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先驗哲學怎樣克服了休謨的懷疑論?


謝邀~實際上關於康德的問題我每一個都有看,但是不是每一道都有答。其一是水平問題;其二實際上像題主這樣的問題我想知乎里能回答的有一大片(譬如@ 羊村哲學黑店的一些大神),只不過如果說得詳細點能給出一篇論文,說得不詳細又難以讓初學者理解(糾結~)。

我盡量寫得簡單點,然後給出一些參考資料,希望中山哲學的題主能夠有一顆自我閱讀的心~

首先給出題主需要注意的點:

題主在問「怎樣」時首先要弄清楚到底「有沒有」:國外如阿利森認為從康德的角度論證了先驗觀念

論解決了休謨問題;而保羅·蓋耶認為康德並沒有完全解決休謨問題(所以可以說這本身就是一個有一定爭議的問題。那麼我們只能基於一點:康德出於批判哲學的立場轉換了這個問題的視角,給予了它更深入的解釋來談談這個問題)。

當然還有一個大哲學家家認為是解決了休謨問題的,就是康德自己~我們只能以康德的角度寫一寫。。

一般來說現在可以開始介紹背景了~但是題主既然有基礎,還是簡單地介紹一下便好。

背景就是:a)理性主義的獨斷論。如對康德有較大影響的沃爾夫式的哲學,他們不能產生牛頓物理學所表述的知識,而由於這一原因,他們對超經驗的實在的形而上學思辨就被認為是獨斷的。

b)經驗主義的懷疑論(就以休謨為代表)。他們的結論就是不存在任何科學的知識。

於是,康德便拯救了形而上學,而又並沒有攻擊科學。。。。

題主的問題當然是針對b)來說的。休謨嘛,認為任何因果性都是「經驗性的聯想」(所以產生了題主說的懷疑論)。康德嘛,一句很著名的話:「我坦率地承認,是休謨的意見在許多年前首先打破了我獨斷論的迷夢,並且給我對思辨哲學的研究中指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方向。」

進入正題。在此再次提醒一點:「我們並沒有經驗或者感受到因果性」,關於這一點,無論是康德還是休謨都是認同的。康德只是不同意休謨把因果性僅僅解釋為將我們稱之為原因和結果的兩個事件聯繫起來的心理習慣。

康德的」克服「之道,」解決「之道:我們並不是從感性經驗中而是從理性的判斷能力中(能力!!!你懂的)先天地獲得因果性的知識。(我們之所以能夠說一條規律具有「普遍必然性」,並不意味著事物本身自在地具有這樣一條總是起作用的規律,而是表明這條規律是我們在作判斷時的一條「先天有效」的規律。

然後就是「先天綜合命題」出場了,「男人是有小JJ的人」和「一切結果都有其原因」是不同的,先天分析和先天綜合。如果這個不清楚的請參考《未來形而上學導論》官方頁碼270。

那麼憑什麼結果和原因就綜合了?(即「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其實這個問題想搞明白就可以把《純批》看完了。。。。

憑的就是先驗演繹,如題主所說康德的先驗哲學。(康德通過對包括因果性在內的純粹知性範疇的「先驗演繹」而解決了,這就是追溯到這些範疇之上的最高的先天根據,即先驗自我意識的「本源的統覺的綜合統一」。正是認識主體的先驗自我意識的能動的統覺作用通過十二類範疇把一切經驗對象綜合起來,才使我們獲得了各種知識中的「先天綜合判斷」,建立起了有關對象世界的可靠的科學知識體系,這就是所謂「人為自然界立法」。

「哥白尼式的革命"閃亮登場(不清楚請參考任何版本哲學史)。

所以,因果性等範疇(一定要注意因果性只是康德哲學諸多範疇中的一種,只不過它的地位不一般,然後這裡又和休謨相關,所以拿出來講)是先天的,知識只是這個範疇對經驗性要素(或者說叫感性經驗材料,不能是經驗,不知道參考鄧曉芒老師《純批句讀(上)》P83)的運用.

