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薯為什麼不能主糧化?
查了下資料 土豆畝產1000-2000kg 紅薯產量2000-3000kg 而且現在全國各地破萬斤的也不在少數 為什麼國家選擇拿土豆主糧化 而不是紅薯這種產量更高 適應性更好的植物主糧化?紅薯在加工過程中相對於土豆,有什麼重大的缺陷嗎?
好多人根本沒明白主糧化是怎麼做的~土豆主糧化又不是讓直接吃土豆,而是把土豆加工成澱粉、再加工成糧食比如饅頭包子什麼的,紅薯主糧化也是相同的路數~所以問題集中在兩點上:1、紅薯比土豆種植困難么?,2、紅薯在加工成澱粉的過程中比土豆難度大么?目前基本解決第一個問題:紅薯最適合栽培在北緯40°左右。第二個問題還是沒解答。
謝謝@ 地高辛Digoxin、李金堂、寧寧子 邀請。
(2015.11.14)稍作添加,這裡討論的是紅薯不能主食化的原因,而不是說紅薯不好,馬鈴薯主食化不會對紅薯有很大的影響,你一樣可以吃到好多紅薯,只是拿它為原料開發更多主食產品的研究會少一些(依然是有的)而已。
首先紅薯當主糧是沒有任何問題的,而且建議每天的主糧多樣化一點,除米面外,添加一些各類雜糧,對我們的健康應該是更有利的。只是薯類並沒必要都被主食化,既然選擇了馬鈴薯,那麼紅薯只能退居二線了。
關於主糧化為什麼選馬鈴薯而不選紅薯的原因,談幾點自己的看法,不正確的地方,請輕拍。
1、馬鈴薯產量在逐年增加,而紅薯產量逐漸降低。
從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資料庫(http://faostat3.fao.org/home/E) 網站上查到1993-2013年這20年間的產量情況及增長率的情況,如下:馬鈴薯產量
馬鈴薯年增長率
紅薯產量
紅薯年增長率
從上面的圖我們可以發現,馬鈴薯的年產量基本是一直增加的,呈現出很好的遞增趨勢,而紅薯的年產量是逐年下降的,2009年已被馬鈴薯的年產量反超。雖然這涉及到了種植面積的問題,但是經過科學家近幾十年在馬鈴薯的育種技術,種植技術,病蟲防害技術,保藏技術,澱粉提取技術,深加工技術等多方面技術都較紅薯更有成果和經驗,如果選擇紅薯會在很多方面重新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並不值得。長遠看來,馬鈴薯在未來成為主糧更有優勢。
2、一般而言,馬鈴薯比紅薯更容易種植和儲藏。
種植非我專業,但查資料就能發現,馬鈴薯與紅薯種植特點是有很大不同。馬鈴薯是冷涼作物,不喜歡炎熱,4℃以上就能發芽;紅薯是熱性作物,特別怕冷,當氣溫降到15℃,就停止生長,低於9℃,薯塊將逐漸受冷害而腐爛 。雖然馬鈴薯與紅薯都特別耐旱、抗災、耐瘠薄,一般不會絕收,但相比而言,全國範圍內,分多地算,馬鈴薯四季皆可種植,最快的出苗兩到三個月就可收穫,一般四個月也可收穫。而紅薯由於溫度限制,相較而言種植會受限制一些。
在儲藏方面,馬鈴薯也比紅薯更有優勢,由於溫度,儲藏環境等原因,腐爛情況會好些。3、馬鈴薯開發更多元化及主食化
馬鈴薯在食品應用開發上更加的多元化,可以制粉、鮮食、加工為半成品及成品等,而且在確定為主食化糧食之前各個產業就較成熟,但是紅薯相比而言產業化方面會弱很多,大多採取鮮食或簡單加工的方法,導致成本較高,附加值利潤較低。馬鈴薯澱粉由於其糊化溫度低,黏度大,透明度高等特點,在食品產業中應用也較廣,用於開發產品也更容易。
4、兩者營養組成上存在一些差異。
從美國農業部營養數據網(Foods List)可以查詢到兩者營養成分上的差異如下:馬鈴薯及紅薯營養成分(其中維生素等部分略)
由上面的營養成分表(中國由於品種等原因,營養成分可能有差異)可以看出,馬鈴薯和紅薯兩者營養都很豐富,但是總的來看,馬鈴薯中的碳水化合物和糖含量較紅薯低,這個可能也更符合現代人們的飲食觀念。而且有部分人長期吃新鮮紅薯會出現脹氣等不適情況,馬鈴薯相對好一些。總的來說,兩者都是很好的主食類食物,可以在我們平時飲食中添加,豐富我們的飲食。馬鈴薯主食化之後帶來的最多變化就是馬鈴薯育種,種植技術更加深入化,以馬鈴薯為原料的深加工食品更多,產業發展更好,對我等喜歡吃馬鈴薯的人是福利啊。
