做產品的生活里會關心用戶價值,稍帶點人文關懷,能堅持住不死的話,總有用戶發現的。而那些曾經他們以為的問題,在他們持續的價值發現的生活里習慣後,發現完全都不會是障礙了。譬如搜索、豆郵。精力不夠的情況下,把心思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這是最有價值的。而有些設置,其實也是有心而為之,短時感受很不爽,總體體驗卻更爽了。或許有天你會發現:豆瓣像蘋果公司一樣,在影響著你的生活,引領著在暗涌著的大潮流。針對 iphone 的體驗說,它比起之前的手機有幾個最大的不同,
1. iphone 所有的操作都是通過手指的觸摸完成的,之前的手機都有不止一種選擇,鍵盤、手指、觸筆。andriod 的問題也在與此,滑動屏幕應該用滾球還是手指?退出應該按屏幕上的按鈕,還是物理鍵盤上的 return ? 用戶需要選擇。
2. iphone 的用戶交互提供的唯一的路徑方式。很多時候用戶期望的不是路程最短,而是清楚的知道這條路一定能到達。Symbian 提供了太多的快捷方式,Palm 更是。iphone 沒有,所有的操作都只有一條路。
3. iphone app 啟動更快,它通過限制資源的使用,視覺上的優化給用戶提供了很快打開應用的「感覺」,確實只是感覺,未必真的多快,就像iphone的 multi-task 一樣,感覺上是,技術上不是,但這足夠了,用戶在乎的是感覺。這點在 iphone 的廣告上也提現到極致,apple 不愛說高速處理器,500萬像素攝像頭。apple 只說「更快,更清晰」
4. iphone 把用戶80%時間用的功能做到極致,最常用的就是滾屏。iphone 上市到現在有5、6年的時間,它的屏幕滾動的感覺仍然是最棒的,就一點 andriod 差遠了,甚至我覺得永遠趕不上,因為 andriod 手機軟體商和硬體商是分離的,體驗上就很難做到完美。
說網站的體驗,第一位的是打開頁面的速度!沒有速度,再好的交互、視覺都是浮雲。在速度這一點上,豆瓣做的不錯。我認為用戶體驗的好壞是一種極其主觀的感受,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對用戶體驗的評價並不是分析出來的。所以,在評論一個網站在用戶體驗方面做的是否好,不能只盯著一些交互的點,用戶體驗的關鍵點是與價值體驗密切相關的。
舉個淺顯的例子,很多人覺得宜家的用戶體驗做得好。但說起宜家那強制性購物路線,擁堵的停車場,對缺少員工服務,自己辛苦記錄型號再去倉庫自己搬,沒有免費送貨和安裝服務不滿??連連點頭。是的,我們很多人還是美顛顛的經常跑去。在所有的宜家購物體驗中,自由的購物環境,親身體驗的樣板間,形成了用戶對自己家的美好構想。以及讓人愛不釋手的簡約設計,這些是最後留在用戶心中的,並最終做出「用戶體驗好」的關鍵。
回到豆瓣,簡約的頁面風格,自由的2.0模式,根據你的偏好推薦的內容。當演算法過濾機制將一些電影、書、音樂呈現出來,讓曾經的很多人心中不禁喊「WOW~」。我還記得我曾經多激動。
用戶體驗五種層次的劃分-從最核心最抽象的開始:
戰略層: 我們想要給用戶什麼,用戶想要什麼,這是核心價值,或者產品的定位。範圍層: 我們怎麼給用戶結構層: 交互設計,邏輯流程框架層: 布局、展現
