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汪峰的專輯《果嶺里29號》?
貼一篇個人聽感。【今天用電腦稍微調整了排版】。
純聽友,無利益相關,知我罪我,其惟文章,至少我是真誠的。且聽《果嶺里29號》
隨著三首主打的逐一亮相,汪峰的第12張原創專輯《果嶺里29號》如約而至。作為資深聽友,我第一時間聽完了這張專輯的12首歌曲。坦白講,我並不滿意,我也深知我的挑剔源自我對汪峰的欣賞及高要求,我太熟悉他此前那11張專輯,太知道《花火》《信仰在空中飄揚》《生無所求》這三張神專有多牛逼,太了解《晚安北京》《再見二十世紀》《青春》《花火》《美麗世界的孤兒》《硬幣》《春天裡》《你是我心愛的姑娘》《當我想你的時候》《加德滿都的風鈴》……這些歌曲有多麼優秀動聽。所以當我在這張專輯裡面聽到似曾相識的旋律和一再出現的語彙,我會不滿會在心底質問:汪峰真的江郎才盡了嗎,汪峰為何要自我複製,汪峰還能不能再給我帶來驚喜和突破?
毫無疑問,這樣的質疑和詰問,對於汪峰這樣的歌手來說略顯苛刻。在我看來,他大概是一個勤奮/刻板/固執/自信乃至自戀的人,他幾乎每首歌都要自己親力親為詞曲唱包辦,他似乎不相信有「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這樣「上帝握著手寫」的靈感創作,而是靠日復一日持之以恆詞曲寫作的「笨方法」來支撐自己的表達,所以他能保證源源不斷地輸出作品,他能在一個和弦走向裡面批量創作。大眾對「1645」和「詞庫」的嘲諷或指陳並非空穴來風,汪峰的審美和表達在其個人三十年來自我相對封閉式創作中已趨向固定化、程式化。當然,這是可以諒解的,也非弊病,一如汪峰好友李健面對別人指責其曲風單一時的回應——「一個歌手一輩子能窮盡一種風格已是偉大」,只是對熟悉的聽友而言少了點新奇。而事實上,汪峰的審美和表達已在盡量追求多元多樣,只是於我都太熟悉了。
回到《果嶺里29號》, 12(張)是一個輪迴,20(1997-2017)也是一個輪迴,看得出汪峰對這張專輯的重視,除了一貫的詞曲唱包辦,他甚至「撇開」御用多年的賈軼男親自操刀編曲。所以這張專輯極具汪峰個人特色,最鮮明的是每首歌在前奏、間奏、結尾都用了大量的生活化採樣,整體的曲風也承接了上一張《河流》更加走向平實、誠懇、從容,當然還是無法補救歌詞貧乏、批判膚淺及旋律單調之不足。
下面具體到新專輯每一首歌,談談我的聽感:
1.《時代的標記》
這是這張專輯的第1首歌,汪峰說放在最前面最適合不過。其實「時代的標記」到底是什麼,歌里並沒有給出答案,事實上也沒有答案,每個時代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標記。於汪峰而言,《果嶺里29號》就是他此刻的標記。
2.《寂靜的午後》
這首歌前半段主歌應該是改編自《再見二十世紀》, 開頭第一句 「這是2016年的秋天,匆匆的人群換上了厚衣」簡直是「這是1999年的冬天……人們都蜷縮在大衣里行色匆匆」的翻版,接著「還有沒有時間可以瘋狂,還有沒有時間能夠悲傷」也像是改自「還有一點點時間用來回憶,還有一點點時間用來哭泣」,只是17年前的汪峰是一個站在世紀之交面對現實不滿面對未來迷茫而絕望憤怒無助的理想主義青年,而如今的汪峰早已遍歷人世嘗盡冷暖選擇在寂靜的午後(拿著保溫杯)愣愣望著窗外平靜問到——「這個世界會更糟嗎?這個世界能更好嗎?」