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如何補貼才算合理?

據悉,9月8日,財政部發布一則財報,稱對90家主要新能源汽車企業進行專項檢查,共涉及2013到2015年已獲知和已申報中央財政補助資金的新能源汽車40.1萬輛,並列出了作為典型騙補案例的五家企業,涉及補貼金額10.1億元。

新能源汽車騙補方式主要有兩大類:一是直接偽造銷售;二是隱蔽套利。東北財經大學教授於左測算,中國平均每輛新能源汽車補貼11.5萬元,摺合1.86萬美元,美國加州自2010年3月至2016年6月平均每輛新能源汽車退稅0.21萬美元,中國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強度是美國的9倍。

這樣看,新能源補貼怎麼才算合理?如何補貼,採用怎樣的是制度才能最大程度的讓新能源汽車健康的發展?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新能源汽車時代,更多「新能源汽車」討論歡迎關注。


直白的說,中國絕大部分的新能源政策,除了部分地方的出於嚴重保護主義的政策,其想法都是好的,但是最終至少70%走偏了。我覺得核心的問題是:

1、居廟堂之高的官員智囊無法想像,居然有人以如此沒有底線的騙錢;

2、制定政策的團隊本身就被滲透了。

現在曝光的大量的偏補,我們可以稱之為打臉式的偏補,為什麼?作假賬至少都知道前後要能加到一起。偏補的吃相之差,連辯護的機會都沒有。製造數量、轉移到經銷商銷售的數量、實際的銷售數量、和最終上牌數量。這四個數字都不僅僅是對不上的問題,這都不是 考了36,然後用開根號乘以10的方式說考了60,而是你根本都沒有參加考試,卻給了一個100分。

現在曝光的,都是吃相最差的初級拙劣的偏補,還有中級的和高級的,比如:

PHEV按照百公里1.7的油耗來獲取補貼、計算CAFE(未來CAFE的差異是可以進行交易的,類似碳排放權),獲取免費牌照,可是用戶實際是在以11-13L/100km的油耗在日常使用,根本就不充電。更加隱蔽的分時租賃,直接從上牌數量數據這裡在賬面上做好假賬,一個點,我可以在紙面上完成100輛電動車自己造賣給自己的傀儡公司,拿1000萬RMB的補貼,然後拿出10輛做分時租賃,政府來檢查的時候,我們說你看我們做的多好,車子都租出去了。賬面上各個數字都對得上,2年我就全部賬面報廢,然後再紙面買100輛。而且,我紙面上還是虧損支持環保事業。為了以最低的成本獲取最高的補貼利潤,所以中國的迷你尺寸的電動車才那麼的多。

他們還沒有大規模哦的施展出來呢

我想起我在大學事後副修金融學時,老師說,中國的金融法規基本上就是抄美國,但是問題是,他們不抄全!有些原因是我們沒有配套的機構,有些是意識形態的問題,而有一些,是制定政策的人認為「這些條款沒有道理,中國能做的更好」。一般來說,這些法規釋放出來之後,往往是這些被鑽了空子。鑽空子的不說,政府也懶得管,直到鑽空子鑽到全社會都認為這TM就是打臉。然後,政府把這些鑽空子的OOXX了,但是請注意,這些鑽空子的嚴格意義上來說,沒有違反法律!然後,政府順帶又把法律給修改了,而修改版,恰恰又改回去了,然後留下了一堆所謂的經典案例。

人類是只知道追逐利益的野狗,作任何的事情你都要基於這個理念。

對於補貼問題,這個法規從頭開始就是錯誤的。補貼的目的是增加清潔能源的比例,更多的人使用。你的補貼政策就要體現這一點。所以你應該補貼「用」。

所以,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直接補貼 用電,包括的是: 地點、數量、電價。

目前純電電動車的技術水平和環保效益最大化的應該是城市交通,你應該補貼的,是在北上廣深這樣的城市,在中心城區有免費的專供純電動汽車立體停車場以及每個車位都有高能充電樁,而且,最重要的,充電的電費全部由國家來負擔,而且,你要有一個明確的公式,根據這個城市的充電用電量和實際佔有情況和上牌量,規划下一個年度的國家免費停車場和充電樁的數量、位置和投資規模。

