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能打罵嗎?


結論先上-- 有能耐的家長不需要打,沒能耐的家長打了也沒什麼卵用。

」打罵「是一種方式,目的是「控制」,而過多的使用「打罵」這種行為無益於「厭惡療法」

而「厭惡療法」的最大問題就是並不能解決問題,而是把「問題」壓制住了,之後的反覆只會更厲害。

去看看各位知友撰寫的與父母有關的回答里,類似例子海了去了。

對某些父母來說腦子不夠用就動手唄。

正經點說,孩子在2歲前還是處於原始感覺系統,也就是說和小動物無異。

此時目標是讓孩子「聽話」,或者說聽指令 重複指令+堅持+冷處理+制止不恰當行為就完全可以100%做到了,前提是你的行為模式是始終如一的。

3歲後有一定語言理解能力,就可以講道理了,簡單的代入,因果,都是可以理解並接受的,這時與孩子「協商」就變得很有必要而且有一定效果了。還是只要方式得當行為統一。

總之就是孩子能力越高年齡越大,他們可以接受的方式或者能感受到的運行規則就越多越複雜,與此同時「打罵」這種形式就越來越不合適。

李老西的家庭干預指南


作為一個被揍大的孩子,我只知道,父母平時對我再好,一棍子下來,什麼都沒有了


《你孩子不講理,你更不講理》今天早晨還沒進教室,就聽見一個孩子在裡面尖叫。我心裡想,完了,肯定是小J(小J是我班上一個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

一大早就這麼激動,估計今天有的忙了。

進去教室,果然看見小J坐在地上一邊尖叫哭喊,他媽媽蹲在他旁邊滿面怒容。一輛玩具車可憐兮兮地躺在小J腳邊。

小J看見我進來,立刻就想去拿玩具車。沒想到他媽媽一把奪過車子,大聲斥責他,「你為什麼這麼不講理!」

其他幾個早到的孩子可能是被這陣仗嚇到了,停下了手裡玩的玩具,獃獃地看著這對母子;我的助教是一個新入職的小姑娘,根本不知道怎麼處理,只好站在旁邊不知所措。

我暗自嘆了一口氣,看來早上的咖啡是喝不著熱的了。趕緊放了東西洗了手,來到小J身邊。

小J還在哭,媽媽也在旁邊激動得滿臉通紅。對了,忘記介紹一下小J的情況。這孩子有語言發展延遲、社交情緒延遲和ADHD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也就是俗稱的多動症)。三歲多了還不會說完整的句子,辭彙量也只有跟生活相關的幾個(例如玩,尿尿,吃飯等等)。好在他能聽懂大部分生活方面的普通話,所以情況還不算太糟。

我先過去安慰了小J幾句,給了他一個笑臉和幾張紙巾。小J的媽媽依然氣鼓鼓的,她對我說,「老師,我對我兒子真的無語了。」

我對她說,我來處理這裡,你先回去吧。小J媽媽好像得了大赦,趕忙幾步小跑離開了教室。

然後我先讓小J去洗手、擦眼淚,才開始向助教了解情況。原來是因為小J看到自己最喜歡的玩具警車被其他小朋友拿著玩,二話不說就去搶。小J媽媽訓斥了他幾句不可以搶玩具,他不聽,媽媽一氣之下把玩具從他手裡奪走。小J立刻開始大哭大鬧,還拿起樂高積木扔向媽媽。媽媽試圖把他從玩具區拖走,小J當然不肯,於是就有了我進教室時看見的那一幕。

等小J從衛生間出來,我把他帶到教室里的「舒適區cozy area」,蹲下來眼睛平視他,用非常慢而且平靜的語氣問了他幾個問題:

「你是不是特別想玩那個警車啊?」

小J不大說話,於是點了點頭。

「是不是小L也想玩呢?」

他又點頭。

「那你拿走小L的警車之前有沒有問過他?」

這個問題對於他來說難了一點,他沒點頭也沒搖頭。

我拉著他走到玩具區,警車仍然孤零零地躺在地毯上。我對小J說,「現在警車沒有人玩,你可以去拿了。」

小J遲疑了一下,但還是跑過去把警車抓在手裡。

等他玩了一分鐘,我走過去坐在他旁邊,問他,「我可以玩一下你的警車嗎?」

小J想了想,有點不情願地把警車給了我(我們一直強調要分享玩具)。

我拿著警車在地上滾了幾下,嘴裡說,「The police car is coming! Police officers are on duty!」 小J眼巴巴地看著我。

我問他,「你想不想玩警車?」小J點頭。

「那你問我好嗎?就說,我想玩,警車。」

小J醞釀了一下,指了指警車,「玩。」

好吧,他也挺不容易的。我把警車遞給他,說,「如果想玩車車,要說話。」這句話我說得很慢,音發得很重。

有時候家長在孩子有行為問題時,立刻出聲制止甚至大聲訓斥,結果發現孩子根本不吃這一套。家長被惹怒,聲音更大,孩子不知所措,大聲哭鬧。

這一幕是不是聽著耳熟?

「你為什麼這麼不講理?」

其實不是孩子不講理,而是你。

因為和孩子講理,要用孩子的理來講。

比如今天小J的事情。他第一次搶了別人的玩具,他媽媽立刻從他手裡搶了過來。在大人看來,這是阻止他的錯誤行為,讓他感覺到自己錯了,順便體驗一下被搶玩具是什麼滋味。

可惜孩子感受不到這麼複雜的內涵,他只知道,我的玩具沒了,我很難過,我要哭,要發脾氣。

三歲之前的孩子,語言和社交情緒發展還在初級階段。很難理解語言所具有的「協商」作用,還缺乏共情能力。

所以我經常告訴家長,孩子的不端行為,未必是惡意的(大部分都不是)。只是他們和他人交流的一種方式罷了,本質上和給別人一個擁抱沒太大區別。想要讓孩子改掉壞的行為習慣,一定要找出根本原因對症下藥。

我對這件事的處理方式也是一種經過很多實踐和理論檢驗地非常有效的「和孩子講理」的方法,各位家長可以做一個參考。

1、保持冷靜,了解事情原委。

我支走家長,從旁觀者口中了解情況是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主觀偏見。同時我通過詢問小J三個問題,已經大致了解了這件事的根本原因:孩子想要玩其他人的玩具,卻因為受限於語言能力,只能採取肢體衝突來達到目的。

2、和孩子平等地對話。

蹲下來眼睛平視孩子,可以讓孩子更好地和大人交流。孩子會感覺到受尊重,更容易打開心扉。

3、用孩子可以明白的語言,清晰緩慢地交談。或是設立情景,在互動中傳遞自己的想法。

小J有語言障礙,所以我設立了一個情景:我先詢問他我能否拿走他的玩具,這一步非常重要,是大人對孩子行為的示範作用;然後我讓他重複情景,從我的手裡要走玩具。這一正向刺激有助於語言發育遲緩的孩子建立特定語言和行為結果的反射。

和孩子說話不一定要用奶語,但一定要慢、清晰、簡潔明了。如果孩子沒有回應,不要急,可以多重複幾遍或者換一個方式來說。

希望每位爸媽都可以做講道理的好爸媽。

文章首發於我的微信公眾號:MsX的小黑板(msx_prek)。分享我在美國幼兒園工作的經歷和感悟。

http://weixin.qq.com/r/0Ch6YkTEQRk_rQAB933C (二維碼自動識別)


該,往死里打。居然敢不聽老子話,老子都是為你好,這麼用心良苦地為你好你知道嗎。老子都是為了讓你成才,打在你身痛在我心啊。老子打你,打的是自己啊,你這龜兒子知道嗎!算了,老子知道你不知道,就知道惹老子生氣。老子今天一定要打到你知道。天下像老子這麼好的父母哪裡找。哎,為什麼老子這麼聰明卻生這麼傻不拉嘰的兒子。


一、絕對不要罵孩子。所有罵人的話,都是不真實的話,都是毫無意義的廢話。孩子不需要聽廢話。

二、如果你能做到以下幾點,我支持你打孩子:

1、懲罰規則事先要講好,不能根據沒有事先約定的規則懲罰孩子;

2、懲罰規則不是單為孩子制定,是你跟孩子需要共同遵守的規則,換言之,若你觸犯規則,同樣要接受孩子的懲罰;

