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的書很多,但閱讀、消化的時間總是有限的,有什麼好方法提升閱讀、學習效率?
謝邀。
別把讀書當太嚴肅正經的事,否則容易進入「今天心情不好,有心情再讀吧」、「今天太累了,休息休息再讀吧」的無限拖延癥狀態。把讀書當成吃甜點、喝茶一樣隨時隨地的事好了。
找自己喜歡的書讀,把讀書當成樂子。別唯目的論。好比說,如果你每天抱著「我要滋陰補腎」的心情吃飯,你會得厭食症。
永遠記住「世界上沒有非讀不可的書」,別被各類謠傳、吹噓、推薦糊弄了。
以前回答過類似問題,可以摘引:如果遇到自己喜歡的作者,那就看看他喜歡的是什麼人——這樣刻意順藤摸瓜找到好書。比如,王小波會提到杜拉斯、卡爾維諾、昆德拉、馬爾庫塞、莫迪阿諾等等。這是找到合心意好書的法子。
別迷信任何讀書方法之類。規行矩步短時期會見效,久了就會讓人厭倦——就像你過夫妻生活,總不能白天黑夜靠谷歌介紹的那些體位玩吧。昨天剛寫微信文章,正好看到的這個問題,重複利用一下。讀書方法詳解
很多朋友說希望談談如何讀書,這不是一個好說的問題,因為不同的人對讀書的需求和擁有時間精力並不一樣,並沒有一種適合所有人的完美讀書策略。
不過按照本公眾號的一貫務實的精神,雖然沒有理論上最優策略,但總還有針對完全沒有閱讀概念卻有閱讀需求的人可以提供的一些普適的、基本的閱讀學習方法。讓從未學習過閱讀的人可以,略窺門徑。
關鍵前提:離開目的不談方法,本文所有方法都基於有目的的閱讀,無目的盡可以隨便看。
明確目的。你閱讀的目的是一橫、一豎,還是其他。聽過我講知識管理的人朋友會比較容易懂,橫是你知識的廣度,豎是你知識的深度,其他是跟知識結構沒關係。關鍵點:知識有廣度也有深度,但要銘記今天是高度社會分工的社會,廣度和深度不是等同的,廣度是為深度服務的。
擬定預算。預計用多少時間(什麼時間),多少金錢(書太便宜了,這個成本幾乎可以忽略)學習什麼知識到什麼程度。說是預算,更多的是決心。
篩選書籍。這是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大多數人都栽在這個環節上。比如你想學心理學,常見錯誤1從眾心理,很多人都說色彩心理學不錯,似乎肯定不錯了,很多人認可九宮人格,那九宮人格基本是真的。事實上基於普遍的科學素養,大眾的判斷準確度並不高,並不值得信賴。常見錯誤2迷信暢銷,《怪誕心理學》這麼暢銷,跟上流行准沒錯。暢銷書往往迎合讀者,怎麼趣味怎麼來,怎麼淺顯怎麼來,讀完你會覺得挺有意思,但其實什麼都沒學到,更別提應用。常見錯誤3迷信經典,佛洛依德這麼出名,想學心理學,肯定要看《夢的解析》就像想學國學先讀《周易》一樣。這個是最容易犯的錯誤,現實非常清楚,你精讀10遍夢的解析(如果你以超人的毅力讀下來),結果會是你連心理學是研究什麼的都不知道。一上來讀經典,很容易抹殺人讀書的興趣,增大學習理解的難度,並且不利於整體知識結構的形成,對某學科的發展歷程、問題意識不能把握到位,反而支離破碎不成體系。最終早就很多隻言片語的語錄專家,言必稱名人經典,質疑他的引用就是質疑名人,質疑經典。這種讀書讀的走火入魔就不如不讀。那怎麼究竟該讀什麼呢?就像我們想去哪裡先找到地圖一樣,想學管理學,先讀讀《管理的常識》;想學心理學,先讀讀《普通心理學》。找到地圖之後根須需要和興趣延展開,就好的多。
閱讀書籍。電子書方便攜帶、檢索,紙質書方便閱讀、標記,摺疊,翻閱。如果有條件個人建議兩版齊備,沒條件推薦紙質書,紙質書的優勢無可替代閱讀、標記(標記要分級)、摺疊,能夠對書籍建立一個立體的印象,書籍的每一部分的難度和閱讀重要程度都不一樣,電子書基本上只會從頭到尾的讀下來,而紙質書完全可以按自己的節奏進退取捨。閱讀書籍的目的不是把某本書讀完,而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到最需要的東西。
反思回顧。讀過一章之後,對已讀內容提煉個中心思想。然後提出幾個問題,再自己解答。然後盡量用自己的話把本章內容表達出來。最後我建議是能把自己的表達做成一張思維導圖。上一步談到的分級標記就是這個用處,很多人讀書只劃線或高亮,這樣劃一本除了應付考試基本沒什麼用。什麼內容是核心觀點,什麼內容只是文筆出色,什麼內容沒看懂要回顧,什麼內容,我表達的時候會用到。缺少反思的閱讀,是無法融入到自身知識結構中的,不如用這個時間看看小說還能記得情節。
書籍備份。看過的書是三件套:標記摺疊的紙質書、可檢索複製的電子書、關於書的思維導圖讀書筆記。書看完了還要分類,看完可以仍的、備用檢索的、需要複習的、需要參照閱讀的。看完覺得完全是浪費時間就扔掉,有參考意義留電子版,需複習和需要參考閱讀三版全留。
- 筆記升級。為什麼用思維導圖做筆記而不是Word,因為讀完書要複習、要實踐,思維導圖是開放式的,每次對書中內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或者對同類書有了交叉理解,都可以更改升級、拆卸、拼接導圖筆記。筆記可以與你一同成長。
- 融匯創作。隨著系列閱讀增加的理解深度和實踐反饋總結的體會,導圖筆記可以逐漸轉化成創作框架,慢慢可以跳出讀書的範疇,寫出自己對某個問題的理解和決策。
共8點,3最關鍵,只要讀對書,只分效率高低導致的學多學少。讀錯書,輕則浪費時間,重則使對於某個學科的興趣徹底消失,甚至有可能一番苦學之後成為一個學識淵博的糊塗蛋。
總之,書中是有黃金屋,但這屋子是要你一磚一瓦辛苦搭建出來的,讀書不輕鬆,但是值得。
