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國外音樂學院就讀的經歷是怎樣的?
我即將就讀於國內一所大學的音樂專業,作曲方向。
我有一個現在看起來還很可笑的目標,我想去追尋更純真的音樂。不知道在國外音樂學院就讀的經歷如何,不過據我個人觀察,身邊好多人學音樂的目的性太強了,是那種相當功利,投機取巧的想法。也想大家談談從國內到國外,語言這一關是如何克服的。
卸腰
首先我不太知道你所指的「更純真的音樂」是什麼。不過我覺得作為一個作曲專業的學生和未來的作曲家,這個目標一點也不可笑。但是這應該會涉及到所謂音樂風格的問題。不管你說的「純真的音樂」指的是什麼風格,作為一個學現代音樂的作曲學生,你必須學會那種標準風格的現代音樂作品的寫作(說白了差不多就是拋棄功能和聲,將協和音響和不協和音響平等看待,織體上的相對細化,或者乾脆走得更遠——用先鋒派的手法寫作)。因為,雖然可能國外音樂學院作曲系在錄取要求上都會寫明:我們接受任何風格,木有偏見,但是,如果你遞交的作品中沒有至少一兩首這種現代風格的作品,估計教授不會對你的水平和潛力有信心。所以,哪怕你不喜歡這種風格,至少也要證明自己會寫這種風格。這是你進入國外音樂學院的一個入場劵。
下面再來說一下在錄取後的學習狀況。因為我是在美國讀的音樂學院,所以只說美國的情況了。大多數學校會在第一學期開學的第一周對所有新錄取的研究生進行摸底考試,考試內容分為theory(包括樂理、和聲、曲式、復調)和音樂史(從中世紀到現代)。考試的目的不是為了折磨你,而是為了查明你哪些必要的音樂知識有欠缺。如果你哪塊考掛了,研究生學習期間就要去補相應的課。這些課考過了才能畢業。
在美國音樂學院學作曲,其實大概就是兩塊的內容,一是一對一的作曲專業課的學習。這個和國內上法其實差不多。和老師上課也是要講緣分的=_=碰到跟你對路的老師,你就會進步很大,碰到跟你不對路的老師,兩人鬧翻都有可能。不過美國作曲系的導師制度和中國不一樣的一點是,美國音樂學院鼓勵學生每年或者每學期都跟不同的作曲教授上課,這樣可以接觸到更多的觀念和方法。所以,十有八九你也是要在學習過程中換老師的。
除了作曲專業課,另一部分就是音樂理論和音樂史的大課了。説是大課,其實一個班最多也就20多個人。我個人覺得,其實在美國讀音樂學院,最值得的地方,就是對這些專業必修課的學習。等你在美國讀完幾個學期的音樂史課程,你會發現你出國前那個大學的音樂史老師簡直就是個渣了,你會發現現在你懂的比他還多到不知道哪裡去了。音樂理論這塊你也要學好,因為今後畢竟還是要靠教這個吃飯的。
上課的總體感覺就是,老師不會逼著你去做什麼,但是每門課的要求都很嚴格,也很清楚。每門課幾個學分,幾次作業,幾次presentation,幾次考試,考試形式是什麼,每項占期末總評多少,期末總評多少算A,多少算B,這些都會在學期開始的時候請清楚楚告訴你,然後學期過程中就沒有人會逼著你去學習了。期末的時候,你完成得怎麼樣,就是什麼分數。過就是過,掛就是掛。所以,其實美國上學這東西,還是全靠自覺。
關於如何克服語言關,這點你一定要聽我的!首先,既然你要申美國的音樂學院,一定要考托福的,對吧。雖說大部分學校的分數線要求是80分,但是我可以向你保證,哪怕你考到90分,剛來美國也是聽不懂上課的。為啥?因為托福根本沒有音樂專業的辭彙啊。另外,托福考得再好,那也就是個強化性質的語言訓練,等你到美國,完全處在一個母語環境中,剛開始肯定還有不適應。所以,我的建議是:考完托福後,千萬別把英語丟了,一定要干兩件事:第一,弄一本格勞特的西方音樂史或者Craig Wright的Music in the Western Civilization來通讀,把裡面的專業辭彙盡量都搞懂。 你要知道,音樂史上很多內容,都是德語、法語、義大利語或拉丁語原文的。看音樂史的時候,那些重要作品和著作的標題,也是要用原文記下來。第二,找一部自己喜歡的美劇(推薦情景喜劇,推薦《老友記》),把字幕遮了,反覆看,直到自己在沒字幕的情況下可以完全看懂。這時候你要知道,看美劇是為了學習聽力,不是為了娛樂,別覺得無聊就停止訓練。這是在練習,不是在娛樂。大致就是這樣了。反正我出國前托福才考91,但是考完以後沒有停止學英語,以上方法就是我的方法,所以好不誇張地說,我到了美國後,幾乎沒感覺到任何語言障礙。老師上課我也能聽懂,我作為助教也可以給本科生上課作輔導。倒是我的幾個學弟學妹來了美國跟我吐槽說英語好難,聽不懂,我才意識到原來我英語這麼好,蛤蛤=_=
