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最好可以舉例說明!

相關問題:

什麼是「初心」?

所謂自己的初心是什麼?


不忘初心,放得始終——難忘相隔10年的的3把掃帚

2005年秋,我剛剛參軍入伍。每晚將一把掃帚放在床下,趕在起床號吹響前半小時,把營院打掃乾淨。一次班會上,一位老兵批評我動機不純、圖表揚。委屈,真委屈,上火車前,家人都告訴我,在部隊多干點,沒壞處。

2007年寒假,我在火車上,忘了當時的想法了,反正就拿過一把掃帚,從第一節車廂打掃到第13節車廂。當時,我穿著軍裝,有人指指點點竊笑,我很難過,有個老大爺拍拍我:「小夥子,無論在哪,要想讓所有人都說你的好話,那是不可能的,記住嘍,要想干點事,甭怕人笑話」

2011年,我慕名拜訪一位海內外享有盛譽的書畫家,我從延慶往北京走,趕到時已是中午。我擔心老先生在午休,不好意思打擾。那天北京剛下一場大雪,我搶過一把掃帚幫一群大媽們掃雪,一掃就是兩個多小時。干著活,嘴上當然不能閑著啊,大媽就問我,小夥子,幹嗎來了,我就說我來幹嘛幹嘛,可能我傻人有傻福,其中一位大媽是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常沙娜,經她引薦,我結識了那位老先生,正式拜入其門下學習書法,老先生時常耳提面命,可能是因為起點低,所以進步快,通過這個平台,增長了以前想也不敢想的見識,開拓了以前聞所未聞的見識,也就是這幾年的我的字終於突破瓶頸,有所收穫。

最後貼幾張字^_^


人太貪心了,開始時只想多看你一眼,漸漸變成交往,分享,努力剋制佔有慾還是有時會想佔有。開始不滿,挑剔,想改變,想完全同化。因為無法實現,開始暴躁,焦慮,歇斯底里。我們在不知不覺以愛的名義進行這一切道德和感情綁架的時候,想想一開始,我只是站在人群中,期待你溫柔的再看我一眼。


別一個問題下面的回答:

一個少年和騎著馬在森林中迷路了 ,少年絕望了,在死之前企圖把馬強姦了,但始終沒有成功,於是接著在森林中前行。也不知過了多少年,少年已變成了一個白髮老人,而陪伴他多年的馬也奄奄一息,他不由放聲痛哭起來,在彌留之際,有一個白影向他走來。

他醒了過來,發現自己的老馬在悠閑的吃著草,身邊坐著一白衣女子,宛若天仙,而自己又變回到少年時代了,少年覺得自己已經進入天堂了。但白衣少女告訴少年其實他沒有死,而且被她所救,而且人和馬喝了這裡的水後能立刻恢復青春活力,白衣少女對少年說以後他就是這的男主人,想幹什麼都行,少年十分高興的對白衣少女說:「那你能幫我按住我的馬嗎………」

改變的是時間,不變的是那顆少年初心……


不少人愛說這句話,顯得逼格宏大,所以我很反感這句話。因為太多的人不懂裝懂。

一、字面意義。世事紛繁複雜,人生路途漫長,我們常常迷失自己。只有那些意念堅定、目標如一的人,才能把握住自己,堅持到底,有始有終,實現自己的理想。聽起來確實意義非凡。

二、概念錯誤。何謂初心?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人,都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學而知之,那麼我們的願望,最初也都是別人灌輸的意念,比如從小都想當科學家、當警察。那麼這些就是初心么?如果這些還在心智不成熟的階段,待心智成熟之後才算數,那麼什麼程度才算心智成熟,多「初」算「初」?愛因斯坦還想當小提琴家來著,要是不改成物理學,恐怕他可得不了「始終」。

何謂始終?對於人生,真正的終只有一個,就是死亡,得死亡這個不必不忘初心。其他意義的終,實現人生價值的終,如果世界變化了呢,這個終就不是世界意義的終了,甚至也不算個人意義的終。那麼,多「終」算「終」?

三、邏輯錯誤。世界紛繁複雜,人生曲曲折折,有很多警句都試圖用一個簡單邏輯來概括這曲折人生在繁雜世界中的複雜邏輯。凡是這種,忽略矛盾,簡化過程的極簡邏輯,都是沒有實際指導意義的熱雞湯,只能用來裝逼。


做事最忌諱有頭無尾,虎頭蛇尾,成功往往是在最後幾秒鐘發生。

很多做事情能夠成就一番事業的人,往往是那些堅持到最後的人,多少人一年不知要換多少工作,做一段時間沒有結果就不了了之了,遇到一點點困難放棄了,可以回光返問一下自己,能夠堅持到最後的事情,究竟有幾件。

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話,成功的路上並不擁擠,因為堅持的人並不多。不忘初衷就是一個能夠堅持到最後的人,無數次的摔倒,無數次的失敗,都是為了成就最終那一次大的成功。


講道理,如果我的初心是造永動機,我能得什麼始終?


