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的區別?

請從設計特點(包括火力,動力,防護),用途,結合實例進行比較。還有就是請簡要敘述一下戰巡作為一個獨立艦種發展的始末,消亡的原因。又有什麼關於戰巡的相關資料。


  • 處女答居然是這個......各位大佬輕拍
  • 簡而言之,戰列艦戰列巡洋艦(簡稱戰巡)都是主力艦,在同時代且噸位相近的情況下,火力相近,戰列艦更偏重防禦,戰巡更偏重航速

  • 下面詳細講解下
  • 首先,一切拋開噸位談軍艦戰鬥力的都是耍流氓,軍艦上的一切裝備都是安裝在船體這個鐵殼子上的,這個鐵殼子的大小,深度,滿載後排開海水的噸位是硬指標

  • 在軍艦能夠浮在水上的前提下(有足夠浮力),我們談談題主說的三點:火力,防護,機動
  • 那麼問題來了,鐵殼子就這麼大,承重量就那麼多,應該如何分配這三點技術指標的落實呢?英國皇家海軍給出了第一個答案。主力艦就要有主力艦的樣子,既然主力艦的任務是艦隊決戰,我打的沉你,你打不沉我,完美!於是在無畏級戰列艦之後,獵戶座級,喬治五世級(1911),鐵公爵級,伊麗莎白女王級等一系列戰列艦都是沿著這個思路進行設計與建造的。

  • 然而新問題來了,英國海外貿易線又多又長,殖民地遍布四海,一旦發生戰爭,英國的領海和貿易線會被巡洋艦襲擾,怎麼解決呢?皇家海軍給出了第二個答案:造戰巡!在無畏號下水的同一年,世界上第一艘戰巡無敵號開工,戰列巡洋艦是一種與戰列艦火力相當機動性更強的軍艦(無敵級比無畏級快4節),在當時,高航速是用減少護甲的噸位換來的,因此無敵級戰列巡洋艦的主裝甲約15厘米,水平裝甲不足7厘米,比戰列艦差了很多。但是她卻可以憑藉大口徑火炮在巡洋艦的射程之外擊沉巡洋艦,而面對戰列艦又能高速脫離,打不過的跑得過,跑不過的打得過,不但可以防止敵人破交,還可以主動進行破交作戰,打爛那些巡洋艦,完美!
  • 那麼為什麼1917年以後,世界上沒有國家建造戰巡了呢,下面結合實例談一談
  • 第一,1916年英國和德國之間爆發了一場日德蘭海戰,這次海戰的結果中英國損失了三艘戰巡,德國損失了一艘戰巡,而超無畏級戰列艦(無畏號以後建造的)無一沉沒。怎麼會打出這麼一個結果來呢?無論是英國還是德國,都把原本設計攻擊巡洋艦的戰巡拿來進行艦隊決戰,而戰巡護甲薄弱的缺點在艦隊決戰中被暴露出來,優異的機動性並不能讓她們躲閃炮彈。這次海戰以後,皇家海軍進行徹底檢討,叫停了胡德號以外的所有戰巡工程,不幸的是,最後胡德也在1941年被戰列艦俾斯麥號拍死在丹麥海峽,等等,俾斯麥不是戰列艦么,為什麼胡德作為戰列巡洋艦卻跑不過戰列艦呢?
  • 這就是第二點,在一戰結束以後工業水平,尤其是鍋爐與渦輪機技術的進步,讓有限噸位的輪機系統提供的動力越來越大,使得防護,機動,火力,三者可以兼得。隨之而來的是新造戰列艦的大提速,就連火力最強防護最厚的大和號都能跑出27節,更不用說英國的前衛,美國的衣阿華這種跑上30節的怪物們了

  • 至於戰巡的資料,請關注戰列艦論壇,我就不打廣告了

  • 最後......多鉚蒸剛不好


戰巡這個東西,其實各國都不太一樣。

要說區別,先得理清起源。

那就先從英國海軍說起吧。

先聲明一點,諸如「加強型裝甲巡洋艦」,「跑的過戰列艦,打的過巡洋艦」,「巡洋艦殺手」之類的說法,純屬以訛傳訛,或者說,根本就不是戰列巡洋艦誕生的初衷。

1903年9月,英皇海軍開始試驗以校射為核心的遠程炮術,簡單來說,就是射擊-觀測炮彈落點-計算誤差-修正射擊,不斷重複直到命中,與後來的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後來隨之引發的全重炮革命,無畏號的誕生,大家都很熟悉,不再贅述(當然無畏號下水服役的時候這套炮術體系也還沒有成熟,這是後話了)。

