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的學霸應該是什麼樣子?

有各種關於學霸的描述,幾乎全是自然科學。那社會科學的學霸該是什麼樣子呢?數學考試滿分之類,在社會科學是不可能的。別說滿分,你學自己的課本都會有一堆質疑,那並不是自然科學上嚴格的因果律,加入了主觀的東西。所以是以閱讀量為標準嗎?還是什麼?社會的進步畢竟不能只靠自然科學。那優秀的社會科學研究者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跟風答一發。。

我覺得很奇怪一點,就是覺得研究人的社會科學都(強調)不算真正的科學,不像物理學那樣客觀。這真是應了Immanuel Wallerstein的那句話:社會科學處於兩種認識論的歧見之中,在其發生之初,就產生了一種「身份上的焦慮」。(一方是基於牛頓模式的經典科學觀,認為科學是對超越時空、永遠正確的普遍自然法則的追尋;另一方是古老的哲學和人文科學的認識進路,認為人類的知識需要理解,闡釋等。)

那我想請思考一下,你們覺得研究人的心理學算不算科學?如果覺得還不算,那研究同樣研究人的認知神經科學算不算科學?如果還覺得不算,那恭喜了,幾乎是同樣研究方法的神經生物學同樣離開了科學的大本營。。

好了,開玩笑結束,下面說的我的看法。

引自《開放社會科學》中的研究,所謂分科,是來自於研究者精力的有限性,是學術精細分工時代的產物。你看隨著時間的發展,這種分工越來越喪失意義。

傳統學科不斷延伸觸角的,有心理學這個最靠近生物學的社會科學,有經濟學想吞掉全部社會科學,建立社會物理學的經濟學帝國主義(褒義)。

新學科誕生的,你看管理學,傳播學,哪個不要心理,社會,經濟,文化,信息科學什麼都學;區域研究更是整合了傳統的自然科學(主要是地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建立了問題導向的研究;

再說的新一點,你看Digital humanities,social neuroscience這種學科,你還能往傳統學科分工裡面套么?

所以真的不要說把社會科學從科學大本營裡面拎出來,這種劃分並沒有什麼現實意義。

說了這麼多無關的話,最後說一下,我心目中的學霸。

順著上面的邏輯,真正的學霸我認為就是,能自由的遊走於兩種認知論和學科體系之間的人。對於社會和人的複雜性,任何單一的學科解釋力都是不夠的(比如全用心理變數,或者全用經濟變數,這無疑是典型的區域謬誤)。所以,同時能使用不同的學科體系和認識論方法解釋同一問題的人,能更好的規避那些視角帶來的問題,從而更好的觀察,解釋,預測,干預(科學四目的)。

那麼對於我們專業來講,當然是

一手計量測量數理統計算算開心,

一手物理化學生理解刨樣樣都懂,

一手哲學歷史藝術創作玩玩都行,

一手政治心理經濟社會門門都會。

當然這樣的完全體學霸(應該是學神了吧!)我還是沒見過的,但是各種成熟期的學者還是很多的。

比如舊一點的,喬姆斯基,哲學,語言學,計算機,心理學的通才大牛;薩繆爾森,用數學改寫經濟學的人;西蒙,拿了諾貝爾經濟學家的心理學家;沃爾特·艾薩德,區域研究的創始人;再比如哈耶克大神。。。。

新一點的,鑒於我個人的學渣屬性,新學者認識的不多,比如前面答案中提到的Annie Lang,Joyce Wang,再比如社會學愛丁堡學派中的Andrew Pickering,物理學PHD加上社會學PHD,再比如Ernst Fehr,神經經濟學的大牛。。。

所以綜上所述。。我還是繼續啃我的認知神經科學課件吧。。。

祝好!汪!


