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基礎語言是普通話的人對方言的偏見怎麼消除?

先介紹一下情況,我生活的地方使用普通話,很標準的那種,基本沒有一點方言(我沒有優越感,也不是炫耀,只是介紹下背景,真的)。考上大學離開家鄉以後,就接觸到了很多外地人。問題來了,每當我聽到同學或者朋友講方言時,我就感覺到莫名的彆扭,難聽,甚至有些方言讓我感覺很厭煩。關鍵就在於我知道這是我自己的問題但我還控制不了,這種感覺就像生理反應一樣。我沒有一點地域歧視,只是單純的對方言有抵觸。當我聽說當年普通話差幾票就輸給四川話被當作國語的時候,我有病似的感覺到慶幸,還好普通話贏了(對不起對不起對不起)。我討厭不尊重人的人,但我這個毛病確實讓我單純因為方言就戴上了有色眼鏡,這就是不尊重。所以我真的特討厭自己這個毛病,真的。求知乎大神教育,我該怎麼改了這麼毛病擺正自己心態,另外我想知道平時使用方言的人對使用普通話的人會不會有一樣的感覺。求別罵 我知道這是自己的毛病我是真想改。第一次提問,文筆捉急見諒。


你說你普通話說得標準,水平是什麼?普通話一級甲等過了嗎?

我有一個同事,江浙人,80前半生人,普通話水平一級甲等,攝影水平非常好,985的工科研究生,高級工程師,年薪20萬。

另一個同事,湖北人,80後半生人,普通話連平舌翹舌都分不清,NL不分,劍橋博士,英語說得也都是土裡土氣的,做海外業務,年薪60萬。

嗯,你看,普通話說得好,其實不怎麼值錢呀。

在說怎麼消除之前偏見,不如先談談這種偏見是怎麼來的?

我認為,是因為你之前生活得太狹窄。

去的地方太少,見的人太少,接觸的層面太少,見過的世面太少,從而認為人只能說一種語言,只能過一種生活,這才是正統的,唯一的,至上的。想一想,這種狹隘封閉的態度是不是特別像一輩子待在村裡的農婦。

上海話是一種強勢方言。作為生長在上海的人,有時候能看到便利店阿姨、牛奶店阿姨對使用普通話的人態度很生硬。辦事窗口也存在同樣的情況,對說上海話的要耐心一些,這種情況是客觀存在的。我認為,歧視外地方言的背後是歧視外地人,包括對不遵守規則的氣憤、對資源被搶奪的痛恨,歸根結底其實是帶著一種覺得自己應該過得比外地人好,現實卻不是這樣的嫉妒和失落。越是底層的上海人,越能感受到外地人爭搶資源的同感,對外地方言和外地人的歧視越嚴重。你去看看,做生意做得好、在外企工作、拿著高薪的上海人,有幾個歧視外地人、歧視方言的,都在一起愉快得玩耍呢!

從你「考上大學離開家鄉「這句話,我覺得你應該不是北京人,河北人的可能性比較大。你現在對方言的偏見,是不是也帶著一種我來自天子腳下不遠的地方,我以為我生活得比較好,沒想到你們這些蠻荒之地的人也過得這麼好,有點融入不進去的妒忌呢。抑或者帶著一種從高中的佼佼者,進大學發現自己只是泛泛無名之輩的失落呢。

這就對了。你會發現,你的偏見,根本不重要,不能影響別人一絲一毫,只會影響你自己的心態和為人,別人該開心還是開心。

你曾經引以為傲的一切,口音、出身、成績,都會變得慢慢不重要。別人只需一個有力的爹就能秒殺你一輩子的優勢和努力,氣憤嗎?這才是這個世界本來的規則呀。

好了,放下那些無謂的情緒,找點有意義的事情做做吧,從現在開始確立你要成為怎樣的職場人,並一點一滴地努力吧,語言說到底是用來交流的,能交流就行了。

我的孩子6歲,他說話會夾雜著上海話/普通話/英語/日語,譬如「要西,我又made a mistake, ご免」(要死,我又犯錯了,對不起)因為這些對他來說都是日常說話、上課接觸的語言,沒有誰規定他一定要說某種語言,或者說哪種語言是對的,所以他就這麼混著用。他的小女朋友從小生活在澳洲,說口音很重的澳洲英語/廣東話/普通話,看這兩個娃在一起嘰哩哇啦,說不明白就比劃,再不明白就畫畫,再不明白乾脆就親親抱抱,簡直太好笑。如果你看到這樣的場景,你會鄙視他們嗎?