它們如何能夠恰當地聯結在一起呢?康德為它們設想了一個過渡的中介,這就是所謂「圖型」,又叫「時間圖型」,因為它主要是由「時間的先驗規定」所構成的。「一種先驗的時間規定就它是普遍的並建立在某種先天規則之上而言,是與範疇(它構成了這個時間規定的統一性)同質的。但另一方面,就一切經驗性的雜多表象中都包含有時間而言,時間的先驗規定又是與現象同質的。因此,範疇在現象上的應用藉助於時間的先驗規定而成為可能,後者作為知性概念的圖型對於現象被歸攝到範疇之下起了中介作用。

…………

到此為止,康德實際上就證明了這些範疇是先天存在的,當然經驗性要素還是必不可少的。題主也千萬不要以為康德就此說明了理性直接就能先天地判斷一個因果命題正不正確,他所給予的是」自然科學從此就有了『打官司』的法庭,理性也就恢復了自己的絕對權威。「

小結:說明題主這個問題等於就把康德的《純批》說一遍,意義不大,還是要讀一讀。

我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也跟我的好友做過交流,他的觀點分享給你,也算是總結:休謨懷疑論的核心是因果關係問題,在他看來,因果關係的先天性(必然有效性)是不成立的,這只是我們習慣造成的,不具備有效性。…………

康德認為休謨的反駁的失敗在於休謨未看到事物發生的先驗性,因而他將這一問題的解決歸根為這一問題的解決,即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在這方面,他所採取的辦法是經驗論與唯理論的綜合。實際上,可以說康德的整本書都是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實際上,他分為四個問題來逐一解釋)。所以,在他看來,只要他的先驗哲學的成立,休謨問題也就克服了,因此,可以說康德對休謨問題的克服的關鍵就在於他哲學先驗性的成立。…………

另外,補充一點,我認為康德對休謨問題比較針對性的回答在於第二個問題,尤其是第三個二律背反,涉及因果性問題,但這與休謨所提問題關鍵並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視為對休謨問題的直接回應,但可以參考著看,也許會有所收穫。所以我更傾向以康德的整體論述最為這一問題的解釋,而不以某一部分作為對於這一問題的專門回復。它不像康德對笛卡爾的反駁,有專門論述。

PSSS:文中非加粗斜體字參考鄧曉芒老師《康德論因果性問題》,可以看看~另,本回答參考了N版本哲學史和《純批》。。。說來說去這問題,等於複述康德,沒自己的想法,唉。


羊村萬歲!!!233

簡要講講,闡開答太多了=,=

這道題應該放置在哲學史中會看得更清晰一些,去找兩本哲學史讀一下吧。。。

1,休謨的懷疑論幹掉了什麼?

休謨的懷疑論摧毀了推理過程的可靠性,普遍必然的理性是否存在是存疑的:我們的推理過程所依賴的因果關係,有可能僅僅依賴於經驗的習慣性聯想。「原因和結果的發現,不是通過理性而是通過經驗」(休謨:《人類理解研究》,呂大吉譯,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九年版,21頁)

但是休謨的懷疑論依靠的經驗本身又並不是完全自明而清晰的,因而經驗本身也並不足以成為知識的基礎。

2知識論的命題

18世紀的哲學家們至於探討這麼一個命題:我們如何認識命題X?

這個含混的命題構成了知識論的核心,也造成了這樣的混淆:什麼是像X這樣的命題的正確性是如何被證明的(依靠理性的推斷)與我們如何獲得對於X的知識或者說印象?或者說我們如何認識到命題的正確性(無法消除經驗的困擾)兩者被擱置在一起進行討論。前者需要討論的是包含在通常經驗中的判斷的類型和範疇的種類,後者關心的是關於我們知識的材料或者信念或者態度的「來源」。

邏輯演繹並不能取代歸納法,我們無法從概念的推理得出基於粗糙經驗的歸納。

3,康德的做法

康德為了考察知識的基礎,思考自然科學史何以可能的,不再嘗試考察心物是如何一致的(人的認識能力是如何符合事物的),而是考察對象是如何被知覺的(認識對象是如何符合我們的認知形式)。這就是康德所做的工作。我們開始考察我們思考的形式:最一般的概念和範疇,諸如時間,空間,因果性,物質性等等。

哥白尼式革命么,就是顛倒了考察問題對象的優先性,轉向了人的思維而不是世界。

這個湯圓被我承包了~板載~XD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我基本認同鄧曉芒老師的看法,就是康德並沒有真正從理論上駁倒休謨,只是以事實來回擊。

理由也很簡單,就是如果站在絕對懷疑論的立場上,是無法理論上真正駁倒的,因為你提供的一切論據都無法讓他信服,因為通常我們爭論問題,總是需要建立在一個雙方都認同的點上,也就是所謂的戰場,如果雙方都站在自己的山頭各自為陣,是沒法交火的。

再說回康德與休謨,在鄧譯《純粹理性批判》中的86頁(B127-128),也即先驗演繹開始前的準備工作的第14小節」向範疇的先驗演繹過渡「中,他對休謨有一段論述:

」大衛-休謨認識到,為了能得到這種知識,必不可少的是,這些概念必須擁有自己先天的起源。但由於他完全不能解釋,知性怎麼可能一定要把那些本身並不結合在執行中的概念思考為倒是在對象中必然結合著的,並且也沒有想到,知性或許通過這些概念本身可以成為它的對象在其中被發現的那個經驗的創造者,於是他就被迫把這些概念從經驗中推導出來(也就是從一種由經驗中恆常的聯想而產生的主觀必然性即習慣中推導出來,這種主觀必然性最終被誤認為是客觀的)但他接下來做的非常一致,因為他宣稱,憑藉這些概念及其所導致的原理,要超出經驗的界限是不可能的。但這兩位(洛克和休謨)所向處的這種經驗性的推倒,並不能與我們擁有的先天科學知識、即純粹數學和普遍自然科學的現實相一致,因而是被事實所駁斥的。「

好吧,這段話有點長,但對於題主這個問題而言,有實質意義的就是加粗的這部分。

概括這一段的意思就是,休謨發現從經驗中根本推不出這些先天的概念、範疇,但他經驗主義的立場否定了知識的先天來源,所以只能訴諸一種」習慣性的聯想「,就是是我們主觀上強加給事物之間的聯繫。

康德面對休謨的質疑,理論上其實是毫無辦法的,因為你不能讓說服休謨有先天範疇的存在,他不信或說是主觀的我們無能為力,於是康德就藉助已形成的科學知識來反駁,因為沒有這些先天概念與範疇,科學根本無法建立起來,你休謨要是否認了這些先天的東西,那就等於否定了以數學、物理學為代表的科學成果,你是站在科學的對立面的,所以說康德是事實來反駁休謨的。

當然,沒有理論根據似乎不能讓人完全信服,因而康德並沒有真正克服休謨問題,正如之前所說,他們沒有一塊戰場,因為他們之間都始終堅持的理論立場上。

以上


「簡單地說」......

休謨的懷疑論主要表現為對「因果性」作出如此懷疑:我們能經驗到「太陽曬」,也能經驗到「石頭熱」,但卻無法經驗到「因為太陽曬,所以石頭熱」。而我們之所以覺得這兩件事之間存在因果關聯,無非是因為它們經常相伴而行,致使我們產生了習慣性聯想。所以說,因果關聯只是我們的一種說法、一種解釋而已,而非客觀實在本身所具有的,沒有什麼必然性。

而康德則認為,因果範疇是主體所固有的「有色眼鏡」,主體在經驗事物時就是按照「因為...所以...」的方式在進行的。如是,則因果範疇依然具有必然性,只不過不是因為它來源於客觀實在,而是因為這副有色眼鏡是摘不掉的——凡理性存在者的認知過程必然如此。

但是,康德是否由此便認為「因為太陽曬,所以石頭熱」中的聯結是必然如此的呢?

並不是。

這副有色眼鏡只告訴我們凡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至於具體的因會導致什麼果,具體的果來自什麼因,是不知道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作為結果的「石頭熱」,也可能緣於「有人潑了開水」。

那麼,到底,康德怎樣克服了休謨的懷疑論呢?

到底,康德算不算克服了休謨的懷疑論呢?

只有天知道。


康德根本就沒克服懷疑論,因為懷疑論在理論上幾乎是無懈可擊的,所以康德沒有去反駁懷疑論,而是直接繞開了


以下為更新版:

老師曰:「康德只是看似克服了休謨難題。」

《純批》包含了康德面對休謨難題給出的解答。休謨難題指的是由於知識來自經驗,而經驗是具體有限而確定的,沒有人能超越具體有限而確定的經驗去驗證普遍必然的知識(如科學)在理論上要求的普遍必然的事實,因此普遍必然的知識就沒有了存在基礎。這一點類似《三體》中的「農場主假說」:

「一個農場里有一一群火雞,農場主每天中午十一點來給它們餵食。火雞中的一名科學家觀察這個現象,一直觀察了近一年都沒有例外,於是它也發現了自己宇宙中的偉大定律:每天上午十一點,就有食物降臨。它在感恩節早晨向火雞們公布了這個定律,但這天上午十一點食物沒有降臨,農場主進來把它們都捉去殺了。」

前康德時期的哲學家一般都批判休謨缺乏對存在普遍必然知識的信仰,而康德則意識到這個問題與信仰無關,休謨質疑的是普遍必然知識的基礎。

康德的解答則是通過一些論證指出不是所有知識都來自於不能驗證普遍必然的後天經驗,這樣就「看似解決了休謨難題」。

康德從「判斷」入手解決這一問題。其將判斷分為「分析判斷」與「綜合判斷」,前者如「人是動物」,即只需分析「人」這個概念即可做出這一判斷;後者如「人會說話」,即不僅需要分析「人」這個概念,還要知道其它信息。康德指出分析判斷必然是先天的(僅通過邏輯演繹得出,這很明顯),但並不提供更多知識,因為判斷所提供的所有知識都已經在被判斷的概念中。而綜合判斷可以是後天的(需要通過外部經驗得到),但這就必然要依賴具體有限而確定的經驗。

