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收費模式中,CPD與CPT的差異是什麼?

按百度知道的定義:

Cpt:Cost per time,按時長計費的廣告。

Cpd:按天收費的廣告。

從時間定義上看,CPT是包含著CPD的,那麼問題如下:

1、什麼情況下稱廣告收費形式是CPT,什麼情況下稱之為CPD?

2、是否可以統稱按時長購買的廣告一律是CPT?


理論上廣告的收費方式比較多有CPM、CPC、CPA和CPS幾種

CPM:按廣告的千次曝光付費;

DSP從ADX上面拿量用的就是CPM,因此大部分DSP也按CPM與廣告主收費,這是對平台方而言是風險最低的方式,目前是DSP最通用的收費方式。

而廣告主需要承擔評估ecpm(點擊率*點擊價值)的任務

——當然話是這麼說,實際中,除了只要曝光量的品牌廣告主,金主爸爸們一樣會按最後的轉化效果(如手游按激活成本或LTV值)來衡量每個DSP做最後選擇;

基於CPM結算,在DSP最迅猛發展的前幾年,有些喪心病狂(傻X)的DSP喜歡搞摻量的事情,忽悠剛出來買量不懂行的市場運營同學,掛羊頭賣狗肉,數據作假,有的甚至做個投放端包個殼就敢說自己是DSP

今年反正該學聰明的也學聰明了(反作弊與數據監控),這些該被淘汰的也要掛差不多了,大浪淘沙,真正以產品技術取勝,流量清晰的DSP會走到最後

CPM另外衍生出 CPT 的收費模式, 也就是時間包段,這種廣告形式其實很粗糙,這的確很省心,也能給平台方帶來不錯的收入,但在這種時代趨勢走向程序化交易,走向效果廣告的情況下,除了財大氣粗(人傻錢多)的大品牌大老闆,想不明白還什麼人用了

CPD一般現在是指按每次下載(download)收費,而不指按天收費

CPC:按廣告每次點擊付費

這理論上來說,是最適合效果廣告的收費模式,平台負責廣告創意從曝光到點擊率預估,而廣告主負責衡量點擊後到自己頁面的後續價值的預估

舉例淘寶推廣來說,平台方可以幫你搶量,也可以幫你做創意優化,提升最後到淘寶item頁的轉化率,但到了item頁,用戶買不買,買多少那完全是廣告主自己產品介紹和實際質量的問題了

對平台方來說,做到CPC,相比起CPM,要多控制好一個環節的轉化率預估,因此對平台方的數據和技術要求會相對更高,因為做不好就控制不了風險,那麼就等著虧本

下面的CPA和CPS以此類推,每多增加一個轉化環節,對DSP來說就是多了一道風險的控制

對廣告主來說,CPC可以有效減少一部分無效流量,按實打實點擊了收費

但是實際上CPC也很容易便宜羊毛黨,這一步老實說,操作空間也不比CPM小

CPA每行動成本,舉例一個手游APP的推廣過程,M就是廣告曝光,C就是用戶點擊廣告,A就是用戶激活遊戲

這種方式,除了多年積累數據演算法都強大的大平台,敢和你做CPA,其他小平台說金主爸爸我們可以按CPA來結算,那麼投放運營就要小心了

積分牆,機刷,除了激活,連次留也能幫你搞到很好看

但有什麼用呢?

CPS: 以實際銷售額來換算廣告金額 ,也就是分成

這看上去很美,效果廣告主最喜歡的肯定是走CPS,因為這相當於零風險,真的收到用戶錢了,再給DSP分錢,怎麼看怎麼賺

但以目前不少產品來說,和它們合作CPS,DSP是虧的,每增加一道轉化,DSP就要多一道風險把控;

如果要控制成本即確切精準,那必然量就少,少了就要鋪不開量

如果要量,則必然就需要一些沒那麼精準的量多做幾次impression,那成本就上去了

這需要在產品技術和數據上有很深的積累,才能把控住這個度

另外對平台方而言,單獨針對一個產品case做分成毫無價值和意義,CPS只有和行業掛鉤,形成穩定持續的行業矩陣,也就是聯運,那才有價值

當然,隨著DSP的長期運營和數據的積累,深度化必然垂直化

舉例PC時代的網盟,以前各大渠道拿來買量的,現在自己做頁游聯運,行業前10的位置吧

未來真正有積累的DSP,應該都會選擇自己有長期積累的一個垂直行業來做CPS

另外對於業內的各種術語,建議大家理解其背後的業務邏輯,而不是拘泥於定義

這些術語的剔除,主要是為了區分和適應不同業務場景的結算和交易模式

先有業務場景,而後才有各種術語用以概括形容

而不是拿著各種術語去套業務場景


CPT:Cost per Time,按時長計費的廣告

CPD:Cost per Day,按天計費的廣告(現在CPD大多數時候被理解成Cost per Download,也就是沒下載成本)