3月12日,更新第8點。
對於讀書,有些方法和理念採用了,你的效率就會立刻提升。
結合我自己的體驗說一下:1.把你想看的書都記錄在豆瓣的「想讀」裡面。包括朋友推薦的,在報刊雜誌上看到的,去書店翻翻後覺得還不錯的,都記錄在裡面,以防忘記。也記下這本書加「想讀」的原因。偶爾抽點時間整理下「想讀「,把那些留下來的確實想讀的書整理出來,買下來。
2.推薦買電子書。在豆瓣閱讀、亞馬遜、多看等等網站上買電子書,電子書可以隨時用手機或者平板電腦看,而且可以隨時買。在衝動消費之後就可以立即看。也許你眼下碰到一個問題,買本電子書就能解決。當然有很多朋友不習慣看電子書,覺得刺眼,也可以買紙書或用Kindle這樣的電子墨水屏幕。個人習慣不同罷了。
3.在地鐵、公交、飛機上以及等人的碎片時間中拿出來翻翻。紙書或者電子書。這會電子書可能有優勢,因為你可以從一堆電子書里挑一本,適合當時情景和碎片時間長度的書來閱讀。紙書不一定會隨身帶著合適的那本。淺閱讀可以挑輕鬆的內容來看。
4.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先看。有朋友閱讀習慣是從第一頁前言開始看,一直按頁碼順序向後看。其實最重要的是看目錄,找到自己最感興趣的那部分看看,記得住,也感觸深。尤其是適合工具書、理論書。最需要的才是閱讀最能有所成效的。從頭到尾看可能會碰到問題,就是看著看著沒到高潮部分就沒耐心了然後就放棄了。
5.實用一些,買你需要解決的問題的那方面的書。這個雖然有些功利,但是也比不看任何書強,解決了問題,創造了實際價值。無論是紙書還是電子書,中國的書太便宜了。你要是買電子書,一百塊錢買它十本,一個問題解決了,這省下的時間、精力、金錢成本肯定不止這些。曾經寫了篇小文:投資於讀書 - E事流 - 知乎專欄。
6.廣泛閱讀,興趣駁雜一些。雖然建議先看自己感興趣的,或者有待解決問題的那部分書籍,但還是要建議大家多看看雜書。這樣可以閱讀面也廣一些,接觸更多知識領域的書籍,到時候碰到問題也能猜測這大概是哪方面的問題,問人或者找書來自己解決。
7.讀書的時候想到什麼,有什麼心得、靈感、讀書筆記,立刻在書上寫出來。我覺得知識進腦子裡最重要,書不必乾乾淨淨的藏,布滿文字、圈圈叉叉符號的才會給你書中有黃金屋的滿足感。
8.記日記,並且把看書的感觸、啟發和學習到的知識、觀點、理論當做日記的一部分。經常回過頭來翻翻看看,把知識轉化成自己的意識。
9.讀萬卷書,更要行萬里路,見各樣的人。光讀書,愛好讀書,那是書生。得用書上的東西解決問題、理解這個世界,或者至少讓你開闊眼界,知道大概是什麼門類的問題。帶著批判的態度讀書,先信,再對抗性質疑。書是靜態的,往往從中學到的都是一些思考方式和邏輯、事實的片段、碎片。最終要感謝書帶來無價的知識,但是看完要將書踩在腳底下,你的大腦是自己王國的無上君主。
------------------2016.1.1更新現在也梳理出了一門課,歡迎感興趣的朋友交流:讀書方法論http://www.zaih.com/mentor/84746548/。1)只在你想看書的時候看你當時最想看的書。2)給自己多創造「想看書的時候」。
謝邀。思考和睡覺一樣,都是費時間但又必須的事情,所以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寧可減少讀書的量,而空出更多消化的時間。另外,除非和行業、專業有關的書籍之外,如今信息泛濫,我覺得其實很多書都沒有必要讀,一般擴大知識面和保持「與時俱進」讀書評是最好的:紐約書評過長,倫敦書評比較合適,泰晤士報文學增刊也比較好。國內圖書市場行情不知。
你還是不想真看書,只是意淫看書而已。一個人真想幹什麼,就不會覺得沒時間了。
我原來跟你遇到過同樣的問題,後來逐步摸索終於解決了,這裡把我的讀書方法貼出來供你參考:
原文:「定目標、列書單、讀兩遍、致運用」我的讀書方法「定目標、列書單、讀兩遍、致運用」我的讀書方法
前段時間我簡單統計了一下,從大學畢業後到現在的6年多時間裡,總共讀了200多本書,平均1年讀20-40本,範圍涉及企業管理、營銷、勵志、傳記、小說、歷史、哲學等等。書讀的多了,慢慢的也形成了一套自認為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可以簡單地用12個字進行概括:「定目標、列書單、讀兩遍、致運用」。下面我會仔細地跟大家聊聊。一、定目標(確定讀書目標) 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因此讀書、學習都存在成本。為了能夠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我們一定要先確定人生、事業或者生活的目標,然後將目標細化分解,並建立以目標為導向的知識體系,只讀能夠達到目標的書,雜七雜八的書一律不讀,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一點,求專不求廣。舉個例子,一把是一槍致命的狙擊槍,另一把是四處開花、一無是處的散彈槍,孰強孰劣,一目了然。 以前的我是什麼書都讀,讀了上百本以後發現雖然書讀的不少,但好像並沒有真正解決我所面臨的問題和困境。余秋雨的散文、黃仁宇的歷史、南懷瑾的哲學,這些書看的時候感覺挺過癮,但過後發現沒什麼用處,當不了飯吃也長不了工資更找不到老婆。經過長時間的思考,我覺得還是要先定好目標,然後圍繞這個目標來讀書,並將書中的知識在實踐中運用,才能提高自己。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看我的另一篇博文《我的近期職業規劃》,裡面詳細講解了我的職業目標、知識體系以及為了達到目標所列舉的待讀書目。