多去一些地方,多接觸一些人,多看不同層面的生活方式,你自然而然就會改變這種想法。

每個人的生活背景不同,每個人的興趣愛好不同,用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閃光點,這樣紛繁燦爛的世界真是太美好了。


既然題主已經表明自己的立場和求教的心態,我們不妨先搞清楚一個基本概念:中國大陸政府從未訂立「官方語言」,「普通話」之所以「普通」,是基於其「通用語」的作用,而絕非凌駕於其他方言的「超然地位」。

——換言之,普通話也是方言的一種,其他方言亦與之平起平坐、不分軒輊。

釐清概念後,講到要在意識到自身問題(歧視其他方言)的情況下,尋求端正態度、擺脫歧視的良方,本人十分建議閣下到南粵大地(深圳除外)走一轉,保證能破滅您對普通話能力的自負以及「唯普通話獨尊」的迷思。

唔信?你試下過嚟賣弄一番「標準普通話」,睇下啲人理唔理你?

(不信?您試試過來賣弄一下「標準普通話」,看看有否人鳥你?)

外面的冬瓜煲得再好,也不及家裡的老火靚湯。


你這完完全全是一種歧視,覺得自己說普通話就不得了。實際上普通話,方言,都只是一種語言而已,並沒有高下優劣之分。可能是我們政府的宣傳不正確,比如「說普通話,做文明人」,把說方言放在了文明的對立面,所以讓你覺得說普通話才是正確的,所以才會讓你覺得厭惡方言。所以你要改變這種觀點,方言和普通話地位是平等的,對於兩者都要一視同仁才可以。


承德話也是方言。

自從小時候意識到:中華文化是由各地地方文化組成的。

一方水土承載一方人文,一方語言傳承一方文化。

此後,年幼無知的我便消除了狹隘的語言偏見。

看來題主的認知比當年的我還低呢。


首先要明確的一點,你生活的地方以普通話為母語,而非你的家庭以普通話為母語。

你的文化自信完全來自「普通話是現在的法定官方語言」,而非你家鄉自身的生產力(經濟)和文化影響力。

很可惜,現在不是完全以行政命令為唯一的時代,你的文化自信不值錢啊……

為什麼其他地方的人能說一口完全不比你差的普通話的時候還要故意說帶口音的普通話甚至方言?別人比你更有自信。

灤平是作為普通話標準音採集地出名,但也僅此而已了。說穿了,很多人眼裡灤平就是窮山惡水,事實而已。沒有這個支撐,灤平什麼都不是。


面對未知的東西,討厭是一種本能的反應,只要不影響他人(比如說出「你的口音真難聽」這樣傷人的話),大可不必自責。任何人沒有權力逼迫你喜歡某樣東西。

如果到了不得不改善的地步的話(比如你現在這樣一邊討厭一邊自責),那就買本兒關於方言的書試著看看。從你身邊常接觸的方言就好,或者一些泛泛的,比如只討論音調的書也好。從僅僅「認為某地的音調很難聽,某地的說法很土」慢慢轉變為「原來他們那裡這種說法這麼來的」,或者「他們那裡的發音跟什麼什麼有關係」。不用學得多深,只要稍微了解一下,就會對你的排他想法有緩解。


我的母語不是普通話,但是我消除偏見是因為我對漢語的愛,也來自於民族情感。有一天,我開始以我是漢人而自豪,身份認同不止囿於一家一姓、一省一地,而是我的同胞。在方言這方面,我覺得不論哪個省的漢人,都是自己人,哪種漢語方言,也都是漢語。我不會看不起自己人的。

而且,普通話的標準是政府定的,方言是老百姓約定俗成的。我實在是看不出政府拿灤平縣某村的口音為標準而制定的普通話就比別的方言好。

普通話有標準,但這個標準也僅是普通話的標準而已,不是整個漢語的標準。


你只是自己覺得沒有歧視罷了。


我經常向只說普通話的人流露出鄙視和蔑視的神情...不由自主地...(我就是本應說蘭銀官話卻變為純普通話地區的烏魯木齊市區中堅持說蘭銀官話的少數派 我驕傲我自豪)(原諒我是題主的對立面...)


