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知乎上許多人認為日語引進大量外來語是負面的,是否和母語是漢語有關係?

在qoura的日語版英語版都上看到過這個問題,絕大部分的回答對外來語都是抱積極的態度。事實上每種語言都存在大量的外來語,日語文字最開始也是通過借鑒漢字書寫而形成的。而外來語的廣泛引入也是因為英語的強勢影響。另外日本人從小就接觸外來語,並無太多負擔。主要理由有

1.外來語的引進增加了辭彙的豐富性

2.口語里有效避免了漢字詞的同音問題(個人覺得這點最為重要)

3.這也是直接快速翻譯辭彙的方法。https://jp.quora.com/%E3%81%AA%E3%81%9C%E6%97%A5%E6%9C%AC%E4%BA%BA%E3%81%AF%E5%A4%96%E6%9D%A5%E8%AA%9E%E3%82%92%E4%BD%BF%E3%81%86%E3%81%93%E3%81%A8%E3%81%8C%E5%A5%BD%E3%81%8D%E3%81%AA%E3%81%AE%E3%81%A7%E3%81%99%E3%81%8B?share=3c37e2d7srid=5gTtT


日本人自己都在罵了。不止是我們學日語的在罵。

只不過罵的不是『引進』這件事,是『濫用』。這個事情需要注意的是這個『度』的問題。

翻譯就好好翻譯,當年明治時代費盡心思弄出來的漢字辭彙多好用,還能反哺中國。結果現在全是片假名。

首先日語里的片假名並不是什麼負面的存在,反而是因為其屬於日語的一個足夠好用的子系統,在一些場面能夠豐富日語的表達多樣性。能夠快速表達那些沒有什麼意思,但是又需要本土化的名詞。比如翻譯英語圈的國家名或者人名。

英語能夠用全大寫字母表示誇張或者不自然,日語也能在本應寫平假名的地方用片假名,或者乾脆整個句子用片假名,來表示語氣上的不自然。這一點是目前最有意思的功能。其次就是能夠高速引進外來語。不需要費盡心思想漢字,看到了就會念。

雖然日本近代化開的很早,明治時期就開始大量引入西洋文化,日本人稱ハイカラ,這段時期吸收了很多西洋文化並且翻譯了非常多近代辭彙。至於功臣之一是誰,你們肯定很熟悉,就是大家最喜歡的一萬日元紙幣上那個大佬,福澤諭吉。

你們聽不少人吹現代中文裡辭彙來自於日語的,其實主要都是這些近代化辭彙。黨啊組織啊細胞啊這些什麼的,都是老生常談了。雖然當時有一些論調是說不要用西洋的橫向文字,但無論當時是什麼目的,日語給自己打下的基礎後來也反哺了中文,是一大貢獻。

但是最近幾年開始幾乎什麼東西都是直接扔一個片假名翻譯上去。首先最突出的就是電影標題。

月詠幻:日本翻譯外國電影名稱時,經常採用音譯,而非意譯的原因是什麼?

我在我這個答案里提過,日本現在的電影標題比起很多年前來簡直是太偷懶了。

這些是幾十年前的經典電影,翻出來都是有很正常的漢字標題。

結果近幾年的標題是這個畫風的:

出處: 2017年全世界映畫興行収入ランキングTop100【PRiVATE LiFE】年間ランキング

你看有好好翻譯的到底有幾個。

然後今年最大的片假名騷動是東京都知事小池的發言。

其中提到了很多個大家平時根本不用的片假名詞:

我真的,你們學日語的自己看看。有幾個是你平時看得到的。

我如果不是自己有學英語平時有看英語材料,很多東西我還看不懂。

日本人更是看不懂的了。平時根本不用,你寫片假名誰看得懂?

之前推特有個熱門貼,就是小池說了一堆,然後別人說,

你特么以為說一堆片假名就能顯得你很聰明是吧!

