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無知是一種什麼感覺?

無知 心理



感覺其他人都很無知。


參加過一個大學生創業競賽項目的路演。

項目CEO說,自己公司的技術很強大,有好多專利,還發表過Science等英文SCI逾50篇。

到點評環節,一位投資人問,SCI是啥?

CEO認認真真地解釋了一下。

誰知道這位投資人突然提高嗓門,大聲斥責道:你就這水平還去參加群過總決賽?SCI是什麼?你解釋了半天我也沒聽懂!你問問我們這些投資人,誰知道SCI的!

他轉向其他投資人,大家一臉讚揚。

然後這位投資人轉頭看向我,我一臉茫然。

他繼續吼道:你要說一些真正厲害的東西,比如美國的時代周刊封面,我們就都知道了,這寫SCI是什麼玩意兒?有啥用?!回去改!

我當時的心情哎……


You Know Nothing, Jon Snow. :淺談投資中的無知

在一個暗室里極難找出一隻黑貓。尤其是在根本沒有貓的情況下。

——西方古諺語

趁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擒獲諾獎的餘威,我們繼續聊聊行為金融學的一些有趣的東西。

你猜,作為一個投資顧問,在給我的那些高凈值客戶交流的過程中,我最常說的三個字是啥?

冇問題?您放心?妥妥的?吃了沒?好生意?好公司?好價格?巴菲特?索羅斯?支撐線?阻力位?您厲害?您賺多?恆源祥?羊羊羊?

勿須全程錄音並進行大數據分析我就知道——我嘴裡出現頻率最高的三個字肯定是:不知道。

主要是客戶的問題太五花八門了啊,我有時候心裡在想:您這是把我當機器貓么。揪出幾個典型問題:油價怎麼走?美股什麼時候崩盤?美聯儲後面還有什麼招?加泰羅尼亞地區獨立會對歐洲政局產生什麼影響?蘋果公司的股價是不是到頭了?葛蘭素史克公司的產品管線到底有多大潛力?

沒有一個不是值一百萬美元的問題。而我能怎麼答?——當然是實話實說:不知道。

其實作為一個投顧,在最一開始剛入行的時候我以為我的工作就是事無不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絕不虛與委蛇;只要是關於投資,無論是某個晦澀深奧的結構產品(structured products),還是哪個炙手可熱的納指明星,我都要全通全懂,一個堅定的眼神,一個瀟洒的彈指,激蕩起客戶對我這個專業人士的深深信任,裝逼就是這麼自信。

我要鮮衣怒馬 我要亂雲飛度。

但在這個行業里蹉跎久了,就發現這些玩意兒實在TM不靠譜。投資所覆蓋的知識浩瀚星辰,這不是一口又一口的禽糞就能吃出來的,你生命有限 ——嘆知識太多,但歲月如梭。

比如,有人可能會問我:你覺得雅培公司最新無刺破血糖監測儀 FDA 能批嗎?我能怎麼答,作為一個文科生,對糖尿病我能解釋出個一型和二型的區別就頂天了好不好;但曾經啊曾經,我是不認輸的,堅決不能向一個完全懵逼的問題低頭。我可能會開始打哈哈:「無刺破啊,啥意思就是不扎手指?那肯定是個好東東,你看刺破多疼啊,你不刺破肯定有市場,這利國利民FDA肯定得批呀,哈哈哈……」 明顯都是沒有信息量的廢話,現在回想起來我為曾經糊弄過的那些問題汗顏。從沒有信息量的廢話中我居然能得出「FDA會批」這個值千金的結論,這簡直就是犯罪

當然不是我不願意花時間好好研究一番。但你追所有信息,就是在追無極。

我們這個時代信息產生是個什麼速度?據IBM的研究——早在2012年,我們每天產生的信息就是2.5個quintilllion (100萬的三次方,或10億個10億)位元組。這是啥概念?——地球上的沙子總量大約為7.5個quntillion。我們近兩年內產生出的數據量是已有數據量的90%。而就算是比較難以生產的信息,信息中的戰鬥雞——科學性學術著作,每十到十二年也要翻一番。這還僅僅是2012年的數據,現在怎麼樣,我都不敢想。

裝了這麼多數字的逼,我無法是想說明信息爆炸,蒙圈其實非常正常,不蒙圈的要麼是騙子要麼是瘋子。所以換成現在,不做深入的、且力所能及的研究之前,對任何投資相關的複雜問題,我一概回答不知道。

但你一個投顧怎麼能如此無知呢?你都不知道我們怎麼辦?