3、若自己有錯誤,則必須要坦蕩承認錯誤;一個能夠坦蕩面對自己錯誤的家長,才有可能教導出坦蕩面對自己錯誤的孩子。坦蕩面對自己的錯誤,比掩飾自己的錯誤,會更好的贏得孩子的尊重,會更好的樹立威信;

4、允許孩子申辯,若孩子有道理,要堅決支持孩子,絕對不可以在未講清楚是非對錯的背景下懲罰孩子;

5、打的部位要慎重,我只選手心、屁股,打手心時,讓孩子的手自己伸出來懸空,打屁股時坐下,把孩子面朝下放到大腿上;

6、懲罰完畢,認了錯,就完事。事後不能翻舊賬。

7、絕對不可以因為孩子的實際表現與你的期望之間的差異,而懲罰孩子。孩子的成績不好,錯誤不在孩子身上。你對孩子的教育不成功,那是你的錯誤,而不是孩子的錯誤,要懲罰也只能懲罰你自己。孩子不聽話,那是因為你說的話在孩子心裡已經沒有威信、已經不值得聽了,錯誤在你。

總之,宗旨就是明辨是非,誰對誰錯要分清,對處錯處要分清;賞罰有信,何事賞何事罰、如何賞如何罰,一要約定好,二要堅決執行;有理有力有節,明確罪狀、認錯服罰之後,才施行懲罰,懲罰力度要能讓孩子牢牢記住,又不能給孩子造成不可逆的傷害,痛苦僅限於皮肉。

目標就是讓孩子心無芥蒂的把自己的錯誤與懲罰所造成的痛苦形成捆綁記憶。

最後,我堅決反對父母對孩子做任何類似於絕對不打你之類的承諾。你可以向這個方向努力、約束自己,但絕對不應該告訴你的孩子。


我家小孩16個月,從不到一歲起,如果我發現她有不好的行為時,就打她的手背,比如說揀地上的東西吃,碰花盆。沒過多久,我發現孩子開始動手打人,沒有任何規律,隨時隨地。在我們一家人圍坐飯桌討論孩子打人是不是跟家長學來的時候,我撒嬌似的打了老公一下,結果孩子也跟著打了一下我老公。

這一刻,我們全家人都意識到了,孩子不能打!


我10歲的時候就意識到,挨打就聽話的,那是什麼東西?


先表立場:家長兼老師兼大玩伴。

再擺觀點:不贊同打罵。

個人從未打罵過孩子,不管是自家孩子、學生還是我的小夥伴們。身為老師,我無權打罵學生,他們沒達到要求,我會反省改進教的方法;小夥伴都是我的朋友,碰到做錯事,我會帶著去道歉,替他們保守秘密;自己的孩子情況比較複雜,值得詳細說一說。

有次我和他爹把孩子叫到面前,先指明他最近都有哪些事情錯得很離譜,行為退化到幼兒階段了,沒達到小學生的要求,而且道理他都懂,我也提醒過很多次,是他沒當回事。他爹提出打屁股,現在三個人投票決定:

『同意不打屁股的人請舉手』,話音剛落熊孩子就舉起手;

『同意打屁股的人請舉手』,他爹,我沒表態。

孩子眼淚汪汪地看著我,我說:你知道媽媽一直反對打屁股,我們也從沒打過你,但是這次我和爸爸商量過,覺得你實在很過分,也許該給你一個教訓。他哇地大哭。他爹把他壓在自己腿上,熊孩子掙扎著不讓脫褲子,他爹只拉下來一點點,然後高高抬起手猛地下落——在碰到屁股的時候放鬆,輕輕拍了一下。他站起來看著我們。我問他:打屁股害怕吧?他癟著嘴掉眼淚,我說:那就記住它。

我家一扇門上貼了個標記,背後其實有個洞,是有次他爹被他惹毛了一拳打在門上的結果,後來我和孩子做了個標記貼在上面,他自己也知道它是個警告。雖然我心疼我的門,但這拳沒落在孩子身上,還是很值的。

反對打罵孩子,並不是因為小時候挨打挨罵太多,正相反,我挨過的打屈指可數,而且還不是同一個人。我媽一次,因為放學玩到天黑才回家寫作業,結果太累寫不完;外婆給過我一巴掌,還是因為不告訴家長跑出去玩到天黑,還帶了別人家的孩子一起;外公用火鉗打過我一次,原因同上。可見我從小玩心就重。我爸自稱打過我一次,因為罵人,記不清了就當它沒發生過吧。我反對打罵的理由不是基於個人成長,而是基於對教育的思考。

打罵絕對是教育方法,毫無疑問,有些孩子經過被打罵記住了教訓,行為得到糾正。可教育方法也絕不止打罵一種,採取什麼樣的方法,不僅取決於家長的教育觀念,取決於孩子,也取決於具體情境。一個能力較高的教育者,面對錯誤不會只採取一種方法,而是多種方法並用,最後到底是哪種方法起了作用,大多數情況下是分不清的。比如說交談,我經常採用交談來了解孩子的想法,在此基礎上再試圖溝通,根據孩子的反應來判斷他是真的願意溝通,還是根本不聽,若是後者,就得另想辦法。這個時候還糾結於必須要溝通才是對的,顯然不夠實際。

打罵簡單易行,不需要太費腦子,只要體力有優勢就可以,所以許多家長不再打的原因是『孩子大了,打不動了』。一種方法如果操作簡便又見效快,就會形成習慣,就算情況沒嚴重到該動手的時候,也會下意識地掄起胳膊。但是身為施教方,習慣採取某種教育方式是比較可怕的,這意味著忽略孩子間的差異,忽略具體情境的差異,以不變應萬變。然而,教育是一門科學,孩子身上每一個問題的出現都是有原因的,必須對症下藥。就拿『不聽話』來說,在問『能不能、該不該打罵』之前,應該先問『為什麼』。為什麼孩子不聽話?他是不聽誰的話?還是誰的話都不聽?講話的人是不被孩子喜歡?還是講的沒道理?等等。。。把所有的為什麼都摸清了,再來談該採取哪種方法。

家長的根本問題,不在不知道該怎麼教育孩子,而在不花時間先去研究孩子,只想討一個『妙招』。那我就要說點兒不好聽的了,沒有研究就打罵的,打也白打。


不要打孩子!

不要打孩子!

不要打孩子!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再你打孩子之前,首先本博士問一個問題:為什麼打孩子?為什麼打孩子?為什麼打孩子?同樣地重點問三遍。

============這是一條思考的分割線==========================================

哈博士和你們說說大人打罵孩子的心理機制,太多的大人特別是家長嘴上掛著「為了孩子好」、「給他長個記性」、「不打不成器」各種各樣的思想,對孩子實施這樣的不人道的行為(很遺憾本博士小時候也是在這樣慘無人道的打罵中成長起來的)。所以你為什麼打罵他們呢?

======================================================================

第一點,你以為你是在管教孩子,其實你是在發泄你的怒氣。

熊孩子有時候確實也是恨得牙痒痒。但本博士主要討論的是自己家的熊孩子。那真是太熊了!!!那毛病簡直數三天三夜數不完,那簡直有時候都想做個DNA測試看看是不是自己親生的了!!!

但沒辦法中國父母往往只生產熊孩子,管教熊孩子的事兒吧,對不起,沒學過!!!!

那當我們還是熊孩子的時候,我們爹媽對我們的方法是如此簡單粗暴,能動手盡量別嚷嚷,打唄!三天不打還上房揭瓦哪是不是呀!

所以有時候我們遺傳的不僅是我們爹媽的基因,教育方式也是如此雷同但並不巧合!!!

可打人有用嗎?

有用。真的有用。最起碼打罵了孩子自己心裡爽啊,同時呢也覺得既然我好好跟你說你不聽,那我打你罵你也是在教你嘛,對不對?

確實,不管打罵完成以後孩子到底聽話了沒,反正我的怒火總算是發出來了,沒有憋出個牙齦腫痛對不對,所以打罵孩子還是有點用的呢。

但是呢,就和吃中藥一樣,代價有點大了。

========================================================================第二點,我的孩子確實打罵完以後就聽話了,怎麼還不能打罵?

那我們接著上一段來說說打罵孩子的代價的問題。

還是回到當我們還是個熊孩子的時候吧,每當我的父母對本博士實施語言或肢體上的暴力的時候,我總是不斷地想要:

離家出走!浪跡天涯!