笑到肚子疼。

真的不要以為瞎用片假名詞就是很牛逼的體現。

我認為現在日本人對這種片假名詞濫用的感覺基本就像知乎說的一樣,你可以用,一些詞大家都知道,而且都慣用外語說法,這個都可以理解。你除非是面對外語技能足夠的人,不然不要本來可以說人話的非要去說洋文,那就很傻了。

就好像『我明天一個presentation要deadline了,再不加緊的話明天去seminar要被老師乾死。』這個如果有留學背景,或者外企背景,或者至少英語有一定水平的看到了肯定可以理解。

但是你如果說『我tomorrow有one演講will截止,不hurry up的話will被teacher給fuck to死』

一定會被打死。

日本人有一個說法叫『意識高い』,大致意思就是說一個人特別『上進』,想花式表現自己很厲害。然後他們眼裡,『濫用片假名詞』這個行為也可以套進這個說法。

谷歌搜一下意識高い カタカナ,能出來一堆。

能說人話就別用片假名。

所以結論是,用可以,但是要注意尺度。語言這個東西你適當引入外來詞,非這個詞不行的話無法使用。

順便送大家一個說明:

你們看看你們自己看得懂幾個wwwwwww

這些詞你可以根據這些說明寫成非常簡單的漢字詞。但是小池就是不肯用。

至於最神經病的大概也就是化學了吧。你看不專業的有幾個看得懂的,哦不對誰,是第一眼你看誰讀得出來……

所以結論是,用可以用,但是千萬不能濫用。

你可以說,反對『濫用』外來語。但是如果是單純的反對『普遍』使用片假名詞?抱歉請你先停止說巧克力麥克風沙發巴士等外來音譯詞,謝謝合作……


學了日語後,感覺自己還順便提高了點英語辭彙量。

可是英語的口音不知不覺奇怪了起來。

——————————————

當時實習的時候,看了點日本發過來的資料,然後自己翻譯整理一下常用的單詞。。(感覺我們的翻譯組姐姐們應該要做這種工作⊙﹏⊙)

這日本人,為啥不幹脆直接講英語呢T_T

———————————

順便推薦大家聽一下前陣子很火的

黃明志 tokyo bon

(╯°□°)╯︵ ┻━┻


1 外來詞存在的源頭是為了表示舶來品,本國之前不存在、不能用本國語言表達的意思。中文中也有大量外來詞,高票答主提到了巧克力等等。但日語的「外來語」這個體系已經和外來詞不能算作一個範疇了。就不說那些不常用的、各種被造出來的外來語了,許多非常常用的外來語都是有和語詞或漢語詞同義詞的。

就比如有答主提到的五十度灰。

和語詞 灰色 和外來語 グレー完全是同一個意思,畢竟顏色么,能有什麼不一樣?有日本學者還對這倆詞做了個研究,在使用上究竟有什麼區別:

村中淑子(2015)「「グレー」と「灰色」について―外來語と和語の類義語ペアの使い分け事例として―」

這篇論文使用了大量的語料做出研究,大概內容是這兩詞的使用頻率接近,用法差別不能被數據支持,只是雰囲気上,グレー更多用來形容人工的東西。

我當時看這篇研究的時候……覺得真微妙啊…………

日本官方都覺得外來語現在外來語的使用過頻、在文化和政治上影響都不好,提出了 外來語言い換え提案 ,主張用和語詞替換類義的外來語。

國立國語研究所的「外來語」言い換え提案頁面:http://pj.ninjal.ac.jp/gairaigo/

文部科學省的白書也提到了「外來語」言い換え提案http://www.mext.go.jp/b_menu/hakusho/html/hpba200501/shiryo/017.htm

