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作為民主國家的日本,其首相卻大多由政治世家的人擔任?

如安倍晉三,福田康夫,麻生太郎,鳩山由紀夫,小泉純一郎等人,其父輩、祖輩都曾在日本政壇上擔任要職,有的甚至官拜首相,按照國內的說法都應該算成「官二代」,「官三代」吧,最近新聞曝出小泉純一郎的兒子也有意涉足政壇。甚至有新聞稱「日本的國會議員中,以各種方式實現『世襲』、成為議員的人佔到了一半以上」。這種事情出現在極權與威權國家還好理解,可為什麼在民主社會的日本,這種現象卻如此高發呢?

同為民主國家的美國,雖然也有老小布希,柯林頓夫婦,可是相對數量上相比日本要好很多。

同為東亞文明的韓國,從李承晚到朴槿惠,雖然有,但似乎也並沒有像日本那麼 多 官二代。

所以日本政壇官二代雲集,是體制決定的,是文化決定的?是基因決定的?還是說僅僅是巧合?

這種現象對於國家的發展建設,是好事還是壞事?

日本民眾對於這種現象持有的看法?是更積極的,還是更消極的?


首先,要明確一點,日本的選舉是相對公正的,並沒有強逼選民投票或者修改選舉結果,所以出現這種結果要首先歸結於一句話:有什麼樣的選民和社會,就有什麼樣的議員

日本人民是比較奇怪的,一邊大聲疾呼世代議員太多,一邊卻每次都讓國會充斥著二代三代四代議員,這種結果看似是精神分裂,實際上是有深刻的社會背景的。

在日本的國會議員裡面,大致可以分作兩類,一類是沒有根基靠著演講技能感化群眾上台的,一類是靠著父輩餘蔭上台的,前者根基不深,稍有不慎就會落選,後者則根基深厚,怎麼選都能上台。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因為有些國會議員,你以為他們是議員,實際上他們是地方勢力集團的首領和代言人。

這些議員從父祖輩開始就紮根地方,把持地方工程建設,然後和商人勾結,回饋建築公司和相關的金融或者其他企業,然後這些企業結成「XX議員後援會」,組成一個龐大的勢力團體(田中角榮乾脆就是以地產商的身份登上首相大位的)。

這種勢力團體充斥著地方,幾乎每個地方縣都有,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世襲議員大多數就是來自於地方,越偏遠的地方就越是如此。

比如邊遠到幾乎讓人想不起存在感的群馬縣,就號稱有三大議員家族,比如福田家(福田糾夫和福田康夫父子兩代總理,現在孫子福田達夫又當選了),小淵家(小淵惠三當過總理,現在女兒小淵優子繼續當議員),中曾根家(中曾根康弘當過總理,退隱兒子中曾根弘文繼續當議員),這三家已經各自連續在群馬縣多次當選,最少的都已經快四十年了。

同時,農村地區講究人際關係,依賴有實力的議員從中央找扶持,所以農村地區也天然願意選擇有實力的家族,因此世代議員大多數集中於農村或者邊遠地區,向像東京都或者大阪這樣的地方,城裡人愛看臉,所以出「美女議員」「演講議員」就出的多,二代相對少。

田中家也是這樣的情況,田中角榮下台之後,他的女兒田中真紀子接過新瀉縣選區(也是個破不拉幾的邊遠地方)當選議員,十幾年來從沒有去過選區一次,卻連續被後援會支持當選,直到最近的一次才落選(父輩的餘蔭終究有用盡的時候)。

選舉是要花錢的,而有後援會作為後盾的議員,天生就處於選舉優勢地位,這些大手議員利用自己的金錢優勢屢屢當選,並且拉幫結派,用金錢來收攏那些缺錢的議員,結成派閥。

田中角榮當年錢最多,因此他結成了日本有史以來最強派閥,順利成為總理,直到因為得罪了美國人而被洛克希德案打下台才不得不隱退,接下來就是金丸信,這傢伙也是金權政治的總代表之一,利用多年把持國家工程的機會大肆斂財,然後在國會裡面狂結派閥,最後儼然是幕後總理。

80年代他訪問中國,對鄧小平說「你是中國的(幕府)將軍,我是日本的(幕府)將軍。」

有些人說民主給了沒根基的議員做總理的機會,但是他們表現差所以日本人覺得還是世代議員好,說到這裡我就忍不住笑了,要說民望差,再差能有公開說「老人太多應該早點死」、任內搞出最差經濟表現的麻生太郎差?可是人家還是完全不在乎媒體,想說啥就說啥,當了總理又在安倍內閣裡面當副總理和金融大臣。

小淵優子在選前也爆發了金錢方面的大丑聞,結果人家還是照樣當選。

明明是財勢地位的差別,偏偏說是能力的差別,這就不對了。很明顯就是菅直人和野田佳彥這些城市議員沒根基,一旦失去民望就選不上,然而世代議員地方紮根太深,所以無論如何都能選上去而已。當然,我們還是要承認,選舉本身就沒有作弊的,是一張一張選票選上了這些議員。

日本人自己對選舉的總結就是三個要素,鞄(かばん,意思是錢包)、地盤(じばん,意思是地盤,意思是政商同盟的固定選區)、看板(かんばん,意思是招牌,也就是家族名望),合稱「三ばん政治」

所以,日式的金權政治,自然就會帶來日式的世代國會,十分正常,而且以後會繼續如此。


日本黑幕政治的傳統源遠流長……

畢竟是封建社會,規模又比較小,幾個關鍵人物開個會就能把事辦了,你要看日本史多了自己也能寫大河劇劇本。明治維新是很少數的幾個地方軍閥勢力推動的,這樣一來政府組成就有明顯地方集團色彩,除了出身,還有部門壟斷,比如外交,司法,軍隊。

二戰後麥爺重構日本社會,走的是地方自製的路子。他也不可能完全脫離日本現實,畢竟是半個封建社會,人身依附比其他國家要厲害很多,因此除了地域,還有裙帶關係,現在你看到的以選區為基礎的繼承製實際上就是這樣的。

作為民主國家這樣搞當然玩不轉,但是日本的政治家和具體管理國家的官僚集團實際上是沒關係的。看新聞報道你會看到日本出面的都是什麼什麼事務次官,那才是真正管事的人,大臣是什麼?橡皮圖章。選民選出議員和政府,政府選出首相組閣,首相任命各個部門的大頭,然後就到此為止了,各個部門自己玩自己的,不聽大頭指揮,各部門的業務和人事都是獨立的,政治家可以免職事務次官,但他再選也還是要從部門內部選人。(副大臣和政務次官是議員,不是公務員系統的)

換句話說,日本政府的分工是這樣的:民選議員和政治家,負責各種面子上的工作,給大家以選民在話事的錯覺。各個部門的公務員,近親繁殖,管好自己一攤,告訴政治家下一步應該幹什麼,出去應該說什麼話。互動是雙向的,首相的想法也可以傳達給大臣,大臣和公務員們商議,取得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折衷方案。