為什麼他們是我爹媽?怎麼隔壁那個王小明的媽媽不是我媽媽,她可總來不打人!

我討厭死他們了?

甚至嚴重一點:為什麼要生我?難道就是為了打罵我的嗎?

當然知乎上各位可能小時候都是隔壁家的那個小孩,所以沒有體驗過以上心路歷程,但本博士真的妥妥的都經歷過了。

雖然我現在還是愛我的父母,但無數次的覺得這樣的教育基因到我為止就可以了。

為什麼呢?

一個孩子可能理解不了你那麼多的良苦用心,打罵是多麼損傷親子關係而又見效低微的一件事!!!如果你是一個企業老闆,那麼這就是一個得不償失的投資!!!!!

我們不說你們家最終在打罵後聽話了的那個孩子,我們只說大多數!

大多數被打罵的孩子變得更逆反了!

大多數被打罵的孩子變得更加陽奉陰違了!

大多數被打罵的孩子變得更不敢說話了!

大多數被打罵的孩子變得更加懦弱了!!!

以上幾個階段不幸的在我的人生當中都經歷過,多麼悲慘!讓我至今努力頗多卻仍然有點懦弱。這是後遺症按下不表。

========================================================================

第三點,不打孩子怎麼做效率高?

這都是父母為你好的熱騰騰的一片苦心哪!

孩子雖然我不跟你講道理但還是希望你能夠干下這晚雞湯!

孩子我都是為了你好所以你得好好學習!

孩子我都是為了你好所以你得上特長班!

孩子我都是位了你好所以你不能吃太多糖!

各位,為了你好簡直是世界上最大的道德綁架難道不是嗎?

那各位大人們,今天我為了你好我能不能打你一頓呢?

今天我為了你好能不能把你臭罵一頓呢?

今天我為了你好能不能就不給理由就命令你做任何事呢?反正我是為了你好嘛對不對!

題主問了這個題特別好,證明了她或者他可能意識到了打罵孩子肯定有哪裡是有那麼一點不對的!

哪裡不對呢?

你應該問自己一個問題,孩子為什麼不聽話?

你應該問自己一個問題,孩子為什麼不聽話?

你應該問自己一個問題,孩子為什麼不聽話?

這玩意兒其實都是因果循環啊各位親!一定是你做了什麼導致了孩子不聽話!不然為什麼你看隔壁家王大明的孩子王小明總是如此的聽話呢?

熊孩子真的天生就熊的聽不進去任何意見?

所以承認吧,其實你是個沒有耐心的大人!承認吧你其實並不會教孩子所以他們不聽話?

那我就接著來問吧,

孩子是不聽話還是沒聽懂呢?

孩子是不聽話還是沒聽懂呢?

孩子是不聽話還是沒聽懂呢?

你跟你孩子說好好學習不然長大只能掃馬路了,但他就覺得掃馬路挺好呀挺有意思呀!然後你就開始罵孩子沒出息了對吧!你說怎麼能掃馬路呢如此這般,然並卵啊對不對。

所以打罵孩子的根源在於你不懂如何和孩子溝通!所以他們不聽話的原因也在於你不懂和他們溝通!

=====================================================================

終於說到了答案了,怎麼做效率高:很簡單,倆字——溝通!

怎麼溝通?

點贊破五十咱們再說吧。

打個廣告,這些問題的答案微信號上都有【哈博士兒童教育之家】

二維碼在此,歡迎前來批評點贊吐槽提問!

http://weixin.qq.com/r/T0wEHOjEurXFrax-9xld (二維碼自動識別)

================破50次贊同更新的分割線=====================================

各位小夥伴兒我終於犧牲了午休時間來更新了呢,感覺自己棒棒噠!

知乎菜鳥,第二次答題就收穫這麼多贊想想還是有點小激動呢~~~~容本博士平靜一下先~~~~

好吧流水賬結束接著開始說正事!——————溝通!

我看了評論,好多家長說「哎呀溝通這件事真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孩子才2歲根本聽不懂你說什麼怎麼溝通呢?」

如此種種不一一列舉。

首先本博士要澄清的是:我從來沒有說過溝通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今天我說了正確的方法也還是要不斷嘗試不斷練習不斷在錯誤和失敗中吸取經驗。

畢竟世界上除了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之外,要找到和你或者和你爸媽這麼相似的父母還真是有點難呢!

====================可接受行為VS不可接受行為VS虛假接受行為==================

我要開始科普撒雞湯了不想喝的快閃開!

當我們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不管是別人家的孩子還是自己家的孩子,這熊孩子的行為你總是默默分為兩種: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的。

可接受和不可接受都是字面意思不過多贅述。

那我分這個類什麼意思呢?

孩子考一百分、吃飯好不挑食、寫作業認真這些都是熊孩子們在他們像小天使時表現出來的行為。

然而當他們熊起來哭哭啼啼,在超市撒潑打滾要玩具、和鄰居家小孩打架甚至題主很概括的用一句話——不聽話來說明所有不可接受的行為。

這個呆會還要再提一次請你們不要忘記。因為我馬上要開始審判某一類型的父母啦。

你知道為什麼你的孩子說你虛偽嗎?

當然他們可能不大可能在你的面前提你虛偽這件事,但孩子的想法有時候就是如此犀利。

於是乎你大呼冤枉啊,我這麼愛我的孩子她竟然還說我虛偽,簡直分分鐘想心碎給你們看。

為什麼孩子覺得大人虛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你——虛假接受。

舉個栗子。

你家熊孩子假設還是叫小明(小明十分不服),人設五歲,晚上很晚還是不願意睡覺,你很生氣!你很惱火!故事書都說了一半了還要玩一會兒飛機!真是分分鐘想上去在屁股上踹兩腳!然而你是一個學了點育兒知識的知識分子。儘管此刻你也很困也想去休息,但你學了一個道理叫做「無條件積極關注」,你學習了「寬容」,同時你還學習「不能打罵孩子」並且想要貫徹落實。於是乎你假裝接受他的這個行為,但你心裡真的很窩火很生氣啊有木有。

你無條件接納了自己的孩子了嗎?孩子怎麼知道的?

小明們都是特別聰明敏感的孩子無一例外。儘管你努力抑制所有言語和肢體上的負能量,但不幸你演技不夠好,還是讓孩子接收了許多的信息喲!比如你此刻可能皺著眉頭、挑起眉毛、以特定的聲調說話,做出特定的小動作,面部表情僵硬等等。小孩子很會看眼色的好嗎?

所以當你內心其實是拒絕的但是假裝說「你很棒!」的時候他們覺得——你虛偽!

明白了嗎?所以別再替自己喊冤!

如果我們不能去拿個奧斯卡影帝回來再教孩子,那麼請不要虛假接受他們的其實你並不認可的行為(啊好拗口)。不然你給他貼上調皮的標籤,不好意思還給你一個更大的虛!偽!

讓孩子覺得自己虛偽簡直是太難受了!還好本博士小時候雖然受到各種身體攻擊(包括鬼搓衣板——啊暴露年齡)但從來沒有認為過爹媽虛偽,因為他們就是簡單粗暴的給老師說「老師不聽話您就打別廢話!」並且一直貫徹落實了該項原則直到我小學畢業!

廢話完畢再說一次不要虛假接受!

=======================到底是誰的問題?===================================

剛才說到了可接受行為和不可接受行為。

現在我們再回到這個主題接著來嘮嘮這個事。

還是簡單粗暴舉個栗子(原諒小明無數次無辜躺槍)

小明發現自己的家庭作業太難不會做。

小明對老師感到特彆氣憤。

小明因為長得太胖了不高興。

孩子是不聽話嗎?這些行為屬於可接受還是不可接受呢?

孩子顯然沒有不聽話,作為父母我們也能夠接受以上這些行為。作業太難顯然能夠理解,對老師不滿也很正常因為我們還常常對領導不滿呢對不對,至於長得太胖這個問題嘛,要不然是我們的基因的事要不然就是自己給孩子吃的太好。

雖然以上三個栗子行為我們都是可接受的,但是!孩子還是不太開心或者遇到點困難!

那麼問題又來了,這到底是誰的問題?(開啟自問自答的模式)

自問自答——屬於孩子的問題。這些問題有一個特點,就是孩子自己在生活中經歷了一些問題,這時候沒有家長的什麼事,孩子自己應該為這些問題負責。

但我們也不能幹看著著急呀,我們該怎麼辦?