提出了政治發言、媒體文章盡量少用外來語的要求。

其中列出了一些可被替換的例子,截圖如下。

而且,日本人造外來語,真的是造啊——有的用法,英語里根本沒有,所以也不存在從英語里挪用、翻譯過來。

這種詞被叫作「和制英語」。

比如 イメージアップ。image本身在日語里的意思和英語的最常用義就不太一樣了,加上詞尾加up這種外來語特色語法,英語母語者不一定能很快看懂這個詞的用法

2 中國人對日本外來語的觀感差,一方面是比起漢語和語詞閱讀困難,另一方面日本人這種對錶音語言的大量使用和中文完全不是一個邏輯。

外來詞剛在中國的時候,也是以表音為主的。有答主說了一句,德律風的時代。德律風是電話telephone,在外來詞剛出現在中國的時候,都是這樣直接音譯的。類似的還有伊妹兒、賽因斯等等。去翻1958年的現代漢語外來詞研究,可以發現大量這樣的詞。

但它們在使用中,絕大多數都被電話這樣表意的詞代替了。中國人認為表意的詞相比表音,更容易記憶、符合文化習慣。如果中文中也存在大量的英語音譯詞,說不定對日本外來語會更加認可。

(對語言學並沒有研究,以上內容可能出錯,歡迎指正)


不是引進負面而是因為懶,導致閱讀極其困難。就例如中文雖然引進了噴氣式飛機和直升機這兩個概念,但是是以符合中文語法的方式表達,而不是像現在日本的做法那樣原封不動地翻譯成「杰特愛爾誇夫特(jet aircraft)」和「海里卡普特(helicopter)」只有極少數的難以找到對應表示方式的辭彙,例如chocolate才是用音譯的。

至於為什麼盲目用外來語不好,我也不欺負題主可能不熟悉英文了,我jiuzheyang用hanyu拼音來跟tizhu解釋,現在nizhidao看著you多danteng了吧?


中國人翻譯的時候講究意譯,這個東西已經是根深蒂固的紮根在現在的漢語文化里了,雖然也會有音譯(薩德),但是和近代比如巧克力,坦克一類的比起來情況已經好很多了。不過還是會頻繁使用簡寫,那也沒辦法。

日本人就厲害了,直接把它音譯成片假名就算翻譯過了,說給吃瓜群眾聽誰特么知道那是啥玩意兒。


每次都要拉出這個例子來吐槽

你一個出過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國家,母語里難道連「五十」和「灰色」都沒有嗎?


我其實並不確定這個問題的前提是否成立,即對於「大量引進外來語」這件事,整體上中國人比日本人的態度更為負面。

不過,如果認為這個前提成立的話,我覺得可能跟中國人的母語是漢語有關係。日語,以及英語,在歷史上都曾經大量從外語中借詞,已經習慣了所以現在會對外來語比較寬容 —— 大不了又是新的一波而已。而漢語在歷史上一直都是處於輸出地位,未曾大量引進外來語,對於「第一次」會比較謹慎。


提供一個角度,僅供參考。

之前和別人聊天,談到喜歡的料理,腦子一抽說出了一句「イタリア麺」(「義大利面」的直譯)。當然對方是一副不知所云的反應,我就趕忙解釋說「パスタ」(Pasta)這個東西因為是來自義大利的麵食,所以在中國就是被翻譯成「義大利面」。

然後對方笑著說,那麼「スパゲッティ」(Spaghetti,意式直面)「マカロニ」(Macaroni,通心粉)「ラザニア」(Lasagna,千層面;順便一提好像只有這個是單數形?請懂義大利語的知友為我解惑)這些都屬於「イタリア麺」,這些該怎麼翻呢?