議員有三種手段參政(政府的政治家本身也都是議員出身),控制立法,敲打執政黨,通過專業委員會幹預政府部門事務決策,因為比較間接,所以議員的作用實際上不大,主要是向政府傳達選民的意見。你看到的那種子承父業的議員就是這樣來的,他只要確保對選民忠誠就可以了。

(順便一提,美國的政治體制下,專業委員會議員的作用最大,經常是一兩個關鍵的議員就能決定一件事的成敗,人家不點頭,總統說話也是白費)

地方和中央差不多,以此類推。

老冰有本書叫《誰在統治著日本》,說的很詳細,引一段

一般講來,一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為止,退官之後的高級官僚一直是日本政治家的一個重要來源,因此也就不太有政治家和官僚之間的傾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從田中角榮之後,非帝大,原帝大畢業,與官僚素無淵源的首相越來越多。比如說這二十年日本有過20名首相,而在這些首相中,原帝國大學畢業,官僚出身的就只有宮澤喜一一個人。

一般來說,進入八十年代之後高級官僚進軍政界的勢頭就一直在逐漸鈍化,以致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後退官後進入政界的事務次官就只有原農水省的石川弘,國土廳的永田良雄,清水達雄和北海道開發廳的楢崎泰昌這四人,而在本世紀之後至今為止進入政界的就只有原環境省次官的中川雅治一人。

但是高級官僚進入政界人數的減少並不說明全體國會議員中官僚出身者的大量減少,實際上現在日本眾參兩院中有過官僚經驗的並沒有減少,減少的只是有過高級官僚經驗的的人。這種趨勢不難理解,無論是什麼組織,只要沒有嚴格的篩選制度,在經過一定時間之後肯定會變得穩定起來,而這種穩定的標誌就是逐漸成為一個按人情或者血緣關係集結起來的集團,現在日本的國會就是這樣。

日本國會的「世襲議員」是很有名的,甚至到了網路上的維基百科詞典在介紹日本國會議員的時候還有專門的欄目用來表示該人是否「二世」,實際上日本的國會議員已經遠遠超過了「第二世」的概念,三世,四世都是很常見的。向鳩山由紀夫鳩山邦夫兄弟就已經是第四代議員了,小泉純一郎的兒子小泉也是第四代了。

在自民黨這種長期執政的「政治老鋪」,世襲的問題尤其嚴重。自民黨最後的麻生內閣整個就是「世襲內閣」,從內閣總理大臣麻生太郎開始十七名閣僚中,居然有十四名世襲議員,被人譽為「世襲內閣」或者「小開內閣」。

這樣的構造就使得外人無法進入這個集團,雖然國會不斷會因為議員的退休或者故去而產生空缺,但填補這種空缺的往往是他們的子女,比如2000年小淵惠三在首相任上突然亡故,很自然地就在其子女之中尋找接班人,出於大眾意料之外的僅僅是最後由其女小淵優子接班而不是兒子小淵剛罷了,至於小泉純一郎退休時則明言由兒子小泉進次郎接班。


民主國家的領導人,官N代、富N代的概率極高。因為他們比普通人的知名度高多了。

集權國家的領導人、GC主義國家的,基層普通出身工作出色被提拔的多、軍人出身搞政變的多。

和古代一樣

溫和、弱勢的君主,高級官員幾乎清一色是世家子弟。

專制、強勢的君主,高級官員會任用一些下層人士以牽制世家豪族。


為什麼民主國家不能世襲?因為你們心裡自動歸類 把民主制度無理由的歸位褒義詞 他的本質是統治階級的上位方法 和其他政治制度沒有區別。土狗和中華田園犬聽上去後者高端但本質相同。全球224個國家地區 估計200個是自稱民主制國家 朝鮮生活水平安定程度可以戰勝150位以後的 古巴委內瑞拉戰勝100位以後的 中國戰勝西歐東北亞北美以外所有的 伊朗這種神權制度和其他制度的產油國也沒有大的優勢劣勢 民主制度下的新加坡和朝鮮都是三代世襲 不過人家新加坡有分運港的地位。對比前蘇聯的政治體制 看看現在烏克蘭俄羅斯 西北歐這些民主國家的政治笑話。所以政治制度並不能代表任何東西 一個好聽難聽的名詞而已


有任何一個領域,下一代的成就都非常大地取決於上一代的成就。


首先我想糾正題主的一個觀點:

世襲政治和民主政治不矛盾。不是說日本當政的自民黨是施行世襲政治家制度,他就不民主了。

舉些例子:

現任總理大臣安倍晉三父親安倍晉太郎,是前日本外相,自民黨元老,在距離首相寶座一步之遙患病身亡;祖父和外祖父分別是安倍寬和岸信介,都是日本二戰那段時期很出名的政治家,雖說代表的立場不同。

除了這最根本的一條線之外,安倍的外叔公是佐藤榮作,因反對核擴散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日本政治家;同時,安倍還和時任副總理的麻生太郎保持著一種親戚關係,和日本皇室也有親戚關係。

這樣的皇親國戚,這樣的家族,對於想要從政的安倍來說無疑是可以少走很多很多的彎路,人脈、氛圍等等都可以一一具備;但是,並不是說,在這樣的環境下,再這樣的背景下,安倍當選總理後就可以為所欲為,就可以無視民意了,就可以隨意踐踏日本的民權,民主了;如果內閣成員出現政治醜聞,他一樣需要代表政府出來謝罪,如果內閣支持率低了,他一樣會焦頭爛額,會盡全力挽回民意;如果他的哪項政策不得民心,連最普通的國民一樣可以公開罵他,反對他,鬧遊行讓他下台,而他根本不敢有任何辦法,讓自己在社會上的人脈去找出讓他下台這個人?並且繩之以法?這樣的情況是不可能發生在戰後的今天的日本的。那麼話說到這裡,我想請問題主,難道說這樣的社會還不是民主社會嗎?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安倍在安保法案和修憲這兩件事上,確實要顯得獨裁些許,這足以看出他對這件事的重視。但是就算修憲是他的理想,日本也有明確規定,修憲除了國會支持,還需要進行國民公投,仍然需要過國民這一關,所以就算他在黨內的地位如何鞏固,得不到國民理解一樣的是零。

至於有些人會說安保法案,雖然還是強行通過了,不過我覺得可能在日本真正反對安保法案的只是小部分人,而中國媒體恰恰就報道了這部分人。

通過上面我想表達啥呢,我想說一個日本政治家,如果他的背景很硬,可能他在當政時會更加謹慎,更加註意,日本家族觀念根深蒂固,大家都知道。除了少數極端右翼,戰後的民主日本是幾代日本政治家和國民認可的日本,雖然當今的政治家絕對不會去碰這條紅線。

