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日語相對於信長時代的日語是「異邦文字」嗎?
《信長協奏曲》劇中大名之間的檄文都是用純漢字寫得,古代日本人看不懂現代日本歷史書,古代的日本人真的是靠純漢字來進行書面交流的嗎?
田中太郎:大陸為什麼要簡化漢字?該答案當中提到的10世紀,使用純漢字的情況存在嗎?
由於日本現在外來語的大量湧入,現在日本人說日語,跟外企工作的Amy說中文似的。
如果把日文中的外來詞略去不翻譯的話,你會發現日本人是這樣說話的(我亂編的一段話):
我最近schedule很tight啊,經常沒時間吃lunch。just idea(突然想到的事),上周末去熱海旅行,hotel特別美,就是assign給我的room剛好不是sea view。啊,明天和A公司的appointment,因為incident發生reschedule了,真是殘念。
最近スケジュールめっちゃタイトなんで、ランチ食べる時間あんまりないなー。ジャストアイデアなんだけど、先週熱海に観光しに行ったんだよ。泊まったホテルは素敵だけど、アサインされたルームはシービューじゃなかった。あ、そういえば明日A社とのアポはリスケされた。インシデントが起きたみたいんで、殘念だね。
這還不算「異邦文字」嗎?
漢字的問題,假名除了書寫固有詞之外很大的一個作用就是給漢字注音,甚至還有返點這種配套系統。信長公看見某些寫東西裡面這麼多野蠻假名頂多會覺得這人素質真差,吃了文化的虧。
但是就這個問題我想到了另一個話題:
某不存在的視頻網站上面有一個短視頻頻道叫做Nativelang,專門討論語言學相關的問題,注意是「語言學」,其中有兩個視頻討論的就是「語言演化的速度」。或者按照視頻中的說法:假如你在原地瞬間暈倒,不考慮生命維持、文化變化的問題,幾百年之後你醒來,周邊人仍然說著你的母語,但是你卻一句話也聽不懂。問你究竟昏睡了多久。
實際上要演化到一句話都聽不懂的情況需要花很長的時間,具體有多長,視頻中給出了一個不太準確但是有點道理的:看看語言學家給出來的每個語系語言的歷史長度就知道了,大概四五千年的演化可以把原始語言(雖然只是個假說)磨的面目全非,完全看不出來一點相關性。
但是安土桃山時代的日語和今日的區別遠沒有到達那個地步,起碼文字系統還保留一致,基礎語法變化不大,雖然大量的外來語借詞進入的的確確讓現代日語對於五百年甚至兩百年前的日本人摸不清頭腦,當看到熟悉的詞語的那一刻信長公可能還是能猜出這是日本某種奇妙深刻的方言。懂日語的話可以看一下這個文:
現代の日本人は昔の日本人と會話可能なの? : 學問がすべて
看不懂日語的話,看下面我給出的回答:
=====================================================================
信長所在的時代是室町時代晚期(日本戰國時代)~以及安土時代。
室町時代的文字表達跟現代日語是有很多相似之處(備註1)。比較大的區別在於發音上,信長時代的人或許能夠看得懂現代日語書,但要與現代日本人進行語言溝通則可能有點困難(不過 ,按照文中觀點,京都人應該有不少人保留著室町時代的日語口音)。
日語分為「古代日語」和「近代日語」(備註2),而「近代日語」普遍認為形成於鎌倉時代之後或室町時代之後。不論如何,信長時代的日語已經和現代日語一樣都歸屬於「近代日語」的範疇了。
備註:
- 日本古代只用漢字的的說法是錯誤的,使用假名的場合在日本古代並不少見。
- 我所說的「近代日語」換成我們漢語習慣性的表達的話,可以直接理解成「現代日語」。日語中很少用到「現代」的表述,而日語中的「近代」一詞實際上就包括了漢語中的「近代」「現代」「當代」等語意。
純漢字交流?沒那麼誇張。不過漢字的使用比例(一篇文章里)那倒說不定真比現在要高。
但是日語和其他語言一樣,演變也是有過程的,漢字還沒傳入時的日本一樣是「古代」,他們能看懂漢字么?
再者就是如果是正式交流用書信,自然不可能怠慢。即使現在你要是寫一篇正式文書一樣也是有大比例漢字使用。
不過就現在而言,由於漢語系以外的外來語增多,你拿這些去給古人看,一樣看不懂。
小學生文字
當時平假名只有給啟蒙學童和女性用。
這是江戶時代的書:
彼五丈原の営中、赤星(諸葛亮)落て蜀軍傾覆するが如く、春日山の郭內は雲にや及ぶ、城下に來り集る將士、宛然航路に楫を失ひ、巨海の波に漂ふに斉し。
這段話類似於臨高啟明裡面寫的那段段義大利人說的中文:
「祁元老有給我欣賞建造現在」。
然後你再把每個字的發音都換成外語的
La Vecchia Mi ha dato dei Qi di elementi di costruzione Ora
差不多就是日語古文的實際情況了
你看文字能明白,但實際上是完全無關的語言。日語的書寫有兩個體系,借用漢字的體系你能看懂,但是與日語口語有關的那個非漢字日文你就看不懂了。
現代日語最大的問題是單詞變了,大量單詞都已經被外來語替換掉。
換成中文的感覺大致就是: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我反省三次 everyday : 是否 work 卻不 do my best,是否交 friend 卻不 trust,是否 go to class 卻不 learn。
無。現代日本語全部漢字書出來。
檄文是公文書類,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但即便檄文寫在紙上的都是漢字,也並非漢語,而是日語,因為在讀的時候是要加上送り仮名和返り點,使之完全符合日語的書寫習慣符合日語文法,所以即便檄文寫在紙上是漢字,但其實仍舊是日語。日本自始至終使用的都是日語,只是借用了漢字,日語的文法體系跟漢語一直都是不一樣的。
這裡提出的漢字寫成的檄文與「漢文」是不一樣的。其次,溝通障礙肯定是有的,首先是日語演變中大量的漢文辭彙退化,和制英語外來詞之類的大量增加,其次與當時相比即便是殘存至今仍在使用的詞,也有很多在語意上已經發生變化,比如說更早的平安時代中花一詞,特指櫻花,現在已經完全不是這樣了。其次,語法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古語語法與現在的日語語法差別非常之大,詞類的變化形式比現在多太多。但是現代日本人應該連猜帶蒙還是勉強能理解個大概意思的,至於信長時代的人能不能聽懂現在人所說的日語,就不敢保證了。據說是真的,古代日文都是漢字。。。但是現在反過來了,現代的日本人對漢字的掌握程度低的超乎你的想像。
推薦閱讀:
※片假名對於日文體系到底有什麼意義?
※如何把用英文寫的日文名字翻譯成中文(或者還原成日文)?有什麼規則可循?
※想要去北海道大學學法學,請問需要準備些什麼?
※日本對於中韓朝三國的人名和地名是怎麼翻譯的?
※為什麼韓語和日語中有不少漢字詞音讀收尾時都會有「k」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