而先天的綜合判斷如果存在,那麼就能不依靠外部經驗得到新知識,這樣就能解決休謨難題。所以問題轉為論證先天綜合分析何以可能。

通過一系列論證,康德指出人與生俱來的時間空間直觀認識讓純粹數學先天綜合判斷成為可能;指出人與生俱來的知性讓純粹物理學先天綜合判斷成為可能。這個論證過程比較複雜,此處就不列舉了。

然而,康德雖然指出人具備先驗的與生俱來的知性,但「思想無內容則空,直觀無概念則盲」,知性不過是人的一種官能,知識的產生需要知性和經驗共同作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因此我們不能使用知性去得到超出經驗範圍的知識(此種情況下只有知性而無經驗)。由此康德將認識的經驗範圍內的認識對象稱為現象,將其外的認識對象稱為本體。知識只在主觀經驗範圍內有效。如果超越經驗的界限去認識本體,就會陷入先驗幻相,就不知道有沒有效了。

由此,知識的特點首先是經驗的實在論(在經驗範圍內是有效的),其次是先驗的唯心論(僅在經驗內有效所以是主觀的)。但康德重點在經驗實在論而非先驗唯心論,即知識只要在經驗範圍內有效即可。

康德的這一套類似以下這幾則論語: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子罕》)

「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

所以康德並未消除休謨難題,只是指出人的認識確實有限,但由知性所獲得的知識在經驗範圍內有效,可以使用。而我們不能因此放棄對知識的追求,要擴大經驗的範圍以便增長知識。


1 雖然康德和休謨在同一個問題上意見相反,康德認為世界有必然聯繫,而休謨沒有,但這並不蘊含康德駁倒了休謨。

2 兩個人的承認的哲學前提就不一樣

康德承認對象的綜合統一性,承認自我的邏輯同一性,承認先天綜合命題的存在,康德是在這些哲學前提下發展他的論證的,而這三個論題休謨都是反對的。

3 康德沒有駁倒休謨 是因為康德沒有承認休謨馬賽克的哲學前提,而是根據不同的前提得出世界是必然聯繫的這一結論。

4 康德也可以被認為駁倒休謨,如果你認為休謨的經驗主義假設太弱以至於讓人無法接受,但這樣做的話你要被迫負責解釋你哲學前提的優越性。

大體上,休謨的論證是有效的,如果想反駁他就只能反駁前提,但休謨的經驗主義的前提一向以弱而著稱,這導致直接反駁其前提也成了很困難的任務。


康德沒有完全反駁休謨,在哲學上,休謨是無法反駁的,然而在現實中,沒什麼卵用。

休謨和康德的時代,牛頓已經成神,萬有引力可以精準的預測天體的運動,大家已經臣服於科學知識,認為世界是存在普遍規律的,牛頓就發現了。歷史上,物理學家從來都會影響哲學家 。

休謨偏偏說不。

按照牛頓,因為有萬有引力定律,所以蘋果離開樹枝就會落到地面,而不會飛到空中,人類所有有記載的經驗里,到休謨為止,沒看到過蘋果不落地的。休謨你還能怎麼懷疑?

休謨說,蘋果落地只是一個現象,這背後的原因,我們看不到啊,看不到的就就承認看不到,我只承認我經驗到的,所謂的因果關係只是人自己的心理感受。而這也無法保證一直有效啊,縱然你觀察一億次蘋果落地,也無法確保下一次繼續落地啊。你觀察過的迄今為止的黑天鵝都是黑的,無法推導出世界上所有的黑天鵝都是黑色的。

因此,按照休謨的觀點,所謂的萬有引力定律根本不是什麼客觀世界的必然規律,只是人們,甚至牛頓自己想出來的一種主觀解釋,而且也不保證未來一直有效。

其實他的觀點,放在現在來看是對的,很超前啊,後來的確有相對論、量子力學都超越了牛頓力學。但是當時的哲學界科學界都不接受休謨,覺得他無理取鬧,因為他的哲學觀點實在和偉大的牛頓定律時代的人類對自己認知能力的崇拜之情差得太遠,但是也沒有人能反駁的了他。

康德出現了。

康德說,你的經驗之所以能認知這個世界,是因為在經驗之前還有個先天的理性存在。比如,你雖然不承認因果關係,但是你也承認蘋果從樹上落是先,到地面是後,這個時間的觀念是先於你的經驗的。而且樹有高低,這個空間的概念也是先天的,沒有這些先天的觀念,你根本就無法感知這個世界。