簡單一句話,官二代的頭銜只是有助於自己更加簡單地成為政治家。但不是說就能夠亂搞,拿不出政策提升經濟,改善日本現在停滯不前的狀況,一樣只能辭職走人。

鳩山由紀夫、麻生太郎、福田康夫等等都是鮮明例子;前經濟產業相、小淵惠三女兒的政壇新秀小淵優子,在被查出獻金問題後,當大臣一個多月不一樣提交辭呈了么。

鳩山家族堪稱日本的肯尼迪家族,不一樣幹了八個多月還是被迫下台了嗎?有人說是美國因素,未免太牽強了。

然後我們在反觀曾經紅極一時的民主黨。由幾個痛恨官僚主義的白衣起家的政客組建,除了鳩山之外按理說剩餘幾個總理如菅直人、野田佳彥都是基本可以說沒有任何政治背景,算是從平民層出身的政治家,按常理這樣的人應該是親民的,應該是更多地知道民間疾苦的吧,然而不過執政了三年,日本可以說是不僅沒有任何發展,反而像菅直人還被媒體批評稱在給日本振興拖後腿。

菅直人的運氣真的不好,碰上了一個311大地震,本來給他一個施展才華,重獲民心的機會,然而反而搞得一團糟;在這裡,題主可以對比一下前不久發生的熊本地震,為何安倍晉三能夠通過地震提升支持率,而菅直人通過一場地震,被日本網友狠批是「居然周圍人還有支持他的」。

按照題主的概念,這該就是很「民主」的政治家了,又怎麼樣。

麻生太郎當年解散眾議院舉行大選,自民黨慘敗,國民把選票投給了民主黨,厭倦官僚統治是次,日本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陷入經濟低迷,而這次自民黨卻束手無策,因此國民寄希望於新的政黨,希望擺脫這種困境,這才誕生了執政的民主黨。

很遺憾,它沒有把握住機會。

既然國民本身並不是厭惡官僚統治,那麼官僚政客執政,也就不能說是不民主了。


這裡又見很多朋友討論日本官僚。實際上在現在官僚已經被削弱地不行,不知道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強調日本的官僚統治。而且俞天任先生的《誰在統治著日本》這本書里講述的強勢日本官僚僅僅存在於日本戰後1955年到本世紀初中央省廳再編之前。而且並不是所有的日本官僚都擁有能和政治家相抗爭的能力。

在官僚的黃金時代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通商產業省和大藏省。前者決定了國家經濟產業,能源產業,貿易等重要宏觀經濟部門的政策權,後者決定收稅和預算權力。而日本戰後經濟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這兩個省,因此在GHQ統治下,當政治家被推到前台去對抗美國的時候,自然而然的就是日本官僚負責整個國家的運行。順便一提,當時GHQ本身是想廢除1894年確立的高等文官考試,但是最後因為官僚集團反對聲過於強烈,高等文官考試形式還是保留了下來。當然,GHQ也通過強制手段解散了日本原中央省廳中最強勢的也是對GHQ改革阻撓最大的行政部門,內務省。從而直接解決了日本的中央集權式管轄(舊明治時代,各縣知事均是內務省指派的官僚,戰後逐步改為地區選舉)。

而在戰後發展中,最強勢的省廳其實是由商工省改組後通商產業省和舊時代就一直保持強勢地位的大藏省。而其他省廳也因為這一特殊歷史的強勢地位而擁有極強的自主權。

說到底,控制著日本是那個根本沒有法律依據的慣例式的事務次官會議。

然而這條在09年民主黨內閣任期內被廢除了。

曾經強勢的日本官僚也在2000年中央省廳再編之後逐步全面歸於政治家的掌控。

順便一說,所謂的日本官僚晉陞在舊時代的確遵循考試成績,但是也不絕對。通常情況下,同期是不會出現兩個次官。但是在2007年國家公務員法修改晉陞制度後,已經出現最近的三代文部科學次官均出自同期的例子了。因此這種相對公平的有章可循的制度已經被修改了,改為人事審查等主觀性更強的晉陞方式。


樓上說的辣么多

我這個粗人就看出一個

日本人參政的熱情太低了,幾乎都沒什麼人關心

tm投票就那麼點人,看見哪個帥投哪個唄

所以一個胖子也沒


小區的居民有權利選擇更加專業的祖傳物業


民主民主,你民我主。

不會說好話的人是不會收到資本財閥的支持的。

其實這還是算民選,資本家就不是人民了嗎?


隨便逛逛,結果促成了知乎首答。

「民主國家」這個詞給日本政治加上了一個限定的前提,即「施行民主政治的國家」。我認為日本政治的運行機制與一般意義上的西方民主相比有著鮮明的特殊性存在。看到過有用「門閥政治」的定義,其實不是很精確,建議閱讀北大田餘慶教授的《東晉門閥政治》,對於「門閥政治」一詞的理解或有新的體會。

我傾向於用「派閥政治」概念來解讀日本政治。即政治的實際運行更多地依賴於政治派系之間的順承、角力與妥協。閥者,派也,指的是具有一定力量的排他性組織和群體。「閥」的種類和來源並不單一,「門閥」(家庭出身)只是產生「派閥」的一種渠道,且並不是主要渠道,在日本政治的實際運作中並非總是組成派閥的首要原因和政治人物的主要力量。譬如小泉純一郎,他的幾次關鍵性成長都與他那「四世議員」的家族門閥無關而是他源於所屬的派閥「清和政策研究會」的力量。其他具有日文正式說法的派閥形式包括婚姻關係(閨閥)、教育背景(學閥)等。更多情況下的「閥」是「因緣際會」而成的,譬如惺惺相惜的同鄉、長期共事的同事、對特定理念有共同信仰的同志等。形成某一派閥的原因往往是多樣的,因而單個派閥往往也具有多重性質。為了方便理解,以下簡要梳理一下從裕仁之後日本派閥政治的變遷(之前的藩閥要數起來就是很長的故事了...)。

1921—1945:

「軍閥」時期,即軍人群體掌控國家政權。軍部是指包括(陸軍)參謀本部(海軍)軍令部和內閣的陸軍省、海軍省在內的日本軍事機構這些機關內的軍官勢力這一時期日本政權的實際統治者。

