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單詞里字母s後的p, t, k等為什麼由原本的送氣念成不送氣?
比如sky這個單詞,完全可以讀「斯凱」,為什麼要專門建立一條規則規定讀「斯蓋」?讀出來都一樣好聽,都很方便啊。
原先認為sky, sport等這些詞里k和p是濁化了,但之前看到一篇文章研究過,文章說是其實沒有濁化這一說,只是把sky中的k不送氣,聽起來就像 清化了的g一樣,人們為了方便學習把這說成了濁化。但像kind這種單詞,k是送氣的,為什麼前面有s就要變得不送氣,統統都送為什麼不可以。這點網上沒查到相關解釋。
不要說什麼「沒有原因,人家本來就是那樣設計的」,面對一個已存在的事物應該探討其存在的深層意義。就比如問:『為什麼東西往下掉?』,頭腦簡單的人可以回答一句「本來就是往下掉啊,這還能有什麼原因」。
回歸本題,不送氣化後有什麼特殊的優點嗎?當初設計語言的人處於什麼目的
蟹妖。好問題。
這個音位變體的問題是個老問題了,我贊成描述派角度的解釋:存在即合理,有了就是有了。
其他老師提到的生(省)理(力)依據也是有的,另外附送三個方面的論證。
1、送氣清擦音(f, sh, s, th)分sibilant和non-sibilant,前者聽起來更尖銳刺耳,如s, sh;後者教柔緩,如f,th。sibilant因為氣流比較急,氣流流出速度比較快,因此後面如果還接一個送氣的輔音往往氣會不足。拿sky/sty/spy為例子,如果前面都送氣,讀母音y時的氣息會受到影響,尤其是在長句中,有可能降低整個詞辨識度。
2、我看到有一些英語語音學的書籍中提到,英語的p/t/k其實默認是不送氣的(尤其是美式),而只有在被重讀強調的時候才會加氣。比如:patato [p??t??e????]。這麼說的話,原本送氣這一個看似理所當然的前提概念也不一定站得住腳。
3、作為以德語為代表的日耳曼語族和以法語為代表的羅曼語族的雜交,英語的ptk送氣程度和背後的規則可以橫向對比一下。我學德語的時候似乎有感覺像「sprechen」也是有不送氣化的;法語的話,本身ptk就是默認不送氣的,可能法語T有點特殊,跟前母音時會有點塞擦化,所以會有點送氣的擦音s或sh的感覺,比如「tu」(主格:你)聽上去類似/tsy/,所以發s 的時候聽上去就有點像送氣了(見論證1)。【感謝 @Monsieur TRISTE 的提醒,tu中的屬於輕微齶化,而不是真的有一個擦音】
我的所有熱門回答:你要我答的都在這裡!半年知乎400+學習類回答索引
我的專欄:種地英語私塾
沒專門研究過這玩意兒,個人感覺是:
讀起來更省力。
這個規則不是人為制訂的,而是根據發音情況總結出來的。和語法規則一樣。
因為sky的k是漢語「給」的輔音,而gay的g在漢語中沒對應發音。
sky的k是清音,漢語沒有濁塞音。實名反對@mj是掉線君 @Ponyo 的回答。這種日經問題怎麼又有答錯的……speak的p發音為/p/,plan的p發音為/p"/,都是清音。
謝邀。英語很多次都是這樣,它並不是完全根據拼寫讀音的
推薦閱讀:
※是否歐洲語言有向分析語發展的趨勢?是否分析語較之綜合語更加先進?
※為什麼關和官拼音一模一樣,聲調也相同,讀音卻不一樣呢?就比如當官,換成當關,感覺讀音就不一樣……?
※為何日語當中「h」與「p/b」形成清濁對應關係?
※如果已知某種語言以後會完全失傳,有什麼辦法可以破譯?
※越南語從古至今韻母變化是不是非常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