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都搞不好,還去搞工業機器人,比如美的收購kuka,會有好結果么?


機床搞的好不好,其實和工業機器人沒什麼必然聯繫。

機床這個東西,其實沒那麼複雜。中低端機床中國已經攻破了。高端機床的問題不是技術有多難以攻克,而是無利可圖。其實就像之前圓珠筆尖的金屬球類似。高端機床的市場並不大,而研發周期可能很長。如果不是型號升級而是從零開始,那麼一個中偏高檔機床的研發,隨隨便便就能砸進去幾個億人民幣,研發周期長達數年,而收益則比較有限。由於市場需求量小,而且十分分散,回本周期可能在十年以上。高端機床的投資收益比就更差了。

對於絕大多數量產型工業品生產來說,其實都用不到高端機床。

我們來看下這台機床:

薩瓦尼尼緊湊型多邊折彎中心P2Xe加工演示v.youku.com圖標

這台機床是義大利廠商薩瓦尼尼的全自動多邊折彎中心,售價100萬歐元。

這個機器好不好,非常好,折彎工人看到會沉默,鈑金工程師看到會流淚。

但是大規模生產上是不是需要?基本不需要。

其實目前的大規模生產反而更青睞半自動機床和高度定製化的手動/半自動設備。因為工序、節拍、部署位置高度可控,價格低廉。部署良好的由半自動機床組成的生產線,可以在同等成本下達到比這種全自動高端機床更高的生產效率。即便需要全自動化改造,近期的主流思路也是由工業機器人和程序控制的半自動定製化機床/設備一起構成全自動生產線。

這些高端設備一般用於生產小批量產品,比如定製化產品、試樣、工藝試驗等等。不但購置成本高昂,使用和維護成本也不低,操作人員有一定的學歷要求。因此至少在近一二十年,其應用領域都將十分狹窄。

在這種情況下,投入巨資研發高端機床,並不見得是非常經濟的投資行為。如果確實有足夠大的市場或者足夠強的行政慾望,絕大多數高端機床對於中國來說也就是一個比較大的「圓珠筆芯」項目。阻止中國把高端機床做好的,主要是市場不夠大、收益不夠大。

工業機器人和這些高端機床截然不同。

工業機器人未來市場巨大,而且相對來說十分通用。其市場前景與高端機床相比根本不是一個情況。

對於中國來說,追趕的難度裡面工業機器人三大件裡面就是諧波減速機最難,如今也有很多國內廠家在做了,只是能用的很少。機器人本體已經階段性突破,驅動器正在逐步突破。一旦諧波減速機的門檻被國內廠商攻破,工業機器人很可能在短短几年間變成大白菜。無論買庫卡還是不買庫卡,對於整個中國市場來說,結局都不會有太大的差異。

我一直認為,由於中國的機器人廠商距離市場(亦即國內海量的製造企業)最近,所以天然就有發展工業機器人的優勢。在這個領域裡,中國的對手只有日本和德國,其中德國的相關實力大大弱於日本。最後的角逐,應該只在中日之間。


謝邀。先說一下利益關係,工科生畢業於和自動化很接近的專業,但是走上工作崗位後從工程師逐漸轉行做工廠管理,參與過一些自動化設備和軟體的項目前後的評估,接近二十年工業企業的工作經驗。

轉行相當徹底,我已經沒有資質和能力在技術細節上對工業機器人。但是從企業運營的角度,我對於投資自動化這個行業,和使用自動化取代人工這兩個方面有些自己的經驗之談。

首先說技術可行性上,自動化設備取代任何人工作業的技術可行性都是存在的,因為人類在幾十年前登月。那時登月的控制部分估計是使用晶體管甚至電子管技術,感測器可能也是大量的機械原理的感測器,但是登月還是成功了。說明當時的科技如果不計成本,可以實現很高程度的自動化——也就是機器人(機器人未必要人形,這個不解釋)。

乾隆皇帝喜歡西方機械,有一個「銅鍍金寫字人鍾「,依靠鐘錶機械,可以寫下「八方向化,九土來王」這八個字。我們可以把這台機械的控制部分理解為「純機械」的控制系統,它起到了和電子線路控制相同的作用,但是成本卻高出很多。

還有一點可以參考前面的華為成功的原因——沒有機械。但是機器人屬於機械成分很高的行業,僅僅依靠中國國內目前的技術,可能控制部分都沒問題,主要是執行部分就是實現不了國外先進同行的精度和壽命。

早期的西方,也曾經發明過純機械的計算器,最早的記載是四百年前,可以做6位數以內加減法運算,並能通過鈴聲輸出答案的"計算鍾"。最遲的直到幾十年前還在生產,據說通用電氣曾經幫助納粹生產一種機械式計算機,可以幫助其提高屠殺猶太人的效率。

