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修凈土法門如何知道自己的成就進展?

類似於修禪的得什麼什麼定, 類似證得什麼什麼,不是理上的而是行上的。

因為我發現誦經念佛也沒什麼反應,不知道自己到底有什麼進步或收穫(不是說功德而是說功夫),沒有反應的事要堅持下去也不容易

所以希望有行證的前輩啟發一下晚學,謝謝,阿彌陀佛

補: 我覺答的偏於間接哈,理一說我就明白哈。好比數1一10這個,我也知道意思。修凈土的這麼多,想知道有幾個能做到,還想知道修到某層次經歷的過程,以此為鑒。我就覺得很難,外界擾動太多了,一會這裡蒼蠅小蟲爬一下那裡莫名癢一下雞子叫一下,要定很難


凈土一法本來是萬修萬人去,奈何如今是萬修一二去,為什麼呢,知見不正。必然方向就不對,從開始就朝著反方向走,能到家嗎?

上面說念數字從一到十,能不間斷就怎麼怎麼,我就奇了怪了,五經一論什麼時候說了這樣能成就的?十三位祖師誰說過如此是往生之重點?從來都是強調信願是往生之根本,能不能往生要看你有沒有信願啊,縱使你功夫再好,念的銅牆鐵壁,風吹不進,雨打不透,那都是生死岸邊事,不管用的。

還有什麼一心不亂的啥的,蕅益大師沒念到一心不亂不是照樣往生了,不要老把你們修禪定那一套往念佛上面套,法門施設不同,各有側重,凈土是特別法門,是他力法門,要你修止觀那麼厲害幹嘛,要修止觀不如修天台的一心三觀,至圓至頓,還是大乘最殊勝最直接的,修止觀的能有智者大師厲害?那是降過魔的祖師,人稱後釋迦。

佛法,就是心法,修什麼,修心,凈土修什麼?還不是修心,心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怎麼知道修的怎麼樣呢?只有從事相上體現,在凈土法門體現在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你對這個世界的一切一切是不是能不貪念了,能放下了,如茅坑想,如牢獄想,一秒鐘都不願意待了,對極樂世界的欣求,渴望,急切盼望,這個心你有沒有?老實問問自己,就知道自己的進展了,這是做不了假的。

念佛當生四種心。云何為四。一無始以來造業至此。當生慚愧心。二得聞此法門。當生忻慶心。三無始業障。此法難遭難遇。當生悲痛心。四佛如是慈悲。當生感激心。此四種心中有一。凈業即能成就。這四心中,你能生哪一種心?

當念佛時。不可有別想。無有別想。即是止。當念佛時。須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觀。一念中止觀具足。非別有止觀。止即定因。定即止果。觀即慧因。慧即觀果。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即寂而照。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照而寂。能如是者。凈業必無不成。如此成者。皆是上品。一人乃至百千萬億人。如是修。皆如是成就。念佛者。可不慎乎。你念佛時,是不是了了分明?

吾人現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不變。終日隨緣。夫不隨佛界之緣。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不念鬼畜。便念地獄。以凡在有心。不能無念。以無念心體。唯佛獨證。自等覺已還。皆悉有念。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無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無外故。每起一念。為一受生之緣。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

若此心能與平等大慈大悲依正功德。以及萬德洪名相應。即念佛法界也。能與菩提心六度萬行相應。即念菩薩法界也。以無我心與十二因緣相應。即念緣覺法界也。以無我心觀察四諦。即念聲聞法界也。或與四禪八定。以及上品十善相應。即念天法界也。若與五戒相應。即念人法界也。若修戒善等法。兼懷瞋慢勝負之心。即落修羅法界。若以緩軟心。念下品十惡。即墮畜生法界。或以緩急相半心。與中品十惡相應。便墮餓鬼法界。若以猛熾心。與上品十惡相應。即墮地獄法界也。十惡者。即殺。盜。淫。妄言。綺語。惡口。兩舌。貪。瞋。邪見是。反此則為十善。當密自檢點日用所起之念。與何界相應者多。與何界相應者猛。則他日安身立命之處。不勞更問人矣。

這就是談念佛的功夫了,你每天打什麼妄想,動什麼念頭,是善的念頭多還是惡的念頭多,是心在六字洪名上多還是心在五欲六塵上多,與什麼念頭多以後就在哪兒去報道了,你問問自己,老實回答。

。。。?。。


《浄土心法》

首先要瞭解什麼叫「浄」,捨去對感知的執著叫「浄」,如此一來,還需要有什麼感應及反應?