不要去按照數量補貼車子本身,因為你有99種方法和額外招募99個人來阻止他騙補,他總能找到第100種方法和以999人的規模來搞定你這99個人。

這種政策的好處就是,無論你買了什麼樣的車子,狀況非常明顯,你每100公里電能的比例越高,那麼你的用車成本越低,而且你享受了免費的停車服務。同樣的情況發生在天然氣、甲醇燃料上,你知道么?計程車和普通用戶在拚命的想用這些燃料,出現了各種非正規的維修點來提供改車服務來實現,為什麼?燃料便宜。

這些電動汽車的保險、停車費、充電費還有任何形式的過路費等等,全部由國家補貼負擔,是的,我還說了保險。這樣,作為中國一線城市普通的私家車用戶,按照年均1.5萬公里的里程,平均每年節省的燃油費用大概在8000,停車費大概4000,保險大概4000,別的過路費等一起,每年的補貼額度對於普通私家車用戶達到了1萬5到2萬,每輛電動車5年壽命,就能夠達到10萬的補貼額度。

對於承擔運輸業務的話,比如計程車、快遞車、公共交通公司等,他們的獲利會更大,光光解決電費就已經很可觀了。

而且,每個人,每個組織,每個機構都會集中他們的智力、技術,來研究如何確保消耗儘可能多的電力來行駛,從而獲得利益的最大化。汽車企業會想盡方法提高能量密度,增加電池的容量,增加純電動的比例,儘可能延長電池的壽命。從而最大化的享受補貼。這不是恰恰大家想要他們做的事情么?

有人說,啊,你這個方案電力公司不是佔了很大的便宜,電力企業也是垃圾,也有腐敗。

我想說的是:現實點,分蛋糕,總會有人多分一口,但是如果他能在偷吃的同時順帶把事情幹了,這就是最現實的方案。正如我說的,如果中國有人民公投,我會申請公投特赦劉志軍。

樓下回答中提到說,如果用戶去免費地方充電,然後拿回去自己家裡用,這不是讓他們佔便宜了么。當然也有很多人反駁,這個的代價太高了。首先為了占這個便宜買輛電動車偷電是不是投入也太大了點,畢竟70度電你也得用個大半個月吧,車子咋辦呢。而且汽車電池的輸出制式和家庭用電的制式不一樣,還要投入變壓,改交流等設備;最重要一點你知道車子的電池可不是那麼容易拆下來的,首先它需要冷卻和良好的固定,還要防撞,特斯拉的電池你要拆下來得900公斤了。這也是為什麼換電池模式目前發現走不通的原因之一。每三個星期把車子拆開為掙這幾十塊錢的電費我也是服了。而且脫離了整車的電池控制系統,這個電池是不能正常輸出的。

不過我倒是反過來想想,也挺有趣的,你知道其實於其這樣,你不如考慮這樣的產品:家庭電池能量牆。自己利用峰谷電存儲和釋放,只需要3000美元足以滿足家用的生活。

(我不知道為什麼圖片突然上傳不了了,今天zhihu不支持chrome?)看搜索結果好了:

https://www.baidu.com/s?wd=%E7%89%B9%E6%96%AF%E6%8B%89%20%E5%AE%B6%E5%BA%AD%E7%94%B5%E6%B1%A0%E8%83%BD%E9%87%8F%E5%A2%99rsv_spt=1rsv_iqid=0xb2ba55ee0002ff67issp=1f=8rsv_bp=1rsv_idx=2ie=utf-8rqlang=cntn=baiduhome_pgrsv_enter=1oq=%E7%89%B9%E6%96%AF%E6%8B%89%20%E5%AE%B6%E7%94%A8%E7%94%B5%E6%B1%A0rsv_t=21afRs2z8KkJEcYBtmnTyFOfwbped4ZWtHxrsUp%2BHE2Jo0Gb3%2Bt1S%2FT0lcYKNKgIjAphinputT=1093rsv_pq=8383fa130002af0brsv_sug3=64rsv_n=2rsv_sug2=0rsv_sug4=1161