即使僅僅使用古老的純機械的原理,自動化設備無論是執行部分,控制部分還是感測部分,都可以實現,困難之處僅僅是天文數字的成本而已。

以上帶出我想說的三點觀點:

1、 在不追求效率的同時,無限的成本預算可以僅僅使用機械原理就實現自動化設備。

2、 西方早期列強在純機械的設計和製造上已經達到登峰造極,無以復加的地步。

3、至少百年來,自動化設備取代人工是工業界一直在做的事情,只要一個領域的自動化技術成熟和成本允許,就會被實現,這是市場自己一直慢慢在做的事情。

第二點對於我們認清現實尤其重要,西方國家可以說是先研究機械,再研究電氣技術,後面電子技術,比如電子管技術,晶體管技術,半導體技術……可以說是一步一個腳印很紮實的走過來的。而中國的發展是跨越式的,甚至可以說是跳躍式的發展。機械製造領域和電氣技術還沒有吃透,就被世界裹挾進了電子管技術,電子管技術剛起步沒多久,又被帶進了晶體管,存在感不強的晶體管很快過去了,偉大的半導體時代來臨了,集成電路來臨了。

新的領域其實很好,因為新領域對於全世界都很新,老牌競爭對手也沒有什麼太超過你的技術沉澱。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可以在電子製造領域產生華為,卻不能在機械製造,化工行業產生華為的原因。

比如內燃機汽車行業,中國政府都不願意太過於在技術上投資,因為他們相信未來必定是電動汽車的天下,投資划不來,倒不如買技術或是使用過期專利。我也理解這種想法的難處,因為不是簡單的內燃機技術的落後,而是從金屬材料、熱處理、到內燃機設計、到鑄造、鍛造、機械加工製造,機械加工設備的製造,生產機械加工設備的設備(母機)的製造,還有各種量具,各種檢測儀器的製造……和解決費馬大定律一樣的困難,不是需要解決一個問題,而是為了解決一個問題而需要解決一堆歷史問題。

機床和內燃機類似,在機械領域西方完了四百年,中國斷斷續續的弄了百來年,這一塊的落後不是我們一兩代人可以解決的。華為,為什麼中國可以產生華為?但華為產品只要有一點兒齒輪,恐怕華為都難以起來(參考複印機印表機照相機這類帶機械和光學的電子產品)。順便一說,中國包括台灣,除了壟斷企業,在世界五百強上有名的都是電子行業和互聯網行業,說明新行業之內老對手的威脅小。

再說美的投資機器人行業這件事,其實早些年的TCL收購阿爾卡特,聯想收購IBM電腦,前者註定是虧損了沒錯;後者放在今天來看,其實也是收購了一個夕陽行業。西方的市場經濟比我們成熟,所以他們那些投資人和職業經理人的眼光比國內長遠。我沒看錯,最近西方企業比較流行的做法就是走輕資產的線路,向藍海行業或是服務業轉型,出賣今天看來不錯的夕陽行業是經常的套路。要知道,西方企業可以捨得花幾千萬價錢寫的行業調查報告,不是說一定不會出錯,但是決策的準確性遠高於國內同行的決策。我不知道現在來看機器人製造算不算夕陽行業,但是有兩個感性經驗可以提出來:

1、 一個全球行業如果中國人開始做,基本可以說要麼即將是夕陽行業,要麼從藍海快演變為紅海了。

2、 感測器、電子計算機、攝像頭之類的電子材料的價格已經很便宜了,機器人的成本已經比多年前下降了很多。

機器人,或者說自動化設備製造這一塊可能很快成為夕陽行業,參考一個新聞《谷歌徹底放棄機器人項目:想不到賺錢的路子》。

再舉一個例子:無人機本來是非常高大上的一個設備,一般用在軍事和生產上,所以鋰電池加直流電機這種動力的無人機,人家軍事和生產幾乎不會考慮,都是採取熱機作為動力。外形一般也是空氣動力設計成本很高的固定翼飛機,結果中國的控制電路+軟體+直流電機+鋰電池的消費級無人飛機,直接把這個行業弄得辨識度很低。人們討論無人機的時候,如果不聽詳細的下文,完全不知道是現在是在討論4500萬美金一架的全球鷹還是2000人民幣一架的大疆。

所以這個例子可能導出另一個可能,就是中國涉足機器人領域可能會導致機器人這個概念變得非常的低端,便宜而量大,性能不會太高。

還有一點可以參考前面的華為成功的原因——沒有機械。但是機器人屬於機械成分很高的行業,僅僅依靠中國國內目前的技術,可能控制部分都沒問題,主要是執行部分就是實現不了國外先進同行的精度和壽命。