昭和軍閥是軍部中最主要的派閥,核心是昭和天皇(裕仁),昭和軍閥從1921年開始逐漸形成。

為什麼劃分時期是1921呢?裕仁雖然是1926年才即位的,但他對昭和軍閥的構建從1921年遊學歐洲就開始了。他在旅途中的各種好學就不贅述了,此行更大的收穫在於奠定了今後的統治班底。在當時同在歐洲的多位皇親(東久邇宮稔彥王、載仁親王等)的協助下,皇太子裕仁召見了多位駐外武官。同年在德國西北部的旅遊勝地巴登巴登,駐瑞士武官永田鐵山(後任軍務局長,號稱「軍中第一大腦」)、赴歐美考察的陸軍省新聞班少佐岡村寧次(後任侵華日軍總司令)、駐俄羅斯武官小畑敏四郎(因戰滯留在柏林)結成「巴登巴登盟約」(三羽鳥之盟),盟約內容不重要,就是那些效忠主公的套話,而且小畑敏四郎後來還因違背了盟約被邊緣化。據說時任駐德國武官的東條英機(後任日本首相)當時不夠資格入室密談而在門口當保安(他也是夠倒霉,不僅替永田點煙看門還要替裕仁背戰爭鍋,充當和希特勒、墨索里尼並列的日本法西斯頭子)。此次密談之後,這個「武官閥」又進一步擴大到駐柏林武官梅津美治郎(後任參謀總長)、駐伯爾尼武官山下奉文(後任東南亞日軍總司令,號稱「馬來之虎」)、駐海參崴武官松井石根(後任華中方面軍司令官,南京大屠殺罪魁)、駐北京武官磯谷廉介(後任關東軍參謀長、香港總督)、駐哥本哈根武官中村孝太郎(後任陸軍大臣)、駐巴黎武官中島今朝吾(後任16師團長,南京大屠殺罪魁)、駐科隆武官下村定(後任陸軍大臣)。在這批武官回國後,又主導合併了幾個個陸軍大學畢業生的學閥二葉會、無名會和星期四會(是的,你沒看錯,換種說法叫「木曜會」),形成一夕會。著名成員包括板垣征四郎(後任陸軍大臣)、石原莞爾(後任關東軍代參謀長)和土肥原賢二(後任特務機關長)。昭和軍閥就此成型。這批軍閥里除去後來因「二二六」等政治事件站錯隊而被邊緣化的少數人外,後來都成為了裕仁日翻宇宙春夢的左膀右臂。這一時期的內閣幾乎完全喪失了自主性,人事任命由軍部擺布,經濟建設服務于軍事鬥爭。即便是社會潮流也是「先軍」型的,去讀東京大學的是二層次的人才(前經濟企畫廳長官宮崎勇語「成績優秀的人都去了軍隊」)。

這一時期日本的政黨大多被解散,議會政治完全熄火(標誌是1930年首相浜口雄幸遇刺身亡),但是鳩山一郎和蘆田均等組成了同交會(是的,這名字很容易想歪),暗地裡組織政黨力量對抗軍部勢力,這次蓄力為其以後的崛起埋下了伏筆。

1945—1972

「官閥」時期,即官僚群體(含官僚出身的官僚派政治家)掌控國家政權。

官僚」(主要是指中央官僚,1975屆東大法學部畢業生去地方政府工作只有3人,中央政府有130人)在日語中是指行政機關的事務官員(中央各省廳事務次官及以下級別官員),產生途徑是國家公務員考試(1977年該考試的及格率為2.5%),有著單獨的編製系統和升遷秩序。

日本戰敗後,親英美系的外交官僚(同志加同事組成的「閥」)在GHQ(駐日盟軍總司令部)的支持下暫時填補了軍部垮台留下的權力真空,前駐美大使多次擔任外相的幣原喜重郎成為戰後首任總理大臣(1945年)。這之後,政黨又開始重新走上日本政治的舞台。在1946年的戰後首屆議會選舉中,鳩山一郎領導的自由黨獲超過30%議席,成為第一大黨,但是GHQ以他在戰時出版過一本鼓吹納粹體制的書(《世界之面貌》)為由,褫奪其公職。鳩山一郎被迫聯繫到前駐英大使時任外相的吉田茂(吉田當時甚至並無議員身份),給以黨首之託(相當於委以政權了),並商定日後鳩山恢復公職吉田必須將大政奉還。於是吉田時代到來。除去1947年5月-1948年10月兩屆小黨聯合內閣醬油的一年多,吉田從1946年5月一直執政到1954年12月(1951年鳩山恢復公職,吉田拒絕交還政權,二人決裂,鳩山出走另組民主黨,並於1954年12月上台)。如前所述,吉田本人脫胎於舊帝國時期的親英美系官僚派閥(岳父牧野伸顯是派閥領袖,所以吉田的崛起還有一層「閨閥」的助力),他本人擔任首相和自由黨黨首時間非常長,因而成了新一代教父,形成「吉田派」(俗稱吉田學校,語出前參議院議長松野鶴平)。而鳩山一郎出走後的民主黨內又兼有「鳩山派」、「岸派」(岸信介)等派閥存在。1955年,為抵抗左翼政黨聯盟,鳩山一郎主導了自由黨和民主黨的合併,確立了「1955體制」,自民黨連續執政到1993年,算到今天為止,非自民黨執政的在野期只有四年零三個月。從吉田開始,現代日本政局的派閥版圖開始逐漸形成,現在各派閥的格局已經較為固定。以下附上戰後日本首相列表(源自百度百科)簡單勾勒一下自民黨各大派閥的順承情況。(說明:1.剔除了1993年—1996年那幾個非自民黨的首相,他們的執政時間較短;2.現在的民主黨本身就是自民黨分裂出去的,因此看成一個派閥;3.以下各個派閥的演變過程按時間順序整理,但是並非嚴格一一對應的前後順承,因為有些時段派閥的領袖沒有擔任過首相,我剔除了這些人)

吉田派的嬗變有兩條線,其一為池田派:吉田(茂)派→池田(勇人)派/宏池會→大平(正芳)派/伊東正義(大平密友,在其死後短暫代理首相)→鈴木(善幸)派→宮澤(喜一)派→麻生(太郎)派/為公會

其二為佐藤派:吉田(茂)派→佐藤(榮作)派→田中(角榮)派→竹下(登)派/經世會→橋本(龍太郎)派/平成研究會→小淵(惠三)派/平成研究會

岸派的嬗變:岸(信介)派→福田(糾夫)派→森(喜朗)派/清和政策研究會→小泉(純一郎)派/清和政策研究會→安倍(晉三)派/清和政策研究會→福田(康夫)派/清和政策研究會→安倍(晉三)派/清和政策研究會

三木(武夫)派→海部俊樹(非派閥領袖)

中曾根(康弘)派/新政同志會→宇野宗佑(非派閥領袖)

民主黨內的派閥:

鳩山(一郎)派→鳩山(由紀夫)派

[野田(佳彥)組/花齊會和菅(直人)派的存在時間尚短,因此還無順承關係出現)]

幾個首相產生的特例:

1、一般來說,黨內的小派系領袖是無緣總理大位的,但這其中有兩個特例。一個是三木(武夫)派,其是自民黨內的著名反主流派,但1974年11月田中角榮迫於各方面壓力辭職,為了打壓大平派和福田派,操縱時任自民黨副總裁的椎名悅三郎指定三木上台,史稱「椎名裁定」,這是當時黨內派系妥協的產物。(這次妥協很經典,劇情跌宕內幕重重,留待下次再細說了)

另一個是中曾根(康弘)派,該派本來也是源於與官僚派對立的黨人派河野(一郎)派,屬於黨內支流,但是這個人行事比較厚顏無原則,在當上首相前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導向依附過很多黨內大佬(綽號「風向雞」),一步一步累積政治資本,最終成功登頂權力巔峰。

2、宇野宗佑和海部俊樹擔任首相時都並非各自派系的領袖。橋本龍太郎比較特殊,他上台時不是派閥的領袖,但是後來成為新一代政壇柯里昂後創立新派閥「平成研究會」(順承自竹下派)。

3、羽田孜本來是自民黨的明日之星,竹下派的精英(「七奉行」之一),但在1993年出走另立新生黨,這直接導致了自民黨「1955體制」的終結。

1972至今

非官僚出身的職業政治家(黨人派政治家)崛起。

「政治家」在日語中是指區別於「官僚」的民選官員[含立法官員(議員)和政務官員(總理(副總理)、各省廳長官(副長官)、政務次官)]

日本第一位真正意義上成功的「純政治家」首相是田中角榮,1972年第一次組閣。八十年代以前,除了片山哲、鳩山一郎和石橋湛山以外(這三人的執政時間只有三年多,下台後派閥就被邊緣化了),其餘的日本首相都是中央省廳的官僚出身,具有處理實際問題的豐富經驗。但從1980年開始至今,官僚出身的首相就只有宮澤喜一一人了。日本內閣總理大臣由眾議院多數黨領袖出任(也就是自民黨總裁),總理大臣任免內閣各省廳長官(其中半數以上必須為議員),自民黨總裁由黨內具有眾議員身份的黨員投票選出,派閥力量強大的總裁可以完全主導黨內政治資源的分配(比如小泉純一郎可以直接指定安倍晉三接班),相反如果總裁不具有絕對優勢的派閥力量就要在很多方面進行妥協(比如池田佐藤時代確立的「三派三役」,即幹事長、總務會長和政調會長由三個不同派閥的人擔任),因此政治家的政治地位依賴於本派閥議員數量的多寡。

田中敏銳地發現了問題的實質,顛覆了日本政治的遊戲規則,開發了全新的政治運作機制,就是以選舉和籠絡為核心(有個專有名詞叫「數量邏輯」),而非以政績和理念為核心(「政策邏輯」)。廣為人知的日本選舉三大利器是「地盤」(選區經營)、「看板」(靠山,主要是派閥和政界大佬的支持)和「荷包」(選舉資金)。在田中之前,舊派政治家的更替相對是有秩序的,首相任期也較長,因為派閥掌握著選前選舉資源(看板和荷包)和選後政治資源(黨內和內閣重要職位)的分配。但是田中這個人是建築商人出身,擁有日本一流的地產公司,不僅沒有「荷包」的負擔,還通過向其他議員提供競選資金大大擴充了自己的派閥。而且他與黨內大佬吉田茂、池田勇人、佐藤榮作等人交好(田中在第二屆吉田茂內閣下台危機時給予過關鍵支持,在佐藤第三次當選的過程中是競選資金的主要提供者),解決了「看板」的問題。最重要的是,田中智商奇高,被稱為「斗將」,精於派閥之間的鬥爭,對於選舉的理解也十分透徹,洞悉選民的心理,很會迎合他們的喜好(曾經干過將自己選區的縣級道路、町、村的道路提升規格成國道標準全面鋪設的事)。田中對於「地盤」的經營也很有心得,充分開發了「後援會」的力量,促使「後援會」成為「選舉者在自己的選區(多為選舉者自己的家鄉)為展開競選、直接網羅支持者而以家族為軸心,以姻親、近鄰集團、同行業工會等血緣、地緣的人脈為媒介,建立起來的培養、維持、擴大票源的組織」(語出學者福岡政行)。這之後,後援會就成為了「地盤」經營中最主要的內容。而這正是為什麼日本國會即便是民主選舉產生的,也會出現「世襲議員」的原因。1990年的眾議院大選中,後援會成員的選票占自民黨全部得票的64.7%,已經成為了絕對票倉。那些初出茅廬的「二世子」、「三世子」靠得就是先輩的後援會力量。回到正題,自田中之後,打贏選戰成為政治家們的工作主線(包括自己打贏和幫助自己派閥的人打贏,也就是儘可能擴大自己派閥的議員隊伍),這種局面持續至今。從此,日本政治家不再是象牙塔里的官僚精英能力當先,而更依賴「選上就是爺」的團隊運作,在田中角榮之前,戰後非東大出身的日本首相只有石橋湛山一個;而這之後出身東大的首相只有福田糾夫、中曾根康弘和宮澤喜一三個......

最後,給一個結語:在日本,一人一票(在比例選區是多票)的「民主選舉」只存在於所在選區的議員選舉,對於政治家來說,解決議員身份只是從政的第一步,在派閥內部的升遷和不同派閥之間的博弈結果才是決定政治前途的關鍵。

當然,日本政壇的派閥鬥爭劇情還是很精彩的,從最初的「吉田—鳩山抗爭」到綿延三十餘年的「角福戰爭」,再到近一點的「三六戰爭」、「加藤之亂」,日本公認的自民黨內部政爭共二十八次,真實的情況是很複雜的,並不是政治世家出身就一定會有優勢,篇幅所限實在無法展開,如果有感興趣的請支持一下,我會辟文專講。翻開這些戲幕,才知道日本政壇還有很多幕後的大佬於低調中翻覆時局,很多首相都只是檯面總理而已......

