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代人很熱衷摩天大樓這樣的設計?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看見建築之美 ,更多關於「建築」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謝邀, @周鑫 。最近忙亂,剛上知乎。

幾個高贊且圖文並茂的答案似乎均來自建築師,所以僅從結構師的視角補充一下吧。

簡言之,社會需求是科學技術發展最強大的動力。摩天大樓因經濟效益顯著而生,又因社會效益巨大而受到人們的青睞,許多企業競相建設超高層建築以向社會及同行展示財富及地位。作為現代社會經濟發展成就的重要標誌之一,摩天大樓自誕生以來,這種競爭就從未間斷。

1. 古代的高層建築

古代所建造的高層建築多是軍事或宗教性質的,材料主要為木材及磚石。前者的強度差且不耐火,後者雖然受壓強度好也耐火,但自重大,當超過一定高度後,地基會出現承載力等各種問題。在古羅馬時期,採用樑柱體系的多層木製結構已較為普遍,而尼祿大火後的多層建築則多採用磚及混凝土這些受壓強度好的耐火材料。拱門、交叉拱頂等相對高效的承重體系的出現,使得建築的跨度更大,高度也更高。但當時的「高層」建築始終受制於材料力學屬性、連接、施工技術等因素,使得這些建築都比較笨重、內部使用空間狹小、高度也受到了極大的限制。我國雖然出現了一些輕質、較高的木塔(如67米高、始建於遼代的山西應縣木塔),但這類純木閣樓式建築都具備塔身高、層間距也大的特點,其建築使用面積低,變相降低了結構需承擔的重力荷載。

2. 近現代的摩天大樓

建築高度與高層結構體系發展是與經濟及科學技術發展密切相關的。

從結構的角度看,下圖從左至右展示了高層建築結構體系的發展。縱軸為各種結構體系,在保證合理經濟性的前提下,所能達到的最大樓層數。其中,最左側的半剛性框架(semi-rigid frame)體系僅能達到15層左右,而最右側的巨型支撐外框筒(exterior diagonalized tube)可以達到110層。

從時間上看,高層建築的發展則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 19世紀80年代-20世紀30年代

近代高層建築始於19世紀80年代。19世紀的工業化引起了社會經濟飛躍,美國急速發展的城市要求增加建築使用面積,形成了對建造高層建築的強烈刺激。1891年在芝加哥建成的16層Monadnock Building,是世界上最高的磚砌體結構,但該建築下部牆厚超過了2米、佔掉了大量的樓面面積,所以它也成為了美國城市中最後一幢採用磚石承重牆的高層建築。

因此,直到高強材料(鍛鐵和鋼材)的出現以及電梯的發展,才真正出現了高層建築的第一次熱潮。材料和技術的革新促進了輕骨架結構的發展,使得建築高度更高、內部空間更大。下左為建於1870年,40米高的紐約Equitable Life Insurance Building,電梯在該建築中的首次應用使得建築的上部同樣便於使用。下右為世界第一幢完全使用金屬框架承重的純框架結構。該建築始建於1885年的芝加哥,12層,55米高。它也被公認為世界第一幢、也是當時最高的摩天大樓,最後於1931年拆除。

隨著建築高度的增加,高層結構對側向力(風和地震作用)變得更為敏感。這要求結構工程師除了考慮重力作用外,還需考慮結構的側向剛度(控制變形)、強度(確保極限承載力)、穩定性(避免P-delta效應過大而引起結構失穩)以及動力特性(避免出現振動舒適性及共振等問題)。1892年,芝加哥建成了一座20層,92米高的摩天大樓 Mosonic Temple Building。值得一提的是該建築在設計中首次考慮了風荷載對建築高度的重要影響。改進設計方法和施工技術後,增加了鋼框架結構在側向力作用下的穩定性。在1929年到1933年間,美國又相繼建成了9幢200米以上的高層鋼結構建築。其中最矚目的當是下圖中,採用鋼框架支撐體系的紐約帝國大廈(Empire State Building)。該建築共102層,381m高,它作為世界最高摩天大樓的記錄直到1970年才被世界貿易中心(雙塔)打破。

