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最近看了孔府檔案,孔.孟.曾等這幾家是什麼關係,能全面的說一下嗎?


謝邀。題主是孔氏子弟啊,和孔令輝孔令奇一個輩分的。

孔、孟、顏、曾四個姓氏,被稱作四聖裔,也就是分別將先祖追溯到孔子、孟子、顏回、曾參(曾子),所謂的「四聖」。這四個姓氏享有皇帝御賜的輩分用字排名,其中孔、孟、曾三個姓氏的排名用字相同,但輩分有差:

明洪武33年(1400)御賜10字:

希言公彥承,弘(宏)聞貞尚胤(衍) 。

清乾隆5年(1740)御賜10字:

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

道光19年(1839)御賜10字:

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民國9年(1920)孔子76代衍聖公孔令貽報北洋政府批准20字: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其中六十一代「弘」為避乾隆皇帝諱改為「宏」,第六十五代本為「胤」字,衍聖公孔胤植為避皇帝廟諱,而將「胤」字改為「衍」字。

目前我查到的情況是孔姓希字輩是第56代,承字是第60代;孟姓的與孔姓一致,希字是第56代。曾姓貌似是從第62代開始使用御賜輩分用字,是「承」字輩,此後與孔孟一樣。

我不理解的是為什麼存在這種代差。孟子比孔子要晚,有的說「受業於子思」,有的說「受業於子思門人」。這裡的子思是孔子的孫子。如果是直接受業於子思,那孔子是孟子的曾祖輩,也就是大三輩。所以孔子的56代孫,按理說應該和孟子的第53代孫使用同一個輩分用字。因此孟姓整體都往上提了三輩。

然後,曾參是孔子的弟子,按理說比孔子小一輩。所以孔子的60代孫,應該和曾子的59代孫同輩;但目前是和曾子的62代孫同輩了,也就是說曾姓也整體往上提了三輩。

其實這種御賜輩分的事情,本身就是後人為了各自的目的(包括皇帝)給弄出來的。說實話孔子不是所有孔姓人的祖先,孟子、曾子也不是所有孟姓、曾姓人的祖先。但因為他們名氣太大,後人全部都附會他們了。

最後再說一下顏姓。因為孔子的母親姓顏,所以顏姓不能採用孔姓的那一套字輩,因此有另外的一套御賜字輩排行:

顏姓大致有兩套字輩:第一套:明代61世宗祖顏鋐制定頌行的60-90世共30字。

61-公、62-重、63-從、64-嗣、

65-胤、66-伯、67-光、68-紹、

69-懋、70-崇、71-懷、72-士、

73-錫、74-振、75-承、76-景、

77-世、78-廷、79-秉、80-培、

81-克、82-建、83-永、84-沛、

85-昭、86-啟、87-裕、88-顯、

89-兆、90-守(同第二套90世「肇」字套入)。

第二套:清代72世祖顏星篆修《顏氏通譜》康熙恩賜的74-105世32字。

74-崇、75-懷、76-宗、77-邦、

78-其、79-澤、80-允、81-昌、

82-家、83-學、84-克、85-復、

86-道、87-德、88-昭、89-揚、

90-肇、91-慶、92-宏、93-祚、

94-應、95-毓、96-國、97-良、

98-惟、99-思、100-一、101-本、

102-繼、103-起、104-有、105-常。

不過現在部分地區的顏姓(以東北的為主)也採用了孔孟曾三姓的輩分用字,是從何時開始的就不知道了。說實話這樣不妥當。

此外,孔子的其他傑出弟子,有的姓氏後人也採用了孔姓的字輩,這個可能也是皇帝准許的。比如說冉姓、閔姓、卜姓、端木姓的一部分,等等。


快來關注"姓氏百科"微信公眾號吧,有詳細的姓氏介紹,有一大波趣味測試。

參考資料:

【孔】姓氏起源有五種說法

【孟】得姓始祖慶父,有八個起源說法

孔姓 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98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九。

