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上有什麼很凄美的故事?


莫瓦桑和人造金剛石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金剛石就是鑽石。19世紀末,科學家已經認識到鑽石就是由碳元素組成的,而且結合隕石中的微小鑽石等證據,大家猜測可能石墨在高溫高壓下可以製成鑽石。

這個思路是非常正確的,但科學家對於「高壓」到底應該高到什麼程度是沒有概念的。莫瓦桑提出了一種實驗方案,他將石墨與融化的鐵水混在一起,藉助凝固的鐵對石墨進行加壓。於是莫瓦桑和助手燒了一爐又一爐,一爐又一爐,卻只能得到一些淤泥狀的石墨,沒法得到亮閃閃的鑽石。

莫瓦桑同志堅信自己的思路是正確的,於是讓助手一直燒下去。終於在1903年,莫瓦桑得到了一小塊(0.7mm左右)的鑽石。莫瓦桑欣喜若狂,馬上把這個成就上報了法國科學院。科學院也欣喜若狂,馬上把這個成就通報給了全世界。這是真正意義上的「點石成金」啊,全世界為之沸騰,於是莫瓦桑名聲大噪,成為了那個時代科學界耀眼的明星。

1906年,諾貝爾獎以5票對4票、1票棄權的投票結果,將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給了莫瓦桑。當然了,諾貝爾獎一般都是獎勵已經經歷幾十年沉澱的成果,所以委員會宣稱的獲獎原因是莫瓦桑在氟單質方面的貢獻(這項工作確實非常重要),不過從投票結果來看,很難說「人造鑽石」這個成就對評委會產生了多大的影響。事實上,在頒獎典禮的演講中,就連莫瓦桑本人也一直在討論金剛石的事情。

一年後,也就是1907年,莫瓦桑在一生的榮光和世人的敬仰中與世長辭。

直到這時,事情都是在朝好的方向發展。但莫瓦桑去世後,形勢急轉直下。科學家逐漸認識到,鐵水凝固能夠提供的壓力其實遠不足以讓石墨結晶成為鑽石,那麼莫瓦桑的「人造鑽石」是哪裡來的呢?

通過對莫瓦桑遺孀的訪問,逐漸解開了這個迷題。原來莫瓦桑的助手當年一爐一爐燒鐵水實在是燒煩了,但又無法讓老闆改變心意。於是他偷偷扔了一小塊鑽石進去,假裝是石墨結晶出來的。

所以啊,這個助手本來只是對工作心生不滿,想騙騙老闆,結果到頭來騙了全世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間接幫老闆騙到了諾貝爾獎(雖然憑藉氟單質的成就,莫瓦桑獲獎應該也是遲早的事,但沒有金剛石這回事,很可能莫瓦桑就沒機會獲獎了,畢竟他獲獎後第二年就去世了)。

這個騙局還有一個副產品……1906年評審諾貝爾獎時,5:4中的那4票是投給的門捷列夫,而門捷列夫也在第二年(1907年)離世。

以目前的眼光來看,門捷列夫是史上最偉大的化學家之一(在一些人看來甚至沒有之一),諾貝爾獎沒能授予門捷列夫,是門捷列夫的遺憾,更是諾貝爾獎的遺憾。


是哈伯

發明了催化劑

得以利用空氣中無窮的氮:

他用鐵屑固定氮氣,

使成噸的氨和各化肥

從德國工廠源源湧出。

恰在此後數月,

通往智利的航道被切斷,

智利硝石和鳥糞的來源斷絕;

而那時,

第一次世界大戰陰雲密布,

德國正需儲備軍火。

是哈伯

掌握了催化劑的功能:

化學反應中的催化劑

並非袖手旁觀,

它參與其中——

或是削去阻隔反應的山峰,

從而降低發生反應的臨界點,

或是暗掘通道,

或是伸出分子的手臂

拉近最難反應的對象,

使它們之間成鍵或斷鍵

輕而易舉,如願以償。

那再生後的催化劑

重振旗鼓,仍作紅娘。

是哈伯

精心裝扮了一小把鐵屑,

讓它造出百萬噸的氮。

這位威廉皇帝研究所的樞密顧問,

自命為結束戰爭的催化劑;