表現層: 設計元素何為用戶體驗?說通俗點就是使用者在使用某款產品或某項服務時的感受。這感受具體又可細分為三個階段:一時感受、中途感受與長期感受;兩個層面:心理層面與物理層面。包括核心訴求(核心功能),也牽涉到每個具體的細節。拋開豆瓣工作人員的身份,以一名普通用戶來看,一開始會覺得豆瓣清爽乾淨簡約(外表感受),與眾不同(展現形式不同於國內大部分網站所陳現的往頁面滿滿堆積垃圾信息的形態),不知不覺會讓使用者在使用它時產生某種心理上的優越感,包括它自身的主導功能在於為使用者創造價值,也就是說豆瓣一整套系統都?立在與用戶的良性互動上:用戶貢獻的越多,收穫的也越多。在主導功能上豆瓣的用戶體驗絕對優於國內很多網站,但在具體使用上,豆瓣不好用,甚至可以說是難用,這就是很多初級用戶說的不會玩或玩不轉。但這些都是小問題,用戶體驗說到底就是用戶與產品之間的互動,也就是說關係,就好比戀愛,縱使這個人有各種毛病,你還是離不開他,關健在於他是否已融入你,成為你的一部分。一句話,好的用戶體驗在於為用戶創造價值,並成為用戶不可獲缺的一部分。
個人覺得豆瓣和蘋果很多產品核心理念有相似的地方。1、不屌用戶,以我為中心設計產品。蘋果叫不死說,只有一個按鈕的phone,你給我figure IT out,那就out吧。2、很看重用戶,完全以易用性為基礎設計產品。流程簡潔絕不拖泥帶水。3、主打獨特人群。讓這群特別人群,去影響那些沒有什麼主見的用戶。鹽都能搶,何況一網頁?你愛用不用。4、挖掘出產品轉化為互聯網元件的全部獨特性,並分級和歸類這種獨特性,形成吸引用戶的賣點,並以此做模板,繼續發展。圖書cddvd都是類似產品,看懂了amazon早期產品,就讀懂了豆瓣。5、豆瓣用戶都挺傻的,但他們容不得你說他傻。所以,適合他們就是好。做互聯網的極致就在這一點。10年前QQ用戶也很傻,但如何迎合這群傻用戶,很見功夫。同樣,hao123也很傻,它在豆瓣眼裡是狗屎,但在hao123的用戶眼裡,就是門戶,就是不容改變的絕妙設計。
我只想告訴你豆瓣有一個多辣雞的體驗:我搜一部電影,點進去,會看到主演的人名,我點人名後,整個頁面就變成主演簡介了,而不是額外生成一個新頁面。卧槽,那我想看完所有的主演導演資料,每了解一個人名,就得重新回去搜一次電影名,然後再點人名。體驗爛到爆炸。
要我說,豆瓣有點裝逼過度!每個欄目包含6點的省略號真是多此一舉,鏈接激活狀態採用深色背景非常突兀,鏈接默認從父窗口打開不符合中國人習慣,分頁功能太過簡單,我感覺弱爆了!
給人一種很強的歸屬感,因為豆瓣很多東西都是用戶一點一點豐富起來的。
可以深度挖掘,豆瓣總是能夠讓你看到你喜歡的東西,讓你驚嘆"噢,原來世界上還有這麼美好的事情"。
貼心
當時只是想看看 "自殺小隊" 的影評,但是剛輸進去"自殺" 兩個字就蹦出來這麼兩句話。像百度這樣進行搜索的,好像都有這樣溫馨的提示。如果你想嘗試的話,可以輸入一些別的敏感詞
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豆瓣一直很簡單吧,對於我們這些人來說,我曾經試過把豆瓣推薦給我一些對上網不是很熟悉的朋友,他們無從下手,最終放棄了
一直覺得豆瓣的頁面很「輕」,基本上看不出刻意去設計的痕迹。
效率和內容的展示也是很順。不管如何,我覺得豆瓣的交互,有很大問題。只不過是一部分的優點,掩蓋了它的缺憾。
豆瓣的界面一直堅持簡潔清新,有時候會讓人覺得單調和厭倦,但用過那些華麗界面的產品一段時間後,回過頭來還是會覺得豆瓣的界面舒適,並且它也在細節上不斷做一些貼心的優化。各個行業任何在審美上追求經典的產品形象都是洗鍊、簡潔、耐看、舒適、歷久彌新。
推薦閱讀:
※如何寫書評影評?
※劉仲敬跟EastenLightening有什麼理論上的聯繫?
※如何評價豆瓣App iOS 3.0?
※豆瓣將書、音樂和電影相關的討論區去除後,目前用 「簡評+長篇評論」 的效果如何?
※豆瓣正在測試的「達羅」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