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不喜歡但必須看的書時,如何能讓大腦產生多巴胺?
這樣回答你吧。我也尋求答案很久了,但是我找到了幾個辦法:
(1)寫論文或者計劃書時候我必喝酒,一聽啤酒或一shoot烈酒混別的飲料。主要因為我不抽煙。(2)咖啡因類我用可樂,冷凍效果更佳。
(3)聽:貝7、9,瓦格納女武神,勃拉姆斯1、2、4,或者柴小協,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等。(4)空調溫度合適。瀉藥
問題已經特定到看不喜歡看的書,其他改善飲食結構、運動、保證睡眠這些不多說,這些都是促進多巴胺分泌的方法。
多巴胺是一種帶來快感的物質,要讓看不喜歡的書這一過程變得快樂,其實就是將不喜歡看的書變成喜歡,心理學上有一種方式是目標細化,因為每達到一個小目標都會讓大腦分泌多巴胺,例如一本很厚的書可以分階段看完,也可以加入非書本本身的給自己的獎勵。看一頁書,吃一塊巧克力。
據說這是猶太人教育的方法,看一頁書,舔一滴蜜。胖了我可不管。我正經的回答一下吧,答案就是想辦法激發自己的求知慾。有人會說,我根本就不想「求」那方面的「知」,怎麼會有「欲」?但題主問了,是必須看,那就只能想辦法找到這個G點了。
我一般尋找的G點是探尋每件事背後的故事,打破沙鍋問到底。怎麼打破沙鍋問到底?我的方法是先從給自己提一個最簡單、又最能表明我看過這本書的的問題開始,然後一個問題一個問題逐步加深和擴展。有時候我會被這種辦法吸引的從一本書看到N本書,然後又翻過頭來逐漸把重要書籍的每一行、每一個字都看一遍。
其實這個辦法我是有個自己看法,再爛的書裡面都會有有用或者有趣的東西。
舉幾個例子,先以估計大家都最煩的各種時政書籍為例。
大家最近肯定是被一系列的「新常態」、「一帶一路」等彌花了眼睛,要浮光掠影的看看標題、吐吐槽大家可能都沒有什麼問題,但是要讓你完整的看完一本關於「新常態」的書,估計就會被列入不喜歡但必須看的行列了。下面就說說如果我被要求看完一本關於新常態的書籍,我會怎麼做:
1、什麼是新常態?探尋這個問題的結果就會發現,「新常態」這個詞完全沒有定義啊,不像課本上就會有那麼一段:「新常態是指.....」,(可能會有,但是咱們不喜歡看這本書可能就看不到啊),而大量出現「新常態」這個詞的都是引用自各種國家領導人的講話,好像「新常態」這個詞是天生就有的啊。而且這些講話對於了解什麼是新常態完全沒用,大家都在說新常態下要幹什麼。什麼是新常態這個問題看來不是很好解決。
2、一下子不知道什麼是新常態,我就會轉而去探尋是誰最早說出新常態這個詞的呢?對於這種高頻出現的政經辭彙,一定不是某個領導人或者報告里隨意提出的,全都是經過高規格的集體會議研究確定的,然後通過某份報告某個領導人說出來,然後其他人一擁而上眾說紛紜,給我們老百姓造成這就是公理的印象。但我想知道的是新常態是什麼,他們怎麼傳播我暫時不關心,既然沒找到現成定義,就應該通過分析最早出現這個詞的場合及背景去分析。---------要幹活了,有人想看再接著寫吧----------知乎首答……
我分享一下我的經驗吧……不保證對每個人都起作用……
如果是看專業書籍,實踐操作比較強的(如程序,語言,機械),建議直接把能用得上的實際例子拖出來,然後直接看。看不懂就去書上翻啊找啊,找到對應知識點,弄懂。個別詞實在看不懂的,百度,谷歌,問相關專業人士,直到全部看明白為止。
實際例子:我自己自學日語,高中三年撐死了也就背會了五十音圖,看得懂いいえ、はい。上了大學買了psv和日文遊戲卡帶,一句話一句話每個單詞每個語法點都查下來,三個月下來就能比較流暢地跑日語遊戲了……雖然不能說日語學得很好了,但看懂遊戲劇情已經沒什麼大問題了。想想翻了三年標日(上)都還沒翻到一半,我覺得像我這樣沒耐心的人還是別按部就班學了……如果是看理論性比較強的專業書籍(如法律),我建議是和小夥伴一起看,兩個人同步學,然後一起看的過程中互相討論,互相辯駁。我的期末考就是這麼過來的……
如果是看比較艱澀的文學作品,自己沒什麼興趣但又很想拜讀一下的(就我而言是《腦髓地獄》,《雪國》,《浮士德》,《君主論》一類的作品),我的建議是,買書,然後做筆記……就是在某一句話下划出橫線,然後在旁邊做批註,可以是深刻反思,也可以是無腦吐槽。尤其是這部作品你想看第二遍的時候,就會發現加了吐槽的版本看著挺有趣的。(嗯……我感覺我在用這個方法看《三個火槍手》的時候把主教黑得面目全非……)
以上。你喜歡抄寫嗎?
就閱讀體驗而言,閱讀過程中時不時地抄寫喜歡的文字會幫助我順利進入「心流」,時間流逝的飛快,對一本書也能從一而終。
從閱讀成果來看,雖然閱讀速度會變慢,但對內容的記憶會加深。
即使是沒有一點兒內容能夠讓我想要抄寫下來的書,我也會攤開抄寫的本子和自動鉛筆、橡皮,在閱讀中隨時恭候。
如果「抄寫」能夠給我快樂,那麼「閱讀」就能夠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去追求「抄寫」的快樂。
這是我個人關於閱讀的體驗。然而,遇到某些無從下手的書,實在是無法繼續下去時,拿起筆,不擇內容純機械化的抄寫也可以讓我產生換行的慣性,雖然這時的快感不是很強烈。
另外,看小說一般不抄寫,很多小說本身就能帶來情緒上的快感。看不喜歡的書偶爾也並不要求多巴胺。例如有一段期我為了看讓我感到很枯燥但又需要看的某本生物書,我把自己弄到無電燈(用煤燈)多蚊蟲的深山工地上獨自上班(原本是兩人上班守夜的,我就叫同事回家),獨自一人在這種比枯燥的書還要枯燥的環境下反而就顯出看不喜歡的書是一種興趣了。這是我啃最枯燥的書的一種最特別的方式了,回想起來這還真是我需要的一種經歷吧。偶爾的這種體驗不僅能學進"枯燥"的知識,還能了解並衝破自身潛意識的干擾。如果一個人不能了解到自身的潛意識,就很難克服受自身潛意識的干擾了。
我一喝酒注意力就集中了。
一邊看一邊吃巧克力?╮(╯_╰)╭
聽特別燃的歌,吃點自己喜歡的東西,不停喝水,還有就是蹲在凳子上
推薦閱讀:
※腦科學/認知科學專業前景怎麼樣,如果從事相關科研工作是否會與其他基礎學科一樣慘淡?
※「我」這個意識在大腦內的許可權有多高?
※有些非基督教徒一走進教堂、一聽到教堂的音樂,眼眶就會濕潤,這是為什麼?
※大腦是如何處理音樂的?對聽覺神經來說,有旋律的樂音和隨機排列的音符有什麼本質區別?
※神經美學( neuroaesthetics )在目前為止有哪些有趣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