他的化學武器把勝利帶到戰壕,

達姆彈、榴霰彈,

比不上燒傷與肺潰瘍

在伊普爾

當士兵擰開氯氣罐

讓那綠色的氣體遍布黎明的田野,

他卻在認真作筆記,

全然忘記妻子那些悲傷的信。

是哈伯

在戰後的柏林,

沉迷於水銀和硫磺之中,

金丹術士們的那一套

既促進這世界也改變他們自己;

哈伯異想天開——

從每升水中提煉百萬個金原子,

把大海變成裝滿金條的倉庫,

去償還德國的戰爭債務。

而這個世界,風雲變幻,

噢,在慕尼黑,人們已聽到

納粹進軍的皮靴聲,

人們為填飽肚子而忍氣吞聲。

這位哈伯

要找的又一種催化劑

原來卻是他自己:

在萊茵河畔的異國小城巴塞爾,

他催化了自己——

昔日的新教徒、樞密顧問哈伯

變成了如今忍氣吞聲猶太人哈伯,

在狡猾的金丹術士

帕拉切爾蘇斯(Paracelsus)之城,

他走到了生命的終點。

這是人們翻譯出來的佛里茲·哈伯之歌

大概就是這樣一個凄美的故事吧


這個問題怎麼能沒有拉瓦錫和他夫人呢→_→之前果殼整理過一則八卦

http://m.guokr.com/post/703666/

我把全文抱過來,如下~

——————

吶~最近化學教科書上的一張插圖突然就火了起來。是理科狗們都很熟悉的一幅拉瓦錫肖像:

可是……拉瓦錫老師你在記錄實驗數據對不對?在研究空氣的成分對不對??做實驗要專註對不對???這個眼神怎麼如此的不走心?!那個方向有啥比空氣成分更重要的東西嗎?!

你別說還真有。原圖很快就被扒出來了,讓我們來看看高清大圖長啥樣:

(來源:維基百科)

這就情有可原了。美麗的老婆大人在身邊倚著,who還care空氣成分?

我們對比一下化學書配圖就會發現,為了突出拉瓦錫的英姿颯爽,書上的配圖不僅把夫人裁掉了,還無情地塗黑了夫人的玉手。於是我們這些祖國的花朵刻苦學習的時候看見的,就是一個做實驗溜號的拉瓦錫老師...

這樣會教壞小孩子的啊...拜託換張圖好不好...

不僅如此,這麼不留情面地把拉瓦錫夫人裁掉,其實是很不應該的。難道漂亮妻子的作用,就只有靠在先生身上做一個擺設嗎?【生氣臉

接下來要講的故事就告訴你,拉瓦錫夫婦(其實主要講一講拉瓦錫夫人)到底有多厲害!

——————————————一個講故事的分界線——————————————

拉瓦錫的成就很多人都知道,這裡還是簡單說一下。畢竟是上學時的一道童年陰影...

【不知道大家高考的理綜試卷里有沒有關於科學家及其成就的選擇題,人教版的考生應該印象蠻深的吧~背這個很不爽(?`Д′)?

安托萬-洛朗·德·拉瓦錫,(1743.8.26-1794.5.8),法國貴族。著名的化學家和生物學家。因為他劃時代的貢獻實在太多了,所以被尊稱為「近代化學之父」。那麼高考選擇題都考啥,啊不對,他都做出了哪些突出貢獻呢?讓我們來複習一下!

他使化學從定性轉為定量,給出了氧與氫的命名,並且預測了硅的存在。

他提出了「元素」的定義,於1789年發表的第一個現代化學元素列表,就是根據他的定義列出的。不過這個跟大家背的那個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不一樣。這個表裡只有33種元素,其中包括光與熱和一些當時被認為是元素的化合物。【拉瓦錫老師表示,害你罰抄周期表的鍋我可不背。

他提出規範的化學命名法,撰寫了第一部真正現代化學教科書《化學基本論述》

他倡導並改進定量分析方法並用其驗證了質量守恆定律。

他創立氧化說以解釋燃燒等實驗現象,指出動物的呼吸實質上是緩慢氧化。

……

啊總之,就是很牛逼也很偉大的一個人!

