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在最初領地只有全國1/15的情況下是怎麼逐步統一全國的?路易十四在此過程的具體貢獻是什麼?
資料表明,法蘭西國土45萬平公,法王領地不足3萬,約為全國面積1/15.
國內大領主很多,比如安茹伯爵面積是法王6倍。這種情況下,法王的集權如何實現補充資料來源: 高鴻鈞、程漢大主編《英美法原論》第四章
首先,3萬平方公里是王領,那是完全排除了其他封建主的領地。其他的大封臣們的領地看起來似乎比3萬平方公里還大,但是如果你去考察他們的直轄領地,會發現根本無法與法王相比。所以認為3萬平方公里很少,其實是一種非常錯誤的想法(如果要進行比較的話也得把卡佩家在當上國王之前管轄的領地拿出來比較,在當上國王之前,卡佩家已經牢牢控制了加洛林時期的紐斯特利亞和法蘭西兩個省份的大部分地區。是西法蘭克最強大的諸侯)。
(順便卡佩家族上位前幾十年就已經在名義上當上了法蘭西、勃艮第和阿基坦的公爵,希望那些還認為卡佩家族上位前弱小的人能夠轉變一下觀念)
其次,這些領地是北法最好的地塊,農業發達,人口稠密。如果你去看人口方面的估計就會發現這些地域的人口佔比遠遠高於面積佔比。腓力二世時期的這些領地已經可以組織起一支以三千名騎士和馬上弓箭手為核心的機動部隊,布汶戰役中法王更是以王領為基礎拉出了一支4000名騎兵(含兩千名騎士)和11000名步兵的部隊(這是由他率領直接參加布汶戰役的部隊)和一支850名騎士,2000騎兵和8500步兵的部隊(這是王太子獅子路易率領與英王約翰作戰的部隊)。
第三,法王在法蘭西境內的地位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當腓力二世宣布討伐約翰,收回諾曼底時,安茹家族望風披靡,除了在諾曼底遇到了一定的抵抗,安茹和阿基坦都是兵不血刃。這是卡佩家族強大實力的體現,也是法國封建秩序中國王地位的體現。
在腓力二世之後,隨著王領的擴大,法王與封臣之間實力進一步拉開距離,法國其他的封臣們已經不再具有向國王叫板的實力了,腓力二世去世的時候法王年入已有45萬利弗爾左右,而國內的封臣們一般年入在數萬利弗爾到數千利弗爾不等。但是在1328年這種法王實力不斷增強的趨勢被打破,繼承危機使得王領大幅縮小。因為法王這一次實力的衰退,百年戰爭才得以持續了這麼長時間(當然這不是唯一原因),而到了百年戰爭後期查理七世利用聖女貞德樹起了民族主義的旗幟使得法國開始成為一個民族國家,和他的兒子路易十一兩代人完成了對於國內最後的具有地方自主權力的貴族們的清算之後,就不再有中世紀意義上的王權概念了,之後是宗教革命帶來的宗教戰爭,再之後就是近現代民族國家的建立,也就沒有封建貴族們的啥事情了,主要矛盾也不再是之前那種法王與地方諸侯的矛盾了,因為在這之前已經完成了對於全國的「統一」。
至於路易十四起了什麼作用沒有,事實上在路易十四之前數百年,卡佩家族以及留著他們的血液的瓦魯瓦家族就已經完成了封建時代的王權集中了,路易十四對於這種集權已經沒啥可以貢獻的了,因為他的勝利已經是建立在這種集權的基礎上的了。
關於卡佩家族早期王權情況以及腓力二世時期情形有疑問的可以移步這個回答的最下面一部分以及評論區。為什麼德國君主稱皇帝而英法等國叫國王? - lbq 的回答 - 知乎
最後向大家推薦喬治杜比主編,法國歷史學界的權威合作的《法國史》,這本書很新,觀點和編寫體例也很值得一看。
----------------------------------------------------------------------------------------
評論區有問到當時法王對於王領的管理,剛剛翻了一下書,再放幾張圖上來。
這些官吏們出身的參考
預警:多圖,流量黨慎入
關於領土的變化情況:
法蘭西國土45萬平公,法王領地不足3萬,約為全國面積1/15.
這個資料描述的應是卡佩王朝初期的法蘭西島。十世紀末王室領地所在的法蘭西島南北長約240公里、東西寬約80公里,大致如下圖:
腓力二世時期(十二世紀晚期至十三世紀初)王權開始抬頭,通過外交和軍事手段(布汶戰役)使王室領地擴大4倍左右,如下圖(1223年,DOMAIN ROYAL所示為王室領地): 之後,路易八世借征討阿爾比異端併入南部的朗格多克,進入圖盧茲伯爵領地;腓力四世通過聯姻獲得香檳伯爵領地,吞併安古瓦和里昂。卡佩王朝結束時,王室領地已達全國土地面積70%左右,見下圖(1330年): 百年戰爭之後查理七世收復了除加來外所有英佔領土(包括之前不屬於卡佩王朝的阿基坦大部分),路易十一收復了勃艮第公爵領地,併入安茹、曼恩、普羅旺斯,除了布列塔尼之外基本統一法國,如下圖(1477年): 查理八世通過聯姻獲得布列塔尼,義大利戰爭結束後亨利二世時期收復加萊,佔有洛林部分領土,之後至路易十四之前國土基本上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如下圖:關於集權情況:
腓力二世在王室領地設置地方行政官,封建領地推行城市自治;路易九世建立地方司法機構和常備軍,幣制改革由王室發行流通貨幣;
腓力四世強推徵稅,召開第一次三級會議;
百年戰爭中由於軍事需要,建立常備僱傭軍,三級會議通過國王不經三級會議直接徵稅的權利,軍權財權統一於王權;
路易十一開始大量設置行省高等法院,弗朗索瓦一世廢除男爵審判權,中央政府控制地方司法,國王直接通過敕令形式立法;
弗朗索瓦一世借義大利戰爭之機設立中央直轄財區,以便徵稅,並且開始出售地方官職;
亨利四世與蘇利推行財政改革,停開三級會議,向地方派駐檢察官,頒布《南特赦令》整合宗教;
路易十三時代黎塞留首相集權,改革御前會議,完善官僚機構,推廣檢察官制度為定製。
事實上,至路易十四即位前,君主專制已接近完成。根據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中提出的觀點,法國的行政集權至17世紀中葉尚未完成,但已經高度政治集權:在路易十四時期,法國出現了最強大的政府集權,以致使人們可以認為只有他一個人能夠制定國家的法律,有權解釋這些法律,對外代表法國和為所欲為。他說「朕即國家」,而且他總是有理。
---------------------------------------------------------------
補充1.關於王權和地方領主關係:
歐洲中世紀的封建社會與中國不同,分層級的依附關係比較穩定,政權的合理性很少來自暴力,繼承主要通過血緣和選舉(法國僅加洛林王朝後期),所以其他領主沒有對法王取而代之的動機和行為,理論上不可能」成功「。根據布洛赫在《封建社會》一書中的研究,王權的合理性來自基督教確認的神聖性,「任何大封建領主,無論其勢力多麼強大,都從不敢要求舉行塗油禮這一就職儀式中最神聖的部分。除教士外,只有國王才能接受『主的塗油』「。在布洛赫研究的時期中,只有三例國王死於其臣屬之手,可見王權觀念的效用。另外,根據基佐的觀點,王國的權威理論上高於其他所有權威類型,而且本質上截然不同。有能力並且實際真正對法王構成威脅的領主很少,比如通過母系繼承了阿基坦的安茹伯爵(同時本身是英國金雀花王朝的國王),勃艮第公爵等。促使法國加強王權的因素很多,重要的可能有外部軍事壓力與內部經濟結構的變化。2.關於王室子弟封爵:
瓦盧瓦後期以來分封給王室子弟的公國和11世紀的諸侯性質不同。中央集權加強後,王室子弟所兼地方爵位基本是虛銜,典型的如百年戰爭後的安茹公爵、昂古萊姆公爵,以及傳統的奧爾良公爵等,基本是國王合法或私生子專用,不當國王死後就得交公,名義上雖非王室直屬,財政軍皆歸中央,不少後來直接變了行省,並無類似卡佩初期諸侯的實權。3.關於Duché de Guyenne(Duché d"Aquitaine)歸屬問題
