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家長打孩子的時候會說「不許哭」?

被打了,基本都會疼;小孩疼了基本會哭,那為什麼還不許哭?


如同很多QJ犯在施暴時會對受害人說「不許叫」一樣——他們煩。


因為這是變態狂人格,我父親就是這樣對我的,現在已經被我掃進垃圾堆。


諮詢我媽得到的回答是:

「你一哭就不捨得下手了,但你又確實欠揍


我問過我媽為什麼打我還不許哭。我媽給的答案是:「打你是因為生氣,不許哭是因為看到眼淚心疼」

反正我覺得上一輩很多都不講理…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可以通過習得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求;也會掌握更多的技能或方法,通過這些輔助方式來宣洩自己,比如勞動、音樂、圖畫等等,所以,哭泣離我們越來越遠,哭泣也被人覺得是無能和軟弱的表現,於是,人們開始厭惡它,嫌棄它,制止它。可是,人類語言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緩慢而又複雜的過程,一個什麼都不會說的嬰兒,到能完全表達自己思維和情感的成人,那是需要時間和學習的,對於一個還不太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小孩子,當他面對擔心、害怕、憤怒、委屈等等情緒的時候,他還沒有學會用成人的語言和輔助方式來宣洩的時候,哭泣是最快速簡單的表達,而我們大人,是否該以一種理解的心態來對待他的哭泣?

一個面對針筒而害怕的孩子,你跟他說不要哭,他怎麼來表達自己的害怕?一個被人欺負了的小孩,你不要他哭,他怎麼來表達他的憤怒?被壓抑的情緒怎麼出來?面對哭泣的孩子,如果他是一個小小嬰兒,請你幫他解決現實問題,餓了就喂,渴了就喝,困了就睡,濕了就換;如果他是一個可以簡單表達的小小孩,可以讓他在哭的前提下,幫助他來表達自己,讓他學會除了哭之外的其他表達方式,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就拿打針這件事情來說,如果他是一個小嬰兒,你可以在打針之前,輕輕地告訴他,等一下要打針了,可能會有一點疼,沒有關係,爸爸(媽媽)會陪著你,你不用擔心和害怕!有很多人認為小嬰兒什麼都不知道,你和他說這些有用嗎?其實,不管多大的嬰兒,當他遇到一個突入而來的不愉快的刺激時,他也會焦慮、緊張和害怕,驚、恐、喜、悲是人類最基本的情緒。所以,成人的預先告知,使他對這個不舒服有一個心理的準備,即使打針的時候有點痛,他會哭,但哭泣也會是短暫的,沒有太大的影響。


(哭是嬰兒向這個世界表達的唯一方式)

每次去朋友家的時候,總會遇到這樣的狀況。孩子不小心磕磕碰碰,或者想吃的零食沒吃到,就會如火山爆發般地哭,父母一臉尷尬地拿出渾身解數地哄:

這麼點小事有什麼大不了的?有什麼好哭的?……

別哭啦,等下給你買好吃的……

若是孩子這時候被成功哄停,朋友就會受到我們的頂禮膜拜,甚至想請教管教秘籍。當然大多數情況下,寶寶總會不依不饒,在旁邊的父母安慰得不耐煩了,我們幾個大人再輪番上場。

以上的情景對於新手爸媽來說是最常見不過的,只要孩子一哭,家長總會不自覺地不安、自責、煩躁……要麼哄,要麼吼,只求寶寶能夠消停,還一片清凈。

在孩子哭泣的時候,直接制止似乎已經是每一個父母的慣性,但其實不許孩子哭泣,對於孩子有很大的傷害。

我們先來思考一下,為什麼家長的第一反應是制止孩子哭鬧?

會哭壞身體的,等下寶寶嗓子哭啞了,心疼。

防止寶寶形成「一哭就能……」的心理,不能放縱他。

孩子在外人面前哭,擔心別人覺得「這人怎麼當父母的」,丟臉。

其實說白了,父母的心理就是煩人,因為寶寶的哭聲影響到了我們的情緒。

而孩子的哭鬧很多時候則包含著更多的情緒:磕磕碰碰的時候,是疼痛的哭;想買玩具被拒絕的時候,是憤怒的哭;做錯事被家人罵的時候,是委屈的哭……

如果這個時候父母沒有意識到孩子哭泣背後的原因,而是直接地粗暴地制止,那麼對於寶寶最大的一個影響就是沒辦法正視和認知自己的情緒。

當然會有一部分寶寶會因為家長的干預,暫時地停止哭泣,但是,由於寶寶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下次寶寶只要遇到同樣的事情,都會哭得更厲害。