二、列書單(圈定書籍清單) 書海茫茫,如何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好書,這是一個問題?還好互聯網幫我們解決了這個難題。以我為例,一般會從天涯網站、名家博客、豆瓣等多種途徑獲取到各種書目介紹,我會隨時將其中有用的書都記錄下來。有了書單後就可以定計划了,在每月月初時圈定本月待讀清單,然後去噹噹網、卓越網、豆瓣去看網友評論,以便確定最終購買哪本書。一般來說,書評多的,分數高的書都錯不了,畢竟群眾的眼光是雪亮的!我一次只買2本書,好處有二:一是人的關注點是不斷變化的,書買多了時間一長很可能還沒看完就又有新目標或興趣點了,導致書被束之高閣;二是給自己減壓,2本書很容易看完,不會給自己帶來很大心理壓力。三、讀兩遍(兩輪閱讀方法) 書買到手後,我一般會讀兩遍。 第一遍精讀。從頭到尾通讀一遍,邊看邊把重要的段落用筆標註出來,並隨時在留白出寫簡短評論。 第二遍思考。第二次讀的時候,我會用腦圖軟體將書進行結構化分解,畫出思維導圖,從而幫助我了解這本書的整體架構、作者的思路,另外將有用的知識點分門別類地加入到我的知識庫(OneNote)里以備後用。這樣一來就可以將書中的精華抽取出來,方便以後使用。 以前我讀書為圖省事基本上就讀一遍,看完後當時有些印象。但過了一段時間,內容基本全都忘了,完全沒有消化吸收,更談不上在實踐中運用了。因此後來我給自己立下規矩,凡是有用的書,必須讀兩遍,尤其是第二遍非常重要。畫思維導圖可以幫助我從宏觀上掌握書本的體系架構、思路等,而將有用的段落加入到知識庫可以幫我從微觀上把握細節。這樣就改變了以前狗熊掰棒子式的低效讀書方法。四、致運用(轉化實際應用)
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在實踐中運用,改進我們的思維、技能或是方法,從而提升自己。因此一定要想辦法將學到的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如果你已經確定了讀書目標,所有的書籍都是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而讀,那麼將書中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其實是不難的。 還是講講我的經歷:為了解決寫作缺乏邏輯性的問題,我讀了《金字塔原理》並大受啟發,再寫文章時,腦袋裡時刻告誡自己要按照金字塔原理進行寫作,文章的邏輯性提高了不少;為了找到自己的職業價值觀並確定職業規劃,我讀了《小強升職記》並對自己的職業發展作了認真思考,結果找到了自己的職業價值觀並明確了近期的職業目標。 以前讀余秋雨的散文、黃仁宇的歷史、南懷瑾的哲學時,感覺書中的內容和我的現實隔著十萬八千里,除了替古人擔憂外,對自己並沒什麼幫助。後來慢慢明白了一個道理:有些書註定只能陶冶情操,修生養性;而有些書則是可以幫助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 以上就是我12字的讀書方法,是我花費了6年時間,讀完200多本書,不斷思考後總結出的方法,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啟迪和幫助。在這裡提供一個視角:知識的體系化。
知識不構成體系時,閱讀的書籍、接收的知識都如同一盤散沙,形不成協同效應,也達不到足夠的深度。學習了知識卻不把它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就僅是走馬觀花而已。
構建起好的知識體系可以達到極佳的閱讀效果,讀一部分就可以了解到全書,讀一本書就能了解到相關的書。1.這裡舉一個知識體系化的例子。前幾天和一個朋友喝酒,聊著聊著朋友就提到最近茅台酒價格肯定上不去了,股價也開始狂跌。
管理:是茅台的管理出問題了吧?但是茅台去年都還在飛漲啊。戰略:企業管理當然得從企業戰略層面來看。上次看到新聞說,茅台要組建大茅台集團了,這是要像某國際巨頭靠攏的節奏。企業戰略的大方向似乎不太可能突然出現嚴重偏差。行業:企業戰略得從行業趨勢來看。併購擴張這也算是酒業的一種趨勢吧。世界前100的名酒佔了20家的巨頭靠著併購迅速崛起引領了這場行業潮流。但是最近國內整個白酒行業的日子都不太好過。產業:好像不僅是高端白酒不好過了,一些高端餐飲和會所也接連受挫。雖然沒有白酒行業那麼明顯,但還是能讓人想起點什麼吧。最近幾個月,與官場灰色經濟相關的行業幾乎全部受挫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灰色產業受到重創。經濟大勢:最近國內經濟挺不錯的啊,至少比08年的形勢好得多,怎麼官場經濟就直轉而下了呢。翻翻白酒行業過去10餘年的發展史。1998—2003,平穩萎縮。2003-2008,迅速增長。2008-2013,瘋狂增長。用瘋狂這個詞語一點都不誇張。1998年-2003年,茅台酒價格趨勢大概是300-200-300。之後價格就一路高漲,08年後酒價股價雙雙瘋漲。單看GDP走勢根本解釋不了白酒行業的興衰。政治大勢:在國內,政治對經濟的影響不可謂不大。