關於吉耶納地區,瓦盧瓦王朝的習慣一般是把阿基坦公爵給王太子兼,百年戰爭後1453年直接變王室直屬,只在1469~1472短期名義上封給瓦盧瓦的查理,1561年就變成了行省,似無另封過實質的公爵。亨利四世帶來的貝亞恩子爵領地原來算是納瓦拉王國屬地,後來也未重封過,1620年也變成了行省。說白了一句話,標準不統一,說什麼都是白搭。公爵領、伯爵領對應的概念應該是王國領,王領對應的概念應該是公爵直轄領、伯爵直轄領。安茹伯爵的伯爵領對應比較的概念是整個法國,而不是國王的王領。在法國封建體系之下你繼續放大研究各公爵的公爵領,就會發現大部分公爵的直轄領也僅僅占公爵領總面積的一小部分,伯爵領亦然,一如法國王領對應法國。所以這個問題從一開始就出現了很大的問題。而卡佩家上台前的具體實力究竟如何呢?只能說非常之強。雨果卡佩手中直接掌握的地盤就高達五個伯爵領,而且都是法國最精華最富裕的部分。而與各諸侯的公爵領、伯爵領相對應的,由雨果卡佩掌握的公爵領——法蘭西公國,實力也是法蘭西各公國之間最強大的,從厄德時代開始就能倚之與國內各諸侯聯軍乃至東法蘭克作戰而不落下風,其實力之強可見一斑。(ps:北法的富裕程度遠超南法)(卡佩早期歷史可見本人發表在貼吧的作品雨果卡佩前的卡佩家家史雜談http://tieba.baidu.com/p/4830433120)法蘭西公國的具體範圍大體如下圖加羅林時代的紐斯特里亞、法蘭西行省減去諾曼底和弗蘭德斯兩部分。 所以卡佩朝得到加羅林的江山並不只是僥倖和偶然,實力才是一切的基礎。至於後續法國王領的擴大則是一個漫長而又相對堅定的過程,是法王本就冠絕全國的實力的進一步擴大。這個過程其他答案講述的也不少,我就不詳談了,標誌性的時期分別是腓力二世、聖路易、腓力四世、百年戰爭、查理七世和路易十一,圖如下。 至於卡佩前期(腓力二世的王領大擴張之前)究竟有多少強,可以看他們的財政收入,路易七世時期法王的年常規收入就接近二十萬利弗爾,是同期英王亨利二世(近兩萬英鎊)的五六倍以上。至於腓力二世之後………請給英王留點面子。 財政方面可以看本人另一作品http://tieba.baidu.com/p/4891633423
我先說結論:路易十四的無上王權,是法國歷代國王在集權過程中奮六世之餘烈的結果。
實際上在路易十四登基之前,法國的中央集權已經到了一個十分嚴密的水平了,法國國王已經控制了國內的絕大部分領土和財富,離至高無上的王權只差最後一步,而路易十四完成了最後一步。
之所以出現這個情況,主要是有三個原因。
第一,法國國王(卡佩家族和它的後續支系王族們)的領地一直都是法國最好的領地,在最困頓的時候也可以擁有巨大的財富,而在王權興旺發達的時候幾乎是所向披靡的。
那時候是一個農業時代,最好的領地當然就是最有利於農業的領地,也就是充滿了灌溉水源的平原地區,而巴黎-奧爾良地區(圖片當中紅圈所在地),就是這樣一片地區,這是法國北部平原的中心地帶,而且周邊有大量河流經過,極其有利於農業的發展。
法國國王在困頓的時候雖然領地很小,但是擁有這樣一片領地,無異於擁有了關中的古代中國政權,天然就具有統一天下的雄厚基礎。這是其他地區領主所難以抗衡的天然資本,雖然因為歷代國王素質良莠不齊,這種資本的發揮出現了不少阻礙,但是最終王權還是得以伸張。
自從1108年,法蘭西皇室的國王腓力一世在奧爾良大教堂為親王路易六世(Louis le Gros)加冕,並賜予奧爾良公爵(Duc d"Orléans)的名號開始(路易六世也是少有的未在蘭斯大教堂舉行加冕儀式的法蘭西國王),歷代最被信任的王室親藩甚至王太子被封為奧爾良公爵成為慣例,在十至十一世紀,奧爾良一度成為法國首都。
【巧合的是,後來波旁王朝的奧爾良世系又成為了王室中反賊輩出之地,給法國帶來了無窮的禍患,大革命爆發與路易十六被殺,當時的奧爾良公爵菲利普-平等就是主要推手之一,而1830年,當時的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普通過發動叛亂,最終結束了波旁王朝的統治,自己成為七月王朝國王。奧爾良公爵家族能夠屢屢興風作浪,也正是依靠了他們在奧爾良大片領地所帶來的財富——這個家族一直都是法國貴族世系當中最富有的。】
第二,法國國王通過和教會的一系列紛爭,最終壓服了教廷和教會給自己開闢了一大財源,使自己擁有了其他領主加起來也無法比擬的財富。
不可否認,錢是任何國家、『任何政體的最重要資源,有錢才能供養龐大的官僚機器和軍隊,才能夠伸張國王的權力,沒錢或者掌握不到財權的國王也就沒有權力可言。』
1294年,當時的法國國王腓力四世因為國內龐大的戰爭和其他支出而打算向法國境內的教會徵稅,他同教皇卜尼法斯八世發生了尖銳鬥爭,1296年,教皇下了一道敕令,申明教會的免稅特權不容侵犯,沒有教皇特許,國王不得向教士徵稅,教士也不得向國王交稅。 但是腓力四世立即通令全國,未經國王允許,不得把金銀、貨幣、武器、馬匹等輸往國外。禁止這些物品出口,就是禁止法國的諸侯、教士向教皇納貢。儘管禁令隻字未提及教皇,但事實上是斷絕了教皇在法國的財政來源。卜尼法斯八世碰了個硬釘子,不得不允許法王向教會徵稅。
在後來,腓力四世和教會繼續鬥爭,最後甚至進軍羅馬,把教廷強行遷移到了法國境內,任命法國主教當教皇,史稱「阿維農之囚」。
在這場鬥爭當中,王權獲得了巨大勝利,得到了教會的臣服,教會當時擁有巨額資產和源源不斷的供奉,得到向教會徵稅(大約每年收益的十分之一)的權力,無異於給王室開了一個財政外掛,其他地區的領主本來就領地不如國王,後面肯定難以對抗國王的實力。
第三,歷代法王有意的削藩政策以及戰爭的威脅,雖然屢有反覆,但是最終還是成功將桀驁不馴的大領主們馴服,讓王權成為法蘭西土地上至高無上的存在。
出於封建統治者的本能,歷代國王都有意使用聯姻、刑罰、戰爭等等方式來擴充自己的領地,而其中的巔峰卻是一個意外——和英國人的戰爭。
眾所周知,法蘭西最為危險的時刻是在阿金庫爾戰役當中失敗、英國人佔領了法國大半江山的時候,那時候國王都已經被俘,王太子查理落魄逃亡,如果不是聖女貞德站出來號召全國勤王,國家可能要面臨最為深重的災難。
然而,法國阿金庫爾戰役雖然是法國的巨大災難,但是這一戰中報銷了數千法國貴族騎士老爺,又是法王后來得以擴張王權的巨大契機。在抗英大旗下,王太子加冕成為國王查理七世,然後在戰爭當中他收編了大量失去了領主的土地,並且通過各種方式來明確自己對軍隊的控制。
當然,沒有與英國人戰爭的意外,法國國王還是可以慢慢地建立自己的王權,但是英國人的勝利毫無疑問地加快了這樣一個過程。
而到了他的兒子路易十一的時代,這位號稱「蜘蛛王」的國王,更是雄心勃勃,通過各種無所不用其極的手段(包括暗殺),擴張領地,最終收回了勃艮第公爵領地、皮卡迪和布洛納。同時協助西班牙平定卡塔朗叛亂,作為報酬得到了塞爾塔尼和魯西榮兩地。安茹伯爵死後,路易又強行獲得了安茹、曼納和普羅旺斯。
在路易十一的時代,法國國王就基本上控制了法國的領土,除了在邊邊角角之地還有一些小規模的獨立領主之外,其他地區的貴族都已經臣服在了國王腳下,被視作國王的附庸。
從路易十一之後,反對王權的貴族,大部分都是王族支系(比如瓦盧瓦王朝時的波旁家族,比如波旁王朝時代的孔代家族和奧爾良家族),可以說在那時候法蘭西已經實現了王權的初步集權,王權的主要威脅由外部的貴族領主轉移到了王室內部鬥爭當中,以王位繼承權為主要目的。
所以,當路易十四上台親政的時候,法國的王室集權只差最後一步了——當然,他也恰如其分地完成了這一步。
有趣的是,他和先祖查理七世一樣,一上台就拿曾經幫助過自己度過危機的人開刀——查理七世出賣了貞德,並且處死了給他大量金錢讓他度過危機的巴黎富商雅克-科爾。
雅克·科爾當時是法國頭號富商,他從事多種貿易,開發礦業,投機黃金,裝備航行地中海的船隻;他的商業網從法國到東方和西班牙,1427年,他獲得在布爾日鑄造王室錢幣的特權;1436年,被任命為鑄幣總監;1439年,成為國王的財政總監;1442年;他進入了參政院,並被封為貴族。」雅克·科爾成為了國王的重臣;不僅因為他恢復了不斷貶值的貨幣;而且其巨額資本也成為國王征戰的堅固後盾。「從1449年至1450年,雅克為查理七世從英國人手中奪取諾曼底籌措資金;在1450年,他送給法王六萬金幣,作為圍攻瑟堡的費用。1451年,雅克·科爾被判處褻瀆君主罪並剝奪了所有財產。
而路易十四,則流放了富商、財政總監富凱,並且沒收了他的所有財產,富凱在投石黨運動的動亂時期,支持權勢紅衣主教馬薩林和王朝政府。在1653年任財政總監,進行許多金融投機活動,大發橫財。1661年馬薩林死後,富凱邀請年輕的路易十四到他的維孔特城堡參加舞會,並且驕傲地展示家中的財富,但是路易十四為他的炫富行為所激怒,幾周後,便令人將富凱以貪污罪逮捕並且最後流放,並沒收了他的財產,而他則在流放途中死去。
可見當國王的財政總監是高危職業……你這資料又是來自何方?說回問題本身。大環境是因為之前已經有兩位高度集權的紅衣主教,有反叛精神的貴族已經消滅乾淨了。剛剛經歷完多年的內亂和外戰,即使有人想造反也不會有人支持,更何況路易16在政權早期是非常得民心的。你問問的問題最好的答案是為什麼在溫格早起沒人反對毛澤西呢?他名義上也沒什麼權利啊。一個答案
----------------------------------------------------------------------------想了想還是補充了一下,可能我之前思維跳躍太大了.毛在掌權早期是沒什麼威望的,所以林也敢叫板.到了延安時代劉康把他造成了神,凡是跟毛思想不符的都在歷次肅反中卡擦了.統一後,經過若干次運動的強化,個人聲望達到頂峰,此時他就是神的化身,再怎麼逆行倒施也沒人敢直接反對神.Richelieu就是起個劉這樣的作用.但是這位主教卻是自己實相大權在手,國王反而是虛君(其實毛也被劉架空了.只是劉不想Richelieu,個人野心居多.而毛偏偏不能容忍別人奪權).你見過王權強的國家可以宰相逼宮殺國王面首?...
