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咖啡館一個人坐著,和一個人悶在家裡,感覺為什麼不同?


一個人悶在家裡,十幾層高,水泥牆壁,除了自己,更無活物,東西都是不動的,固定的,散亂的心情變得更為躁鬱。

咖啡館裡,店員在煮咖啡,熟練而安靜,三兩個客人,看書或打字,窗外是來來往往的路人,各有各的故事,陽光漸漸移動,在牆上映出光影...

一切都是活的,卻沒人來打擾。身在其中,少了幾分孤獨,多出一片寧靜。


【這個周末我要把PPT寫完。】

周五晚上睡覺時候想:「明天就在家裡做吧,能聽歌翹二郎腿摳腳,還不用出門走路坐車,躺在床上就做完了,而且wifi信號還快。」

於是,周六第二天一覺睡到12點,起來叫個外賣一邊看電影一邊吃到2點。

完了好睏睡個午覺吧,醒來就是下午4,5點了,哦叫個晚飯吧,一邊看電影一邊遲到6點。

啊我要開始幹活了,我先找點素材吧,然後打開電腦噌噌噌開始刷網頁根本停不下來。

一看時間卧槽8點了,好了,我要幹活了,先聽點音樂來點激情吧,哇這曲子好聽,看看專輯信息吧,咦,這個相關的其他作品也不錯呢,聽聽看。

於是磨蹭到9點了。不行不行,我得幹活了。去倒了杯水,回來坐好打開軟體。

哎嘛,這什麼鬼,為什麼我要做這種東西,沒靈感沒想法啊怎麼辦,打開微信找朋友聊聊吧。一聊看看時間,擦,11點了。

好睏,該睡覺了呢,為什麼要這麼累,不要熬夜,睡吧。

閉上眼睛心想:「卧槽我今天什麼都沒做啊,完了,明天出門找家店待著吧。」

於是定好了第二天一早8點鬧鐘。

--------------------------------------

周日8點鬧鐘響了,摁掉繼續睡,人生何必這麼累呢。一覺醒來12點,叫個外賣吧,一邊看電影一邊吃到2點。

看看時間,卧槽真的得出門了!!!做不完了!!!

然後收拾東西找家咖啡廳。

坐下來點杯咖啡,打開MBP裝模做樣起來,把Wifi先連上,心裡一個舒心。

嗯,我先開個網頁刷一會。

卧槽啊啊啊,這咖啡廳的wifi怎麼這麼卡!!!刷不動啊!!!顯示的界面一直在轉菊花,這可怎麼玩!!

好吧,只能幹活了。

好累,再刷個網頁吧,可是這wifi真心卡哭了。

算了,繼續幹活吧。

最後效率極高的幾個小時就做完了。。。。。。。。。。。。。。

最後效率極高的幾個小時就做完了。。。。。。。。。。。。。。

最後效率極高的幾個小時就做完了。。。。。。。。。。。。。。

(順便,開個全屏,看看身為設計師的MBP電腦屏幕上顯示的剛做完的炫酷的keynote動態效果,讓走過路過瞄來的路人看看是不是逼格突破天際。)

【綜上,環境對人的約束力還是非常大的。】


有聽說過 「慎獨」 嗎。

--------解釋的分割線--------

《禮記·中庸》中的原文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我本來的理解也是出自於此,『不以其隱而為之』,無論身旁有沒有觀眾,都要言行一致。故,『慎獨』 譯為英文,也叫 Self-discipline.

因為,身在群體中,你的行為構成總是受到大眾約束的,符合大眾審美。

而當只你一人時,你想做或者你在執行的事兒,只要對自己負責,而這往往,

是構成 核心競爭力 的存在。

看到知友在問,我又去扒了一下這個詞條。

原來,『慎獨』 一詞更早出現在《大學》

「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獨也。」

「小人閑居為不善」,是說小人平時會做許多不好的事,當他見到『慎獨』的人後,卻試圖偽裝自己,「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然而,人們的內心與外表往往是一致的,平時不好的意念、想法總能在行為中表現出來,「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勉強在形跡上偽裝是偽裝不了的。

只有像 『慎獨』 的人一樣「誠於中」,才能「形於外」,「誠於中,形於外」是 慎獨 的一個主要含義。

所以,這是我對這個詞兒新的看法:

一個人在獨處的時候也要保持高度自律,不僅僅是靠自我約束,也要意識到,一個人所做之事,都會在自己身上留下化學反應,使我們成為,下一個自己。

回到這個問題上來。

---什麼!特么的她還有話說的分割線---

人們常說 『慎獨』 ,其實對我來說,更多的是 『慎眾』。

我相信,對一大部分的知友來說也是醬紫的。

應當說,我們比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更享受獨處,有能力很好地跟自己相處。

懂得上網攫取有用的信息,懂得自己在閑暇之物上獲得很多的快樂,懂得 獨立思考

而當身於群體當中,我是一個,特別害怕冷場的人,總會做著一些言不由衷的表演。

所以,上學時總會有個 『開心果』 的稱號,就是有人說過,我特別有 感染力。

但其實,我是不喜歡這樣子的自己,換句話來說,我更想做一個安靜的........美少女。

另一方面,我也覺得,身在群體中,

許多溝通都是重複而且無效的,許多行為也要被同伴牽絆著,特別是大學的時候,現在想來,合群簡直是一件太可怕的事。

大家 都在瞎哈哈,卻很少人在聽,真的不如,各自先回去,好好搬磚。

所以啊,

一個人在咖啡館其實挺美好的。

避免了在家時的隨意鬆散,效率低下,

有各種 『不幹正事』 的退路;

同時,也不把你置於密切聯繫的群體中,

讓你為了make noise 而說話,喘不過氣來。

就是要美美的,抱著MAC,認真地在這裡碼答案。

臆想著,有一萬個觀眾。就醬。嘻~!


提供一個心理學的答案。

人有種特殊的社會性思維叫做舞台感或假想觀眾。當你去一些看上去「高檔」的咖啡廳時你會覺得別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你身上。可以低成本的獲得滿足感。

假想觀眾指獲得注意的行為---試圖獲得關注、注視和「處於舞台上」的努力。

結合人本主義羅傑斯的觀點:他認為人的一切努力是為了追求尊嚴與自我實現。

事實:獲得巨大成就的人仍然需要不斷取得進步來獲得自尊。

例如劉翔不會在破了世界紀錄或拿到奧運冠軍第二天退役,儘管這樣的成就完全足夠載入史冊。

歌手最怕下一張專輯沒有上一張賣的好,最怕沒有靈感寫出新的歌曲。無論他之前取得多高的成就。

學生最怕下一次考試不如上一次或歷史最好成績,無論他這次考得有多好。

所以不妨想想一下,把人想像成一個電子寵物,有食物、睡眠、自尊或自我實現(泛化的)三個能量槽。(其實不止三個)

每天吃飯、睡覺可以填滿前兩個能量槽。

而第三個能量槽同樣需要不斷填充,填充的辦法總的來說有兩個:

1.取得新的、更高的成就(困難)

2.將已有的成就得到新的讚賞(容易)

例如運動員取得更好的成績就是第一種。

去咖啡廳就是後一種填充能量槽的方法,你總會覺得周圍的人都在注視著你的一舉一動。出現在這種地方本來就是一種簡單的證明能力的方法(有錢,有空閑時間,有品味)。這時候如果旁邊的人再有一句喃喃細語:你看那個人在看什麼什麼什麼好厲害;媽媽帶著小孩說一句你看人家哥哥學習多認真。就能填滿你今天的自尊能量槽了,任務本身的完成反倒是其次。

所以我見過在星巴克拿MacBook上淘寶的。(快來看我有MacBook)

也見過看雅思,甚至學高數的。(快來看我學習多認真)

還見過看英文雜誌或者行業專著的(快來瞧我很專業)

唯獨沒見過看今日早報的…(也許以偏概全,但我相信有也很少)

因為他不能通過看今日早報填充自己的「自尊」能量槽。

當然在咖啡廳相對更容易見到美女也是因為美女在用她們范化的成就(身材、長相)填槽。(顯然讓陌生人看到自己很漂亮比讓自己在熟人面前更漂亮容易得多)

同時經典條件反射和學習讓我們把家和舒適、放鬆聯繫在了一起(就像酸李子和流口水),至此家這個學習工作環境就被廢掉了。

而相反上述的心理要讓我們努力保持一種「我很努力、我很認真」的姿態,因為我們覺得人們的目光都落在自己身上,自己身處舞台中央。所以就會產生「在咖啡廳學習、工作效率很高的現象」。

彩蛋:遇到不nice的咖啡吧員怎麼辦

被星巴克店員鄙視該怎麼辦?