經濟層面得不到的解釋常常可以在政治層面得到。1998-2003是朱執政,朱一直在打擊官場經濟(背後政治原因不表),所以白酒行業萎縮。2003-2008是溫執政,溫執政後官場經濟和官場產業都開始復甦了。(胡溫作為草根,手腳放不開也正常,也不能把責任推到他們身上。政治原因不表。)2008年,著名的4萬億計劃一出,白酒行業就開始了黃金時代。這裡也看得出,4萬億營養到底養肥了誰。國情如此。2013年習執政,大張旗鼓地反腐,作為中共元老後代在這方面可以毫無顧忌。等2014年喊出蒼蠅老虎一起打的口號時才明白,這明顯是在借著反腐打擊XXX(背後政治原因不表)。歷史文化:中石油系等被打擊後,官場產業會一蹶不振嗎。不會的啊,歷史已經告訴我們了,不會的。中石油以後就換成習總自己的人了。企業做出恰當反應熬過幾年後,官場產業的春天很快又會來臨的...政府國企控制這那麼資源,而這些資源隨時可以變現,這是政體決定的。據某諮詢公司副總裁不負責任的估計,官場經濟大約佔GDP的30%。中國曆來都盡量成為政令統一的大國。政體的改變需要循序漸進,民主的本土化也會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進程。中國民主化的結果肯定是中式的,和美國不一樣。天文地理:中國曆來都盡量成為政令統一的大國。這背後的邏輯是,西伯利亞寒流和東南亞、太平洋暖流的雙重影響下,中國是極易受到洪澇災害的地區。小國根本挺不過這種災害。面對這種環境,只有政令統一的大國才能固國安邦,湖南受災的話,四川可以送糧。所以這種天文地理影響歷史文化的邏輯在《鋼鐵、槍炮與病菌》有諸多闡述。推薦閱讀。管理-戰略-行業-產業-經濟大勢-政治大勢-歷史文化-天文地理,這就是可以通過閱讀對應領域書籍構築的一個環環相扣的知識體系。
具備完善的知識體系的人面對新知識、新問題時也可以達到一定深度的思考。知乎上一些大V就有能力憑藉自己的知識體系回答一些擅長領域外的問題。
2.知識體系化的特點
1)規模優勢、範圍優勢在經濟學裡有規模經濟、範圍經濟一說。在閱讀或學習過程中也會遇到類似的現象。規模優勢:當在某個領域中有一定沉澱後,在學習該領域的其他知識時就會顯得輕鬆,而且常常會有融會貫通之感。代表企業:沃爾瑪,通過規模優勢把成本壓得越來越低。靠自己的運營體系,店越開越多,優勢越來越明顯。代表人物:玻爾,學生時代詳細研究過液滴(比如說荷葉上的露珠),後來研究原子核時,直接用描述液滴的物理方程來描述原子核的狀態,很輕鬆地給出了有名的原子核液滴模型。玻爾早就將眾多物理知識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對他而言,可以說,物理領域所有新的知識都是舊的知識,所有新的問題都是舊的問題。如果玻爾腦中的知識是散亂的,液滴模型就只能用來描述液滴了。範圍優勢:當在某個領域有一定沉澱後,就可以憑藉在這個領域的培養的核心競爭力涉獵其他領域。快速高效地吸收知識,使知識體系外延到臨近領域,形成新的體系。
代表企業:卡西歐,憑藉小顯示屏技術的積累,在計算器手錶等產品研發上稍加努力就可以通吃。代表人物:眾多數學物理出身最後轉金融的學生。有了數理能力,再學點金融知識,在金融界過得風生水起的人不少吧。2)結構優勢、運營優勢
知識體系的結構和運營。選擇讀哪一本書可以算作結構里,讀一本書的速度可以算在運營里。讀不同的書,知識體系就會有不同的結構,達到的效果也會不同。比如一個數學系學生,已經看過不少數學教材了,而他現在想去學金融。如果他現在選擇讀考古學的書,他的知識體系會有所變化,但這種結構的變化對他學習金融沒有明顯幫助,卻有利於以後了解歷史知識。如果他選擇一本讀編程的書,他的知識結構會更有利於學習金融量化,對以後了解歷史則沒有幫助。
選擇合適的書籍,可以使自己的知識體系面對感興趣的領域時保持優勢,這就是結構優勢。運營優勢描述的則是看一本書的速度,並非看的快就好,提速和降速閱讀都是基本的需求。這裡就不多談了。
對大多數人來說,結構優勢優先於運營優勢。
3.學科內知識體系化是自然而然的,跨學科的體系化則是一門饒有趣味的藝術了。每一個人的知識體系都是跨學科的,知識體系的質量也有相當的差距。好的知識體系表現在深度和廣度上,即使是陌生而深奧的知識,也可以很快建立起與原有知識體系聯繫,加深理解。
4.知乎其實也是一個碎片化閱讀的平台。很多人覺得看書更有效也是有道理的,一本書都是在一個主體下體系化後的知識。接受起來會更容易一點。但如果不把書本整合到自己的知識體系,那麼學到的知識還是一盤散沙,難以凝聚力量。類似的道理,倘若一個人善於將知識整合,即使是碎片化閱讀中得到的知識也可以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變成真才實學。
碎片化閱讀越來多的今天,將知識體系化顯得尤為重要。歸置閱讀法
我只是納悶:為什麼讀了那麼多書,閱讀效率還是低人一等?
很多人只知道讀書,但是方法就沒用對。連閱讀這種低成本的成長活動都能拉開人與人的差距,真是遺憾、可惜。
我看過不少雜書,對於閱讀我有些體會,想和大家分享。
單刀直入,這裡只說非虛構類閱讀。
對我來說,從訴求思考的層面講,書上的內容只是我的思考材料,書上語言是一個一個刺激,它們以不同程度的能量刺激我的感受器,產生振幅不等的反應......
因為我不只求輸入,還求感受上的對應輸出——否則我的思想就只能淪落為叔本華所說的「他人思想的跑馬場」。
這也是我閱讀的出發點。
我對閱讀有近乎苛刻的訴求:看過的東西都要能夠為我所用!哪怕只是一個零碎的散光點!
那我將怎麼辦呢?
