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日本茶道的精神是「和敬清寂」,那麼中國的茶道精神是什麼?
不存在一個大一統的、放之九州而皆準的所謂「中國的茶道精神」。另見:論真正的中國」茶文化「是怎樣的? - 真的是單大寶的回答
中國的茶文化更偏向於茶技,而非對茶道的研究。簡單來說中國茶道只是個承載,絕非單獨的道。看看官方組織的茶藝大賽,花枝招展的茶藝師紅妝艷抹的表演茶道,就給我們茶文化定了性。民間喝茶主要是分模仿台灣茶道與主張禪的茶道,前者追求清凈、清澈、華麗,後者追求玄妙,總體來說這兩種都有點走火入魔。另有暴發戶玩茶葉衍生到玩茶具再到文玩,而學院派茶葉研究所又過分追求茶葉的品質而非賦予茶文化意義。大概就是這樣了。
可以用三句話概括:第一,品茶、鬥茶、茶藝,可以統稱為茶事。第二,道乃天地之道,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茶哪裡配得上一個「道」字?日本人仰慕中華文明,但凡中國之技均崇之為「道」,實際上是邯鄲學步。第二,茶事對於中國文人只是閑趣,談不上什麼精神。要說中國士大夫的精神,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一日本人真的活得好累,什麼都變成了道,茶有茶道,花有花道,劍有劍道,還有跆拳道,空手道??????
隨心隨喜,其實才是人生的真道,把某物上升為道,恰恰是人被物所役,失了道的真諦。
我倒覺得中國人喝茶,為解渴,為解膩,為清心,為消磨,為品味,如此平常心去喝,才近乎道,至於裝逼喝的類型,日本人英國人中國人都不少,這類不去談啦。
看上面的回答,某些人一說到中國人就馬上只會抱著負面聯想,好像中國沒有一個好人似的,這些人倒是該自重。
------------不能忍的分割線---------------
似乎很多人認為我在否定所謂的「日本人的道」。
是的,我就是在否定!
日本人的花道、茶道、劍道……你們沒看出來強烈的儀式感?儀式是為了什麼而存在?儀式是一種通過形體和外顯行為引導思想的行為催眠。
就如同和尚敲的木魚,那是一種儀式,但修道的人會明白,道不在木魚聲中,道在聽不到木魚聲的空之中。最終,不敲木魚也能近佛。
我笑日本人的道淺薄,就在於他們一直沉浸在儀式裡面,對儀式崇拜,看似莊嚴,實際是不藉助儀式就不可近道。
當然,誠心之人均有可敬之處,然而若非要靠儀式,靠外物,才能論道,那也就不過如此,有何笑不得?那年葛洪《抱朴子》雲:臨兵斗者皆陣列前行。
日本人抄成:臨兵斗者皆陣列在前。至今日本人沒有改過來。那年達摩祖師說: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
於是日本人坐禪要面壁。中國的道是莊子的與天地同生的逍遙遊,老子的若如赤子嬰兒,六祖的無念自性,孔子的止於至善。日本的道是形式,中國的道是心靈。中國最注重中,無論是道家的中(沖)氣以為和。《道德經》:「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還是佛教的中觀或是儒者的中庸。都不是日本這樣追求形式的國家可以比的。日本人學什麼的歪。
《茶歌》白玉蟾
柳眼偷看梅花飛,百花頭上東風吹。
壑源春到不知時,霹靂一聲驚曉枝。枝頭未敢展鎗旗,吐玉綴金先獻奇。雀舌含春不解語,只有曉露晨煙知。帶露和煙摘歸去,蒸來細搗幾千杵。捏作月團三百片,火候調勻文與武。碾邊飛絮捲玉塵,磨下落珠散金縷。首山黃銅鑄小鐺,活火新泉自烹煮。蟹眼已沒魚眼浮,垚垚松聲送風雨。定州紅玉琢花甆,瑞雪滿甌浮白乳。綠雲入口生香風,滿口蘭芷香無窮。