只是這樣的發問相比逼哥歇斯底里的「告訴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的吶喊蒼白無力了許多。當然,這種變化是自然而然的,也是不可逆的,多少人年少時都曾想過/喊過要操翻這個操蛋的世界,後來在一路跌跌撞撞中漸漸與這個世界妥協/和解/認同,正如羅曼羅蘭所說「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便是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這個世界美好與否,都值得我們為之奮鬥。
3.《沒時間干》
一首典型汪峰式布魯斯搖滾歌曲,前奏採樣「發條轉動聲」像是在提醒人們時間開始了,接著是貫穿始終持續而強烈的電吉他,主歌歌詞用浮世繪方式對忙碌不停的社會現象和無腦狂歡的烏合之眾進行描述和批判,不時夾雜些髒話和糙語,間奏尾奏有意穿插小豬佩奇動畫片音樂似乎是要讓活在成人世界裡行色匆匆沒時間乾的人們停下腳步駐足回望。汪峰幾乎每一張專輯都有類似的歌曲,如《滿》《有意思嗎》《有什麼意義》等。
4.《在與不在》
這首歌從歌詞來說整體文學性還是可以的,也是汪峰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類歌曲,是帶有向他的那些垮掉派精神偶像(亨利米勒、金斯堡、凱魯亞克等)致敬的意味。汪峰微博個人介紹的那句話正好可以用來做這類歌曲的註腳——「現代文明是一堆垃圾,我們都在扮演著拾荒者的角色,將自己越掏越空」。
面對「這堆垃圾」, 汪峰的表現和態度也一直在變:「鮑家街時期」,是赤裸裸的迷茫、憤怒、孤獨、絕望;到了 「信仰在空中飄揚」,變成了「可我不知道,為什麼感覺自己並不存在,在我堅硬的肉下面,空空如也」;到了「生無所求」,變成了「我該如何存在」;到了今天,汪峰似乎已經能夠平視「這堆垃圾」也能擺正自我拾荒者的角色定位,所以「在與不在,已沒那麼重要」,整個曲風也舒緩了。
5.《簡單的歌》
很喜歡這首歌的編曲,可不簡單。細聽前奏,應該是描寫「一個男人海邊踱步,海浪襲來,掏出打火機點上一根煙」。鋼琴響起,奠定了整首歌是自我直面內心的傾訴與獨白。間奏高低音交錯的薩克斯細膩柔和,像是情人之間用摩斯密碼在竊竊私語。結尾伴著碧海潮聲忽隱忽現,吹奏樂悠揚、幽怨、綿長,如泣如訴,不絕如縷。
同上一張專輯的《無處安放》一樣, 這又是汪峰寫給章子怡的一首情歌。稍一比對就能明顯感覺到汪峰在寫兩首歌時的心境不同,《無處安放》像是在蜜月期,所以「電台里放著披頭士,公路盡頭躺著月亮」、「沒有你,我那顆叮叮噹噹的心總是這樣無處安放」,而《簡單的歌》像是已成老夫老妻,所以「只說說關於冬夏,只聊聊關於柴米」。
6.《來自外行星的電子》
這首歌真是大跌水準大跌眼鏡。前奏採樣「固話呼聲」預示著是撥通遠方來電,原來是「來自外行星的電子」,看後面「夏威夷甜餅」(不自覺想到逼哥「西班牙餡餅」)、「長發盤起」(不自覺想到高曉松「誰把你的長髮盤起」)、「紫色碎花裙」(不自覺想到趙雷「她總是喜歡穿著帶花的裙子站在路旁」)等,猜想這「來自外行星的電子」應該是指永隔一江水的戀人或默默暗戀的姑娘。
真不知道汪峰是受《三體》影響還是蹭AI的熱度,非要用這樣莫名其妙的比擬象徵寫一首這種低水準爛歌,整個幾段歌詞的堆砌是相當粗淺/隨意/無感的。
7.《你覺得這一切會發生嗎》