我使用了--歸置閱讀法。
我發現書的內容在看第一次的時候可以觸發我產生很多想法,可是第二次再看的時候,發現自己不會再在相同的地方再次產生想法了,好可惜。
換句話說,第一次讓你有感覺的地方後來沒有感覺了,這真的好可惜——因為你自己產生的每一個想法對於你而言都是很值得珍惜的,那是你自己的東西。
另外,即便你閱讀時做了相應筆記,發現沒,你絕大多數的筆記內容是得不到利用的,更別說是充分利用了。
因此,閱讀時產生的想法我們應該怎樣對待,以及記錄下來的筆記我們應該如何處理,就成了高效率閱讀需求背景下一個有必要解決的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我從兩個角度出發:
背誦問題,讓「閱讀時產生的想法」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
0存筆記,讓「筆記」即時歸置,並且做到0存留。
於是歸置閱讀法就產生了,下面是具體步驟。
可以把這種閱讀方法叫做——歸置閱讀法。
準備工作很重要,閱讀之前得經歷以下幾個步驟:
準備階段三步:
▍壹
根據主題找問題——比如你要閱讀《親密關係》這本書,就可以把「親密關係」作為主題進行定向搜索。
知乎是個值得好好利用的網站,有很多值得參考的問題。你可以從網站上面搜羅50個相關問題,再從中挑選30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從確定10個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貳
對問題進行沉浸思考——給每個問題定15分鐘的思考時間。
這15分鐘里,針對問題展開頭腦風暴,簡要記錄思考要點。對其中的10個核心問題多花幾分鐘畫簡要的思維導圖。
▍叄
背誦——背誦這30個問題。正式閱讀
▍肆
閱讀——這時暫時拋開問題,進行閱讀。比如我在這一步就開始去讀《親密關係》。
▍伍
歸置——對那些你「感覺有用的閱讀片段」進行歸置,這是本閱讀方法的核心。
如果我們頭腦里沒有那麼多和圖書相關問題,那麼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就不會主動去思考這些問題。背誦的作用就是讓30個問題在我們有頭腦里發酵,而對它們進行沉浸思考,就是讓這些問題潛入我們的意識甚至潛意識裡——就好像在頭腦里安插30個搜索放大鏡,這些問題將會在閱讀過程中讓我們和閱讀材料進行碰撞、思考。
反之,如果閱讀中我們頭腦沒有自己的問題或者疑惑,那麼我們在閱讀的時候思想就只能被作者帶走。
這些問題帶領你去思考,請你把這些思考內容整理記錄下來,並進行——歸置。
歸到哪裡?歸置的內容是哪些?
1.歸到30個問題的其中一個問題下面。
2.歸置的內容包括:a.原文片段+b.感想或者思考內容。
怎麼做呢?
閱讀之前,先在印象筆記裡面寫30個問題,每個問題就是一條筆記。閱讀過程中,遇到可以幫助解開問題困惑的原文片段或者產生的感想和思考內容,請記錄在該問題下方。
閱讀之後
▍陸
瓶滿成文——這三十個問題原本就像是三十個空瓶子,你閱讀的時候,但凡有一點心得、找到的一點相關內容,都可以把它們裝到相關的瓶子裡面去。直到有一個時候……其中有一個瓶子先滿了。
就是說,那個瓶子里裝進去的內容已經足夠你想明白一個問題……這個時候,如果你是一個喜歡寫東西的人,你就可以把它們總結整理成一片文章了。
你看,寫一篇文章有時候就是這麼容易,或者說,當你不知道寫什麼的時候,閱讀就可以了——當然,別忘了像我一樣做一些輔助工作。
▍柒
換上空瓶——瓶子滿了你需要換上空瓶。
閱讀沒有完成之前,請讓你頭腦一直儲備著30個可以隨時接收材料的瓶子,當有問題被想清楚了,那就要再去尋找另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別忘了要先進行「沉浸思考」再入庫。
如此循環,直到閱讀的完成。
你會問,閱讀完後不還是有30個問題始終沒有解決嗎?那該怎麼對待這些問題呢?
對此,你可以帶著30個問題閱讀第二遍,或者閱讀另外一本主題相關的書,但這並不能最終消解掉這些問題。
那……你還可以放著,先不管。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醞釀效應」。
指的是,有時候學習者儘力去解決一個複雜的或者需要創造性思考的問題時,無論多麼努力,還是不能解決問題。
在反覆探索一個問題的解決而毫無結果時,把問題暫時擱置幾小時、幾天或幾個星期。
由於某種機遇突然使新思想、新心象浮現了出來,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往往一下子便找到解決辦法。
這裡要強調的是「反覆探索」——這是一個必經的步驟。因此,想要讓醞釀效應對30個未解的問題產生更多的積極作用,我們就要在「沉浸思考」的步驟投入更多的「探索」個思考。
這些問題被記憶以及反覆思考之後,它們的未完成狀態就保留在我們的大腦里,你可以享受醞釀效應帶給你意外的驚喜。
即便這樣,還是會有不能夠解決的問題,它們會留在我們的大腦里。
這些難以解決的問題這次讓我們去閱讀的不再是書本,而會是——生活。
一旦說「生活」,就顯的玄了些。
換句話說吧,我們腦袋裡這些揮之不去的問題,讓我們在坐公交的時候也會有意無意陷入思考的狀況,你看到的路邊的燒烤攤、麻辣串,街上的碰瓷的、鬧分手的,這些都會成為你的觀察和思考的對象。
因為這些問題還固執的停留在你意識或者潛意識裡,因此你的大腦CPU被充分調動了起來。
好好利用這個方法,不要再讓你的閱讀效率低人一等了!
讀點自然哲學,笛卡爾的&<方法論&>很不錯,通俗易懂,很薄的小冊子,是現代哲學的開山之作.
這本書教你什麼是理性思維,有了理性思維後,看其他書都很容易理解.
培根的&<新工具&>也不錯,但是寫得太繁瑣,真正重要的只有幾句話,你能讀到那一頁(關於路標)還得有點毅力.
不過有了理性思維後人生就少了點樂趣,我現在讀過任何東西,就情不自禁的要調查一番,作者是誰?什麼背景?用了什麼修辭技巧.這樣寫的目地是什麼?其推理的前提是什麼?邏輯是否嚴密.
順便說一下,按我這種思路,前言是必讀的,而且會做點前期調查.
又,&<方法論&>中文版前言談了所謂"機械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區別.譯者說的比較婉轉.我希望讀者不要因為自己深受"辯證唯物主義"熏陶就看不上"機械唯物主義".