1771年,那是一個春天~ 拉瓦錫老師不再是一個人了:他與同事的女兒,13歲的瑪麗-安娜·皮埃爾萊特,邁入了婚姻殿堂。

excuse me ????是不是哪裡不對?

13歲的時候,我們這些少年兒童還在被教育不要早戀,人家就結婚了啊!這什麼速度啊!

拉瓦錫比自己的老婆大了十五歲,你看他的岳父就是自己的同事...放在現在來看的話,真的是一個一點水都不摻的蘿莉控。

好!故事的主人公全部登場辣!拉瓦錫夫人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她的父親之前介紹過了,是拉瓦錫的同事,兼有議會律師和金融家兩個身份。母親1761年就去世了,留下只有三歲的她和兩個兄弟。媽媽去世後,小瑪麗去了修道院,在那裡接受了很正規的教育。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十年後她成了拉瓦錫夫人。沒過幾年,拉瓦錫對科學的興趣爆了棚。反正做過稅務官,還有其他副業幫襯,手頭非常寬裕的拉瓦錫就開始搞科學了。拉瓦錫夫人每天看著老公做實驗做得熱火朝天,慢慢地也對科研事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說帶我一個一起玩唄?拉瓦錫說好。

就這樣!夫妻雙雙搞科研的日子開始嚕!拉瓦錫夫人對化學的興趣與日俱增,她從拉瓦錫的同事那裡接受了專業培訓,和老公組隊刷怪,哦不,做研究。她是優秀的文獻翻譯小助手,把資料從英文翻譯成法文,其中包括約瑟夫·普利斯特里和亨利·卡文迪什的著作,拉瓦錫的研究離不開她翻譯的文獻,推翻燃素學說也是得益於她的工作。除此之外,夫人還保存著拉瓦錫的實驗記錄,在她去世之前,幾乎能夠還原出拉瓦錫全部的實驗筆記和儀器。所以說軍功章有拉瓦錫的一半也有夫人的一半,教科書你隨便把人家塗掉真的好嗎?!

你以為拉瓦錫夫人只會搞這些?naive!她的藝術造詣也很深厚,能為拉瓦錫的書籍繪製插圖。說到這裡,大家知道教她畫畫的老師是sei嗎?就是那張肖像畫的作者——雅克-路易·大衛,著名的法國畫家。那張肖像畫創作於1788年,現收藏於大都會美術館。

除了那幅畫,他還畫過一副非常!非常!知名的作品!

(來源:維基百科)

眼熟嗎?對!就是《馬拉之死》。

以及,他還畫過夫人的單人肖像哦~

(來源:維基百科)

看到這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產生一些八卦的聯想…事實上畫家也的確深深地迷戀著拉瓦錫夫人。但具體的細節應該是已經無從考證了。

回到主題。拉瓦錫夫婦的愛情故事,最後是以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告終。法國大革命爆發後,由於民眾對稅務官的仇恨,1794年5月8日拉瓦錫被定罪,而且在當天與其他27個稅務官一起被推上斷頭台。拉瓦錫夫人雖然免於一死,但是新政府沒收了她的全部財產,這還不算,所有的實驗手記和設備也被通通收走。拉瓦錫夫人經歷了這樣一場劫難,幾乎一無所有。

但即使這樣,她依舊克服了諸多磨難,堅持出版了拉瓦錫的回憶錄。回憶錄里記錄著拉瓦錫和他的同事們十分寶貴的研究成果:液體的形成、有關熱量的研究、水的組成,等等等等。是她的不懈努力,讓自己愛人在化學領域那些偉大的研究成果在科學史上大放異彩。

——————啊!這裡再來空降一個有關馬拉、拉瓦錫,以及畫家大衛的小型彩蛋——————

大家可能很熟悉《馬拉之死》這幅畫,但是不知道馬拉這個人是幹嘛的。

這位中二青年對科學也是愛如潮水!十八世紀七十年代後期強行轉專業,不好好做醫生了,開始畫大量時間精力搞物理研究,最後專職做了物理學家。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熱學,光學和電學的研究中去,根據他出版的大量學術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做了能有幾千次的實驗觀察。小夥子可以說還是很努力的,學習態度端正。【我在實驗室里呆一個下午,出來的時候覺得世界都變了顏色...