兩腋颼颼毛竅通,洗盡枯腸萬事空。君不見孟諫議,送茶驚起盧仝睡。又不見白居易,饋茶喚醒禹錫醉。陸羽作茶經,曹暉作茶銘。文天范公對茶笑,紗帽龍頭煎石銚。素虛見雨如丹砂,點作滿盞菖蒲花。東坡深得煎水法,酒闌往往覓一呷。趙州夢裡見南泉,愛結焚香瀹茗緣。吾儕烹茶有滋味,華池神水先調試。丹田一畝自栽培,金翁奼女採歸來。
天爐地鼎依時節,煉作黃芽烹白雪。味如甘露勝醍醐,服之頓覺沉痾蘇。身輕便欲登天衢,不知天上有茶無你有見過中國人的茶詩要你抹布應該往那放?不滯於物
物華天寶
俗世風流
日本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國家,什麼東西都喜歡往精神層面發掘。插花舞劍書法繪畫都能悟出道來。
中國人則不然,一壺好茶,若是能有三五好友一起分享,便是極大的樂事。若無人分享,自己喝著,也得配上書和堅果,偷得浮生半日閑,而後繼續勞作。
所謂吃茶吃茶,中國人把茶當作生活中的一件必需品,一件俗物,開門七件事:財米油鹽醬醋茶。故而,分享,熟絡人情便是茶之大用。至於喝的是紅茶,綠茶還是烏龍茶,倒沒人在乎了。「上門討杯茶喝」這說的是有事相求。「有空來喝杯茶」這說的是下次再見,或是許久不見。若是「我有泡好茶」或是炫耀,或是邀請。茶上茶上好茶便是文人的暗語。「人走茶涼」倒也寫出了人生之多變。即便是那些茶道表演,也不到五分鐘便可把茶喝到嘴裡,杯子好不好看,也只是在美女用纖纖玉指托起,在你眼前一晃而過。高筒的聞香杯,現在基本也見不著了,大家習慣問碗蓋或是喝完茶以後把碗倒扣過來,聞聞碗底。縱觀中國制茶工藝的發展,人們關注的只有兩件事:如何保存更久,如何泡得更方便。
茶只是外物,茶客的風流在於其肚子里的墨水,若是能就茶水到茶葉再至四書五經滔滔不絕,那便是個才子,要是喝茶之時還能吟詩揮毫順便和歌姬發生一段故事,那這風流債,可就能傳千古了。總歸,中國人這茶香和飯香醬油味兒一樣,裹夾著俗世間的喧囂悲喜生生不息,或者,這便是中華文明的特質了吧。
投資升值
日本茶道,裝。
故弄玄虛,有走火入魔或者過度營銷的嫌疑。中國茶道,不裝。中國茶道與歐美的下午茶頗為相近,溫潤的喝下去,小享受一下即可。專註於茶的本身,而非強扯什麼精神概念。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精神之所以在千利休時期能被確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日本自宋代繼承了中國的點茶法之後,一直延續至今,飲茶方式沒有較大的變革。
中國的飲茶方式則歷經了唐代的煎茶法,宋代的點茶法,明清的瀹茶法,以及現代的沖泡法的變革,故茶道精神一直未能被確立。
最早提出茶道精神的當屬茶聖陸羽,在其著作《茶經》中提出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
中國近代的泡茶被台灣人定義為茶藝(為區別日本茶道和韓國茶禮,所以自己就叫茶藝,其實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現,自覺矮人一等)後,後來發展的大陸茶文化無形中接受了這種矮人一等的茶藝思想。
所以時至今日,關於中國茶道精神眾說紛紜,有說和靜怡真,有說廉美和敬,還有說七藝一心。究其根源,在於中國茶道沒有固定的表現形式,所以誰也不服誰。
