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支教是不是一種「惡」?
今日偶爾看到涼山州因待遇低下,教師外流,師資力量缺乏5000人,號召大家去長期支教,待遇低至只有每月700元左右補助。我腦洞一開就想:如果有人低價或者免費去支教,是不是降低了政府改進教師待遇的動力,造成當地教師待遇的進一步惡化,形成惡性循環?支教這種行為是不是以成全自己的小善而造成了一個大惡?
內心迷惑,求教各位。純理論探討,對支教這事無惡意,不要撕。---------------非題主補充:(修改問題)根據題主補充信息,把「支教是否是一種惡」 改為:「鼓勵支教是不是一種惡」 。
師範學校畢業,現任教師。參加過支教,看見過更多的支教人。
我們沒辦法因為政府無力發展貧窮地區,就把支教這類善行歸類到惡裡面去。很顯然,任何社會中都會存在資源不平均的問題,善意的幫助永遠是我們需要的。
但是可怕的是自以為是的善意。
表明態度:反對一切短期支教,更加反對支教回來天天感動自己的人。
稍微有點常識的人就會明白:實現教育目的需要的是有規劃的、成系統的長期教育活動。短期支教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孩子們很難從那麼短的時間裡學習到什麼內容。真正從事教育活動的人都會有一個感受:時間太短,能做的太少。從傳授知識的角度來講,一兩個月從講授到落實,大概可以完成兩到四個單元的教學任務。但是一般情況下,一個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即使再簡單,也需要至少一個學期的時間。別忘了,落實要花去的時間有時候比講授更多。
一個認認真真講課的老師,在一到兩個月里能做什麼?各位隨便找個學校聽聽課就瞭然了。而學生們,多少能夠獲得一些知識,然後呢?
我還記得我上學的時候,老師身體不好,臨時換代課老師,結果代課老師也病了,又換。於是有家長就急了,找到校長,要求不能再換老師,否則就去教育局告狀(家長鬧去教委教育局這種事兒一直就有,學校要是軟一點老師就等著倒霉了)。再想想一茬茬的短期支教老師們……
從育人的角度來說,作為班主任,我從來不敢保證在我任教三年的班級中,能夠做到改變一個孩子。當然你可以說我魅力不夠,那是不是參加短期支教的人們都能在一兩個月內做到?孩子會不會受到影響首先取決於他們自己,其次是生長的環境。一個老師,一個月的時間就能改變一個人,除了運氣好真的沒什麼別的原因了。
另外,短期支教一定程度上給孩子們,孩子們的家庭,甚至是當地人民都增添了不少麻煩。聽過一位去支教的朋友說當地人一直想要驅趕他,因為他把孩子們帶到學校里,地里就沒人幹活兒了。說心裡話,很心酸,但是同樣很無奈。
在我所見到的大學生支教團中,其實有不少真的沒有基本的職業素質。當老師說起來容易,其實要花的心思特別多,課都是一點一點磨出來的,教法都是一次一次練出來的。不少大學生自己面試一下,看起來還不錯的樣子,就興緻勃勃的去支教了(也有一些會在某些機構裡面噹噹助教或者家教一類的)。可是這和班級授課真的不一樣,我們講一節課,備內容備教法備學情備一大堆,你讓支教團試試?學情不了解,學生不認識,貿貿然就去上課了,還覺得自己肯定講得不錯,也是無力吐槽。所以我們連支教團成員的素質都不一定能保證,怎麼能保證支教的效果?