1780年的時候,他向英國皇家科學院遞了一篇有關燃燒理論的論文,理論是錯的,被一個老權威指出來了,還是態度很輕蔑的那種!撒狗血時間到啦,這個人正是我們的老朋友拉瓦錫。

馬拉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沒過多久法國大革命爆發,大家紛紛投入到水深火熱的政治鬥爭中去!馬拉這時候變身成了政治家。吉倫特派和雅各賓派打得你死我活。以尼古拉·孔多塞和拉瓦錫等為代表的近代科學家的政治立場屬前者,而馬拉等人則站雅各賓派。後者宣揚盧梭的一個觀點,就是科學知識的逐漸豐富並不能為人類社會帶來益處和提升,而是能讓人類社會變得更不道德,人也會更不快樂。後來,雅各賓派掌了大權。他們宣稱「共和國不需要科學」。處死了孔多塞。

就在這時,馬拉為拉瓦錫的死猛出了一份力,他對拉瓦錫進行譴責,認為他早該被絞死。過不多久,馬拉在洗澡時被夏洛特·科黛殺害,但拉瓦錫老師的死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拉瓦錫被送進的革命法庭里,掛著馬拉的半身像。而拉瓦錫生前和馬拉死後的姿態,又被同一個人的畫筆臨摹下來。

歷史上很多巧合,聽上去真是蠻殘酷的啊~

——————插播彩蛋結束——————

拉瓦錫冤死以後,拉瓦錫夫人又結了一次婚。第二任丈夫名叫本傑明·湯普森。也是一位著名科學家,在當時可以說是最有名的一位。追了她四年耶,足以見拉瓦錫夫人有多麼優秀且有魅力了。

就算是選擇了再婚,她還依舊保留著「拉瓦錫」這個姓氏。對第一任丈夫的深情和懷念可見一斑。

聰明美麗的拉瓦錫夫人於1836年去世,我們的故事就講到這裡。

可是...

這麼凄美的愛情故事,沒有彩蛋怎麼行?!

雖然拉瓦錫夫婦沒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也沒能同年同月同日死,但是!!!

我國諸多出版社的編輯表示!看不下去!不能接受!一定要讓這對夫婦出現在無數世界名著的封面上!!!

拉瓦錫哭暈了:勞資的設備呢?!你給整哪兒去了?!會PS了不起嗎?!

夫人哭暈了:老娘才不做妓女,這個Cosplay我不玩!

以及......

(以上圖片來源:噹噹網)

——————————————真的結束了,發條線意思一下——————————————


在化學史上,有一位被馬克思,恩格斯譽為「把化學確立為科學」的開創者,他的著作《懷疑派化學家》標誌著近代化學的起源。他,就是被奉為「化學之父」的英國科學家——波義耳

然而,這位「化學之父」自己卻終身未婚。究其原因,可以用一句古詩來概括:曾經滄海難為水。

按如今的標準,波義耳稱得上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富二代」。他的父親是愛爾蘭最有權力,佔有廣大封地的李察大公爵。優裕的家境為他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但是,勤奮好學的波義耳卻並不留戀大都市紙醉金迷的生活,為了安靜地鑽研科學,他隱居到了鄉下的莊園。在那裡,他邂逅了此生的摯愛——一位鄉間醫生的女兒愛麗絲。

一次,兩人在散步時,看到有農夫將泥土放進嘴裡。波義耳不明就裡,愛麗絲解釋道:「土壤的酸鹼性和農作物的生長關係密切,這些農夫是在用嘗的方法來辨別土壤的酸鹼性。但很多人也正因如此被感染上了疾病。親愛的,請用你的才華來拯救那些可憐的農夫吧。