歷史來源

出自「子」姓,以王父為字氏,據《史記.孔子世家》所載 ; 孔子,宋微子之後。宋襄公弗父何,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勝,勝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親盡,別為公族,姓孔氏。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睾夷,睾夷生防叔。防叔畏華氏之逼,奔魯。其叔為叔梁紇,生子孔丘。

出自「姬」姓,據《姓考》所載,春秋時衛國有孔悝,以王父字為氏,其後有姬姓之孔氏。

出自「媯」姓,。春秋時陳國(今河南淮陽)有孔寧,王父字為氏,其後有「媯」姓之孔氏。

又據《左傳》所載,春秋時鄭穆公之後有孔張,其支孫以王父字為氏,為鄭國的姬姓孔氏。

另據《姓考》等書的記載,衛國(今河南滑縣東)有出自古佶姓的孔氏。

孔子溯源

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以前的帝嚳高辛氏時期,帝嚳是黃帝的孫子,曾經繼黃帝及其父少昊之後,執掌天子之印七十餘年,一般認為,孔姓的中國人,就是黃帝的後裔。 說到孔姓,當然少不了說到被世人稱為「至聖先師」的孔子。孔子是春秋時期宋國貴族的後代,可謂出身名門,其遠祖與黃帝和商朝的建立者有關,孔姓的的姓氏的來源則與六世祖孔父嘉有關。

相傳,人文始祖黃帝有曾孫名帝嚳,帝嚳夫人名簡狄。一次,簡狄出外巡遊,見一隻燕子(玄鳥)生下一窩蛋,就拿來一枚吞下,不久身懷有孕,後來便生下了商朝始祖契。契是簡狄吞食燕子(孵)所生,此後便以「子」為姓。 從契歷經14世傳到商湯,湯名履字太乙,加姓為子太乙,他有子孫多人,除其中的一人繼承了他的王位外,其餘的人也都成為貴族。在這些人中,有人為了紀念他,便將他的姓氏和名字加在一起,略加變更,成為孔姓。

商朝滅亡後,其末帝紂王的庶兄微子又被周成王分封於宋(今河南商丘南),繼續奉祀商湯香火。微子去世後,職位由胞弟仲衍繼承。仲衍曾孫宋閔公有子二人:弗父何、方祀。

方祀在宋閔公去世後繼位為宋厲公。弗父何有曾孫名正考父,歷仕宋戴、武、宣公三朝,有子名嘉,任大司馬,後因故被權臣華督所殺。這時他的兒子木金父年紀尚小,由家人抱著逃亡魯國。等他長大以後,為紀念生父,便以父親字中的「孔」為姓。後來,木金父的子孫在魯國又傳了4代,便生下了孔子。

據史書記載,孔姓來源還有多個。黃帝時,有一個史官名叫孔甲,他的後代以孔為姓;另外,春秋時鄭國貴族公子喜,字子孔,他的後人有的便以孔為姓。

家族名人

孔子 (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東方文化的代表之一,儒家思想的創始人,春秋魯人。生有聖德,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 (老子,道家思想的創始人 ),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開平民教育先河,後世尊為至聖先師。亦稱為孔子。可惜他的思想由漢武帝開始,廣被中華帝國的統治者所利用,變成統治者用來約束人民思想的有效工具,大大影響了中華帝國的發展。

孔融 (153~208)

字文舉,東漢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孫。有俊才,為建安七子之一,漢獻帝時為北海相,世稱孔北海;立學校,表儒術,後拜大中大夫,為曹操所殺。

孔祥熙 (1880~1967)

字庸之,山西太穀人。留學美國耶魯大學。歷任國民政府委員、財政部長 ( 為當時中國的首富 )、行政院長、中央銀行總裁等職。

【孟氏起源】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的衛國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縶,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周朝分封的同姓諸侯國衛國,其開國之君為周武王弟衛康叔,都城在今河南境內。衛國傳至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縶,字公孟,因病不得繼位,讓位給其叔。

到了公子縶的孫子姬驅,便以祖父之字為姓氏,稱公孟氏,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孟氏者,是為河南孟氏。[1]