其實也是因為親眼看見不少糟心的事兒,所以對短期支教真的是惡意滿滿。我絕對佩服那些真的願意忍受艱苦條件去奉獻愛心的人們,但是也懇請各位在奉獻之前先考慮全面。前面就說了,最可怕的是自以為是的善意。
記憶力最噁心的一次是一個姑娘去了支教團,回來哭哭啼啼的說那邊的孩子怎麼怎麼苦,怎麼怎麼需要幫助,和他們在一起,感覺自己生活多麼幸福。然後我問她:「那你教給孩子們什麼了?」她愣了一會兒,然後說:「我帶著他們玩兒遊戲啊,我還給他們玩兒我的手機,他們可喜歡了!」頓時感覺吃了蒼蠅。
另一個朋友,小姑娘,畢業之後去支教,兩年了,不知道受了多少苦。看著孩子們洗不了熱水澡,還發起眾籌,籌了熱水器,還為此被校長批評。吃苦委屈但是一直堅持,也沒少抱怨孩子不聽話,條件太不好各種各樣的。一直覺得這姑娘特棒。
所以說啊,教育是教育,愛心是愛心。有愛心的人捐款捐物送溫暖,專業的事情還是讓有專業能力的人去做,至少能像點樣子。對於這是不是一種"惡"我不得而知,我想表達一些不同的觀點。
我的大學因為曾出過一個以支教出名的校友,所以支教之風盛行。
有一個長我一級的學姐在一次支教回來後表示,再也不想去了。她說,和想像中的完全不一樣,其實我們不去還好一些。大學生支教一般會選擇假期的時候,而事實上這個時候農村的孩子也是在放假的。但為了迎接這些所謂的大學生,這些孩子的學校可能會選擇不放假。而不放假的結果呢?假期支教的這些大學生往往都是大一大二的孩子,基本上沒有受過什麼專業的教育學培訓。
能指望這麼短的時間系統的教給孩子們一些知識幾乎不可能,多半是早上唱唱歌,下午畫會畫,晚上再做個遊戲這樣的。學姐發現一個小男孩一直不太高興,問他為什麼。他說家裡的農活還沒有幹完……那些小孩真的需要這種意義支教嗎?有人徵求過他們的意見嗎?也許他們和城裡的小孩一樣,就希望可以在假期里睡睡懶覺,去田裡玩一下,但是因為支教,他們被剝奪了這些娛樂。這些大學生來到鄉村支教很可能出現添的麻煩大於給的幫助。
他們不適應這裡的環境,有些人可能只是圖新鮮,有些人可能只是希望在自己的履歷上填上好看的一筆經歷;而真正想要幫助這些孩子們的人,回來後會感到深深的自責和無力。他們覺得自己無法真正的去改變什麼?而且還給別人添了許多麻煩。學姐說她再也不會參與這種形式的支教了。
我所說的可能只是支教的一小部分,但現在高校一個很不好的現象是去通過研究生名額來促使一些本科生去鄉村支教。這合理嗎?
這種擺明了的你去支教,我讓你上研究生的交換行為,到底該如何評判?——————補充分割線——————
這篇文章是當時看到問題後匆匆寫下的,一時激動,所以許多錯別字(羞恥臉)。
對於支教,我的感想是:1、教育這件事一定是政府的責任,這是不可推卸的。所以用支教來代替正式教師這是瀆職和懶政。2、真正想為山區孩子做事的支教老師是值得尊敬的,這是一種毫無疑問的善行。3、支教老師的素質(這裡指的是教育能力)有待提高,短期支教的效果較差。最後我想說,像感動中國這樣把某些因為承擔起本是政府的職責而導致自己過得悲劇的人豎為典型,宣傳這種價值觀而不去問責相關政府工作部門的行為,才是真正的惡。
評論中有許多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和質疑,首先提出一點是我的確沒有參與過支教,說實話對於這件事情我沒有深入過,比起底下 @盧芒種、 @sin分之一等真正參加過支教的人來說,我的看法也許是片面的。再重申一點,對於出於善心的支教團隊和老師來說,我是尊敬的、佩服的。
但支教之於教育相當於補品之於身體,人有病,必然是要看醫生的;不能依靠補品來取代藥物。我說的「惡」是制度的惡,是價值觀的惡;不是人的惡。人的善行是可以做出一些美好的改變,但真正改變大世界的是制度,是價值觀。支教可以帶個一些孩子光明是不可否認的,但只有改變當地的經濟狀況才能真正改變後代的教育情況。就像辛德勒拯救猶太人是善,但他的能力是有限的;真正擊碎法西斯的只有靠殘酷的戰爭和強有力的國家機器。比較贊同 小神可的九叔 的觀點,
短期偽善舉,長期真功德。
在西部支教一年,以親身經歷說一說。
我認為,是否將支教作為一種交換條件,無論是換取優惠政策,還是基層工作經歷,或是加一條人生履歷,都無可厚非。