所以就讓我挑明了說:1. 我只願意讀智慧遠遠高於我的人寫的書.笛卡爾是這樣的人.2. 蠢人寫的東西我是不屑於讀的,無論蠢人用什麼樣的"主義"標籤標榜自己,貶低別人.多虧了這種方式,儘管我一年讀了300多本書,也沒有內化不良。
你的讀書姿勢對么?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受?每次讀完一本書後,就幾乎不記得讀過些什麼,只記得一些零星片段。
你是否會覺得只是因為自己的記性不太好?而羨慕那些讀完一遍,就能幾乎完整把一本書複述出來,並且有很深入理解的人?
如果對於以上的問題,你的回答都是「是」,那這篇回答很適合你。
事實上,這個問題不是你獨有的,大部分人都會遇到。它的產生,無關記性,其實只閱讀方式的問題。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樣的讀書方式,才是一種更為有效的讀書方式呢?
主動構建式的閱讀。
聽起來挺玄乎的,是吧。那它具體是個什麼意思呢?
一般人讀書是這樣的,翻開書,第一頁、第二頁、第三頁......最後一頁。好點的,偶爾劃劃做些筆記,寫個書評,也僅此而已。
這樣讀書,就是一種被動式的閱讀。整個過程,你的注意力參與得很淺,更別提很好地理解和記憶了。
人的注意力,是所有大腦資源的入口,注意力的焦點便是大腦注意力資源放置的地方,你越是能很好的運用注意力,你越是能很好地運用大腦資源。
好的閱讀方式,就是能很好運用注意力的閱讀方式。
而由於注意力本身,很虛無縹緲,你很難去掌控它。於是,走神和心不在焉,就成了一種常態。主動構建式閱讀,恰恰是完美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
它的核心是:不斷根據書本內容,持續從各種角度來自我提問。通過提問,與書本進行主動的交互。
提問的意義在於,由於人從小就是被問題馴化的,人對問題非常敏感。問題能夠創造一個知識缺口,大腦為了填補掉這個知識缺口,就能夠持續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這點對於閱讀效果(理解深度和記憶強度)有重大幫助。
例:
剛拿到一本書問:本書可能講些什麼內容?它為什麼用這個標題?這個標題好在哪?又不好在哪?
看著目錄問:文章結構是什麼樣的?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分別想說些什麼?這些部分的劃分合理么?
讀到正文問:這段講什麼?用了哪些手法?邏輯連貫么?論證充分么?和我之前所學內容一樣么?或有些相似?或有些相關?會對我之前知識有何補充?還有什麼點值得我深入研究一下?本書語言風格是什麼樣的?當下所學如何與以前所學產生聯繫?作者寫這本書,是基於實踐還是個人經驗或沒有根據?
等等的一系列問題。
每一個問題,就是一個切入理解的角度,幫你進一步理解本書。就是一個記憶線索,幫你給相應的內容在腦海里增加一個鉤子,你便更容易回憶起來。就是一次鍛煉思考能力的機會,思維能力便增強一分(思維能力的增長,也是有複利效應的)。
?666
書非借不能讀也
------------------------------------------------------------------------------------------------ 書非借不能讀也,出自清代文學家袁枚的《黃生借書說》,初中剛學到這句話,自覺自己理解頗深,因為那段時期我經常借同學的書來讀,看過的書往往記憶深刻,同時也感覺別人的書總比自己的書有趣的多,也正是深刻認識到讀書的價值的時候,所以當老師講解這句話的含義時,真像是發自我內心的話一樣。 後來接觸的書籍自然多了起來,而借書的習慣卻慢慢忘卻了,只見書櫥的書漸多,真正讀過一遍的卻很少,我是無心要想一名藏書家的,卻「無心插柳柳成蔭」。發自內心的說,我是很喜歡讀書的,大學四年讀過的也確實不少,但現在回想起來,那時讀的書能記起來的卻是很少很少了。對於讀書,應該是真愛,可往往是缺少了那份耐心,缺少了讀書應該具有的那份平靜。現在想起那時讀書的心情,往往是想著儘快讀完,然後可以讀其他的書,好像是讀的書多了自己就成了文化人似的,這種急於速成的心理導致了讀了很多書,而收穫基本上是零。 當書櫥里的書滿了沒地方可放時,「書非借不能讀也」這句話又在我的腦海中閃現出來,為什麼只有借的書才能讀呢?我想應該有這幾方面的原因吧:因為是借來的書,肯定是自己比較愛好或者喜歡的,不然又怎麼會去借呢;因為是借來的書,借來的書往往是要還的,所以需要儘快讀完,甚至讀書時還要做好筆記,恐怕自己會遺忘,當然這一點對借書不還的人來說是不起作用的,由此可以看出,借來的書往往能被充分利用,相反,自己買來的書為什麼往往會被閑置起來呢?如今的社會飛速發展,身不由己的事情也是層出不窮,現實生活中常常會有很多事情讓我感到力不從心,尤其在讀書方面表現最為明顯。偶到書店,遇有喜愛之書,愛不釋手購之,到家後有心讀書卻無力去讀。讀完一本書往往需要幾天甚至十幾天的時間,而且是粗略地翻看。畢竟身邊的誘惑太多,朋友之聲、電視之音、生活之事、工作之憂佔據了我們太多的時間。 書非借不能讀也,讓我們大家都借書來讀,在借書的過程中享受讀書的樂趣吧!