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中英文水平都達到母語的層次,那麼在閱讀中文文獻和英文文獻時,閱讀的習慣和速率有明顯的差異嗎?

原題強調了中文看小說一目十行,看專業文獻是一眼能看一句或一小段,這裡補充一下,是那種一眼get到了幾句話的內容,理解了語義,但還需要停頓下來消化一下這些語義背後蘊含的專業知識,才能繼續往下閱讀。雖然速度慢,但慢的主要原因是把時間花在理解專業知識上了。讀英文的話,慢的原因是理解語義要花更長的時間,我猜測可能是英文長句子比較多?

——————

——————以下是原提問內容——————

我自認英文水平尚可,雖然離母語水平還差得遠。

在閱讀中文時,尤其是小說,完全可以一目十行,當然不那麼講究細節,不求甚解,但至少事後也能記得故事梗概。讀專業文獻比如程序設計方面的,速度慢一點,但也能一句話或一小段話連續閱讀。

不過在讀英文時,差異相當明顯,如果一目十行的看,我根本腦子裡只有一堆字母。。。必須逐行逐句地閱讀,最快也就一兩秒鐘掃過一個中等長度的句子,再快的話就感覺啥都沒get到。專業文獻甚至必須逐詞閱讀。

請問原因是因為我英文學得還不夠好,或是象形文字與字母文字天然的差異,又或是漢語與英語語法結構上的不同?


雅思閱讀8.5(滿分9分)的勉強來答一下吧。

我的話,即使是在閱讀語法結構複雜的中英文句子時,在閱讀習慣和閱讀速率上也沒有明顯差異,也都是掃一眼就能理解大意的(但學術閱讀時不會讀這麼快,因為要思考或記憶)。

我認為,長句子不構成英文閱讀障礙。以我自身為例,剛開始讀康德的英譯本時,覺得動輒八行九行十行的從句套從句的句子看起來很累;但後來習慣了這些語法結構複雜的句子,覺得康德的文風其實也不是很難,不需要專門停下來「思考語義」(但是哲學閱讀的話停下來思考內容本身還是很常見的吧)。

真正構成英文閱讀障礙的是生詞(假設你對你在閱讀中可能碰到的語法結構十分熟悉)。尤其是在學術閱讀中,遇到不認識的術語(即使不是術語,一些帶有評論性質的形容詞或副詞也可能影響對意思的理解)是很要命的,很容易導致你就此卡住或造成至少幾秒的閱讀中斷(有心的還會去查查字典)。因此我會覺得二手文獻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Kant比康德的原著還難懂,因為術語(屬於生詞)多。

最後,英語水平的問題,就不要歸結為「象形文字與字母文字天然的差異」「漢語與英語語法結構上的不同」吧。


一目十行怕也是看不懂這種玩意


我這英語非常一般,離母語水平還差個十萬八千里。不過讀計算機相關的資料,英文還是過關的,基本不需要查詞。在讀文獻方面,讀英文效率更高。可能是因為研究生轉IT的緣故,沒有讀過中文計算機相關書籍,現在工作起來學習新的知識都是習慣看英文文檔和教程,讀中文效率更低的原因首先是專業名詞有時候對不上,其次就是中文和英文在寫作的語感還是不一樣,在快速閱讀中,在讀英文文獻更容易抓住重點。

不過,如果看其他的小說散文,當然還是中文,畢竟受過語文教育。


題主你自己不已經回答了問題了嗎:

離母語水平還差得遠


母語水平算什麼水平呢?受過美國高等教育的白人的水平還是美國中學考試沒及格的白人的水平?