對馬鈴薯感興趣的可以繼續看我另外一個回答:國內馬鈴薯的加工產業有何弊端?馬鈴薯粉有何改進空間? - ljthyd 的回答紅薯的種植的勞動力投入高。即使在包產到戶後,紅薯的種植也是互助合作的。因為單戶根本種不了。即使是一畝地的紅薯,也要在短期內投入十幾個人工,才能不違農時。而小麥玉米都不需要這麼多人力投入。水稻也是比較耗人工的,但是紅薯比水稻還耗費。
紅薯首先要留種,然後剪秧,最後扦插。
在大田種植中,首先要起壟,因為紅薯喜水,但是怕澇,起壟既在溝內存水,又保持壟上水分低防止爛莖。然後再扦插。在機械匱乏時期,這樣的土工作業都是人力完成的。必須是壯勞力來做。
現在有機械好很多了。其次,田間管理也很費人工。紅薯地上莖葉生長迅速,如果不將其移除,則會消耗大量光合產物,導致塊莖減產。因此,紅薯秧子要經常的翻動和刈割。在農戶手工經營時期,這項工作是和家庭畜牧業一起做的。紅薯莖葉餵豬是非常不錯的。當然,人吃起來也很好,鮮嫩多汁,有異香。幾乎每星期都要搞一次。那麼,在工業化時期,畜牧業和種植業分離的情況下,紅薯去莖葉就真心是個棘手問題。
(剛種植的壟栽紅薯)
(生長茂盛的紅薯,長滿了,可能需要打秧了)
最後,土豆成為第四主糧,還有一個原因是土豆可以在寒旱條件下長。我國後備的,可規模化種植的耕地資源,大多分布在乾旱和半乾旱區。這些區域水少,不適合種植紅薯,但適合種植土豆,比如烏蘭察布地區,就生產了我國一半的土豆。不過隨著我國中原地區的城市化和土地流轉集中,紅薯規模化種植和主糧化,也是可能發生的。
第二個問題,紅薯澱粉的加工處理方面。不存在技術問題。紅薯澱粉是釀酒的主力啊。還有粉絲等等。因為紅薯產氣,吃多了愛放屁
紅薯含糖量太高,而且胃不好的人吃了容易引起各種不適,所以很多人群都不適合吃
是比較土豆和紅薯么?答案很簡單啊,土豆更適合中國種啊。紅薯適合北緯40度種植的來源?紅薯適應性更好?這個似乎沒有參考資料啊。土豆對霜凍和乾旱的耐受性高,而紅薯對高溫的耐受性高。所以太平洋島國紅薯種植比例很大,而我國大部分地區是溫帶地區,一些主產區如東北快跨入寒溫帶了。西北荒漠化和西南石漠地區主要限制條件是水分,次要限制條件是霜凍,土豆也是完勝。那麼中國選土豆做主糧不是很自然么,世界其他溫帶地區國家也是這麼選擇,所以土豆成了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小小土豆在地理大發現後的大擴張,引發了北歐德國等苦寒之地的經濟大爆發,也帶來了愛爾蘭大饑荒,也引發了題主的問題~
上世紀90年代以前,紅薯就是我家的主糧。我家在魯東南,以紅薯為主糧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是比較普遍的。
我算是吃紅薯長大的,15歲以前,紅薯佔主糧的比例超過50%。
我們那裡吃紅薯的方法除了煮熟直接食用外,主要是做成煎餅。紅薯變成煎餅食用的過程主要包括:- 紅薯從地里刨出來後,直接切片。切片採用一種專用的簡易工具,然後就地晒乾,稱作「地瓜干」。地瓜干可以長期儲存。
- 食用前將地瓜干掰成小塊,用水沖洗乾淨後浸泡,這時可同時加入其它雜糧,如玉米、高粱 一起浸泡。
- 浸泡後的地瓜幹上磨(石磨或機械磨)磨成糊,比天津煎餅果子的麵糊要稠的多。
- 在鏊子上烙成煎餅。工具及過程和現在街頭做的山東煎餅基本相同。但具體的製作手法有所不同,紅薯煎餅用「滾」的方式,而現在的手工煎餅則是「攤」。煎餅的含水量很低,可以長時間保存,冬天可保存1個月以上,夏天也能超過5天。
- 吃煎餅的時候一般不需要加熱,直接卷菜吃,或者泡在湯里吃。
從營養上,紅薯有它的優點,但食用過多會導致胃酸分泌過多,「燒心」,甚至引起胃潰瘍。而且營養不如小麥和其它雜糧,容易填飽肚子,但不耐餓。紅薯煎餅雖然解決了存儲和方便實用的問題,但口感不好,硬、粗,難以下咽。那為什麼我們那裡以前以紅薯煎餅為主食呢?因為以前的細糧(小麥、大米)不夠,而紅薯的產量大,特別適合在丘陵地區種植。水稻需要水,小麥在丘陵地的產量低。對於丘陵多而平地少的地方,為了填飽肚子,只能大量種植和食用紅薯。