最後,關於你說的「國內好多人學音樂的目的性太強了,是那種相當功利,投機取巧的想法」,我個人覺得這點本身沒什麼不對。我覺得學藝術的人想出名是個很正常的事情啊,學藝術的人應該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錶達自己。但這種表達一定是要通過自己的作品和演奏,而不是通過一些別的方法。你問我目的性強不強,我覺得我也強。我學作曲,當然是希望更多的人能聽到我的作品。別人喜不喜歡我的作品我不管,但是作為一個作曲家,曝光率是一個很重要的東西。作曲家對曝光率的追求,這是一個職業要求。你千萬不要覺得這是一種功利的想法。你作為一個學作曲的人,將來要從事作曲行業的人,一定要知道這一點:要在這個行業內立足,一定要學會多宣傳自己的作品,多多讓你自己的名字被需要知道的人多聽到。別想著自己不求功利,躲在自己的世界裡搞自己的音樂。我可以這樣說,如果你是個業餘愛好者,那你躲在自己的世界裡搞自己小眾的音樂,僅僅給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聽或者只給自己聽,那是你的自由。但是如果你把作曲當做職業,那麼宣傳自己的作品和音樂理念,就是你的職責,就是你的職業道德,你應該大張旗鼓地去做這個事情。謝邀邀請我幹嘛...我連護照本都沒讀書也只讀了國內不起眼的一所音樂211
就讀於一所歐洲的音樂學院作曲專業。就是那種,和國內音院同學說起來都會很驕傲的學校吧。在回答你問題之前我想分析猜測現狀。第一,你說你即將就讀一所大學的音樂專業作曲方向,可能並不是九大音院的作曲系?第二,你認為學音樂的人有很多目的性強的,可能是接觸群體的問題?第三,純真的音樂,對於純真的音樂你有一個很好的定位嗎?第四,鹵煮出國留學想去哪個國家呢?--------------------------------------------------------------------------------------好好回答問題~1.在國外音樂學院就讀的經歷如何?不可否認,你會得到更好的社交圈。而且你的周遭基本都是國內同輩人中專業比較牛逼的角色。教授都是提前聯繫交流過的(作曲系提交作品),你有權選擇一個在業界做的不錯的教授或是性格相投的。同學分為兩類,學神和學霸,也就是天才和勤奮。你的生活中音樂會佔有比較大的部分,學校每天都有音樂會,也有很多考團的機會,有國際知名的演奏家過來。大家也有目的,或者可以說是野心。不過確實也是對自己專業非常認真,大部分都很喜歡。
上面說的都比較概括,舉個例子吧。你周遭的人大部分都希望成為職業音樂家或演奏家。(或許我說的是關於在國外名校就讀的經驗,難免有失偏頗。)
2.語言這一關是如何克服的?無法回答你如何克服,因為關於各種語言教程不要太多。但是如果你想考到一所不錯的學校,沒有人會說的不好。在面試時你就會發現,所有考生都是很流利的英語或者本國語言。特別是作曲系。教授們更喜歡能準確闡述自己觀點的學生。上學後就更不用說了,環境會造就你。3.追尋更純真的音樂?純真的音樂,不太理解你指的是什麼。現在純作曲(鹵煮應該不考慮電影配樂或者電子之類的吧?)基本都是寫新音樂了,當然有些學校有傳統作曲(比較少)。你可以先嘗試聽聽Stockhausen或者Gubaidulina的東西,看看能不能接受。當然,如果你要寫新音樂,就要有非常好的傳統功底,但是你確定你現在的老師有很好的傳統功底可以教給你嗎?畢竟中國的好音樂老師少(大多集中在三所音樂學院,你們懂的),作曲就更不用說了。------------------------------------------------------------------------------------------------------不知不覺傳遞了很多負能量,但是仍然希望能夠幫到鹵煮。