我國現代高層建築起源於20世紀初的上海。儘管發展起步晚,但由於上海土地資源一直比較稀缺,發展高層建築的需求極為迫切,因此發展勢頭迅猛。1934年,魔都便建成了有「遠東第一高樓」之稱的上海國際飯店(Park hotel),其蝴蝶酥堪稱一絕。大樓共24層,高83.8m,採用鋼框架結構和鋼筋混凝土樓板。它不但是當時全國乃至亞洲最高的建築,還保持該記錄長達半個世紀之久。下右為該大樓的建築師、匈牙利人鄔達克,他在上海的著名作品還有大光明電影院、百樂門、沐恩堂等。

另一方面,雖然鋼筋混凝土結構在19世紀初已經出現,但發展緩慢。直到1931年,世界最高的鋼筋混凝土建築也才23層,發展速度遠低於鋼結構。

(二) 20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80年代

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蕭條終結了巨型摩天大樓的時代,直到二戰結束後的多年,高層建築的建造才開始復甦。此時,施工技術與材料均有了一些革新與提升,而有限元數值分析方法以及基於結構矩陣分析的計算機輔助設計的引入使得日漸大型化、複雜化的結構工程問題不再在計算上令人生畏,結構體系和建築形式開始變得多樣化、高層建築呈現出新的飛躍。

僅在這短短20年里,建成的200米以上的鋼結構建築就有46幢。結構體系也由早期單一的純框架發展出帶斜撐的外框筒(如1969年建成的John Hancock Center,100層,344米,下左)、密柱框架/筒(如1973年建成的世貿雙塔,110層,412米,下中,於911中垮塌)以及經濟性更好的束筒結構(如1974年建成的Sears大廈,442米,下右)。

由於二戰後,許多國家需要恢復重建,用鋼量少、造價便宜、材料易得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得到了迅猛發展。尤其隨著混凝土強度等級的不斷提高、泵送混凝土技術的成熟和剪力牆在建築結構中的應用,使得剪力牆、框架-剪力牆、框架-筒體、筒中筒等結構體系在高層設計中陸續出現。這一階段高度超過200米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約有13幢。下圖為1976年在芝加哥建成的水塔廣場大廈(Water Tower Place Skyscraper),共74層,高262米,建成時為世界上最高的鋼筋混凝土建築。

結合鋼和混凝土結構各自的優點,該時期也出現了很多鋼-混凝土混合結構。由於組合形式多,可形成多種結構體系。這兩種材料各自的優點(如鋼構件自重輕、剛度、強度高、延性好,而混凝土構件造價低、自重大、穩定性好、阻尼大)使得混合結構與鋼筋混凝土結構相比,具有自重輕、施工速度快、結構構件佔用面積少等優點。因為這些明顯優點,混合結構在70-80年代迅速發展。該時期建成的200m以上的混合結構約18幢,但主要分布在非震或低烈度區。最高的一幢應該是下圖中由貝聿銘設計的369米高、70層的香港中銀大廈。

(三)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

該發展階段有兩個變化:一是亞洲、特別是我國,一躍成為世界上興建高層建築的主要地區;二是高層鋼筋混凝土及混合結構的發展速度超過了鋼結構。混合結構最大優勢在於結構體系可有效地將鋼、混構件進行組合。近十年來,在超高層混合結構中出現了巨型結構體系、即巨型型鋼混凝土柱、鋼管混凝土柱、巨型伸臂、腰桁架、帶鋼支撐的巨型外筒、型鋼或帶斜撐的混凝土內筒、鋼板混凝土剪力牆等有效組合。這些新結構體系不僅適用於非震區,也適用於強震區,具備經濟、防災、抗風、抗震及防連續破壞等優點。