所以造成了當時很有意思的王權加強,國王權權力反而縮小.如果不是louis xiii為了法蘭西翔都忍,也沒有後來的王權一說.繼任者Mazarin本人相對溫和,但是因為國內矛盾重重,他本人性格壓不住場,所以大規模叛亂,結果最後反革命慘遭失敗,自此和中央作對的都死完了於是到了louis xiv,本人才貌出眾(中國歷史上周瑜孫策這種).國民偶像級人物,能夠接的起前兩任主教留下的良好政治局面.直接被掛上了太陽王的稱號.自此再也沒有哪個貴族聲望可以比得上王室.多種因素合起來導致法國人在他政權早期都是匍匐在王的光輝腳下.親吻還來不及根本不會造反.法國國王集權不是一個國王實現的,和國王的領地關係不大,主要和錢、軍權和歐洲地緣政治有關。主要過程大致如下:
1,美麗男飛利浦四世(1285-1314)加強王室財政,沒收教會鑄幣權,增加稅收,增添財政部、議會和宰相。搜刮來的錢買地買軍隊。
2,僥倖男查理七世(1422-1461)被聖女貞德拉著在蘭斯受封推上王位。在百年戰爭中險勝,從中吸取教訓,重建農工商業(靠法國呂不韋Jacques Coeur),鞏固王權,沒收教廷在法國的領土占有權,買大領主的軍權。逐漸趕走英軍,把犧牲的貞德推向神壇,法蘭西民族從此誕生。
3,戰鬥巨人弗朗索瓦一世(1515-1547)面對神聖羅馬帝國(當時在哈布斯堡的查理五世的領導下包括西班牙盧比荷德奧勃墾地…)和大不列顛的圍困,與遠在東方的奧斯曼帝國結盟,同時放縱新教徒在法國的發展以聯合德國內部新教國家薩克森。加強軍隊,特別是海軍發展。為了這些,國王繼續增家手中權力,增加農工商稅,加大了幾乎所有進口貨物稅收,賣領地賺錢,賣官賺錢,賣祖宗的珠寶賺錢。通過莫須有又殺掉了國王的債主和幾個大地主,把賣掉的領地又拿回來了。這時法國國王自己的軍隊已經是法國境內最大的了。
4,變教矮人亨利四世(1589-1610)結束宗教戰爭,發布南特詔書,宣揚信仰寬容。重新振興農業。他被刺殺以後,他的老婆瑪麗梅迪西斯和瘦弱紅衣主教黎塞留繼續增加中央政府的權力,削減大貴族的利益,削減新教徒利益,削減哈布斯堡王朝的利益。黎塞留最後想削減梅迪西斯及其朋友的利益,和瑪麗發生衝突。結果亨利四世的兒子公正男路易十三(1610-1643)堅決支持黎塞留,把母親送到某城堡軟禁起來,把所有母親的高官朋友全殺掉或流放。他拜黎塞留為宰相,繼續他的中央集權政策,並在黎塞留死後拜紅衣主教義大利人馬扎然為宰相。馬扎然的政策和黎塞留是差不多的。路易十三建立一套新的貨幣體系,把金融握在手裡。然後到處打仗增加國家領土,又重建海軍。這時法國境內還有大型私人軍隊的領主已經沒有了。
5,後面的事情就是十三死了,投石黨亂,反對馬扎然,好多本身自帶私人武裝的大領主請了外國軍隊(德國人,英國人和西班牙人)和國王的軍隊打,國王的軍隊由三十年戰爭名將杜倫子爵帶領,打得不分勝負,最後打累了,反黨失敗。太陽男十四上台把這些大貴族基本上全部流放。他的主要改革一個是經濟,啟用工業黨Colbert滅掉大商人Fouquet;另一個是警察(三個火槍手的故事),整頓治安,監視人群;還有一個是宗教,作廢南特詔書,宣布天主教為國教。他還統一了語言書寫和大部分度量衡。
--------------------------補充一下,弗朗索瓦一世之後,軍隊由國王管、貴族當將軍的治軍模式已成慣例,深入人心。大領主和自己土地上的私人武裝關係已經很遠了。之後的內戰,大領主的軍隊已經不是自己的軍隊,而是國王軍隊里的分部,像傅作義起義那種,和外國僱傭軍。上面的故事裡有個模式,國王的主要問題是缺錢養軍隊去打大領主,主要手段是借工商界大亨的錢並用他們的經營方式賺錢;成功打擊大領主以後,兔死狗烹地懲治大亨,說他貪污,沒收財產;分些官給大貴族做,經常是軍官。然後幾年後突然某國王沒兒子,繼承權出歧義,大領主藉機分裂軍隊,自成軍閥,混戰。結束以後,又出現一個國王借錢把軍權買回來…這個過程其實很複雜也很具有戲劇性,所以才能做成遊戲。以下只說一下要點:
11世紀的時候,作為西法蘭克王國的後繼者,經過「黑暗時代」的軍閥、海盜混戰,法國國王的王室領地一度只佔有巴黎和奧爾良一帶的狹小地區,即所謂」困守法蘭西島「。而此時法國絕大部分國土被各大封建諸侯盤踞,其中比較大的有諾曼底公國(Duchy of Normandy)、佛蘭德伯國(County of Flanders)、香檳伯國(County of Champagne)、勃艮第公國(Duchy of Burgundy)、安茹伯國(County of Anjou)、布洛瓦伯國(County of Blois)、布列塔尼公國(Duchy of Brittany)、阿基坦公國(Duchy of Aquitaine)、加斯科尼公國(Duchy of Gascony)、圖盧茲伯國(County of Toulouse)等。如下圖:
之所以說是統一全國、中央集權的過程,是因為這些當時的大諸侯雖名義上都是法國封臣、但往往都與法國國王沒有親屬關係,且擁兵自重、各懷異志,實際權威已不下於一個獨立王國。最典型的就是諾曼底公國了,本來是維京海盜(」諾曼人「,意為」北方人「),因為法國國王收服不了,於是乾脆划出了北部半島的土地給他們居住,條件是效忠於法國國王就可以。所以這些大諸侯也常常自行起兵打仗(如參加十字軍等),而法王不能制。1.1053年,阿基坦公爵攻佔加斯科尼公國,兩國合併,阿基坦公國自此成為法國最強大的封建勢力,控制範圍已幾乎達到法國半壁江山。
2.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渡海征服英格蘭,加冕為英國國王,這就是英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諾曼征服「。
3.諾曼底家族統治英國數十年之後,英王亨利一世膝下無子,只有女兒瑪蒂爾達(就是英國那個瑪蒂爾達坦克的名字來歷),於是1128年就將她嫁給了安茹伯爵尋求保護。亨利一世死後,英國爆發內戰,法國各大諸侯也參與進來。最後參戰雙方達成協議,王位由瑪蒂爾達與安茹伯爵之子來繼承,這就是英王亨利二世。
安茹家族從此開始統治英國。實際上,老安茹伯國鼎盛時期,勢力範圍很廣,甚至一度取得了耶路撒冷王國的王位,《天國王朝》那個得麻風病的國王鮑德溫四世,就是屬於安茹家族的。4. 與此同時,阿基坦公爵膝下無子,女兒埃莉諾即位,成為了女公爵。開始的時候,法王抓住機會,安排王太子(路易七世)與埃莉諾結婚,婚後兩人卻死活生不下一個兒子,結果被迫離婚。亨利二世便趁機跟進,於1152年與埃莉諾結婚,婚事不僅辦成,後來還生了幾個兒子,就是英王理查一世(獅心王)和約翰。
於是,英國國王通過婚姻繼承,已經合併了諾曼底、安茹、阿基坦、加斯科尼等地,甚至法國國王的屬地都只有它的幾分之一,如下圖。但是這段時間法國國王也沒閑著,經過幾代法王的勵精圖治,驅逐了法蘭西島(巴黎周邊地區的地名)的大小領主,將王室領地逐漸連成一片,而由於法蘭西島和奧爾良土地肥沃、城市發達,法國王室的實際國力很強。 5.那個為尋求男性繼承人不惜與阿基坦女公爵離婚的路易七世,最後終於得子,就是以足智多謀著稱的腓力二世。腓力二世在位早期,英國國王是「獅心王」理查,理查勇力過人,是一代名將,堪為腓力之敵。但是他傾舉國之力參加十字軍遠征、歸途中又被奧地利人扣留被迫支付巨額贖金,搞得英國十室九空,實力變得十分虛弱。腓力雖然也參加了十字軍,但是相對而言損耗沒有那麼大。後來理查在戰場上中箭身亡,弟弟約翰即位。腓力二世後來就趁機向約翰宣戰。這個戰爭以攻城戰為主,打得也是十分曠日持久,總之最後結果是法國國王大勝、約翰慘敗。如上圖,到1223年腓力去世時,已從約翰手中奪下了諾曼底、安茹、阿基坦,英國國王僅保有西南一隅的加斯科尼地區,法國王室領地也是大大擴張,今非昔比,為完全統一奠定了基礎。於是這一仗可以說打出了法國口碑最好的國王和英國口碑最差的國王,腓力二世得到了「奧古斯都」的稱號,而約翰則背上了失地王(Lackland)的黑鍋。這個過程中英王約翰還曾向盟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四世求援,結果爆發了法國人最得意的布汶Bouvines戰役(1214年),這場戰役法國王軍以少勝多,大敗英國、法國諸侯、神羅(僅奧托四世本人親兵,動員的諸侯不多)聯軍,被認為是法國開始登上西歐霸主的標誌。6. 1229年,也就是腓力二世去世後6年,時任法王路易九世利用教皇將南法盛行的阿爾比派宣布為異端、並將圖盧茲伯爵開除教籍之機,率十字軍討平了圖盧茲伯國。至此圖盧茲伯國已經是名存實亡,隨後男嗣又不繼,等到1271年最後一任女公爵讓娜去世以後,就被法王順理成章的併入了王室領地。
7. 十三世紀末,香檳伯爵膝下無子,女兒讓娜即位,於是讓娜就於1285年與法王腓力四世結婚,生下的幾個兒子也都成了法國國王。1314年,香檳被併入王室領地。
至此,王室領地(下圖棕色部分)已經達到法國全國領土的近70%,中世紀法國達到了鼎盛時代。當時卡佩家族(法國王室)的旁系親屬甚至一度統治了波蘭、匈牙利、那不勒斯等國。這個時候意外卻發生了,那就是直系卡佩家族最後幾任國王都早年而夭,導致絕嗣。1328年,卡佩家族的旁系親屬瓦盧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登上王位,這就是瓦盧瓦王朝(Valois)的開端。8.這件事成了英法百年戰爭的導火索,因為統治英國的安茹家族(在英國叫金雀花家族)認為,因為自己與卡佩家族聯姻過,所以自己也應該擁有法國王位的繼承權。1320年代時,法國國王率軍入侵羊毛貿易中心佛蘭德伯國,嚴重威脅了英國商業利益。於是,1337年,曠日持久的英法百年戰爭爆發。