很多中國的英語人才比後者英語還好


個人認為這是多方面的原因。電影降臨裡面提到了「薩丕爾-沃爾夫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即語言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的思維。所以不同語言,語言學上的差別對於理解活動都有影響。

語言學主要包括從聲音角度分析的語音學,音位學,從語法層面分析的語法或者句法學,還有意義分析的語義學,以及其他文字形態的文字學,辭彙學。所以就從以上幾個層面分析一下外語閱讀文體。

從語義理解層面來看,作為外語學習者,我們在語言和概念間建立聯繫的方式都是需要通過母語轉譯的。外國人把「table」和「桌子」這個概念建立了直接的聯繫,而外語習得者,以漢語為母語的人為例,我們總是要把「table」在大腦中翻譯成中文詞語「桌子」然後再和概念中的「桌子」建立聯繫。(需要注意的是,詞語「桌子」和概念「桌子」是不一樣的)所以當我們閱讀外語的時候,總是需要轉譯兩次,才能獲得概念。這應該算是一種習慣或者語言理解時的心理特徵——對母語的依賴。所有人都不例外,我們在閱讀外語的時候總是傾向於先翻譯成可理解的本族語言,然後再分析語意。所以這勢必降低了閱讀效率。這就好比伽達默爾曾說:「閱讀即是翻譯,翻譯則是第二次翻譯。」

從語法或者句法學層面來講,我們需要意識到不同的文體所使用的語法規則也不一樣,英文小說散文詩歌中有大量的省略,倒裝,反問等特殊句型。但是在文獻中為了保證語義完整不出現歧義所以,句子結構完整,句子長度長。而且為了契合文體的嚴肅性,所以多右分支型句子(定語從句往右延展),這樣句子焦點就偏左,而中文文獻多左分支型句子(定語集中在中心語之前),所以句子焦點在右,這種焦點偏移,也影響閱讀速度和理解程度。另外英文的語法讓英文變成一種具有很強線性關係的語言,所以會有很多很長的句子,結構一般固定,但中文很多散句,線性關係也不強(這和詞性也有關係)例子就是我們可以輕鬆理解一段順序出錯的文字,但是英文中如果詞序偏差過大,就算是native speaker讀起來也很吃力。

而且思維習慣影響表達習慣,這可以歸納在語義學中。即中文多述題加主題,即先描述事實再表達觀點,而英文多主題加述題,就是先表明觀點再陳述事實。這種句子焦點的偏移對閱讀也有影響。除此之外還有總分和分總的對立。

從文字學或者辭彙學方面來看,漢語的表意性讓視覺信息也參與到語義合成中,但是外語多拼音文字,所以視覺信息對語義合成幫助不大。所以面臨很多無用的視覺信息的時候會造成信息處理的負擔。簡單而言有些單詞你看詞語完全不知道意思,但是你可以猜測讀音,而中文相反,面對一個新字你可以大概猜測意思卻不知道讀音。總的來說,閱讀英文時會產生很多信息噪音,所以對我們來說還是有處理負擔的。另一方面,文獻中的用詞不同於日常詞語專業性很強,所以文章的易得性和開放性下降,閱讀困難隨之增大。

但是有很多人說,我看不懂也能做題,這和文章的組織形式有關,和上面說的語言學差別沒有出入。

由於語義分析永遠是從語法開始,找到主謂賓定狀補,所以語法一定要好,英文詞性一定要把握好,然後增加辭彙量,但其實我覺得也不是很必要,掌握好基本辭彙和專業辭彙就好,俚語太多了。當然還是一句熟能生巧,熟悉語言環境融入起中才是切中肯綮的方法。由於這是文獻閱讀是書面閱讀不涉及語音,所以就說這麼多。當然都是結合所學的個人知識,不一定正確。還望指正。


嗯…有的…

以我讀法學院課本的經驗(要知道現在已經是plain english時代了)…我大概只能有正常讀economist 一半的速度…大概一分鐘接近60-80個詞吧…再快就只能開全速模式讀小說了(大概每分鐘10行左右,但是只能看簡單句和純大意了)

具體來說,英語讀得很快的體驗是這樣的,眼睛在識別單詞,潛意識在冒解釋,讀完一句緩一秒生成一個大意…期間穿插各類楊鵬長難句分析…

必須要說一下,雅思(閱讀9分)托福(閱讀29)都有些簡單了…真正練速度的是GMAT和LSAT…

和讀母語最大的區別,還是要翻譯一下,畢竟漢語是母語…


假設中英文水平都達到母語的層次,那麼在閱讀中文文獻和英文文獻時,閱讀的習慣和速率有明顯的差異嗎?