下圖為我國已建成的最高建築,646米高(塔頂高度)的深圳平安金融中心。

它的主要抗側立結構可分解為下圖中的三個子體系,其中:型鋼筒體的受力機制類似於簡單的懸臂樑,而型鋼混凝土巨型柱、環狀桁架與巨型斜撐一道形成了一個巨型空間桁架(巨型柱為桁架弦桿、環狀桁架為直腹桿、巨型斜撐為斜腹桿),連續的「懸臂樑」(內筒)與「空間桁架」(外筒)通過4道伸臂桁架的連接而變形協調,從而極大地提升了結構的側向剛度。

下左示意了伸臂桁架體系與筒體在側向力作用下的變形協調。下右則為上海中心大廈核心筒、型鋼混凝土巨柱、伸臂及腰桁架關係示意。

下圖展示了深圳平安中心在某環狀桁架層,各結構構件間的相互關係。可以看到,對於高寬比如此之大的超高層,結構構件已經佔據了很大的內部使用空間,隨著建築高度的進一步增加,摩天大樓的經濟性也呈非線性地下降。

最後,下圖為國際高層建築與城市住宅委員會(CTBUH)所繪製的「2020年全球最高的20幢摩天大樓」。其中第3、6、7、9、13、14、15、18、19、20幢均來自我國。深圳平安金融中心位列第三,上海中心大廈第六,而台灣101大廈則位列十八。

%---------------------------------2017.08.03 更正---------------------------------%

經評論區提醒,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天線已經取消。所以截至目前,我國已建成的最高建築仍為上海中心大廈(建築高度632米,結構高度565.5米)。


謝邀。因為建築曾經是科技和財力的象徵,是一個時代技術的金字塔尖。而在現代,摩天樓是這種象徵的最後一縷餘音。隨著信息革命的深入,建築終將不再擔負此任務,想想也挺傷感的呢。

在古代,追求建築的高和大就是一個國家實力的外在表現。說到古埃及,我們想到的是金字塔;說到古羅馬,我們想到的是斗獸場;說到秦,我們想到的是阿房宮和長城。但凡文治武功的盛世,如何展現與人民呢:無非戰爭和建築奇觀(有趣的是,在文明遊戲的設定里,也不外如是:搶建奇蹟和打仗)--甚至戰爭的顯擺也能歸結到建築--凱旋門。

進入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革命以後(19、20世紀),權力從君主移向資本。資本無法造就長城或金字塔這樣的國家奇觀,他們便試圖在資本聚集的城市裡建造比其他資本更高的高樓,因為摩天樓彷彿會說話:「我們有錢,我們使用最前沿的科技」。所以,當倫敦的老貴族們還守著幾百年傳統扭捏的時候,被大革命洗禮過的巴黎新貴造起了埃菲爾鐵塔,而更沒有歷史負擔的美國暴發戶們早就在芝加哥和紐約競比高了。

至於到了後工業化時代和信息時代,最前沿的科技已經虛擬化,再高的摩天樓也已經無法代表科技頂端,而變成了純粹財富的誇耀,於是進入21世紀10年以後,世界第一高樓的不再那麼受關注 -- 雖然中國和中東的新金主玩家們還在新一輪高度競賽。 然而,摩天樓的高度畢竟已然無法完全地展現財力和技術了。於是我們看到了新類型的摩天樓競爭 -- 除了高以外,還有更炫技和炫富的地方,比如:

扭一扭

拗一拗

挑一挑

托一托


相對於地價,建築成本的比例越來越少

複雜如上海中心,58萬平米建築面積,180億造價,每平米成本也就3萬

上海中心整個地塊的佔地面積(算上周圍綠地)才4萬平米,容積率10+

如果換成容積率5的150米高建築群,佔地面積會擴大一倍,也就是多出4萬平的佔地。而150米的頂級寫字樓,每平米造價也得1.5萬以上

4萬平米,按容積率5拿去賣,陸家嘴這種地段,商業樓麵價就算低至5萬,就是100億人民幣

於是,簡單算個帳,上海中心經濟上是合算的

當然了,上海中心這個地塊的規劃,90年代初就有了,當時的地價不足以支撐這樣高樓的造價。於是,金茂大廈、環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先後搞了20年才搞完