所以,康德說,我們的確存在一種先天的理性,即便在我們沒有獲得任何經驗和知識時,也是存在的(12個範疇),我們所有的認知就是用這些先天的理性去感知客觀的世界,我們只能認識我們的理性可以認識的世界,至於那個客觀存在的世界本身,我們是認識不了的。

打個比方,康德說,我們是戴了一副有色眼睛來認知這個世界的,而因果關係就是這個有色眼睛的一部分,在真實世界裡,有沒有因果關係,我們不知道,但是在我們可以認識的世界裡,是有的,因為我們的眼睛就有因果關係。

所以,蘋果落地在客觀真實世界裡是怎麼回事,不知道。但是在我們人類自己的認知世界裡,就有因果關係,牛頓發現的就是啊。

康德沒有完全駁倒休謨,他甚至部分的同意了休謨的說法。康德的偉大在於他第一次指出了 ,我們只能認知我們可以認知的世界,先有我們的認知能力,後有我們認知的內容,客觀世界是存在的,但是我們不可知。康德讓大家又可以愉快的談科學了。

簡單總結下,休謨說,沒有必然成立的客觀規律 ,一切都是心理印象而已。康德說,有沒有客觀規律不知道,也不重要,但是主觀可以認識的世界裡是有規律的,也符合我們的認知。

休謨問題的進一步解決是卡爾波普爾,波普爾說,我同意康德,客觀規律有沒有我們不知道,我們只能認知我們可以認知的東西,但是我也反對康德,我認為在我們自己的認知框架里,也沒有什麼必然規律,在這一點上 ,我又是同意休謨的。但是這不意味著,我們不能繼續認知這個世界了。康德說我們只要假設我們的先天認知里有因果律就可以了,波普爾說,不需要,我們只要證偽就可以了,在沒有證偽之前,我們就選擇相信。

這,就是現代意義上的科學。科學不是永恆的規律,科學是在沒有被證偽之前人們相信的規律 ,而且科學是可以被證偽的。

與其說康德試圖反駁休謨,不如說康德借鑒了休謨革新了笛卡爾和萊布尼茨。

休謨至今仍然是神一樣的存在,無人可以反駁他,只是也沒什麼用。


剛好最近在看康德。。。從筆記里找了句簡潔明了的話答了

If intuition has to conform to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objects, then I do not see how we can know anything of them a priori;

but if the object (as an object of the senses) conforms to the constitution of our faculty of intuition, then I can very well represent this possibility to myself.

"Preface to the Second Edition [B]."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Trans. Paul Guyer and Allen Wood. Cambridge, 1998. P109


個人認為康德對休謨的處理是這樣的~

我們都知道,康德以前的哲學家都把自然看作是最根本的,詢問我們的認知能力怎樣能理解自然,而康德把「認知能力」當做最根本的,然後推演自然的「先天界限」,討論思想的主觀條件是否具有客觀有效性。這是康德回應休謨的一個基礎,記住「認知能力」這個基礎,後面的分析就相對明白了。康德所謂的先驗說的是:如果一種論證為了建立經驗的先天條件而超越了經驗探究的限度,那麼它就是先驗的,也就是在認知範圍之外的。康德所謂的「我」是指任何一個可以把自己識別為經驗主體的人。休謨主張我們的知識有著經驗的基礎,但是康德認為經驗並不是休謨所認為的簡單概念,經驗已經按照時間、空間、物質和因果關係這些概念組織過了。

康德認為:「我們」必須按照「範疇」來思考,所以,我們必須接受制約「範疇」至應用的那些「原則」為真。所以,我們可以「先驗」的知道,每個可以理解的世界(可能包含自我意識的世界)也必然會有受「範疇」支配的表象,只有當它看起來符合某些「原則」的時候,它才能有那種表象。也就是說,世界必須以一種讓我們能夠接受這些「原則」的方式呈現給我們;自我意識要求世界必須看起來符合「範疇」。所以,建立在主觀演繹基礎上的知性法則和建立在客觀演繹基礎上的先天真理是一樣的。認識者的能力與被認識對象的本質之間有某種極其特殊的和諧關係。正是因為這種和諧,先天知識才是可能的。世界如我們認識的那樣,我們也如其所是地那樣認識它。不存在不指向自然世界的經驗知識,我們的觀點本質上是關於客觀世界的觀點。

同時,也正是這種「我」才能提出懷疑論的問題「事物真的像經驗所呈現的那樣嗎?」,從而使懷疑論成為可能的條件也表明懷疑論是虛假的。

--------------------------------------------------------------------------------------------------------------

這還是第一次試著回答關於康德的問題~難免粗淺紕漏,還請各位多多批評指正~


休謨認為人類所認識到的一切都有可能不可靠。

而康德告訴休謨:人類能夠認識世界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形狀,時間,空間這些先天範疇。

也即你在懷疑之前,有些東西就是確定的。在這些確定的範疇下,你才能夠開始懷疑。

比如沒有形狀的概念,人類就無法認知物質。再比如1+1=2,你如何懷疑?


