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們都是用個例(少數人)去支持觀點(以偏概全)?

生活中你會發現,無論是交流、文章、辯論、影視節目,大多數都會夾雜著很多個人經歷。比如很常見的:我有個朋友……我以前經歷過什麼什麼事…等等

好,這就是問題所在。你所說的「這個人」的經歷對於整個世界來說是少數的。我的意思是:你的朋友是你的朋友,你是你,我是我,我們都是完全不同的個體,每個人的經歷、成長環境、背景以及基因都不同。

防止大家沒有get到我的點,我來舉個很簡單的例子。辯論中提出觀點,舉例論證,好就是這個舉例論證,對整個人類來說你這個是個例(少數的)。那為什麼要用少數人的這些事例去以偏概全。


這是辯論的一種方法


我覺得題主的這個問題有問題:

為什麼人們是用個例(少數人)去支持觀點(以偏概全)?

據我的經驗,這個「都」用得不妥,我見過有人沒有用個例以偏概全的

理論上我只要舉出一個不以偏概全的人,就能證明你問題中的錯誤

但這樣一來又陷入了悖論,因為我舉的也只是個例,不能充分證明你這個問題的錯誤

所以我要調查全世界所有人,看看他們是不是都愛以個例來支持觀點,等全世界所有人都被我調查完了,我再來回答

但調查全世界的人工作量浩大,我希望題主能夠付我盤纏,要求不高,每天一塊錢人民幣就可以了,到時候我回答問題的時候過去了多少天,題主就欠我多少元


因為他們就只有這麼寬的眼界或者說數據收集能力,完全不懂得運用統計數字和廣泛圍信息,又一個自然人渺小膚淺的證明.


用個別事例來做論據,其實並不能算是邏輯上的錯誤。

因為用個別案例來論據的時候,是為了為當前的另一個個別案例來服務的,比如說:誰誰怎麼怎麼做事然後成功了,你應該向他學習。

現在這個人這種做法,成功了,雖然不能說明這是一個普世真理,但是至少證明這條路有成功的可能,所以如果你學習這種做法,也有成功的可能。

這就是用個例的一個邏輯。

另外,有時候,如果不跟你說這種事例,你可能不會知道:世界上竟然還有這種可能。

真正錯誤的邏輯是,拿個別案例來得到一個道理,然後說這個道理是全世界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通用的。

使用個例的邏輯是,世界上有很多路,有些路你根本想都沒想過竟然有人這麼走,有些路看起來大家都知道但是不相信他能走到光明地,有些路是很多人走過的,有些路是很少人走過的,現在我詳細的介紹這條路,也許你不喜歡這條路,但是現在你知道了這條路的存在,而且知道了這條路不是一個死胡同。

雖然這條路非常個例,非常個別,但是這種介紹是有用的。告訴你世界上無限可能中的一個。


因為他們沒有大數據的能力啊。


萬有引力是不是以偏蓋全?

牛頓三定律是不是以偏概全?

光速不變是不是以偏概全?

測不準原理是不是以偏概全?

經濟學是不是以偏概全?

生物學是不是以偏概全?

化學是不是以偏概全?

醫學是不是以偏概全?

所有的「科學「哪一個不是以偏(個例)概(推測)全(普世)的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8378740/answer/76546755


在大多數情況下,人都是根據自己的經歷和經驗事先得出結論,再去找論據去支撐自己的論斷的,並非先有論據再下結論。

正如知乎上大多數人只贊同自己本身所贊同的立場,而非誰有理站誰。生活中也是這樣,經過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成長,受環境和成長經歷的制約,人的價值觀已經形成,除非經歷過重大的挫折,否則人會一直秉持自己的價值觀。

而辯論、寫文章甚至逛知乎的多數人,追求的並不是「標準答案」(事實上很多問題也沒有所謂標準答案),也不是所謂的社會大多數人認可的真理,而是追求一種「共鳴」,你和我的觀點相同,我就支持和贊同你,你和我的觀點有出入,我就反對你。這無可厚非,畢竟只要別人不犯法,三觀這東西只能求同存異,而不能冠以「正確」或者「錯誤」的評價。

人就會努力尋找和自己價值觀相同的論據去說服自己,以安慰自己,自己才是正確的,這是人性的弱點,沒有什麼正誤可言


講個道理,又沒說它是普世真理。牛頓的經典力學在微觀、高速狀態還不適用呢,但我仍然可以拿個蘋果去向大家扯扯萬有引力那些事。這只是用日常經驗做個生動有效率的說明和證明。我酒駕,喝大了,看不清路,啪嘰!殘廢了。這就是血淋淋的教訓啊,不需要跟你說酒駕出事故殘廢的概率有百分之多少,人們一眼就能看明白,酒駕這個事的危險性質。科學研究中的定性研究,也是精選一小撮的樣本,不追求統計意義呀,但這不代表它沒意義,它能回答「為什麼」。

