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建築中的水景(假山瀑布或人工池塘)在古代這些死水景觀的水質如何控制、處理?都有哪些方法保證水質?

水景在古代園林中,尤其江南園林最為常見,但水景多數為死水,在古代那些大戶人家都怎樣處理這些水相關的問題?如何保證水質?深層展開提問,是否家中有專人,還是市場上有專人需要時聘用?

現代仿古建築水景的水如何處理?是否沿用或吸取古代的經驗(方法)?


以前的園林多數都是與外界水系連通的,畢竟以前沒有那麼多機械或者生物的凈水技術。。。最多就是放一些魚、龜鱉、水禽,養些水草,再種一點荷花睡蓮來凈水吧。現在看到的園林多死水,很多是因為外面的水道湮滅或者被污染了。

活水大概有下面幾種:

  • 用涵洞或者橋閘與園外的河涌湖塘溝通,利用外界水位的漲落和流動來實現園內水體的流動。例子非常多,有杭州郭庄、蘇州耦園、番禺餘蔭山房、東莞道生園(毀)等。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園林大部分都是這麼做的。
  • 引溪澗水。例,無錫寄暢園、南京隨園(毀)、廣州的南越、南漢宮苑(遺址)等等。
  • 現成的水道兩邊建造園林。例如建在護城河兩邊的普寧春桂園(已經面目全非了+_+)。暫時想不出其他的例子。。
  • 地下泉水,一般出現在山地或者平原上比較低洼的地方。例:杭州玉泉(山麓)、廣州葯洲(平原,泉水時有時無,現在好像看不到了)等。桂林的雁山園也是用地下水,傳說是從地下河流出來的,不知道算不算泉水。。

上面好像有點離題了。。如果確實沒有足夠的活水,或者完全是死水,那還有一種辦法,就是在池底挖井增加和地下含水層的接觸,例有蘇州拙政園、怡園以及上海豫園等。

題主說到的瀑布,除了人工引水到高處(宋徽宗的艮岳好像就是這樣的),《園冶》裡面計成先生提過一種更實用的辦法:

瀑布如峭壁山理也 先觀有高樓檐水可澗至牆頂 作天溝 行壁山頂 留小坑 突出石口 泛漫而下 才如瀑布 不然 隨流散漫不成 斯謂作雨觀泉之意

現存的園林中這麼做的有環秀山莊和獅子林,把屋頂的雨水收集起來引到山頂背後的水槽或水櫃,然後放水形成瀑布。因為都是雨水,沒有水質的問題。現在的機械瀑布,其實已經是促進循環給水體增氧了,水質一般會比靜水好一點,只要在生物方面下點功夫就可以保證比較好的水質了。(2016.10.30 韋悅指正,獅子林是機械泵水的。瀑布旁的問梅閣內有水櫃(《蘇州古典園林》2005版,23頁),之前聽說是用來收集屋頂雨水的,但也有最初就是人為泵水的說法。另,環秀山莊的兩處瀑布中,西北側的已改用機械泵水,東南側的引水設施傳聞已拆)

然後維護的話,現在的園林日常一般就是撈一下樹葉吧,古代有沒有特別的維護技巧我還沒了解過。一些以外界水道為水源的水池時間長了免不了會淤淺、水口不暢通,造成水體的流動性變差,這時就不得不請人來疏浚了。不過古時候的人比較輕視這些技術層面的東西,多數的園記裡面只是一筆帶過。。

現在的凈水技術其實挺發達的,機械的泵水過濾不說,生物的凈水方法,除了以前傳下來的養金魚種蓮花,還有各種很成熟的微生物、藻類和其他水生植物的凈水方法,後期維護的成本相當低,而且可以做到比古人更加好。


江南園林基本是活水,

還有

有水草,有魚龜,有長工。


蘇州古典私家園林理水之水出入口設計研究
韓亞靜


說到死水,雖然一般水景都是有水源的,倒也確實有那麼兩個奇葩是靠人工取水的,便是恭王府和寧壽宮各自的流觴曲水。

寧壽宮的流觴曲水全靠太監挑水灌進去,而恭王府的則是引自井水,當然人力之所能也就僅此而已了,想看跌水飛瀑湧泉,肯定要有自然的水源的。

說到人力,據說清末時由於科技樹荒廢,之前圓明園自動運行的大水法壞了之後就再也修不好,也改由人力驅動,雖然主角並不是水,畢竟曾有水參與過,這大概也能算是水景?


應該說在古代的時候,這些花園內的水塘引的,很多是活水,只不過時過境遷,現在成了四水。古代南方水網發達,引活水似乎不像現在這麼難。至於清淤,當然是僱人了,你能修的起花園,還雇不起人嗎?


最重要的一點 江南園林的水大部分是活水 工匠把水源藏頭了 找不出了而已

活水就不存在水質的問題了,而且江南園林的水景裡面一般都會有錦鯉和植物。

現代仿古建築水景多數是採用自來水供水,水循環系統的。


推薦閱讀:

農夫山泉的水到底怎麼樣?

TAG:園林 | 中國古代歷史 | 水質 | 古建築 | 古代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