有些人覺得愛哭會變成壞習慣,於是孩子哭的時候直接置之不理,等消停了再過去,這樣的情況,其實會剝奪寶寶的安全感,他會意識到自己求助的信號被無視,久了對於寶寶的性格也會造成影響。

很多家長們也會有一個壞習慣——在孩子不哭不鬧的時候對孩子過分苛刻,而孩子一旦欲求不滿,情緒爆發後又毫無底線原則地讓步。

這樣只會讓孩子養成惡習,孩子會意識到,原來你本來沒辦法滿足我的要求,要哭鬧我才能爭取自己的權益。於是從此以往,家裡哭鬧聲會此消彼長,不得安寧。

孩子哭這件事本身其實並沒有嚴重,因為每個人剛降生在這個世界的事情,就是哭。

哭可能只是餓了、不舒服了、紙尿褲濕了、被驚嚇了。

哭只是嬰兒表達自己需求的方式。

我們為人父母不要剝奪他們表達的權利,因為小孩子在一個喪失表達權利,不許哭的環境下長大,習慣了去壓抑自己的情緒,長大後只會愈發不會處理自己情緒問題,久而久之,就容易造成性格上的缺憾。

我們要尊重與允許孩子的情緒,認可他們的需求,引導他們說出哭的原因,真誠地跟孩子溝通。當然如果你的小孩還小,那就讓讓他們自由地哭泣。

不要責備,不去制止,靜靜地陪伴在旁邊,直到他情緒平復,然後給他個大大的擁抱。

這就夠了。


19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育兒書之一《嬰兒和兒童期的疾病》寫道:「哭是最難被認可的習慣之一,它是由多種形式的放縱引起的。有些孩子哭著要抱,有些哭著要背,有些要搖晃,有些需要在育嬰室里開燈,有些則需要橡皮奶頭或別的什麼東西來吸吮。包括嬰兒在內,這類器在多在程度上被放縱,是令人驚訝的,這就解釋了孩子早期的啼哭的很多原因所在。在孩子得到他想要的,哭聲立即停止,這一事實可判斷出哭泣來源於習慣。這種情況唯一成功的治療方法,就是允許孩子"哭個夠",幾次以後,這個習慣就會被打破...在進入兒童醫院的頭兩天內,每個小嬰兒都會毫無例外的大哭特哭,把這樣的孩子從嬰兒床上抱起來安撫是錯誤。很快,他們就會停止這個習慣,不會帶來進一步的麻煩...媽媽應該禁止抱起孩子進行安撫,經過兩三天的訓練之後,哭聲就會停止,寧靜和秩序會再度來臨。」

這一建議,影響了無數人。

但從生物學上攻來說,媽媽本應就新生兒的啼哭給出母性的回應,而不是克制自己。

當然,「哭個夠」這一建議是建立在強化的原則之上的,在長期的強化下,確實會起到作用。寶寶不哭了,但不哭並不意味著寶寶不想哭,或者已經長大了,而是寶寶在長期無法得到爸爸媽媽正確的回應時,選擇了放棄。

試想當你有一個迫切的需求要傳達,但你最信任的人卻不願意聽,你會是怎樣的感覺?當你需要幫助,別人忽視了你,你又是怎樣的感覺?

事實上,寶寶也一樣。雖然引發寶寶哭的原因多種多樣。但寶寶的哭終是寶寶成長階段最有效的甚至是唯一的溝通方式,而當這種溝通方式卻無法換來回應時,寶寶將關閉與爸爸媽媽的溝通,從而陷入一種被動、悲觀和長期的需求被滿足之中。而這,無疑,更影響寶寶長期的成長。


可能這些家長覺得孩子一點也不疼吧……


推薦閱讀:

身為男權癌父母的女兒,應該如何保護自己?
失去父母是什麼感覺?失去父母時,自己最後悔的事是什麼?
為什麼女人被第三者插足後是報復小三而不是自己的老公?
每周和家人打電話,和他們說些什麼呢?
為什麼現在很多人包括同齡段的年輕人認為靠玩遊戲養活自己屬於不務正業?

TAG:教育 | 家庭 | 兒童教育 | 父母 | 家長權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