這場戰爭的走向和1180-1223戰爭一樣頗為出乎當時人意料,英軍以自耕農為主力的長弓兵大放光芒,被稱為「法國的驕傲和花朵」的法國重騎兵屢屢遭到慘敗。因此這場戰爭成了中世紀歷史上最漫長的拉鋸戰。總得來說,在英王愛德華三世在位前期,英軍大敗法軍,奪回了諾曼底、阿基坦等地。法王查理五世在位期間,法軍大敗英軍,收復失地。英王亨利五世在位期間,英軍大敗法軍,甚至佔領了法國首都巴黎。法王查理七世在位期間,法國又再度反攻,並結束了戰爭。1453年百年戰爭結束,其結果是,英國國王喪失了幾乎全部在歐洲大陸上的昔日領地(加斯科尼、諾曼底等),只剩下一座加萊城,後來也在1558年被法軍攻陷。法國國王經過一場代價慘重的戰爭,終於掃清了本土統一的最大障礙——英國勢力。
在百年戰爭期間:
9. 1397年,布洛瓦伯爵居伊死後無嗣,根據他生前做出的決定,屬於瓦盧瓦王室的奧爾良公爵路易繼承了布洛瓦伯國。1498年,布洛瓦成為王室領地。10. 1361年 ,老勃艮第家族絕嗣,勃艮第公國一度被法王若望二世(就是在普瓦捷被黑太子活捉的那個)收回,但是若望最終又決定將勃艮第重封給自己的小兒子「大膽」腓力。因此新的勃艮第公爵雖是瓦盧瓦王朝同宗,後來卻反而成了法王最頭疼的對手。
11. 「大膽」腓力成為新勃艮第公爵之後,又正好趕上強邦佛蘭德伯爵(在當時,佛蘭德是歐洲紡織業中心,非常富庶,其伯爵甚至成為過第四次十字軍的領袖,一度被擁立為君士坦丁堡皇帝)膝下無子。於是,腓力於1369年迎娶了佛蘭德伯爵的獨女瑪格麗特。於是,腓力和瑪格麗特之子若望繼承了勃艮第、佛蘭德兩個大邦。勃艮第公國隨即實力大增。
12. 在勃艮第公爵 」好人「腓力在位期間,勃艮第領土更加擴張、實力更加強大,野心也隨之升高。因英法戰事問題與王室執政集團發生嚴重衝突,腓力投靠了英國人。英、勃兩強聯手,使得法國王室在聖女貞德出現前一度面臨亡國危機。後來雖然腓力看到英國人贏得戰爭的希望已不大,又倒戈回了法王一方,但仍然保有相當的獨立地位。
」好人「腓力的兒子就是有名的軍事改革家「大膽」查理,他建立了一支裝備精良的軍隊,並成立了諸侯間的「公益同盟」,公然與法王的集權相對抗,多次交戰,而法王不能制。然而,1477年,大膽查理意外在戰鬥中被瑞士軍隊打死,死時無男嗣,只有女兒瑪麗。由於父親與法王積怨甚深,瑪麗做出了一個影響歐洲歷史的決定,那就是把自己嫁給哈布斯堡家族繼承人、後來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馬克西米連。此後,法國雖然保住了勃艮第西半部(包括第戎等大城市),但勃艮第東部、佛蘭德地區仍然落入奧地利人之手。 (到1477年」大膽「查理死時,法國全國除勃艮第人和布列塔尼人的地盤之外,基本已屬於法王直屬或者為重新分封的瓦盧瓦王室親屬所控制。)13. 1488年,布列塔尼公爵弗朗索瓦在與法國戰爭中意外墜馬身亡,膝下無子,由於當時布列塔尼正與法國王室交戰,所以執政集團也試圖將公爵的女兒安妮嫁給奧地利的馬克西米連(當時勃艮第的瑪麗已死)。此舉造成巴黎的震怒,決意征服布列塔尼。最終,布列塔尼被迫簽訂城下之約,安妮被迫嫁給了剛剛成年的法國新國王查理八世。至此,法國基本完成統一,但直到1547年,法國才正式吞併了布列塔尼公國。
14. 很多人說路易十四對題主所說的進程」沒什麼貢獻「,個人認為不對。路易十四在位期間,法國開疆擴土不少。他連年對奧地利用兵,最終奪回了原勃艮第公國東部的領土,也就是弗朗什-孔泰地區。此外,他還奪取了原屬神聖羅馬帝國的阿爾薩斯地區、以及原佛蘭德伯國南部的阿圖瓦地區。但是佛蘭德伯國大部分的領土一直沒能拿回來,在今天歸屬比利時和荷蘭一部。
路易十四還修建了凡爾賽宮,政治上用於將地方貴族聚集在巴黎附近以享受聲色犬馬之娛,人地分離,客觀上消除了貴族領主進一步發生叛亂的風險。15. 路易十四的後繼者路易十五在位期間,法軍又佔領了同樣原屬神聖羅馬帝國的洛林、原屬熱那亞的科西嘉島。至此,現代法國的雛形基本形成。
總結一下,法國王室領地的擴張,主要是兩個手段,一個是武力攻打,一個是政治聯姻。但是武力攻打來的領土除了後期打奧地利之外,大多是拿下的英國國王的領土。所以也別總說英國這麼小一個島怎麼成了日不落帝國了,在歷史上,法國還是費了很長時間才將英國勢力逐出西歐大陸的。
之所以重男輕女被稱為」封建思想「,半開玩笑的說,其實和中世紀歷史也有關,在中世紀民族國家尚未興起,政權是以家族為核心單位的。其實,在中世紀法國大諸侯中,女性是有繼承權的,但是最終繼承地盤的往往還是女領主及其丈夫的長子。只要沒有男性繼承人,往往再強的邦國或家族,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地盤,最後也白白送給別人了。所以出現了當時僅靠娶阿基坦女公爵埃莉諾,法國或者英國國王的地盤就能擴大一倍,但是為了保證能生兒子,(法王)又不惜和埃莉諾離婚的奇特現象。所以在歐洲歷史上有些女性繼承人的婚姻選擇常常能牽動幾個大國的命運。世不出大英,萬古如長夜。我不是來答題的,而是來跑題的。1、民族國家確立——歐洲大陸由封建制轉化為民族國家制,三十年戰爭為重要節點。2、王權確立—— 法蘭西借著集權優勢和人口優勢凌虐四方,有樣學樣,歐洲各邦學習法蘭西,連海外的英國都有樣學樣。眼看歐洲就要東方化。許多人看著法國後來被德意志干,心生同情,我看卻是罪有應得。 歐洲大勢如此,不是路易家上位,也有其他家上位,具體史料請自查。3、孤懸海外的英國在未完成王權集權前就發生光榮革命,從此拯救全地球。———— 所以你該問的是,為何英國王權集權進展不快。
題主你弄錯了,從不過王國15分之1的法蘭西島島主到完全控制法蘭西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不是路易十四完成的。確實國內的大領主很多,但是你所提到的那個安茹伯爵是一個極端的特例,因為他還有個頭銜叫做英格蘭國王。
卡佩家族在加洛林時代控制著核心領土,以巴黎為中心以塞納河為界,包含奧爾良地區的法蘭西島。在被推舉為法蘭西國王的初期,卡佩家族一直秉持著父子共治的方式,即父親還在時就將兒子加冕為王,以此防止國王頭銜旁落。國內貴族依然尾大不掉,歷時200年王領依然毫無擴展,但是卡佩家族通過給予市民階級權利來壓制領內豪強,完全控制了法蘭西島,同時廣泛聯姻,將影響力逐步擴張到蘭斯和盧瓦爾。
在腓力二世時期,王朝迎來第一次機會。腓力通過自己的外交手腕,集合法國貴族共同反對法國最大諸侯,同時也是英格蘭國王的約翰,此次行動奪回了諾曼底、安茹和曼恩。之後約翰不甘示弱,拉上法國的一些諸侯和神聖羅馬帝國,對法宣戰。腓力也獲得了教皇以及西西里國王,後來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的支持,在布汶會戰中打垮約翰,卡佩王領瞬間擴張3倍。從此,卡佩成為國內的絕對強權,將原本的選舉繼承製改成了世襲制,成為真正的法國國王。
之後的法國國王一直致力於十字軍東征運動,直到路易四世出現了新一次變革。「美男子」路易停止了參加十字軍這項吃力不討好的行動,回到國內,開始著力收復英格蘭依然控制的加斯科涅地區和弗蘭德斯地區。通過聯姻路易四世又獲得了納瓦拉和香檳。最重要的行動在宗教方面,路易囚禁了教皇,即著名的「阿維尼翁之囚」,完全控制了教會。又摧毀了聖殿騎士團,從騎士團身上獲得了巨額財富。經歷400餘年的努力,卡佩家族將法國王權從狹小的法蘭西島擴張到整個法國,其中最主要的打擊對象就是出身法國的英格蘭國王,金雀花家族。之後的瓦盧瓦王朝是另一番景象,即使百年戰爭還是沒有打垮法國,不得不說卡佩為後來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瓦盧瓦一直在西班牙、英格蘭、神羅之間周旋,保持領土的完整,其中首推查理五世、路易十一和弗朗索瓦一世。在面對無比強大的對手之時,法國依然沒有傷筋動骨。
而波旁王朝,祖父亨利四世終結內戰,重新凝聚了法國;父親路易十三打贏了三十年戰爭,摧毀了西班牙,打殘了神羅。到了路易十四時期,法國已經擁有了歐洲最龐大的人口,一支接近40萬由大孔代親王和蒂雷納子爵指揮的陸軍,最廣袤的實際控制領土,最強的極權政體和紅衣主教黎塞留留下的高效官僚團隊。他能夠在自己漫長的一生中掌握歐洲霸權是法國數百年厚積薄發的結果。法蘭西島!!!
瑪戈王后與波旁王朝的崛起 (豆瓣)看看中世紀法國的世系表就知道了。
一 。 卡佩王朝