昨天剛剛跟Tesla的朋友深入交流了對新能源車的看法,說起中國的補貼政策,也是感慨良多。

先分享一下基本觀點,之後再詳細回答:

1 補貼不是必然的錯誤。我看到很多回答談補貼就痛批。我認為這是「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把多層次的問題看成了一個整體」,甚至有部分回答是別有用心的。

實際上,對新能源車的補貼,美國、歐洲、日本都有。人家執行的就還可以嘛:日本混動技術車輛大賣,既扶持了豐田本田這種巨頭,也促進了環保;美國電動車市場發展也比較快,成為了全球電動車的領先大市場;挪威、香港人均Tesla擁有量世界前列——為什麼人家的補貼沒有送給山寨車和騙補黑心企業?

中國政府對新的汽車技術路線,進行補貼,這個初衷可以是正確的。

2 正如經濟學家陳志武曾經指出的:很多問題,分析到最後,都是社會大環境的的問題,其中一個是法制,一個是民主。

很顯然,補貼政策在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制訂後,執行環節出了大量的問題。

政策制訂本身有沒有問題?當然有,但制訂政策是難以十全十美的。關鍵還是執行出了很多嚴重的問題。

就好像槍炮製造本身是正常的,問題在於誰來使用和怎樣使用。

出問題並不怕,怕的是沒有監督和懲罰制度來處理這些問題,警戒其它不得再犯。

現在媒體和民眾都在口口聲聲喊「騙補」?問題是,到底誰在騙補?是不是只有最近查處的一兩個害群之馬呢?為什麼直到現在才有人處理呢?為什麼補貼沒有流入到正常經營的企業,而是流到了這些騙補的人手裡呢?

這些才是值得深思的。


謝邀

補貼本身就是助長劣幣驅逐良幣的毒藥,雖然也有葯字,可是重點在毒

2011年,朋友在網上曝光了前東家製作的動畫片,一部百分百抄襲日本《鐵膽火車俠》的國產動畫,恩,就是震驚全國的《高鐵俠》。為什麼叫做百分百抄襲?因為它是照著《鐵膽火車俠》一幀一幀臨摹下來的。

抄襲的理由很簡單:國內動畫也有補貼,補貼的標準就是產量,比如動畫2000分鐘的企業,就能得到每分鐘1000元的補助。以此類推,年產量越多,每分鐘得到的補助就越多。為了得到這補貼的資格,動畫公司一方面要孝敬最高達到70%的回扣,另一方面要盡量多的生產動畫。可問題是如果自己設計,編排動畫根本趕不上這麼大的生產量,還需要耗費大量的資金,國內動畫公司就找國外經典動畫直接抄襲,讓實習大學生臨摹,完美榨取每一分補貼。

在當時,國內大大小小電視台充斥著粗製濫造的垃圾動畫,這些跟地方政府狼狽為奸的動畫公司為了騙補壟斷了各個電視台的少兒節目,導致真正在做動畫沒錢沒關係生存更加悲慘,同年2011年上映的《魁拔》國產動畫電影是導演王川賣掉自己房子才支撐下去的。

直到《高鐵俠》曝光後,各項補貼開始取消,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才被遏制。

而從結果而言,新能源汽車補貼和當年的動畫補貼沒有區別。

1:為了最大程度獲得補貼粗製濫造,市場沒有受益

2:巨額補貼導致主流民族汽車品牌集體轉向騙補行列

跟動畫補貼一樣,新能源汽車補貼的標準也是產量,只要續航里程150公里以上的,國家補貼4.5萬,而地方政府一般實行的是1+1補貼,加起來就有9萬(還不包含其他特殊補貼)。這個補貼對於一些動輒三四十萬的純電動車見效不大,可是馬上有人反應過來,如果生產一些比補貼便宜的然後虛報車價是不是就可以騙到補貼了?生產電動車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如果這樣容易就可以拿到補貼賺錢,為什麼我要花錢去研發設計?所以汽車廠商一擁而上,用市面上已有的廉價車身裝上剛好達到150公里以上續航的電池製造了大量極端粗糙但是售價昂貴的純電動車,所以新能源汽車產量在2013~15年井噴式爆發。