如果所追求只是「五蘊覺受」,此乃完全違背了佛法的本意,未搞清楚這個本意前,所修功法,也不如法。

土,是指心田,亦即是我們的自性,原來凈土不是在外啊!

自性是說人人本有的一種本質,身體是一個城堡,外在有五門,分別為「眼門、耳門、鼻門、舌門、身門」,內在有一個「意門」,城堡內有一個大王,叫「自性、佛性、本性」,大王居住在一個城堡內的一個地方,叫「心」。

如果經常只打開大門,不斷讓資訊進出,不斷攀附,沉溺感知而不懂抽離,而沒有去好好保護這個大王,認識自性運作,這個城堡就會出現問題,叫「煩惱」。

為了離苦得樂,必須將所有門適當控制,不能長期再攀附向外,這過程叫「明心見性」,這是學佛最基本就是達到這第一步。

如何控制呢?首先學習靜,讓你的心靜下來。要靜,牽涉很多功法,現在覺得學佛簡單嗎?並不是叫人向佛像膜拜啊,而在心啊!

要認識大王,必須控制好六門,才有機會見到大王~「佛性」。

為了「讓」心靜下來,首先要學習令「身心」靜下來。所以,見大部佛像都是盤膝而坐,這是其中一個手段,是借口念佛為切入點,令人凝聚於一,首先進入靜的狀態。

先「靜」,再從生活中修「浄」,這兩個是不同的意思。

靜,是身心的平衡。

浄,是超越感知的束縛。

經常有人說「求生」凈土,其真實內涵又如何?

「一心不亂」非指死前一至七日,此乃虛數,是指人起碼都要有一日是達到一心不亂,並非局限指七日便成就。

故此,一心不亂跟死後無關,而是「生前」透過人生面對相遇來作準,透過「阿彌陀佛聖號音韻」接通其「三昧耶samaya願力」去契入。

此點必須弄清楚,否則「迷信」害死無數人,這就是真正的「凈土三資一量」中的「信、願、行」,浄土並「非求得」,而是「契入得」,如何「契入」?就是靠「自心」成就「一心不亂」。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句話,只是任何善良宗教也有,非常片面,一味行善,誤以為世間福報能迴向求生浄土,誰知浄土原是「契入得」。

「阿彌陀經」已清楚說明「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穆勒》梵文本之英譯意思:

「Beings are not born in that buddha country of the tathagata amitayus as a reward and result of good works performed in present life.」

中文意思:

「眾生不會因此世所做之善行,而導致得生在彼(無量壽如來)佛國之果報。」

根據《玄奘法師》所譯的名叫【稱讚凈土佛攝受經】,即【阿彌陀經】的詳盡細緻版:

「舍利子!生彼佛土諸有情類,成就無量無邊功德,非少善根諸有情類,當得往生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清凈佛土。」

「阿彌陀經」:「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句話,內涵是指(勿以為單憑世間的少善舉,就可以投生到極樂世界)。

以上這段經文是為「一心不亂」埋下伏線,隨即世尊已經解釋若一日至七日之內要一心不亂念佛條件,已經明顯到不得了,但偏偏被人忽略。

佛經已經清清楚楚說出,勿以為做一些善事就可以往生凈土,只是有些人曲解經文,以為是善事做太少。

簡單說,「一心不亂」就是教人「放下」,放下什麼?放下對觀念的執著,例如:放下今生對人間仇恨及迷戀的遭遇,這個情況好明顯就是教人「離相」,「離相」就不亂,不亂就一心,這個不亂,其實是指「不二」,不被二元對立所亂,心亂只是為二元對立所影響。

著相的人「一定心亂」,又怎能放下仇恨及迷戀?

如此一來,契入凈土,既簡單,又不簡單。

如說簡單,這個世界就不會有爭執、矛盾。

如說不簡單,佛陀只是教人放下,又不是叫人做什麼偉大救世工程,又如何難呢?