「機器人開始心有靈犀,美女只和橡膠人做愛,蘭波詩集包裝著納米燈具」,汪峰開篇這幾句歌詞倒是像極了詩人蘭波超現實主義的寫法。其實從《石頭在歌唱》那首歌里我就隱約猜測汪峰受到詩人蘭波的影響,而今這首歌總算佐證了我的猜想。想來也是,畢竟蘭波身上有太多東西在滋養著汪峰,超現實主義、垮掉派、萬物通靈、荒誕不羈……
汪峰依舊是選擇用白描手筆想像「科技異化」、「空氣人偶」 式的可怕未來,繼而化身孩子對母親發問和求助——「媽媽,你覺得這一切會發生嗎?如果是真的,我寧願回到你的身體」。其實從《媽媽》中的「媽媽你聽見了嗎,媽媽幫幫我」到《再見二十世紀》中的「我多想再抓緊媽媽的手」,再到《春芽》中的「媽媽,這世界正在將我漸漸吞沒,我多想是你永遠疼愛的那顆春芽」,「媽媽」一直就是汪峰這個孤獨無助的「孩子」在凄風苦雨中晃曳彷徨時的精神寄託和歸宿。
8.《好姑娘》
這首我竟格外喜歡,「犬吠、狼嚎、高跟鞋」的採樣著實驚艷,而且用了《李建國》式的眾生相人物特寫方式來描寫一位「良娼」(好姑娘)。
9.《塵埃》
這首歌很像是前幾張專輯賈軼男編曲下被大眾所熟知的汪峰,熟悉的音色/唱腔/旋律/味道。不知道為何只有短短几分鐘的demo,難道汪峰真的擔心市場對他的勵志搖滾歌曲已經免疫了,大眾也已審美疲勞了?其實大可不必,熟悉的聽友都知道汪峰的勵志歌曲專輯佔比很低的,這首也不像《飛得更高》《怒放的生命》《勇敢的心》那樣煲雞湯打雞血,而且旋律其實還不錯,歌詞局促緊湊洶湧襲來,聽著意猶未盡。
10.《尊嚴不重要》
這首歌我真心不喜歡,完全是《抵押靈魂》的變種穿上了《滿》的外衣,繼續用浮世繪來討論「尊嚴」,整個詞作批判太浮於淺表了,以致給人空洞虛無的感覺。
11.《紫羅蘭髮帶》
這首我個人認為是整張專輯裡最好聽也最容易被傳唱的歌曲,劉卓的鋼琴增色不少。你不得不佩服汪峰寫流行慢歌旋律的能力,這樣一首中規中矩並不太出彩的汪氏情歌也能有悅耳/動聽/抓人的旋律,不知多少人聽到又會說起筠子。「紫羅蘭髮帶」這一意象讓人聯想到「加德滿都的風鈴」,兩首都特別好也特別有意思,後者是寫伴侶爭吵後的呢喃與諒解,那串風鈴來自加德滿都,莊嚴而聖潔,就像婚禮教堂上親手戴上的戒指和虔誠發過的誓,縈繞心頭揮之不去;而前者是寫對相忘江湖的初戀情人的懷念與追思,我初初見你在人群中獨自美麗,那一天紫羅蘭髮帶在我眼前蕩漾,那一天以後的很多日子紫羅蘭髮帶都在我眼前蕩漾。
第一句的旋律有點像《母親》的第一句,前幾句歌詞很像是改自羅大佑的《鹿港小鎮》又或者是鮑勃迪倫的《girl from the north country》,畢竟偶像的偶像還是偶像。「曾經我們愛如瘋魔(mo),如今我們相忘如陌(mo)」這兩句實在太好,要知道這種在副歌使用同音字來押韻而且有傳神點睛之效的歌詞是可遇不可求的,即便才如尹約我也只看到在那英《默》裡面有「筆下畫不完的圓(yuan),心間填不滿的緣(yuan);眉頭解不開的結(jie),命中解不開的劫(jie)」,真像是上帝握著手寫出來的。
12.《那年我五歲》
這是新專輯第一主打,因為部分歌詞和整體篇章結構是仿《7 years》,所以甫一發布便引來網上一片抄襲聲討。我並無意為汪峰辯解,但畢竟他發布前後已數次公開聲明是借鑒和致敬《7 years》,這樣的回憶體人人都可以寫也都容易寫成這樣,且就網友討伐的相似部分歌詞來說——「去交些朋友,否則你會孤獨寂寞」、「成個家吧,總是這樣,你會空虛難過」,在我看來這其實就是中國式父母整日念叨口頭語的抽象書面表達,而「我夢想著成為迪倫那樣的歌手」、「轉眼許多年過去我終於成功了,我的歌傳遍了大街小巷」更是每一個歷經落魄的知名音樂人的共性。只要你稍微聽一下歌,就會發現曲與《7 years》是截然不同的,而打動我的也正是這首歌豐富精細的編曲。
