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畫和書法,臨摹很像,沒有參照就非常差,應該怎麼辦?

有些美術方面的天賦,小學初中跟畫班學過素描速寫色彩三個暑假,書法沒人教過,照著書自己寫,國畫也照書畫過一些。

之後不喜歡這些,扔了大概四五年。

以此考上大學書法專業,高考前跟班學不到一個月。

大學沒怎麼學,現在大學畢業七年。書法,素描,速寫,鋼筆畫,臨摹仍然很像,但是沒有參照,好像差的非常多。畫畫方面寫生也畫的比較像,但是創作,畫不出什麼來。書法似乎只能臨摹,不臨摹無從下筆的感覺。

現在想繼續下去,應該從哪方面加強?


練得少


關於書法臨摹的目的與方法,有必要作一些說明與提示。

臨摹是學習書法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初學階段,大多數的時間都化在臨摹之上。也有書法家晚年還經常臨摹,甚至臨一輩子的,如胡小石、林散之晚年還做臨摹的日課;趙孟頫、王覺斯晚年還醉心臨摹王羲之書法。更有甚者,清道人李瑞清將臨摹性的書法作品作為自己一生書法的代表性作品。當然,初學者臨摹與書法家臨摹的目的是不一樣的,是有本質的區別的。初學者臨摹,主要是為了打好書法的基礎,為了擁有良好的基本功。書法家有明確目標與有選擇性的臨摹,則是為了進一步的深化與深造,以實現最後的理想。

現在講的臨摹,一般指的是臨而非摹。其實所時謂臨摹,包含了摹與臨二種不同的方式方法。摹也可分描紅與印摹二種方法。描紅即是在專為摹書而印製的紅色字樣上摹寫;印摹是用半透明的紙張覆在字帖上面摹寫。「摹」這種方法一般也只有初學者才使用,但也可以作為進一步嚴練與研究時採用。臨也可分為對臨、背臨與意臨三種。由摹到臨,再由對臨到背臨,由背臨到意臨,這代表著書法學習的進步與提高。修道中有「三轉九返」之說,意謂真修行往往需由低到高,由高到低,反覆多次,真正把工夫做實、做到家。

書法的臨摹又可分為學習性的臨摹與習作性的臨摹二種。前者是為了書法的學習與進步而進行的臨摹;而後者則將臨摹作為完成書法作品的一種方法與手段。前者可看作為初級的臨摹,後者相對而言是一種中級與高級臨摹。正因為目的不一樣,觀念手法也就自然有異。如果是學習性的臨摹一般都先求形似,然後求神似,而以形神兼備為目標。另外往往採取的是舍我從人的方式,完全以學象學好為目標,還無法顧及個性與發揮。創作性的臨摹就不一樣了。正因為臨摹是為了創作與個人完整的書學服務的,更多的是通過臨摹來掌握書法的總體的方法與規律的,同時還要考慮到結合自己的個性與愛好。這樣的臨摹就可以有更多的主觀意識與思想,可以追求神似,可以同時考慮到結合個人風格的因素。

臨摹也可分為寫實性的臨摹、寫意性的臨摹二種。寫實性的臨摹從字面的意思可知,這是一種尊重客觀對象,強調反映準確逼真的方法。寫意性的臨摹則不強調寫實與形似,而重視的是取其意、得其神。可以說前者強調的是形似,後者強調的是神似。一般在學書的初級階段可偏重於寫實性的臨摹,先強調形似。等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後,逐步過渡到寫意性的臨摹。在寫意性臨摹的成熟階段,此時雖然不求形似,但因有形似的基礎與功夫在,不求形似而大略形似,有「不似之似」與「神似」的效果。不管是寫實性的臨摹,還是寫意性的臨摹,其間都要考慮到每個人的個性及在書法中的作用與表現。我國常規的書法學習,尤其是初級階段的書法學習,一般都不夠重視這一點,強調這一點,這對書法的學習帶來的不良後果其實非常的嚴重。好多人不清楚,書法真正的成功,其中必然包括著個性發揮的重要因素。此即所謂真正的「書如其人」與「人如其書」也。

正因為人的個性有異,其精神意識與動作形態也自然有異,方才導致書寫的形態與氣息而有不得不如此、不能不如此的差異與變化。這種因個性之不同而存在的差異與變化,如果看得真切與透徹,便可以有意識的加以確認與保護,使其得到充分的發掘與發揮。如果不注意這一點,就可能會引發因為個性與學習對象有異而產生的困惑與矛盾,打架與挫折,甚至會對自身的書法素質與才能產生壞疑,從而打擊到自身書法學習的自信心。反之,如果認識到個性是個好東西,個性不但不需要迴避,而且應該得到足夠的尊重與珍愛,便可走上一條臨摹學習與個性融合兩不誤的最佳途徑。