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是,中國政府有一個很大的職能是發展經濟。於是就存在地域競爭的問題——武漢有了600米,我重慶也得有,哪怕貴陽也得有400米

於是,地標建築,就不只是地價和造價這麼簡單的換算關係,更重要的是成了各地方經濟競爭的門面。當然,這樣的門面大多數時候在經濟上也是合算的,企業也願意為這樣的地標溢價埋單

與這種經濟利益優先相反的是,北京和歐洲的大城市,則更多從古都風貌角度出發,設置限高規定,反而沒有很多摩天樓。相比於陸家嘴的高樓大廈,北京國企總部、部委在二環內核心地段粗胖的、大面積佔地的大樓大院,用地上才是奢侈的

而信奉自由市場的米帝,近年來紐約又重新開始了摩天樓熱潮,甚至出現了數個四百米高的見縫插針鉛筆樓

抽象來說,摩天樓就是把城市豎起來,用電梯代替了道路和汽車。幾萬人的出入只需要地鐵+電梯即可搞定。如果換成美式郊區巨型企業總部的模式,同樣的工作人口,就得需要高速公路和數十萬平米的停車場了

感受下這種平面鋪開的案例:中關村軟體園一期,佔地面積是上海中心的25倍,建築面積是上海中心的1.2倍。屬於美式郊區總部+中式屌絲周邊配套,周圍道路資源嚴重不足,後廠村路成了著名的堵路

感受一下紐約最近建成/正在建設中的各種鉛筆樓

鉛筆到什麼程度呢?我們用剛落成不久的432 park avenue為例:

下圖中間這個比432 park avenue還誇張

完全是夾縫中求生存,感受下這樓間距

再來感受下陸家嘴在用地上的「奢侈」——國內大城市的CBD,看似高樓很多,但樓間距通常都大幾十甚至上百米,中間隔著寬闊的綠化帶。紐約、東京的核心區,不要說環樓的綠化帶,就是路邊的樹都很少,建築紅線直接挨著馬路


【這篇文章已被收錄於 知乎圓桌】剛拔完牙請假在家休息,答答題好了~

剛才看到微博有人吐槽這篇文章說,為啥現在知乎開始推送20多贊的答案了……額,我我我著實也很無奈啊

前面已經有答主從建築成本的角度來分析了,我就換個角度吧,提到摩天大樓這個東西,先讓我想到的就是巴別塔。

就像《聖經》中提到的這樣:他們又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 (創11:4)

人們總是有「永恆」的慾望,當我們意識到人的生命是有所期限的,我們最終有一天會裡離開這個世界,我們渴望被長遠的存在,我們渴望去建造一些什麼,創造一個記錄,去留存在這個世界上,留在歷史上,被我們的後人紀念。然而這個故事的悲劇性就在於,人們甚至沒有成功的建立出巴別塔,除了這場失敗的教訓,更難以留下什麼物質上的東西去傳承給後人。

油畫中的巴別塔,畫家想像得是螺旋上升的建築形式,從畫面中其他景物的對比來看,體量很大

人們對於「高」的慾望一刻都沒有休止過,人們想變得和神一樣強大,當科技不夠發達的時候,人們想要攀高,便聚集起來去建造巴別塔,但是事實上人確是傲慢的動物,從宗教的角度來看,巴別塔的建造褻瀆了聖地,挑戰了神的權威性,最終有一天,人們的慾望隨著變幻的口音,歸為泡影,人的強大始於慾望,卻又敗給慾望。故事的結局恰恰印證在「分散」這件事情上。

通天(為什麼關於巴別塔的意象都是圓形的?)