一. 問題的提出

人類究竟有沒有確定的知識?(所謂確定的,暫且可以被理解為絕對正確的。)

一般而言的「確定的知識」大約只有被嚴格證明過的知識,比如數學知識。上述「被嚴格證明過的知識」都應該被稱為「分析的」知識(即通過演繹推理得到的知識)。

那麼,那些沒有被嚴格證明過的知識呢?比如所有被稱為「科學」的知識?以及那些我們從不懷疑的常識?這些關於現實世界的知識的一個共性,就是它們都建立在因果律的基礎上,比如醫學知識建立在病因以及藥效的基礎上。休謨的問題是:「如果因果律是不存在的呢?」

二. 時代的背景

在休謨和康德的時代,由於牛頓的存在人們普遍相信科學知識的可靠性,但科學知識究竟為什麼可靠的問題要由哲學來回答。這個問題被稱為「知識論」。

嘗試回答這個問題的哲學家被分為兩大流派,分別被稱為唯理論和經驗論。(基本上你可以把他們理解為是氣宗和劍宗)。唯理論認為可靠的知識來自於天賦觀念(即先天的知識)和對天賦觀念的分析(即演繹推理),比如前面提到的數學知識。經驗論則認為壓根沒有什麼天賦觀念,一切知識都來源於經驗(即從後天的感覺當中被歸納出來的東西),這種被歸納出來的知識被稱為「綜合的」。

我們知道,歸納法是有自身缺陷的,即難以歸納所有的樣本,很難保證必然性,最著名的失敗案例有:「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

從休謨的角度來看,因果律也是從經驗中歸納出來的東西,受歸納法缺陷的限制。此外,由於一切經驗的基礎是感覺,而感覺是不可靠的。(關於感覺的不可靠性,參見笛卡爾的懷疑論,參見「缸中之腦」)。所以因果律也是不可靠的。

三. 康德的解決方案

請注意我們已經討論過的一些概念,先天的(天賦的)/後天的(經驗的),分析的(演繹推理的)/綜合的(歸納推理的),可靠的(理性的)/不可靠的(感性的)。

經驗論的優點是說明了觀察和實驗這些科學的方法是知識的來源,但缺點是等於宣布科學是建立在感性基礎上的,是不可靠的。

唯理論的優點是給出了可靠知識的範式——天賦觀念+演繹推理。但缺點是等於說知識是閉門造車的,不符合自然科學研究的實際。唯理論只能解釋數學,無法解釋基於實驗和觀察的自然科學。

於是,康德取兩家之長橫空出世了。康德生造了一個概念——先驗。創造了一種全新的「可靠」知識的範式——先驗形式+後天經驗內容-&>先天綜合判斷。解釋如下:

康德的解決方案實際上繼承了「天賦觀念」,但卻是一種特殊的「天賦觀念」——先驗。「先驗」是先天的,在經驗產生之前,規定了經驗的形式。由於一切經驗中蘊含著先驗,所以先驗可以從經驗中被「綜合」出來。比如「時間」就是一種先驗形式,時間不是客觀的,而是相對於觀察者而言相對存在的。(此處不展開,參見狹義相對論。)比如「空間」就是一種先驗形式,雖然我們的理性能研究四維以上的空間,但是我們的感覺經驗只能被限定在三維以下的空間。所以先驗既是我們的天賦,也是我們的藩籬。

所以先驗是,先天的、理性的、可靠的,同時是可以通過實驗和觀察從不可靠的感覺中被綜合出來的——是為「先天綜合判斷」。由於康德的腦洞大開,經驗論和唯理論被融合了,而且保留了兩家的優點。真正是以劍御氣、以氣御劍,人劍合一。

所以按照康德的意思,因果律是先驗的一部分。並以此回答了休謨的問題。

四、康德的局限

但問題是,康德理論的本質依然是獨斷的。懷疑論依然可以像懷疑因果律和天賦觀念的存在性一樣懷疑先驗的存在性。所以我以為,康德並不是解決了休謨的問題,而是彌補了唯理論的缺陷。康德對唯理論做了一次改良,提高了唯理論中經驗的地位,使唯理論去掉了「唯」字。所以康德的學說一般被泛稱為「理性主義」。