以上經文已清楚表明,世間之一切世間善行只屬於『少福德、少因緣』而已,並不足以投生「浄土」,即浄土並非「求得」,而是「契入得」。

如何「契入」?就靠「一心不亂」來誦念佛號,如何能「一心」?「不亂」就會一心,如何不亂?「放下」就不亂,故此,「放下是契入浄土的關鍵」。

大部份人學佛人誤解「行善、積福」是在修佛法,誰知只是「人天福報」,繼續輪迴,根本一直沒有修行佛法。

只明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因由,而不知當行持「止惡行善」之後,必須「捨棄善惡」觀念的執著,亦即「自浄其意」才「是諸佛教」,大部份人對「自浄其意」四字置諸不理,對其法理亦全不理解,甚至聞所未聞。

真正學佛人必須要明白所作善行之背後意義是「自浄其意」四字,亦即「離相」,即「心無所求」,亦即「放下」,何解呢?

「福德」乃心有所求,即「著相」而成,所以「有漏」,屬「人天乘」。

「功德」乃心無所求,即「離相」而成,所以「無漏」,屬「佛乘」。

「大悲咒」咒文內其中出現的密意內涵提及:「Ni-hi ni-hita (正好由此舍離),varam(更好的),kama(欣然的),gama(行/離去), viham-gama (飛行的/鳥),vi-gama(離開/斷滅)」。

全句密意:「正好由此舍離執著、更好地、欣然地舍離執著,就像鳥兒飛翔離去般決絕。」

這種「舍離」是指不貪戀、不嫌棄,亦即「不取不舍」去面對人生,舍離什麼?(舍離對感知際遇後的執著)。

《阿含經》提及有三個字「味、患、離」:

味,是指「回味」,這味不存對立,不論愉快或愁苦,只要令心有所難以忘懷的黏著體驗,就始終會生起「禍患」。故此,必須懂得「出離」,這是把心調伏「貪慾、憎恨、愚痴」的過程。

說到底,一心不亂就是教人「離相」,就是現代語所說的「放下」。

離,指不被牽制。

相,指表象際遇。

亦即是「離相」。

世事如眼雲煙,更是電影橋段,無論悲歡離合,必曲終人散,必須離開電影院範圍。

觀音菩薩《大悲咒》內教人應學習像一隻小鳥兒般,在萬里翔空中飛翔,飛到東、飛到西, 經歷過程後便放下,但卻不否定過程之出現,當離開時必須決絕,無常一到,必須放手,如行雲流水般,不著一相,不介懷及滯留於「善惡、順逆」境,此乃「金剛經」內之「無所住心」,菩薩輕輕以一隻小鳥作比喻,盡流露智慧,何其洒脫。

人有兩種選擇:

1):如具翅膀能飛的小鳥,輕輕來、輕輕的走,可瀟洒離開~「放下」。

2):滯留一處,如失去翅膀的小鳥,事事耿耿於懷~「執著」。

一心不亂,決非代表用一句佛號將留念頭強行壓制,這是完全錯到不得了!這種鎖心技巧,只是麻醉藥,學佛人不可不知。

《念佛功法》:

至於「一心不亂」並非教人昏迷失去知覺,念佛的時候被打一拳,一定會痛,這是必然的,有生命的六根必然有身體反應。

附帶一題,有人念佛、修法的時候可能睡著了,只代表心已被帶走,如果是「凝聚一心」的話,根本沒有可能睡著。

凝聚佛號於一念,就是要將所有雜念清除,要你在「清清楚楚、明明了了」之下清除。能凝聚一的人,任何時候也能凝聚,如果晚上確實太困,可以改在其他時間修,但切不可以斬腳趾避沙蟲,其實越「不能凝聚」之時,才是真正要去修之時,修行就是修那個領域的「缺角」,這才是「切入點」。

凝神、走神、再凝神,再走神,此乃所有「道人」必經之路,其實當人清楚知道在「走神而懂得再收攝」,已決定是一件不俗的事,當有一天完全能凝聚的時候,沒有明顯雜亂,就代表將進入「臨界點」,就會產生一種不?亂的狀態,叫「定」,異常的智慧就會突然進入開創階段,甚至會「明心見性」。