不免會遇到一些,嘴裡夸夸其談,滿嘴夢想愛心,卻混日子度過這段歲月的「理想主義者」;
自然也有秉著功利目的而來,但踏踏實實、兢兢業業做事的「現實主義者」。
來者怎麼想,不重要。
那裡,最需要「兢兢業業」認真做事的支教者。
在支教地區,教齡十年多的教師,會有個通病,就是「疲掉了」,沒有足夠的動力去跟上高考的變化,依舊老一套的方法進行教學,而且,支教地區本身學生底子也不好,對於偏難的題,教師傾向於避而不講,有些教師已經喪失了解答難題的能力。
因此,與當地的老師相比,我們管理學生的經驗,教學經驗極度欠缺,但我們同樣也是有優勢的。
我們離高考結束時間至多四年,對於各學科的解題能力是明顯比當地老師要強。
(而我們的優勢也可以被進一步利用,就是輔導「尖子生」們做難題。)
換言之,我們教學能力是足夠的,不需要太久的時間,只要花點心思,很快可以成為一個「尚可」的教師。而成為教學「優秀」的教師也不是太難(指相對當地教師)。
之後要做的就是彌補「管理經驗」。
對於本回答中「支教地」的概念,我也想限定一下,即經濟水平比較糟糕,教育水平也不咋地(升學率,本科率較低)的地區。
對於經濟條件好的,抑或教育水平好的地方,比如一些州、市裡的學校,裡面優秀教師一抓一大把的,我們去了那不是添亂了嘛,校方還得花時間培養我們。我覺得這些地方並不適合作為支教地點。
「重複性低」的短期支教容易趨於形式化的原因:
一. 支教老師對當地教學環境,學生家長老師的想法和生活方式根本來不及了解,即便團里有個「當地通」,摸索起來也很費勁,還未怎麼了解,暑期/寒假實踐時間就到了,匆匆回家。
二. 短期的支教,往往上不了正課(語數外理化生史地政),多是流於表面的遊戲,美術,音樂,體育課,很難從世界觀,根本性地給孩子們一些影響。
重複性高的短期支教稍好一些,這些team往往會有幾個固定的leader一直組織,傳承性稍好,積累經驗效率高些。有一個在福建最早開辦的「致遠書院」,後來輻射到各個省份的一個支教項目,我也曾參與過,固定周期性強,在開辦地的確有影響力。
對於我們長期支教,單單是適應和了解當地的學生狀態就花了半年時間,到後半年才開始得心應手,上的課和舉辦的活動也越發接地氣了,影響力開始擴大。
換老師頻繁這個問題,是有的。
我主要教的是高二,意味著我教的班,高中三年我這科要經歷3個老師。
大部分班級分文理科會換一次老師,如果有些老師出差,生娃,也會再換一個。
所以,我覺得這個換老師頻率,還好。
不過後來校方有意識到這個問題,會傾向於讓以後的支教老師教高一,反正高一結束分文理還是要換老師的。
是否會受到當地老師排斥?
不太會。
總的來說,我們給學校注入了一股新風,有點像當年像圍觀猴子一樣圍觀外國人,當地老師會拉著自家孩子請你吃飯,討教怎麼考個好大學。學生們,課後,雙休日巴不得啥都問你。
因為我們待一年,校方是想充分利用我們的價值的(當然我們也很樂意)。
按校長的說法是,我們在那兒,學校就感到充滿了正能量。
對於年輕老師,我們更是「鯰魚效應」,當地的年輕老師,比我們大1~5歲不等。平時玩在一起,吃在一起,住在一起。
年輕老師們雖然也是省內州內不錯的大學畢業的,但是在支教地比較閉塞的環境,年輕老師們在精神上老化得特別快。我們舉辦一些有趣的活動,或是突然有了新奇的idea,年輕老師們馬上來勁兒了,想要一起參與。
在我們支教的這一年中,有些年輕老師的確做出了努力改變人生的舉措。
唯一發生過的一次矛盾,是在組織一次大型活動上跟某老師的意見不一,但本質上都是想把活動弄好,所以活動圓滿成功,這次矛盾也就沒什麼了。
對於理想的「支教地」,體會下來,長期支教有幾個好,
1.彌補「有效」師資
支教地的學校可能不缺老師數量,但是缺有效師資,由於編製,人情等原因,會出現副科老師溢出,後勤老師溢出(簡言之,不干事還得發工資的那種),而主科老師根本不夠用的情況。
我們支教者花點心思,教學水平是可以達到該校教師里中偏上的水平的。
2.開拓孩子眼界
教書「育人」,作為主科老師,在保證教學質量和進度的情況以外,在課上就是講授各種大千世界的無奇不有,希望能幫助他們建立相對正面的三觀,這個過程中,會偏重「新」「奇」,拓寬眼界,傳播正能量,迴避經濟條件上的落差,如果有講到相關的事情,則讓他們懂得客觀看待差距。我們也會經常家訪來了解情況。