更多的計費模式參考:廣告詞「CPC,CPM,CPD,CPT,CPA,CPS」的意思是什麼? - 晨夕Solo 的回答

1、兩種方式的扣費都發生在廣告展示前,以固定價格買斷一段時間內的廣告位展示,不對後續轉化負責。如開屏廣告、富媒體廣告或應用市場的下拉關鍵詞等。

2、我認為可以統稱這種按時長購買的廣告為CPT,只是按CPD結算的比較少,通常是一些小渠道、商業化初期的平台或是定向約定的合作,大多數成熟的媒介基本上統一為CPT了。

不同廣告模式的效果評估參考:CPM/CPC/CPA,不同的計費模式是否直接決定廣告效果? - 知乎專欄

公眾號:晨夕筆記(ID:think_notes),堅持分享工作經驗、記錄能力成長,從市場推廣方法論到實戰案例。甲方視角,盡量做到深入淺出人人能懂,可能對一部分人有用。


廣告收費模式中,CPD與CPT的差異是什麼呢?類似還有很多名詞,簡單說下:

CPD(cost per download):按照下載收費,一般適合小品牌做

CPT(cost per time):按照時長計費,一般適合大品牌做

CPM(cost per thousand):每千次展示收費

CPA(cost per action):每行動成本,一般指激活

CPE(cost per engagement):按參與收費

CPC(cost per click):按點擊收費

具體以哪種廣告投放方式,要看具體的產品,投放目的,預算等綜合考慮,選擇最適合性價比最高的方式

姑婆那些事兒(www.gupowang.com)是移動互聯網推廣運營知識分享平台,我們邀請一線互聯網人分享實操經驗,內容包括App(android,ios)推廣運營、Wap推廣運營,校園推廣及互聯網領域最新動態 。歡迎大家積極踴躍與我們一起探討推廣運營那些事兒。

http://weixin.qq.com/r/e0lNVQvEi1b0rU829xxp (二維碼自動識別)


說到這2個的區別,那麼你要先了解下這2個都是什麼意思,雖然我也是才接觸沒多久,不過還是有一個自己的想法和理解的。(我可都說大俗話了,怎麼理解怎麼說)

CPT 俗話說就是廣告位,你擺著了一天多少錢,你一天下多少也這個錢,才推的應用一定要慎用,要自己心裡有個數,看看你家現在的數量級、每天下載量、新版本發布時候的下載量,再去預估一下當天的下載量,就能預估出來每個用戶的成本了,量多的肯定值,但是萬一您一天就下載50個,你就哭去吧。還是先預估好,不要聽別人忽悠,自己的數據自己最清楚,而且也要多方面打聽下價格,應用商店和代理給的肯定不一樣,還有返點和折扣,不一定就是誰家高誰家低,折扣有可能都一樣,那麼你就看看誰的返點高,畢竟你是為了公司把錢花在刀刃上。

CPD 就是競價排名,就跟百度的SEM差不多,大家百度時候經常能看到,你搜索的東西,第一個不一定是你要的,你搜周伯通第一個就會出現拉鉤網,這樣極大的對你做了引流,真是那句舍不著孩子套不著狼,不管你產品再好,花錢就是有用。說回來CPD是根據你下載費用排名的,你出價越高位置越靠前,但是可想而知你的成本也就越大,而且這個只是下載的費用,你還要到用戶安裝呢,又會少一半,安裝之後又要激活,還是會少,所以你要算一下比例,會根據應用市場的用戶人群,差別也很大,舉個例子,小米應用市場,你點下載它就像 iOS 一樣直接安裝到你手機上,已經跟CPA一樣了,那麼用戶安裝後點進去激活幾率咱們定50%(實際肯定要比這個高)那麼你的用戶下載到激活率就是50%。別的市場同樣是CPD,用戶下載後需要再點一下安裝,這個過程就會損失50%(會有一些外界因素)那麼裝到手機上點進去激活的又會損失50%,相當於你一個用戶下載到激活就是25%,用錢說就更直觀了,一個CPD咱們按10塊(好計算)你做100個就是1000元,用小米下載到激活還有50,那麼每個激活的成本相當於20塊錢,同樣你在其他的100個只剩25個激活,那麼每個成本就是40了。這樣你就明白大概的價錢了。

所以你做CPD還要選擇更適合你的平台,我只是用小米舉例,沒準還有更適合你的平台。不管是CPD還是CPT都要根據你產品的特性和特點去選擇,沒有哪個更好,就看那個更適合你的產品了。


從我的經驗來看,廣告位按CPD或者CPT、CPM、CPA、CPC等方式售賣,主要決定於該廣告位的價值客戶的目的

1、如果是為品牌印象的話,一般都會按CPM(cost per mille)、CPD(cost per day)、CPT(cost per time)方式,這類廣告主要目的是讓更多人知道你的品牌,你的產品,而不是說一定要有多少人去參加這個線上活動,越多人看到越好。