人們總是具有強烈的「探險精神」,類似於詩詞中的「一覽眾山小」,我們希望登高,望遠,將整個兒世界放在腳下,去掌控他,馴服他,人們一次又一次的戰勝珠穆朗瑪峰,本身冒險這件事也是巴別塔的歷史進程,我們當代正在利用逐漸進步的科學技術首段在續寫關於巴別塔的故事,在「征服」的路上越走越遠。

其實巴別塔的故事又何嘗不是當代的摩天大樓的故事呢?那麼我們回到Wikipedia中Skyscraper的定義:A skyscraper is a tall, continuously habitable building having multiple floors. 要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個是tall,第二個是habitable,我將tall看做是一種慾望,將habitable看做是征服的思想,伴隨結構科學,建模技術的進步,摩天大樓的建立也不再像歷史中那樣的艱難,從紐約帝國大廈,世貿雙子塔,迪拜的世界第一高度,也見證了技術進步滿足的「高」的慾望,在「高」這個事情上,技術一再的推動著進步。

紐約,曼哈頓的高層建築

迪拜,土豪們對於高的追求

同時,人們也追求habitable,試圖將棲居的思想融入高度,比如MAD事務所在計劃的項目城市森林摩天大樓,概念起源於多山的地理景觀,傳統村落依山而建,作為商業建築,超過70層,並且每一層都是獨一無二的,中央的圓柱貫穿所有樓層,提供電梯等設施,並且每一層都採用落地的玻璃,以提供廣闊的視野,那麼這樣的思想其實和巴別塔中人們的「建造」追求還是很像的。我敢不去評價這樣的方案的是不是商業性太強,只是在說摩天大樓和巴別塔的相似之處。

MAD事務所,效果圖

關於森林的棲居思想

MAD另一有名的項目「夢露大廈」,人家本名是叫 絕對大廈,這是MAD一戰成名的作品,妖嬈的線條也體現出信息技術的進步。

看到被知乎官微轉載之後有人質疑我隻字不提建築成本,啊喂,前面的答主都寫了辣么厲害的的分析了!我就沒必要再分析成本這方面了嘛!嚶嚶嚶!

如需轉載請私信告知,謝謝~


瀉藥。

我覺得這個問題見仁見智吧。

如果我們把摩天大樓理解為現代超高層建築的話,目前建的比較多的就是中國和迪拜了。在發達國家很少會再建超高層,因為已經高度發達了,可能偶然會建一兩棟,但絕對沒有現在中國的市場和需求大。(一不小心又說了一堆廢話。。。)

我覺得其實現在也並不是每個人都很熱衷於摩天大樓,在這裡只談談我的個人觀點,由於我是學結構的,那我就從結構的角度說說。

首先從結構工程說起,從古代發展到現在,雖然總有很多很多很多畫圖的人兒把這門學科嗤之以鼻~~~我覺得結構工程可以說是人類智慧的勝利,是人類得以抵抗大自然的一個偉大勝利。

我對結構工程的理解是這樣的,人類通過千百年的經驗和智慧,從大自然中獲取原材料,經過研究和思考得到材料背後的科學原理,從而利用材料,然後去創造,創造出從簡單到複雜的建築,並孕育了人類的活動和文明的發展。(說得有點雞湯。。。)

這其中的關鍵和美妙之處便在於思考和創造,難道這不令人興奮嗎!

再回到這個話題,超高層建築往往是體現結構工程價值所在的地方,嗖嗖幾百上千米的高樓拔地而起,你以為有那麼簡單嗎!不怕風吹倒嗎!不怕地震震垮嗎!

所以,每一個超高層建築的建成,其實都是人類智慧的一場勝利!

這是一件振奮人心的事情。

這也許是我喜歡結構的原因之一,233.