打完收工。


不是很恰當的例子。。。

日本的選舉和我們選村長差不多。。。

肯定是我們村裡最有權有勢的人當選, 而且你還沒法說, 人家可是公平選出來的。


日本民主是戰後幾十年的事,日本的官僚門閥寡頭的歷史可以翻至少10倍

日本政府的公務員體系是相當民主的,是競爭上崗且公開透明的。但政客以及政客圈子....說實話你看哪個國家真的連這部分都放開的?燈塔國都沒有。


我覺得日本的民主,只是表面上的。實際深入了解日本人的集體主義後就會發現,他們實際是「偽民主」。集體的想法就是自己的想法。日本的群眾要是素質不高的話,很容易走向民粹。

日本人行為上守禮。但道德感缺失。排除已己的觀念深入日本人心裡。也就是說日本人在乎的不是道德上的高尚否。在乎的是和大部隊意見統一否。


你看看美國這幾屆的總統都是什麼關係?→_→

都是笑話而已,既得利益階層維護本階層利益,和社會體質沒多大關係


柯南的老爸還是偵探小說家呢哈哈

原諒我的中二之魂不過階層固化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都是現實吧。


表明現階段玩選舉的民主制度就是騙傻逼唄,掌握金錢、媒體就可以千秋萬代,比靠權力強行上台體面多了,然而本質就是半斤八兩。幾個大學畢業的搞幾年律師再搞幾年企業家,讓爹幫忙出點錢好好包裝下,搖身一變幾選一就成總統了,何等的爽,比花上40年從基層辛辛苦苦幹起爽的多了。


官二代只是一個中性詞,在中國百姓反對他們,主要是不公平,還有他們獲得資源的非正義性。這和西方國家是有區別的。

例如小泉的兒子若想當選國會議員,父親的身份固然重要,但獲得選區百姓的認可更重要。他們的選舉可是差額選舉。這些官二代和百姓不是割裂關係,和中國定義的「官二代」不是一個概念。


民主的「主」,究竟主什麼?主的是人民能夠挑選精英的權力。如果國家是個大宅,人民就是個大宅的主人,他去挑選管家,當然挑選懂管理的精英管家了。日本世襲的政治世家,相對於平民來說,都是管理的精英,選他們有何不妥?選舉權最關鍵的是傳遞這麼一個信息:「管家(執政黨)你好好伺候我(人民),我給你錢(稅收養政治家),要干不好就換一個(選舉權)」

民主的反義詞是專制,而不是精英政治。民粹才是跟精英政治相反。很多人想黑「民主」,從來黑不到點子上。讀沒讀過憲法啊?我就不扯什麼:「黑民主是違憲行為了」。各位想黑民主的精趙啊,民主的最大黑點是效率低,識唔識得啊?總是想把民主跟民粹混為一談,將來出現偏差你們要負責!


夥計,民主國家可是黑暗的,腐敗的,官僚的。政治體制的先進不一定帶來社會生活的進步,甚至因為使用了不符合自身的政治體制,很多國家還倒退了。

這一段是一位天涯的大神的精彩論述,我把它複製過來,希望可以幫助答主與大家。真心希望大家,能從事實出發。對了,這位大神名字太難打了了,如果想找他可以搜(反墨子時評)

下面是主題

上來先是大綱——

1、 民主的屬性

2、 民主與專制的誕生

3、 民主正確的觀感由來(民主與市場經濟的捆綁)——民主與富強(生產力發展)、民主與科技

4、 發達國家社會發展的民主因素(西方傳統發達國家和亞洲四小龍)

5、 發展中國家民主推行的現狀

6、 中國的選擇和努力的方向

----------------------------------------------------------

1、民主的屬性。大家都知道,世界分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人類是自然界的產物,而結成人類社會以求生存發展。

因此人類必然集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於一身。

自然屬性是舒展的,而社會屬性則要求我們壓抑自身的需求,以達成合作。

人類社會產生的初衷,便是為了對抗自然界,以求得人類這個族群的生存與發展。

我們由此可以得出以下推論:○1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是矛盾衝突的,因而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也是矛盾衝突的。

○2從物種角度出發,種群的生存與發展是判斷一切行為正確與否的基本標準,因此社會屬性天然的具有正確性。

現實中,我們存在許多矛盾對立的思想,其實反映的正是人類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衝突。

一方面,我們承認「弱肉強食」,因為這是一種自然規律,符合人類的自然屬性。

另一方面,我們又感受到「弱肉強食」對人類社會的威脅,於是呼籲對弱勢群體的關愛,讚頌「鋤強扶弱」、「劫富濟貧」的俠義。

社會的制度設計,是朝著關愛弱勢群體的方向前進的,而不是鼓動「弱肉強食」。

因為社會屬性具有正確性,雖然它違反人類天性,但有利人類群體發展。

民主與專制集權是另一對矛盾對立的思想。那麼民主與專制,哪個是人類的自然屬性,哪個是人類的社會屬性?

出現時間早的為自然屬性,出現時間晚的為社會屬性;

符合人類天性的為自然屬性,違反人類天性的為社會屬性;舒展的為自然屬性,壓抑的為社會屬性;

討人喜歡的為自然屬性,惹人討厭的為社會屬性。

因而我們做出結論:民主為人類的自然屬性,專製為人類的社會屬性。

自然屬性容易獲得人們的感情認同,因為感性來源於原始的動物性。

社會屬性要求人們客觀理性的進行分析和操作,免不了要壓抑情感。

人都喜歡無拘無束釋放自己的天性,因為這樣做使我們感覺到快樂,感覺到自我的存在。

壓抑自我的行為,人們本能的反感,因為鮮有人是受虐狂。

因而民主總有無與倫比的號召力。

因而專制總被千萬人謾罵與唾棄。

想想這個問題。一個使人本能地感到厭惡的事物,為何能在世界舞台上屹立如此之久,乃至直到今天我們仍為此爭論不休。

難道不正說明其頑強的生命力么?

而為何專制具有如此的生命力,難道不是因為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正確性么?

再想想這個問題。

民主鬥士說專制是反動,是復辟,但自從專制誕生的那一刻,直到現在,一直與我們的社會相伴,從未退場,從未去而復返,又何來反動、復辟一說?

反而是民主,自從希臘城邦陷落,世界變為專制集權的天下,千年時間民主消失不見。

及至近代數百年,民主重又在西方出現,並乘著西方霸權的東風,重入人們的眼帘。

如此看來,到底是誰在復辟,是誰在開歷史的倒車?

2、民主與專制的誕生民主的誕生,並不像許多人誤解的那樣,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時期,達到一定高度後的產物。

民主是人的自然屬性,與人類的誕生相伴。

如此說來,民主的歷史比專制集權悠長得多。

自然界的遊戲規則,就是民主制。

無論獅群狼群,還是鹿群猴群,領導的崗位對種群里的個體(嚴格的說,是種群中的雄性個體)一視同仁的開放。

平等的參與權,以及在此基礎上勝出後獲得的統治權,這與我們現如今的民主邏輯是一樣的。

不同的是,現在的民主依賴選票,過去的民主依靠拳頭。選票與拳頭的區別,並不是民主與專制的區別。

民主也會揮舞拳頭,專制也會組織投票。

所以一些人宣稱的文明即是民主,暴力即是專制的評判方法,是站不住腳的。

區分民主與專制,最根本的是看個體的參與權是否被平等的賦予。

有些人看過台灣、日本或是英國的議會上,議員們大打出手,覺得不可思議。

我說這是因為不了解民主的本質,所以大驚小怪。

民主本來就不意味著文明。拳腳相加、惡毒謾罵,不過是民主自然屬性的展露,是民主原生態的展示。

或者我們可以說,這是民主颳起了復古風。

隨著人類智識的不斷提高,民主的缺陷被越來越清晰地看到。

民主會造成內耗,民主會導致分裂。

這對在資源極度匱乏的自然環境下生存的物種而言,是極大的威脅。

人們開始呼喚一種新的組織方式,來帶領他們走出困境。隨著人類的集聚,社會的形成,一種新的組織方式應運而生——專制。

專制是與人類社會相伴而生的,因此它是適應人類社會的一套制度。

人類社會存在一天,專制就存在一天。

這也就是為何我們看到,專制自誕生之日起,從未離開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舞台,而民主可以缺席千年無妨。