這首歌堪稱汪峰的個人史詩,由數個年齡段用不同器樂精心搭配的編曲構建而成,從五歲的民謠吉他到十五歲的鋼琴到二十五歲的薩克斯、三十五歲的電吉他,再到四十五歲後蕩氣迴腸的音樂,每一部分的選擇和表達都細膩而貼切,相信看過《存在》紀錄片、了解汪峰經歷的人會更有感觸。
我一邊寫一邊聽,又一邊聽一邊寫,斷斷續續,反反覆復,終於我又聽完了這張專輯,也將要寫完這篇樂評/聽感。我突然意識到汪峰這張專輯其實也沒有那麼「不滿意」:雖然有些歌詞還是淺白/雷同,但這就是汪峰的語言,他不正一直學鮑勃迪倫試圖打破華語歌詞高度抽象化的傳統嗎?雖然有些批判還是空洞/膚淺/徒有其表,但這就是汪峰的表達和態度,至少是誠懇的;雖然有些旋律似曾相識,但這就是汪峰的一貫審美趣味,而且編曲上他已經足夠用心在豐富和突破。
寫到這裡,又想到我今年國慶參加一個活動見到民謠歌手鍾立風,現場有人提問——「小鍾老師,你十幾年前給水木年華寫的那首《再見我最愛的人》實在太好了,不知道你後來還有沒有寫出那樣好的歌曲?」鍾立風的回答是——「我後來寫的每一首歌都比《再見我最愛的人》要好」。確實,經典永遠是經典,每一首新歌也都是獨特的唯一的不可替代的,歌迷永遠會帶著比較和不願將就的眼光在期待著/挑剔著/批判著,而音樂人應當在眾聲喧嘩中永遠保持創作的專註和熱忱。我相信如果汪峰遇到同樣的問題,他也會像鍾立風那樣毫不猶豫地說,「《果嶺里29號》里的每一首歌都要好過前11張專輯裡的歌」。
尼采說,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如何才能不辜負?汪峰給出來了他的答案——「在那些不曾起舞的日子,與音樂相依為命。我們是快樂的,我們是幸福的。」
聽友 蔡木目 2017.12.9
《果嶺里29號》有介紹說這是一張概念專輯,每首歌曲的首末都以採樣連接。從聽感上可以感到一絲一致性,然而從內容和歌曲風格上看,又覺得「概念專輯」這一說法略顯牽強。噱頭歸噱頭,這張專輯總的來說還是比較優秀的。
因為「晚安,北京」,「再見二十世紀」的緣故,我先聽了專輯內最長那首——「那年我五歲」。這首歌沒有讓我失望,可能說它是汪峰繼「再見二十世紀」之後最好的歌曲也不過分。
我想好好的分析一下這首歌曲。首先它的結構非常工整,這點從歌詞就可以看出來,分別由描寫五歲,十五歲,二十五歲,三十五歲,四十五歲,然後再回到五歲的六個段落組成:
那時我還是個小孩子
最喜歡的就是在樓下玩耍有一天爸爸讓我拿起了小提琴四根弦成了我童年的全部記憶那年我五歲 爸爸對我說學一點東西 否則你會一事無成那年我五歲 爸爸對我說學一點東西 否則你會一事無成那年我五歲十年後我成了個大孩子
變得憂鬱敏感 沉默寡言我在廁所里學會了抽煙也開始和爸爸媽媽吵架那年我十五歲 爸爸對我說去交些朋友 否則你會孤獨寂寞那年我十五歲 爸爸對我說去交些朋友 否則你會孤獨寂寞那年我十五歲時光飛逝一晃我長大成人
青春那麼美生活卻那麼動蕩我夢想著成為迪倫那樣的歌手學著寫歌唱出所有心底的想法那年我二十五歲 媽媽對我說成個家吧 總是這樣 你會空虛難過那年我二十五歲 媽媽對我說成個家吧 總是這樣 你會空虛難過那年我二十五歲...