傾聽。(這是一個看似簡答實則巨大的問題本博士後面會細細道來的表著急)

既然說到問題歸屬,那麼好像我們忘記了剛才的——不可接受的行為。

還是舉個栗子。

你明明著急趕著去外婆家,然而小明就是磨磨蹭蹭。

小明不回來吃中午飯但是卻沒給你打電話。

小明看電視聲音太大,你簡直被吵得要踹他兩腳。

顯然以上都是不可接受的行為我也就不提問了。這些問題有一個顯著的特點讓你無法接受,那就是孩子的某個行為影響了你滿足自己需求的權利。一定是孩子阻礙了你的某種需求所以你沒辦法接受孩子的行為,所以這是——屬於家長的問題。

也就是題主說的孩子不聽話的問題嘛對不對。

這個時候應該怎麼辦呢?

對抗法。(說到這裡有點生僻拗口難理解呢,沒關係本博士後面會細細為大家解答的表著急好嘛~)

上班的時間到了呢~今天的更新就到這裡啦~還要強調的是孩子出現了問題一定要區分問題歸屬,然後按照科學的方法一步一步來解決~既然我們沒能從我們父母那裡學到太多科學系統的方法,那麼本博士作為一個略懂皮毛的人一定會把自己知道的都告訴大家~心理學人的職責所在~~~(瞬間感覺自己高大上了不少呢)

最後同樣打個廣告,歡迎大家關注【哈博士兒童教育之家】微信號。

http://weixin.qq.com/r/T0wEHOjEurXFrax-9xld (二維碼自動識別)

原則是不生產雞湯,只做科學育兒知識的搬運工!

剩下的本博士會抽空更新噠!

================我是勤勞的又來更新的分割線=================================

睡一覺醒來破了這麼多贊也是受寵若驚好嗎~這麼多人關注公眾號不要太開心好嗎~~~~~~~

首先解釋一下為什麼公眾號的畫風和知乎為什麼如此不同?

那是因為微信公眾號可能大家花在上面的時間比較碎片不確定他們有沒有時間看這樣長的文啊~~~

另外昨天晚上和導師聊天思路又開闊了不少呢~~~~~~~

=====================以下是本次更新的正文==================================

上回我們說到分清責任和許可權的問題,好了今天我們來說說分清責任許可權的具體解決辦法:

1.我們大人可接受的但是呢孩子自己有點小麻煩——積極傾聽。(懂點心理學的對這個名詞簡直不能更加熟悉)

2.我們大人不能接受的、阻礙了我們某種權利義務的行為——對抗法。

各位看官姑且當做這裡是前情提要吧。

==================我是積極傾聽的小分割線喲==========================

本博士先來問一個問題:

為什麼小明不再願意跟你說悄悄話?為什麼小明甚至都不願意跟你交流?為什麼小明寧願把自己鎖在房門裡也不願意看一眼你那關心的小眼神?

(小明對不起~另外本博士數學不好一不小心多問了幾個問題但其實還是一個問題嘛~)

當你特別想要了解你們家孩子的思想動態的時候,當你看見你家孩子明明不高興卻不知道發生了什麼的時候,當你想要和你家孩子談談心的時候,他們總是:

煩死了!

跟你說你也不懂!

我的事你們別管!

你別問了我沒怎麼著!

真是生生要把我們氣的想把這些熊孩子打回娘胎回爐重造!!!

我們也曾無語問過蒼天問過大地,這究竟是為什麼呢?為什麼他們就從剛生下來的小天使變成了如今什麼都不願意跟我們說的熊孩子呢?為什麼我給他好吃好喝的伺候著,問他個事反而連嘴巴都敲不開了~~

簡單來說就是————你!的!孩!子!不!信!任!你!!!!

你一顆愛孩子的赤子之心啊,奈何竟然照了溝渠~~~~~

那是因為我們很容易忽視一個非常簡單的常識,特別是在照顧孩子這方面——

我們表達的內容和孩子接收到的內容往往是兩回事!

比如拿我們最擅長的學習這件事來說吧,你說你一定要好好學習呀這樣長大了才能買大房子開好車!你要是不好好學習的話長大就只能去掃馬路~

好了看起來沒有什麼不對嘛,但是我們聰明的熊孩子哪裡會按照你的思路來,他們立馬反駁道:你看我三叔初中畢業,人家現在開了大公司,掙的錢比你多了去了~

看看吧,人家反駁的不僅有理,還真的特別有證據!

你不能說小明今天不聽你的話不好好學習你就上來重複了如上對話,然後不然成功了堵住了你的嘴不然氣的讓你對他使用一些肢體暴力~

或者還有一個可能反駁說:那是你三叔,你三叔在什麼時代你在什麼時代?!

OH NO!

這話說的簡直太強詞奪理了好嗎!孩子會想現在什麼時代我三叔什麼時代啊?憑什麼我三叔能成功我就不能成功呢?

於是乎這段聊天陷入了死局,無論你最終是打了孩子或者是苦口婆心好言相勸,對不起都成功的讓你的孩子對學習這件事和你本人更加厭惡。另外對學習這件事進行如此功利化的描述有多麼不正確和本題不符暫且按下不表(還是想多嘴一句,我們常常抱怨孩子不愛學習,但這樣定義學習這件事差不多也就是在慢慢殺死孩子探索世界的興趣。每次聽到這種真的很痛心好嗎)。

長此以往孩子當然沒法信任大人?因為你不僅不理解他,還用各種簡單粗暴的方式對他進行花式吊打!

想要撬開孩子的嘴巴,想要打開孩子的心門,絕對不是把自己的心掰開了揉碎了在這哭訴幾個小時,因為他們接收不到啊。這就跟我們不大懂法語的人和法國人聊天一樣,你不懂中文我不懂法語,你還想聊的特別開心,對不起我們下次再約!

搞清楚這個常識以後,我又要問問題了,怎麼聽孩子才肯說呢?(是你說的要積極傾聽啊,我就是做那聽我家孩子在那扯我完全沒興趣的熊大熊二嗎?)

雖然各位雖然絕對算不上too young 但還是非常的too naive~~~~

接著舉個栗子吧。

小明:我不想和小紅(原諒我年代感的起名)一塊玩了!我喜歡玩得她都不愛玩!

你:你為啥不能偶爾玩玩她喜歡的遊戲呢!你得學會妥協學會和朋友相處!

多麼苦口婆心多麼高瞻遠矚的一個父母的形象啊。

但是你以為你在給孩子提出意見,但是他們真的對「必須」這種辭彙非常反感。有些事情當然是必須的,但在我們可控的範圍內讓他自己嘗試有什麼不可以呢?所以你說了這樣一個建議,孩子接收到的卻是「你不理解我還要給我強加責任!」

後面的內容總之不是很愉快各位看官還是自行想像吧。

剛才是一個放反的栗子,現在給你們一個方方正正的栗子。

小明:我不想和小紅(原諒我年代感的起名)一塊玩了!我喜歡玩得她都不愛玩!

你:你對小紅有點生氣。

小明:恩,我再也不跟她一起玩了!

你:你很生氣,以至於都不想和她一起玩了!

小明:是啊,可是如果我不跟她玩,就找不到其他人跟我玩了!

你:你討厭自己一個人玩。

小明:是的。恩……其實,其實我還是想和小紅玩,但我有點生氣。

你:你想和小紅好好相處但你又覺得很難不生她的氣。

小明:過去她總是願意玩我喜歡的坦克遊戲,但最近她不願意玩了。

你:小紅是女孩,不可能一致贊同你的想法呀。

小明:不,她只是和以前不同了。但……但是有時候這樣也挺有趣的。

你:你更喜歡她現在這樣。

小明:是的。我在想有時候我也可以玩玩她喜歡的遊戲,這樣我們就不會經常吵架了。你覺得這樣有用嗎?

你:你在想如果偶爾讓步可能會有一定幫助。

小明:是的,可能真是這樣,我會試試。

真是好長的一個栗子啊~~~

以上給你們吃的栗子就叫做積極傾聽,所以同樣開頭的對話最終走向了不同的結果。

那麼問題來了:

當我們說要」積極傾聽「時,我們實際上在聽什麼?

孩子的真實情緒。

來跟著本博士左手右手一個慢動作練習一下:

小明說:哇,明天就是星期五了。——他實際在說什麼?