如果不知道什麼叫極端粗糙但是售價昂貴,給大家看下2015年純電動車銷售排行榜第二名康迪K11,這輛車用的車身是吉利熊貓2016款1.0L手動萌動版,官方售價是3.69萬,這車沒有安全氣囊,沒有主動安全設備。可是同樣的配置,把發動機一換,身價立馬飛漲到了15.28萬。

為了最大程度榨取補貼,既然已經放棄設計研發,一輛輛賣給普通大眾就更傻了。一些品牌性質最惡劣,直接採用虛假上牌,也就是車還沒生產出來就已經有了合格證,正式上牌了。而一些還算有點良心則是成立的子公司,最多的就是分時租賃公司,將生產出來的車賣給這些自己名下的子公司,直接自產自銷。說更直接點現在最火的分時租賃和微公交都是這波騙補的延續,事實租的人也寥寥無幾。

而騙補的規模有多大?2015年中國新能源車總銷量是33萬輛,根據泄露出來的政府調查名單顯示騙補數量就有7.6萬輛,涉及騙補金額達到92.7億,佔全部補貼的三分之一。注意,這份名單是泄露不是主動公開的,9月政府公開的只有其中5家。

這份名單上吉利,奇瑞,比亞迪和北汽都名列其中。其中比亞迪騙補金額最高,達到17億,第二名吉利騙補12億,還不包括華普的4億。而騙補的手段各有不同,吉利是建立新品牌康迪,自產自銷到不同名下各個空包公司。比亞迪涉嫌經銷商造假,指揮經銷商買通當地車管所虛假上牌,騙補車輛並沒有真實生產。今年南京比亞迪經銷商老闆公開舉報信後上吊自殺,信中就涉及到600輛比亞迪K9電動公交車和240輛比亞迪E6純電動汽車的虛假上牌。

另外這份名單被稱為「不完整名單」,因為還有多家行業公認同樣騙補嚴重的汽車公司沒有上榜,包括某家最近以山寨出名的汽車公司。

劣幣驅逐良幣是補貼本身自帶的BUG,所有補貼都涉及到一個問題:怎麼把錢發給這個行業最需要的人,而不是最想要的人。事實證明,這個問題永遠不可能解決,發補貼的心懷鬼胎,領補貼的拚命迎合,辛辛苦苦花了十幾億去研發還不如騙補賺得多,誰還會專心做實事,反而搞得整個行業烏煙瘴氣。或許政府覺得補貼是催化劑,補貼越多行業發展越快,可是現實是補貼越多,行業越亂,而如果補貼不能達到幫助行業發展的目的,那還是不要補了吧。

即使你要實現彎道超車,也不應該拚命的踩油門,因為在彎道真的很容易翻車。


利益相關:新能源汽車銷售從業者

政府不應當對整車廠採取任何形式的補貼。

政府應當做的事情,是擴大市場需求。

對於消費者而言,電動汽車的使用成本目前來看遠低於傳統能源汽車,目前影響購買決策的主要原因無非是續航的問題。政府應當將資金用於建設大量的統一介面充電站,或者以合理的方式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建設,強制要求新建建築按比例配備充電設施並為未來的增長預留空間。

一旦續航的問題得到解決,使用成本的降低會驅使消費者更多的選擇電動汽車,而企業逐利的特性自然會去填補巨大的市場空白,並且在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下企業必然致力於新技術的研發,真正實現汽車產業彎道超車的夢想。