源流二

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時期齒序排列,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上古時期,人們對子女後代的尊卑排位很早即有了特定的嫡、庶觀念。從在安陽殷墟出土的商時期甲骨文字中,已經有了「子孟次別於子之伯」的記載(該甲骨片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編號KCN-2704-141-03),說明其時對嫡、庶的分別已經十分明顯。按商禮:伯,指嫡支長子,即正妻所生之第一子;孟,指庶支長子,指庶妻或妾妃所生之第一子。在典籍《禮·緯》中明確記載:「嫡長曰伯,庶長曰孟。」因此,「孟」,在很古早就已經作為子女嫡庶齒序的排列稱謂,顯然是孩子名字稱呼的主要形式。中國古代奴隸制社會中、晚期的代表階段殷商至兩周時期,已經明確沒有了禪讓模式,君主之位的傳承方式已經固定化為「嫡承庶輔」,「孟」也就成為了程式化的「次之第一」稱謂的代表。因此,當繼承人已經成年(虛歲十八歲)時,稱作「天子之年」,說明具備了繼承君位的能力,但父君健在,其只能等待,即謂「孟位以待」。這在典籍《書傳》中也有明確解釋:「天子之子,年十八,稱孟侯。」另外,在古代,女子之兄亦稱為「孟」,常有長孟、次孟……,指的就是類如大舅子、二舅子之類的稱謂,是母系氏族社會的典型遺痕。在中國歷史進入到封建社會之後,這種嫡庶稱謂不但沒有休止,而且愈演愈烈,因為它完全符合封建社會制度的人文理念,以至於直到今天,這種影響仍然深邃地固化在中國億萬民眾之中,且不容忽視。

庶支長子之孟、嫡傳繼位之孟、女兄稱謂之孟……等等,早就在中華人文歷史上成為姓氏之始,孟氏一族遠早於姬姓孟氏之源,其來源繁複深遠,絕無一論。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的魯國公族慶父的兒子公孫敖。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書記載,黃帝姓公孫,是少典氏部落首領的兒子。他生於壽丘(今山東曲阜),長於姬水,故又姓姬;後居軒轅之丘,因此號軒轅氏;再遷有熊(今河南新鄭),也稱有熊氏。

慶父共仲雖為孟氏之始祖,但因其三年連弒二君,罪使國內大亂,人不敢敬,而孟子系慶父後裔,且才高德重,故孟氏族人尊奉孟軻為得姓始祖。

源流四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墨爾奇特氏,亦稱蒙格惕氏、穆奇德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七十二姓滅里吉歹部,後為巴爾虎蒙古姓氏,世居扎魯特(今內蒙古扎魯特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orci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穆氏、秦氏等。

⑵.蒙古族墨爾濟吉特氏,亦稱莫勒圖特氏,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orjigite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

⑶.蒙古族岳羅沁氏,亦稱亦赫君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Yolocin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

⑷.蒙古族亦赫君氏,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

源流五

源於滿族,其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穆顏氏,亦稱穆延氏,源出遼國時期五國部之一的抹拈部(抹捻氏),以部為姓,滿語為Muyan Hala,世居渾春(今黑龍江黑河以北俄羅斯境內),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秦氏、穆氏等。

⑵.滿族蒙果資氏,滿語為Menggosi Hala,世居綏分(今黑龍江綏分河上游地區),後多冠漢姓為孟氏。

⑶.滿族蒙古爾濟氏,滿語為Menggurgi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科爾沁(今內蒙古通遼、吉林西部一帶)。後有蒙古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蒙氏等。

⑷.滿族孟克伊哷氏,滿語為Mengkyire Hala,世居蜚優城(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高麗城村),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等。

⑸.滿族墨克勒氏,滿語為Mokele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

⑹.滿族墨勒哲哷氏,亦稱莫爾哲勒氏,滿語為Moljere Hala,漢義「用刀復仇」,世居巴林(今黑龍江伯力、俄羅斯哈布羅夫斯克)、白石(今黑龍江牡丹江鏡泊湖)、阿穆達(今黑龍江哈爾濱山彥倭和)、松花江、黑龍江等地。後有達斡爾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曹氏、莫氏等。