恩師遺訓,「明心見性」並非一件什麼了不起的事,仍然是一個凡人,只不過是開了一些腦筋思路的竅。開了竅的人,如果不下苦功去在人生上磨鍊,仍然有機會作姦犯科,沉淪名利,大有人在。

於「念佛、持咒、靜坐」時,妄念未能立刻停止,總是「念起念落、胡思亂想、紛飛不停」,正常也,若誤解為自己「根基不好、非修行材料」,以為「念佛、持咒、靜坐」時反而妄念更多,倒不如不念更好,此乃大錯特錯,不明法理。

日常忙碌,不見妄念,實際是妄念不停,非沒有妄念,只是「沒有察覺」。因為「日常忙碌,心念亂動是無法察覺」,現正因「念佛、持咒、靜坐」,「心水較靜」才看見妄念在動,好比從縫隙間照進陽光,馬上看見屋內灰塵。舉例,房子一年沒打掃,塵埃成呎厚,當然不見麈,現正打掃,將頑固黏實污垢除,當然沙麈滾滾。

再舉例,混水沉澱,上面的水「清及靜」下來時,馬上得見下面沙泥,誰知「念佛、持咒、靜坐」時,「知道妄念在動正是大吉兆」,這是我們要成功前必歷過程,要知道妄念來了便是,勿逃避、隨他來去,勿追隨,只要察覺,馬上再凝神,日子有功,妄念盡除,「無亂」自然「一心」,「一心不亂」自然現前,般若智慧漸開,勿看輕自己,不可斷送覺醒慧命而糊塗放棄。

不識本心,念佛無益,

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除了覺醒,一概不取,

倘有進步,必自知道。

生活離四相,際遇夢一場,

眼前皆凈土,蓮花處處香。

P.S 平常功法:可測試用借十口氣念十句佛號,每次一句,期間十個念頭內,覺察是否仍不存在「得失、攀附、二元對立」之著相心,如能成功,就推展到日常生活,常觀照自心有多少念頭出現以上「著相心」,慢慢就會體會什麼叫「一心不亂」,境界自知,不必問人。

不知以上文字,能否為閣下帶來一點啟發,共勉之。

現附上連結,可供參考有關什麼叫著相:

【佛法所指的「著相」究竟是什麼?】

Handsome:法國名牌「hermes愛瑪仕」,一個手袋可以為賣200,000元......

http://www.zhihu.com/question/46845773/answer/103199162?f3fb8ead20=45a04ebbf5a195c35ee2f0b58754591b


謝邀。

我本人是沒有行證的。

但是,很幸運的是,我見過有行證的人。

還很多。

我按照自己的觀察粗略的描述一下,不保證對,僅供參考。

第一階段,心情開朗平和了,身體好了。

我接觸過很多修極樂凈土法門的念佛人。

修行好最基礎的表現是:皮膚變得白皙,潤澤,晶瑩剔透,沒有痘印,沒有色斑,沒有各種皮膚問題,整個人顯得非常年輕。

我見過的第一個念佛人是童年時代的鄰居,老太太八十多歲,沒什麼文化,只專心念阿彌陀佛,皮膚比玉蘭油廣告美眉還白,而且她臉上,手上都沒有老年斑,整個人看起來像五十多歲。

我來帝都以後特別觀察過,修念佛法門特別好的師兄們共同特點之一是皮膚好。

那種白跟平時擦化妝品抹出來的看著很不一樣。

所以,想知道自己念佛修的吼不吼,照照鏡子就知道啦!

未完待續。

原本的計劃是打算層層遞進滴講一下我見過的凈土修行人的境界,然後再介紹一下我接觸過的與念佛有關係的法門。

後來看了題主的更新,忽然產生了一些疑惑,想要問清楚……

題主說:「類似於修禪的得什麼什麼定, 類似證得什麼什麼,不是理上的而是行上的。」

這句話我首先就沒看懂,原來題主想要問的是「理」?

那為什麼不直接看凈土五經一論?

題主說:「因為我發現誦經念佛也沒什麼反應,不知道自己到底有什麼進步或收穫(不是說功德而是說功夫),沒有反應的事要堅持下去也不容易。」

這裡不清楚的狀況很多——

1.題主想要什麼反應?