先不要慌,半懂是半懂者的催命鼓,無知是無知者的保命符

無知可怕嗎?也許可怕,至少先人們覺得很可怕,他們戰勝這種恐懼的辦法就是騙自己說天下知識已盡在我手。古人們認為:人類智慧的盡頭都在先哲的書里,預知大勢你讀個《易經》就夠了,治病救人你讀個《內經》就夠了,如果你讀了並用了卻沒有卵用,那肯定是你讀得不到位,而不是書寫得不到位。

而另一個極端,是迷信科學是解開一切奧秘之匙。這種信念在近現代尤盛,迷信科學的力量,認為所有的事情只要不斷求索,真相必然自溢,一切的謎題都可被科學所攻陷。曾經很多科學家持這個信念,但現在很多頂級科學家已經沒有那麼樂觀。曾經大多數科學家堅信「打怪說」,認為搞科研就是打遊戲,一關又一關地往下打,遊戲是設計的所以總歸是打得出的,打不出的遊戲就是個超級大BUG。而宇宙之中不可能存在這種BUG。

在《無知:它如何驅動科學》(Ignorance: How It Drives Science)這本書中哥大教授Stuart Firestein 寫道:「很多科學家認為科學方法就是 『觀察—假說—操縱—再觀察—新的假說』 的無限環形;這種想法不完全錯,但也不全正確,因為這給人一種科學方法是有序過程的錯覺,然而科學方法幾乎從來都不是有序的。」

所以現在興起的理念叫做「暗室說」,比如搞定費馬大定理的數學天才安德魯·懷爾斯(Andrew Wiles )就說過:「這過程基本就是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房間里亂戳亂撞,最後笨拙地撞到了開關,房內一片光明,然後我們說:哇,原來長這樣。之後我們又進入下一個黑房間。」至於最後撞不撞得開這個開關,甚至到底有沒有開關,我們心裡其實是沒底的。

我們應該承認在這個浩淼的宇宙中有那麼一塊東西,對其我們很可能要永遠地無知下去。

但為啥人都不願意承認自己無知呢?這個可以用行為金融學裡的過度自信偏差(over-confidence bias)來解釋。調查研究顯示,大多數司機都覺得自己的駕駛技術在平均水平以上,而大多數經理都覺得自己的公司業績會達到行業平均以上。從邏輯而言顯然很難實現「大多數比平均水平優秀」,所以可以得知作為一個整體,大家都有高估自己的傾向。

順便說一句,這也提醒了我們在做證券分析時,你當然可以搞自下而上的方法(bottom-up approach),採訪公司的員工或者管理層,並拿到第一線的預估分析。但是在數據處理上一定要留個心眼、打個折扣,以沖抵數據向樂觀方向的偏差。

如果我們承認無知,是否就在投資的世界中寸步難行?非也,你可能會百無聊賴,但是你絕對不會寸步難行。

我將無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無可避免的無知(inevitable ignorance),比如明年此時上證指數點位幾何,這種事你不可能知道;第二種是理性化的無知(rational ignorance),就是追求真相的成本要高於所得收益,那你最理性的選擇可能是保持無知。比如想要知道秦始皇帝陵博物館裡兵馬俑的準確數量——你完全可以買張機票飛趟西安,然後進去一個一個數,最後是能求得真相的。但是你覺得這事費那麼大勁有什麼意義,所以你選擇不去知道。第三種是故意的痴呆(willful stupidity),就是純粹對事實和邏輯漠不關心——比如你去重倉一個自己一無所知的股票。

基本上第一種和第二種無知不會傷害你的投資,第三種危害很大,但卻能夠避免。 這話怎麼說?——還記耶魯捐基掌門大衛·斯文森告訴你的投資時的三個小夥伴嗎——資產配置(asset allocation)、證券選擇(security selection,就是選股)、市場擇時(market timing)。其中對於你投資組合的表現,起90%以上作用的是資產配置;而我們最為無知的選股和擇時,其實對我們的投資表現起著小作用甚至反作用。這就是說,只要在大方面不糊塗,小方面的無知其實不太傷得了我們。

除了上面說的三種無知以外,還有另一種無知,在投資中危害甚大,叫做知識幻覺(illusion of knowledge ),意思就是你知道得越多反倒錯得越離譜;知道了還不如不知道;我們以為知道,甚至都不知道自己不知道(unknown unknowns)。

大多數人認為信息越多越好,信息越多投資決定越正確,但這是一個幻覺。大量研究能支持這個結論。比如有這麼一個研究,找了兩組NBA籃球球迷,兩組對照:第一組給了所有球隊信息,球隊隊名啊各種數據啊云云;第二組也給了一樣的信息,唯獨把球隊名字這個信息隱藏起來。所以第一組拿到的資料上會寫達拉斯小牛隊如何如何洛杉磯湖人隊如何如何,而第二組的球迷看到的就是 A 隊 B 隊 C 隊的數據。