周五的心情每個上班狗都感同身受啊~那他的心情自然是高興和開心啦,此時你應該說」你覺得很很開心「而不是」周五也要認真學習「。你的孩子也是正常的人也對放假有著天然的渴求何必孩子判個放假就要讓你教育一句呢。

相信我,只要你試著表達孩子語言背後的真實情緒,他們很快就能信任你。實話說心理諮詢師撬開別人的嘴巴的秘訣就在這裡,永遠是傾聽多過說話。那麼聽什麼呢?就是聽情緒啊。

再來右手左手慢動作重播練習一下:

小明:爸爸,等下你能送我進教室嗎?——他實際上想表達什麼?

小明害怕呀!第一次去上學面對陌生的環境不哭不鬧已經很值得表揚了,孩子有點小小的害怕難道不是很正常的事嗎?小明想說爸爸我害怕你陪我面對一下下可以嗎?

這個時候你就應該說」你害怕你一個人去教室!「而不是」男孩子要勇敢點自己去吧!「當你說了前者的時候孩子會想我爸怎麼這麼懂我呢但當你說了後一句的時候我也只能呵呵了。

關於積極傾聽,必須要澄清幾個點:

1.這是看起來很容易做起來略有一些難度但學會真的非常值得而且和任何人溝通都屢試不爽的社交技能,因此我想說的是平時一定要多練習。另外你可能需要把平時說的那麼快的話稍微過一下腦子。多練習!多練習!多練習!!!(重說三不能忘記!)

2.積極傾聽絕對不是重複孩子的話,一定是把握孩子語言背後的情緒。

3.有種破壞性更大的錯誤就是當我們使用積極傾聽初見成效的時候突然又開始用指導來操縱孩子。這樣不僅會讓他對你建立起來的一點信任徹底瓦解,而且會讓下一次獲得他的信任變得更加困難。了(偷個懶實在不想舉栗子了,因為栗子太重了!)

===============廣告狗上線的分割線=====================================

今天更新的最後就讓廣告狗在上線一次吧,歡迎關注【哈博士兒童教育之家】微信公眾號。怎麼說這個微信號也是創辦沒有多久雖然有很多不足還是請大家多多關注多多指正。另外有什麼意見都可以提,有什麼問題都可以問:別的不敢說在教育上還算有點專業吧~~請你們盡情到公眾號上來蹂躪本博士吧~可能做不到有問必答,但盡量爭取吧。

另外得寸進尺的想讓各位看官幫忙做個調查:有獎調查——家長課堂大調查 (絕對一分鐘以內能完成)

話嘮的問一句:坐標南京,我開個收費的家長課堂,有人願意來聽嗎?(免費都沒人別說收費了啊喂,官方自帶吐槽)

二維碼奉上(一個每更新必打廣告的答主):

http://weixin.qq.com/r/T0wEHOjEurXFrax-9xld (二維碼自動識別)

這個問題還有兩個更新才能差不多說清楚~~~這麼長你們還願意看嗎~~~破不了150感覺自己真的非常想太監呢~~~債!見!希望我還會回來!(灰太狼臉)

=========啊這麼快就破150的驕傲臉========================

我是覺得這個答案真的太長了,你們是希望我接著這個答案往下說呢還是說我再提一個問題把沒說完的講完呢?

求想看的小夥伴在評論里告訴我你們的意見好嗎?

嚴肅的說我是真的希望有更多的家長能看到我寫的東西,不求同意哪怕有點思考我也很滿足~~

所以說為了更多的人能看到,我是不是應該開新題把沒說的說完?還是在這裡說完?

=================好吧沒人說話我就在這裡更新啦============================

本博士又來更新啦~~~撒花開始~~~

既然你們沒有人嫌棄寫的太長,那我就把剩下的寫完,不過都說我話嘮我後面盡量的簡潔一點~盡量但是不保證能做到(就是辣么任性!)

=========我是對抗法的分割線===========

我們知道孩子不聽話,好吧說到這裡我終於算是開始答題了~但是前面廢話了那麼多也是希望大家獲得一個系統性的一套流程,單獨使用以下的方法可能有用,但效果我也不好說~

所以你們一定要嘗試積極傾聽!

一定要嘗試積極傾聽!

積極傾聽!(重說三就是一定要去試!一定會犯錯但是仍然還是要不斷的嘗試!)

============什麼是我-信息?==============

問你們一個問題,同時也是解決的辦法:怎麼說孩子才肯聽?

就是孩子不聽話的目前最接近的終極拷問了。默默在心中多問自己幾次沒關係。

小明總是我指東他往西~總是講不聽,那麼是不是我們其實沒掌握說話的方法所以他不聽呢?是不是因為他們完全沒有理解我們的意思所以不聽呢?

積極傾聽最重要的意義是讓我們這些自以為是的大人明白孩子們每天在想什麼,那麼怎麼和孩子說話的意義就在於讓孩子知道我們在想什麼。

也是溝通的真諦——信息互換!

舉個栗子,告訴你們應該怎麼說——運用「我-信息」!

先來不怎麼好吃的放反的栗子:

(前提:爸爸下班回到家~)

小明:爸爸,你終於回來了~快點陪我玩~

你:煩死了!找你媽去!

(媽媽的內心表示十分不服,但有時候真的無可奈何,本博士小時候無數次被窩爸爸攆走到麻麻那裡,媽媽又把我推給粑粑有沒有考慮過我作為小明明的感受!想掀桌好嘛~)

好了吐槽完我的悲慘的童年,我要客觀的來分別從熊爸爸和小明的角度來說這件事了。

作為一個熊爸爸,你下班回到家累得像條狗一樣,此時孩子還想讓你陪他玩那些你完全不感興趣的什麼勞什子飛機遊戲洋娃娃遊戲!你簡直煩死了好嘛,本來在公司已經很累了(說不定還被領導訓),在家裡還要讓熊孩子在你身邊嗡嗡響,簡直要爆炸好嘛!所以你理所當然的說了——煩不煩!找你媽去!(在職媽媽表示不服)

其實這個爸爸想表達的意思很簡單——我很累,我想休息一會。

那麼我們小明聽到了什麼呢?

小明聽到的是——我很煩人!(可能敏感的孩子還會延伸到爸爸討厭我這個層面上),後果是什麼我也就不說了給你們眼神你自己體會~

再來舉一個正確的好吃的栗子(好啦我要開始賣安利了)

同樣的情境:

(前提:爸爸下班回到家~)

小明:爸爸,你終於回來了~快點陪我玩~

你:我今天真的特別累,想休息一下,不想和你玩!

小明那顆想要爸爸陪伴的心我就不多說了,但是這個爸爸同樣是要表達「我很累」的想法,但是他這樣說的話,小明理解的就會是「爸爸今天累了!」,他不會認為自己是個討人厭的孩子!

道理就是這麼簡單!什麼是正確的方式?這就是好嗎!如果非要命名的話美國的戈登教授命名為「我-信息」,然而我們通常使用的那些錯誤的說話方式叫做「你-信息」!

來來來我們先看看我們平時怎麼用「你-信息」和孩子說話的:(準備好你們內心的檢討板了嗎~)

你真是不聽話!(我小時候真的不明白我為什麼要聽話?你的想法一定是正確的嗎?)

你真應該體諒一下我們!(我體諒你什麼我怎麼不知道!)

你不能快一點嗎?我們很忙!

新玩具就弄壞了,我們掙錢容易嗎!

都說多少次了,你就是記不住!

你想氣死我嗎!

你再敢那樣,看我不打死你!

看到以上的話簡直分分鐘還原了不少的父母呢!我們讓孩子聽話就這樣跟他們說話嗎?——抱怨、責怪姑且不論,說我是個壞孩子這一點我還真有點接受不了!既然你說我不聽話、說我是壞孩子,那麼我只好壞給你看,不聽話給你看。這就是我作為曾經的熊孩子的簡單的心思而已。

那麼我們來看看用「我-信息」是怎麼和孩子來說話的好了(請吃下這顆安利好嗎)~

我真的很累,不想玩!

你把垃圾丟掉了,我很高興!

你把我的話當耳旁風,我覺得不公平!

剛收拾好,你就把玩具弄亂了,我很生氣!

你沒有完成作業,我不想帶你去看電影!

這麼晚回家,電話也不打,我很擔心你!

我準時來學校接你,你卻不在,我很擔心!