不敢說自己三觀有多正,但是儘力給他們傳達正能量,改變自身命運的動力和「客觀理性」看待事物的習慣。
3.帶來快樂
比他們也大不了幾歲,我們可以盡情的跟孩子們老鷹抓小雞,丟手絹。
有段時間,深感培養他們的無力感,提分特別難提,非常痛苦。後來想想,如果我能給他們帶來從未有過的快樂,讓他們這一年很難忘,那,也值了吧。
整個支教下來,無力感是有的,對當地教育大環境的無力,但是一點都不後悔。
如果你想支教,建議你嘗試嘗試「沉浸」式的支教,至少半年,用心去走遍那裡的每一寸田地,了解了解每個孩子,像對待弟弟妹妹們一樣對待他們。
那麼,這樣的支教,我相信一定會是善的。
我們對當地學校,當地教育帶去的改變註定是微小的。
但是給你教的學生帶去的改變可以是巨大的。
或許他們自己來不及再有良好的教育機會了,但是我們可以在他們心裡種下種子,到他們的下一代,他們就跟他們的父母不同了,他們或許便會對孩子傾注更多,讓他們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一代代,慢慢地改變家庭的命運,個人的命運。
那,便是「大善」。
我小學時,村子裡來了一個大學生,穿白色旅遊鞋白色運動褲,平時教我們語文,偶爾教我們做廣播體操。就是那個時候我才知道大山外邊原來有這麼多新鮮事,有電梯,有超市,有形形色色的職業,上廁所不用蹲著。那時候我語文比較好,他比較喜歡我。有一年教師節,他問我們老師這個職業好不好,我們異口同聲說好。然後他讓我們每個人用最簡短的話評價自己的老師們。其他同學都回答,老師辛苦了,老師是蠟燭是春蠶等等。我當時忘了從哪裡看到的,因為那時候村裡電視都很少,課外書就更別提了,我竟然說出了現在還記得一句話:"百花園中花似火,花紅需要育花人"。他對我微笑,點頭,事後總愛和我說:好好讀書,哥哥看好你,外邊的世界很精彩很有意思。當時我不懂,或者說懵懂。但是我覺得他說的話肯定是對的。從那時想我一定要好好讀書,出去看看外邊的世界。
我也是抱著這樣開眼界的想法,一步步走出村裡,鎮里,縣裡,省里,來到大城市,真的感激他。我現在都不知他的名字,只知道叫李老師。向他致敬,他在我幼年時幫我開了腦洞,打開了新大門!
這個問題我還真沒認真考慮,對於長遠發展可能真的是一種惡,但是對於學生個體而言,哪怕半年一個學期可能會影響他一生的發展。所以,大多數想支教的有為青年更多的是抱著能挽救一個是一個的想法去的,不是么?這裡的花花草草好美,我是花里的仙子,拍拍拍,上傳朋友圈;這裡的生活好艱苦,寶寶心裡苦寶寶不說,嘟嘟嘴,快來點贊安慰;孩子們好臟啊,可是寶寶不嫌棄,寶寶好有愛,摸摸頭;天啊,青菜蘿蔔窩窩頭,這麼綠色天然有營養,他們竟然只想要我的速食麵,嗯哼;勞動使人快樂,偶爾放放羊趕趕牛,可比健身房好多了;快樂教育啊孩子們,老師教你們吉他小提琴,明天帶樂器來……一個月後,回到有空調、wifi、健身房……的城市,在寬敞的學校大禮堂里,侃侃而談,流淚感動,大山的孩子們多麼可愛,不要讓城市和工業「污染」了自然,讓我們記得住「鄉愁」……
發現樓上有很多回答都把支教默認為是去填補邊遠地區師資力量空缺的,然後藉此抨擊政府把矛盾轉移,可是政府什麼時候說過要憑藉這種方法來扭轉師資力量不足的狀況了!!!政府如果真的主要是想憑藉這種方法來作為的話,那估計全國大學生得去支教的有很多了,,,可是事實情況是政府只是鼓勵大家去支教,就像鼓勵全民創業一樣,只是一種導向,勸人向善,引導大家做公益,,,不要自己不想去,又把真的想去的人想的那麼壞行不行
支教怎麼能說是惡呢???我一直想不明白這個問題。我所在的學校有一個社團叫心社,所做的也就是普普通通的幫助別人的事兒,大一暑假時社團組織去貴州山區支教,有周圍的同學諷刺我說這只是滿足自己的私心,對孩子的成長並不有利。當時我無話可說,後來從山區支教回來,我想明白了。 首先,很多支教活動並不是專門的課業輔導,我們主要開拓眼界,是想在學生的心裡種下一顆嚮往外界的種子。而且針對低年級基本是以簡單的手工課為主,對於真正想學習課業的會進行單獨輔導。 其次,暑假不去支教,認為這是秀自己的愛心,那在家裡無所事事就是好的么,,,去支教,至少在那些志願者的心裡埋下了愛的種子,同時也將愛給了那些山區的孩子,我相信總會有開花結果的另外就是有人認為這種不成系統的支教對孩子的傷害更大,其實我想說的是正是因為大家都有這樣或那樣的想法,自己不去還要阻止別人去,所以支教行動才會不成規模。如果願意支教的人多了,在大學生中間形成一個規模和一個傳統,那麼支教就會次次有人去,年年有人去。我們現在的支教活動只是在成長的過程。另外據我所知,已經有些組織在規劃各個大學間對山區的支教活動了。而且現在也不是以前了,現在是信息社會,就算回來了,和山區的孩子聯繫也是很方便的。沒調查真的沒有發言權 同一件事有人做得好有人做的不好 但絕對比什麼沒做就盲目說別人不好的強