你要學會接納這個世界


沒啥,就像各地方言,很多城裡人就覺得自己說的方言比鄉下人的方言更正宗更優越,以致於忍不了。

越是相近的越忍不了,有時候忍不了也不是歧視,就是如骨骾在喉。

聽不懂的反倒好點。

當然,也有些外語,聽不懂,但就是覺得彆扭。

比如東南亞語言的妖里妖氣、韓語的誇張拖塌。

小時候聽日語覺得頗順耳,長大了聽韓語就覺得韓語像是生造出來的火星語(上世紀韓國完全沒有存在感),韓語歌都自帶迷之尷尬。到了非誠勿擾出來的時候,聽到那女嘉賓出場的背景音樂,尷尬到爆炸。

然而多看點電影,慢慢就釋然了。

習慣就好,最後你就不會覺得哪個正常哪個不正常了。


我的看法是,語言本來就是人與人之間交通工具,無謂說方不方言,標準的普通話只是這個時代賦予它的意義,只要我們說話能達到交流的目的我覺得已經足夠了。本人出生廣東佛山,在大學學得是播音主持專業,在學校只會使用普通話,在家只會說粵語。因為在大學學了普通話糾音,現在來說普通話說得不錯,起碼基本不會出現錯誤。但是我聽到別人普通話不標準,我也會感到有些彆扭,我覺得這是正常的。就像我聽到別人唱歌走音,我也會感到不舒服。但是這是我的專業,所以我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妥。但是我依然非常熱情得和他們交流。我覺得題主有些病態的優越感。我覺得只要我們達到交流的目的,語言的就不存在哪一方好與壞,謝謝


題主需要來廣東(除深圳這個普通話城市以外)和香港澳門生活一段時間。你會發現,說標準普通話的人,有時無法與別人溝通,溝通得了又發現自己會無時不刻被貼上各種標籤,被各種隱形歧視。。這裡的人能說很標準的普通話,但他們堅決不說,就算要說,甚至會故意帶上口音……

我曾經和題主觀念一模一樣,在非珠三角地區生活多年後這個觀念徹底破碎。曾經覺得方言難聽死了,但街上根本沒有人說普通話,久而久之我也大概聽懂了這裡的白話…所以說,感情有時候就需要另一種感情來壓制

對了,你在「使用普通話,很標準的那種,沒有一點方言」後加了括弧說「沒有優越感,這不是炫耀」。在廣東,這句話不僅不值得炫耀,反而會覺得有點可憐……


謝不邀哈哈。我之前也一直在想這方面的問題,因為我也和題主一樣會對方言和說方言的人有偏見。我學的專業有涉及到關於這個問題的研究,所以當時也看了一些相應的書。

先說結論吧,我個人認為,這樣的偏見不用特意去消除,只要不影響到你待人接物的標準就行了(不知道做起來會不會難?) 但是也要警覺,我們這樣的偏見源於何處?如果是僅僅是自己的喜好厭惡,那這樣的喜好和厭惡又是如何種下的呢?

一步步找過去吧。題主和我一樣講普通話,那麼父母與你溝通一般也是普通話吧?像我爸媽他們互相交流是講兩種方言的,可是從來不與我說,只說普通話。所以我現在能聽懂家鄉的方言,卻不會說。那父母為什麼只與我說普通話呢?因為他們認為普通話在社會才是主流,以後對於我融入社會,工作會有幫助。

他們這樣的行為是有意識的嗎?他們也許在這樣做的時候並沒有考慮這麼多,其實幾乎是無意識的行為。

那他們這樣做是無意識的?可是去問他們時,他們也大概能說出自己的動機。

這在應用語言學中叫做family language planning. 可以翻譯成家庭語言規劃?

而我們父母的語言規劃其實就反應了他們對於普通話和方言的態度。他們的態度又會在漫長的時間裡影響我們的語言態度。也許,我們會將普通話是好的,方言是需要批判的毫無意識地植入自己的大腦。所以,也許日積月累的鞏固使我們本能地對方言帶有不客觀的態度。

那再深一步,父母對待語言的態度又如何形成的呢?他們的父母?可是他們的父母同他們說方言的呀。我認為是我國的普通話推廣運動。在父母那一代少年,青年的時期,當然還有現在,國家是大力推行普通話的。我沒有看文獻資料作支撐,但我認為這有利於快速推進新中國的穩定和團結。如果大家不說共同語,如何交流溝通,互相理解?那麼,我想父母的語言態度是被國家的語言政策(national language planning/policy)影響的。

所以,我們對方言的偏見有父母語言態度的影響,也有國家語言政策的影響。

還有嗎?