應該說,中國人傾向於將外來的事物加以抽象之後來理解,而日本人傾向於直觀而具象地理解外來事物。

——————————

原回答出於簡潔考慮省去了一些說明,在看到評論之後做一些補充。

  1. 這個答案的重點就在於比較這些料理的日語名稱與漢語翻譯。日語直接音譯義大利語原名,而漢語翻譯則抽象出各種料理的主要特徵。
  2. 而另一方面,抽象意味著捨棄,因而漢語的翻譯就字面本身來說意義更豐富、比日語更方便理解,另一方面也一定會或多或少地捨棄事物的部分性質;而如果希望補充更多的語義,則需要不斷增加限定詞。另一方面日語的各種外來語辭彙則可以用一個詞準確描述一個陌生事物,但是如果缺乏事先的直觀印象,則幾乎無法直接理解。
  3. 歸根結底,這個涉及到中日兩個民族的思維習慣與對語言使用的態度本身。恰好之前看到過一位京大宗教學教授的書『言霊の思想』,似乎相較中國人通過語言理解事物,日本人把語言本身看作事物或事物的體現。我個人哲學修行尚不足、不敢妄言,因而這裡不再過多贅述。


君日語本當上手

仆日語本當苦手

我素直射爆

這些語言還是挺有意思的。


對於日本人來說,任何文字都是外來語,而先天的辭彙量有比較稀少,引進漢字和引進片假名來說,對日本都是一樣的


我認為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在一堆日語中,漢字相比於假名特別明顯。在近代化之前,絕大多數的實詞都是寫成漢字的,虛詞寫成假名,所以文章的主題一眼就能看出來,但是大量的寫成假名的外來語被引入之後,打亂了這種速讀方式,所以日語的閱讀更難抓住重點。


日語處理外來詞的方式已經不能叫引進了,如果漢語對外來詞不做任何消化吸收直接用拼音來表達近似的英文發音我估計大家也未必能接受。

體育比賽常用單詞race 日語寫作「レース」實際上就是用假名進行音譯,如果中文也不做翻譯引進,直接在書面表達中寫作「leisi」或者「累死"這種做法難道不滑稽么?類似的行為很多人在初學英語的時候都做過,實際效果大多是負面的。

這只是英語辭彙,有英語基礎的人能夠根據發音去猜測原詞,其外還有德語、法語、西語辭彙,一堆無法根據字形或者單字去聯想的字母表辭彙跟漢字辭彙的相容性如何可想而知。

對這些日語中的外來辭彙,我一直覺得不做吸收不如直接用原詞,用發音重新拼寫出來有什麼意義?掩耳盜鈴罷了。

由於日本西化較早,很多現代辭彙是日語消化成漢字辭彙之後我們才引進的,比如說「社會」,它可以是一個複雜的概念也可以是一個人文學科的名稱,新的時代里,還能在網路上衍生出新的含義——「社會我X哥,人X路子X!」或者「老哥,社會!社會!」;實際上今天的大家都難以察覺它是一個外來辭彙,這叫做引進,society的發音「瑟撒忒」呢?暴力引進?

日語的今天正是我們漢語可能要面對的明天,他們曾經走在前面,值得學習借鑒,但是今天的我們要引以為戒,否則以後的娃娃打招呼都是「老哥,瑟撒忒!瑟撒忒!」,簡直滑天下之大稽。

當年廣電發文,央視把「NBA」改成「美職籃」,個人也覺得矯枉過正,但是最近學了一點日語之後,越發覺得,事關語言的傳承和發展,謹慎一些未嘗不是好事,積重難返更可怕;自書同文以來,不管誰人執掌天下,我們的民族依靠文字,總算保得文脈綿延,精神內核未失,怎樣讓它良好地傳承下去也是當代漢字使用者必須慎重對待的問題。

補充結論:

個人難以接受的不是日語外來詞,而是其中用片假名形式音譯引進的部分,私以為這種做法對和式英語的迷之發音貢獻良多;所有日語外來詞中原語為英語的佔比略高於80%[1],其次是法語、德語,個人記憶片假名外來語單詞都是依靠英語原詞的,實際上我對片假名外來詞的不適感主要來自和原語的比較,而不是漢語。