我一開始對支教特別嚮往 但後來曾經也對短期支教持有懷疑態度 特別是去年有一篇文章是以孩子的口吻叫別人不要來支教了 讓我再次審視這個問題 我們到底有沒有帶給孩紙們一點點美好
直到去年我一個好朋友要去甘肅支教 我才認認真真體會到支教的不容易 他們在出發前幾個月就在不斷做各種準備 臨近考試月也在經常開會備課培訓什麼的
同時 我家是村子裡的 我暑假回到家看到現在的孩紙們已經和我那時候很不一樣 他們不再去掏鳥窩(我這裡沒什麼國家保護動物大家不用怕被判刑)不再去河裡抓魚 他們之中很多在暑假沒事幹就是看電視 或者去上網 村裡從來沒有過大學生來支教什麼的 感覺他們也沒有體會到外面世界的寬廣 給我的感覺就是沒有夢想 而且我這裡很多讀完初中就去打工 所以 我覺得有必要到我家鄉這種地方支教
支教的目的不在於提高教育資源 更重要的是給孩子一個夢
我現在在一個愛心團隊 團隊已經成立了六年 我們的宗旨是「匯聚社會力量 關注山區教育 探索可持續公益」 進去之後發現真的大家都在付出 都在想著怎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山區孩紙 而且社會上的愛心人士也很多 我們團隊不單單是支教 還有「一對一資助」、「愛心回訪」等項目 每次支教我們都是本著自願的原則讓孩紙們報名 絕對不存在老師逼他們來上課這種情況
教育資源的不平衡不能也不應該由支教去完全解決 需要很多方面的科學的支持與投入
但是受著高等教育大學生 大都見多識廣 真的可以承擔起責任去思考用自己的行動改善山區教育 好的支教團隊真的能帶給孩紙們很多歡樂 比如很多小學都沒有運動會 支教團隊舉辦運動會這種新鮮事物對孩紙們來說真的很難得 給他們帶來很多歡聲笑語再次重申:一件事有人做得好有人做得不好! 就比如大學生社會實踐 很多人都是借這個機會去玩 但也有人踏踏實實的去調查去研究 去關注社會問題 去提出科學見解
匯聚社會力量 關注山區教育 探索可持續公益特意登錄上來說說。支教如果無法連續帶一個班三年的話,請不要去傷害小孩子。無論你的主要目的是考公務員還是考研加分,還是以為所謂的好玩。
作為一個少數民族山裡的人說說我小時候的事
1. 我們村有個小學,只有一間教室,上課時候能從房頂掉落蜈蚣。有一,二,三年級。每天上午每個年級有一節課,沒上到課的年級的學生自己自習。下午不上課。因為老師下午要做農活,要割松脂。代課老師這份收入不夠他生活。這麼艱苦的環境從來不見有人去所謂的支教。同樣條件稍微好的希望小學也是沒有支教老師,大部分是代課老師。2. 我比較幸運一點。家人是中學教師,在我上小學的年紀有幸調職到縣城,所以在縣城上小學條件好了很多。但是………基本上每個學期都有不同的老師來。兩三周到一個學期的都有,長時間的沒有,長久的都是本校的老師。剛開始還覺得新鮮,經常有新老師,又是歡迎,又是歡送的。但慢慢就麻木了,不但教學質量很差,而且感到被玩弄。幾周就換個老師算什麼鬼,真想支教去更偏遠更需要的地方去,來到縣城滾點泥巴就回城領賞算個球…支教利大於弊吧。生在農村的孩子,對外面世界很好奇,對於支教老師也非常好奇。對大學的概念很有可能也是始於年輕的支教老師。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刻在孩子們心裡,渴望成為像老師一樣的人。支教的經歷豐富了孩子們的眼界,影響他們的成長。但是,請支教的老師在支教期間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個人觀點:短期支教(寒暑假)偽善舉,長期支教(以年計)真功德!