自古以來就有對高聳物體的追求。混雜著神,權和性等等的崇拜。

從原始社會,人們就會去膜拜圖騰柱。高高的柱子就是一個區域的標誌,凝聚這片土地上的氏族。柱的頂也被認為更加接近上天的神,後來這類與神打交道的建築物無一不是要求高大。每個時代最新的技術最高的建築都是用在了宗教建築上。比如巴比倫塔試圖與天上神溝通。埃及法老把自己埋在上百米高的金字塔里而不是地下,看會不會比其他人更早到天堂。教堂的拱頂越拱越尖,像發射火箭。到了中國,這磚木結構也能修出幾十米高塔樓。如果技術材料有限也不要緊,那就扛著材料跑山頂修去。做得越高越能采日月精華天地靈氣。

高大建築還是被用來展示權力和財富的象徵。每修一個新高度,都是用到當時最高的工藝水平,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這就是最好的展示國力方式。還有著直接為了紀念某種勝利的方尖碑,凱旋門,石碑,雕塑,牌樓這些純炫耀型的需求。在某些遊戲中,修好這種奇蹟建築能獲得巨大加成,甚至是直接征服了周邊勢力投降了。

在古代,人丁興旺是社會最重要的,但古人又不了解生孩子原理,對當時來說,生育是重要而神秘的。因此只能把這都歸於神。通過對龜,蛇,鳥等象形物的供奉希望神來保佑。這種地面凸出柱狀物當然有著對生殖器官的一種原始的崇拜。

另一方面,生育是需要通過權利來實現的。古人可不是一夫一妻,有更多權勢更多資源就能有更多女人進而更多後代。而前面說到,高樓大廈就是一種展示實力的方式。

所以建築物是否需要那麼高大壓根不是由功能決定的,就是各種人類慾望推動的,是人類的本能。當前對高大建築的熱衷依然還是這樣。當然更多是領導意志中權力意識的體現。可能沒有明顯的為上天修神廟式的想法,但也隱隱有著「將這個建築作為自己的化身長存」的想法在其中。至於有沒有日 天的想法,我就不去猜測了。


摩天大樓的建設是經濟過熱尤其是房地產過熱的直觀表現,在有些時候也可以喻之為捅破房地產泡沫的針尖。

曾經有一個名詞叫做「摩天大樓定律」,也稱為「勞倫斯魔咒」。是在1999年,由德意志銀行證券駐香港分析師安德魯·勞倫斯首度提出。勞倫斯發現到經濟衰退或股市蕭條往往都發生在新高樓落成的前後。寬鬆的政府政策及對經濟樂觀的態度,經常會鼓勵大型工程的興建。然而過度投資與投機心理而引起的泡沫即將危及經濟時,政策也會轉為緊縮以應對危及,使得摩天大樓的完工成為政策與經濟轉變的先聲。也被稱為「百年病態關聯」:大廈建成,經濟衰退。

雖然有人一一列舉過摩天大樓的建設與經濟危機之間的關係,比如MBA智庫百科裡所羅列的:

1、「長蕭條」:1873-1878

  1873年開始,大規模的美國經濟衰退,伴隨著銀行倒閉,這就是廣為人知的「長蕭條」。而在1873年正是舊金山公平人壽保險大樓建成之日。這是當時的世界第一高樓,高108米,25層。

2、1890年英國銀行危機和全球經濟衰退

  芝加哥81米的會堂大樓在1898年完成,而104米的紐約世界大樓1890年完成,此時英國1890年銀行危機恰好爆發,隨之而來的就是一場世界性蕭條。

3、1893年,由國度膨脹的鐵路建設崩潰而導致的美國大恐慌

  芝加哥92米的共濟會大廈、106米的曼哈頓生命大樓和107米的密爾沃基市政廳在1893年先後羅成,隨後就爆發了由於美國鐵路國度建設崩潰而導致的經濟恐慌,同時也發生了一系列銀行倒閉和金價飆升。

4、紐約股市第一次大崩盤,1901

  1901年紐約建成119米的公園街大樓預兆了美國股市的崩盤,而1901年的經濟恐慌同時也伴隨著費城市政廳的完成,這座大樓高達155米。

5、「銀行家恐慌」和美國經濟危機,1907-1910

  紐約高達186米的勝家大樓和更高的曼哈頓大都會人壽保險大樓預示了1907年的恐慌。

  「銀行家恐慌」是一次紐約股市從峰值暴跌50%以後發生的金融危機,並且反應了由於信託公司大量建立導致的惡性貨幣擴張。

6、大蕭條:1929-1933

  三座創紀錄的摩天大廈的建成和大蕭條的來臨形影不離,華爾街40號大廈(現更名為川普大廈)在1929年落成,高282米,隨後就是1930年建成的318米的克萊斯勒大廈,最後帝國大廈在1931年建成,高381米。