其他的免稅、扶持、國家隊入場等,都是無關緊要的邊角料。市場本身的需求才是核心。


對汽車,不補貼才是公平的。

要補貼可以補在其它方面。

例如更多的配置帶充電樁的停車位,例如提供更多的只允許新能源車停放的停車位以及行車道,例如從政策上鼓勵小區物業更多的支持加裝充電樁。例如對用電費用以及保費進行補貼等等。


補貼分為財政部的補貼和地方政府,因為地方政府只想把錢補貼給當地企業,或者你想獲得當地政府的採購大單就得當地建廠或者採購當地企業的零部件,但是有些零部件並不一定符合車企的質量標準啊。

總之補貼這個事情,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還有車企還有一些鋰電池企業,三個方利益沒有達成一致,把這個補貼玩壞了。

新能源汽車現階段,補貼是必須的。個人覺得應該從源頭開始補貼,而不該從終端補貼。新能源汽車成本最高的就是電池,如果補貼能夠直接補貼給電池企業,用於發展新技術,培養幾家能跟LG三星松下抗衡的電池企業,降低整車廠的採購成本。

再一個就是加大對新能源車的優惠政策力度類似上海的單獨的牌照,停車免費等等。

政府該做的事情應該是讓整車廠造新能源車有錢賺,老百姓用新能源車沒有焦慮症,光撒錢上補貼治標不治本。


1,讓中科院和幾家欲扶持的企業一起起草一種充電介面標準

2,政府出資建造大量採用該標準的充電樁

3,待國內市場成熟,力爭讓該標準成為世界標準


不補貼才合理,像知否這種垃圾電動代步車就該扔到淘寶銷售


看到以上很多人提到汽車企業騙取補助的方式是自己設立分時租賃公司,我終於明白為什麼當初想體驗分時租賃服務那麼困難了。14年看到北京有分時租賃電動車,同樣的車比神州租車便宜好多,神州租車兩百多一天的車,分時租賃公司一天只需要七十塊錢,同時還可以以一小時16元+一公里八毛錢的組合來租賃,還以為是北京市政府補貼的結果。結果我真的找到了停車點之後,發現根本就沒有工作人員,給客服打了半天電話,發現居然不支持信用卡,要開賬戶需要到郊區辦理,也就是說基本上體驗不了。

但是我覺得分時租賃真的是最合適的補貼方式,我的需求是出行,並不關心車是不是我的,而分時租賃的方式也是解決電動車充電速度慢一個可行的方法,就是把車放到充電樁去充電,直接換另一台充滿電的車。同時私家車並大部分的時間其實是停在停車場的,分時租賃可以大大提高車輛利用率,也就降低了市區的交通擁堵。

後來和朋友談起這個事情,說政府官員愚蠢,這麼好的推廣新能源,解決城市擁堵的方法居然給辦成這個樣子。他想了想說,政府摸爬滾打,這叫大智若愚,要是分時租賃服務普及,那麼多計程車怎麼辦?