當你說了以上的話,其實你在說什麼?為什麼你這樣說了以後孩子就會聽話?

我簡單解釋一下,當你使用了「我-信息」這種方法來講話的時候,首先你自己沒有評價孩子的任何行為,沒有評價的好處就在於沒有批判沒有責備。這個時候你所說的只是客觀的事實+這件事情的實際影響+你的感受。在往深講是什麼意思呢。

當你說了客觀事實的時候,孩子沒法反駁——好吧我玩的太瘋確實回來晚了!(但你這時候說我不體諒人!說我不聽話我是不會承認的,我一定要反駁!)

當你說了這件事情的實際影響,比如回來晚了作為大人我很擔心這件事的時候,孩子確實沒法反駁,因為這個影響確實是存在的!同時當你說了你的擔心的時候表達的也是自己的感受和情緒,孩子好像這個時候也沒有辦法阻止你的這種情緒呢~我就是一個擔心你為你操碎了心的父母而已為什麼不能體諒一下呢~這個時候他們就會體會到我的父母是擔心我而不是覺得我怎麼怎麼樣~

所以科學的來說,當你想要和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想讓他們聽話的,可能作用只是讓他們真的聽懂而已。但這個而已就是讓他們開始聽話的開端而已。

好了總結一下,一個完整的「我-信息」包括三個要素(再次總結一下好嘛~):

1.作為大人的我們的即時感受(記得一定是即時的感受喲~)

2.對孩子這個行為的客觀描述(一定是客觀的沒有評價的描述)

3.這件事造成的不良影響

栗子真的不想舉了你們自己練習~

但是這個小方法真的特別容易被誤用:

第一種誤用:

雖然似乎包含了「我-信息」的一些要素,但致命的錯誤是使用了「不信守承諾」、「沒有責任感」這樣的消極批判的辭彙,聽得進去才有鬼呢~

再來第二種誤用:「我覺得你……」不是「我-信息」,這種說法看似在用我覺得來表達官大,但是其實在說什麼,再說你怎麼怎麼樣,往往不由自主的行為、品質和目的的批判和評價就來了~

再來第三種誤用:

問個問題:以上是「我-信息」嗎?

都是我信息沒有錯,但是犯了兩個錯誤,本來想問問你們的但是真怕你們嫌棄我啰嗦啊。

直接回答就是第一個錯,孩子從一個失聯的狀態回到家我們的第一反應是什麼?不是生氣而是鬆了一口氣對嗎?然後才是不由自主的要給他一個教訓對嗎?

但是我剛說的我信息要表達的時即時的感受啊各位親~一定是此時此刻的第一感受而不是你想要給孩子個教訓讓他們長長記性的心好嗎?

第二個錯誤是什麼呢?雖然是我信息但是表達了太多的負面的信息。我們的人類有個本能就是愛聽好聽的話~儘管良藥苦口但是我們不愛喝啊~所以你看現在兒童吃的葯都是什麼水果味但是不影響藥效~所以表達我信息的時候多說一些正面的信息又有什麼不好呢?

好了到此為止孩子不聽話這個問題我是徹底答完了~打字真的好辛苦所以還是希望能夠真的去實踐去使用這些方法~

當然你試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問題的,但是生活不就是製造麻煩和解決麻煩的過程中嘛~

道理雖易,踐行不易,且實踐且珍惜!(另外以上圖片都是有版權的請不要盜用好嗎~)

廣告狗最後一次在這一題上打一個廣告~歡迎關注【哈博士兒童教育之家】微信號~由於我們是服務號真的只能一周更新一次呢~上一個二維碼作為結束~

http://weixin.qq.com/r/T0wEHOjEurXFrax-9xld (二維碼自動識別)

最後話嘮一句:其實還有解決矛盾衝突的辦法就是把以上兩個方法結合在一起然後定契約~

重要的是在每件小事上尊重孩子!尊重孩子!尊重孩子!

還有我們都是人不是神,無法完美,所以錯了不要緊~大膽嘗試吧~

債見!


棍棒底下出孝子!我就是我爹棍棒底下出來的孝子,要不早廢了~~~然並卵,我依然沒出息,從小到大懼怕挨打,懼怕責難,自己有理的事情都懼怕三分,膽小怕事,只能在社會最底層的角落卑微的混口飯吃,曾經多少次改變命運的機會,因為自己的膽小怕事眼睜睜的放棄了,因為我真的不敢擔風險,我只能想方設法讓自己半飽,一旦遭遇風險,連半飽都沒了,唉~~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窮人就是沒有尊嚴,基本的社交都沒勇氣去維持,因為要花錢,我沒錢,手機是我唯一的摯友,曾經看過一篇帖子,討論窮人該不該生孩子,窮人就不該有孩子,害人害己!!


可以。

坐標杭州,我有個朋友打車之前都會習慣性地問司機:『師傅,XX去嗎?』過年回到重慶老家,他在當地打車也這樣問。重慶的司機師傅就很奇怪地反問:『我是計程車司機啊,我為什麼不去?』這從側面反映出了一些地區計程車拒載現象嚴重,司機沒有服務意識。

但是,近些年來,現在隨著移動互聯網的O2O服務的出現,手機移動端APP叫車服務已經非常發達了。在滴滴打車和Uber專車等打的軟體的自由競爭壓力之下,計程車的服務態度明顯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所以,現在的話,孩子不聽話,也能打的的。

專車司機的服務態度都很好,不好因為孩子不聽話而拒載或者不高興。反而有些司機的服務很周到,還會在車上準備糖果來哄小孩子。

而計程車司機現在的生意不好做,不像以前是壟斷了。計程車司機的服務意識也在增強,遇到不聽話的孩子,也不會拒載或者抱怨了。

所以,放心地打的吧!


你會打罵體能、智力和你相當的成年人嗎?不是完全不會,而是會比「打罵孩子」慎重很多,理由很簡單,因為他們會反擊到你身上,出於自我保護,你不會隨便惹麻煩。

孩子不會。第一,你打他罵他,體能智力上,他不是對手,他沒有能力反抗。第二,他愛你,依賴你,敬畏你,他一般不會反擊。

所以,如果你發自內心的尊重孩子,把他當成和你平等的個體,請不要打罵。

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合理表達自己的情緒,父母要先自己學會,才能教會孩子。


這裡有幾個問題需要先澄清,一個是「孩子不聽話」,一個是用「打罵」讓他聽話。所以,問這個問題的人,你的預設是「孩子就得聽話」。是不是這個意思?

我覺得問出這樣的問題,你自己就該去面壁。憑什麼要聽話?不聽怎麼了?不聽就該挨打呀?那行,你現在打吧,他還不了手;以後,呵呵,你老了就等著被虐吧。


打孩子,你選擇「傳統」還是「人性」?

  中國古代主張對孩子要嚴教,「黃荊棍下出好人」、「不打不成才」、「家嚴出孝子」這類至理名言仍舊活躍在國人的潛意識中。當然,從人性的角度,打孩子畢竟是非人性的。現代社會越來越重視孩子的個性的獨立與自由的決策能力,社會的價值取向不再重視你是否是好人,是否是溫良恭儉讓的人,而是看你是否有能力,是否有競爭力和創造力。打孩子可能會讓孩子變成好人,變成聽話的人,甚至是願意好好學習的人,但不能打出有創造力的人。過度的打罵反會損傷他成長的動力,挫敗他的信心並淹沒他天賦的創造力。

打孩子正確與否

打孩子行為側面反映父母修養高低

  教育孩子並沒有公認的一定之規,這要看家庭傳承的文化與習慣,當下的社會風氣,父母自身的修養,孩子的個性與家庭親密度等等。從統計學來看,在父母文化不高、經濟狀況不良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挨打要多一些,因為父母的嘴不太善於說理,手就自動來幫忙。父母文化高、經濟狀況好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挨打要少一些,被管束和教育的程度卻要高得多。他們父母的智商一般都比較高,能想出很多有效的辦法來制服淘氣包。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打其實提示一種關係的親密性,中國曆來有「打是愛」之說。

  親情融洽的家庭,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反而隨意一些,有時也會有敲敲打打或批評得過火,孩子不會計較,也明白父母的用心。親情不融洽的家庭,敲打孩子或批評過火可能引發逆反,得不償失。嚴重時,甚至產生家庭內的敵意,父母與子女形同陌路。能不能打孩子,要看你和孩子關係鐵不鐵,常識中「親媽打得,後娘打不得」就是這個道理。