每一小段的音樂結構也是一樣的,前四句的和弦為Em-D-C-B7,隨後的四句為(第六段歌詞為八句)E-#Cm7-#Fm-Asus2,最後一句又轉回Em-D-C-B7。
這在調式上形成了:E小調—E大調—E小調,同名大小調互轉的過程。
情感上的表達的是:(回憶中的)消極,痛苦——(因父母關切所帶來的)積極,溫馨——再次陷入回憶。
這種作曲方式借鑒了古典樂,最令大眾熟知的就是"愛的羅曼史"。
這首歌的編曲同樣非常出色:
第一段主要配器是原聲木吉他與提琴,表現出天真,爛漫,單純的五歲童年;
第二段加入了鋼琴與架子鼓,描繪出憂鬱,敏感,叛逆的十五歲青春期;
第三段加入薩克斯,成熟的感覺很明顯地表現出來,這是二十五歲青年期的聲音;
間奏為電吉他獨奏,錯綜複雜且迷茫的青年時期;
第四段憂鬱的電吉他伴奏,表現出雖然功成名就,心底卻不快樂的情緒;
第五段管弦樂的進入,人到中年,已經歷大起大落,猶如電影配樂般聲勢浩大;
第六段前半部分短暫歸為平靜;後半段管弦樂團再次進入,讚美父親在五歲的教導,讚美燦爛的人生。
最後再次歸為平靜,再次陷入回憶中。
這張專輯最優秀的就是這首歌曲了,作曲好,編曲好,意境好。歌詞雖然稍差一些,但瑕不掩瑜。雖然《果嶺里29號》在我心中依然比不上《鮑家街43號》,但那時並不光汪峰一人作曲作詞編曲。
汪峰,畢竟還是在認真做音樂的。
粗略的聽了一遍。唯一不滿意的是背景音樂聽起來很虛,不知道是不是軟體做的,感覺不像實錄 有幾首歌我看到了羅大佑的痕迹,比起之前的專輯。這應該是最沒有汪峰風格的一張,越發柔和。一切似乎都變得更好。
1.一張很不汪峰的唱片,原因是賈軼男沒有參與編曲,初聽真的聽到了《花火》唱片的色彩,有點像時光倒流的感覺,這是一張亮點無數的唱片
2.低音部分聽到了原來汪峰嗓音的感覺,例如好姑娘、來自外行星的電子部分低音聽到了早安女士、瓦解的感覺
3.編曲下了大功夫,每首歌幾乎都有亮點.有的是器樂有的是和聲.印象里第一遍就有衝擊的是時代的標記 寂靜的午後 來自外行星的電子 好姑娘 簡單的歌.我其實挺喜歡簡單的歌的,高低薩的solo加上海浪環境音很快能聯想到久石讓紅豬的一去不返的時光...這六個月的辛苦付出太值得肯定.好姑娘我也特別喜歡,尤其是高跟鞋的兩拍後直接副歌聽的很爽,有趣.而且加入了小號簡直騷爆爆爆爆爆
4.作曲上少了汪峰的色彩,一開始聽感覺像是換了人的感覺哈哈太棒了.寂靜的午後主歌第一句旋律就太吸引我了,後面簡直謝欣的solo加環境音太棒了!感謝謝欣的吉他和鋼琴.扯遠了,旋律變化寂靜的午後 你覺得這一切會發生嗎 紫羅蘭髮帶 時代的標記 簡單的歌.我相信汪峰聽到了聽眾的聲音,他真的太有效率了
5.很多和弦用的真漂亮,說不上來感覺,例子是一顆來自外行星的電子,來自之後的和弦還有弦樂撥弦音階用的特別很舒服.還有好多有時間再更新
6個月封閉式編曲,拒絕了商演,還做出了這麼棒的唱片,太值得稱讚了.能感受到他是真的熱愛音樂.很少有音樂人願意這樣去做了.實體唱片太不好賣了,喜歡這張唱片的朋友有條件一定要買張實體唱片,就當作給他六個月辛苦製作音樂的肯定與稱讚.