這個問題問的很過分
感謝@王大大的回答,但其中有一些看法我還是不能苟同。您提到您所了解的支教是陪著孩子們唱歌、畫畫,您認為這是一種流於表面的形式,我很贊同您的看法,同時我也認為這樣的支教只是為了支教而支教,不具備任何實際意義。但是實際情況是不是都是您所描述這樣呢?我很負責任的告訴您:不是。 我本人是春暖支教部的一員,目前正在青海邊緣參與寒假支教(為保護孩子們隱私就不在公眾場合公布學校名字了,有興趣了解的可以私信我。噴子請隨意)。我一共接觸過四個不同的支教團隊,四川大涼山、河南漯河、春暖、青島農業大學支教團隊。就我所了解,這四個支教團隊中只有在河南漯河的支教團隊是單純教孩子們唱歌、跳舞、畫畫,也就是我所認為的流於表面、形式大於意義的支教。其他三個團隊都是以孩子們的書本知識為主。我打個比方,我去年所在的支教團隊在當地小學的授課方式是上午三節課,下午兩節課。上午的三節課都是語數外之類的主課,下午大都是音樂、美術、體育、思想品德、生理衛生之類的。下面奉上我備的課(請忽略字丑) 還有短期支教其實就是假期補課的形式,不會強制要求學生都到校上課,去不去學校其實都在於孩子自己(不排除個別學校強制要求所有學生必須到校),我在非寄宿制學校做寒假支教時到校的孩子不足全校學生的2/3。 其實短期支教對於孩子們來說意義真的不大,但是我一直在堅持做這件事,至於為什麼,我自己到現在也還沒有弄明白。(下面是孩子送給我的畫) 怎麼樣才能避免參與我認為的形式大於意義的支教呢?我覺得在選擇支教組織時可以通過這個組織公布的一些信息進行仔細篩選,盡量選擇靠譜的、有責任心的、真正為孩子們著想的團隊。 最後,對那些沖著聖母光環去支教、把支教當做抬高自己方式的人說一句:您哪兒涼快哪兒呆著去,別誤人子弟了。(噴子請繞道)
別逗了,你們是來支教的?我們課業掌握程度你們知多少,認真研究教學方案了嗎?給我們做了動態評估和後續跟蹤了嗎?沒有這一點專業精神,真別來了!我們不稀罕!
誰不知道你們就是來走過場,玩體驗的。
你們倒好,玩玩遊戲,唱唱歌,畫畫圖,再講幾個段子,逗得大家前仰後翻,然後揮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留我們在村頭口趨之若鶩。
你們短短一個月內滿腔熱血,我們也被你們的激情感染得熱血沸騰,但這和那傳銷早會有什麼區別?熱鬧退卻之後,只剩下無限的空虛和寂寞,甚至讓我們對自己的人生和生活產生巨大的困惑和懷疑,短短的時間內把我們的期待和情緒捧得如此高漲,又在你們匆匆離開之時被摔得如此痛徹心扉。
我敢打賭,回頭你們還意猶未盡地消費這段經歷和我們的苦難,寫幾篇雞湯文章,把自己感動得稀里嘩啦,再發表在校刊上邊,順帶掙幾個綜合素質分。如此低成本的事情,怪不得來的時候如此歡暢,離開的時候又可以如此決絕,一副【我也只能幫你們到這裡了,不帶一點功和名哦】。
如果真想紮根支教,我們感恩涕零,如若只是想玩玩,對不起,非誠勿擾!當然不是。
支教首先是教育,其次是公益。無論是教育還是公益,本身都絕不可能是一種「惡」,如果某種行為確實造成了一些適得其反的後果,那隻能說是在執行的過程中不到位或者欠考慮。
去行善,做公益,不僅需要一顆火熱的愛心,更需要專業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當然,這些沒有現成的方法去照學,必須要去探索。
提問者的考慮其實是對的,公益組織必須有一種社會倡導力,決不能因為在自己的領域做得得心應手而沾沾自喜,因為這反而說明問題沒有被實質性地解決。然而考慮到我國的實情,尤其是某些特困地區,這些都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實現的。
國內做得很好的是「美麗中國」(Teach For China,簡稱TFC)。美麗中國的項目老師要完成兩年的支教,他們不僅強調教學成績,更強調在當地建立長期影響力。他們會融入當地,同時引入各種資源,通過各種方式去影響當地的老師,學生的家長,甚至當地教育局對教育的態度和觀念。(如果你關注教育卻不知道美麗中國,那麼趕快去科普關注一下吧~~~)