同意免稅,取消補貼。


胡亂說說,別認真。

取消新能源補貼。

補貼資金由國家立項,作新能源解決方案研究。重點解決電池續航,混動效率,甚至傳統發動機燃油效率問題。

提出可行的,可以商業化,成本較低,利於大規模生產的基礎解決方案。

以較低價格,把基礎解決方案提供給各個主機廠,主機廠獲取方案只可用於產品生產,不能轉讓。

技術優化,加工工藝等問題交給主機廠自行解決。借主機廠研發實力不同以形成競爭及市場定位差別。

我是不是太能意淫了?哈哈哈哈


電池模塊化。

由地方政府和電力公司牽頭,大大小小的車廠坐到一起,確定電池的性能規格。

統一單一電池倉規格,做到模塊化,採用統一的吊裝拆卸安裝方式。

根據車輛的電池功率需求決定模塊化電池的數量。

比如單個電池250V,固定的容量和放電功率。單個電池不需要很大,10kwh一塊。

算每塊電池120kg,吊裝難度也不會特別大。

大功率的車輛,多裝幾塊電池,並聯放電,同時兼顧容量和放電功率。

神不知鬼不覺地保護了本土車企。

私人用戶購車只需購買不帶電池的整車。車上可以帶有應急電池,能低速開20公里即可。

電池向電力公司申請租用。就不存在我買的新車電池去換成了舊電池的問題

補貼全部砸在電池和基礎設施裡面。

首先在所有加油站設電池更換站。加油站輔助管理,專人操作更換吊裝電池作業。

根據各個加油站的流量,定義不同加油站的電池儲備量。

電池拆下來更換,電池的總數量不變,就不存在流轉的問題。

私人用戶也可預約到家或者到單位換電,需要額外服務費用。

電池容量衰減後,再由電力公司挪作其他用途。

谷峰平衡,太陽能,隨便什麼用到電池的項目都可以。

先從城市計程車開始。電動車堵車完全沒有壓力,可以節約大量能源。

使用電車可以為司機節約大筆油錢和保養維護費用,理論故障率也更低。

由於可以更換電池,車輛的利用率較傳統電動車也會很大程度提升。

當換電站還沒大量普及開的時候,從部分公司的部分計程車開始著手。

遇到運營問題可以有機會糾正,這時的糾正的成本也不會很高。

適當降低電動計程車的費率,電車應比燃油車稍微便宜,以獲得民眾好感。

當這部分計程車能穩定運營了以後,再逐步擴大系統容量,以致取代燃油計程車。

當大數城市計程車被替代後,可以向私人用戶進行推廣。

附近加油站有多少電池,是否被預定,自己的車子還有多少電量,全部由APP顯示。必須是第三方軟體,國營單位做出來的APP基本都是渣。

再YY到什麼,再來補充,歡迎吐槽。


舉個例子你就知道現在的補貼制度多不合理了:

2016年一輛比亞迪e5,原型車是燃油版的速銳(市值6-8萬),變成電動汽車之後配置更低,但標價高達23-25萬。幾乎就是BBA入門級的價位水平。

中央和地方兩級補貼後價格降至12-14萬,仍然高於同級別燃油車的價位約50%。

,2016年發布的特斯拉Model 3,定價3.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2萬,與同級別的燃油車(寶馬3系、奧迪A4,賓士C級)定價相當。

美國聯邦政府補貼7500美元,再加上地方補貼,補貼後價格低於同級別燃油車約30%。

看懂了吧?中國的補貼說白了根本不是補貼消費者的,補貼的就是車企。

用納稅人的錢給車企巨大的利益誘惑去做新能源車。

如果不是有限號、限行這些政策,新能源汽車市場根本就不存在。

而美國,補貼的是消費者,消費者選擇特斯拉這類新能源車,是因為補貼後的價格確實比同級別燃油車要低的多。

題主問合理的補貼制度,美國的這種顯然要比中國的合理得多。

特斯拉到現在一直在虧損,而中國車企在開始造車之前,已經預估好了能拿多少億的補貼了。

這就是中美企業環境的差別,也是中美政府思路的差別。

最後,如果你關注電動汽車,可以關注下笨虎新做的微信公號「差評報告」。


我的馬甲回答過,分類。

公交車,計程車,發展純電動,扶持幾家大企業優勝劣汰,政府的重點不在補貼,在採購。

所有中國的市內通勤的公車(含國企,事業單位),計程車,都用一個平台。零件最大限度通用,最好一個底盤可以燃油,可以插電,可以純電。可以轎車,可以suv,可以mpv。

