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來,中國和日本同樣是一個農業的落後國家,但在現代化過程為什麼日本要比中國發達與成功的多?

近現代化過程中兩國有哪些明顯差距?


複雜而深入的問題??提供一個簡短的答案。

文化背景。日本在鎖國之前,即有蘭學的興盛,知識界早有吸收消化西方先進文明的先例。中國在明末清初亦有對外交流,但從官方的角度,他的對外態度是天朝體制的延續,而並非主動地要吸取什麼。

政治局勢。日本長期的幕府統治,天皇和幕府、地方大名和幕府的矛盾,使得政治勢力需要引入西式先進器物來爭奪權勢。清朝中期以後,中國的社會形成一種很穩定的結構,內部變革動力不足,若無50-60年代的戰爭,清廷尚不知為何要開眼看世界、遑論變革。

外部環境。日本近代以來,本土基本無戰事,所參加的每一場戰爭基本上都是在境外,而且是在謀劃比較充足的情況下發動(至少他們自己是認為謀劃充足的)。中國自咸豐之後,國內多戰亂,外有列強環伺,內有發、捻、拳匪、革命黨,政府疲於應戰,應戰就缺錢,缺錢就要寅支卯糧地徵稅。

起步就差的遠了,而我們後來又走了那麼多彎路??

好像不太全面??以後想起來再慢慢完善吧。


單一民族和人比較少,因而矛盾少一些,心比較齊一些,容易影響一些

島國壓力,因而自強不息

下卑上尊一直延續,執行力好

這三個根原因能影響許多其他因素


個人認為:

1、小國;

2、島國;

3、不是盲目的學西方:努力學科學技術,至於民主自由啥的都扔一邊去。


原因很簡單,因為日本天皇是日本自己人,大家願意擁護他,做些事情。

反觀中國,滿清是外來民族入主中原,而且末期的慈禧啥的不是號稱寧與友邦不予家奴么,明顯沒把自己當中國人,當然國人也不把她當中國領袖了,往死了干。

過度的內耗消耗了中國的精力,沒法一致對外和謀求發展了。

一個小例子,看過個古代小故事,當年鬧義和團時候,一幫農民跪在一個鄉紳跟前求他帶他們一起反清,但鄉紳拒絕了理由是現在反洋是關係民族文明存亡的大事,反清反而是次要的。

如果進入近代的中國不是滿清統治,而是明朝統治的話,中國也會和日本一樣早早現代化的。


或許你可以理解為中國的封建制度要遠比日本完善的多,堅固的多


這個問題非常複雜,最近我在聽 《明治維新》_一業中文刀 就講了從德川家康(1600年左右)開始的歷史,可以看出其中因素繁多,需要自己慢慢體會。


船小好調頭


原因很簡單,其一比中國早幾十年進行現代化改造,並且在多次對外戰爭中掠奪了大量財富,構成工業發展的原始積累,最重要的是成功擁有了一大批受過教育的素質型熟練工人,這非常重要,關係到了日本戰敗後的快速重新崛起。

其二是在戰敗後由於美蘇爭霸,日本成為對抗中蘇的橋頭堡,獲得了美國巨量的資金支持和軍隊保護。已經無限制的高科技技術和精密器械的購買權,然後又在中國對外開放的時候獲得中國這個巨大傾銷市場,為其企業的發展注入巨大動力和活力。


個人拙見與君共勉

因為中國大,日本小,在這種大體制下很難創新和改變,這是大組織通病


家族A,50人

家族B,500人

1.抵禦外敵:家族A風險高,不團結則沒活路。

家族B風險低,外敵不怕,常年內鬥,敵人往往來自內部。被外敵暴打近一百年。

2.選舉leader:家族A leader選舉VS家族B leader選舉,大家自行想像B的混亂。

幫派和鬥爭上,民主選舉制放到B國,那熱鬧程度遠勝於春晚。

3.對內治理:家族A如果選擇出了開明leader,能迅速上行下達,效率更高,違反規則很容易被抓出來,開明leader雖然不常有,但一兩個足以帶動整個民族跑。

家族 Bleader多人才多,誰也不服誰,各懷想法,繼續內鬥。不守規則人太多抓不過來,造成人人有污點,反而成為內鬥利器。有才能的leader往往被內鬥坑死。

中華民族的歷史,換個角度看是內鬥史。內鬥不息,折騰不止。

最近的請看抗日戰爭,沒什麼所謂的同仇敵愾,從開始到最後結束,兩黨都在互相戒備,互相保留,摩拳擦掌。雙方戰略上都認為大國地緣可以拖死日本,而不需要打死日本。

這個選項日本沒有。

打敗日本的是美國。

不相信的,只看看知乎撕逼大戰,冰山一角。且知乎er已具備一定階級同質性,受教育程度相似。這種爭鬥放歸全社會,不是一般的熱鬧。

家族A也有長期的內鬥史,但近代被敵地入侵之後,斗不起了,沒得選。

不患寡而患不均,人之常性。


不明白你想說什麼?你是說中國現在的國力不如日本么?