愛麗絲的善良與博愛深深打動了波義耳,從此他刻苦鑽研,希望能檢測出土壤的酸鹼性,但卻始終沒有突破。不久,愛麗絲因患肺結核撒手人寰。愛侶的心愿竟化作了遺願,這使波義耳痛徹心扉、抱憾終身。

愛麗絲去世後,波義耳一直把女友最喜愛的紫羅蘭花帶在身邊。一次緊張的實驗中,放在實驗室內的紫羅蘭,被濺上了濃鹽酸,波義耳急忙把冒煙的紫羅蘭用水沖洗了一下。不一會兒,深紫色的紫羅蘭竟變成了紅色。這一意外現象促使波義耳再接再厲,用各種植物進行酸鹼相互作用實驗,最終發現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顯,它遇酸變成紅色,遇鹼變成藍色。利用這一特點,波義耳用石蕊浸液把紙浸透,然後烤乾,這就是我們今天化學實驗中仍在使用的石蕊試紙。

此後,波義耳終身未娶,將對愛侶的無盡懷念化作對科學的不懈追求。每當愛麗絲生日,他總要在她墓前獻上一束鮮艷的紫羅蘭…


都是些很凄慘的故事

美倒是很難美起來


我的室友小吳,後來攻讀分析化學博士,在一條河沿岸做農殘分析的項目。

取水,挖土,鑿樹皮……

後來,各種數據把excel填滿了。

那也是我第一次知道excel有六萬多行。


我聽過最凄美的事情——明天就要考結構化學了

後來

明白了什麼叫做

不自量力


以前一個公寓的故事,啊不對,事故。

一個博士化工的臨近畢業,有天背著筆記本去實驗室,冬天路滑就摔倒了。硬碟就摔得不認人了O_o,最後數據恢復只拿回來一點。


記得當時上課的時候教授講的小故事:

玻爾茲曼,直到自殺前都沒能見證世人承認S=k logW是正確的時刻。(生前還天天被質疑這個公式的正確性,得有多心塞最後自殺了還一定要把這個公式刻在墓碑上……


氫氣在氯氣中安靜地燃燒, 發出蒼白色的火焰 。


終於,在生物和物理之後,人們想起了被化學支配的恐懼

給大家念一首詩吧

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富貴,勿相忘

好像不太對

統統劃掉重來

正式給大家念首詩

清理那家如色房,批美蓋,似蓓蕾,蓬呂佳音他。

探歸者西遷,淡鈴聲踢壁,養留惜地潑,馥綠秀點愛。

至於解析翻譯,勞請各位知乎大神。

或者各位有部分字可以換成更好的麻煩私信我提出。

至於原文么:

氫鋰鈉鉀銣銫鈁,然後各位懂了吧。


凄:學化學。

美:轉CS……


能學CS的分數學了化學


我一直覺得浙教版初中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講置換反應的那一節。

那張金屬活動性順序表底下那個模擬圖片,我一直覺得像小三搶了正宮位置……然後渣男笑得超級開心正宮一臉不知所措……

問我的補習老師,她也說像……

難道這不夠凄美嗎……


「你不愛我了!」

「我怎麼不愛你了?!我……」

「你背著我跟其他人亂搞。」

「啥玩意兒???」

「你身上有他的氨水味…」


你是σ鍵,我是π鍵。

你若不離不棄,我必生死相依。


今天要考無機化學實驗與分析


犧牲陽級的陰極保護法


一個眾所周知的化學大神怒懟數學家,我想中間的故事一定不僅僅是凄美這麼簡單……


想起以前化吧館長的小明系列...嗯確實挺美的.


推薦閱讀:

太陽是怎樣向地球輸入負熵流的呢?
把一些水用密封容器裝起來加熱到上萬度(甚至更高)可否溶解很多的溶質?
1L 的可樂在完全放氣後,體積會不會減少?
電解水所得的氧氣和氫氣重新燃燒所得的電(火力發電)會比原來的電解用的電更多嗎?【想應用在火力發電上
巧克力調溫的原理及詳細操作?

TAG:生物化學 | 有機化學 | 物理化學 | 分析化學 | 無機化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