這一套遠程炮術體系雖然當時並不成熟,但有一個人以超越時代的眼光看到了它的價值。

誰呢?費舍爾。

費舍爾1904年就任第一海務大臣,他上位的原因很簡單,缺錢。執行兩強標準的英國人,在20世紀的開頭,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不僅要面對傳統敵人法國和俄國,另外還多出一個新興的德意志,卯足了勁想挑戰英國。不列顛為了守護自己的海上生命線,需要大量的戰列艦和巡洋艦,前者用於執行封鎖,後者用於維持制海權,其規模,一個數字即可說明——英國海軍從君權級開始,總計建造了52條前無畏艦。

另外就是一件新興的武器——魚雷。費舍爾其實是新學派的忠實信徒,他認為傳統的緩慢而笨重的戰列艦在魚雷面前毫無生存空間,在魚雷的威脅下,她們已經不能執行傳統的近岸封鎖戰略。而且,她們還無法反制敵人的裝甲巡洋艦,傳統的【戰列艦封堵交通線末端,巡洋艦維持實際制海權】的模式已經被打破,怎麼辦?更不用說英國人的裝甲巡洋艦一直都比較尷尬,為了速度和適航性犧牲了很多其它性能,非如此不足以執行其使命——這就使得她們面對敵方的裝甲巡洋艦的時候,常常會比較吃虧。

於是費舍爾構思了一種新型戰艦,她結合了裝甲巡洋艦的高速度、優秀適航性,戰列艦的強大火力,以及正在發展中的遠程火控技術,既能在大洋上獵殺敵方裝甲巡洋艦,保護帝國的海上交通線,又能在某一海域集結,擊敗敵方戰列艦隊。

這就是戰列巡洋艦,制海職能與決戰職能的完美結合,費舍爾構想中的唯一的最完美的主力艦,在1905年的時候,她其實就是繪圖板上的無敵號,而無畏號,只不過是個妥協(雖然她已經具備了裝甲巡洋艦級別的高速)。

無敵號的防護僅僅是水線那6吋么?當然不是,在超大距離上積累的空氣阻力,同樣能夠大幅削弱炮彈的動能,甚至比裝甲板更加有效——英皇海軍可是有著遠程炮術這本獨門秘籍的。這意味著,如果費舍爾的設想完全實現,那麼英皇海軍未來的主力艦隊,可以憑藉高速搶佔對自己有利的攻擊位置,在敵方炮火根本無法觸及的距離上,憑藉精準而強大的遠程火力迅速擊垮敵方。所謂「速度即是防禦」,其內涵就在於此。

如果說無敵級的6吋裝甲帶還算考慮了對自身同等級別火炮的防護(雖然德國人的SK L/50在11700米30度綜合入射角的情況下能擊穿9吋的裝甲板,但這是一個相當理想化的穿甲彈測試數據,而當時實戰中使用的彈種以半穿甲彈居多,此外無敵的裝甲帶後面還有穹甲作為補充),那麼1914年設計的聲望級戰列巡洋艦也只有6吋的主裝甲帶,卻擁有高達32節的最大航速,正是對這一思路的最佳詮釋。

當然,事後證明,費舍爾過分樂觀了。

事實上,直到1915年,英國人都認為德國海軍不具備遠程交戰的能力,他們對德國海軍的交戰距離估計是6000米~8000米,且不具備處理高變距率目標的能力。而對自己的判斷呢,則是可以在10000碼距離上取得較高命中率,迅速殲滅對手,這當然是過分樂觀的。雖然德國海軍的戰術條例只設定了中近交戰的情況,但實際上德國海軍的射控體系是完全有能力處理遠距離交戰的(從實戰來看,至少12000碼),而英國海軍對此幾乎毫無準備。

英國戰列巡洋艦在日德蘭的戰損,歸根結底,是對快速交戰的強調。英國人過高的估計了自己處理高變距率目標的能力(其實也不能說是過高,主要是德雷爾系統和坡倫系統的差距),所以為了防止德國人在轉入平行戰列線之後發射遠程魚雷攻擊,強調在此之前迅速殲滅對手。之後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英國人各種堆彈藥,然後毫不意外的被打爆。英國人在戰後對彈藥庫防護的極端強調也源於此,後世眼光來看是有些矯枉過正了。