然後讓球迷們根據所有的信息去預測之後一百多場的比賽結果。結果令人吃驚,第一組比第二組的預測能力「統計上顯著地」差了一個檔次。而諷刺的是,幾乎所有球迷都認為如果知道球隊名字會對他們的預測準確率大有裨益,此乃重要信息。在心理學上這樣的認知會下意識地讓你產生「有把握的滿足感」,進而產生過度自信,對決策帶來傷害。這就是知識幻覺。

某樣東西,我們越熟悉,膽子就越大,幻覺也就可能就越大;但熟悉不代表知識。有這麼一個實驗。實驗者找來三隊人馬一共100個人,一隊個人理財顧問、一隊生物學家、和一隊文學系學生。然後他們都被給出十五個金融術語,其中三個術語乃是純粹瞎編(「預評級證券」,「固定利率扣減款」、「年化信貸」),然後向他們逐個詢問是否熟悉該術語。果然,自認為專家的理財顧問這隊人,明顯更可能說自己熟悉這三個根本不存在的概念。所以下次你如果遇到你的投顧,可以問問他/她看什麼是「可轉ETF」,如果其滔滔不絕地給你開講座,那這哥們知識上的幻覺很大。

想不到你濃眉大眼理財師,又來欺騙我的心。

知識幻覺容易導致控制幻覺(illusion of control),讓你有一切盡在我手的錯覺,而這在投資上其實會讓你很破財。卡尼曼已故的好基友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這哥們也是紅顏薄命,挺住了就能拿諾獎)就發現,人們願意慷慨支付20%的溢價去賭一件「熟悉」的事情;而最後卻因為這種蜜汁自信,他們往往會虧掉這筆錢。

有人可能會問了:達仔你這是什麼意思,反正無知了,那咱投資時是不是不要做功課啦,那咱的禽糞都喂狗啦?——千萬不要這麼理解,能做的且值得做的功課不做,那就是willful stupidity。我的意思是熟悉不等於知識,而要把熟悉轉變為知識,還有一個偽價投到巴菲特的距離要走。

最後,引用一句海森堡在 Across the Frontiers里引用別人講的話來結尾:這個宇宙,不僅僅比我們想像得要更詭異;它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詭異。( The universe is not only queerer than we suppose, but queerer than we can suppose.)

----------------------------

本文行文倉莽,如有不足之處,還請各位海涵斧正。

轉載我是歡迎的,但請您署名陳達,在此謝過。

新開微博:陳達美股投資,歡迎騷擾。


人認識世界大概有四層境界:

第一層: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這是最底層的世界認知,容易出現無知者無畏的現象,看到什麼未知的,不論多誇張都可能偏聽偏信,比如那個乾隆皇帝騙錢的新聞,花40萬請朋友消災的新聞;困在這裡的,要麼被生活所累無力掙扎,要麼安於現狀無心吸收。要麼人在村裡,要麼心在村裡,我說的是眼界。如果本心善良,守拙用心,樂觀向上,化繁為簡,可能一輩子本本分分的還做出一番事業來。

第二層:知道自己知道,處在這層的呢開始學習和認識世界,容易對自己貌似掌握的事情盲目自信和狂妄,甭怕別人不知道自己知道。很容易就有「原來是這樣啊」,「我之前被洗腦了」,「你們他媽都傻逼」,「你們咋這不理性」,「腦子是個好東西……」,一副眾人獨醉我獨醒的吊樣子,動不動就是大詞上嘴,激情上腦。覺得自己啥啥都懂,掌握世界真理,尤其喜歡段子式的淺嘗輒止,其實眼界超不過去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只有自己的一套邏輯模式。對著什麼不管懂不懂理解不理解的就敢開噴,黃易評論里的前排,知乎里的狂人等各式噴子,大概就是這層的人。大部分公知就是這一層的。喜歡舉眼巴前的例子,拿著牽強附會的邏輯來還說事兒,辯論狂人。別看這第二層,好多人可能一輩子就待在這第二層出不來。

第三層:知道自己不知道,熬久了見多了,還不是那麼冥頑不靈的,開始覺得,自己也不是啥都懂,看事情角度很多,自己那套也只是冰山一角。也許好多東西窮極一生也不會懂,人在這個時候就會謙虛多了,對自己陌生的東西,不會冒然開噴,會嘗試耐心的去閱讀去了解,對事情的看法從廣度和表面向深度和深入發展;世界觀有成熟的架構,不容易被忽悠走,也不輕易否定掉不清楚的。

第四層:不知道自己知道,大牛做事,深耕細作,做的久了,也許很多很牛逼的事對他們來說也是信手拈來,平常所為,所以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經知道了很多東西。當然這類人也明白自己會有很多東西不知道,但已經不重要了,它們更知道自己需要知道什麼。