最後說說關於中國企業「機器換人」的應用,我也簡單說一下我的利空看法:

1、 凡是能夠自動化的早就已近自動化了,比如食品行業,製藥行業,因為衛生監管的需要早就可以做到黑燈生產,而且相當一部分的自動化並不是依靠最新的自動化技術,而是較為原始的機械原理,繼電器,氣缸之類來完成。流程型生產的行業,比如製糖,化工之類,因為產品大量而單一,技術上容易實現,也是早就實施了自動化。機器人化是一個漫長的替代過程,並不是一陣風就可以做到大面積使用的。(3D印表機曾經也是如此一陣風過去)

2、 前面說的,中國的基礎工業並不出眾,離散型製造的自動化主要還是依賴零件的一致性要高,基礎工業差,產品零件的一致性不高就難以低成本的實現自動化,需要自動化設備有更高級的智能來識別不一樣的零件(本應該一樣)。成本會呈幾何增長。一致性是我看到的很多企業實施自動化的軟肋。

3、 市場對產品的多品種少數量的需求,也是導致自動化設備難以落地的原因之一,比如某款產品的自動化設備,預期3年回本,但這款產品的預期市場壽命只有2年,那就沒得搞。因此很多企業往往挑不出什麼合適搞自動化的產品。

4、 對於中國社會,即使某些企業可以實現自動化,中國全局而言實際上也沒有做到「機器換人」,比如一款自動化設備,計算了三年回本,產品壽命也支持三年以上,假設企業因此花了1000萬,預期節省1500萬。但是這1000萬的自動化設備是不是還是需要購買,這1000萬設備從礦石到成品,如果所有的成本按照《資本論》思想,這1000萬全部都是勞動力的附加價值。其實就是將本來由生產產品的公司支付的人工工資轉移到了生產自動化設備的整個生產鏈去支付了。所以整體來說,即使實現了所謂「機器換人」也沒有換到太多出來。

再說兩個對於「機器換人」利好的看法:

1、 現代企業人員流動比早些年頻繁,即使保本,企業主也願意通過自動化設備,自動化軟體來取代人工,這是多數企業主的看法,明知道人是財富,但是不敢投資人,怕跑。

2、 大趨勢始終是機器換人,這個世界的勞動力提升一直是依靠機器換人,只是這個時間如果足夠漫長就會變得無利可圖——接近社會平均利潤。


機床和機器人並沒有本質區別,也沒有技術上的繼承關係。只是在兩者的作業需求以及性能指標上作區分。機床注重剛度,尤其是動態剛度,在主軸超高速轉動下不能振動,在加工過程中不能「讓刀」,但是它對移動速度要求並不高。機器人性能指標就太多了,速度,工作空間,靈活度等等。機器人的剛度比起機床小很多,但是並聯機器人有不錯的剛度,所以現在有很多機床的構型是並聯機構,可以視作並聯機器人。

當然它們也有共同的性能指標:精度。

所以這個問題本身邏輯上不成立。誰說做機床不行就不能做機器人了。而且現在機床又怎麼不行了,商用民用肯定都夠,只是有些特殊材料特殊需求的一些加工需要超高速的切削,都幾萬轉了,這需要好的機床。但這也受限於各方面的因素,比如軸承。


怎麼說呢?只能說題主還是太年輕,很多道理,很多知識不懂。

以前小學有一篇課文,是數學家華羅庚寫的,用燒開水泡茶這個列子引入統籌方法。

統籌方法,是一種為生產建設服務的數學方法。它的實用範圍極為廣泛,在國防、在工業的生產管理中和關係複雜的科研項目的組織與管理中,皆可應用。

比如,想泡壺茶喝。當時的情況是:開水沒有。開水壺要洗,茶壺茶杯要洗;火已升了,茶葉也有了。怎麼辦?

