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漢語日紐(擬音[?]或[??])怎麼發音?它和泥紐n的區別何在?
另外,船紐(擬音[?])與半母音[j]是一樣的嗎?
1、[?]。
音標[?]的理論值,在聽感上是與[n-]很不像的。聽起來像[n-]的那個音,實際是[?n-]或[n?-]的複合狀態(比如普通話的其中一種口音的ni-),該音也可能會被一些分析者描寫為音標[?](但我並不同意這個標法)。
從理論值來說,[?/?h/?/?]與[??/??h/??]的讀法是平行的塞音/塞擦音配對。從發音原理來說,[?/?h/?]既可以視為將[??/??h/??]中的擦音成分抽除,也可以視為在[t/th/d/n]的基礎上將主動阻塞部位改為「舌面前」。
但這裡還涉及了對[??/??h/??]的發音理解。如果將[??/??h/??]定義為純粹的「舌面前音」,那麼,發音時舌尖的方向是向下彎垂、以盡量避免舌尖或舌葉接觸齒/齦/齦後這些部位,這樣才能使得阻塞摩擦的部位只在「舌面前-齦後(或齶前)」。但如果舌尖或舌葉沒壓住,那麼就可能讀出[ts? ??]那樣協同調音的複合狀態。
在學習讀[?]時,若用與[ts? ??]平行的口音讀,讀出來的就是[n??-]了。也就是說,要讀准音標[?]的理論值,就要先練習好怎樣壓住舌尖舌葉、只用「舌面前-齶前」的部位來發音。
中古章組,在先秦至少有先秦t-類/k-類兩個來源(當然還需要考慮與某種介音的搭配),而日紐的情況大致與章組平行。其中t-類來源的,在由先秦到中古的演變過程中,應該是經歷過[t?-]那樣的複合狀態的。但考慮到中古反切體系里,日/泥已不互切,我們可以推測這時的日紐應該已非[n?-]了(畢竟[n?-]的讀音與[n]還是有些像的)。至於切韻日紐應該是擬[?-]還是擬[??-],則建議大家各自判斷(我擬的是[?-])。
2、[?]。
音標[?]的理論值,在聽感上應該像是[?]的濁音,而與[j-]的聽感並不像。
[s/z/?/?/?/?],這些都是噝音。噝音發音時,除了像塞音那樣有一個明確的阻塞部位,還會在舌的阻塞部位之後形成舌面凹槽,通過舌的阻塞部位、舌面凹槽的舌肌配合,讓氣流在其上方的狹窄通道形成湍流,就出現了噝音聽感的氣流摩擦了。
在學習讀[?-]時,若覺得[?-]與[j-]有些像,那可能是讀成了[j?-]或[j??]這樣的複合形式了。這就類似於之前其他問題里討論的[z/?/v]的讀法那樣(比如普通話的r是[?]而非[?])。於是,問題其實可以擴展為:口腔前半區的各種濁擦音的讀法怎樣練習?
練習[?-]的關鍵,就在於「要留意[?-]的噝音發音方式」。首先,要揣摩好發清噝音時,應該怎樣在舌的阻塞部位之後形成舌面凹槽並配合出湍流摩擦。其次,再揣摩好怎樣在清噝音的基礎上變讀出對應的濁噝音,須留意的至少有:(1)、要保持舌面凹槽以及保持湍流摩擦。(2)、要留意讓氣流摩擦控制在口腔的前半區的阻塞部位附近,而不能是在口腔的後半區。(3)盡量在發音的前半部分避免「近音」感(應該是[?j-]或[?i-],而不是[j?-]或[j??])。如果對上述原則控制得不好,就容易將濁擦音誤發成近音、或發成「前半近音-後半濁擦」的複合狀態。類似地,[?/?]、[v/?]讀法之辨,也是這個性質。
當然,船紐的擬音,還有[?]或[??]兩個擬法(也就是船/常哪個是濁擦哪個是濁塞擦的問題),建議大家各自判斷(我擬的是[?])。
3、濁擦音的初濁:
濁塞音、濁塞擦音的發音方法的一個要點是:在聲帶振動的同時,在阻塞部位有足夠時間的「持阻」過程。
但對於濁擦音來說,則是:在聲帶振動的同時,在阻塞部位有足夠時間的「持續氣流摩擦」過程。按這個方式讀出來的,就是我剛才所說的那種濁擦音的理論值(像是清擦音對應的濁音)。根據我自己的錄音的語圖來看,這個讀法是在語圖上看不到「濁聲杠」的。但至少聽感上能聽出來那是濁音(無論是直接聽還是只截取錄音里的輔音來聽),畢竟「濁音的聲帶振動聽感」是很明顯的(PS:「濁音的聲帶振動」涉及發聲態,有多種可能的發聲方式,與「母音的聲帶振動」並不是一回事)。而且,在句子中,若前一字的韻尾與後一字的濁擦音聲母之間不加停頓而盡量連讀,則也是可能在語圖上看到「濁聲杠」的。至於在語圖上怎麼判斷清擦音/濁擦音的不同,我暫時存疑。PS:如果非要通過前加「持阻成分」來構成濁音杠,就只能前加「濁塞/鼻音/邊音/r音」這些[+濁,+阻]的「能持阻的成分」,那就不是純粹的濁擦音了。