之前看了一個朋友分析language ideology(不會翻譯這個詞 )的論文,她認為造成這樣的語言偏見的還有我們的媒體。例如,電視劇電影中有嘲笑方言的橋段,節目主持人普通話字正腔圓等。潛移默化下,我們會毫無意識地形成自己對方言的偏見。

不過,另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我們會對某些方言以及說它們的人抱以鄙夷的態度,對另一些方言以及說那些方言的人帶有羨慕之情,甚至覺得好酷哦?!

像我對自己的家鄉話是不怎麼待見的,可是覺得粵語好酷,說粵語的人都好有型(別噴我哈哈哈),這樣不是雙重標準嗎?我猜想(沒有理論依據)也許一種語言其實代表了某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或是那裡的文化。我會不自覺地認同代表經濟發展好的地區的方言,而批判代表經濟發展落後的地區的方言?以及說那些方言的人?因為語言其實就代表著那個人的身份嘛…… 但是很多事情,還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果一個長得很帥或很美的人說我家鄉的方言,我一樣覺得好酷。我這是什麼邏輯?看臉和看錢嗎?

扯了一堆,想表達的是,我們要看清楚自己的態度和行為背後的原因,這才有利於我們改善現狀。總結一下,我們對方言的偏見也許源於,父母的語言態度,國家的語言政策,媒體的推波助瀾,以及經濟等因素的影響。

這樣的偏見不好嗎?往重了說,也許會加深社會隔閡,也許會造成中國多種多樣方言的消失,也就會造成那些方言代表的文化的消失。

能改嗎?能,但是個人的力量還是很難的,畢竟在推普的大環境下。所以,不用糾結於這樣的偏見不好,自己怎麼可以有這樣的偏見。能夠批判,警覺地去審視自己的偏見,提醒自己多包容就好了。畢竟,每一種語言,方言是沒有好與壞,對與錯,they are what they are.

另外,這樣的偏見並不是只有你才有。中國人有,外國人也有,許多人都有,所以我們要對自己的偏見寬容一些。心理學家Wallace Lambert曾做過disguised match test的實驗,是這個詞嗎?記不太清,意會就好。

他讓一個既能說流利"標準"英語又能說帶有某種口音的英語的人分別以兩種口音朗讀一段話,然後讓實驗對象對讀這兩段話的人打分。評分涉及朗讀者的身高,能力,相貌等等。結果發現,實驗對象們有傾向於認為說"標準"英語的人更高,更漂亮,更有能力。 而其實只有一個朗讀者。

所以,我們不用對自己的偏見耿耿於懷。都是人,哪能沒有偏見?學會審視自己的偏見就好。

如果有人能看到這裡的話,歡迎指正批評~


說個普通話還能說出優越感來了??那你可能不知道,你看不起的四川話以前是西南官話,官話即古代所謂的「普通話」。

不是整齊劃一合乎標準才叫好,更何況所謂的「標準」都是人為制定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地方的也越是國家的。生活方式的多樣、語言種類的繁複,可以讓這個世界變得更有趣。

更何況,有些地區普通話推廣並沒有所想像的那麼廣泛。限制於教育經歷和家庭背景,說一口地方話是完全能夠被理解,也是應該被尊重的。


看了看回答,我對一些回答只講一點:裝逼沒地方裝跑這來了?

大家對題主的看法有失偏頗。其實問題改為:「不喜歡方言口音」,這樣表述還是比較穩妥的,偏見這個詞會讓別人認為你有貶低他人之感。

我覺得大家把問題擴大化了,口音和地域歧視不一定具有相關性。具體到咱們漢語的方言,本人天津人,可我還真不喜歡天津話,我最愛哈爾濱、唐山、鄭州、濟南、煙台(或大連)、菏澤、西安、成都、閩南(閩東、閩北也可以接受)這幾大方言,也都會講一些(有的人說哈爾濱不是東北話嗎?其實瀋陽、長春、哈爾濱三大東北省會口音不一樣,我一聽就能聽出來),可是我最不喜歡菏澤人,因為目前就遇到過兩個菏澤人,然而我和同事們對他兩人評價都是最差的,他們屬於做事不害別人就等於害自己一樣,很多人都被坑過,但是並不妨礙我喜歡他們說話的口音。