中國書法歷史悠久,名家名帖與名碑難計其數。學習從從哪家入手呢?按理而言,應該根據各自的愛好與個性特點加以選擇。然而初學者一般都沒有選擇的能力與餘地,一般的教師與輔導者又不懂得書法如何應材施教。至於怎樣識別個性,怎樣確認個性與臨摹對象之間的差異與融合的度。因為今天所談不是這個專題,只能略作提示。

人可分為心理和生理二個部分。人因心理的差別而產生屬於個體的意氣與感覺,這就是書法氣息個性化的基礎。人也因生理的差別而產生屬於個體的形體與動態,這種形體與動態的自然展開就自然會作用書法的形體與動態,這又是書法形態風格個性化的基礎。要想實現臨摹與個性的「雙贏」,就要走「中庸」之道,就要使之兩相調和融合,從而確保兩不誤。此所以不知道書法成功即是個性的成功的人,便會偏面強調形似,也只知道形似。而知道書法成功即是個性的成功的人,便會提出「臨摹不須十分像」、「臨摹可以求神似」的觀點。其實,學習者的個性與臨摹對象相近,便易得形似。反之,如果學習者的個性與臨摹對象差距較大,形似就是個難題,就是個大問題。此所以本人亟力強調書法要好好研究個性與書法內在的聯繫,強調書法教育要實現真正的「因材施教」。


臨摹其實和老師給你上課是一樣的。字帖就是你無聲的老師。

給你看寫的好看的字是他教你的第一層。

讓你去思考如何寫出好看的字才是第二層。

臨帖不思考,猶如獃獃的看老師在黑板上解出一道數學題。覺得他厲害啊。解法也好漂亮啊。卻依然不懂為什麼這麼解。

如何做?站在老師的角度想問題。

一步一步,

一筆一划。


l臨摹中反思,為什麼這裡要這樣 為什麼那樣 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很多藝術生喜歡去美術館臨摹原作 甚至很多名畫家也喜歡這樣做

不是因為要練習

是因為在臨摹中對話


看你這問題問了很久了,來答一發。

先概括一下,要想離開參照也能很像,只要不停的練習就可以了,至於怎麼練,你需要的無非就是一個背景,以作參照物來寫(書法有米字格田字格),來畫(畫畫也是可以做一個十字形的坐標軸),說白了就是要定量地去反覆練習。在這些練習過後,憑藉肌肉記憶和大腦記憶來再次復原。

以下為分點論述

第一,首先應該是大腦的記憶為主導。不禁想起王陽明練書法的過程,書上講,王陽明在未成親之前,字寫得是很爛的,後來在其知行合一的思想指導下,特別是成親過後,在岳父那裡住了幾個月,然後就寫得龍飛鳳舞,可以說是很好了。這裡面有提到,其寫字之前,先閉眼細思之,隨後行筆,字無不龍飛鳳舞。說的就是要

記憶,而記憶,是思考後所殘留的東西。為什麼說是思考殘留的東西?因為一個問題如果要過大腦思考,就會被大腦自動默認為有用的信息,會被記住。詳見《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

說白了就是,如果想要離開參照,獨自創作,就需要你在臨摹的時候去思考你所臨摹的作品的細節的意義。

第二,肌肉記憶為輔。以打乒乓球為例吧,因為本人算是個業餘愛好者,水平還行,也拿過一些小獎。很多初學者,或者說練習還得不夠的人,如果教他打乒乓球的規範姿勢,他會覺得非常之彆扭,但在老手這裡來說的話,甚至都不用想了,一轉腰,就是標準姿勢,根本不會,或者說不用去考慮中間的一些細節問題。習慣成自然,這是大量的練習帶來的好處,在有一定的閱覽量和練習量過後,畫畫和書法,就和吃飯睡覺打豆豆一樣簡單(試問在學會兩隻腳走路之前,誰會覺得兩隻腳走路很簡單?)。

綜上所述,題主,需要的無非是練習的時間以及堅持下去的耐心,

關鍵詞為:

參照物 思考細節 大量練習

以上,為我的答案,如果有疑問,歡迎評論。


背摹 先看一遍再寫


個人體會:臨的像是一回事,能背下來又是一回事,既然能臨的像了,那就下苦工背下來,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平時的書寫中要及時用上背的東西。


不夠熟練,教的少


沒有學會手法。


還是自身修養吧,臨摹不止是臨形,還有理解體會其中的精髓,然後才能慢慢形成自己的風格


看到專業人士也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我就放心了。。。


寫字不懂,畫畫的話臨摹的成熟了之後可以開始寫生,一開始可以照著黑白照片畫,再彩色,再實物。


推薦閱讀:

「肅」和「肅」的標準楷書筆順是什麼?
唐小楷靈飛經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如何?
早上喝茶的時候順手寫了一爪,不記得是從哪看來的了,只印象當時看到的那個下聯寫得不好。各位來對一個?
如何評價郭沫若的書法?
「女」字按理是三筆,但我寫第一筆時總是分開怎麼辦?

TAG:書法 | 繪畫 | 自學 | 素描 | 臨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