卡佩王朝是由雨果*卡佩的男性繼承者所形成的法蘭西王國王室,卡佩王室從987年-1792年,和1814-1848年一直統治著法蘭西王國,1328年後,其王室轉移到了卡佩的旁系家族,分別稱為瓦盧瓦王朝(1328-1589)和波旁王朝(1589-1792,1814-1848),1498年後,又分別由瓦盧瓦王室的旁系所統治,分別稱為瓦盧瓦-奧爾良王朝(1498-1515)和瓦盧瓦-昂古萊姆王朝(1515-1598)。以下的王朝劃分按照以上的稱謂,但注意這些王朝更迭和墨洛溫王朝與卡洛林王朝的更迭、卡洛林王朝和卡佩王朝的王室世系更迭完全不同,其王室世系始終沒有中斷,是同一支王室世系的合法延續。 卡佩王朝(987- 1328) 1.雨果*卡佩(987-996), 其名字Hugh Capet,也被翻譯成休*卡佩,但這是錯誤的,法語中的H不發音。巴黎伯爵,法蘭西國王。法蘭西公爵,巴黎伯爵大雨果*卡佩的長子。而大雨果是被選舉為西法蘭克國王的羅貝爾一世的兒子和厄德的侄子(見《法蘭克王國世系》)。雨果在繼承了其父大雨果的巨額財產後,成為了當時法蘭克最有權勢的貴族。 在978-986年間,他和東法蘭克的奧托二世和奧托三世結盟,並和朗斯大主教聯合,支配了卡洛林王朝的洛泰爾國王,成為西法蘭克的實際統治者,在洛泰爾和其子懶王路易先後去世後,朗斯大主教組織法蘭克貴族選舉雨果*卡佩為法蘭西國王,987年7月3日,雨果*卡佩加冕,成為了卡佩王朝的第一代國王。雨果*卡佩在位期間,法國王室直接控制的領地極其狹小,僅包括從巴黎到奧爾良之間的狹長地區(被稱為法蘭西島,也就是他法蘭西公爵老爸的領地),其面積大約只有1000平方公里。當時的法蘭西王權暗弱,國力不振。 2.羅內爾二世(996-1031),也稱虔誠者羅貝爾,法蘭西國王,勃艮第公爵,雨果卡佩和阿基坦公主阿德萊德(阿基坦公爵威廉三世的女兒)的長子,羅貝爾二世繼承的領地非常狹小,為了恢復法蘭西國王的權勢,羅貝爾不斷和那些不願效忠的領主發生摩擦,甚至導致戰爭,1003年他入侵勃艮第領地,但被擊敗,直到1016年,羅貝爾終於合併了勃艮第的領地,領有了勃艮第公爵的頭銜,王室領地擴大了一倍以上。996年,他娶了他表妹,勃艮第公主貝莎,教皇格里高利五世拒絕批准他們的婚姻,並對羅貝爾施以絕罰(開除教籍)的處分,經過和新教皇西爾維斯特的長期談判,教皇恢復了羅貝爾的教籍,並同時宣布羅貝爾和貝莎的婚姻非法3.亨利一世(1031-1060),法蘭西國王,勃艮第公爵。羅貝爾二世的次子。 羅貝爾在位期間出兵幫助其外甥、年輕的諾曼底公爵威廉平定諾曼底貴族的反叛,而這位受其保護的諾曼底的威廉日後成為了英格蘭的征服者,英格蘭諾曼王朝的開創者,著名的「征服者威廉」。但隨著此後威廉權勢的擴張,尤其是威廉和佛蘭德斯伯爵的女兒成親後,亨利一世愈發感到了威脅, 於1054年和1058年亨利兩次入侵威廉的諾曼底,但均被擊敗,從此諾曼底和法蘭西王室關係破裂,威廉征服英格蘭後,曾舉國征伐法蘭西,若非威廉意外墜馬,卡佩王朝幾乎滅國。雖然亨利一世加強王權的努力大多失敗,但畢竟走出了卡佩王朝恢復王權的第一步。亨利一世自1016年-1032年同時領有勃艮第公爵頭銜。1032年他將勃艮第分給了他的弟弟羅貝爾*卡佩。此後長期影響法國政壇的勃艮第派,即自勃艮第公爵羅貝爾*卡佩始。
4.腓力一世(1060-1108),法蘭西國王,亨利一世和基輔羅斯公主安妮的長子,(當時的法國國王只能娶到本國諸侯的公主,或者是像亨利一世那樣,娶遙遠的外國小邦的公主,可見當時卡佩王室地位之低。)或稱公正的腓力。Philippe 這個名字當時在西歐非常少見,因為這是個東方希臘化的名字,這也可以反映出她母親的東方情調。亨利一世去世時,腓力年僅八歲,其母安妮攝政到1066年,這是法國歷史上第一位攝政的王太后。1092年,腓力和其荷蘭公主貝莎離婚,並娶了安茹伯爵的夫人貝特德,遭到教皇烏爾班二世的絕罰處分。 此後腓力雖然放棄了和貝特德的婚姻,但依然屢屢幽會貝特德,成為了法國第一個和教會直接對抗的君主。 1077年腓力一世和諾曼底公爵、英格蘭國王威廉一世講和。此後腓力一世繼續致力於擴大王室領地,小有收穫,王室領地分別向南北方向稍稍拉長了一點。 在腓力一世期間,教皇烏爾班二世發動了第一次十字軍東征,腓力由於不滿教皇對他的處分,拒絕參加十字軍,遭到教皇的再次絕罰處分。法蘭西王室沒有參加第一次十字軍,但腓力一世的弟弟佛蒙達伯爵雨果是主要的參加者之一。5.路易六世(1108-1137)法蘭西國王,腓力一世和荷蘭(伯國)公主貝莎之子,也稱胖子路易。路易六世致力於鞏固法國的王權。1109年—1112年,他與英格蘭國王亨利一世作 戰。在法國國內,他一直在和那些被稱為「強盜男爵」的貴族們進行鬥爭。路易六世給城市居民以自治權,使他們能夠在他與貴族的鬥爭中站在他的一邊。依賴市民和教會的支 持,路易逐一拆毀諸侯的城堡,並強制在他們的領地上駐紮忠於王室的衛隊。至路易六世去世時。卡佩王朝在法國的封君地位已經基本穩固。
6.路易七世(1137-1180)法蘭西國王,阿基坦公爵,普瓦都伯爵。路易六世與曼恩(伯國)公主阿德萊德的次子。也稱年輕的路易。1136年,他與阿基坦公爵威廉十世之女埃利諾結婚,阿基坦和普瓦都因此併入王室領地。王室領地一下子擴大了三倍,1142年他又企圖吞併香檳伯爵領地,未成。1147年,路易七世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康拉德三世一起領導了第二次十字軍東征(1147年—1149年).這次東征並無成果。而且更為嚴重的是,此次東征導致了他和埃莉諾王后的矛盾,由於東征開支浩大,王室入不敷出,埃莉諾堅決反對該次行動,最終導致兩人在1152年離婚。(埃莉諾和路易七世離婚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和路易一直沒有生下男孩,但埃莉諾改嫁英王亨利二世後,居然五年生了四個兒子。)埃利諾轉嫁給安茹伯爵亨利,當亨利於1154年成為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時,阿基坦等埃莉諾的領地也一道落入英格蘭安茹王室手中。英格蘭安茹王室一舉佔據了法蘭西80%以上的領地,路易曾兩次與亨利作戰,未能奪回領地。此後法蘭西卡佩王朝與英格蘭安茹王朝為了法蘭西領地的爭鬥就從未終止過。英法世仇越結越深。7.腓力二世(1180-1223)法蘭西國王,路易七世和其第三任妻子香檳(伯國)公主阿黛爾之子。也稱腓力*奧古斯都,即腓力大帝,但他並未獲得皇帝尊號。作為法蘭西國王他是卡佩王朝中對鞏固王權和統一法蘭西王國事業起了決定性作用的君主。 腓力在位期間,大力加強了王權,他沒收了安茹家族的曼恩伯國,安茹伯國和屠棱伯國的領地,并吞了布列塔尼伯國,1213年,在著名的布汶會戰中擊敗了英格蘭國王約翰和德意志皇帝奧托四世的聯軍,一舉收復了除了加來以外所有的諾曼底公國領地,幾乎統一了盧瓦爾河以北的整個法蘭西,英格蘭王室僅能保住法國南部的阿基坦和加斯科尼領地。腓力還參加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這次十字軍行動彙集了法蘭西的腓力二世,英格蘭的獅心王理查,神聖羅馬皇帝腓特烈一世(巴巴羅薩)三大名王,堪稱中世紀一次規模空前的盛妝舞會。腓力二世在政治和文化上也建樹頗多, 他首先創建了中央集權的官僚和財稅制度,從此法蘭西不可阻擋地走向了統一。 他還在1200年創建了中世紀西歐的第一所大學——巴黎大學。
8.路易八世(1223-1226)法蘭西國王,腓力二世與漢納(伯國)公主伊莎貝拉之子,1216年英國貴族發起大憲章運動反對約翰國王,路易與英國貴族聯合,並出兵英國,意圖染指英格蘭王位。約翰國王死後,他又反對約翰的繼承人亨利三世。但1217年多佛戰役失敗後放棄了對英國王位的要求,返回法國。1223年即法國王位。路易八世即位後,陸續奪占普瓦都伯國、 利摩日伯國、佩里格伯國及其他英格蘭王室在法國的領地。路易八世繼續腓力二世授予城市自治權的政策以對抗貴族,擴大王權。1226年11月,路易八世因患痢疾英年早逝。路易八世的妻子是卡斯提亞王國(西班牙的前身之一)國王阿方索八世的女兒布蘭奇,他是卡佩王室中第一個和歐洲其他王室聯姻的君主,可見當時卡佩王室的地位已經大大提高了。
10.腓力三世(1270-1285),法蘭西國王,路易九世和普羅旺斯公主瑪格麗特的次子,也被稱為大膽腓力。1284年,腓力三世并吞了香檳伯國,這樣盧瓦爾河以北除了佛蘭德斯伯國和勃艮第公國以外,均處於法蘭西王室的直接統治之下。1285年,腓力三世大膽發動了吞併阿拉貢王國(今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的戰爭,被他小舅子、阿拉貢國王彼得三世擊敗。(腓力三世的妻子是阿拉貢國王詹姆斯一世的女兒伊莎貝拉,伊莎貝拉是繼任阿拉貢國王彼得三世的姐姐) 撤退途中腓力三世去世。
11.腓力四世(1285-1314),法蘭西國王,腓力三世和阿拉貢公主伊莎貝拉的次子,也稱英俊的腓力。腓力四世時代,卡佩王室的權勢達到了巔峰,他發動了征服法國北部唯一獨立的諸侯佛蘭德斯伯國(今天的比利時佛蘭德斯地區)的戰爭,在屢遭挫敗後,終於在1305年迫使佛蘭德人簽訂了屈辱的割地賠款條約。為了支持他的征服戰爭,他沒收法國教會和聖騎士團的財產,強征教士的什一稅,拘禁了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並在1302年召開了法國歷史上第一次「三級會議」(類似於英格蘭議會,但作用不能相提並論)打算廢黜教皇,這一系列反對羅馬教廷的行為,標誌著法國王權的極端膨脹。 1309年,腓力四世索性將羅馬教皇克萊門特五世,強行遷到法國的阿維尼翁,從此歷任教皇匍匐於法國國王之下長達70年之久,史稱「阿維尼翁之囚」,教皇權威對於世俗事務的影響力從此式微。(需要提一下的是,在「阿維尼翁之囚」期間,義大利的貴族和騎士們失去了保護,於是他們紛紛逃出了義大利,義大利各城市的商人和有勢平民得以順利地掌握政權,沒有了教皇權力制約,文藝復興運動得以從14世紀初開始從義大利噴薄而出。) 12.路易十世(1314-1316),法蘭西國王,納瓦拉國王,香檳伯爵。腓力四世和納瓦拉女王胡安娜一世的長子。(納瓦拉是在西班牙北部、法國南部,地跨比利牛斯山的古老王國,胡安娜是香檳伯爵亨利三世的女兒,香檳伯爵亨利三世同時又是納瓦拉國王,在納瓦拉世系中稱亨利一世,1274年,亨利三是去世後,胡安娜繼承了納瓦拉王位和香檳伯爵稱號,1284年,13歲的胡安娜,根據和腓力三世的和約被迫嫁給了法王之子腓力四世,並規定她和腓力的子女將繼承香檳和納瓦拉)1305年,其母胡安娜一世去世,路易繼承了香檳伯爵和納瓦拉國王的稱號。1314年繼承了其父法國國王稱號,1315年, 他娶了第二任妻子安茹公主克萊門絲,但在其去世前,其子尚未出生,在其子尚在腹中時,由其弟腓力攝政。13.約翰一世(1316),法蘭西國王,納瓦拉國王,路易十世的遺腹子。 他出生後被證明是男孩,因而立刻被宣布為法蘭西和納瓦拉的國王,但他僅存活了五天(可能是世界歷史上最短命的正式君主。)但依然被列入法蘭西和納瓦拉王室世系