有一種說法,小知識分子提醒人們警惕暴君,而大知識分子則告誡人們小心暴民。

所屬階層較低,不參與社會運作的管理,視野範圍和思維能力有限的民眾,容易受自然情感的驅使。

所以民主在人群中具有強烈的號召力。

而所屬階層較高,真正參與社會運作管理的社會精英往往發現,專制能夠更好的推動社會運作。

於是我們發現,即便在民主的國家,領導人一旦上台,總是傾向於更大的權力,總會明裡暗裡、或巧妙或劣拙的辦一些違背民意的事,總會對國會牢騷滿腹,雖然他們從來不敢公開反對民主。

對這樣的社會現實的存在,我們不能簡單的歸因為「領導人的好壞」或者「人類的貪婪慾望」——雖然我們一直是這麼做的。

這樣的分析,對個案也許是成立的,但不能解釋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

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是不是社會運行的需要,逼著領導人不得不採取集權和專制的手段?

因為屁股決定腦袋,我們中的許多人,這一輩子都沒有機會參與到社會運行的管理,所以要求他們進行換位思考,往往是困難的。

但相信我,一旦能做到這一點,世界將會以一種完全不同的形態,展現在你面前。

3、民主正確性的由來。說了這麼多,你也許會問,如果民主像你所說,那為什麼我們總存在這樣的觀感,即認為民主是正確的呢?

我個人的觀點,有以下三個原因。

○1如我前面所述,民主是人類自然屬性的要求,是我們的天性流露,是能使我們感到愉悅的一種觀念;

○2因為西方發達國家目前都是民主制國家;

○3民主與市場經濟因為相似的特性,被捆綁宣傳。

下面我重點來談談第二和第三點。

對第2點的討論:人類思維裡面有一種定勢,即勝者為王——只要你強大了,你做什麼都是對的。

所以弱者的奴顏屈膝,到了強者那裡可以被稱讚為能屈能伸;

失敗者的見風使舵,到了成功者那裡可以被粉飾為順應時勢。

極少人認真去分析一個人,或者一件事物,他真正能夠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人們往往傾向於簡單的思維,好的壞的眉毛鬍子一把抓,只要存在於成功者身上,都說作成功的原因。

舉個例子,譬如劉邦。

漢高祖的成功,根本的原因,也許是他的知人善用,也許是他的虛懷納諫,也許是他的靈活變通,也許是他的領袖魅力。

但在逃命時將自己的子女踢下馬車這事,也有人跳出來頌揚,說無毒不丈夫,正是劉邦的心狠手辣,才造就了他的功績。

這就未免文過飾非,強詞奪理了。

同樣的道理我們來看西方發達的民主國家。

毫無疑問,過去兩三百年,西方是國際場上的勝利者。

因此當他們以民主之姿降臨在世人面前,除了頂禮膜拜,歌功頌德,我們很少有人真正去思考,究竟什麼使西方成功。

我們看到他們是民主制,我們問他們,他們告訴我們是因為民主制。

於是我們恍然:原來西方的成功,是因為民主制!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西方國家——那個在國際上處處遏制我們,製造對抗的西方國家——真的如此無私,將成功的訣竅如此輕易地和盤托出,幫助我們進步?

美分和公知們會批評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西方國家就是這麼無私這麼偉大,這種「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高尚情懷不是我等庸眾能夠了解的。

我就納了悶了,您這麼偉大,當年還賣我們鴉片呢。

民主是不是西方國家發達的原因,下面我們好好進行分析。

我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

在我讀過的有限的宣揚民主的文章或者書籍裡面,佈道者都是在理論的層面上侃侃而談,從不聯繫生活實績,從不向人們展示民主在壯大人類社會,發展社會經濟上取得的成效。

我想這也是民主難以服眾的原因之一,尤其在注重績效的亞洲人民面前缺乏說服力。

一個國家發達與否的評判標準,基本是現實的物質層面的考量,即是富有與強大。

民主是不是能夠帶來富強?

我的結論是,不能。

讓我們看看具體的例子,譬如英國。

有美分告訴我,英國先是有了大憲章和光榮革命,走上了民主道路,才實現了富強,成為大英帝國。

這樣的邏輯能力,使我啞然失笑。

你爸是70年代生人,難不成70後都是你爸?

你得證明你爸是你爸。

英國是先確立了民主制,後實現了富強,這僅僅只是一個時間上的先後關係,不是因果關係。

因為民主制的確立在富強之前,就說富強是民主的孩子。

這和你逮著個70後就管人叫爹有什麼不同?

你得證明他們之間存在著因果聯繫。英國的崛起真正和什麼有關?

我的答案:資本主義和科學技術的發展。

新航路的開闢,新大陸的發現,帶來了巨大的原料和市場,使得資本主義迅速發展。

拼音文字文化背景下培養的邏輯能力為科學的發展提供了思想基礎(這也是為什麼自然哲學的傳統,自然科學的誕生是在西方而不是東方的原因);

資本主義的發展為科學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而國家建設和人民對生活改善的要求,國與國之間日趨激烈的競爭和對殖民地更加高效掠奪和管理的需求,又為科技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於是乎,工業革命發生了,英國開啟現代化進程,搖身一變,成為發達國家。

這才是促使西方國家走上富強道路的真正原因。

舉了現代的例子,再來舉一個古代的例子。

沒有錯,就是我們都熟悉的西方民主的源頭古希臘。

古希臘的富有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因為民主制么?非也。

古希臘的財富,來自於貿易,來自於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優勢。

相反,雅典城邦的覆滅,民主居功至偉。

民主,無論遙遠的古代,抑或眼前的近代,在國家的富強的事業上幾乎寸功未建,這,才是事情的真相。

上面說的是,民主不能幫助國家富強。

下面要說的是,西方國家在發展的道路上其實並不民主。

英國的崛起,如我前面所說,殖民地愛的供養貢獻相當巨大。

誠然,英國在本土確立了民主,那麼在殖民地,他們又是如何進行管理的呢?