無知,往往就是前面兩層境界里人的表現,說白了,世界是寬度,歷史是深度,缺了那個都是一張略顯蒼白的紙,這大概就是無知吧。


明明不懂,還要裝懂,瞎侃一氣,以此掩蓋自己的無知。


摘自《鄉村教師》---劉慈欣


大概就是別人在裝逼,而你連他裝的是什麼都不知道吧



無知就是對已知的過度捍衛,喪失了接受未知的能力


無知無覺到底是一種什麼感受。沒有任何知覺,沒有任何感覺,做了錯事也感覺不到自己錯了。好像全天下的事情都跟自己沒關係。自己變成了個看客。就好像在一個陌生的城市裡,點一杯喝的,看人來人往的人群,在你眼前走來走去,無知無覺。腦袋空蕩蕩。不受控制。無欲無求。心如一潭死水,沒有任何波浪,所有的問題到了這裡全部都不是問題了,天塌了又有什麼關係那。如同行屍走肉般,有沒有人有這樣的感受;好奇怪。我就想著全世界的人都不要跟我說話。我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什麼都不知。什麼都不見,什麼都不要,什麼都不想。你只能眼睜睜的站在那裡,看著空間改變的瞬間從你眼前走過,看著別人歡笑著淡定著面對每日的生活,而你麻木到沒有知覺。



謝邀。

我不知道。


出自《虎虎虎》


女孩子讀什麼大學啊,讀那麼多書不還是要嫁人在家生孩子帶孩子,女孩子就應該踏踏實實的呀。

我兒子的精子生的兒子,跟這個女人有什麼關係!

一高官嫖娼被抓,慶幸被嫖女孩滿十四周歲。(一新聞標題,慶幸……我也是呵呵)

誰誰誰的兒子就沒上大學去打工現在一個月工資五六千呢!讀書有什麼用啊~

樓頂的移動基站有輻射!孩子會長不高!年輕人掉頭髮!會致癌!致癌!致癌!搬走搬走搬走!

(移動:搬走就搬走,你們開心就好 )

八月九號是南京大屠殺紀念日!當天日本電影《貞子》要在中國上映,讓我們一起抵制!抵制小日本!《貞子》滾出中國!只要我們全中國一天不買日本貨,日本經濟就會受到猛烈衝擊!我們一年不買日本貨,日本經濟就會滅亡!愛我中華!日本滾出中國!

麥當勞肯德基滾出中國!誰吃誰不是中國人!

何炅又被韓國人罵哭了……

你願意為何炅點贊嗎……

手比愛心


不喜歡「無知」這個詞,說出這個詞的人已經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了。

我覺得「無知」是驕傲衍生出的標籤,我比你看世界的維度高一點,我已經告訴你正確的方式了,你不照做就是「無知」。

你內心若無驕傲,別人則無無知。

比如說農村民工,他們進到三線城市,對城市的生活規則一無所知,生活在城裡的人可以嘲笑他們「無知」。

小城市的人去到上海、北京,不知道乘地鐵、排隊的規則,照樣被上海、北京人嘲笑為「無知」。

上海、北京人去香港旅遊,不知道香港地鐵上不能吃東西,照樣被香港人看不起啊。

香港人去到其他不熟知當地規矩的地方,照樣會被貼上「無知」。

農村人、小城市人、上海/北京人、香港人,本質上都是無知的,「知」與「不知」的區別只是缺少一段經歷而已。

有人舉例子,貧窮的村民很「無知」外加「頑固不化」的思想, 真得沒有必要,他們只是和我們看到的世界維度不一樣,我們生在他們的位置上並不見得能比他們強多少。

假如我現在是火星人,火星人通過跳樓的方式可以得到長生不老。我到告訴你們「想要長生不老,快點跳樓吧!你難道在沒經歷過跳樓的永生選擇馬上跳樓嗎?

與其告訴別人應該怎麼做,不如帶他們一起經歷一遍。

我們給別人貼一個「無知」的標籤很容易,心裡也很爽。但請不要讓這種暗爽發酵,願你我能有一顆慈悲之心。


晚上剛看到的。

朋友圈的一條微博,BBC做的一個調查,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去搜搜看。

不過無知的不是這個微博,而是下面的一句評論

這我還能說什麼?

圖片懶得打碼,侵刪。


「學習沒用」


不管別人說什麼都覺得在裝逼。


蘇格拉底說 我只知道我一無所知

知道的越多 越覺得自己知道的太少太少


推薦閱讀:

不認識林丹,張怡寧等知名運動員算無知嗎?算沒常識嗎?
音樂與政治真的是沒有關係的嗎?觀周杰倫在台灣年輕人中完全沒名氣了對嗎?
飲料中充入氮氣會影響健康嗎?
哪件事,讓你對自己的無知感到震驚?
把普通編譯器說成「能自動識別代碼並使其運行的人工智慧」會不會掀起新一代熱潮?

TAG:心理學 | 無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