由於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對牛頓的顛覆,今天我們已經不再執拗的認為科學知識是絕對正確的,我們更多的接受「可證偽性」來詮釋科學。這一派才是休謨的真傳,在承認因果律和經驗的不可靠性前提下,「可證偽性」的一種相當不錯的解決方案。

五. 聲明

作者是一個外行,所以以上都是胡說,請勿被誤導。


休謨:「既然一切認識都是主觀的,那麼客觀有效性如何被保證?」

康德:「雖然一切認識都具有主觀性,但是依舊可以是客觀的。」

休謨:「啥?」

康德:「因為認識的來源我們雖然不能確定,但認識本身的可靠性卻是實實在在的,不然我也不會和你在這裡瞎扯。客觀性有效性,和事物本身沒有關係,而只和我們認識事物的方式有關係。也就是,客觀性的基礎並不是事物本身的規律性,而只是主體間認識的一致性。事物本身的因果性可以不存在,但作為認識的因果觀念大家都有,這就是科學知識的保證。」

休謨:「好吧,你說的很有道理,但我就問你一個問題:你咋知道大家的認識能力都是一樣的?」

康德:「……」


個人覺得康德的先驗哲學並未解決休謨的懷疑論,他是把這一問題消除而不是把它解決了。休謨的懷疑論認為我們經驗內的一切知識都必須以因果關係為認知條件,而因果關係也許只是出於我們愛好秩序的心理特點才把兩件先後發生的事物附加上聯繫,換言之,因果關係要靠什麼來保證它自身的正確性?而康德的先驗論卻認為因果關係的是人類腦中先驗的範疇,它們先驗地存在於人類的心靈里,無法也無須像科學知識一樣用經驗的觀點加以證明,這裡有一種很濃的神秘主義色彩。我個人傾向於認為康德是消除而非解決了休謨的懷疑論


他找出4大類,12種先天思維定式(書里稱作「範疇」),不是從經驗得來的。人類運用這4大類思維定式去靈活運用他們從自然界感受到的經驗。

  1. 關於的:單一性、復多性、全體性;
  2. 關於的:實在性、否定性、限制性;
  3. 關於關係的:實體與偶性、原因與結果、交互作用;
  4. 關於樣式的:可能性、存在性、必然性。

實際上,從現代科學的角度看,這些問題應該歸於解剖學,生理學,或者神經學研究的範圍。科學家一直在研究大腦個分區到底是如何協作的,以及人類的意識到底是怎樣產生的。

站在康德那個年代的角度來看,康德實際上已經被休謨逼到牆角了,因為休謨的理論太完美了。再回頭看這4大思維定式,真的就是先天的嗎?也不一定,康德自己這麼說,他也沒科學證明。就算放到現代都沒有一個科學的解釋。

所以我忘了是誰說的,如果你實在沒有時間,完全可以不用管康德,看看休謨就好了。康德好可憐。


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提出了三個哲學需要普遍解決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我們能夠知道什麼?

這是《純》首要解決的問題,既認識論的問題。我們應該知道我們知識的範圍在哪裡,用什麼能建成知識。

第二個問題:我應該做什麼?

這個應當建立在自由意志之上。一個自由人該做什麼(很明顯是《實踐理性批判》的東西)

第三個問題:我可以希望什麼?

這便是宗教問題了,解決的是道德和自然之間的相互統一。如何讓最大的德行配上最大的幸福。

而在這三個問題中,不解決認識論的問題則一切無從談起。

康德的理性主義思想,主要是歐洲古希臘哲學的延續,是西方的思維模式。

對應東方世界的思維模式,是如何呢?我用佛學思想解答一下。

第一個問題:我們能夠知道什麼?

我們的世界就是我們的心識構建的,萬法唯心,萬法唯識。我們應該靜下心來,才可以去除我們內心的無明、貪嗔痴,得到正等無上菩提,進入寂靜涅槃的境界。

第二個問題:我應該做什麼?

要達到寂靜涅槃的境界,要知緣起法與輪迴法。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緣起性空,沒有證得正等無上菩提,我們就會重新回到六道輪迴的定業。

第三個問題:我可以希望什麼?

希望自己無住、無願、無相,無分別之心。世界本無絕對的善惡分別,出世間與世間分別,有漏與無漏之分別。你能否證得正等無上菩提,第一在於你的三世與佛的因緣是否圓滿,第二在於你是否百千世代都不斷地修行。

以上東方的思維模式,就是印度、東南亞、中國地區人群的最底層的意識形態。康德的理性的思維模式,只是西方人的思維模式。

鄧曉芒大師希望中國社會建立起普遍的理性思維模式,大師為此花費了畢生精力!我也是大師的崇拜者!