首推 時代的標記 寂靜的午後 在與不在 來自外行星的電子 簡單的歌 好姑娘 紫羅蘭髮帶
期待下一張唱片,唱片買爆爆爆爆爆《鮑家街》是一切開始的時候那面驕傲飄揚的旗幟
《果嶺里》是從開始一直到現在一座重要的里程碑碑上刻著 對開始時候那面旗幟的 致敬 它的存在 證明了這一條路方向是正確的 成績是值得肯定的這碑也展望著未來 宣告著 20年也好 17年也罷 未來還會有的感動、感動。
從鮑家街至果嶺里 汪先生這是搬到了北京的東北偏北吧(笑)一城之內 其中的艱辛也只有汪先生他自己知道吧。ps. 《那年我五歲》讓我想到《再見二十世紀》里那句「我從五歲歌唱到現在已蒼老/現在還是兩手空空/像粒塵土」
也許早已蒼老 也許永遠孤獨幸好他一直勇敢 幸好我們一直堅強。冬安。謝謝老汪年末的禮物。2017 冬好聽。這張磚的幾首慢歌格外的有味道。紫羅蘭髮帶能把人聽哭,寂靜的午後在安靜的氛圍中讓人沉思。
簡單,好聽,可打4星半。該買專輯買專輯,該看演出看演出,隨便他人愛罵罵愛黑黑,佛系追星。
12月14日已下單。
汪峰好久沒見過的好專輯了,從可聽度來講、好於信仰之後的所有專輯。雖然很多地方可以聽得出來他在「借鑒」自己和別人,但這至少讓人聽起來沒有陌生感,歌詞也盡量不虛空。ps:最先發布的那年五歲恐怕是專輯裡最不受待見的了。
個人認為,信仰之後這張專輯聽著最順,雖然有的旋律聽著像他過去的歌。編曲自己弄得也可以的,新鮮,很多自然聲音的採樣,編曲不程式化。
紫羅蘭可能是最容易流行的。
六七十年代老一輩the doors, Pink Floyd, king crimson 的影子更加明顯了,尤其是 來自外行星的電子。不清楚這個封面是不是在致敬 迷牆,歌詞上肯定是了。整個專輯一半一半吧。一半原汁原味的汪峰,一半復古迷幻風的汪峰。單從詞作字面理解突然覺得汪峰老師有點像pink Floyd 的waters,一直致力於跟著感覺做音樂。無形中就把自己的對音樂的理解,生活的瑣碎,人生的感觸寫進了歌里。中國搖滾還有這樣一位歌者,甚是幸運。
鮑家街43號,那是汪峰夢開始的地方,他搖滾夢開始的學校。
果嶺里29號,那是汪峰夢實現的地方,他獲得成功後居住的地方。
如果說,20年前,在鮑家街他開始搖滾夢,以此命名來表達感恩。
那麼20年後,這張專輯,應該送給他居住的地方,那是輪迴,也是新的歲月,也是對過去的呼應。
期待新專的歌曲。最喜歡紫羅蘭髮帶,汪峰明明是搖滾,但是他的情歌有他自己的獨特味道,聽這首歌聽得非常感動,這種感動是從你是我心愛的姑娘,我如此愛你開始的。耐聽。第二喜歡寂靜的午後,在這個孤獨而寂靜的午後,這個世界會更糟嗎?這個世界會更好嗎?第三,塵埃驚鴻一瞥。後邊的慢慢聽。
最喜歡紫羅蘭髮帶,寂靜的午後。好姑娘這首歌要火。
布魯斯味兒更多了
是張好專輯,認真聽來都很有感覺。
正在尋找經典歌曲
很好聽,大愛汪峰。
時代的標記這首歌的編曲風格沒有一點汪峰的影子。
這張專輯聽完其實還是有點讓人失望的,我期待中的汪峰應該不止於此。早先聽那首「簡單的歌」的時候,雜亂無章的編曲音色運用、突兀的人聲和配樂處理以及糟糕的混音效果就讓我斷言:沒了賈軼男,汪峰連業餘的水準都沒有。再加上「那年我五歲」漢化7 Years 讓我原本對汪峰歌詞的最大期待也消失殆盡。結果聽了專輯其他的歌,感覺還行,也許他真的應該換兩首歌主打。但不管怎麼說,在音樂上,或許汪峰就到這地步了,不管他今後是否還會有兩年一張的作品,他也再也不會是那個當年那個能讓我聽到「這不曾是我們想要的生命」而眼前一亮的汪峰了。順便說句,其實我覺得他的上一張「河流」也許應該和今年這張顛倒一下發行順序,因為顯然「河流」敘述的是一種更坦然、更成熟的心態。
其他我不想多說。《尊嚴不重要》,不就是抄襲的他自己的《滿》。還有「褲襠」,實在是怎麼都無法解釋。
推薦閱讀:
※有什麼大調上特別的和弦進行?
※有沒有風格和內容與"someone like you" "the one that got away" "曲終人散"比較類似的歌曲或音樂推薦?
※你聽過哪些畫面感極強的音樂?
※有沒有好聽的聲線的少年音歌手?就是那種清脆的?溫柔的那種,不是沙啞的聲音。。。?
※做一個樂隊的女吉他手是怎樣一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