此外,在我的某一個回答後有巨型彩蛋,有關於星巴克你想了解的一切,快去找找吧。


家裡的環境一切都太熟悉,不會發生任何意料之外的變化。

永遠滴滴答答的時鐘,不會突然長出腿跑出家門也不會突然掉下來;隨機播放的音樂列表前奏一響就知道是哪首歌;房東的暖氣永遠開40分鐘停20分鐘;窗戶外的空地上除了一棵光禿禿的樹外什麼都沒有,不會突然出現一個城管要砍掉那棵樹,也不會飛來一隻知更鳥敲窗要一口吃的。

咖啡館就不一樣了,那裡有無數的可能性。

服務員可能是個美女,笑起來眼睛會眯成一條縫,你可以看看書再抬頭看看她,眼睛的疲勞似乎能減輕不少;聲音不大的音響里放著店家精心挑選的音樂,有一些聽過有一些沒聽過,碰上沒聽過的用音樂軟體搜索一下,嘿,又找到一首好歌;書看久了有點累,去廁所洗把臉可能要排隊,沒關係,觀察一下前面那哥們穿的登山鞋想像一下他的故事,很快就輪到你了。

當然,這一切不一定會發生。大多時候也許只能斷斷續續喝一杯40歲鬍子拉渣的大叔放了太多糖的瑪奇朵一個人坐那一下午。但那又怎樣,只要在那坐著,那些可能性就都存在。要是家裡呆著,一切就都不會有變化,你的情緒沒有波動,你決定什麼時候放下書什麼時候翻下一頁,自由又封閉。在咖啡館看書則多了一份跟外界未知碰撞的變數,多了一份看書之餘偶爾抬頭觀察窗外行人的超然。也許會有什麼人或什麼事打斷你的節奏,但也正因為如此,所以你的感官是開放的,情緒是躍動的。

這大概就是兩者的不同之處吧。


咖啡館裡一個人呆著,有種裝逼的快感。

家裡一個人宅著,有種傻逼的挫敗感。


我以前就常一個人去咖啡館,或是看書,或是碼字,為什麼我要一個人去咖啡館,而不是一個人待在家?

因為風景和心境不同。

風景除了咖啡館的裝修,室外風景,更重要的是能看到各種各樣的人,如果長期一個人待在家裡,環境太過於熟悉,無新鮮感,而見不到人,情況更嚴重,長期一個人待家裡,思維都會變遲鈍。

由於咖啡、咖啡館裡的人、咖啡館裡和外的景色會導致我的心境完全不同,我很享受待在咖啡館裡,這種狀態有利於我感覺舒服和快樂。

現在我不常去咖啡館了,因為我和很多人一起開了一個咖啡酒吧,偶爾會自己煮杯咖啡或調杯雞尾酒喝,順帶做一下服務員。


因為缺少來自於陌生人的約束。

不論是誰,總會有一些時候想要獨處,但獨處與獨處之間有著莫大的差別。在家裡是一種純自由放養的狀態,沒有約束,只靠自律往往無法保持一個高效率的狀態。而在咖啡館中,在尋求社會認同的驅動下,在公共場合會讓人產生有人正在關注我的感覺,即使沒有任何人關注我們的一舉一動,也會在心裡套上一個約束。

在約束的同時,潛在的炫耀欲也是感覺不同的原因之一。公眾場合的高逼格帶來的是一種內心的滿足感,也是人尋求自我認同和安全感的不可缺少的環節,而尋求逼格便與咖啡館的環境完美契合。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即使沒有任何交流,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會對我們產生影響,他們只需要在那裡,即使無聲無息,也會造成感受的不同。


去咖啡館前要洗臉要化妝,要注重自己的穿著搭配,因為要見人,即使是路人,在家就怎麼舒服怎麼來了,不穿衣服也沒人管


一個人在家,胡亂披著的頭髮上,還滿是洗髮水的香味,隨意穿著舒適的二條短褲、或者寬鬆的睡裙T恤,不穿bra不穿襪子扔開一切手錶首飾,橫胳膊豎腿兒的把自己攤在沙發上。