說到短期支教,如果能改進形式也是很不錯的,不能一刀切地說短期支教就是為了增添自己簡歷上的經歷。我現在的工作會經常需要接觸很多大學裡的支教類社團,他們的負責人都意識到了以前常被詬病的短期支教的問題,並在想辦法轉型,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服務那裡的學生,同時也讓支教者有實實在在的收穫。
總而言之,支教者不能只把自己當成一顆螺絲釘,不能光像一支蠟燭一樣去散發光和熱,不能只用自己的青春去填這個大坑,一定要不斷地學學習,成長,思考,行動,一定要有長遠的考慮但同時踏踏實實做好眼下的每一件事。
(剛上知乎就碰到一件讓我這麼有表達欲的話題。有不對的地方還望文明指出,歡迎大家多多交流。)
首先我想說,人民教師為人民,如果有人願意付出自己的青春去到教育資源匱乏的地區支教,那麼他們一定是可愛的,值得尊敬的人。題主不應該找一些奇怪的鍋給他們背。 其次,這裡問的不是在讀大學生支教,所以大家不要跑偏。 最後,就事論事地說,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失衡是十分嚴重的。現在的趨勢是教育資源的集中化,即將大山裡的學生集中到鎮上或者縣裡上學。關於支教老師的待遇問題,由於本身是屬於志願活動的範疇,所以不能與入編的老師相提並論,這只是解決目前階段存在的缺口的舉措,沒有必要上綱上線。
關注三農,塑造自我。
我覺得我有必要來回答這樣的問題,我是某普通高校在讀學生,作為社團負責人組織過支教。首先要說的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現在大家對所謂支教的成見太深了。看到有回答提到什麼簡歷,什麼保研。開玩笑,你自己沒有理想沒有夢想也不要去惡意揣測其他人。我下鄉的隊伍里有個學弟報名的時候說過,他也是農村來的,他小時候村裡來了一批大學生支教,對他影響很大,很多年過去了,現在他也想支教幫助跟他一樣的孩子。在我看來,支教的影響主要有兩點,第一點就是本回答開頭提到的關注三農塑造自我,我在嘉澤(鄉建人都知道我說的是哪)學習的時候,有個清華來的老師說過,所謂關注三農塑造自我,是說讓我們通過關注三農問題,關注社會問題,多接觸,多思考,從而塑造出自己獨立的人格,塑造出更有社會責任心的自我。(大概意思)
現在如果我作為一個普通學生說憂國憂民或者先天下之憂而憂這樣的話可能顯得很搞笑,但這正是現在我們社會缺少的東西,我們中華民族傳承下來的精神,這樣的精神沒有經過艱難的人生是理解不了的。這是對自身來說。第二點是對當地來說。我絕對同意不恰當的人和方式去支教對當地的人會造成難以想像的傷害,所以我們才需要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研究當地的村民和孩子需要的是什麼,我們給的是他們需要的還是我們的一廂情願。不專業的隊伍所造成的負面影響能有多大。
我們隊伍每個成員的面試都是我親自來做的,我說過這不是旅遊探險,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可能我們隨便說的某一句話就會對某個孩子的一生產生影響。你會為了怕傷害一個女孩而不敢去表白嗎?這樣做的人我們叫做屌絲。應該怎麼做呢?因為愛她所以要讓自己變得更好,讓自己有能力去給她更好的生活,對不對。
對感情對支教都是如此。你問我是不是一廂情願,我是個學工科的學生,下鄉的時候村裡有個當地政府某部門工作的大姐辦公室一台機器壞了,落後地區,壞了幾年也沒人修,她找我們幫忙,她的觀念里我們大學生都是高級知識分子什麼都會。我去了修好了,大姐高興壞了還跑去給我買了飲料。
隊伍里的隊長為了和村民打交道去了自學廣場舞,晚上開會到半夜,每天早晨第一個起床去陪阿姨奶奶們跳廣場舞組織活動。這樣的故事太多了。我們走的那天村民捨不得我們,阿姨奶奶們自發的在我們回去的路上送我們,還給我們放鞭炮。一年後,當地的大姐還聯繫我們,希望我們暑假還能再去那裡。