將外來語毫無修改的使用的傾向越來越強烈比如,「キッチン( 廚房)」、「リビング ( 卧室) 」,而日語里本來表達這些意思的漢字辭彙「台所( 廚房)」、「居間( 卧室) 」漸漸被遺忘[2]。

題主從日語問答網站總結的避免同音的問題,我舉個反例:ライターlighter 打火機;writer作者,音譯之後出的岔子,英文發音可沒有這毛病。

也許找一些生活在英語國家的日裔人群,或者英語國家學習過日語的人群來問問他們對日語中音譯引進的外來詞的看法,這些人群的看法可能更接近知乎人群;日本青年人群,尤其是從小把片假名外來詞放在辭彙表裡當做日語辭彙學習的人群,他們的觀感與前面的人群是肯定存在差異的。

[1] 宋佳.試論英語對日語外來語的影響[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2,5:28-30+171.

[2] 李光霞.日本外來語的發展和泛濫[J].商.2014,16:185.


2017年7月jlpt的n1級考試有一道閱讀,就是說的日本人瞎用片假名,搞得一群老頭老太太啥都看不懂。

這個日本人自己也吐槽的。


用得多片假名就等於外文知識豐富?不存在的。因為日本人和很多中國人一樣,誤以為英文好等於外文好,殊不知英文只是外文其中一個部分而已。

舉個例,這年上映的電影雷神3:諸神之黃昏。

英文標題是THOR: RAGNAROK,Ragnarok這詞只要有接觸動漫的人根本不會陌生,是北歐神話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名詞。中文譯作諸神之黃昏也沒有甚麼問題,就算觀眾不知道北歐神話相信也可以猜到這是末日的意思。有見到譯作諸神之戰的,也大概把意思表達出來。

問題是日文的宣傳海報長這樣子:

バトルロイヤル? Battle Royal????

你他媽的在逗我吧?你又不是用意譯,又不是用音譯,信達雅三個部分連一個也沒有達標好不好?競技場雷神和浩克才打了五分鐘不夠好不好?

你們日本人平時用這麼多片假名,用這麼多片假名,用這麼多片假名,用到只會英文的地步對吧?

學外文學到只會英文,和完全不學外文的,老實說我真看不到有甚麼分別。


漢字文化牛逼的時候,日本那邊是拼了命硬上的,就跟現代公司硬上SAP、Oracle這些怪玩意一樣,必然弄出一堆大坑。日語是黏著語,最需要的是表音文字,而漢字是適配孤立語的表意文字,光是無視需求生塞就已經夠麻煩夠噁心的了,再加上實施方案還不統一,有直接照搬中國外來語的,有強行用漢字轉寫本土辭彙的,最後搞出音訓兩讀這種臭名昭著的玩意,把日本人學漢字的難度又往上拔了幾層。

雖然用理科生的眼光看,日語中的漢字極為不優雅、不合理,但是這擱在古代也沒什麼問題。畢竟當年需要讀書寫字的都是文化人,難度高點也不礙事,與西方強國接軌反而方便學習先進的技術和文化。某種意義上,漢字作為中國外來語在日語中也是一度被濫用的,尤其是な形容詞和三類動詞。「きびしい」和「困難な」有多大區別?為啥「すてる」要說成「処分する」?

後來更西方的西方主導了世界,跟漢字比起來,歐美外來語簡直是字面意思的降維打擊,簡單粗暴快速有效,掌握五十音圖即可平趟一切。一個片假名生詞擺在眼前你可以不認識它什麼意思,但是至少照著念出來是沒問題的,不至於像漢字那樣,不認識的連念都沒法念。如果橫豎要學新東西,當然挑簡單的學,所以日本的主流年輕人對外來語是比較歡迎的,就像大陸普通人喜歡簡體字不喜歡繁體字一樣。