曾經有一位國內泰斗級的作曲教授說過「作曲不可教」。所以都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了。其實我覺得這個問題挺複雜的,因為國外其實每個國家,每個地區,每個音樂學院,甚至老師都有差異。。。這是我真真切切的感受。。不過要說一種共性的東西(但一般共性的東西都不能全信,因為不是特別客觀),那就是至少老師與學生間的關係沒有國內那麼死板,雖然說歐洲的公立音樂學院相對於美國英國,或者一些私立,老師還是稍微有號召力一點,但相對於國內一個老師定終身,「一手遮天」的感覺還是要更靈活一點。
然後作曲的話,因為我不是學作曲的,我也不是特別能在專業性的層次給予你什麼幫助,但作曲本身你們應該是要分有什麼路子的,比如寫民樂,交響樂,聲樂各種什麼的。所以看你的路子而言,你要好好考慮以後的方向。
其次本人在意呆利,專業美聲。自己也有很多高中同學在美國 德國 英國 奧地利等各個國家學音樂的各個專業。。。從他們的敘述其實整個大環境來說都還是看個人。。。(這點特別適用於歐洲)比如意呆利我可以準確的說很多東西其實是浮於表面的,它的音樂當面整體沒落,特別體現在樂器上。聲樂來說還有一個氛圍,和一些機會。但學校所能帶給你其實非常有限。說白了就是在這種環境下,能不能學好完全看個人,有可能非常好(因為畢竟有那種氛圍,這點國內比不上和機會),也有可能非常差(我見過很多,那些人還各種沾沾自喜感覺自己瞧不上國內。。不知道哪裡來的優越感),但像有些國內其實很多時候更像一個產品線上出來的,可能都能達到一個水平線之上,但要有質的突破或許比國外難一點吧,但我一直覺得在音樂這條路上能否走出來,決定權一直是一個個體現象,而非外在因素。在本人在歐洲的公立音樂學院和歌劇院研究所念了兩個碩士文憑,在國內還有一個鋼琴演奏的碩士文憑。覺得還是有資格說一下的。
首先,"國外"這個概念過分寬泛。美國的和歐洲的,乃至日本的音樂學院學制、考試規則上都沒有什麼可比性。以下答主我只能在歐洲義大利的學院來說明。
請先做好吃苦的準備請先做好吃苦的準備請先做好吃苦的準備。
重要的話要說三遍。
我同時經歷過考研和國外留學。兩者比較起來,國外的困難更甚。比起國內考研的壓力都在那一考定終身的考試上,國外留學的困難更多,更瑣碎。可能今天你選課沒選上,明天註冊考試發覺系統把你名字漏了,再後一天你發覺你租的房子沒合同,必須連夜搬走……等等等等。這裡困難都不期而遇,許多事情疊加在一起,使得我個人覺得要比國內考研難很多。
相比國內完善的輔導員和教務處系統,這裡的音樂學院沒有任何類似系統。想選啥課?自己去找導師約談。導師的這門課還沒開?等著或者換導師。課程結束了想考試?自己上網註冊考試日期。否則考試名單里不會有你。我需要修多少學分?自己上網查。罷工沒法參加考試?自己去和導師商量。
這裡解釋下。我們這裡的課程和考試不掛勾。一年有三個考試周,在課程結束後你可以自由選擇考試時間。是的,國內很多你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情這裡都要自己DIY。
相比國內有班長,有輔導員,有學習委員。國內有關於你課程的每一件事情都會迅速地傳到你耳中。可能是早上宿舍長的一聲通知,可能是輔導員在樓下貼的一個紙條,也可能是導師的一個簡訊。習慣了國內這套完善系統的中國留學生來到義大利會覺得超級不適應。
因為在這裡沒人通知你。當你費勁心思地找到你選的某一門課的教室時,你會發現你的外國同學早就泰然自若地在教室就座了。即使你們之前已經相談甚歡並且互相交換了聯繫方式和WhatsApp。當你因為罷工公交停運而幾乎徒步趕到學校,卻發現考試照常進行了並且除了你和個別其他留學生外,每個同學都按時到場了。
當然,這幾年隨著中國留學生數量的崛起,上述情況有了很大改善。
至於語言問題,這個其實和英美國家留學區別不大,這裡就不展開了。
至於我後來念的歌劇院研究所,那更多地是一個職業的環境,相信對題主沒有太多幫助。
目前就想到這些,有什麼會繼續補充。有疑問的也可以在評論下提問。
因為在這裡沒有我五年後再來答
我在國外讀現代樂專業.