後來我聽說,大姐在我們走之後也一直在推動當地的垃圾治理,而這是我們支教時對孩子和家長一直在宣傳的。其實這個回答並不是完全的要回答題主的問題,我希望能通過一些自己的經歷和感悟讓更多的人去了解支教,我要說這不是一個多神聖多偉大的事,我們的隊伍里也不是戒色吧吧友,苦大仇深的農村少年,百年不遇的理想主義者組成的,我們都只是普通的大學生,以一種自己認可的方式,去讓社會更好。在社團里作為一個支教項目的負責人之一,看過大部分志願者願意犧牲自己的時間精力財力準備,我們的目的為小朋友帶來哪怕一點視野上的開闊,我們的支教在周三下午,持續一個學期,我們希望傳達的東西是通過知識與學習改變自己的進取精神,而不是著重帶來具體的知識,但我不知道孩子們的心中有沒有種子在發芽,效果確實不能判定。但是有同學聯繫我們能否不參與支教而直接獲得證明,從而在申請出國的簡歷上增添顏色,估計是這樣的現象導致我們開始反思支教是不是一種「惡」。參與只求於人於己無愧,還是要相信功利的人還是佔少數的吧。
事先聲明:本人雖然是某著名師範大學的學生,但是觀點僅僅代表個人。好啦,來正經回答一下問題吧!樓主是從比較宏觀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作為一個支過教的大學生,我想從比較微觀而且感性的角度來表達一下個人的想法。其實在去支教之前,我也是抱著「支教無用論」去的。那為什麼要去呢?其實是因為可以增長自己的見識,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做一件陌生的事。至於對那裡的學生而言有多大幫助,我其實是沒有考慮太多的,反正我知道的比他們多,對他們總會有幫助。(不要罵我…………)帶著這樣的想法,去到了山西某個城市的某個中學。到了之後聽說被安排的是高三,心裡還是小小的震驚了一下,但是還是硬著頭皮上了講台。上去之後我發現,這些學生最缺少的並不是知識,而是學習的慾望。他們不是對我所講的知識感興趣,而是對我這個從大城市來的人感到好奇。於是我改變了思路,開始給他們描述我的大學生活,他們的眼睛漸漸亮了起來。當天我就問了幾個跟我比較熟的小同學,果然,他們中的大部分已經不想再學習了,「讀書無用論」或者說「大學無用論」已經在當地盛行。原因是前幾年有幾個考到大城市讀書的大學生,大家都以為他們會留在那座城市,過著富足的生活。但是,事實卻是,這幾個考出去的都回來了,無一例外。他們回來幹什麼了呢,教書,無一例外。鄉親們開始覺得讀大學根本改變不了命運,還是一輩子在這個小地方,拿著微薄的薪水,過普通人的生活。再加上當地果樹非常有名,很多人都因為種果樹發了家,這些學生就更不想考大學,而是想趕快高中畢業,然後就去種果樹賺錢。(在這裡我沒有對職業進行三六九等的劃分,只是單純客觀地描述當時的情況。我個人認為教師這個職業還是非常崇高的,要不然我也不會讀師範大學。)第二天,當我再次站上講台的時候,我給他們講了一個故事。一個小孩,他從小就有一個夢想,他的夢想就是養一頭豬,而且這輩子只養豬。隨著年齡長大,他上學了,老師們開始和他說,要努力學習,要考上大學,於是他開始努力學習,努力考大學。那他的夢想呢?最終還是實現了。他大學畢業之後回到家裡,開了一個養豬場。說到這,地下的同學們都笑了,我就問他們笑什麼。他們說,哪有上了大學還回去養豬的啊?我說,為什麼不可以呢?然後他們就都沉默了。是的,這就是我所認為的大學的作用。大學也許不會讓你有一個體面的工作,豐厚的薪酬,但是大學一定會增長你的見識,改變你的思維方式。如果一定要很現實的話,單純從經濟利益上講,不上大學,是養一頭豬,上過大學,是開一個養豬場。不言而喻。有點跑題了,讓我們回到支教的話題上。我個人認為的支教的作用其實就在於此。未來是有很多種可能的。所以你為什麼不努力呢?
個人覺得支教老師的人數對於教師流逝的空缺而言,杯水車薪啊。。。所以關聯不大吧,沒有支教老師,該跑的還是跑,有支教老師,空缺也補不滿。。。現在山村在編教師的待遇也是在逐步提高,基本五六千還是能保證的。畢竟有各種國家發放的高寒補貼,村鎮補貼什麼的
對於基層,支教等於吃頓餃子,普通編製就是喝稀飯。餃子好吃但就過年吃一頓,平常該喝稀飯還是喝稀飯。
對於當地的孩子,一個支教老師很有可能為他們打開新世界的的大門,這種東西別人給不了。推薦閱讀:
※支教能改變什麼?
※對於短期支教有什麼樣的看法和見解?
※想試一下申請志願服務西部計劃,想看看大家的意見?
※什麼是數學?邏輯推理是數學嗎?
※如何克服支教面臨的「過客式支教」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