偶爾突然想起什麼,把好久沒碰的抽屜柜子收納盒,通通翻騰一遍,沙發底下也看看,床邊柜子角落裡也瞅瞅,一不小心找到了自己丟失好久的小物件兒,心裡頭莫名的歡喜。

把衣櫃的衣服都翻了出來,這幾件試一試,那幾件搭一搭,最後再一一整理掛好。

挖挖耳朵,剪剪指甲,澆了澆花,餵了餵魚,然後去沖了個澡,叫了我前幾天就很想吃的美食外賣,邊看劇邊品嘗。

我悶嗎?我才不悶

也可能我這個人比較彆扭

我一個人坐在咖啡館的時候,周圍若是有人,眼睛不知道往哪看,胳膊腿兒也不知道怎麼擺,總想不時的碰碰手機來讓自己看起來不那麼不自然,周圍若是安靜少人,我便能像個獃子一樣愣神拋錨兒,腦袋放空,胡思亂想到甚至忘記自己身處何處。

想歪倒在沙發上,舒服點靠著,又念及這是公共場所路人來來往往,而且各種屁股都來這沙發上賞過光,腦袋貼上去好生膈應。

想大大的翹個二郎腿,又猶豫的望了望自己的裙子,裙擺有點短耶,裙子後面的拉鏈有點膈耶。

算了,太不自在了,我還是回家吧


1,

家就是家,不需要用別的文字詮釋,這在古往今來,世界各地都是一樣的。

而咖啡館不一樣。

有時候,它是萬花筒,透著它觀察每一個人,識盡人生百態。

有時候,它是個歇腳的驛站,點上一杯卡布奇諾,運氣好了,會遇上拉的蠻精緻的花,嗅一下香氣,然後暖暖的發一小會呆,什麼都不想,就只發獃。

2,

如果是要進行需要縝密思考的工作,我得在家完成,而不是咖啡館。

同有些人不同,我工作的時候需要極致的安靜,不光受不了吵雜,也不能聽音樂,甚至不允許心裡有多餘的聲響。

我需要花點時間進入狀態,然後世界就瞬時變成了空白,只有一個人,一張椅子,一台角度剛剛好的顯示屏。

當然了,還有一件事情,完成它,一心,一意。

不過即使這樣,也還是忘不了沖杯咖啡,雖然常常放到涼了,但那絲若有似無的香氣,總是讓人恰到好處的美。

3,

我是喜歡安靜的人,所以一個人呆在家裡,在我這兒,不喚作悶,因為人在門內,心卻在門外,暢遊在書的世界,或者乘著網路帶來的浪潮,到四海看看。

只有心又回到了門內,無處安放,才會稍稍感覺到悶,於是人就該去外面走走。

除了圖書館,我確實比較喜歡咖啡屋。

因為那兒有好多好多故事,運氣好了,還能撞著好姑娘和捉摸不透的靈感。

我不喜歡在咖啡屋搭訕,除非那人好到不搭訕就會讓人後悔,睡不著。

更多的時候,我會安靜地坐在一旁,觀察人來人往,走走停停。

4,

那邊穿工作裝的女士,點了一杯美式,即使在放鬆的時候,坐姿仍然標準漂亮,她翻著的是咖啡屋提供的時尚雜誌,可是許久都沒有翻動一頁了,蹙著眉頭,也不曉得在想些什麼。

是工作遇上了麻煩,還是給不規矩的客戶騷擾了,抑或同男友鬧了矛盾,正糾結著是分手還是勉強繼續。

另一邊是個穿休閑服的姑娘,把著一杯拿鐵,正是二十來歲剛剛好的年紀,隨意地扎一個馬尾辮,嘴角的弧度,透露著醉人的自信。

她翻看的是一本英文版的《動物莊園》,這不該是這樣的小姑娘會看的書,但她看得很入迷,時不時會拿嘴唇去觸碰一下咖啡杯的邊沿,但卻並不喝,只是碰一碰,然後翻一頁。

咖啡屋裡到處是故事,無聊的時候,我會盯著一個人看,然後為她編織一段命運,在那短短的一小會兒里,她是我的天使,而我是她的主宰。

或者她們。

5,

我會安排一段痞子蔡式的浪漫,和那個穿著灰色風衣的姑娘,我愛死了那個款式,和她剛剛好的身材。

如果是那個調咖啡的妹子,我也不介意她問我一遍,要不要愛爾蘭咖啡,如果我說了要,她會繼續問,需要加眼淚嗎?