應該是這個樣子吧:

或者我收到一個新的PM2.5測試儀的時候的樣子:

OK, OK, PM2.5測試儀算理工吧,但是我的day job是行為科學教授。我的PhD純屬社會科學(社會心理學)。

我早就知道大多數人覺得我有點奇怪。我看《Freakonomics》那本書就知道他們在說什麼樣的人(名字是「經濟學」和「怪胎」的合成詞)。

為什麼奇怪?因為我每天在分析自己和別人的行為和思維。

一般人覺得做什麼就做什麼,每個人都不一樣嘛。我覺得我們所有的行為是有原因的,可以通過我們無意識做的事來了解我們自己。

舉一個例子,有一天我在北京地鐵一號線。

我上車了。車門正在關閉的時候,有一個男人跑過來,把胳膊伸到車門之間,想讓車門自動打開。

結果自動門沒停,關上了。

車上的人叫了出來,「啊!」

我離他只有1-2米,能看到他的表情很害怕。他用力拉自己的胳膊,但是只拉到手腕那部分,因為手腕比較寬,卡住了。

車門還是不動,看不到任何工作人員。每過一秒鐘,要開車的可能性越來越高,他將要被撞死的可能性越來越高。

他第二次用力拉他的胳膊,這次成功拉出來了。但是奇怪的是,瞬間他作出了決定,他救了自己的同時轉身跑到樓梯上去。救命和怕丟臉就跑,同一個動作!

我思考他的行為,想像如果是我自己的話,我覺得我會決定以下的順序:

1. 保證自己不會死

2. 開始擔心丟臉

但是他的行為讓我覺得他同時在考慮這兩個變數。真了不起!

我當時是自由投稿者,我向我的編輯講述這個故事。她回答說,「你怎麼知道他在想什麼?」

我覺得編輯的反應暗指一個常見看法:人類的行為是不能用邏輯去了解的,不能去分析。我覺得編輯更像正常的人;我才是奇怪的人。

所以社會科學的學霸是什麼樣子?我朋友應該會說是一直在自然界里找線索、找有趣的「數據。」


謝邀,首先啊,社會科學也是科學。比如你說數學考滿分,你咋知道社會科學就不考數學呢?我們領域優秀的中國人代表Joyce Wang教授(這也是一位超級大學霸),會拿她的量子力學統計拍你的。再說了,到了科學領域的學霸,不都是看發了多少論文,有多高的影響因子,得了什麼獎,創造了什麼被廣泛接受的理論或者模型么?難道還是看高考考了多少分?

我心裡的學霸就是,我們學院大牛Annie Lang和她老爹Peter Lang那種。

Peter Lang是美國非常著名的生理心理學家,27歲博士畢業,他發展出的情緒的理論現在還是心理學的重要理論。關鍵是傳說中他生出來的最不聰明的一個女兒,後來在傳播學領域運用了她老爹的那套理論,成為了美國傳播生理心理學的奠基人,創造了傳播學裡現在最有名的data-driven的模型。

以及,Annie Lang也生了一個女兒,現在是個生物學家(或者之類的,具體忘了)。


謝邀!在我看來,能靠自身所研究的社會科學知識改變國運,甚至改變了世界就是真正的學霸,能夠做到這個地步的人不多,馬克思,毛澤東等人,大部分都是革命者。當然他們的學歷並非真的很高,這裡的「學」是廣義的。其次,像梁啟超先生、魯迅先生和胡適先生等人能夠用文筆針砭時弊做到青史留名也不賴。


個人認為,一個社會科學類學霸,不僅需要熟讀相關專業的著作,同時具備將書本上的知識實踐和運用到社會上的能力。社會科學,研究的就是這個社會運作的規律和模式。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等等,都是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學科,通過了解這些學科的相關理論,可以為日後解決社會問題打下基礎,然後將這些理論付諸實踐,用於解決各種各樣的社會難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嘛,一切的理論都是為最後解決問題而服務的。所以在我印象中的社科學霸,不僅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同時也具備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gary king


嫖娼都覺得是開展田野調查的好機會。


先不說名字,貼生平:

1931年獲坦普爾大學學士學位。

其後,因為成績優異,拿著哈佛的獎學金,成為該校社會學專業的首屆研究生,還當了當時著名的社會學家索羅金的研究助手。

期間,與社會學的巨擎帕森斯有所交往。

1936年,經過著名的科學史家薩頓指導,順利拿下哈佛的哲學博士學位。而這篇博士論文在1938年出版後,成為科學社會學的開山作。

1941年開始,他在哥倫畢業大學任教。其與合作者雙劍合璧,開闢了所謂的「哥倫比亞學派」

1957年,當選為美國社會學學會主席。

1994年,美國總統柯林頓因其在社會科學上的傑出貢獻,授予其國家科學獎章。

2003年去世,被稱為「美國的塗爾干」。

他的名字是:羅伯特·K·默頓。

再補充一個:

雖然早年的學習並不突出,不過,1841年,在耶拿大學以反黑格爾哲學的立場獲得博士學位。其後,其在《萊茵報》任編輯加主筆,直到1843年迫於政府壓力關閉該報為止。

1844年,其與好友在巴黎,寫下了著名的《巴黎手稿》。

1847年,與好友起草了《共產黨宣言》。

1848年,至倫敦後,花費極大經歷,寫成了《資本論》。

是的,他的名字是卡爾·馬克思。

實際上,社科類比較吃虧的是,很多時候,這些「學霸」們會被歸入思想家、哲學家之流,而且,相比文科類和自然科學而言(文科學霸的基本功是「過目不忘」,比較直觀;自然科學更不必說,實驗、數據分析,等等都是極容易識別的),社科類學霸們多數沒有什麼特別傳奇的經歷,但是,他們所做出的理論貢獻確實是對其後的研究者有著深遠影響的。

另外多說一句的是,以前背馬哲,也是一陣頭疼,可後來看多了社科類圖書後發現,馬克思的思想是西方思想史上兩股重要支流的匯合:科學主義(或理性主義)和人文主義,前者後來變成了邏輯實證主義,後者則是以現象學及其支流為主要表現。所以,老馬的思想還是挺牛掰的。


在知乎上時間不長,首次獲得邀請,先謝個邀吧

首先我個人認為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之間的根本區別就在於它們的研究對象,社會科學是以人為主的(我們首先認為社會是人創造的,是人為的產物)

那麼這樣一來,就可以比較順利地得出結論,社會科學的學霸(我借用題主的原話,也可以理解為學術大佬或具有豐富知識的人)一定是非常懂得人的情感思維與社會運行機制的人,另外更需要高尚的道德情操。也就是說,是一個具有人文情懷的人,是一個站在人類文化前沿為了整個種族的發展殫精竭慮的人,是一個能忍受孤獨與不解執著追求理想的人

一言以蔽之,一個優秀的社會科學學者,一定要有三分儒氣,六分傲骨,還有一點不合時宜


對於社會科學來說,每個人都是自己世界的學霸


看看學(學術的學)霸的日常:http://giantjoy.net


王滬寧那樣吧

大學四年政治學的,教材好多都是他第一作者


科學心理學,古典經濟學


感覺文科學霸是比較活躍的,話多、問題多、和老師的討論多、看書多、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工作之後的衡量標準可能是著作等身、在工作單位比較被認可、積极參与社會活動、經常被邀請做講座、培訓、或參與活動項目等。

感覺社科學霸沒有明確統一的標準,所以渾水摸魚的也挺多,就比如丁璇女士。。。。。。


錢鍾書先生和潘綏銘先生吧。


看到0.05或0.25的時候,和常人的理解會不一樣。。

比如昨天美聯儲加息0.25,你第一眼看上去可能覺得它加得還不夠多,才剛到中等水平。。

再比如你挑針管筆筆號的時候,第一個反應可能是這些筆都不夠細,因為最細0.05,就沒有0.05以下的。。


外交部發言人之類的


林毅夫算嗎?


學以致用

用學來的東西去搞事情 搞得越大 水平越高


推薦閱讀:

寧願救助寵物不肯救濟行乞人員?
建國初期我國為什麼要壓制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
華南理工北京人多嗎?
總的來說,文科生的邏輯思維會比理科差嗎?為什麼?
理科生應該具備哪些文科常識與思維?

TAG:社會科學 | 人文學科 | 學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