辦法甲:洗好開水壺,灌上涼水,放在火上;在等待水開的時候,洗茶壺、洗茶杯、拿茶葉;等水開了,泡茶喝。

辦法乙:先做好一些準備工作,洗開水壺,洗壺杯,拿茶葉;一切就緒,灌水燒水;坐待水開了,泡茶喝。

辦法丙:洗凈開水壺,灌上涼水,放在火上;坐待水開,開了之後急急忙忙找茶葉,洗壺杯,泡茶喝。

哪一種辦法省時間?誰都能一眼看出,第一種辦法好,因為後二種辦法都「窩了工」。

中國的武器裝備都是生產一代、研製一代、預研一代。這些都是同時進行的,目的為啥?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時間是寶貴的,必須要爭分奪秒。你看,現在單通道大飛機C919還在試飛,中國雙通道大飛機C929已經開始研製了。中國是這樣搞,國外也是這樣搞。

搞機床,搞工業機器人,並不衝突,同時搞是最好的。

等你一樣一樣搞,黃花菜都涼了。


首先,工業機器人和機床並不是遞進關係。

就目前的科研和尖端產品來說,機床側重於提升線性精度和載荷精度,工業機器人側重擴大工作空間和提升重複精度(結構剛性)。

機床和工業機器人在精度和工作空間範圍上的差異,是其結構類型和用途的不同導致的,在同一水平的製造、設計和裝配條件下,工業機器人的線性精度大概比CNC機床差一個數量級,而工作空間和工作角大概是CNC機床的三倍左右,二者之間的技術難度不存在優劣比較或是遞推關係。

其次,國產的機床不是「搞不好」,而是「不夠好」』。

目前99%的民用領域,使用國產機床完全可以替換日德台的產品,目前只有高端汽車發動機、航空發動機、極個別的飛行器結構件等方面,國產機床無法勝任,而這幾個領域一般來說不是你輕易能見得到摸得著的,說中國的精密製造領域僅次於美日德台我認為沒什麼毛病。在擁有第二梯隊的機床水平的情況下,在機床和工業機器人領域同時發力我不認為有什麼不妥。


說幾點:

1.德國這裡的看法,對於加工來說,機床和機器人是差不多的東西。主要區別在於應用,所謂的機器人主要作為傳輸,機床作為加工,但是兩者融合很多,結構等等都有很多相同點,有時候很難區分。這點前面有些答主答得已經不錯,就不多說了。

2.世界上主要的工業機器人公司基本都是微利公司或者虧損公司。而且一遇到危機,首先不行的就是他們,無論ABB的機器人部門還是Kuka都一樣。現代工業機器人最主要的應用就是汽車行業,一發生危機,汽車消費一下來就不行了。幾個車廠大到了不能死的地位,所以還有國家兜底買單,但是機床工機公司就不會有這麼好命了。別以為有技術就能在市場上吃的通,技術先進最後倒閉的公司比比皆是,別太幼稚了。

3.國內有些說是要偷學Kuka的技術的,這個可以省省了,人家簽了協議的,2023年之前保持獨立,數據等等不會輸送的,並且市場僱員等等都保持現狀,即使2023年以後工作崗位還需要保有7年。所以其實只是分利潤的權利(至於利潤多少請見2),這個怎麼說呢,其實美的也不虧,因為就目前的形式來說,歐元嚴重低估,人民幣嚴重高估,用高估的貨幣買低估貨幣的股份好像也不虧到哪裡去,儘管現在是股市泡沫期。而且這個收購還不太會被盯上,至於萬達海航做的太明顯就吃了虧。

4.真正的技術還是要自己研發的,別想著一步登天,這點中國高層在多次晶元收購碰壁以後已經形成共識了。你當別人都是傻瓜,一個能賺錢還關係到國家安全和命脈的技術會幾十個幾百個億就賣給你?一些類似晶元高端製造方面的公司不會那麼容易被你收購,並且即使有一個兩個被收購,也沒用,現在工業體系很龐大,收購一個兩個根本達不到自產,而且人家吃了虧以後肯定會對後續的收購警覺,真所謂打草驚蛇,其實是很不策略的。中國在高鐵磁懸浮上一次投機成功就以為這種經驗可以再複製,寄希望通過收購迅速完成產業轉型,太幼稚了。另外說一句,德國在高鐵磁懸浮上其實也並沒吃多少虧,磁懸浮在試用線以後技術基本被否定,等於付錢讓德國人在自己土地上做了一次實驗,而高鐵對德國意義也不大。否則他們的ICE為啥還是那個樣子?人家技術也有,財政結餘也有,為啥不大規模改造?不經濟!


這個問題有很多槽點,拆解開來一一說一下。

1、機床都搞不好,還去搞工業機器人。

第一,二者其實沒什麼本質聯繫,工業機器人並不完全依賴於機床做基礎;第二,誰說機床搞不好的?

中國A股3000多家上市公司中有700多家直接或者間接生產機床,2016年全年營收超過6500億,凈利潤超過400億,相當一部分機床企業生產出了暢銷世界的產品。高端產品正在逐漸向世界一流看齊,中低端產品已經佔領市場。雖然距離世界頂級還有相當的距離,但用「搞不好」這個詞來否定年銷售千億美金的行業,似乎不太合適。

2、美的收購kuka,會有好結果么?