但是,中國人的種性決定中國人只會東方的思維模式。

有一個例子很能證明問題。

佛教的般若性空學、唯識法相學本是大乘佛教的核心與根本。

但是漢地佛教經過1500年的衍化,漢地佛教只剩下念佛凈土宗,剩下有點性空思想的禪宗。

至於般若性空學、唯識法相學在一般漢地佛教徒的思想中沒有一點根基,甚至般若性空學、唯識法相學的大師呂澄、歐陽竟無被現在的普通漢地佛教徒視為邪師!

所以,我十分痛心的承認,康德的理性思想在中國扎不下根,鄧曉芒大師的希望只會成為空想笑談!

康德的上帝,就是【中文翻譯的物自體】。康德上帝是神秘的主義的,有靈性的,有理性的,所以康德才思考數學與物理學的公理如何得來的,研究先驗知識論。

中國凈土宗的阿彌陀佛,其實就是中國人的上帝,阿彌陀佛是薩滿式的,需要念佛號與咒語才會顯現,所以凈土宗念佛號可以把人逼成神經病【凈空法師有證明】,凈土宗五逆之人不需修行、臨終念佛號可以帶業往生【印光大師、大安法師有證明】。

中國凈土宗的阿彌陀佛信仰,還處在5000年前的前理論世界。

康德的上帝信仰,就是18世紀以後現代社會建立的理性基礎。

康德哲學核心就是存在一個神秘主義、不可知的、理性的上帝。我們的主觀世界的思維,是由理性的、先驗存在規則決定的。康德的思想脈絡就是歐洲古希臘思想的主流,2000年一路發展過來的。

所以,德國人有充分的理由鄙視中國人。


刷到這道題了

利益相關,本人常年混跡網路的民哲,信不信看題主心情

康德先在序言中噴休謨的懷疑論是游牧民族,這在現在看來就和噴人yp一樣。

然後用二律背反證明懷疑和獨斷,兩條線不可協調,然後給出了原因:先天綜合判斷

說白了就是,康德拉著懷疑論和獨斷論說,這四道題你倆都不會吧,為啥,因為我們都是戴眼鏡的sb

第一批判完


康德從未反對過休謨,某種意義上他們說的是一回事。康德仍舊是不可知論者,只不過他有限度的保持了理性的價值。


最簡單地說:

休謨相信:人並不能完全認識到自己的認知過程。因此知識的可靠性是立不住腳的。

康德認為:人的認知過程是先天的,是一種官能(不是一種ability,更像是一種faculty),你不必懷疑,也不可懷疑它。

也就是康德用了另一種獨斷主義戰勝了休謨。

在去年回答這個答案後,我又潛心學習康德,笛卡爾,斯賓諾莎近一年,應該說我這個答案漏洞很大,不足取也,只不過能給入門者增加點模糊的印象和常識罷了。

我會繼續努力,為了真理。何人誠敬上。20151214

原文:

休謨:你看到一塊石頭被太陽烤熱了,你便覺得「因為石頭被太陽烤了,所以石頭熱了」;但其實你真的看到了裡面的因果嗎,你只是看到了兩件事:太陽把石頭烤了;石頭熱了。所以你腦海中的因果,只是一種多次觀察形成的約定俗成的思考習慣(「經驗」)

康德:是因為你的腦海中「先」天地有了因果關係的概念,你會去用這個概念去「驗」一切你看到的東西,所以因果關係當然是存在的,與其說是自然界有因果,毋寧說是你把你觀察的事物往因果這個「範疇」里去套了而已。至於為什麼因果關係是「先驗」的,請看《純粹理性批判》。

兩個人都是天才。兩人的人生經歷也是極為不同卻一樣精彩。


沒有克服,他倆說的誰也不挨誰。

休謨說世界上只有現象沒有規律。

康德說,我們有科學。

休謨說,今天牛頓說的對,明天就整個相對論修正,後天整個量子論,你說規律靠譜么?

康德說,對啊,反正每時每刻總得有個規律吧,雖然此時和彼時不一樣。人現在不是有沒有規律的問題,是人有尋找規律的天性,沒有也得造一個出來。

休謨說,那,你還是沒回答我我啊。規律天天變那還能叫規律么,人想要規律和世界上真有規律這不兩回事么。

康德說,對,我只說有科學,沒說有規律,那玩意我研究不了。

大神狠拍。


推薦閱讀:

中哲有前途嗎?
是否有可能在邏輯上反駁阿奎那的上帝存在的五個證明?若是,如何反駁?
聽音樂時,我們在聽什麼?
如何評價許知遠和陳嘉映老師的對談?
大腦是不是「我」?「我」又是什麼?

TAG:哲學 | 休謨DavidHume | 哲學史 | 康德ImmanuelKant | 純粹理性批判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