不過不應該是在三里屯,而應該是柏林的機場,又或者偏愛的普羅旺斯,那一片漂亮的薰衣草邊上。

那邊安靜地嗅著咖啡香氣的大叔,他的每一條皺紋都在昭示著他的成功,而他的每一根不符合年紀的白髮,都在訴說著他內心的凄苦。

此時外面應該停著他新換的卡宴,手機里存著剛勾搭上的風騷大蜜,而他的心底,大概卻在想著三十年前,從小夥伴那兒第一次借到手抄版的黃書看的小激動。

還未如願見著不朽,就把自己先搞丟。

6,

咖啡館和家,其實並無甚不同,一個是短暫停留之地,一個是風雪夜裡的歸宿。

如果非要選一個,我還是喜歡家,好在人生並無這種無聊的選擇。

所以,如果你在某個陌生的咖啡館,看到這樣一個男人,他戴著舊式的黑眶眼鏡,圓圓的的鏡片後面,一雙安靜的大眼睛,他在看很多東西,他又什麼都不看。

那就不會有錯了,那個人,就是我。

或者另一個我。

老的感覺是什麼? - 張兆傑的回答


在家裡,可以散亂著頭髮,可以翹著二郎腿,可以看著綜藝節目放肆大笑,笑得流眼淚流口水,啃著周黑鴨辣得呼哧呼哧,,,我可以扯著耳機在那裡大聲唱歌。。反正沒人知道裡面的瘋子是誰。。

在7咖啡廳,我應該是穿著整潔,大方,頭髮扎著劉整的馬尾辮或者是流暢的長髮,點一杯咖啡,道謝,加糖,加奶,腳必須合併坐直,耳機放著我喜歡的歌,我卻無法哼歌,看視頻,還要憋住不笑,真累死姐姐了。。。

有人說,一踏出家門我們是女神,一進家門瞬間變成女神 、。。。。。經,,,有同感的點贊。。


最大的差別:

去咖啡館會好好穿衣服,會期待著碰到一些漂亮的人,會捧著一本書坐在窗邊桌子下拿本書裝淑女,或者對著電腦認認真真工作,感覺到自己活的,精緻的,美的,自己的心情也是美美的。

在家,可能牙也不刷,頭也不梳,吃零食看電視摳腳丫各種亂七八糟的雜事一天就過去了。

總結一下:場景影響外形,外形影響心情,心情影響行為。


相信我,在家裡,你不會有動力從床上爬起來的

爬起來又怎樣,你書桌整理過了嗎,是不是堆滿了亂七八糟的東西,別說放電腦,放個杯子的空間有木有?

網速那麼快,你忍不住刷個網頁就刷幾個小時了。

不過我覺得去咖啡館之類的也坑,第一得花錢,還不少,第二也不一定安靜,第三,比如星巴克,為了防止辦公黨一坐就是一天,很多桌子都比較矮,你電腦放上去,得佝僂著腰才能玩

大學圖書館自習室或者帶空調的自習教室是墜吼的,絕對安靜,絕對有學習氛圍。

大部分大學的校門以及教室可以隨便進,少部分大學圖書館可以隨便進。

或者禮拜天,去公司也行,只要你的公司不跟某公司一樣上不了外網帶不進便攜信息安全管得極嚴。


不同是起碼穿件能看的衣服與不穿衣服

不同是起碼洗了頭與不洗頭


我們來想像這樣一個場景,你隨便走進一家星巴克。外星人突然把咖啡館裡除你之外的人全部移走,並使得外面的人認為這是一堵牆,不會再有人家進來,而你則可以透過落地玻璃看見外面。

咖啡館裡就你一人,就當作是你的家。一開始你還會保留這是咖啡館的心理習慣,但一天兩天,一個月過後,基本上你就在裡面裸奔了。

場景只是你人際關係的投射。

若你在家裡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人,你就處於這種特定的人際關係場中。慵懶,不知生活的意義。