話又說回來,如果我們都去借書,那哪還有可借之書?難道書真的非借不能讀嗎?對於真正愛書、愛讀書的人來說,自己買來的書與借來的書有什麼區別呢?恐怕區別並不在於書,而在於讀書人的讀書境界吧!關於讀書,我看過兩本有意思的書,但內容截然相反。一本是很多人提到過的艾徳勒的《如何閱讀一本書》,另一本是金克木先生的《書讀完了》。前者讓我會讀書,後者讓我會看書。我更想說一下後者。一度成痴,我自學過各種圖書分類法,最後用杜威十進位分類法管理自己的收藏;我有全套《四庫全書薈要》,有乾隆與大正的全套《大藏經》,甚至有《道藏》;我看過古老的如《阿維斯塔》、《奧義書》、《薄伽梵歌》;《Bible》看過NIV和KJV的;我是小學開始的重度科幻讀者,當然我也看過各種網路小說,各路成功學雞湯學白話歷史學等流派暢銷書必然也是繞不開的;也為提高逼格強迫自己看過亂七八糟根本什麼都沒記得的書,就是各種世界名著民國著作意識流魔幻現實主義等等你懂的。當然電子版的居多。直到我看到了那個書名,《書讀完了》,是的僅是書名,這本書對我的意義也就這四個字,書讀完了。誰敢這麼說?醍醐灌頂,誰都敢。我真的想知道《論語》里每個字的幾種含義?《周禮》《儀禮》《禮記》難道我不是打心眼裡覺得無聊?《全唐詩》讀多了不覺得大部分都一樣?《大正藏》那麼多篇目細讀起來不只有幾篇有特色?瑣羅亞斯德和印度教的經典寫的真心不咋地我會亂說?好吧,《奧義書》還是不錯的。作為無神論者我對摩西的戲法和士師的系譜需要熟記嗎?科幻是想像的狂歡而已,網路是慾望的發泄而已,暢銷是扯淡的泛濫而已,成功學雞湯論請呵呵而過,你看我連《我為什麼教你詐》和《人件》都看過可見多千金買骨。至於各種世界名著,原諒我神經粗看不出太多暗示,我就想別人談論時不茫然,可最後主角名字都記不全。民國的書真心沒營養好不好,我尊敬他們,可是我放著《利維坦》《政府論》不看,讀你這重複多少遍的民間生活去有什麼領悟?對不起,可能我會冒犯到一部分人,可是有些書真的不偉大。它會在某些時刻改變某一部分人,可惜絕大多數可能是對你無效。然後你就開始死讀,揮師強攻,直到自我意識兵盡糧絕,終於睡著。再想想,你要讀的書多嗎?考試要的、專業需要要的、領域進展要的;幾乎就這些了吧,多嗎?問題是你想讀那些你不必要讀的書,想到耿耿於懷。在我看來,自我有三個層面,知識、聰明、智慧。讀書可以增加知識,對聰明呢?未必。可知識會遺忘,聰明能衰老,智慧才是屬於自我的。知識是讀一本書,智慧就是寫一本書。你當做增益智慧的行當,而非盲目陷於知識的海洋。與其開列一張張的書單,不如真正察覺自己智慧上的無知與缺陷,然後去彌補。所以,請告訴自己,書讀完了。
題主的問題是:想要看很多書,但學習效率不高。
在我的讀書過程中,以下的方法對於提高讀書效率,有很大的幫助。
1.默讀,在閱讀過程中發出聲音會降低閱讀的速度,默讀能使你獲取知識的速度翻倍;
2.不要糾結於單獨的字眼,而是要著重於句子,一個一個字認真地閱讀固然可以把文章讀透,但為了提高閱讀效率,你應該著重於一段段句子;
3.對於嘲笑你讀書品味的人,要儘早遠離,他們只會消耗你讀書的熱情;
4.不同的年紀、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心境,會讓你對一本書,產生不同的看法,對於你討厭的書籍,請保持平靜,因為說不定,你會喜歡上它;
5.書籤確實是個好東西,能讓你快速達到你之前讀的地方,但如果你真的對書中的內容感興趣,你會記住頁數。
6.讀書也要有一個好姿勢,一個壞的讀書姿勢,會損壞你的脊椎、視力,你的脊椎和眼睛要遠遠重要於幾本泛黃書籍蘊藏的知識;
7.遺忘是好事,真的沒有必要記住書裡面所有的東西,總有一些書籍讓你感到一陣愉悅,而後很快遺忘;
8.盡量不要抱著功利的心態去翻閱一本書,功利心會毀了很多東西,包括你懷有的初衷;
9.利用碎片時間,買一個專業看電子書的設備,空餘的時間可以利用起來;
10.不要在書上做筆記,一來心疼書籍,二來花花綠綠的書籍,會讓人興緻全無;
感謝閱讀。看了一遍答案,感覺挺多人偏解了題主的意思,總是唯心論的建議把讀書當成樂子,暈!
但是,有些時候,為了達到某種目的,你不得不去讀那些你並不感興趣的書籍,這是現實。為了考試,你不得不去讀那些教科書;為了工作,你不得不去讀那些專業書;太多這種類似的情況了,就不信你沒有碰到過!
其實,題主的意思主要是怎樣更有效率的讀懂一本書,從而獲取書上的知識。這是具有功利性、目的性的閱讀,而不比於讀武俠名著那樣的感同身受。
精神性的讀書法,已經有很多。至於功利性、目的性的讀書法,我便說說自己的,純屬拋磚引玉!
—————— 前世今生分割線 ————————————————————
我本人一直篤信: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讀書配合做筆記,對我來說是相當必要的,因為這樣更有利於識記和總結,讀書無非就是總結出有用的觀點,然後為己所用。
笨人有笨人的方法,讀書前,我習慣看目錄,目錄其實是對一本書最有力的總結,從中可以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作者的思路。正如買書也一樣,先看目錄,然後再隨意挑幾頁閱讀,基本就可以判斷其好壞合適與否?