為什麼到了上世紀90年代,紅薯開始退出主糧舞台了呢?以我們家所在的村子為例做個簡要的說明。我們村大約有一半多的丘陵地和不到一半地平原地,平原地人均不到一畝。上世紀90年代以前,平原地一般種植一季小麥和一季玉米/大豆。平原地的小麥產量雖然不低,但相當一部分收成要交公糧,剩餘的小麥就不夠全年的口糧了,因此要靠丘陵地種植紅薯補充。到了1990年前後,由於水利設施的完善,以及上游水庫投入使用,平原地能夠種植水稻了,這就大大補充了主糧。同時公糧比例也越來越低,小麥和水稻等細糧能夠滿足口糧了,紅薯就逐漸退出了主糧舞台。當然,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副食比例增加,對主糧的需求也下降了。之後,紅薯的種植面積逐漸下降,種植的也主要是煮熟/烤熟食用,調劑生活了,另外就是作為牲畜飼料。而紅薯煎餅,基本就絕跡了。1994年秋天我媽媽做了最後一次紅薯煎餅。
現在,我偶爾還會吃烤紅薯,有時還挺想念那個味道的。但不敢多吃,怕胃不舒服。而紅薯煎餅,則再也不想吃了,小時候真的是「吃傷了」。但小麥煎餅、雜糧煎餅還經常吃,也喜歡吃。紅薯的含糖量比馬鈴薯要高,同時纖維素的含量也更多,加工起來難度應該會更大,同時,要是直接吃的話,馬鈴薯的飽腹感更強,更符合現代的飲食習慣
試一試晚飯只吃烤地瓜,睡覺時會從胃裡反酸水,很難受。
會產生某種有毒氣體。。。。三餐吃這個簡直不讓別人活。。。。。
可腦初一下火星救援里馬特達蒙在火星上種的不是土豆而且紅薯的場景大豐收後老馬吃了一肚子紅薯,然後因為放屁太多把自己熏死了
紅薯就是咱們的戰略性儲備糧食啊,現在農業上採用脫毒薯塊播薯,效率高,發病率低,之所以沒用在當前階段的主糧里,,是因為天下太平,一旦有個天災人禍,你不吃也得吃,奉勸各位珍惜糧食,農學專業飄過
我們那地盛產紅薯。也盛產質優的紅薯粉,金黃透亮,韌性十足。現在冬天還一直有做粉條過年的習慣。曬得很乾很硬,可以保存很久。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老一輩人靠紅薯充饑。最缺糧的時候,把紅薯磨成粉後剩下的紅薯渣,用來晒乾,炒著吃。我曾勉強試吃,乾澀,難咽,根本吃不下。在八十年代,煮米飯時還放幾個搭配著吃,或者吃過飯後順便煮一大鍋,下午幹活的時候用來充饑。然而就算是曾經靠紅薯賴以生存的老一輩人,他們告訴我說,現在也不願再吃。因為那種整天吃紅薯的日子,他們再也不想過了。只想盡情地吃白米飯。。。他們不想懷舊,只覺得米飯是最好吃的,是永遠也吃不膩的。。頓頓吃甜的會很膩,而鹹的不會= =
好吧我是強答的紅薯中纖維素含量過高,消化吸收較慢。作為粗糧改善飲食結構是可取的。但是作為主糧的農作物至少能提供你一天的熱量吧。澱粉的血糖效應和纖維素是天壤之別。紅薯的澱粉,抗性澱粉含量都不夠高,天天吃這個當主食您能量供應不了。
很感性的解釋一下…我記得在建國初一段時間,家裡老人告訴過我,紅薯也作為主糧在農村裡存在過,畢竟這東西產量比水稻小麥要高,種植也更容易…然而,常年吃這東西會吃到想吐啊!偶爾吃會覺得很美味,常年吃簡直要反胃的!
而土豆不存在這個問題…不存在這個問題…不存在這個問題…
馬鈴薯的烹飪方式比紅薯豐富
能種紅薯的地方也能種糧食,但能種土豆的地方其他糧食的產量很低所以紅薯是和其他糧食征地的,但種土豆可以大幅提高寒旱區的土地產出,相當於增加了耕地。過去大量種紅薯是因為農田水利跟不上,一旦跟上了種稻麥都比紅薯合適。2000~3000公斤的產量摺合成乾重的話也就那麼回事。
紅薯有通便的功效,吃多了容易腹瀉。
很多有胃病的學生不能吃糯米和薯類,會積食和吐
當然是因為配不了菜!米飯可以就任何菜,面里也能放各種菜。
你肯定就這一大碗紅薯吃不下去紅燒肉等等。。。。
推薦閱讀:
※中國目前的耕地面積為多少?
※如何看待袁隆平的轉基因去鎘水稻取得重大突破?
※「六分之一的美國人沒有飽飯吃」是真的嗎?
※中國是否需要轉基因食品來解決糧食問題?
※袁隆平是否被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