2.題主想要什麼進步和收穫?

3.功德為何不是功夫?

4.能不能問問題主到底堅持了多久了?具體是怎麼堅持的?

題主說「所以希望有行證的前輩啟發一下晚學,謝謝,阿彌陀佛」

唉呀媽呀,發現我錯了,我既沒有行也沒有證,就是見過的多一點,來嘚瑟啥呀……簡直太對不起題主了……

題主說「補: 我覺答的偏於間接哈,理一說我就明白哈。」

想問問題主,理一說你就明白,為什麼不直接看凈土五經一論?

題主說:「好比數1一10這個,我也知道意思。」

隨喜讚歎!然而知道為啥不去做?

題主說:「修凈土的這麼多,想知道有幾個能做到,還想知道修到某層次經歷的過程,以此為鑒。」

你想知道「有幾個能做到」啥?

是「有幾個能做到數1-10」?

是「有幾個能做到功夫成片」?

是「有幾個能做到一心不亂」?

是「有幾個能做到都是六根,凈念相繼」?

是「有幾個能做到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是「有幾個能做到九品往生」?

是「有幾個能做到見佛」?

答案是……好多好多。數如恆河沙。讀普賢行願品你就知道。現實生活中我也見過很多修行好的人。

至於「修到某層次經歷的過程,以此為鑒」這個還真不能告訴你……不然就成了害你了……題主還是好好研讀凈土五經一論,慢慢的念吧。

題主說「我就覺得很難,外界擾動太多了,一會這裡蒼蠅小蟲爬一下那裡莫名癢一下雞子叫一下,要定很難。」

還是不太明白題主的意思……

你是覺得要通過念佛達到入定很難?那你覺得怎麼樣入定容易?

還是對念佛過程中這種環境的擾動因素比較煩惱?

如果是前者,你喜歡哪個法門就去修哪個法門就是了,不必強求自己一定要修念佛法門。

如果是後者,忍。

不管是環境的擾動還是心境念頭的雜亂,不管他。就像走路,你只管往自己的目的地走,馬路上車水馬龍,人聲鼎沸,但是都不影響你走路。

PS,念佛法門的「理」都在凈土五經一論里,題主好好鑽研一下吧。


末學學習的是四念處禪修,看到了您的補充,也來插個嘴,希望您海涵。

念佛,是要念到一心不亂,因為念佛是生活中任何時候都在念的,所以也就是任何時候都一心不亂,這與二禪並無太大差別。

初禪,有覺有觀,心一境性的展現,還在覺與觀,也就是,需要去覺或觀,來達到的心一境性,有點努力做到的意思。

二禪,離有覺有觀,或有人用"無覺無觀",也就是豪不費力的自在覺觀,達到二禪狀況的覺觀,是輕鬆自在的隨順觀,也就如,到山中經行,鳥語、花香、山色等,眼觀的心一境性,耳聽的心一境性,鼻嗅的心一境性,或腳底皮膚觸覺的心一境性,只是隨順著您的擇法覺支,而隨順覺,隨順觀。

能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時時與人應對,行住坐卧,語默動靜,都一心不亂,這就相當於二禪的現象。

您說:

"外界擾動太多了,一會這裡蒼蠅小蟲爬一下那裡莫名癢一下雞子叫一下"

末學不是從念佛修過來的,末學以四念處禪修來回答:

1.沒煩惱時,練習覺觀五蘊。

2.有煩惱時,練習覺觀苦集滅道(當然,還沒練習到熟練覺觀五蘊的人,還是回到所緣,練習覺觀五蘊)。

所以,外界擾動太多,對初學者,只需回到所緣,練習覺觀五蘊,才有心一境性的機會。

對熟練覺觀的人,任何會覺得自己被外境干擾(不自在)時,都可能是"欲令如是,不令如是",正好是覺知觀察苦集滅道的好時機。

能熟練覺知觀察苦集滅道的人,就可能親身體驗體會滅苦之道,而見緣起,而知如何開始修行。

能親身體驗體會滅苦之道,被稱作開智慧,就可能練習正念正智,而達到佛陀所教導的三禪,您就能親身體驗體會雜阿含經上所說的,調伏欲貪、斷欲貪、超越欲貪。

若想要練習覺觀,而達到親身體驗體會滅苦之道的師兄,這篇及接下去有相當多篇,需要相當多時間才能讀完全部細節,但能讀完並照著做,過幾年,回頭看,自己會體認這中性覺觀的培養之好處,及居然可以較心不隨境轉自在生活的親身體驗體會:

人應該心住一處還是心無所住? - 自在之路的回答

感恩!

