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英語拼讀要看音標,不像德語那樣有限定的發音規則?
德語的話,把發音規則練熟了,可以無障礙讀課文,可以直接做聽寫。
英語好像不行。最近在練賴世雄,發現完全沒有辦法脫離音標讀單詞。bear,wear和hear明明是一樣的母音卻發不一樣的音,在不知道音標的情況下我想我真的讀不準。德語正常情況就不會出現這種難題。為什麼英語發音是這麼不規則的呢?還是有什麼規則,只是我不知道呢? 先謝謝大家(^_^)。
我想除了樓上所說的,英語的詞源十分複雜以外,亦有另外一點造就了現代英語如今的複雜拼寫,就是自亨利五世以來的英語改革。
自從羅馬人以及羅曼人入侵大不列顛島之後,英格蘭人就一直使用使用拉丁語和法語作為官方的書面用語。但是15世紀初期時,當時在法國征戰的亨利五世改變了這個傳統。他開始使用英語作為書面語,因此Chancery(中文可以翻譯為公文署)開始對英語書寫進行統一。
但是統一卻是存在難度。因為在此之前幾百年來,英語一直使用法語以及拉丁語作為其官方書面語言,因此縱然英格蘭內南腔北調,各種各樣的拼寫方法都存在,但是由於在需要精準的官方場合根本用不上,所以亦就一直沒有統一的需要。因此公文署一開始亦是費勁腦筋。
而至於英格蘭上英語的變體有多複雜,有很多例子可以說明。單單過去分詞「-ing」這個詞尾,在英格蘭南方我們是說「running」,但是去了北方,就變成「runnand」(-and),去了中東方,就變成了「runnend」(-end),而去了中西部,則變成了「runnind」(-ind)。
不僅僅是語法綴詞層面上的,儘管是日常生活用語,英格蘭各地亦是存在這巨大的差異。例如「教堂」南方人叫「church」,北方叫「kirk」。但是如果只是存在「church」和「kirk」的話,公文署的官員亦沒有必要這麼傷腦筋。關鍵是儘管是相同的發音,不同的城郡亦有著自己地方的拼寫。church可以拼成churche,chirche,cherche,cherch,chyrch,cherge,chyrche,schyrche。而北方用的kirk亦可以拼成kyrk,kirke,kirc,kyrke,kerk,kerke。「land」當時亦存在「lond」的拼寫,「shall」亦可以拼成「xal」或者「schal」。英語內部的分裂從中亦可見一斑。
但是關鍵是當時公文署的官員究竟是怎麼挑選出標準的拼寫方法?這一點我們現在亦無從得知。因為這不像中國秦朝那樣,單單用秦國一國的漢字去統一整個中原的漢字書寫。英語的標準拼寫並不是僅僅挑選某一個地方的拼寫,而是這個地方挑幾個,那個地方挑幾個,而問題在於,這些地方原先的單詞發音根本就不一樣,根據其發音建立起來的單詞拼寫固然亦不一樣。因此公文署的官員就這樣,把幾套不同的發音拼寫規則,統一到一個單一的倫敦音中。現在我們見到一個英語單詞,看上去根本和它的發音沒有聯繫,那是因為,這個單詞的拼寫,原先就不是對應倫敦音的,它可能只對應北部或者西部某地地方的發音,現在卻被用作標準的拼寫來表示倫敦音。
這已經夠複雜了吧?還不止,因為這只是英語本土辭彙的鬥爭。當時統一書寫時,對外來詞的鬥爭亦同樣激烈而令人費解。公文署內的官員以及學者,當時對英語的拼寫統一,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派別。一個是改革派,認為英語的拼寫應該和現行(當時)的發音相對應,就是說怎麼讀的就怎麼寫。而另外一個,就是保守派,認為拼寫應該是建立在歷史基礎上,這個單詞原先是怎樣寫的,就繼續怎樣寫,沒必要因為發音的變化而去調整拼寫。在鬥爭,保守派佔了上風,因此現行的英語拼寫,很多都揭示了其歷史上的,但是卻與現在無關係的拼法。這種現在,一個很明顯就是導致了大量「啞音」的出現。啞音的意思就是,一個字母明明在一個單詞中出現,但是卻不發音。啞音的現象其實在很多語言都有,例如在法語和西班牙語中,h永遠都是啞音不發音。但是迷戀於歷史拼寫的英語,就沒有這麼清晰的啞音規則了。