謝邀。

雖然網上傳此句「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是出自《華嚴經》,但是我就是沒有看到過的印象,《華嚴經》這麼多卷也不方便一一細讀一遍。

所以,姑勿論其真正出處,就末學丁點的了解和管見,這句話『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可以作兩種解讀:

(1)初心即指出家/學佛所發的願,也就是想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才是終極的目標。這個目標不忘,才不會半途而廢,遇到困境和磨難,需要緊記自己當初何以選擇學佛修行。

(2)從禪宗來說,「初心」可以被看作清淨無染的真心,我們的真如佛性;時刻不掉舉,不失覺。《壇經》有云:『一念迷,佛即眾生』,迷悟一念間,莫使忘失這個清淨無染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初心。

這些只是一點個人管見。


其實吧,我更喜歡不忘初心,不畏將來這一說


跑個題。「不忘初心,方能始終」,並不等於「只要初心,就能始終。」 太多人混淆了這二者。

不忘初心裡重要的不是整天念念(叨叨)不忘「初心」,而是背後隱含的條件:圍繞著「初心」展開的一切努力,儘管有些看似並不相關,但因初心引力的存在,不會讓自己太過跑偏。

另外這世界上無心插柳的事情還少嗎?初心本身可能也就是只因在人群之中多看了一眼的偶然事件。

然後,哪裡是終啊?死的那一刻?到死才得到算不算「得始終」?不死就得到,那得了始終之後還要不要保持初心?

多啰嗦幾句。

其實太多人把慾望和執念當初心。一個分辨方式,從自己內心出發就能滿足的是初心,需要世界配合的是慾望。舉個例子,保持對世界的善意和好奇這是初心,一定要當總裁迎娶白富美這不是初心,是慾望。凡是想要「得到」具體的東西的,都是慾望。如果是慾望,那這句話也可以理解為以目的為導向的行動,甚至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這裡目的就是「初心」。有慾望並不可恥,求仁得仁,得不到是功夫不到或者運氣不夠,具體問題想具體辦法,但別把慾望美化成所謂的初心,佛可不是這麼說的。佛好像也根本沒說過這句話,尤其禪宗,根本不會倡導「得」的概念。


不忘初心其實很簡單

當初的我們雄姿英發、風姿綽約,滿懷著大學的憧憬與期待,蓄勢書寫人生的新篇章。可如今我們還記得我們曾經許下的誓言嗎?是不是都忘了?看看我們現在的自己還是我們自己嗎?都還認識我們自己嗎?

2016年7月1日,習主席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告誡全黨:不忘初心,砥礪前行。隨後「不忘初心」四個字被老師、同學、朋友反覆提及,提醒著自己也提醒著他人為人不丟失自己,做事善始善終。那麼「不忘初心」從哪裡來?它又到哪裡去?它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初心」一詞最早見於《大方廣佛華嚴經》,其卷第十七:三世一切諸如來,靡不護念初發心;卷第十九:如菩薩初心,不與後心懼。《大方廣佛華嚴經》一句「唯心所見,唯識所變」中心即指初心,識即指妄心。妄心是虛妄分別之心,有污染有生滅變化之心。初心是清凈無染、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真心。正所謂「動心起念則意起緣生」,一念迷則是眾生,一念覺則是佛。可以看來,「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解說自《大方廣佛華嚴經》,因道理直白、語言通俗、感觸動人故而廣為流傳。

在這個光怪陸離紅燈酒綠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遮住了眼,困住了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在困境與磨難時給我們力量,讓揣著小小心愿的我們堅持到底,朝著自己最初的夢想不斷前行;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在迷惑茫然時給我們方向,讓伴著焦慮躊躇心情的我們撥開迷霧見月明;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在犬牙交錯時給我們提醒,讓播糠眯目的我們不迷失最初的目標,圍繞著初心展開一切努力;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在春風得意時給我們警醒,讓懷著洋洋得意態度的我們沉澱下來戒驕戒躁。

初心是一種原則,一顆堅持公平正義的心。想要榮華富貴,貪圖享樂是慾望、執念並不是初心。著名刑偵識別專家李昌鈺在刑偵界可謂呼風喚雨的人物。他的薪資可以高達1小時1000美但他時常免費為各國政府提供無償服務金,但他的初心是刑偵破案,不放過一個壞人,不冤枉一個好人。賺錢是生存的需要,公平正義則是初心的本能。

初心是一種動力,動力來源於對初心的熱愛與堅持。任何一個在一個領域有所成就的人背後都藏著無數的時間堆積與熱情,唯有鑽研與熱愛才能成就不凡。李昌鈺在78高齡依舊堅持每天工作16小時,通過過硬的技術與縝密的判斷破獲奇案無數。在刑偵識別行業被世界各國人士敬重,靠的不就是當初對刑偵的熱愛與堅持,現在的不凡源於當初平凡的專註。在片刻的激情之後,我們能否隨著時間的流逝像李昌鈺先生一樣耐著寂寞孤獨踽踽獨行。在所有人都離我們而去之後,我們又能否像無轉移的磐石一樣巍然屹立在初心之上。