所以日德蘭之後,英國人已經改變了對戰列巡洋艦的看法,戰列巡洋艦已經成為一種純粹的功能性戰艦,用於追殺敵方巡洋艦,擔任大艦隊前衛,而且會承受敵人主力艦火力的打擊,日德蘭之後緊急修改設計的海軍上將級戰列巡洋艦,正是這一轉變的絕好註腳。

而英國1920/21系列設計案中繪圖板上的一系列戰列巡洋艦,也是繼承了這個轉變後的思路,其指標也相對均衡,實際上反映了英皇海軍高速前衛艦隊和低速主力艦隊兩種不同的構想與定位。

實際上,英皇海軍真正的高速戰列艦,僅僅是末代戰列艦們,包括喬治五世級、獅級、前衛級。國內軍迷似乎對伊麗莎白女王級的評價頗高,但英皇海軍當時對於該級艦的定位是非常尷尬的——從日德蘭前夕貝蒂和傑里科的爭論中可見一斑,她們很難跟上戰列巡洋艦隊,無法完成換位、包抄之類的機動(多格爾沙洲之戰已經清楚地顯示了這一點,連紐西蘭號和不倦號都跟不上貝蒂的本隊),而其航速在主力艦隊中會被浪費不說,為了這個航速還付出不小代價(伊麗莎白女王級的防護水平和之前的343戰列艦們相比都略顯不如,主裝略厚但防護範圍極小)。貝蒂的將旗在伊麗莎白女王號戰列艦上升起的時刻,意味著英皇海軍實際上已經放棄了這種高速特性。伊麗莎白女王級之後的復仇級戰列艦、1920/21系列設計案中的戰列艦,以及納爾遜級都放棄了對高速的追求(20/21系列中的戰列艦最大不過25節,而對戰列巡洋艦的要求則是33.5節),意味著在當時英國人的眼中,這種不上不下的「高速」,實際上並沒有多大的價值。

當然,這已經是後話了。

而德國海軍的戰列巡洋艦,其思路很明確,就是反制英國戰列巡洋艦——第二帝國的海軍建設一貫如此,反正你大英有的我一定要有,老子就是要卯足了勁干翻你丫的。至於內在思路神馬的。。。重要麼?

跟風狗最煩人。

所以德國人的戰列巡洋艦除了高速的特點之外(實際上也並不像英國人那樣極端追求高速),其它特點都與英國人相去甚遠。德國人預計的交戰距離上限只有6000~8000米,主炮長期使用射速較高的11吋火炮,戰術條例中規定主炮副炮一同使用,帶著前無畏時代的遺風(德國海軍主力艦一直都裝備6吋副炮即可見一斑,開戰後面對急劇增大的交戰距離還做了增大副炮仰角的改裝),裝甲防護也較為厚重,實際上都是針對中近距離交戰而設計的,遠沒有英國人激進。

值得一提的是後來的馬肯森級戰列巡洋艦以及約克代艦,她們的誕生可以看做對英國人不斷增大的主炮口徑的回應,但個人認為,更可以看做德國人對北海形勢的全新認識——慢速的主力艦隊註定不可能打破英國人的封鎖,且數量質量均不佔優,這種情況下德國人轉而追求在戰巡級別的交戰中壓垮對手。

順便說一句,德國人戰巡的預算是從艦隊法裡面裝巡的那部分來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可以將德國戰巡視為加強版裝甲巡洋艦。

此外就是日本海軍。

日本海軍對巡洋艦的認識,與英法俄等國存在較大差別,他們一直把巡洋艦隊視為海上決戰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也有可能是國力所限),從日清戰爭到日俄戰爭其巡洋艦隊均有著不俗表現,由此也基本奠定了日本海軍對主力巡洋艦的認識,即作為快速兵力參與艦隊決戰。相比之下,日本一直對破交保交作戰缺乏概念,直到二戰也是如此。

最能直觀反映這一點的,即鞍馬級裝甲巡洋艦和筑波級裝甲巡洋艦——英國於1911年確立了戰列巡洋艦這一艦種,而日本人則在1912年(金剛級建成之前)就將這兩級艦改稱為戰列巡洋艦,可見日本對這一艦種概念的確定,完全是出於自己的理解,從秋山編製案中同樣可以看到這一點——原案中的8條一等巡洋艦(裝甲巡洋艦),在戰巡出現之後,被直接更改為8條戰列巡洋艦。而秋山編製案,正是八八艦隊的雛形。