祝福!


一般來說,念的時候,是想像在西方三聖前邊念的,念完後你可以嘗試用心跟他們溝通下,功夫到的,多少會有些回應吧。。。當然,要提醒你的是,嚴格來說都是幻象。

另外,心生則法生,外界一切都是你的心的顯現,念佛是修清凈心的,慢慢的外界會越來越清凈,或者你會突然搬到個清凈的地方,如果不是這樣,那就是功夫還不到。


坐好了,

靜靜地,慢慢地,一口氣一個數字地,

從1數到10。再從10數到1.

在這個過程中,是否只有接下來該數的那個數字這一念,除此之外再無其他。

如能做到,恭喜發財,念佛功夫得利。臨終往生八字有一撇了。

否則,白搭……

法門是相通的,所有修行都是在修禪定。

離開定慧之外如果再有一法能解脫,佛就打了十足十的24K大妄語。

開久了瑪莎拉蒂,換個奧拓開開。

如果也能開的好,說明車技好。

瑪莎拉蒂開啥樣暫且不清楚,奧拓開的沒起步就熄火了,

這能叫會開車?!

你說你會開瑪莎拉蒂,我也得能相信啊……


當別人恭維你,你得意不得已?得意了,就沒工夫,佛白念了。

當別人諷刺你,你堵心不堵心?堵心了,就沒功夫,佛白念了。

當別人辱罵你,你生氣不生氣?生氣了,就沒工夫,佛白念了。

當別人欺負你,你難受不難受?難受了,就沒功夫,佛白念了。

當你撿到錢了,你歡喜不歡喜?歡喜了,就沒功夫,佛白念了。

當你丟東西了,你懊惱不懊惱?懊惱了,就沒功夫,佛白念了。

凡此種種,靜中清凈修出百分,對境時候能剩下一分就很不錯了。

見到利益時候,是否把佛忘了?

吃香喝辣時候,是否把佛忘了?

噩夢恐懼時候,是否會念阿彌陀佛?

生病痛苦時候,是否會念阿彌陀佛?

這些時候,都能一心清凈,凈念彌陀,才算念出功夫來了。

你念的那個佛號威力很大,能夠降伏惡業,消滅煩惱,破除種種魔障。

不然的話,都是牙疼咒。


複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生清凈佛剎。何等為十。

一者 成就於戒無缺無雜。戒無點污。戒得清凈

二者 為一切有情心得平等

三者 以能成就廣大善根

四者 於利養名稱恭敬讚歎。心常舍離無所染著

五者 得清凈信 心無疑惑

六者 常修精進 離懈怠心

七者 能入寂定 無散亂心

八者 能得多聞 而無惡慧

九者 成就利智 非鈍根性

十者 有慈悲性 無損害心

止蓋菩薩白佛言。

世尊。於此十法。為要具足方始得生。若有闕者能得生不。

佛言。

善男子。若有菩薩。成就一法得無缺減。無少違犯鮮白清凈。彼諸菩薩即得具足成就十法。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生清凈佛剎。


我念佛九年了,從三皈五戒,到正式受在家菩薩戒,時間那麼快就過去了。

這九年里,我只記得自己從思維凈土的教理開始,得到一些滋味以後,又學習禪宗的教理,後來又研究唯識,後來又接觸中觀。

隨著教理的深入,念佛的行門也越發順當。

我談談自己的體驗……念佛法門,四土三輩九品,是正說。

我的感悟是先要得到「功夫得力」,就是所謂的「暖地",或者是"薄地",也就是「未到地定」。它是什麼樣子呢?就是……煩惱起來的當下,用佛號就可以壓制它。也就是理智支配了感情情緒。