綜上所述,題主你說的那幾個所謂的優點都是客觀事實,歐美外來語確實易學易用。

然而,主觀上怎麼看待外來語泛濫這個事,則是見仁見智了。

語言這玩意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又反映了歷史。從文化角度,雖然日語中的漢字錯綜複雜,有著這這那那的槽點,但這些歷史的痕迹也是其魅力所在。我們當然希望這些文化特色能夠持久地傳承下去,而不是被泛濫的洋快餐所替代——或者說,至少能保留完整資料,以便後人研究。依我愚見,東亞國家去漢字化的本質就是文盲化。

以上是站在知識分子角度的回答。

至於是不是有些「我只認識漢字,日語取消漢字就看不懂了」的噴子?

ドンマイ。

(如果你看不懂上面這個詞,就該琢磨一下外來語到底值不值得你這麼推崇了)


簡單來說,這是件很糟糕,但又沒辦法的事情。所以很多人就抱著類似,「既然無法抵抗就只好享受」的心態去維護它。

使用一種非原生語言,身處一種弱勢文化,那是怎樣的感覺,中國人很難設身處地想像。拿日語來說,片假名外來語當然各種不合理,但漢字就不是外來的了?老實講漢字和日語的不協調並不比那些英文詞差多少。只不過現在都認為漢字是日語天經地義的一部分了,反而意識不到這個問題。

有些日語知識的人都知道,漢字在日語中的使用和片假名外來語沒有什麼本質區別,都是拿日語發音標註一下就直接用了。當然漢字更狠,文字本身都被借用。中國人是不覺得違和,老外都是叫苦連天啊。歸根結底,還是因為當年日本文化太低級,面對過於高端的中華文化,沒有自己慢慢發育的機會就被覆蓋了。結果面對又一波高端的西方文明,原生的日本文化太過淺薄,無法吸取對方,那隻好被對方吸取了。當初那些日本漢學家,能用漢字造出如此有生命力的新詞,而用假名呢?就是現在這樣一個下場666

其實我覺得更明顯的例子是韓語。整個hangul系統根本就是一個注音符號,注中日英三種語言,所以才那麼好學。然而學了這種語言,其實離文盲也距離不大就是了。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降低了英語圈國家學習日語的門檻?

截自月曜夜未央2017-10-23,中國小哥用英文詞ルームメイト(roommate)和ライト(light)成功應對了記者的提問。

亮點在

對於漢語圈來說,可能心裡還是不太舒服吧。畢竟過去幾十年英語圈國家對日本的影響太大了,各種方方面面都有新名詞的滲透,加上答主月詠幻提到的懶等因素,慢慢這些英語單詞就滲入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但事情不是絕對的。從發展的角度來看,近年漢語圈有影響日語趨勢。比如今年Good design拿獎的便便君學漢字系列叢書(在千葉地鐵站看到了很多廣告的說),還有pixiv隨著中國畫師和粉絲的入駐,而興起的「偽中國語」的亞文化,我覺得都在印證這個苗頭。

過去年輕人認為用片假名詞很酷,也說不定,未來,新的一代會不會覺得漢字詞很酷呢。

說到底還是語言圈文化影響力在作祟。


是的,在知乎大部分人對外來語持負面態度就是因為沒有漢字對他們理解造成了影響。

高票說的沒錯,在日本是有人反對濫用外來語,但是注意這裡強調的是濫用,而非全盤否定(比如「都民ファースト」和「都民優先」,外來語屬於濫用了,但比如「アップル會社」你要是非管人家叫「りんご會社」那就純屬腦子有病)。

另外由於日語本來就含有很多外來語,所以日本人對外來語的態度和國內也是不一樣的,舉個例子的話「我今天坐在沙發上吃了個檸檬味的巧克力」,似乎不會有人覺得有什麼不對吧?而換一種寫法,變成「我今天坐在sofa上吃了個lemon味的chocolate」,是不是就開始有人覺得反感了?日本人對待外來語大概就是這麼一個狀態:「我知道它其實是外來語,但是在我看來這就是日語」。所以說高票舉的那個例子非蠢即壞。