那麼日本海軍的戰列巡洋艦,其思路也就很明確了:用於艦隊決戰的加強型裝甲巡洋艦。

(未完待續)


戰列艦和戰巡一般火力沒有區別,但是戰巡裝甲薄跑得快,戰列艦裝甲厚跑得慢,這是主要區別。至於出現和發展的原因和經過嘛,完全可以寫一篇論文。。。多年以前《兵器》曾經有過一篇很長的連載,叫《費希爾與皇家海軍革命》,能夠很好地回答你關於戰列巡洋艦出現的原因和發展以及一戰中的表現。至於消亡嘛,戰列艦和戰巡都是在技術水平無法滿足兼顧防護和機動情況下的無奈產物,隨著艦艇動力的不斷提升,到後來戰列艦已經能夠依靠強勁的鍋爐獲得比較快的航速,所以諸如衣阿華級這樣的「快速戰列艦」出現了,而脆皮的戰巡也逐漸消亡。


英國戰列巡洋艦的作用:

1 設計初衷,通過皇家海軍的遠程射控技術,戰列巡洋艦將憑藉高速迅速接敵,保持距離,以高射速的重炮在敵戰列艦射程之外摧毀敵人。但是令英國始料未及的是德國海軍也發展了自己的遠程射控技術,這使得英國設想的弱甲遠戰這一戰術完全破產

在日德蘭一戰中,弱甲的無敵,不倦與防禦相對較強的瑪麗女王都遭到了同樣的命運,在炮塔里堆彈藥是皇家海軍戰巡艦隊為了提高射速的舉措,最終讓三艦成為了煙花

值得一提的是瑪麗女王號裝備了先進的坡倫火控系統(適合變距射控,很貴,所以RN沒有採購),這也使得她的命中率明顯高出貝蒂麾下其他戰巡一大截,可惜的是女王最後灰飛煙滅了

2 替代裝甲巡洋艦擔任艦隊前衛執行偵查任務,用戰列艦級的重炮摧毀敵方前衛部隊,並搶佔T頭,對敵低速主力艦隊形成交叉火力。這也使得之前所有的裝甲巡洋艦一夜之間便過時了

3 作為機動兵力快速部署,保護大英帝國的海外殖民地,並執行對敵方裝甲巡洋艦及以下輕型艦艇的打擊任務,所以英國戰巡續航力都不錯

貝蒂率領戰巡分隊殺進赫爾戈蘭灣清場,無敵不屈兩條戰巡不遠萬里從本土趕到福克蘭群島殲滅斯佩艦隊便是明證

日德蘭之戰後英國對戰列巡洋艦的設計進行了反思,為了與戰列艦正面對決而大幅度強化防禦,海軍上將級,G3級戰列巡洋艦與高速戰列艦之間已經沒有什麼分別了。

而在使用上,放棄了弱甲遠戰的錯誤戰術

德國戰列巡洋艦作用:

德國在技術方面相對保守,也沒有多少海外領地需要保守,所以德國並不需要戰列巡洋艦,只是需要一種能夠反制英國戰巡的措施(這麼說可能很難理解)

德國的「anti-battle cruiser」相對於英國戰巡,火力略遜,防禦更強而航程更短,很明顯德國戰巡就是拿來艦隊決戰擔任前衛用的(即上述英國的第二點作用)

1915年多格爾沙洲之戰,乃歷史上首次遠程高速炮戰,這一次兩國快速戰艦的較量以英國小勝告終。

日德蘭海戰中德國前衛重創了英國同行,然而沒有完成偵查任務,致使主力一頭撞上了皇家海軍戰列艦本隊的T頭。反之英國前衛損失慘重,卻得以將德國大洋艦隊主力誘進傑里科的伏擊圈中

日本戰列巡洋艦:

日本對於主力艦高速化的追求來源於中日黃海海戰和對馬海戰的經驗,與英國基於火控方面的考量是不同的


戰巡表示不談日德蘭還是好朋友。

軍備競賽和科技水平不足這兩者妥協的產物就是戰列巡洋艦。英國人明顯非常重視戰巡這個犧牲防護換取速度的艦種,1909年開工了第一個超無畏獵戶座級(13.5英寸主炮),而同樣裝13.5寸主炮的戰巡獅級也是同年開始建造,甚至還早了幾十天開工。