7、美國和世界經濟危機,1973-1975

  1972年世貿雙塔的其中一座建成,1973年另一座也完成。1974年當時世界第一高樓西爾斯大廈完工,那段時間由於通貨膨脹導致了持續性投機。同時,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油價上漲導致了全球性的經濟危機並且在股票,地產,輪船和空運方面都出現了持續性的投機。

8、亞洲經濟危機,1997-1998

亞洲金融危機,貨幣貶值和股票市場的投機行為伴隨著的是馬來西亞雙子塔在1997年的完工,452米的大樓是當時的世界第一高樓。

9、網路泡沫破滅,2000-2003

  509米的台北101大廈在1999年開工,2004年完工。這期間發生了21世紀初期的科技泡沫破滅和經濟衰退。

10、2008經濟大蕭條條:2007-2010

  2010建成了世界第一高樓828米的迪拜塔,同時發生的還有世界金融危機。大廈超越了台北2007年7月21日的台北101大樓大。

但是從以上列舉,我們頂多可以說摩天大樓的建設與經濟周期有一定的相關性,但稱之為「定律」或者「魔咒」就顯得是直接的因果關係了。所以一個更客觀的稱呼是「摩天大樓指數」。也就是說摩天大樓建設量的多少直接反應了經濟過熱尤其是房地產過熱的程度。因為在摩天大樓的背後,是其他廣泛的建設量,以及這種建設量背後的經濟活動。

目前中國正以建造快速建造摩天大樓聞名,中國的摩天大樓建設從表觀原因上來看,大概可以分為三種情況。一種是因為地段的地價已經遠超建築的建設成本,使得建造超高的摩天大樓變成了幾乎唯一的選擇。著名的如上海中心、北京中國尊(中信集團總部大樓)、深圳京基100等等;一種是利用政府對地標建築的強烈欲求將摩天大樓作為談判的籌碼,比如綠地集團的摩天大樓建設,幾乎無一不是利用摩天大樓的建設向政府以優惠條件拿取大量住宅用地;第三種是出於競爭的需要,摩天可以成為一種競爭段,當一個項目本身缺乏核心競爭力時,摩天大樓可以作為手段之一。

但是無論以上哪一種情況,其所代表的還是房地產過熱。


謝邀,並未深究,講講直觀的大腦反應吧。

1.社會邏輯上講,主要是集約利用土地,同樣的土地可以解決更多的社會功能空間。這樣也減少了各種交通成本,城市功能間的距離近了,且盡量都納入了室內步行的範疇。這也進一步體現了目前的文明程度,分工協作依然是世界主流,並且高度發達,但由於技術原因並未解決交流溝通的效率問題,而使得現實而言,空間上的文明資源聚集依舊非常需要。互聯網正在消解這一點,但剛剛開始,其力量尚趕不上人類文明投入到空間聚集上的腦力,也就是說到了黑客帝國那個份上,摩天大樓就不需要了,但在那之前還有很長一段時間,足夠人類用各種技術把摩天大樓玩壞。

2.普通人觀念上講,摩天大樓外在形象突出,內在視野廣泛,外面的人容易看到,在超高層里也更容易看到更多的外界。觀賞者存在某種崇拜,擁有者存在某種自豪。

3.設計專業範疇上講,雖有結構技術限制形態,但在前沿設計領域,超高層相當於比低矮貼地的建築多一個空間維度,多出來的可能性是呈幾何級數增長的,還有非常豐富的尚未挖掘的可能性,而這些可能性需要非常豐富的高新技術來實現,在設計中運用高新技術,正是設計師所熱衷的事情,因此被設計領域所青睞。