美的和kuka的合作,目前更多的是股權方面的合作,在這方面,美的要比格力做的更靈活。像格力美的這種早些年被人力成本拖累的企業,很早就在物色機器人生產線了。美的選擇了收購kuka,而格力的董小姐選擇了自己造。

至於結果嘛,看看它的財報就好了:庫卡集團2017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98.38億元,同比增加27%,第三季度實現營收63.25億元。

而整個美的集團2017年3季度季報已經遠超2016年全年。

kuka的加入,帶動美的集團業績飛速上漲,當然,股價也長勢喜人。

有人說,和kuka的合作僅限於資本層面,美的得不到技術。但實際上,資本的合作必然會帶來技術層面的合作,可以參考吉利和沃爾沃。相信用不了多久,我們就能看到美的品牌的「國產」機器人面世了。

你說吉利連摩托車都造不好,怎麼就去造車呢?還收購了沃爾沃,會有好結果嗎?

對於上市公司財報的分析,歡迎通過我的公眾號進行諮詢。

公眾號:詩與星空


我想資本市場用行動告訴你,這個事情很好


這句話類似於:計算機結構都搞不懂,彙編都不會寫,你好意思說自己會寫python(c++ ,php,演算法)?


這仍然是中國相當多人一貫的「圓珠筆芯都不能自己生產還說什麼星辰大海」

這群人的知識體系(如果還有知識體系一說的話)仍然停留在上世紀50年代,無法理解現代社會的全球合作模式


這兩件事沒有什麼必然關係的。

我就職於國內最知名機器人公司。公司為中科院旗下的,總部在瀋陽,我們是在上海的分公司,最近公司在上海開了研發中心,業內人士可能已經猜到了。

我們公司同時也做非標設備,所以也會做一些加工件。所以對這些了解一些,高端機床其實市場不好。機器人發展也是一種趨勢,也受國家財政支撐。

先佔個位置,有空再寫!


信用卡還沒搞好的時候,中國開始支付平台的發展。

2g剛普及,中國就強上3g,等到3g剛完成,又開始4g,現在準備弄5g。

彎道超車其實就是這樣,有時候需要按部就班,有時候需要跳躍。


連飛機都造不好,還想造火箭?

233.....

你站在此地不要動,我要去路邊笑一會


我們高價買到了設備,又花高價買到了技術,只有再花大價錢搞到工藝後,才能最快進行國產化。


1,你聽說過武器禁運和技術封鎖么?

2,你知道我國的各種軍工、航天技術成就么?

3,把上面兩條連起來思考,會嗎?難不成你以為這些尖端產品,是用美國/德國/日本機床製造出來的?你以為玩霸權主義的紅脖子是傻逼么?

4,國產機床吃不下高端市場,完全是利益問題,而不是技術問題。


這兩者並不構成必要關係。kuka說白了還是屬於系統集成商,硬體部分都不是自己生產的,主要是關注演算法和工藝應用。所以機床做不好沒關係,本來kuka里的關鍵零部件用的也是歐洲其他廠生產的,美的繼續買來就好了。所以從技術上來說美的說了個殼,演算法工藝這東西靠的是歐洲老師傅數十年的積累,很難說買到就學會了。but資本家的思路跟我們不一樣,買kuka肯定有他的道理。

一個小插曲,傳說中的蝴蝶效應:美的買了kuka,發現只是個殼,發現裡面某核心部件用的是另外一個技術強國的產品,於是怒收之。我原來所在的公司剛好是被美的收的這個外國公司和一家中國公司的合資公司,外國母公司被收購,我們成了沒人管的組織(代工貼牌沒價值),於是我就辭職到了現在的這家公司。也算是美的收購kuka是我本人的超間接影響吧。


那當年吃不上飯,搞原子彈幹嘛,現實生活中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利益為主


機床和機器人只是執行機構形式的不同,本質上都是電腦控制的伺服機構驅動的一定自由度的機械。答主心目中的機器人,估計難度比機床還小點,機床需要承受的應力和精度要求遠高於一般的搬運機器人。


搞不好才要搞,耐心一點就好


看了大家的回答,感覺自己對這個領域理解還很淺薄。

但是反對樓主的說法。


推薦閱讀:

機床行業遇冷,大家覺得前景如何?
最貴的數控機床在什麼價位啊?
很好奇製造硫酸的工廠裡面是哪些設備?怎麼製造的硫酸那些腐蝕性化學物品?
數控專業有未來嗎,目前準備在校考證!?

TAG:機器人 | 科技 | 機床 | 數控機床 | 美的集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