為什麼同樣是按時間來賣,卻要區分CPT/CPD/......(小時/天/月/甚至年)?這是因為CPT這種形式一般只出現在比較值錢的位置上(比如各大門戶首頁全屏廣告)因為賣的貴而且量非常大,考慮到綜合因素(價格/到達(Reach)/頻次)只有真土豪才買得起整的,因此拆開來賣比較能實現雙贏局面。

而CPM方式更多的出現在視頻/貼片廣告中,因為量太大,單個客戶很可能消化不了這麼多流量;並且就算消化得了,一來花錢太多、二來用戶的重合率太高也並不能達到較理想的效果(比如一個人看了幾十集的廣告,看了同樣的廣告幾十遍)。

至於其他常見的banner,一般都是按天售賣(CPD),處於曝光和轉化效果中間的尷尬境地,飽受質疑(首屏以外、用戶自動忽略等等因素)。所以現在定向廣告、RTB對於這些位置來說是一條比較好的出路。

2、如果是以效果為導向,如註冊、激活、參與遊戲、提交資料...等等,很多時候是以CPC(cost per click)和CPA(cost per action)來計費的。原因很簡單,我要的是註冊,投給你廣告結果沒有一個註冊,這個錢等於打水漂,這是對你媒體效果的一個考核。

不用刻意糾結這些字母代表的是什麼單詞,當你理解了背後的原因,這些問題就都迎刃而解了

最近陸續有人問我相關,我補充一點吧:

不管是用什麼方式購買,都是為最後效果服務的,效果怎麼衡量:數據

有一些負能量,關整個環境、關於作弊流量,不便傳播,新入行的朋友,不要盲目相信數據,多懷疑。

如果有做數據分析的朋友,不妨來討論下這些問題:

- Impression高則CPM低,那一定是好嗎?

- 註冊多CPA低一定好嗎?

- 流量一直高於/低於預估值,或者流量每天都非常穩定,正常嗎?

未來是技術的天下,廣告人們多學技術吧,你的視野會開闊很多(san guan bei dian fu)的

希望對你有幫助


CPD目前一般常指Cost per Download,按每下載成本,類似於CPA的競價方式,一般說CPD=0.5就是每個下載5角錢;沒有上下文的情況下似乎很少會說CPD 6w塊這樣,一般也就是「可以CPT做,6萬塊Daily」

D一般不指Day因為包時段一般都歸類為CPT(Cost per Time),而這個Time可能是Day/Week/Month/Season/Year

僅供參考


CPA、CPS如果用openinstall來進行安裝來源統計,可以防止讓結算雙方放心——因為openinstall的App安裝來源統計很精確


都叫cpd,cost per download和cost per day是兩碼事兒啊!題主不要蒙圈了,這裡一個是單個下載的花費,一個是單個廣告位一天的花費

如果題主心中的cpd是單個廣告位一天的花費,它可以看作是cpt的一個分支的;單個下載的花費,跟cpt完全就不是一個次元

順便科普下cost per download和cost per time分別的使用場景:按下載的計費適合偏應用分發效果類的場景,按時間包段的計費更常用於強調品牌曝光的使用場景(如應用的開屏,插屏),一般是不對效果負責或者承諾一個較低的保底效果


請教一下 遊戲行業的CPD 以及CPT 的收費是怎麼的計算的 @被談論的蘑菇


CPD是精準投放的地域性廣告。。。不是什麼按天收費吧。。。 。。。


從我的經驗來看,cpd主要是按照下載來計費,cpt就是按照時間買廣告位了,現在很多手機渠道的應用商店都是兩種模式的組合,類似banner的就是走cpt,要下載量就走cpd。

cpd下載到激活有個轉化率過程的,渠道對於對於應用分發越是精準,那對於cp來說,激活率越高,但是還是要花很多錢去競價排名,只有自己產品排到應用商店列表前面才可能被用戶下載到,所以還是誰有錢誰才能獲得量啊。目前國內手機廠商前三華為,oppo,vivo基本都是這麼個玩法!


剛和推廣公司聯繫過,發現這一塊還真的是水很深

最近要集中把公司的事情做好

等我熟悉了,再來給大家補充?啊哈哈

會不會太晚


CPD的效果更好,現在越來越多的渠道採用CPD形式,對CP和渠道雙方來講都是一種更加合理有效靈活的方式。


如果能夠有人系統整理下互聯網各種廣告方式做個文章介紹就好了


遊戲行業 CPD是下載 CPT是一個固定的廣告位置


推薦閱讀:

SDK和API對接的利弊分析?
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話解釋什麼是「原生廣告」?
如何看待 Facebook 進軍移動廣告市場的策略?夠聰明嗎?為什麼?
什麼是 ad server ?ad network 和 ad exchange 有什麼區別?DSP 是什麼?
Facebook廣告有哪些計費方式!?

TAG:廣告 | 移動互聯網廣告 | 廣告聯盟 | 廣告計價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