從這裡要想進步,就得學習禪凈律唯識中觀。

這裡,世間的財色名食睡,這五欲越來越淡泊 ,身體越來越輕靈,思維越來越敏捷,性格越來越開朗。而且口中常常是甜的,從來不生病。因為嚴守戒律,避免了很多的小災小難,這個世界開始變得和諧多了。

靜坐念佛時,會有濃痰從喉嚨出來,有白內障從眼睛裡析出來,眼睛越來越清亮。還有……大家不要笑話,真的,尿液里,發現居然有一種棗子粥的香味。

外表再怎麼靚麗,也難逃一死,所以,還是從煩惱下手才是正道。這位師兄,不要給以小小的糖果騙了,念佛應當以「一心不亂」為一個中轉站,也就是「初禪」,得「根本慧」,也就是「緣起性空"的"無生法忍」。當然,最終目標是往生極樂世界。

願和你……"早死早生"……哈哈。


維摩經云:舍利弗問天女曰:汝何所得?何所證?辯乃得如是。天女答曰:我無得無證,乃得如是;若有得有證,即於佛法中為增上慢人也。

汝可明白?

維摩經云: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即佛土凈。

遺教經云:但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汝需知,學佛之道,修心為上,心外求法,附佛外道!

(我不喜歡引用佛經,因為都是葛藤!!!但是用在這裡,有說服力!故引用之!)

——《南懷瑾佛號咒語念誦》

頂禮南公!!!


個人經驗,各種神通異象,因人而異,並非決定一定往生之本。如能通過長期念佛,在睡覺中遇到恐怖惡夢,也能記得念佛,就是進步。


修佛法,核心是無住、無相、無願為究竟義。

有情自稱修凈土法門,或者別的法門,又想知道自己的修行進度,那麼有情不是在修佛法,而是對於佛法犯了執著,有情是在有住、有相、有願的魔障地步。

修行佛法,是需要歷經三世,十世,甚至百千世善緣才可圓滿,你急啥?你一急,就違背了佛法究竟義!你一急,就墮入了魔障!

修行佛法,沒有捷徑!

鼓出有捷徑的【所謂大師】都是魔障!

引用《碧岩錄》卷第一 三個公案作為回答。

1.

帝與婁約法師、傅大士、昭明太子,持論真俗二諦。據教中說,真諦以明非有,俗諦以明非無,真俗不二,即是聖諦第一義,此是教家極妙窮玄處。帝便拈此極則處,問達摩:「如何是聖諦第一義?」摩云:「廓然無聖。」天下衲僧跳不出,達摩與他一刀截斷。如今人多少錯會,卻去弄精魂,瞠眼睛云:「廓然無聖。」且喜沒交涉。五祖先師嘗說:「只這廓然無聖,若人透得,歸家穩坐。」一等是打葛藤,不妨與他打破漆桶,達摩就中奇特。

2.

「因茲暗渡江,豈免生荊棘。」達摩本來茲土,與人解粘去縛。抽釘拔楔,剷除荊棘,因何卻道「生荊棘」?非止當時,諸人即今腳跟下,已深數丈。「闔國人追不再來,千古萬古空相憶。」可殺不丈夫。且道達摩在什麼處?若見達摩,便見雪竇末後為人處。雪竇恐怕人逐情見,所以撥轉關捩子,出自己見解云:「休相憶,清風匝地有何極。」既休相憶,爾腳跟下事,又作么生?雪竇道,即今個裡匝地清風,天上天下有何所極。

3.

雪竇拈千古萬古之事,拋向面前,非止雪竇當時有何極,爾諸人分上亦有何極。他又怕人執在這裡,再著方便,高聲云:「這裡還有祖師么?」自雲「有。」雪竇到這裡,不妨為人,赤心片片。又自云:「喚來與老僧洗腳!」太殺減人威光,當時也好與本分手腳。且道,雪竇意在什麼處?到這裡,喚作驢則是,喚作馬則是,喚作祖師則是,如何名邈?往往喚作雪竇使祖師去也,且喜沒交涉。且道畢竟作么生?只許老胡知,不許老胡會!


看看,是你把煩惱玩轉了,還是煩惱把你玩轉了。

看看,六波羅蜜和慈悲喜舍都做得怎樣。


推薦閱讀:

去了極樂世界會不會幾年後審美疲勞?

TAG:佛法 | 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