一點拙見,希望多多啟發。


從最潛意識的角度講,摩天大樓可以是人類原始的對高聳物體的崇拜的結果,曾經我們崇拜圖騰,現在我們崇拜摩天大樓。它們高聳的形象讓人想起不可描述的器官,是雄性力量的象徵。為什麼美國在最膨脹的時候要建造帝國大廈?為什麼阿拉伯世界在狂賺石油美元的時候要建迪拜塔和帆船酒店?為什麼中國在崛起的時候要建造上海中心和中國尊?摩天大樓就是雄性,雄性就是力量。

技術上的進步和經濟上的富足當然也是先決條件,但是人們內心的想法始終沒有改變過。

另一方面,作為一個結構工程師或許可以這樣回答:

為什麼要登山?因為山在那裡。

為什麼要建造摩天大樓?因為我們可以。


在落地窗旁看樓下車水馬龍會很爽


非專業,談談個人感受。

現在,人類感覺自己無所不能,尤其是認為已經實現了民族復興的中國人。因此,大家都喜歡建造這種高大的建築,覺得能體現自己的實力,還能彰顯國家的強大,給人恢宏的感覺,使人感覺敬仰。

PS:跑題了……我應該去心理學專區……


不是熱衷 而是市場需求

知道房地產行業里成本最好的是什麼?

土地費用。所以說在一定的土地範圍內能承擔最大規模的人口 並且滿足人的基本生活要求 就使得高層建築越來越多 而建築設計方面 如果主流社會都傾向於做高層設計的話 那麼一定就會積累出高層建築設計經驗 以高層作為審美就是這樣形成的。。。高層唯一的缺點就是防火差點 其他其實都還好。

其實高層建築防震是要強於一般建築的- -


自古以來的生殖崇拜吧,不然我想不出來,我大鄭州怎麼會有這樣的設計。


古代是技術展現和權利象徵。現代是地價太貴,必須得這麼修


一 ,因為城市用地緊張,基地面積就那麼大,而真正有用的其實是建築面積,所以目前來看只有兩個辦法:上天(摩天大樓)入地(地下室)。

二,摩天大樓是權利財富的象徵,而人總是喜歡將自己與所謂的「下流社會」區分開來。


我以前也思考過這種問題,鑒於專業原因,我有一個大膽的想法,因為設計師工程師基本上是男性。

而且我暢想了一下,如果房子都是女性蓋會怎麼樣。


非常宏觀與粗略的說,城市不斷發展下去只有兩種方向,一種是攤大餅式,一種是總面積不變,無限提高單位密度式。城市群不過是攤大餅的一種變種而已。

實際情況來看,很多城市的發展都呈現二者並行的趨勢。

反正從技術上來說,超高建築目前就是可以實現的。那麼從通勤角度說,直線距離越短則解決交通問題的難度則越低———距離近,哪怕用爬的也花的時間也短啊。

超高建築群或者是那種巨型超大建築群就是能夠迅速提高單位密度。而加強單位土地利用效率,帶來的好處當然遠遠不止減輕交通壓力而已,減少能源的消耗,集中進行污染處理等等都是好處。


因為看起來很酷呀


簡單來說,有一點就是土地越來越寶貴了,就連地底下都被如此廣泛的利用了,為了滿足人類活動需求,地上建築才越來越高。


一個人有錢了,怎麼炫富呢?買車,用奢侈品。一個國家有錢了,科技和技術的進步了,怎麼炫耀呢?造出很多匪夷所思的東西,什麼東西最能讓我們高潮呢,高大上的。什麼東西最直接,高樓大廈呀。


推薦閱讀:

遇到建築學習困境,怎麼辦?
cad里導出平面圖後,用id排版,怎麼控制比例。?
作為建築師,你有哪些難忘的加班經歷?
在建築師的眼中,什麼是好的教堂建築?
如何用sketchup做出這種圓錐狀的網格結構?

TAG:建築 | 建築設計 | 建築結構 | 摩天大樓 | 超高層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