過目完目錄之後,便開始看章節的詳細內容了。每一章有小節,每一節有小點,每一點有精華內容。讀時我會依次記下章節小點,重要的內容會用鉛筆划出,然後依次記錄下。注意,這個記錄不是照抄,是總結出觀點,然後記下,否則你估計手抄斷了也讀不完。再說了,讀書本來就是為了提煉觀點,觀點一出,再仔細一琢磨,舉一反三便不是難事了。
我所說的這種方法屬於精讀,基本讀過一遍就會有成形的思路,然後再通過讀書筆記加以牢固,完全可以不用再去讀原著了。
但是,如果你說由於某種特殊情況,必須臨時抱佛腳的一兩天之內讀完一本書。我只能說你最多只能讀完,而不能讀懂,因為你沒有足夠的精力去提煉觀點。讀了等於沒讀,不如不讀!有些書,是快不得的,只能慢慢品讀。
但是,讀過了它,再讀別的書,你就可以快到飛起。
關於這個問題, 我的建議是,在某一領域,讀一本至多幾本基礎的書,這樣的書讀起來是快不得的,但是細細品讀吸收後,你再來讀同領域別的書,就可以快到飛起。
比如這本《地理學與生活》。
這是一本概念性和理論性都做到極致的書,當你要開始某一領域的學習的時候,了解它的基礎概念,相當於「紮根」,而一個宏正的理論格局,也是在確定你最初的入門格局。這也是我自己喜歡這本書並推薦給大家的原因。
對,就是要找到這樣一本書,他們有:「嚴謹翔實的基礎概念和發展脈絡、覆蓋全面的知識體系、深宏中正的理論格局和專業高端的主創陣容。」
首先我們看看這本書的主創陣容:
作者:
阿瑟·格蒂斯(Arthur Getis),獲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學士和碩士學位、華盛頓大學博士學位,與人合著多本地理學教科書和兩本地圖模式分析專著。任《地理分析雜誌》(Journal of Geographical Analysis)聯合主編和《地理分析》(Geographical Analysis)與《區域科學論文集》(Papersin Regional Science)編委多年,聖迭戈州立大學伯奇地理研究所所長。2002 年,榮獲美國地理學家協會傑出學者獎。
譯者:
黃潤華,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地理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土壤地理學,自然地理學,環境科學教學和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主要譯著《重新發現地理學》、《當代地理學要義——概念、思維與方法》和《美國環境科學百科全書》等。
然後我們來看它的基礎概念:
地理學是研究空間和空間所容納事物的學科。我們在思考和反映一個地方時所持的立場,不僅是他位於哪裡,更為重要的是了解那裡有什麼,或者我們認為那裡有什麼。提到一個地方或者區域,往往使我們聯想起那裡的自然特徵,或者那裡的人們在幹什麼,這通常表明我們會不假思索的聯想起那些自然事物和活動是怎樣相互關聯的。
也就是說,一個區域所包含的事物,既有自然方面的,也有文化方面的。而地理學始終涉及對二者的探討。
除了定義,本書緒論中詳細的介紹了地理學的分支和發展,並用一定篇幅介紹了地理學的核心概念。
更為有趣的是,本書還詳細的介紹了學習了地理學的每個分支後,你分別可以做什麼。
從實用角度講,這基本解答了我們在接觸一門學科時候所關心的所有問題:
這是什麼
他是怎麼發展的
他研究什麼
如果想深入研究,我需要知道那些基礎知識
學了之後,我能做什麼
從閱讀興趣角度講,有這本書為基礎,我們可以毫無障礙的去閱讀本領域其他的書籍。並且因為「人口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等章節內容,在我們閱讀其他社科書籍甚至是小說散文時,都有一定的基礎了呢,畢竟,站在山頂看風景和站在山下看風景是不同的,讀了這本書後再讀別的書,相信你的見解也是不同的,好書,就是增加視野的一座山。
深宏中正的理論格局
一本書的理念,是滲透在字裡行間的,《地理學與生活》這本書,給人的感覺就是——很對。
關於知識的盲點,有恰到好處的彌補。
關於常見地理甚至社會現象,有客觀專業的解釋。
關於性別、關於移民、關於種族問題等等,有鞭辟入裡的分析。
不要輕視「很對」兩個字,看似簡單,但是沒有系統的知識體系,嚴謹的思維,一定的格局,做不出來「很對」的。
這是一本地理書,又不僅僅是一本地理書,可能這就是所說的「越專業越豐富」吧。
最後介紹一下本書的系統結構。
分為四大部分:地球科學傳統、文化—環境傳統、區位傳統、區域分析傳統。
這四大部分中又分為自然地理學、人口地理學、文化地理學、空間相互作用、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城市地理學、人類對環境的影響等部分。
五百多頁的大開本書籍,全彩插圖,簡直是視覺和知識的雙重滋養。
曬一下本書的內頁吧。
現在咱們回到本文之前的問題,怎麼快速閱讀並吸收一本書,這東西和武俠小說一樣,內功深厚,再學什麼東西都快。讀書也是,某一領域的基礎打下了,再讀相關的書,理解能力和吸收能力都不是問題。如果你肯靜下心來讀這本《地理學與生活》,相當於在地理書籍方面,扎了根並長出主幹,再讀別的書,都是在這株樹上添枝加葉。
最後,希望你喜歡這本書,並在其他領域也找到可以作為主幹的書籍。
而我,打算把這本書再細細讀一遍,並做!筆!記!
少買,多看。
如何閱讀一本書 (豆瓣)知乎上也有個相關的問題:怎樣安排時間讀書?推薦關注這位知友warfalcon
所謂效率,個人理解就是花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所以這個針對這個問題可以拓展為:不應該對每本書都花費同樣的時間
因此我們需要快速的了解一本書,並劃分給它恰當的時間,這裡推薦一個方法:檢視閱讀
簡單來說就是按照 封面-&>序-&>目錄-&>索引-&>某幾個篇章或幾頁-&>書的結尾 這幾個步驟來快讀閱讀,當然有一些細節和步驟需要注意,具體可參考下面的鏈接:
閱讀中不可忽略的步驟:檢視閱讀(上)閱讀中不可忽略的步驟:檢視閱讀(下)以為這就是重點了么?這才開了個頭...
隆重推薦包含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方法的偉大書籍如何閱讀一本書 (豆瓣)
P.S 樓主這是在惡意賣萌吧...可以試試拇指閱讀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筆記本?
※為什麼看書走神,但是做題目卻比較容易集中注意力?
※重要不緊急;緊急不重要;這兩種事情應該如何安排才能效率最高?
※求助,怎麼處理碎片化時間?有什麼好的建議?
※作為復讀生如何控制自己的心理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