==================

該假設不成立。

如果你能在世界上找到一台能夠同時執行兩種計算機語言指令的電腦,你的假設就成立了。

一個人終身只有一個母語,其他後來學習的語言都是外語,它的語言指令,最終都必須通過母語翻譯解釋後才得以執行,只是由於每個人外語水平的差別不一,他的母語對外來語言指令的干預層次和程度不一而已。

母語干預得越少,讀外語的速度就越快,但是無論怎麼快,也快不過完全不需要干預的母語閱讀。


中英文都是母語,但我只有英文能做到一目十行。。。

我想是因為我只有在非正式場合(比如跟父母和其他會說中文的朋友)才會用到中文,所以我聽說沒問題,但是讀寫不了太高級的東西,來知乎答題或者看別人的回答還可以,你要給我一本中文書,我會看的很慢,尤其是專業術語多的內容,比如法律條文,完全看不懂。更可怕的是外文書的中文翻譯,我每次都是好像懂了但又不是很確定原作者想要說什麼,這種似懂非懂的感覺很難形容。最可怕的是古文!比如莎士比亞的戲劇大概和金瓶梅是同一個年代創作的吧,莎士比亞我完全看得懂,金瓶梅里我只能勉強看得懂人物對話,那些詩詞和場景描述對我來說跟外語差不多。

我不知道母語非英文的同學看英文書是什麼情況,但我覺得應該比母語非中文的人看中文要容易懂吧。這裡沒有任何貶低中文的意思,我只是覺得中文裡不同的場合語言(社會語言學裡管這個叫register of speech)表達差很多,口語和書面語簡直不是一種語言。而英文雖然也有差但是沒差很遠,比如我很喜歡看nonfiction,各個學科的通俗科普讀物即使我不熟悉也可以看得明白,中文的科普讀物對我來說就難很多。


雅思閱讀 9,平時做文科類學術翻譯和 IT 類技術翻譯,各翻譯過一本書。

大部分時候兩種語言沒有差別,中文可以讀多快,英文差不多也能讀多快。跨語言的閱讀速度是可以通過翻譯訓練提高的,平時看到一段文字,不妨試著「開雙腦」,眼睛一邊看,腦子裡一邊實時翻譯。練得久了,瞬時解碼和瞬時記憶都會長進很多,結果就是:無論句子有多長,段落的層次結構有多複雜,眼睛掃過一遍後,腦子裡已經可以基本把意思翻譯出來了,剩下的無非是調整語序,優化用詞,以適應中文的表達習慣。(當然這種訓練極其燒腦,時間長了頭會劇痛)

(學術類閱讀,語法錯綜 The Making of A Family Saga

(技術類閱讀,抓緊辭彙就行, AWS Lambda in Action,原書作者是個義大利人,用意式英語寫的技術類書籍,讀起來簡直酸爽)

漢語屬於孤立語,主要依靠辭彙表意;英語屬於屈折語,語法、句法、辭彙都被用來表意。因此漢語閱讀基本上是「踩點得分」,一步一跳,抓住詞語就好,英語閱讀則要求具備較好的線性能力,各方面都要兼顧到。這種差異導致了漢語讀者在面對英語文獻時,必然需要適應一段時間。在文科類英語閱讀中,辭彙和語法都是核心,技術類英語閱讀中,一般由辭彙擔當大任。所以想要提高英語閱讀速度,把辭彙練紮實是最要緊的(這樣就可以用讀漢語的方式讀英語),適應英語的敘事節奏是次要緊的(這樣就可以收放自如地抓住層出不窮的長短句、從句、嵌套句),此外就是超大量的閱讀,以及多做同傳訓練了。