我對上海人和廣州人沒什麼偏見,雖說很多人表示上海、廣州哪裡人小氣之類的,畢竟豪放、婉約都是地域文化特性沒什麼可說的,可是我就是不喜歡上海話和粵語,這輩子最討厭吳儂軟語、粵語次之,聽著就彆扭,各種不自在(《壹周立波秀》我還挺喜歡,但是周立波只要說起上海話我就想換台),每每遇到滬粵之人我都跟他們說:「說人話!」。要是遇到福建人(閩西除外,因為真心聽不慣閩西,因為和江西太近了),還讓他們教我些方言,然後用最蹩腳的閩地方言和他們交流。

還有,我認識一個淄博人甚至跟我表示膠東人說話太難聽,這還是一個省內的。

所以題主大可不必心急,慢慢的就習慣了,主要還是因為之前沒怎麼出過家門,經歷少,以後見的多了看法就會改變,還會愛上幾門方言。

舉了這麼多例子我想說,你乎上的「精英」不要總是站在道德至高點把別人批判一番,我很不爽,有什麼可屌的,有幾個是自身真正愛方言去學方言的?有幾個是自身有學習方言的經歷,好好想問題的?有幾個是自身把方言和當地人分開看的?題主不是來搞大新聞的,是真心問問題的。這也是為什麼我開頭要說「裝逼沒地方裝跑這來了?」。各位低不下頭、放不低身段,做不到親身體會,只講政治正確,幼稚。快到夏天了,多喝點水,天乾物燥,敗火尿尿。

最後,雖然最討厭吳儂軟語,但我眼裡最可愛的上海人是:他會戴一副眼鏡,襯衣放到褲子里,系好皮帶,提高一些。儘管你說吳儂軟語,但你依舊是個可愛的上海寧。和那些仗著自己有個外國男朋友因為倒個汽車就罵別人的小赤佬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首先題主是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來尋求解決辦法的,並不是來這裡讓你們抨擊他批評他的。

我個人是北方中原地區人,祖籍東北,居住西北。我只會講普通話,我從小生活的環境也是講普通話。大一點的時候才接觸到講方言的人,這一點跟題主很相似。

我覺得方言是屬於一個地域的文化的,細心鑽研其實會看到很多有意思的東西,比如一個語系的發展史。為什麼同一個食物在不同方言裡面名字不一樣,北方語系是在什麼朝代開始形成的,吳儂軟語又是根據什麼劃分的。

如果題主對地域文化產生興趣,也許就會慢慢能接受方言。也可以去那些小地方走一走看一看,深入了解之後才能消除誤解。

還有就是聽一聽方言的rap或者其他歌曲。很多人排斥方言就是因為它感覺很老土,跟不上時代。所以聽一聽象徵著流行文化的方言rap也許會慢慢改變你的一些看法。這個各個地區都會有。或者看一看方言電視劇,比如武林外傳這種好評如潮的作品。希望對你有幫助。


我覺得這個問題其實很普遍存在,例如:

不同語言之中,有些人說某種語言瞧不起別的語言;

同種語言中,標準語瞧不起方言;

不同宗教,互相瞧不起;

經濟水平而言,發達國家瞧不起發展中國家;

某些國家裡,白人會瞧不起黑人和亞洲人;

涉及到性別方面,男性瞧不起女性,異性戀瞧不起LGBT;

城鄉方面,城裡人瞧不起農村人;

階級方面,富人屌絲互相瞧不起;

……

這樣的情況很多,理性還有普世價值告訴我們這些都是錯誤的,但人性就是這樣,人性中有一部分是惡的,無可避免的讓人露出醜陋的一面。


XXX方言差一票成為普通話這個不就是個謠言+地圖炮工廠?


你沒搞清楚說方言的人也會說普通話嗎,你應該感覺自卑,畢竟少掌握了一門語言╮(╯▽╰)╭


推薦閱讀:

中國酒文化為何是勸飲海喝而不是細細品鑒?
最容易被中國人「誤讀」的事物與概念有哪些?
中華文化的基石是什麼?
中國有哪些極具民族特色的文化?
為什麼男生留長發會被認為不正常?

TAG:中國文化 | 方言 | 普通話 | 歧視 | 地域歧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