應注意到在無敵級(英國也是世界第的一級戰巡)1905年開工時德國人也開始造一種大型的巡洋艦,即沙恩姊妹艦。這兩艘船有四座雙聯8.3英寸的主炮,而她們的假想敵,大量英國佬的裝甲巡洋艦(這是英國人殖民帝國軀體里的白細胞)只有兩座雙聯8英寸主炮,野心昭然若揭。之後德國人還有更喪心病狂的作品布呂歇爾號,有6座雙聯8.3英寸主炮。「碾壓巡洋艦,跑得過戰列艦」正是德國人的如意算盤,可惜歷史還是和德國人開了一個玩笑。無敵級的登場最終粉碎了德國人依靠大型巡洋艦在海面破交的野心(福克蘭群島海戰)。可以假設英國海軍沒有費希爾這樣喪病的掌舵人,而是跑去造大型巡洋艦和德國人在海上躲貓貓,斯佩的艦隊會造成更大的破壞。


要簡要回答就不列數據什麼的了.

首先是什麼是戰列艦和巡洋艦. 風帆時代略過不談, 19世紀後期的戰列艦設計用於艦隊決戰, 上面除主炮外還有一堆副炮/二級主炮what so ever和其他火炮, 火力猛裝甲厚, 相應的速度慢; 而巡洋艦主要設計用途是航路巡邏/偵查/襲擊商船, 這就要求速度快, 火力湊合就行, 裝甲就隨便了反正沒指望硬扛, 看見啃不動的跑就是了.

英德造艦競賽開始後為應對德國的挑戰, 英國搞出了劃時代的無畏艦, 最大特點是採用蒸汽輪機和只保留大口徑主炮. 從此為區分舊式戰列艦, 滿足這兩條件的新式戰列艦稱為無畏艦(當然還有一些船被稱為準無畏艦). 當然重裝甲的特點仍然保留. 蒸汽輪機帶來的高航速使得舊式戰列艦在無畏艦面前基本就是被牽著鼻子走的份, 只得分開編隊, 後來(一戰)基本上也只能起到威懾作用.

然後, 將巡洋艦無畏化就是戰列巡洋艦. 裝上戰列艦的主炮和蒸汽輪機, 碰上舊式巡洋艦就是碾壓, 碰上戰列艦可以跑. 雖然初衷是獵殺敵巡洋艦, 但由於其戰列艦級別的主炮, 一戰中戰巡被單獨編隊, 與無畏艦隊協同作戰.

由於裝甲脆, 戰巡跟無畏艦對轟要吃大虧. 至於戰巡之間的對轟, 技術參數之外的因素更重要一些. 第一次赫爾戈蘭灣海戰中德國差點被黑掉一條戰巡, 虧水兵捨身關防火門才逃過一劫, 從此德國海軍總結經驗改造了各炮塔彈藥庫通道, 避免一發入魂的風險. 而英國皇家海軍仍然大大咧咧, 比如為提高射速將待用彈存放在送彈通道, 雖然英軍內部也有人指出這麼搞是作死, 但是, 嘛~ 結果日德蘭海戰你懂的, 胡德醬你懂的.

日德蘭海戰暴露的防護薄弱問題, 使得英國叫停了大多數戰巡建設. 這算是戰巡的沒落了吧. 之後, 所有火炮類戰艦的最終沒落, 都是平頂船乾的.

資料什麼的, 多看看書吧


這個嘛~~~

還是有區別的~

戰列巡洋艦是戰列艦和巡洋艦混合的產物~因為~

戰列巡洋艦是一種20世紀初興建的一種大型戰艦。是在裝甲巡洋艦的基礎上演變過來的一種功能性很強的新型主力艦。 英國廣布全球的通過漫長海上航運線和商業網路相互聯繫的殖民利益,需要強大並且可以快速集結的海軍艦隊保護。英國皇家海軍需要一種強大火力與高機動力相結合的戰艦,不僅可以有效的打擊敵方的襲擾,又能夠快速部署應付突發性事件。於是英國海軍以「理想型巡洋艦」名義設計的戰列巡洋艦是一種把戰列艦強大火力和裝甲巡洋艦高機動結合在一起的戰艦,當時新的技術提供了建造新型戰艦的可能性。

(百度搬運~)