想提高閱讀能力,我建議除了多讀書,還要多翻譯,真話。


說明這兩種你都要融會貫通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我給你舉個栗子

「這個engineer drawning啊,我們那個時候就用鴨嘴筆」


大家都說了…專業文獻即使中文,一目十行也不行,看完了也還是沒有重點。除非你看的那十行都是廢話。

當然,還有個原因就是讀英語的時候你是邊讀邊翻譯的過程。因為你的知識體系是用中文構建的,專有名詞的定義也是用中文定義的。

如果你從大學開始都用英文教材學專業課的話,可能就會好多了。


真正有價值的文獻,理解速度主要bounded by 智商。

反過來說,一個人滔滔不絕,一個人插不上嘴,大部分的情況下滔滔不絕的人講的話其實很水,才顯出語言辭彙量的差距。


你都說了是看小說一目十行,看專業書或者數學類的,你能一目十行嗎?

所以就算英語很熟悉,閱讀速度還很內容有關


我可以大言不慚的說答主本人可以做到英語跟母語差不多,平時思考都是英語,做夢說夢話都是英語。但是,這個問題涉及到更深的一個問題:你的感覺feeling是中文還是英文?那種欲說還休,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感情,你會拿英文形容出那種古風嗎?那種smooth, Rico suave的swag,你能用中文說出來嗎?你的專業辭彙是用哪個語言學的?這在你閱讀的時候起很大的作用,你看一篇娓娓道來的文章,英語再流,你也是坑坑巴巴試圖找感覺。你讀一篇政治新聞報道,英文流暢順利,你在讀個什麼新聞聯播稿子,肯定就是英文更順了。例子舉的不恰當,只是想表達不一樣的文章根據你對知識,感情表達的語言會影響閱讀速度,尤其是文獻,英文有英文的套路 中文有中文的套路,肯定會prefer其中一個,你大腦迴路往哪邊偏,哪邊就更順


為了學習英語,我決定閱讀英文版玄幻小說。等到我讀英文玄幻小說能夠做到一秒鐘掃過一頁就知道本頁全都是垃圾話根本不用看跳過就好的時候,我的英語水平應該和中文差不多了。目前的水平大致是一秒鐘可以掃過一行知道它是垃圾話。


撇開內容,英文閱讀速度,與辭彙長度和句子複雜程度相關度很高的。

目光運動節奏、落點按句子語法結構走,不要按單詞節奏,養成習慣,閱讀效率會提高。

所謂一目十行,就是看的是句子,甚至是段落。因為要麼作者就是這麼組織語言,讓你行雲流水的看下去,要麼寫的內容太水了,看了開頭知道結尾。

看得費勁的,可能文章思想深奧,可能寫的爛,組織的亂,也可能表達方式比較新。

當然辭彙、語法這個障礙先得克服了。

另外,不要有翻譯過程,除非你想用母語講給別人聽。


我覺得吧……漢語是表意文字,通過辨認形狀可以直接聯繫到意義,而英語是表音文字,必須是形狀--發音--意義,所以可能就算bi也很難一目十行看英語,因為他腦中必須有發音才能明白意義(不包括有些人背會單詞不知道怎麼讀的,這裡指討論英語達到母語水平的情況)


托福閱讀滿分 ACT閱讀差一分滿分

總的來說沒有太大差異,中文文獻也有要琢磨的,英文同樣。

個人認為可以理解成大白話和文言文的差異


其實,我是時常覺得讀英文的東西我更認真,中文太一目十行了,會讓我忽略很多東西。


推薦閱讀:

北方各個官話是何時分化的?
現在漢語中「-化」、「-性」這種表達方法是受外來語影響產生的嗎?
「家」字,為什麼北方讀如jia(/t?ia/),而南方(吳語和粵語)讀如ga(/ka/)?
韓國為什麼要棄用漢字?
「戰」字如何反切?有幾個切法?切的時候自由組合的話,有什麼基本原則?

TAG:語言 | 英語 | 漢語 | 文字 | 語法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