用批量最大化降低成本。

為了避免壟斷造成的質次價高,可以用起步三五家,最後留兩三家優秀的競爭。

扶持出兩三家十萬級別的年銷量的企業。這個還的有汽車行業積累的企業來。甚至是企業聯合的集團,譬如一汽二汽出底盤技術,比亞迪出三電技術。

插電方面適合普通家用,這一塊市場自由競爭。自主品牌積累不如國外品牌。能扶持的路子只有通過純電共平台,降低下價格。

豐田通用的好,國產做到90%的水平,50%的價格也會有市場,要做到90%的水平就得有扶持。批量大才能買到低價的優質配件,才有可能去做90%的水平。

沒有扶持,就只能做40%,50%的水平。

低端的低速代步電動車,不用扶持,給政策讓上路,給標準就行。讓資本去折騰。這塊巨頭基本不怎麼做,真能做出汽車界的小米,因為現在賣的都是老頭樂的水平。有個小米進來真能起來。


不補貼才算合理。

政府補貼是一種破壞市場公平、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政府補貼使市場機制失靈,無法正確的反映技術與企業的真實競爭力。

政府補貼會讓車企想辦法從騙補上獲取巨額利益,而不是從改進技術、獲得市場上獲得利潤。

政府補貼讓技術落後、管理不善的企業持續獲得資金,無法在應該被淘汰的時候淘汰,無益於行業發展。

政府補貼對未獲得補貼的企業不公平。

新能源汽車在全球受到追捧,是因為「氣候變化」和「潔凈能源」是全球範圍內的政治正確,而政客最喜歡用政治正確綁架社會

新能源汽車不一定環保,不一定減少污染和碳排放。很多時候只是把污染和碳排放從買家手裡搬到火電廠。


不根據銷量補貼。

根據員工工資和研發投入補貼。


————————————

拿比亞迪打比喻只不過是他算是72家中出頭的。你說黑點有嗎?有,但百分百黑他是不對的。畢竟人家私營一直爬上來攀上政府大腿甚至有了國有資產,剛大肆宣傳新能源技術就迎合政策發布,下了一大步漂亮的棋子一夜之間滿大街都是白色秦(其他色真沒法看,老百姓跟著補貼走,但也不是瞎的)。中間的黑白灰故事我等刁民當然不知道。技術方面客車賣到全世界是有點能耐。秦我相信換個殼能賣得更好。

如今,比亞迪也站在爺爺的處罰名單里。這是黑故事還是白故事還是灰故事?

愛冬no。

那大神們聊聊另外71家涉嫌的企業如何?

或者籠統一點,你有30萬是買BBA還是比亞迪?咱不說補貼的事情?哪個真的值30萬?

我壓根不知道我上個月交的稅又到了哪個不靈通技術,靈通政策的車企里

也許比亞迪跟政府的餐桌上也有我付錢的一道菜呢。這年頭,有技術,沒背景怎麼混呢

世界大廠們走了一百多年一步一腳印走到今天,看著這群中國佬一下子開出9倍美國補貼,一年之內莫名其妙多了幾十家車企,跟車十部九部有跑馬燈的。現在又要翻臉,都不知道這群中國佬在搞毛?

————————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一輛山寨跑馬燈+閃閃發光橙色塗裝秦賣30幾萬,騙補貼近十萬。本來還以為是一條賊船的結果被爺爺反咬一口。一眾平時賣十萬不到的國產車廠一夜之間能造出2,30萬的車!!!你爺爺真好騙,好歹補貼了一年多,幾個億是不止了

美其名曰30萬,補貼10萬+牌照價值5萬。15萬人民群眾買到30萬的享受

是的,我們的30萬長這樣:

然後一百多年水準的30萬


港真:

公務用車放寬,

但是以後只允許買電動的。

單位內不允許充,只允許去社會充電站充電。


1.不要補貼

2.降價到市場合理價位銷售

這才是符合市場規律,才是最合理。


補貼0元最合理


推薦閱讀:

舍弗勒 P2 混合動力系統的結構是怎樣的?目前的應用情況如何?
2016 年新能源汽車行業都發生了哪些變化?
該如何評價新能源汽車的電池性能和安全性?
新能源汽車會成為下一個革命嗎?
2020年全面禁止燃油,大家對新能源汽車怎麼看,現在該不該買車?

TAG:汽車 | 新能源 | 汽車行業 | 新能源汽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