14.腓力五世(1316-1322)法蘭西國王,納瓦拉國王,腓力四世和納瓦拉女王胡安娜一世的次子,路易十世的弟弟,也被稱為高大的腓力。路易十世死後,成為攝政,約翰一世僅存活了幾天而夭折後,被宣布為法蘭西和納瓦拉的國王。由於其兄子約翰一世死因不明,許多人懷疑腓力五世和小約翰的死亡有關。腓力五世娶了法蘭西最後一支有勢力的諸侯勃艮第公爵奧托四世的女兒兼女性繼承人讓娜,本可以靠這次聯姻一舉統一整個法國,但由於他們無子,這樁聯姻沒有起到效果。腓力五世死後無嗣,王位傳給了其弟查理四世。
15.查理四世(1322-1328)法蘭西國王,納瓦拉國王,腓力四世和納瓦拉女王胡安娜一世的三子,也稱英俊的查理。查理四世在位期間幫助他的姐姐伊莎貝拉(在英國被稱為「法國母狼」),反對她的丈夫英王愛德華二世,伊莎貝拉得到查理四世的資助後,入侵英格蘭,打敗並囚禁了愛德華二世,並對愛二施行了穿肛的酷刑。查理四世在位期間,加稅,加關稅,沒收不動產,干涉英國內政,得罪了國內國際上的大多數人,法蘭西王室由此走向了衰弱。查理四世一生三娶,除了四個女兒,沒有留下子嗣。卡佩王室直系繼承人中斷,王位轉到了旁系瓦盧瓦世系中。而合併了近三十年的納瓦拉,也因為查理沒有繼承人,而永久性地脫離了法國。由此,直系卡佩王朝告一個段落。
瓦盧瓦王朝 1、腓力六世(1328~1350)
卡佩王朝最後一任國王查理四世無嗣,王位由他的侄子瓦盧瓦的安茹伯爵腓力繼任,即為腓力六世。但海峽對岸一直對大陸領土虎視眈眈的英王愛德華三世也宣稱自己對法國王位有繼承權,愛德華三世是查理四世的外甥(他的母親法蘭西的伊莎貝拉是查理四世的妹妹)。英王和法王對這事反覆搗鼓,各不相讓。(其實還有很多其他因素,佛蘭德爾地區的利益)最後,法王腓力六世宣布沒收英國國王在大陸上的所有領土(也只有阿基坦一部分了),英王愛德華三世則自封法國國王,這個自封的法國國王稱號一直延續到1800年,由英王喬治三世放棄。(當然,當時法國已經經過大革命,是個共和國了)英法百年戰爭爆發。1346年英國以10000自由農民和少量貴族組成的弓箭手加步兵,在佛蘭德爾地區的克雷西大破20000法國重裝貴族騎士加十字弓兵,造成戰爭史上又一次的步兵戰勝騎兵的戰例。隨後加萊港也被英軍佔領。2、約翰二世(1350~1364)在位時歐洲黑死病爆發,英法停戰十年。1356年,在法國西南部的普瓦提埃,黑太子愛德華聯合阿基坦與加斯科涅領主,再一次以少勝多,擊破法軍騎士,並且活捉法王約翰二世。3、查理五世(1364~1380)普瓦提埃戰敗後,他就在巴黎做起攝政王。當時的法國風雨飄搖,不斷的敗仗讓王權威信掃地,父王約翰二世被俘後還時不時出賣一下法國,給他搗亂;內部發生歐洲歷史上最大的農民起義扎克雷運動;為了籌款贖回約翰二世,召開三級會議要錢,惹惱了資產階級,被暴動的巴黎市長艾迪安·馬塞勒「請」出巴黎;乘勝追擊的英軍步步緊逼。面對困難查理五世無愧於他的稱號——「英明」,問題一個一個被解決:聯合約翰二世的宿敵納瓦拉的「惡人」查理鎮壓扎克雷起義;公布巴黎市長艾迪安·馬塞勒與英國私相授受,讓英國人進入巴黎的企圖,重新控制巴黎;與英國簽訂「喪權辱國」的《布雷迪尼合約》割讓盧瓦爾河以南全部領土,以空間換得英軍的停戰,為改革爭取了時間。經過政策改革,勵精圖治,查理五世積蓄足了力量,對英國在法國上的領土發起反擊:他主張以遊記的戰法取代正面對決,對英軍實施各個擊破。成功收復了除加萊、波爾多幾個港口城市 以外的全部領土,為法國取得階段性勝利。4、查理六世(1380~1422)人稱「瘋王」,有精神病,國內主戰的奧爾良派和主和的勃艮第派為攝政的權利斗個你死我活。亨利五世乘機重啟百年戰爭,法軍迅速崩潰,一如第一階段,喪失大量土地,讓父王查理五世打下的基業毀於一旦。1415年,英軍長弓兵在法國北部的阿金庫爾一役中以少勝多,佔領整個諾曼底。這時,勃艮第「無畏」約翰將奧爾良公爵路易暗殺,並驅逐支持他的阿爾馬內克派,控制了巴黎和查理六世。1419年亨利五世進入巴黎,成為唯一一個征服巴黎的英國君主。與查理六世簽訂《t特魯瓦條約》,亨利五世娶查理六世的女兒為妻,並在查理六世死後繼承法蘭西王位。5、查理七世(1422~1461)年紀輕輕的太子查理,曾經被迫在勃艮第公爵「無畏」約翰控制巴黎前逃離,此後一直居住在布魯日等待機會。1422年查理六世、亨利五世相繼在巴黎逝世,英國複製年幼的亨利六世繼任法國國王(根據《特魯瓦條約》),但是個人都知道,太子查理不會承認這個喪權辱國的條約,他守著僅有的布魯日地區,即位稱王,即查理七世。查理七世運氣不錯,上天送了個貞德給他解決了奧爾良之圍(有說貞德和查理七世有血緣關係,是查理六世的私生女)。雖然查理七世很壞的對貞德採取不救援的態度,讓她最後被燒死,但民族意識爆種的法國人還是將英國人統統趕回海峽對岸,英國在大陸上的領土又只剩加萊港(這解決似曾相識吧?)。6、路易十一(1461~1483)稱號:蜘蛛王,一生為將戰後千瘡百孔的法國王室力量重新粘合起來,為後來的稱霸起到奠基者的作用。路易十一最大的功勞是搞定了一直夾在英法中間做兩面派的勃艮第王朝。該王朝開創者「勇敢的」腓力雖然是法王約翰二世的兒子,但致力於建立自己強大的王國,通過聯姻、歸附神聖羅馬帝國不斷擴大自己的領土和影響力。為了鞏固、擴大自己的實力,繼任的「無畏」約翰甚至聯合英國打壓自己的政治對手奧爾良派,出賣民族英雄「聖女」貞德給英國人,在法國國內影響很差。對於路易十一來說,勃艮第王國就如魚刺在喉,不拔不快。為應對來者不善的路易十一,「大膽的」查理希望通過外交聯盟來對抗他,先後組織三次「公益同盟」。可惜他碰上的是以狡詐和手段著稱的路易十一,他運用挑唆離間的方式,破壞勃艮第與其他公國的關係,瑞士僱傭兵與洛林公國在南錫與「大膽的」查理大戰一場,「大膽的」查理戰死,跟進的路易十一不費一兵一卒,收編了勃艮第王國。7、查理八世(1481~1498)以那不勒斯王國繼承者的身份進入義大利(後因敗於「神聖同盟」,法軍撤出那不勒斯),將法國拖入為時半個世紀的義大利戰爭,開啟了哈布斯堡王朝和瓦盧瓦王朝爭霸的時期。8、路易十二(1498~1515)查理八世無嗣,當時是奧爾良公爵的路易以查理八世女婿的身份繼承王位(按照薩利克法典,女性無繼承權)。他全面繼承查理八世的義大利戰爭計劃,將戰爭擴大化,把幾乎當時歐洲強國都卷了進來。不過在戰功方面,路易十一和查理八世半斤八兩,忙活半天沒多大成就,還沒來得及生個男孩就掛了。只能將王位傳於女婿昂古萊姆的弗朗索瓦,也就是弗朗索瓦一世。值得一提的是,路易十二還娶了英王亨利八世的妹妹瑪麗.都鐸,但是年輕的瑪麗.都鐸並不喜歡這個老頭子,有一種說法是路易十二被瑪麗.都鐸謀殺了(這段在美劇都鐸王朝里有描寫)。9、弗朗索瓦一世(1515~1547)這是一個在政治、軍事和藝術上都有所成就的國王。軍事上,他和處於巔峰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進行了全方位的較量,曾經在帕維亞戰敗被俘,但旋即運用外交手段,與世仇英國、宗教信仰敵對的土耳其帝國結盟,共同對抗神聖羅馬帝國。在位期間還是基本保持法國國土完整,繼續保持對皇帝的制約。弗朗索瓦一世不同於以前的法國國王,之沉溺於領土的爭奪,他在義大利戰爭期間,留意到文藝復興這個義大利文化的珍寶,並將其引進到法國。弗朗索瓦一世請來大量藝術家,成為他們的資助者和保護人,例如達芬奇,他從法國帶來了享譽世界的目前盧浮宮貞觀三寶之一《U know who》。他還熱衷於購買藝術品收藏於盧浮宮,成為第一代盧浮宮藏品的擁有者。作為一個封建王權的代表,推崇以人為本的文藝復興運動,這點值得敬佩。在位期間德意志地區發生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影響開始波及到法國,弗朗索瓦一世作為堅定的天主教徒,對新教徒進行了迫害,從而為胡格諾戰爭埋下伏筆。同時也因新教徒的遷徙,帶走了知識和財富,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法國國力,增強了敵國國力。10、亨利二世(1547~1559)帕維亞戰敗後,曾作為人質被送往西班牙。在任期間對新教徒持續迫害,設立臭名昭著的「火焰法庭」審判異端。為在義大利取得利益,弗朗索瓦一世為亨利二世娶了佛羅倫薩的凱瑟琳美第奇為妻,亨利二世後法國的三個國王都是凱瑟琳的兒子,對法國政治、時尚、宗教影響極大。值得一提的是,亨利二世死於婚禮上的騎士決鬥表演,他被一個叫蒙哥馬利的騎士一槍戳下馬,過幾天就因傷而死。巴黎現在有一條蒙哥馬利路,據說是當年關押蒙哥馬利的監獄所在。11、弗朗索瓦二世(1559~1560)與中世紀大多數有利益無感情的王室通婚不同,弗朗索瓦二世非常愛自己的老婆,蘇格蘭的瑪麗.斯圖亞特。由於國王體弱多病,瑪麗把持了朝政,引入自己的親戚——吉斯家族,該家族是天主教死忠,主導對新教徒的胡格諾戰爭。王太后凱瑟琳美第奇十分不滿國王對王后言聽計從,導致外人干涉朝政。弗朗索瓦二世在他16歲的時候駕崩(據說是凱瑟琳美第奇將他毒死的),二弟查理即位。12、查理九世(1560~1574)由母親凱瑟琳美第奇扶植上位,在他的任上爆發了胡格諾戰爭,他還親自參與到聖巴托洛繆大屠殺。據說他在盧浮宮的二樓向樓下被追殺的新教徒射擊。13、亨利三世(1574~1589)他在位期間正是胡格諾戰爭進行的如火如荼的階段。亨利三世傾向於新教,他指定新教代表人物——納瓦爾的亨利(就是後來的亨利四世)為繼承人,引發天主教的暴動。吉斯家族的亨利進入巴黎,築起街壘對抗亨利三世,亨利三世被迫逃出巴黎。亨利三世與納瓦爾的亨利聯合對吉斯家族的亨利發起進攻,歷史把這段糾結且拗口的戰爭成為「三亨利之戰」。亨利三世與吉斯公爵亨利和談,在會議上,亨利三世的侍從將一把匕首刺進吉斯公爵亨利的身體(目前有兩種說法:一是有計劃的刺殺;二是侍從的一時衝動)。隨後在和納瓦爾的亨利一起進攻巴黎時,被人暗殺。波旁王朝 1、亨利四世(1589~1610)