還有,以偏概全似乎是不對的,你不能說,我喝了酒會尿床,看來全人類喝了酒都會尿床,但是「以全概偏」其實也很危險不是,我們都是不同的個體,你不能說,我統計出來中國人平均智商低過日本人,那麼看來中國人智商比日本人低。為什麼統計數據都支持了,這麼說仍然不對?因為當你把樣本扔了,說「中國人智商低」的時候,這話就是一個隱含因果的性質描述了。

可見,無論是講全體的統計數據,還是講個體經驗,都有可能用歪,這在於講道理的人,腦子裡是不是真有道理,而不是他用了什麼方法。

況且,講道理,不舉個例子,不扯個淡,多無聊啊。你說的,交流、文章、影視節目……這些東西,當然是有趣的好。


人類百萬年,活動範圍一直有限,切近環境經驗才有價值。

中國農村很多老年人,一輩子生活範圍最多就在周邊幾個村,沒出過省,更沒出過國。

倒退回去幾十年,這是中國絕大多數人的常態。遙遠的、別市的、別省的、別國的事件難以知曉,只能知道鄰里、村裡發生的事。衛星、收音機、電視、手機等技術擴展了人類認知範圍,這時候對遙遠地方的信息才有所認知。

人都是以理論、經驗認知範圍推論世界,每個人的理論、經驗範圍有大有小,但不可能窮盡整個世界。

所以100%的人都是以偏概全,只是以一個村子的經驗概括世界、幾本書的理論經驗概括世界、以互聯網上的信息概括世界的區別。


題主首先要搞清楚這些人到底錯在哪裡。如果你認為他們的錯誤在於「少數人」,那少數人是如何定義的?人數要達到多少才算多數人?

世間幾乎沒有什麼普適於所有人的道理。

用個例去支持觀點,真正的邏輯謬誤在於歸因錯誤。

一件事即便只對於少數人成立,它也是有內在的道理的。但關鍵在於,任何一件事,都是由許許多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導致的。這種情況下,一種單獨的因素很難決定這件事是否成立。

就像我們說,是不是肥胖的人更容易得心腦血管疾病?經典的反駁就是,我認識個隔壁xxx,他就胖得很,但血壓啥的都很正常。這就是題主說的以偏概全了。

但是,血壓是否正常,是由無數因素導致的,比如飲食,比如運動,比如作息,比如基因,以及其他疾病等等。所以,僅憑血壓正常這個結果,無法推論出,他的肥胖沒有提升他高血壓的概率

那該怎麼正確地歸因?邏輯層面, 就是科學理論的論證。實驗層面,就是我們常說的控制變數。所以,當別人拿個例去支持觀點時,他們首先就沒有做到控制變數,自然也就無法做到正確歸因。

如果別人拿個例去反駁你的觀點,正確的反應就應當是,解讀這個例子,為它正確地歸因,說明為什麼這個例子,在符合你的觀點假設的情況下出現了不一樣的結果。如果你發現自己做不到這件事,那可能就不是別人在以偏概全,而是你的觀點確實有問題了。


我認為,不是所有人都有理性全面分析能力,說話之前也不會去調查所有對象,一般來說,多數人認為自己看到的,認知中的就是全世界,就是真相


因為他要面對的聽眾(讀者)尚不相信統計?


你這問題就夠以偏概全的了


誠然,每個人都生而獨立,這種獨立,不是絕對的、完全的孤立。

人與人之間有共性,事物,道理也是如此,而那通性,是我們所共適用的。

你在赤道上算出1+1=2,難道跑到北極去1+1=3了嗎?

所以說,帶有強烈主觀色彩的以偏概全固然不對,但不能因此一棒子打死,說所有的判斷舉例都是以偏概全,因為這些東西是有通性的。


你有沒有發現你的問題也以偏概全了?


這世界絕大多數事情都有n種角度可以看,n種方法可以做,根本不存在什麼可以覆蓋所有情況的結論。

題主這道問題是不是以偏概全了呢?


這個都字用得就很以偏概全


人的思維和行為具有普遍性和統一性。


所以在多數的情況下,這些人以各種姿勢被剝削的不要不要的。

就連唯一一次短視獲得大獲全勝的中國第一個商品房周期,賺錢的都不是這些喜歡舉個例的人。


為了實現個人目的

比如說有一個人,以其自身豐富經歷來回答眾人問題,結果帳號被封了,所以我們要以認真態度去回答,以真誠的感動對方……

希望我的真誠能感動系統(還我那個不能回答問題的號)


個例更容易找到支持自己的證據


推薦閱讀:

中國近現代,在西洋哲學研究方面有建樹的學者有哪幾位?
為什麼說「宋儒之禍,大於秦火」?
男女平等女權獨立等與女士優先是否矛盾呢?
大家對政治哲學家曼斯菲爾德的著作《男性氣概》(「Manliness」)有什麼看法?
波普爾是如何論證「可證偽性」原則的?後人對這個命題如何反駁?

TAG:閱讀 | 心理學 | 哲學 | 思維 | 辯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