打孩子從小挫傷孩子自尊

  在臨床諮詢中,的確有不少的成人把一生的不快、不幸福歸結於父母的粗暴態度,使他從小就沒有尊嚴與自信心,這樣的事要兩說。許多人成年後不願意接受現實,以為如果小時候父母不如何如何,自己現在就會怎樣。其實,這是一種對責任的逃避。持這種想法的人,甘願扮演一個社會的弱者,沉浸在對過去事物的抱怨中,以「我無能為力」來放棄他該有的努力。

打罵教育的危害

家庭暴力摧殘寶寶未來

  另一種情況就是家庭暴力,父母有性格的問題,或酗酒,或婚姻危機,或社會失意,拿孩子當出氣筒。這種打一般比較凶,有皮膚的損傷,嚴重時可能還會有軀體器官的損傷。生活在這樣的家庭里,孩子的身心都會遺留很大的創傷,使孩子的靈魂扭曲,成年後兩極分化,要不怯弱膽小,要不就胡作非為。西方社會非常重視父母對孩子的虐待行為,其中包括性虐待,軀體虐待(體罰、忽視),精神虐待(罵、指責、冷漠)。專門有個兒童權益保障委員會來督促父母行使好監護權,如有證實的虐待行為,可能會取消父母對子女的監護資格。

對孩子冷漠不亞於「打罵教育」的危害

  絕對地不打罵孩子是不是就對呢?其實不然,對孩子冷漠與忽視比打罵還要傷人。在我們的臨床中,有兩種疾病與童年遭受父母冷落忽視,甚至遺棄有關。一是邊緣性人格,這樣的人在親密關係中有一種強烈的不確定感,不安全感,缺乏自我邊界,內心非常苦痛。另一類是創傷後適應障礙(PTSD),童年長期處在被忽視與否定的環境中,人格退縮,依賴,常有分離樣情感色彩與軀體障礙。所以,能不能打孩子,該不該打孩子,不能很簡單地用YES或NO來回答,我們需要引入新的觀察系統。那就是要看打這個行為對解決某個問題是否有效,有效則「響鼓不用重鎚」,孩子後來會感激你。沒效勢必「矯枉過正」,打會打出更大的麻煩。

有些孩子是不能挨打的:

  1、孩子已經受到很大的挫折和委屈,孩子承受壓力的能力有限,雪上加霜的事千萬別干。

  2、青春期前後的女孩子不能打,女孩需要更強的自尊心,她們長成後遇到的社會壓力會比男孩子大。女孩被打容易形成一種受虐傾向,以為打是一種被愛和被關懷,結果會無意識地鼓勵丈夫的暴力。

不能挨打的孩子

  3、打後還要讓孩子自我檢討的事不要做,孩子被打以後相當一段時間一般都很窩火,可以讓孩子表達他的不滿,讓他有個心理的緩衝。這個時候強迫他認錯,等於逼迫他撒謊做假,加重他的心理創傷。

  4、過於內向的孩子,這種孩子天性敏感,處理應激能力有限,什麼事都掖在心裡,外表看不出來,打會加重孩子的壓抑。

  5、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不好,越打越疏遠,越打越逆反,這種無效行為寧可不做。

  6、屬於孩子自己的事情不要打,如愛好、社交、友情,尊重孩子的權利,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

提醒:打不要真打,打只是一種策略,對孩子起到威懾的作用也就夠了。


不是不能打 要注意方法 完全不讓他知道做錯事情會有嚴重後果會養出熊孩子的

我是規定了 做錯了事情自己說得出為什麼 如果有理就教育 如果沒有道理就是任性就用筷子打手心

一般般小錯沒有造成嚴重後果打兩下 和別的孩子沒來由打架打四下 不聽大人勸告弄壞了東西不管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打五下 大致就只有這些是要打的 其他的都不打 而且這些條目都是跟我兒子商量著決定的 他自己也同意

有一次搶別人玩具跟別人打起來了 撓了別的孩子 我帶他去給人家道歉之後回到家 他自己拿了筷子來跟我說 媽媽打 我做錯了事= =

還有一次他在家裡玩皮球一腳踹壞了電視機 我就坐那讓他自己交代 他跟我說這個不該打 因為我不知道會造成這個後果 外婆也沒有制止他 所以這次不算 我覺得說的也有道理所以就沒打 但是他答應我下次如果還這樣就可以打他

總之就是一句話 我覺得小孩子還是要明事理 不要簡單粗暴的打 就算要小小懲罰一下 也要讓他們明白為什麼 讓他們就算是挨打也得服氣!

現在我家娃娃非常聽話 雖然有時候闖禍 但是我們跟他說不要碰有危險的東西他絕對不會碰 在別人家做客也很懂禮貌 不會隨便動別人東西 和其他小朋友也能好好在一起玩 碰上熊孩子搶玩具也能自己解決 不會去打架

有時候不是說教育沒有用 只是方式方法問題 我也有朋友小孩犯錯了 就得面對牆壁站著 誰都不準跟她說話 但是她自己沒到時間就跑開了 所以效果也不好 筷子抽抽手心 也不會很痛 也不會傷 只不過是小懲罰的一種罷了


除了打,就沒得別的辦法嗎?你比他大那麼多歲,就想不出辦法來嗎。不要相信什麼打是親這樣的傳統教育,會讓孩子受傷。


正計劃生小孩,還沒成。最近我就一直在琢磨這類問題。

首先,不能打,這沒什麼可爭論的。憑什麼打孩子呢?有一個簡單的準則可以判斷是非(政治行為除外)——你敢不敢守著警察做這件事。

你要是敢在派出所門口打孩子,那你就但打無妨,不然就說明你也知道是錯的。

那麼當孩子的行為出現明顯偏差的時候,如何應對呢?

我自己琢磨啊,不知道對不對。人類歷史上廢除暴力刑罰之後,作為替代品的刑罰是限制自由。所謂 5 年徒刑,就是 5 年之內限制人身自由。

那麼我想我未來的小孩要是出現出格的行為,我應該會在某個時間段內限制他的自由以示懲戒。

限制什麼自由呢?罰站嗎?我看不怎麼管用,你能罰他多久呢?久了就成變相體罰。不許吃飯?那他媽會罰我站的。

我想出一個可能的辦法——在某段時間內剝奪他接受信息的自由。不理他,不許看書,不許看電視,不許玩遊戲上網,不許打電話,不許跟任何人交談。

我不知道他會不會因此痛苦,畢竟我無法限制他思想的自由。不過,以我過往軍訓的體驗來看,這種空虛無聊的痛苦,可比挨打嚴重多了。


關注公眾號:森巴育兒(ID:senbayuer),了解更多育兒資訊!

文章來自:蔡偉忠博士(森巴育兒)

添加微信號:senbayuer1 為好友,森巴將邀請你進群一起聊聊育兒經和婚姻八卦

最近有一件事讓我對孩子的「守規矩」的教育有了新的思考。

先舉個例子:

有一個周末,我想看電視,小寶跟我說「媽媽,別看了,對眼睛不好」,我說「我一個星期難得有時間,媽媽也想看下喜歡的電視。」並和他提出了「輪流看電視」的建議。孩子很爽快的說「好吧。」

自此以後,小寶看完了動畫片,就會自覺的把遙控器給奶奶「奶奶,你看看你自己喜歡的吧」。到周末的時候也會和我說「媽媽,你看完了一集,就我看,我看了再給你看。」

我感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開始懂得「這個家庭不僅僅有他,還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不僅他需要娛樂,其他人也需要,而且他開始很享受這種集體規則」。而我對他這方面的教育是從了解「蔡氏教育法」之後,才懂的。

我發現,孩子從襁褓中的嬰兒到學前這段年齡,需要從遵守基本的生活規則,逐漸過渡到一個具備自覺、自律的民主型孩子,而不是一個盲目聽話的孩子。小寶麻麻做的還不夠好,但我相信大家看了我們今天的分享之後,會有更深刻的思考和體會。

在本書中蔡博士提到了很多家長頭疼的案例,比如說「我孩子大動作發展不行,遺傳他爸的,是不是不應該對孩子要求那麼嚴格?長大了自然就好了。」這是強烈要求尊重孩子天性的。

還有些家長說「我讓我家孩子幫我到樓下拿快遞,結果才拿幾次就抱怨媽媽真煩,老是指派自己幹活。」這樣不聽話的孩子,怎麼破?