加冕前為納瓦爾的亨利,由亨利三世指定承襲法國王位。作為「三亨利之戰」中碩果僅存的一位,雖然傾向於新教,但為了平衡新教與天主教的關係,儘快結束損耗大量國力的「胡格諾戰爭」。他宣布自己為天主教徒,換取《南特赦令》的成功簽訂,該赦令承認新教徒的合法地位,讓雙方至少表面上和平相處了數十年。也許是因為宗教的原因得罪了人,也可能是皇后瑪麗美第奇的陰謀。亨利四世被一名刺客刺佛朗索瓦.哈瓦雅克殺於探望財政大臣蘇力(Sully)的路上,一代英主就此隕落。2、路易十三(1610~1643)路易十三在其母瑪麗.美第奇的扶植下登基,她理所當然的認為大權應該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由此引發了路易十三與母后之間的政治鬥爭。直到路易十三慧眼識珠,提拔法國歷史上最牛X閃閃的權臣黎塞留,黎塞留對內打擊後黨,致力於建立以路易十三為中心的君主專制體質;對外善於玩弄外交手腕,在三十年戰爭中結束了哈布斯堡王朝的霸權地位。路易十三作為君主,雖然個人能力並不出眾,但他敢於放權給黎塞留,並給與完全的信任,使得在他任上,法國國力強盛,逐漸取代哈布斯堡王朝成為歐洲霸主,為路易十四的全盛時期奠定了基礎,無愧法國歷史上一位偉大君王。3、路易十四(1643~1715)著名的太陽王,一生戰功卓著,盛威蓋世,是君主專制的最高峰,但他的童年卻備受屈辱。在路易十四即位初期,由母親奧地利的安妮和紅衣主教馬扎然輔政。由反對派發起的投石黨運動逼迫奧地利的安妮帶著年幼的路易十四倉皇逃出巴黎,這段經歷給路易十四幼小的心靈深深的傷害,他發誓不再讓這種事情再度發生。路易十四對外的征伐從親征開始直到死亡,雖然將法國推向頂峰,把哈布斯堡王朝從歐陸霸主的位置拉下馬,不過連年的征戰使得民窮財盡,路易十三期間積累的所有財富被他揮霍一空,讓後續兩任國王無力回天,導致大革命的爆發。他本人也意識到自己連年的戰爭對國家和人民造成的傷害,臨死前對繼承人路易十五留下的遺言是:善對人民,不要發動戰爭。路易十四好大喜功,他對財政大臣富凱的居所比盧浮宮更奢華感到不滿,徵召民力建築極致奢華的凡爾賽宮,成為宮殿的標杆。可惜這座宮殿並不能保護路易十四的子孫。77年後,路易十六從這裡被揪出來,不舊後就被送上斷頭台。4、路易十五(1715~1774)由於路易十四實在太能活,他的兒子和孫子都沒能活過他,繼位的是他的曾孫子路易十五。路易十五雖非常仰慕祖父的功績,但能力和雄心都欠奉,也未能解決路易十四留下來的一些列民困財乏的問題。他的亮點在於私生活,荒淫無度,與情婦蓬巴度夫人的艷情史法國人盡皆知。路易十三在位期間不思養民,繼續搜刮民脂民膏,導致民怨四起,已經開始有民眾暴動。他有兩句有名的話:「我的身後將是洪水滔天。」,「我的下一任恐怕不能死在這張床上了」。證明他是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將會引發的後果,只是他寧願做一個壞國王而已。5、路易十六(1774~1792)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執政留下的弊端在路易十六期間集中爆發,不像教科書上寫的,其實路易十六是一個相對開明的君主,他願意進行改革(體現在對貴族權利的限制,大革命早期的宣言他也很積極的簽字),只是比較軟弱,對當時法國的政局束手無策,無法拉住隆隆向前的革命戰車。他先是被吉倫特派限制了自由,剝奪部分國王的權利。當吉倫特派不能應付外有封建王國的干涉軍,內有王黨分子暴亂的情況下,能想到的解決辦法就是將國王殺掉(路易十六的逃跑給了吉倫特派借口),認為這樣就能讓干涉軍退卻,王黨分子沒有主心骨(事實證明這個想法很弱智,因為路易十六死後,干涉軍從兩國增加到七國,王黨分子造反更加激烈)。1792年,路易十六在協和廣場被送上他參與設計的斷頭台,成為法國有史以來唯一一位被處死的國王看看有多少諸侯國 可比戰國七雄了
【1】諾曼底公國
諾曼底公國起源於8世紀時,在諾曼人入侵法國的時候。911年時,糊塗王查理與諾曼人首領羅洛簽訂了聖-克萊爾-埃普特條約,將北部沿海地區封予羅洛,建立諾曼底公國。最初領土包含了紐斯特里亞省以及布列塔尼北海岸的一部份,後來是被分割成法國本土與海峽群島。而英國也仍然非正式的認為海峽群島仍然是諾曼底公國的一部分。 912年,首都建立在魯昂,當公國的領土擴張到西邊的時候,諾曼底人在西邊的卡昂建立西都。 918年,Evreux county,Hiémois county,與貝桑劃入公國版圖。 931年-934年,羅洛的兒子諾曼底公爵威廉一世將科唐坦半島與Avranchin也納入了版圖。933年海峽群島納入公國版圖。 1066年,威廉公爵在黑斯廷斯戰役打敗了哈羅德二世,成為英格蘭國王。自從征服者威廉征服了英格蘭,盎格魯-諾曼與法國的政治關係變得錯綜複雜;諾曼的統治者已經成為英格蘭國王,其地位跟法國國王的地位相同,然而諾曼底的統治者仍然擁有諾曼底公爵的頭銜,理應需要向法蘭西國王效忠。法蘭西國王則認為諾曼底公爵沒有效忠他。【2】安茹伯國
安茹伯爵支配著附近的伯爵:南特、旺多姆、曼恩等,它當時是法國最大的行省之一。其中一位伯爵,若富瓦(傑弗里)·普朗塔熱內(Geoffroy Plantagenêt),娶了亨利一世(英格蘭國王和諾曼底公爵)的女兒馬蒂爾達為妻。他們的兒子亨利二世在他的治下統一了英格蘭、諾曼底、安茹和它們的從屬,以及通過與法王路易七世的前妻埃莉諾(Aliénor)的婚姻獲得了阿基坦。這也是英格蘭和法蘭西王國世仇的由來。隨後,亨利二世又將布列塔尼納入他的軍事管轄,並將它傳給了他的兒子,當時還是孩童的傑弗里二世(Geoffroi II),作為其公爵領地。理查一世過世後無嗣,傳位給幼弟約翰,但傑弗里的兒子布列塔尼公爵阿爾蒂爾一世在安茹繼承法和法國國王腓力二世支持下繼承安茹等英格蘭在法國的領地。阿爾蒂爾後來被約翰俘殺,腓力討伐約翰,將安茹、諾曼底、布列塔尼等地盡皆吞併,英格蘭在法國的領地只剩下阿基坦。【3】阿基坦公國
西元5世紀,羅馬瓦解,西哥德人填補了這段權力真空的狀態。507年,法蘭克人與勃艮第人等盟友擊敗西哥德人。當克洛塔爾二世在629年逝世,他將阿基坦分給兒子查理貝爾特二世,首都設立在圖盧茲。西元八世紀,部分摩爾人來到阿基坦,但遭到查理·馬特驅離,之後成為卡洛林王朝的領土。查理曼的子嗣不斷瓜分帝國,而阿基坦成為紐斯特里亞的領地。西元9世紀,當地的伯爵們漸漸脫離王國的統治。奧弗涅的 Bernard Plantevelue 與威廉一世父子曾自稱阿基坦公爵。威廉五世在普瓦圖建立新阿基坦公國。此時阿基坦範圍包括普瓦捷、奧弗涅和圖盧茲。西元1052年,威廉八世成為加斯科尼與阿基坦公爵,形成「君和」體制(Personal union,多國共戴一君)。威廉九世公爵是位游吟詩人,普瓦捷成為游吟詩人創作詩歌的重鎮。當威廉十世去世,其女繼承人阿基坦的埃莉諾嫁給法蘭西路易七世,並參與十字軍東征,但之後她以同族血親婚姻無效為借口,嫁給法國最大的競爭對手英格蘭亨利二世。埃莉諾之子理查一世與約翰和之後的繼承人成為英格蘭國王及阿基坦公爵。在百年戰爭中,英格蘭愛德華三世在1361年建立阿基坦公國,但法國在1453年重新奪回該地。之後,阿基坦的歷史就成為法國歷史的一部份。【4】勃艮第公國
勃艮第公國(法語:Bourgogne)由理查德伯爵於9世紀建立,包括法國中部和東部一些地區。英法百年戰爭期間,法王約翰二世把勃艮第封給自己的小兒子菲利普,而不是留給自己的繼位者。不久勃艮第公爵以婚姻的形式,成功地把勃艮第公國蛻變成一個從瑞士延伸到北海的帝國,繼而成為法蘭西王朝的主要對手。這個新形成的帝國由若干個分布在德意志帝國和法國王朝的交接處的封地組成。低地國是它的經濟心臟,特別是法蘭德斯和布拉班公國。直至當時,該帝國在經濟文化上均比法國強盛。大膽的查理統治期間的勃艮第公國 (1467-77)由於奧地利的馬克西米連一世與勃艮第公爵大膽查理的女兒勃艮第的瑪麗(Mary of Burgundy)聯姻,勃艮第在15世紀末16世紀初成為了哈布斯堡王室崛起的基礎。1477年大膽的查理戰死沙場,成為勃艮第最後一位公爵,勃艮第從此由法國接管。瑪麗與馬克西米連將勃艮第王室遷至布魯塞爾,以之為都統治該帝國的其他殘餘部分(低地國家和當時還屬於德意志封邑的弗朗什孔泰)。在腓力二世(大膽者)當政時期(1363年—1404年),勃艮第公國的軍事和政治勢力有所擴展,亦獲得了佛蘭德、阿圖瓦、弗朗什孔泰(又稱勃艮第伯國)以及其他地區;在腓力三世(好人)當政時期(1419年—1467年),又獲得了布洛涅伯爵領地、盧森堡以及尼德蘭的一部分和皮卡第。勃艮第公國在查理公爵(大膽者)統治之下(1467年—1477年),勢力達到頂峰,並與法國爭雄。然而,1477年查理公爵在南錫戰役中被瑞士擊敗,公國逐漸被法國和哈布斯堡王朝瓜分。【5】佛蘭德斯伯國