例如在anchor中,h是啞音,因此ch實際上發的k的音。但是在challenge中,h卻不是啞音,因此ch就是另一種發音。在where中,h是啞音,因此實際上是讀we-re,而wh這個一模一樣的組合,去到who中,卻反而變成w是啞音,因此讀hoo。被認為是法語詞的debt和doubt被塞了不發音的b進去,因為法語有。被認為是希臘語詞源的例如throne和theatre就塞了一個不發音的h進去,令這個單詞看上去更加希腊味。在中世紀英語中,could這個單詞是沒有l的,原先是拼成coude的,但是母音發音一樣的should和would卻有,所有人們就決定把l也塞進去統一一下。總結一句,15世紀時期,英語的語言學家們窮盡心思想去令英語拼寫變得有理可循有跟有跟,但是很可惜,事與願違,反而越來越複雜。
另外需要反駁一下Travis liu的是,英語拼寫的不規則性,是現在語言學歷來公認的,把這些歸咎於中國英語教育的失敗,一未免有失公允之嫌,不知先生有何高見。事實上,就連英語人自己,亦喜歡吐槽自己的語言。有一個笑話特別經典,就是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曾經為了取笑英文的發音毫無道理可言,就左了一個怪詞ghoti,問別人怎麼讀。結果應該讀「fish」---"gh"as in "enough","o"as in "women",and "ti"as in "action"簡答幾句。主要原因是從中古英語到現代英語演化中(大概在14到17世紀之間)出現的各種音變,而現代標準英語拼寫的確立剛好在這個過程中間。其中一個重要的是Great Vowel Shift,英語的長母音發生系統變化,例如/o:/ ---&> /u:/和/e:/ ---&> /i:/,所以像boot和meet這樣的詞才會讀成現在的發音。此外有很多音變是不規則的,/e?r/就演變成/??/和/??/兩種變體,因此才有樓主所說的情況。
Ze drem vil finali kum trul
部分因為詞根的透明性與發音之便利被保留,見reading in the brain;保留詞根透明性的另一個類似例子是漢語travis是扯淡,英語讀音不規則沒什麼丟臉的,不承認幹嘛?之所以讀音不規則,很簡單,英語是最濫交的語言之一。不列顛原住民先是凱爾特語,後來被羅馬人佔領混入了拉丁語。之後盎格魯撒克遜朱特人大入侵,把原始日耳曼語也帶了進來。然後維京人入侵,把日耳曼語族的北支也帶了過來;諾曼入侵,帶來了羅曼語族;甚至到了近代還有德國人入主英國王室。英語可以說混合了歐洲所有的大語族:義大利語族、羅曼語族、日耳曼語族、凱爾特語族,甚至就連不屬於印歐語系的芬蘭語都影響了英語。詞源如此多,自然形成了讀音極其不規則的現狀。
簡略而言,現代德語是經過正字法修訂過了的,所以發音和拼寫相對較為吻合。
辭彙學可以去看看,主要是英文吸收了太多外來詞,毫無爭議就是這個原因,original 的大部分不看音標是能夠直接讀出的。
因為英語非常unstructured,直接來源有八種語言。相比之下,德語俄語漢語要structured的多,更適合設定拼讀規則。
這個錯不在你,英語發音是十分有規律的,問題在於國內的教育體系,以及培訓體系全都把rules of spelling給摒棄了
這種規則複雜的話可以寫成幾百條,有些很明顯,比如d和r放在一起怎麼讀啊,有些稍微生僻,比如silent M的用法啊,但是都是有據可循的,此類規則基本都會使單詞的發音更順更容易而聽起來不怪異,所以「語感」強的人(我一般不願意提所謂的語感,因為大多數人不是沒語感而是不努力)可以不去記規則直接讀對記得上「英語語音與詞法」時,老師說過按照自然拼讀法的話,一般符合規則的單詞都是比較少見的詞,而一般有特殊讀音的都比較常見
如果你學了法語,你也會發現,它的發音較之英語好像也很有規律,但語法就複雜不知道幾倍了。其實,語言都是相通的,任何語言都有自成一家的規則。由於英語使用的地域性,它經歷的演變太過複雜,它的辭彙量確實在不斷改變,但是它的語音系統還是有規律的。主要掌握幾個母音的不同發音,語感慢慢培養就會有感覺了。加油!
有關辭彙學研究的書很多,可以找來看看,規則都是人寫出來的
推薦閱讀:
※心寬體胖的pán這個讀音是從哪來的?
※怎樣區分粵語中的尖團音?
※有哪些日本人經常讀錯的漢字?
※你經歷過哪些和方言有關的趣事?
※維吾爾語「nam」& 英語「name」有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