但到了咖啡館,這個特定的現代公共場合,你所處的人際關係場則完全不同。大家都是平等主體,你那種依賴的慵懶狀態頓時沒有了。你也希望約上兩三好友一起聊聊,體驗下現代生活。

但若在咖啡館獨處,那絕對是工作太累,暫時逃離一下辦公室政治的人際關係場。

那些說打開Mac是裝,看英文雜誌是裝的,忽略了這樣一個基本事實,長期到咖啡館裡來裝我有Mac,我能看英文,不累嗎?這成本(時間,精力,銀子)遠遠高於短暫身份認同的那點可憐的收益。

很顯然,這是以己之狹隘,歪曲本來之事實。

大部分常去星巴克打開Mac的傢伙,可能還真是要弄份ppt,boss布置的,放家裡做誘惑太多,我去打刀塔了。

大部分常去星巴克翻英文雜誌的,可能還真是去追一下HBR最新的文章。

回到本題,在家獨處,和在咖啡館獨處,有何不同,體驗不同的人際關係場,僅此而已。


除開針對自制力方面,部分答主提到的「慎獨」這一觀點,針對另一些獨立性較強的人,我來補充一下另一方面的原因:人的本質具有社會屬性,社會屬性需要交流。

我猜題主的問題的關鍵在於封閉的空間和開闊的環境能給獨立個體創造的不同影響。

在張公子的某個回答里,曾讀到過一段話,大致意思是不要一個人把自己關屋子裡太久,哪怕是在一個吃飯,也不要頓頓叫外賣,即便是出門也是吃快餐,最好也要葉門去轉一轉。

對於這段話,相信獨處過的人都應該深有感觸:一個人在屋子裡待得太久,情緒會莫名的低落。

原因就在於人的社交需求沒有被滿足。

只要出了門,就能夠與他人形成交流。

和門口保安打個照面,和營業店員簡單的問答,哪怕是和快遞小哥的一來一往,都能夠使人的基礎社交需求得到滿足。

這種需求應該是人在潛意識裡的一種自我存在的肯定。

咖啡館讓那些喜歡獨處的人感到舒適的原因之一就在於,它為他們提供了基礎社交的平台。雖然這種社交是隱性的,但它的的確確是存在的。


五行屬賤。不被人看著干不下去活兒。


先說句題外話,我在家跟著app健身的時候總是帶著倦意和微微的抗拒;換好了專用的衣服鞋子出門跑步,看著身旁那些跑動的身影,精神會不由自主的亢奮起來。那時候想法很簡單,這麼多人都在跑呢。這是只有走出家門,親身經歷,才能明白的感受。

回到正題上來。

去咖啡館之前,要換身得體的衣服,化個淡妝,背個包放本書或是筆記本在裡面。這就夠你忙活一陣了。然後你走出家門,自然會昂首挺胸。聽著耳機里喜歡的歌曲,走去咖啡廳的路上,你會看到蹦蹦跳跳的孩子,看到執勤的交警,看到掃地的阿姨;到了以後,挑個安靜的角落坐著。放下包,點杯喜歡的拿鐵;偶爾看看周圍,有膩在一起的情侶;有穿著校服三三兩兩小聲說話趕作業的學生;有端著咖啡,卻看書入了迷的人;咖啡上了,你喝一口,然後從包里拿出書和筆記本;擺在桌上,看一會兒,看到喜歡的地方記兩筆,再發發獃。

悶在家的話,頭髮隨手紮起,一身睡衣晃一天,上完洗手間洗手的時候從鏡子里看到自己油光滿面的臉,隨後不忍直視的轉身回到房間。

當然不同。

本人拙見,如有不妥,請多包含。


三要素:安靜,獨處,專註。

咖啡館:想安靜,不想獨處,可能自以為想專註

家裡:想獨處

圖書館:想安靜,想專註。


推薦閱讀:

如何優雅的搭訕咖啡館遇見的妹子?
周末獨身泡咖啡館死磕的怎麼解決上廁所問題?
在中國開一家這樣的花店兼茶屋(咖啡館)前景如何?
如何開一家24小時書店?

TAG:生活 | 心理學 | 咖啡館 | 人際交往 | 相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