國外音樂學院申請時要求發作品,根據學校的要求你把你的歌曲給他就是了,通常要求2-3種不同的風格曲子.提供你最高音樂的學業證明去申請,過了有入學考試,你簽證什麼的都搞定了就過去面試了.
一般考樂理,是作分析題目
歷史考試,這個比較難需要用聽力來回答問題,從巴洛克-現代的.
視唱考試,8小節樂句和節奏聽寫,4聲部和聲聽寫.
然後作曲專業就是給作品,樂器專業就要演奏不同風格的曲子,現代的就彈爵士樂.
只要不是太差勁,一般不會拒絕你就讀,只是如果考差了要補課程.
英語方面....這個我沒什麼好建議給你....我在國外讀的高中文憑,大學免我語言考試,但我的經驗是英語最好與一門學科同時進行,比如用英語學經濟學,這樣英文是學得最快最準確最有效的,注意英文發音能幫助你聽,你發音和西方人一樣你才容易聽懂他們說話,運用你音樂的聽覺理論去分析他們講話吧.
最後是上課,你會發現...樂器主修課或者說你的作曲主修課簡直像自學,你要準備好問題在上課的時候問老師,一般老師幾乎不會教你去做什麼....大部分時間你要自己去調研回來不懂的去問他....
其餘的大課,研究生多是做調研的(Research).
本科的話分現代樂和古典樂專業,有合唱團,樂理,視聽,歷史(聽力考試和寫論文),古典樂器合奏(古典專業),現代樂隊訓練(現代專業),大師公開課,然後有一些小的選修科目.
最後,學的時候你要發現自己專長在哪裡,如果你的技術一般般(彈琴或者作曲),你就要考慮以後是音樂教育或者音樂商業.還有就是你出去了你會覺得國內的音樂教育太膚淺了....一開始你會感到自己和別人差距很大,要熬過這個階段,別放棄自己為什麼學音樂,所以學,有目的性是很正常的.
至少在美國,語言一關對於考藝術的同學還有很有偏向的,以美國最著名的伯克利為例。本科最低托福要求72,雅思最低要求6。不過這只是你能申請或者免試語言關的基礎。試音和面試(Audition and Interview)才是伯克利音樂學院等音樂專科學院的重點,另外音樂專科的美國大學,大多學費在35000以上。所有音樂專科學院都有自己的音樂節或音樂賽事,這類活動是有志於此的同學們真正需要的社交和人脈資源。更多音樂學院的入門成績和學費信息請看我的專欄:唯有音樂不可辜負|細數全美頂尖音樂學院 - 一起點撥 - 知乎專欄
推薦閱讀:
※推薦一些聽了會上癮的歌( ????? )?
※有哪些簡單錄音編輯軟體?
※我們是否需要更好的耳機?
※為什麼戴耳機唱歌會嚴重走調,但歌手在錄音棚錄歌不也是帶耳機么?
※哪些因素導致了《中國好聲音》和《聲動亞洲》這兩檔音樂真人秀節目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