蔡博士還舉了自己的例子,上二年級的兒子(當然這是很久遠的事情了,蔡博士兒子現在已經很大啦)每次寫作業都要寫到11點、12點。媽媽幫他制定好了時間表,坐在旁邊盯著他寫作業,他也沒有任何改善。但蔡博士一兩句話,就讓孩子突飛猛進。

想知道這些讓人頭疼不已的問題怎麼破嗎?其實掌握了蔡博士的教育理念,懂得本章所講述的教育原理,你就能get到破解之法了。

在本章中,蔡博士給了我們幾個非常重要的思路。這幾個思路可以幫助我們深刻的理解「尊重孩子天性的基礎上,學會遵守規則,然後有能力創建更好的規則」。

● 在童年遊戲中經歷規則要求,長大後自然懂得與人相處

● 「自律、自覺」的孩子就是「心理健康」的孩子。

● 培養「自律、自覺」必須遵循兒童心理學和環境學規律。

● 11招教你培養「自律、自覺」民主型孩子。

看完以上四點的分享以後,我們能很清晰的明白一點:我們的孩子不能「乖乖地服從規則」,也不能"想怎麼樣就怎麼樣」。

舉個例子來說,很多家長一直希望孩子快樂就好,不要求他更多(這種家長一般都是小時候吃苦太多,或者被管束過多)。所以他們允許孩子在公共場所瘋跑而不顧及周圍人,讓孩子在家裡搗騰的滿床滿沙發的玩具而不顧及家人的感受。

這樣的孩子從小就沒有規則邊界,長大了不能懂得所謂底線,更不會體諒他人的感受。這樣眼裡只有自己的人,在一個集體里很難找到歸屬感、更別談榮譽感,為集體服務了。

相反,也是更重要的是,一個孩子如果「太聽話」也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沒有自主觀念,沒有自己的想法,永遠依附於爸爸媽媽、老師,失去了或者暫時離開了,就精神崩潰,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了。

這樣的孩子大多是從小父母就嚴加管教,而且往往都是指令式的「教育」,「快點把自己玩具收拾好」「再不去洗澡就罰站!」等等。這樣的家長心理大致都是: 「我是你媽,叫你做什麼就做什麼」。

蔡博士提出的提出的「民主型」孩子很好的概括了一個既遵守規則,又能夠追尋自我價值的核心的教育理念。

想知道培養一個民主型的孩子有哪些好處,父母該知道哪些?具體該怎麼教孩子?就趕緊:

1、關注公眾號:森巴育兒(ID:senbayuer),

2、點擊菜單「專家來啦——蔡偉忠說「

強烈推薦爸爸媽媽們先看前三節理論,再讀方法論哦。打通教育孩子的任督二脈,就靠它們啦。如果實在太忙,可以先看最後一條第四節方法,再慢慢研究理論哈。超實用!

關注公眾號:森巴育兒(ID:senbayuer),了解更多育兒資訊!

文章來自:蔡偉忠博士(森巴育兒)

添加微信號:senbayuer1 為好友,森巴將邀請你進群一起聊聊育兒經和婚姻八卦


許多家長都很苦惱,說自己的孩子總是不聽話,愛頂嘴,好說歹說都不談,油鹽不進。

其實,出現這種情況,多大時候問題都出在家長身上。看幾個例子就可以發現問題所在:

情境一:

早上,孩子賴床。

媽媽:「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總這麼磨磨唧唧!」

孩子:「……」

情境二:

中午,孩子吃飯前沒洗手。

媽媽:「你是不是沒洗手!你為什麼老是這樣做呀?……你有沒有毛病啊,你怎麼總不聽話!……我跟你說了多少次了」

孩子:「……」

情境三:

下午,孩子被人打,不敢還手

媽媽:「你怎麼這麼膽小,為什麼不直接還手打她?以後再遇到這種情況就直接打她,記住了嗎?」

孩子:「……」

情境四:

晚上,孩子看電視不去睡覺

媽媽:「你看人家童童多乖,每天都自覺按時刷牙、睡覺。讓你刷牙睡覺,跟害你一樣!」

孩子:「……」

如果你是孩子,你會是什麼感受。如果在單位,你的領導也總是採用這種方式給你安排工作,你是不是會瘋掉?

所以,問題的根源在於:作為家長,你從一開始就帶著負面情緒去和孩子溝通,例如:情緒化的批評、說教等。帶給孩子的自然全是不好的感受,直接將孩子變成了你的敵對方。

和家長相比,孩子本就處於相對弱勢的一方,更容易感受到自尊心受挫,受挫之後,習慣內向歸因的孩子就會加重對自己的負面評價:「我好差勁」、「我好失敗」等,習慣外向歸因的孩子就進入和家長對抗的狀態:「就不聽」、「你真討厭」「你總說我,你自己怎麼不如何如何?

家長的打罵,有時候並不是必要的教育手段,只是自身的發泄而已。捫心自問, 你動手的時候,是真的為了教育小孩,還是單純的控制不住自己?

結論就是

沒有尊重就沒有合作

作為家長,要好好說話。你自己有太多的負面情緒是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好情緒管理是自己的問題,不要隨意將負面情緒發泄給別人


懲罰可以,但不要暴力。

暴力會引發其他的問題,譬如說謊。

因畏懼暴力而說的謊與兒童下意識"說謊"是有區別的。

孩子打碎了東西,你打了他。下次再打碎東西,他很有可能就說謊——「不是我乾的。」

而且「不聽話」這頂大帽子真的不應該再扣在孩子的頭上了。

什麼叫叫"不聽話"?無非是沒有按照家長的意願行事而已。

讓他往東,他偏要向西。

可是家長們有沒有想過:你的"往東",真的是對的嗎?或者換句話說——你的意願對孩子來說有趣嗎?

情景一:

小明是個"不聽話"的孩子:媽媽讓他乖乖坐在那裡看書,等媽媽媽收拾好屋子帶他去遊樂園。但小明就是不能安心坐在那裡讀書。媽媽覺得小明不聽話,呵斥他甚至打了他一下。

要我說,媽媽只是為了避免麻煩而選擇了最消極的辦法來看護孩子。

在這個情景中,如果媽媽可以把"讓小明乖乖坐在那裡看書"換成"和媽媽一起收拾屋子"不但可以解決看護小明的問題,還可以讓小明體會到做家務的意義,諒解媽媽的辛苦。可謂是一舉多得。

情景二:

小紅喜歡唱歌。爸爸在寫文案,但小紅一直要爸爸聽她唱歌。小紅不肯,又哭又鬧。爸爸很生氣,揮手打了小紅。

這是典型的家庭場景。家長有時會把工作帶回家裡,以完成上班時未完成的工作。殊不知"家"是孩子放下戒備的場所, 他們信任家長喜歡在家長面前展示自己。你把工作帶到家中而忽視了孩子,孩子必然不肯罷休。

如果爸爸可以這麼做:小紅,爸爸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就像小紅唱歌一樣重要,爸爸和你約定,十分鐘後爸爸就聽你唱歌,好不好?

讓孩子明白事情的重要性是最重要的。她並不能理解什麼叫重要的工作,但你可以把你的工作與他的愛好掛鉤,這樣孩子就可以理解重要的事情到底有多"重要"了。而且你們約定了時間,到這個時間的時候履行了你們的約定。在滿足孩子表演慾望的同時也教育了孩子遵守約定的道理,可謂是一槍倆眼兒~

例子還有很多。各位家長在把"不聽話"這頂大帽子扣在孩子的頭上之前最好想一想自己做法是否得當。教育需要心思需要時間,暴力如果可以解決問題那天下早就太平了。非常贊同李老師的話"有能耐的家長不需要打,沒能耐的家長打了也沒什麼亂用。"我個人的想法是:有時間的家長不需要打,沒時間的家長打了反倒適得其反。


推薦閱讀:

出了哺乳期的孩子由母親帶還是由父親帶更好?
孩子在封閉環境下長大是否對確診阿斯伯格或是自閉症造成影響?
精英富豪Trump(川普)在女兒一歲的時候就特別關心她的胸部發育情況,這對草根窮人們有哪些啟示?
平時上班,婆婆給看孩子,存在很多問題怎麼處理?
結婚七年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TAG:教育 | 育兒 | 兒童教育 | 家庭教育 | 溝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