源流六

源於鄂倫春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鄂倫春族瑪拉庫爾氏,亦稱莫拉呼爾氏,瑪哈依爾氏,世居精奇里江(今俄羅斯境內結雅河流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alakur Hala,漢義「分支」。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

⑵.鄂倫春族瑪拉依爾氏,世居精奇里江(今俄羅斯境內結雅河流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alalr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

源流七

源於達斡爾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黑龍江志稿》記載:

達斡爾族莫爾登氏,亦稱孟爾丁氏、孟爾的音氏、墨爾丹氏、莫塔哈利氏,滿語為Mordin Hala,世居黑龍江布特哈地方(今黑龍江訥河)。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alalr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莫氏、蒼氏等。

源流八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土家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孟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孟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慶父(?--公元前660年):姬姓,

魯氏,名慶父,魯桓公(姬允)的庶長子,在周朝末年是孟姓的得姓始祖。慶父是個品行極壞的人,與其嫂、魯庄公夫人哀姜私通;因哀姜沒有子嗣,他與哀姜密謀,欲立哀姜妹妹叔姜所生之子子開為魯君繼承人。魯庄公死後,其小弟季友按照庄公的意願立庄公之子開,就是魯湣公。後來,慶父又派人殺死緡公,欲自立。因此,魯國人非常恨他,都說:"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慶父非常害怕,逃到莒國。季友用賄賂求莒送歸慶父,慶父在歸國途中自殺。這時任魯相的季友,讓慶父的兒子公孫敖繼承慶父的祿位。因慶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為避諱弒君之罪,所以,慶父的子孫改稱孟孫氏。後來,孟孫氏又簡化為孟氏。慶父欺君,其子孫改姓,都發生在魯國,魯國建都於曲阜(今屬山東),所以這支孟姓出自山東。慶父死後,其子公孫敖在慶父幼弟季友的協助下,繼其父之位,得以保此姬姓之嗣,為孟孫氏最終發展為魯國世卿打下了基礎。

各支始祖

孟軻:字子輿,生於周烈王四年、魯共公五年己酉歲四月初二日寅時。是為孟氏世家二義堂始祖

【孟姓分布】

孟氏早期主要是在其發源地山東、河南及其近鄰的河北發展和繁衍。從東漢開始,孟氏出現於其他地區,如東漢孟光為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附近)人,孟他為扶風人,孟嘗為上虞(今屬浙江)人;三國時的孟宗為江夏(治今湖北鄂城)人,孟獲為建寧(治今雲南曲靖)人;北涼有孟氏,為武威(今屬甘肅)人;唐代孟浩然為襄州襄陽(今屬湖北)人,孟郊為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孟利貞為華陰(今屬陝西)人,孟涫為郴州(今湖南郴縣)人;五代後晉孟賓於為連州(今四川筠連縣)人,後周孟貫為建安(今屬福建)人。從以上可見,隋唐以前孟氏在中國的分布已經相當廣泛了。

五代以後,由於官職調遷等原因,孟氏的居處又新增了許多地方。例如,宋朝的孟宗政為絳州(今山西新絳)人,孟浩為宜春(今屬江西)人,孟程為豐城(今屬江西)人,孟元、孟彥卿均為洛州(今河北永平)人,孟顯為安華北池(今屬甘肅)人,孟攀鱗為雲內(今山西懷仁)人;明朝的孟充為高安(今屬江西)人,孟兆祥為澤州(今山西晉城)人,孟忠為江蘇崑山人,孟淑卿為江蘇吳縣人,孟善為廣東海豐人,孟俊為陝西咸寧人,孟羊浩為湖廣咸寧人;清朝的孟永光為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孟超然為福建閩縣人。


推薦閱讀:

四個字的名字是什麼樣的體驗?
我們女人生的孩子就不能跟自己姓嗎?
能否根據少見的姓氏判斷一個人來自哪裡?
如何看待孟非在《非誠勿擾》中對於孩子跟女方姓的點評?
為什麼清朝皇帝給漢人抬旗會給漢姓後面加一個「佳」字?

TAG:姓氏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