關於翻譯的問題,這個在日本也是有爭議的話題,並沒有所謂的主流觀點。直接保留外來語和採用翻譯各有各的好處,這個完全看翻譯的人的心情。

另外我記得原來看過一段資料說法國也不義大利來著,就是會有機構去專門翻譯新出現的詞,但是由於翻譯的效率太滿,所以有些詞還沒翻譯出來就已經保留英語的形式被廣泛使用了。這和日本現在的情況類似,只不過日本直接放棄了翻譯,直接採用外來語。


我覺得日語最好建立一套完整的希臘拉丁詞根詞綴對譯標準,不要再老直接拿英語這個母音鬼畜變異的二道販子的讀音了,英語鬼畜的母音體系對日語這種母音簡單的語言極其不友好,不如直接去希臘拉丁那裡拿原型。


問題不在於外來語,而是現在太多地方稱得上濫用了,雖然進程不會很快但是很多日語本來就有的辭彙也在被強行「外來」,一直在刷開閉的755能明顯覺察到的趨勢

1 文字體系混亂化,單詞一會漢字一會假名一會又用外來語,語法黏著部分反而來了興緻就寫成漢字心情不好就回歸假名,這部分暫時還不會有外來語參與

2 本來自己有的辭彙越來越多的用英語,一篇sns通篇パフォーマンスする彷彿是日語沒有詞能形容一樣,還有很多廣告,影視封面等等把英語短句直接音譯成片假名,對於很多老年人簡直就是「強行漢化成你看不懂的中文」這樣的感覺,比如《撒洛德奧布撒菱斯》,這除了趕小年輕的時髦勁之外對日語本身說是傷害都不為過。再比如我們國內的廣告很多都是從中文裡咬文嚼字拼湊一些新的單詞,比如「就購了」之類,這在日語里這麼玩已經屬於生澀難懂的冷笑話,我覺得也是傳統日語正在沒落的一個信號,人家星巴克大理石系列新品直接夯上英文「大理石white」,小姑娘發sns顯得特別時髦,國內的話估計會用「大禮食」這種鑽研本國文字的方法。雖然我知道中文是孤立語比日文更適合玩這個,但是日語中的大量流行辭彙也是人家鑽研出來的,比如日本的直播軟體里「山出」形容av畫質等等,也就是說用漢字這麼玩的也有很多,但是感覺總體上還是在向更省事的英語傾斜,以後見到片假名拼寫的eatする,goする,drinkする變成默認最優先用的寫法那估計就要真完了,只剩下語法,單詞大量架空的話這個語言的完整性就算是毀滅性的打擊了吧。

另外,由於日語里大量的擬聲擬態詞,因為是片假名書寫所以也被年輕人優先採用,這以後如果導致實意的詞漸漸被忘記成古文的話,那也是對日語的極大傷害,就像現在很多年輕人只會凄い、可愛い一樣,本來多樣化的語言生態被漸漸忘記,當大量本來日語里都有對應的實意詞,變成通篇英語+擬聲擬態+漢字形態的語法黏著時,可能幾個時代的印記也就一起隨之被遺忘了。

雖然我贊同以前我們西語老師的說法,習慣就是標準,但是看著這樣的趨勢正在一點點發展,還是覺得有點可惜,就是這樣。我有買一些偶像的手機博,不是全部但是這種現象的確在發生。


推薦閱讀:

抗日劇中日軍有女軍官,歷史中存在過嗎?
為什麼朝鮮在歷史上對日本本土沒有過大規模的征服行動?
日本侵華時期,日本的軍事院校為何還培養中國留學生?
如何評價日劇《深夜食堂》?
日本哪個地方很窮很落後,窮的話窮成什麼程度,落後成什麼程度?

TAG:日本 | 日本文化 | 日本人 | 日語 | 日語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