是民主?不,英國人在殖民地從來不講民主。

總督是一言九鼎的土皇帝,東印度公司是唯利是圖的掠奪者。

英國人用不民主來發展國家,用不民主來建設民主,這與他們的羅馬前輩是一脈相承的作風。

法國人在1944年才給予婦女選舉權,可以說,在崛起的過程中,法國是一個名義上民主,實際上半民主,說白了不民主的國家。

相類似的,美國的崛起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而美國當時還存在排華法案,直到1910年才給予婦女選舉權,黑人獲得選舉權更是晚到1960年以後。

以上例子說明,即使沒有實現民主,國家照樣發展。

民主可以缺席國家的崛起過程,民主與富強沒有因果聯繫,必然聯繫。

最後總結並重審我個人的觀點——富強無關民主。

並不是民主造成了富強,相反,是富強帶來了民主。

發達國家目前的民主制,是富強以後的結果,並不是通過民主製造就的發達國家。

對第3點的討論。

專制集權與計劃經濟,民主與市場經濟,常常給人一種相伴相生的印象,因為冷戰時期的兩大超級強國留給世人的印象太深太深。

專制集權理所當然的匹配計劃經濟,因為這兩者的特徵是一致的,都是強調集中管理,計劃分配,強制執行。

民主理所當然的匹配市場經濟,因為兩者同樣存在特徵上的一致,都是強調個體的價值,講究的是分頭決策,匯總博弈,自然調節。

因此很容易造成了專制與計劃經濟打包,民主與市場經濟捆綁的結果。

於是乎,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計劃經濟既然被證明是錯誤的無效的,那麼專制肯定不是什麼好東西。

市場經濟既然被證明是正確的有效的,那麼民主肯定是偉大光榮正確。

從來沒有人想過,有沒有這種可能——計劃經濟是錯誤的而專制是有道理的;

市場經濟是正確的而民主是無效的?

專制與計劃經濟,民主與市場經濟,雖然他們兩者之間有巨大的相似性,但畢竟政治和經濟是截然不同的兩個領域。

相同的特性在不同的領域是否仍舊擁有正確性?

這是存疑的。中國成功將專制與市場經濟相結合,使得人們能夠轉變思維,重新審視這個問題。

4、 發達國家社會發展的民主因素(西方傳統發達國家和亞洲四小龍)歷史上西方傳統發達國家社會發展中民主因素,上面第三點已經說得很清楚了,不再贅述。

現在西方發達國家受民主之累,視頻中有詳細的描述,論據充分,事實俱在。

亞洲四小龍的崛起,採用的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東亞模式,同樣在走向富強的過程中沒有民主的參與。

諷刺的是,這四個國家和地區的騰飛,都是威權(專制)政府時期打下的基礎,在民主接過指揮權以後,陷入了低速發展、停滯甚至倒退的境地。

朴正熙打造了漢江奇蹟。

蔣經國促進了台灣發展。

李顯龍帶領了新加坡崛起。

港英當局造就了香港的繁榮。四地現如今的表現,狠狠地打了民主一個大耳刮子。

台灣和香港在民主路上的執迷不悟,社會民生愈發凋敝,不見出頭之日。

韓國人民選舉朴槿惠上台,隱隱寄託了對其父朴正熙的感念,對往日榮光的懷想。

而朴也以其務實強硬的作風,帶領韓國前進,總算比港台表現為佳。

李家天下的新加坡,形式依舊良好。

總結起來,民主從未參與國家富強的建設,反而在確立之後,拖累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

民主,也許真的就是一副毒藥。

5、發展中國家民主推行的現狀。

從非洲到中東,從東南亞到拉丁美,從「阿拉伯之春」到「顏色革命」,目之所及,一地雞毛,哀鴻遍野,滿目瘡痍。

我們打小就熟悉這樣一條廣告語:「不要看廣告。看什麼?看療效。」

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這一麻袋的病人都撅過去,就等著人來收屍了,怎麼一堆人就是看不到,信這一套大忽悠,看不清民主的庸醫面目?

6、適合中國的選擇和努力的方向。

像古代皇權一樣的專制我們是不要的。

最終的選擇,應該是類似於新加坡的開明專制。

我們百年來的迷思,一直以為我們的失敗,在於我們並不實行民主制度。

誠然,我們的體制出了問題,但並非因為我們沒有實行民主制度。

如宋魯鄭老師所說,一項好的制度設計,應該兼具穩定性與靈活性。

沒有穩定性,社會容易亂,沒有靈活性,社會容易僵。

我們看過武俠小說都知道,真氣亂串和氣血不走都會喪命。

中國過去的專制,不換黨不換人,穩定性有了,沒有靈活性,所以僵死了。

西方現在的民主,即換黨又換人,靈活性有了,沒有穩定性,所以亂殘了。

中國現在的專制,不換黨卻換人,既有穩定性,又具有靈活性。

我們應當對制度有自信,因為我們已經取得了這樣顯赫的成就。

誠然,這世上沒有完美的制度,我們的制度尚且存在缺陷,需要大力去彌補。

但現在的問題是,我們過分的厚此薄彼。

無論未來如何改變,有一點,是我們應該始終堅持的,即是精英治國的理念。

首先我們要認識到,政治是一門學問,有很強的專業性和操作性,並非是個人都能當政治家。

然後我們聯繫一下平日的生活場景。

一個外行的領導對你指手畫腳,你尚且無法忍受;

一個普通民眾,一生從未接觸過政治,甚至從未參與過管理,你能心悅誠服的讓他指點江山?

國事非兒戲。

如果你想干預國事,請向我們證明你有這個能力。

我們應該加強對權力的監督,而不是對權力進行分解。

我們應該堅持選賢任能的人才選拔制度,而不是以民意為標準,選出嘩眾取寵的跳樑小丑成為我們的領導人。

最後以我之前寫過的一段話作為結束:

有一些權利,是人生而有之的,譬如人身安全,譬如財產安全,譬如獲得晉陞的權利。有一些權力,則是要你自己去掙來的,譬如金錢,譬如聲望,譬如地位,譬如決策國事的權力。

成為精英的通道堵塞了么?沒有。

只要你願意付出努力,你是可以成為精英的。

如果你甚至不願為了自己而努力,我們又怎能相信你會為了這個國家而努力呢?

我們努力的方向,並不是使人人擁有民主,而應該使人人成為精英。

這才是國家未來的希望和方向。

上面所說的視頻是宋魯鄭老師的青課,給個鏈接。【視頻:青年網路公開課(青課)宋魯鄭 中國為什麼能贏(上)】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4Mjg1Nzg2MA==.html?xsharefrom=android(來自於優酷安卓客戶端)

再來幾個其他的。【視頻:閻學通:中國世界第二的國際環境與現代中日關係】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1MjA4NTQ4.html?xsharefrom=android(來自於優酷安卓客戶端)2013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2016年11月17日特朗普與安倍晉三的會面?
日本首相(內閣總理大臣)的桐紋徽章與豐臣秀吉的五七桐紋之間有淵源關係嗎?

TAG:日本 | 政治 | 日本政治 | 日本首相 | 安倍晉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