說白了~戰列巡洋艦和正牌的戰列艦比,跑得快,火炮口徑和戰列艦差不多,或者比戰列艦小一點~關鍵還是速度當時真的比戰列艦快不少~但是~~裝甲什麼的也是比戰列艦少了不少~(比如可憐的霧島被華盛頓揍的那個慘啊~)火力可以說和戰列艦不相上下~(沙恩霍斯特就~~有點尷尬了~283毫米主炮~遇到約克公爵還沒來的及跑就被打趴下了~戰列巡洋艦都比較脆~)

突然想起來我大本命俾斯麥了~他和胡德的對決就是正牌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的差距~胡德被一炮搞定~當然也得承認胡德是一戰時期的產物~(二戰時期有點過時了~二戰時期改裝時竟然還是沒有在裝甲方面加強也是醉了~)

戰列艦畢竟設計思想是標準的硬碰硬海戰~更注重火力和防護的統一和平衡~能抗能打~(就是為了毀滅你而生~即使毀滅不了你,你也打不死我~)

戰列巡洋艦可不是為了專門的硬碰硬炮戰而生~從二戰來看~戰列巡洋艦多半是護航,偷襲,攔截,騷擾等等需要高機動高航速的任務環境下~打完就跑,還專挑老弱病殘無還手能力的商船貨船,和跟他根本不是一個攻擊能力的航母~(我大光輝啊~)或者夜間對島嶼進行炮轟騷擾(也是為了打完就跑~)

戰術思想覺得設計方案和思路~

至於怎麼消亡的~

導彈技術的不斷進步導致火炮時代的終結~畢竟你火炮精度再高,在波濤洶湧的海面上誤差還是非常大的~當然也沒有導彈打的准~戰列艦都結束了,更何況戰列巡洋艦吶~~


戰巡設計的初衷:比我強的沒我快,比我快的沒我強。在火力和速度上都追求極致,到後來設計圖上的戰巡,比戰列艦大,比戰列艦粗,器大活好,當然這些都是在技術限制條件下,對防護進行弱化實現的。戰巡最經典也是最代表性的戰例,福克蘭海戰,是最能說明戰巡作用的,那就是削了對方的裝甲巡洋艦。而緊接著的日德蘭海戰,則是最失敗的戰例,即把戰巡編入主力艦隊進行決戰,戰巡那點蛋殼裝甲分分鐘給跪了。所以很快戰巡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投入了大量資源,卻不能進行艦隊決戰,我要你做甚?器大活好,但是陽痿早泄。隨著衣阿華為代表的高速戰列艦的問世,戰巡徹底退出舞台,不過戰列艦也退出舞台了


造出來準備打列隊炮戰的巡洋艦。


戰列艦是戰列艦,戰巡是巡洋艦

條約、後條約高速戰列艦和條約前的戰列、戰巡都不一樣,不過覺得更像末代戰巡(如hood)一點…


一個炮很屌皮很厚,一個炮很屌皮很薄


戰巡理論上來說就是為了省經費的,費舍爾理論的完美戰巡,總結一下就是用機動換防禦,還有前提就是良好的火控優勢,以用來在足夠遠的地方命中敵艦,這樣的話就可以省下一些成本,來減少經費的支出,p.s.後來戰巡的理念漸漸偏離了費舍爾思想下戰巡,後被高速戰列艦取代


巡洋

PS

我是認真的。

加強版,最大的區別還是火力、防禦和續航的加強。

可以做為旗艦,曾經的王者。


簡單的概況,一個是皮厚,血厚,速度一般,火力喪心病狂,另一個則是皮薄,血一般,速度快,火力喪心病狂...當然,兩者到了後期幾乎界限模糊的無法分辨

戰列戰巡袖珍戰列重巡...這真的不是繞口令...

英國人其實是希望戰巡欺負除戰列之外的其他艦艇,然後真正的敵方戰列用自己的艦隊戰列艦去決戰。但現實怎麼可能有如此理想的情況...日德蘭海戰後,就已經可以證明戰巡設計思路上的失敗...畢竟腳程快火力高,第一時間趕到後跟對手噼里啪啦兩敗俱傷這種做法,對於沉一艘少一艘的海軍來說...真的沒啥意義...

再加上日後航母登上了舞台...大家一起說再見吧...


推薦閱讀:

最大的風帆戰列艦有多大?
福克蘭群島海戰中,如果德國艦隊果斷突入打擊英國海軍,能否給英艦隊造成足夠的損失?
世宗大王級驅逐艦真的是亞洲第一軍艦嗎?
軍艦上使用GPS會泄露軍艦位置嗎?

TAG:軍艦 | 戰列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