日本1885年就確立了基本政憲制度。然後就是悶頭髮展,引進西方文化發展現代化工業。

中國1885年還是光緒的年代,慈禧掌權。打贏了鎮南關大捷,然後放棄所有有希望得到的利益。然後一直到後面戊戌變法,甲午海戰中國就一直沒有好好發展過工業化。然後接下來又是一場世界大戰,中國更加沒有穩定發展工業化的機會。試看中國當時對外賠款總共有多少,記得好像說套用購買力平價的原則相當於配了2億多還是20多億吧

好不容易等到二戰結束,老蔣又不願意和民主派和共產黨一起組民主政府,那就只好接著干仗。其實這是中國政治發展最好的一次機會,偏要打仗,又緊接著錯過去了。

新中國終於成立,錢基本被帶到台灣去了,大陸幾乎一窮二白。勒緊褲腰帶還和美國打一仗,又放過了一個好好發展的時機。一化三改造完畢之後,到總路線之前,其實中國一直發展的很好。之後總路線三面紅旗一來,中國又退小步了。再後來文革,正好是科學技術大踏步前進,中國大踏步後退的日子。到79年動亂結束,中國財政幾乎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財政水平快要向獅子山這樣的地方看齊了。

反而日本抓住了幾個黃金時期,大力發展科技教育。哪怕後面經濟泡沫已然死而不僵。

你要問差距,這就是差距,這幾十年中國就這麼白白過去了實在很讓人痛心。

但是中國從改革開放到今天一共也就30年左右,經濟發展還是可觀的。關鍵是今後一個時期經濟怎麼調整轉型和政治體制深化改革。

不過日本自從明治維新之後就跟儒家沒有什麼關係了。日本所謂現在保留了唐風的說法也比較扯淡,日本自身已經基本完全西化,只是保留了一些外殼而已。


基辛格說,日本是一個小型的部落社會,天朝是一個偽裝成國家的文明,轉型難的多...


法國有個東方學者研究亞洲文明的歐洲人伯希和:日本的文學偷中國的,宗教偷印度的,科學偷歐洲人的,但是,為什麼那麼小的島國卻能夠成為全球那麼強大的經濟體?

舉兩個極端的故事

  • 國歌。從《古今和歌集》找了一首歌改造,英國人初創做的曲,德國人編的曲。
  • 憲法。日本戰敗,麥克阿瑟參照了《人權宣言》《獨立宣言》《魏瑪憲法》《蘇聯憲法》這就是今天還在使用的日本憲法。

因為有邊境人的意識,使得日本產生了兩種能力

  1. 敢於吸取一切強者的智慧,不斷求變中尋求生存的空間,比如脫亞入歐。
  2. 因為自卑而自戀,因為自戀變得非常的自傲,形成識別性非常強烈的民族稟性,所以日本就成為一個非常豐富和非常孤獨的國家。


我的淺顯的理解:

滿清王朝屬於異族統治,就是要控制文化、科技才能長久的統治。廢除火器,齊射立國就是這個道理。而日本卻沒有這種牽制。


玩過文明系列遊戲你自然就明白了。


人種差異


中國的封建化集權化程度是非常高的,從經濟基礎看,中國的自然經濟由於地理,民族性格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是不偏向於革新的。

從觀念上講,有一點不可否認,就是日本是一個很會借鑒或者說學習的國家,古代學習中國,近代學習荷蘭,英美都是實例。

再看民族性格,中國的民眾受傳統忠君愛國思想影響,並不傾向於革命對抗,就是統治者也不具有較長遠的眼界。而日本近代革新自上而下是具備了有一定眼光的統治者(最起碼他順應了時代發展方向)。

中國地處大陸中,日本的國土面積及沿海洋的環境給兩國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同的。中國君主及民眾與外的交流比之日本少(包括國家對外政策),安逸穩定環境減少危機感都是改革中要考慮的。

其實原因很多,經濟,文化,政治,外交,軍事等都需要拿來比較。我就是舉幾個例子。


發展問題,被置於生存問題和民族問題之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近代和平改良的道路和方法總是屢試屢敗?
毛澤東作為革命者的思想氣質與托洛茨基是否有相似之處?
侵華日軍中,有沒有醒悟的日本軍人?
東北不抵抗到底是誰的鍋?是蔣的命令還是張的命令?
日本曾說三個月滅亡中國他們的倚仗是什麼?

TAG:日本 | 歷史 | 政治 | 文化差異 | 日本文化 | 文化 | 中國近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