佛蘭德斯曾是中古歐洲的一個重要的封建諸侯國家,通常是法蘭西王國的封邑,大約是現在的法國東北一角(北部省)到比利時大半,也包括了尼德蘭西蘭省的南部。現在比利時仍有兩個省區以法蘭德斯為名,分別為東法蘭德斯/東佛萊芒、西法蘭德斯/西佛萊芒。法蘭德斯伯國曾在中古初期為法蘭西王國強大的諸侯之一,在其極盛期,領土幾乎囊括了整個比利時與東北法蘭西,後逐漸為法蘭西國王所壓服,其領土也逐漸縮小。中古盛期以後,法蘭德斯伯國相繼畫分出海諾伯國、阿圖瓦公國等地,這兩地現在也是比利時與法國的行政區劃之一。在15世紀以後,法蘭德斯與其他16個低地地區的省份/封邑,同為勃艮第公國的領土,後隨著勃艮第王朝的覆滅,被劃入了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地。在查理五世將哈布斯堡家族一分為二時,法蘭德斯與其他16省歸到了哈布斯堡家族西班牙支系之手,因此該地被稱為「西屬尼德蘭」。18世紀後,法蘭德斯與其他西屬尼德蘭南部6省(北部10省早已獨立為尼德蘭共和國,也就是俗稱的荷蘭共和國),改歸哈布斯堡家族奧地利支系,於是改稱「奧屬尼德蘭」。18世紀末該地又為法國所侵佔,但到拿破崙戰爭後,南尼德蘭與北尼德蘭組成尼德蘭聯合王國。不過不久後,南尼德蘭便脫離尼德蘭聯合王國,成立比利時王國直至今日。【6】圖盧茲伯國
9世紀末,圖盧茲已經成為獨立國家,由弗里德倫建立的圖盧茲伯國的首都。這裡名義上服從法國國王的權威,但實際上完全獨立。在10世紀末之前,法國由上千個只控制著一個城鎮或一座城堡及周圍的幾個縣的封建領主統治。圖盧茲伯國正反映了這種景象。900年至980年之間,圖盧茲伯爵漸漸失去對伯國的控制,到處都是地方領主。在10世紀結束之前,圖盧茲伯爵的權威僅限於幾塊零星的地產。甚至圖盧茲城也由獨立於圖盧茲伯爵的男爵統治! 11世紀末,伯爵雷蒙德四世參加了十字軍東征。之後發生了多次繼承事件,圖盧茲被屢次圍攻。1119年,圖盧茲人民推舉阿方斯·茹爾丹(Alphonse Jourdain)為伯爵。阿方斯·茹爾丹為了感謝人民,馬上降低了稅率。 在伯爵去世後,「八議員」的統治開始了。在伯爵的指揮下,他們有責任規範匯率,確保法律通行。這就是議員制度,他們最早的法案於1152年頒布。 1176年,議會已經有12名成員,每個人代表圖盧茲的一個區。這些人很快開始反對伯爵雷蒙德五世。圖盧茲人民分成了兩派,進行了10年內戰,1189年,城市議會最終使伯爵屈服。1190年未來的眾議院開始修建。有24名成員,很可能是選舉產生的,眾議會賦予自己治安,貿易和徵稅的權力,並與鄰近城市發生了衝突。圖盧茲經常是勝利者,擴展了圖盧茲的領地。 儘管有國王的干涉,眾議會的管理保證了城市的相對獨立將近600年,直到大革命之前。【7】布盧瓦-香檳伯國
布盧瓦伯國的中心是布盧瓦城。該城市位於法國中央大區的盧瓦爾-謝爾省。該伯國主要的城市除了布盧瓦就是沙特爾了。他的第三重要的城市是沙托魯。而這三個城市所在的省份就是古代布盧瓦的主要領土。那就是沙特爾、布盧瓦、沙托魯所在的厄爾-盧瓦爾省、盧瓦爾-謝爾省、安德爾省。這三個省呈長條狀位於中央大區。布盧瓦曾經先後和香檳、夏蒂榮聯合,最後是王室家族。1391年,這個伯國通過聯姻成為奧爾良公爵的領地。布盧瓦在百年戰爭時期名氣很大,因為這裡是貞德的駐驊之地和基地。布盧瓦伯國的領地曾經多次擴大。在北方和諾曼底的邊界地區經常被稱為沙特爾伯國。但是布盧瓦伯爵們占這個地區卻不用沙特爾伯爵這個單獨的頭銜。這個伯國最終在1291年被夏蒂榮的讓娜賣給了王室。1439年,沙托丹獨立出來成為杜洛瓦伯國。【8】布列塔尼公國布列塔尼人來源頗為複雜。有一部份人是原始高盧人的後裔,另一部分是大不列顛島西南部的威爾士人和康沃爾人的後裔。由於英格蘭人的入侵他們往南遷徙,越過英吉利海峽,到達布列塔尼定居。而由不列顛遷移至此的海島凱爾特人的語言和當地民族的語言很相近,經過了漫長的歲月的融合,成為現代的布列塔尼人。在法語中,大不列顛(Grande Bretagne)就是大布列塔尼,而英語當中的「布列塔尼」(Brittany)一詞的意思就是「小不列顛」,由此可見此地人民和不列顛島之間的淵源關係。直到15世紀,布列塔尼是完全獨立的公國,處於法國和英國兩個大國的影響下。 1499年,布列塔尼女公爵布列塔尼的安娜(布列塔尼語:Anna Vreizh)嫁給法國國王路易十二,此後布列塔尼失去了自治權。 1532年,布列塔尼公國正式成為法國的一部分。路易十四上位的時期已經不錯了,他面對的是宮廷內部的強權馬薩林和孔代。
慘的時候是路易七世,年輕路易。路易七世虔信天主教,白天彌撒晚上懺悔,毫無生活情趣,和皇后阿基坦的埃莉諾不和。在他們結婚十幾年後,身邊出現了心機深沉的安茹亨利,亨利年方十八,心理年齡起碼三十八,他看中埃莉諾的諸多領地,兩人勾搭連環。終於埃莉諾和路易離婚,然後和亨利閃婚。路易七世覺得丟了面子,出兵去打亨利,反被亨利擊敗,喪師失地。亨利後來又拿下英國,坐擁法國大半和英格蘭,成為西歐最強勢的君主,後人稱他的地盤為安吉文帝國。安吉文帝國是後人的稱呼,並不是實際的國名。上圖的區域中,最紅色是亨利從父親那裡繼承來的安茹地盤。安茹下面的大片紅色,是埃莉諾王后的領地。安茹上面的紅色是諾曼底,是亨利從母親那裡繼承來的領地。海峽北面的英格蘭,是亨利通過戰爭和母親的關係弄到的地盤。粉色的布列塔尼,是亨利兒子和布列塔尼公爵女兒聯姻後得到。
---反觀法國國王,名義上擁有籃色邊界里的所有地盤。但實際控制的只有巴黎周圍的深藍色地區。周圍的淺藍色,是對法王較為忠心的封建領主。南面的一大片藍色,是圖盧茲伯爵的地盤。路易七世再不敢惹亨利,只好在亨利的兒子身上下功夫,挑撥他們去造亨利的反,收效不大,但造成了安吉文帝國內鬥的苗頭。在他兒子腓力二世即位後,利用亨利兒子們的爭鬥,搶走了無地王約翰手裡大部分法國領地。左邊是腓力即位的勢力圖,右邊是腓力去世的勢力圖。紅色是安吉文地盤,藍色為法王領地。綠色是效忠法王的地盤,黃色是教會領地。
腓力二世剛即位的時候,亨利王還在,雙方實力懸殊,腓力不敢公開打,私下裡挑動亨利的幾個兒子爭權奪位。老邁的亨利天天去鎮壓兒子們的叛亂,後在法國領地病死,獅心王理查即位。他弟弟約翰不服,私下和腓力二世結盟。理查能征善戰但心機不夠,粗暴倨傲。教皇組織十字軍東征,理查領兵前往,在前線立功很多,也結下很多仇人。他在前線期間,弟弟約翰密謀造反,理查從前線返回,半路被仇人利奧波德扣留,後轉交給神羅皇帝亨利六世,約翰趁機在英國登上王位。亨利六世和理查也有仇怨,但更缺錢,他向安茹家族索價贖金十五萬馬克,安茹的法國領地態度曖昧,他們不喜歡總在海峽對岸居住的理查,而腓力二世又在後面勸阻。主要是英國人支付了大部分贖金。而腓力二世和約翰王試圖支付金錢讓神羅把理查長期扣留,但神羅在得到前兩筆贖金和理查本人的效忠保證後,釋放了理查。理查回國後,約翰不敢抵擋,放棄王位獲理查赦免。理查隨即領英國兵南下要報復腓力,雖然安茹地盤廣大遠勝法王,但南部領地不願反對法王,英國交付完贖金國力窮困,雙方打成僵持。腓力二世繼續收買挑撥安茹的法國地區領主,理查則迎來轉機,神羅皇帝病死,查理的侄子奧托當了神羅皇帝。理查聯繫神羅諸侯組成同盟,但尚未擊敗腓力,便在鎮壓叛亂時中箭身亡。他弟弟約翰再次登上英國王位。約翰上台後,先和腓力二世談和,放棄了許多法國領地。但腓力二世胃口很大,不久又借故攻打安茹的餘下領地。法國領地對他們的君主總窩在英國早已不滿,腓力的進攻勢如破竹。約翰幾次登陸作戰都失敗,花費的巨額軍費也招來英國貴族的反感。約翰為了對抗腓力,繼續和侄子奧托四世,德國幾個諸侯,法國的佛蘭德伯爵搞反法聯盟,腓力則針鋒相對和羅馬教皇結盟。教皇英諾森因為約翰不接受教皇任命的坎特伯雷主教,將約翰開除教籍。腓力二世組建艦隊準備以十字軍名義進攻英國。危急關頭,約翰豁出老臉,把英國」奉獻「給教皇,獲得教皇原諒,英國艦隊也擊敗了法國艦隊。約翰搞定教皇之後,認為反攻時刻已到,對法王進行了最後一次聯合攻擊。約翰帶艦隊從法國西南的殘存領地登陸,奧托四世和佛蘭德伯爵從東北部進攻。腓力二世領兵親征,在布汶戰役中大破奧托四世和佛蘭德的聯軍。布汶戰役後,奧托四世逃回德意志,後被反對派廢黜。反法聯盟土崩瓦解,約翰見勢不妙,撤回英國,再一次的軍事失敗導致英國貴族起來反對他,逼迫約翰簽訂大憲章。安吉文帝國也隨之消失,安茹家族只剩下英格蘭和很少的法國領地,卡佩王朝的統治鞏固了。看到後面的路易才反應過來和金輪法王的法王不是一回事。。
謝@anchorite邀請。在上課,回去填坑
家裡蹲民間歷史愛好者前來答題:「路易十四跑的快,全靠他媽姘頭馬薩林帶」,馬薩林死前已經把路都給小國王鋪好了,有錢有軍隊,地方貴族勢力基本都被他跟前任黎塞留打到泥兒里了,投石黨是最後的掙扎。國際環境,法國周邊一攤爛泥,沒有外部勢力干涉,西班牙已經沒太大實力介入法國內政了。
所以說,太陽王也就跟維多利亞女王一樣,趕上個好時候。
」你這資料屌炸啊,11世紀12世紀的故事直接拉到17世紀,這跨度,這腦洞
法王主要是因為龍象般若功大成了
想起一首詩。。。威廉戰死英格蘭,斷子絕孫阿基坦。香檳公爵牢里蹲,弗蘭德斯放獨立。刀光王叔拿封地,加入神羅保平安。忽接諸侯書一封,苟利國家生死以。
建議樓主開一局王國風雲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世紀歐洲普遍採用封建制度,而不是由中央指派官員進行管理?
※誰能比較一下克倫威爾(Cromwell),羅伯斯比爾(Robespierre)和拿破崙(Napoléon)這三個歷史人物?
※為什麼歐洲能有女性領主?
※東歐德意志人的歷史淵源是怎樣的?
※歐洲小國摩納哥有本地人和窮人嗎,在摩納哥生活是怎樣一種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