翻開中國茶道歷史,如今能在茶道形式上實現真正統一的只有茶聖陸羽所創的大唐煎茶,而只有首先在形式上統一中國茶道,才能在精神上統一茶道思想。
大唐煎茶所推崇的茶道思想為:正(儒)清(道)和(佛)雅(茶),鄙人終生致力於中國茶道形式的統一和精神的統一。正在考茶藝師的路過,日本叫茶道,中國叫茶藝。中國的茶藝精神是廉美和靜。
便宜好喝
中國茶道的精神我不清楚,好也罷壞也罷。
如果不好,那就別在意,愛茶之人有自己的認識和品鑒就好,何必在意所有其他人對茶道的闡述呢。就我個人而言,尚缺少品茶的心性與情懷,只有父親的耳濡目染。我在父親身上看到的,茶道就是每晚回到家,他為我們沏好茶,跟我們這些門外漢聊起這是什麼茶,產自哪裡,要用什麼水泡,第幾泡的最好喝,應該配什麼樣的茶具......我們儘管不怎麼懂,但是看著老爸沉浸其中自得其樂的樣子,也是開懷、愜意和溫暖的。或許茶道就在每一個真正愛茶之人的心裡,有時甚至不需要上好的茶葉、精緻的器皿。不是理論,更不是形式。
很多答主都很鄙視日本人對於形式和儀式的重視,甚至說日本人學中國文化學歪了。我個人不太贊同這種說法。
我的畢業論文是關於日本學中國學得最「歪」的內容——日蓮宗。但從中我看到的不是學歪了,而是他們自有一套異於中國的獨特文化精神在。比如日本人學儒家,他就是無論如何也容忍不了民貴君輕、禪讓革命,只能學到森嚴的封建等級制,這不是因為他學歪了或者「流於形式」,而是因為日本人自古以來就重神秘主義、重宗教,咱們的民貴君輕禪讓革命這一套越過了他們的底線,在他們眼裡是遮蔽神靈古道的「奸智」,是必須要摒棄的東西。這也就是為什麼同樣是19世紀面對西方列強,日本人選擇了復古尊皇,而中國人選擇了革命共和。日本人的這種想法是自西周以來浸染理性主義和世俗主義的中國人所無法理解的。如果你非要說日本學中國學歪了,日本人反過來可以指責中國人自西周以來失去了殷商的神秘主義宗教氣質才是真的繼承歪了中華文化,你有啥話說?
總體而言,日本學中國,正如中國學西方,他不是照搬,而是以自身的一種獨特的氣質進行統合。當然你要是非說我毛太祖學馬列學歪了我也沒話說。(有快遞精行儉德
吃茶。
我就覺得奇怪,日本有茶道很正常,日本有很多道花道劍道柔道…;中國為什麼一定也要有茶道呢?這本來就是兩個國家,就因為日本有茶道所以我們也要有?和敬清寂也只是日本茶道一個流派的主張,我們好象沒有這樣四個字就不行了。在中國喝茶就是喝茶,很簡單。不一定非要道非要藝的。
茶道是日本精神物化的體現。日本精神是什麼樣,日本茶道就會是什麼樣。
櫻花也類似,是武士道精神一種的物化。凋零飄散的樣子才是最美的。日本茶道里,雖然對茶葉、差距、程序、儀式都多有講究。但這都不是核心。這種茶葉也好,那種茶具也罷,品茶者內心的境界與追求是符合「和敬清寂」的,則可稱為日本茶道。
就像各種紀念碑一樣,紀念的不是石頭,而是精神。在中國很難講「茶道」這個詞。更多的時候指的應該是品茶和茶技吧。我覺得中國茶道用孔子一句話就說清了:君子不器。喜歡而不沉迷,自有沉穩氣度。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2015年12月31日NHK第66屆紅白歌合戰?
※中國網民一般對日本會有哪些普遍的誤解?
※日本人覺得文藝的名字是怎麼樣的?
※怎樣反駁「你喜歡日本文化所以你是漢奸」?
※日本姓氏里是否確有戰場原這一姓?能例舉這一類三個字看起來很「高大上」的姓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