另一方面,如果改讀為「近音+濁擦音」或「弛化近音+濁擦音」的方式(比如將[?-]或[?-]讀成前加[?-]或[??-]的狀態,比如將[?-]讀成前加[?-]或[??-]的狀態),也是可以看到明顯的「濁聲杠」的,並在聽感上聽起來與「近音」、「擦音」都有些近似。由於「近音」有著類似於母音的共振峰,因而看起來像是有「濁聲杠」,只是這已是複合形式而非純粹的濁擦音了。
由此,我認為初濁這個標準(即能否看到濁聲杠),並不適合用來判斷擦音的清濁。在練習濁擦音的讀法時,就需要留意一下濁擦音與其他的濁塞音或濁塞擦音的不同發音方式(即持續氣流摩擦與持阻的不同),以盡量避免在濁擦音前加各種「持阻成分」。
為什麼要辨明「濁擦音」、「近音+濁擦音」或「弛化近音+濁擦音」的不同?這主要是從漢語的實際演變情況來說的。比如,中古的濁噝音,之後的演變方向主要是清擦或清塞擦,那其在中古就應該不會是「近音+濁擦音」的讀法。而從來源來說,中古轄字較少的「邪z/船?/俟?」的先秦擬法仍待商榷,暫時我們還無法精確討論其在中古之前的演變。
如果題主問的是 /?/ 和 /n/ 的差別,這個還是很好說的。
普通話裡面,字母 Nn 在 /i/ 和 /y/ 之前一般發 /?/;而在其他母音之前發 /n/。這是普通話的一個發音習慣。有的人把 /i/ 和 /y/ 之前的 Nn 發成 /n/,就是所謂有 「口音」,而且這種口音還比較時髦。
「章昌常日」的時代日母就是讀 ?,但等娘母三等從泥母分化出來之後,既然日母和娘三沒像章組和知三那樣合流,那日母應該就已經變成 ? 了——這就到了「來日」的時代!這個 ? 在青語中後來分化成 j(日母主流)和 l(日母止攝加「扔」字),在變成 l 之前可能還經歷過一個 ? 的階段,像燕語那種 ? 也由此分化而來……原來把日母止攝記為 lh 的那部書是利瑪竇的《西字奇蹟》!
你只要能區分 ti 和 t?i,那區分 ni 和 ?i 理論上也應該沒什麼困難,雖然一般語言中好像後兩者確實不如前兩者區分度大?克丘亞語這兩個音原則上是不能混的,例如 nina(火)就用 n,而 ?it?i(?it"i,壓)就用 ?,不過對立其實也不多,而且在方言中還有混淆的情況……
? 是濁擦音,j 是近音,當然不一樣,而且嚴格來說 ? 是齶音而 j 是齶牙音,發音部位也不完全相同,雖然一般 j 介音都是引起齶化而非齶牙化,可能齶牙音中除了 j 之外都不太方便發音,而 j 本來就是兼顧齶音和齶牙音的?不過齶音和齶牙音還是不能合併,? 和 ? 的區別也算挺明顯的,尤其一個有噝一個無噝,洋人的耳朵對此很敏感!
為了避免歧義,我上面用的符號都是 ?、?,然而洋人描述音系一般都習慣記成 ?、?,如果嚴格按照音標規範(包括我修訂的體系),?、? 其實表示的是齶牙音而非齶音,即使按洋人把它們與 ? 並列的潛規則也該算頂齶音……那些語言應該音值就是 ?、?、?,只是洋人的音標寫成 ?、?、?!總之還是中國學者最嚴謹~~
? 簡單的, 日本人對貓叫的 模擬 ?iao 。 國內二次元有好些人都沒去用漢語的 miao 了
日語的 忍者
日本 (這個太多人用 ni 了。)
船和以兩母發音位置近似相同,可以認為發音方式相同,差別在於摩擦的程度,船母是擦音,摩擦強,以母則弱。
維基百科輔音列表提示硬顎部位的塞擦音不存在,齦顎只有章常書船四母擬的音,兩部位發音被歸為一列。大概前者更加膠著,而後者更清晰吧。發音時舌頭碰觸上顎的位置不一樣,導致這種差異。前者是用舌頭中間頂起上顎的,後者是舌尖頂住上顎。
我的母語粵語欽廉片也有類似的[?]魚軟人日 [n]泥耐暖業。
日語人間、忍者、人気和似てる、西、逃げる都是同樣記讀音為に,但是發音卻不一樣。我覺得也是這麼發的。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