初心是一種責任,責任則來自於對初心得履諾和實踐。李昌鈺對於初心的履諾踐行讓他承擔了更多的責任。在幫助各國政府刑偵破案之餘他還堅持教學,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在刑偵事業上繼續奮鬥,像他那樣維持著社會的正義。

反思我們自己,我們在扛不住現實的時候,我們是否像李昌鈺先生一樣憑藉著初心所帶給我們的動力與責任在灑滿星星的天空迎著風飛舞。變幻莫測的時代,我們可能丟掉了初心所以才不厭其煩的提及「不忘初心」,畢竟世界是心的倒影。我們不必反覆提及初心,因為初心很簡單。初心的可貴在於純凈,在於堅持,在於踐行。


人要實現目標,往往要通過各種手段,久而久之很容易忘了當初的目標,而把手段當作目標。

打個比方,儒生想治國平天下,需要獲取權力,可一旦當了官就沉迷手中的權力而忘卻了理想。

歷史的螺旋,很大程度上就是忘卻初心所致...


世人多媚骨,唯有君如故


放著我來cou一腳~在讀者上看到的,獻給大家?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負能量的自白(微信號:fnldzb)。

什麼叫「初心」?人的本心?這事兒我倒要問問什麼是人的本心。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的爭論都有幾千年了吧,初心未必是好心,也未必是善心、慧心。以我自己為栗子吧。我生在農村,家庭不富裕,可是不知道小時候為什麼聽見別人說錢就特別俗。有一次吃飯,大家在討論有啥別有病,一個親戚很自然地接了一句沒啥別沒錢,我竟莫名地討厭起他來。在那時的我看來,這樣的話是如此地「反動」,我是純潔的,提錢幹嗎,提錢多俗多臟啊,我的夢想是改變世界!如果說這也算是初心,那我必須承認,我絕對忘掉了初心,因為在現在的我看來,錢簡直太他媽重要了。沒有錢,就要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父母為了一個月幾千塊錢早出晚歸,騎幾十里地的電動車去干體力活,年紀不大落下一身的病根。沒有錢,就只能去買便宜的衣服,便宜的護膚品,同樣都是二十幾歲的年紀,別人去歐洲日本旅遊,而自己連坐個火車都得考慮硬座還是卧鋪。

每個大學裡都有馬哲課,這課至少還是教給我一些基本的道理,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世界是運動的」。換一句很俗套的話就是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以前我對錢嗤之以鼻,現在我認為錢是自由的基石;以前我以為能一輩子交好的朋友,現在變成了路人甲;以前我認為我能改變世界,現在我覺得能做好自己就不錯了。


有些話、有的詞火了,傳媒和輿論功不可沒。趕潮流的人不必細究,別人說,咱也說,好像不說就是奧特曼。可我就是覺得沒勁,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念念不忘必有迴響,都是一個類型。沒勁就是沒勁,說的越多越沒勁。我沒有「不忘初心」,我更不屑於「不忘初心」,我欣賞地是變化,是運動,是向前進,是在各種風浪中擺出各種不同的姿勢,是讓心靈成長,而不是自戀般永遠看到自己的「初心」。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負能量的自白(微信號:fnldzb)。

http://weixin.qq.com/r/SDr85LzEy_G0rfiH929a (二維碼自動識別)


不忘最初的期望,一直努力去了解,也許最終沒有達到期望,你也了解了,明白了,懂得了,放下了,這樣才不會遺憾

不然,再次想起那個期望,總會有不必要的惆悵


我在小學的時候,問及每個人的夢想。我說的是總經理。在那個年代被那些科學家警察醫生們全班哄堂大笑。我仍然不會忘,在我已然的生命里,我實現過,是我夢想里的總經理,並不是那些名頭那種。終此一生,不會變。

我會微微一笑,告訴那個小小的我,我們成功了。值不值得一袋唐僧肉慶祝呢?

我特么永遠不服輸


初心易得,始終難守。


稍微跑下題,說下個人感受。看篇短文:

陳丹燕:初心

  初心就是一個人對自己一直以來,或者說與生俱來的期許:我要成為怎樣的人,我期待怎樣的世界。失望與絕望在世界面前都是常態,因為他人不由你改變。但一個人仍舊可以依照初心,努力做自己。

  我十八歲時讀存在主義,曲里拐彎,生吞活剝,學到的大概就是這一點:不論任何境遇,一個人永遠可以選擇。如今與自己的朋友彼此鼓勵,要保持初心。世界上最難的事,差不多就是這一件了吧。

  再要強的人,似乎也總有一天會在碰得頭破血流後,幽幽地說一句:生活就是漸漸讓你知道,自己輸了。

  太陽落山了,黑夜來時沒有人陪伴你。夜裡你沒睡著,看天上沒有星星也沒有月亮,你不相信那些可怕的事情竟然真的發生了,你的心碎了一地,但你不要怕。太陽又升起了,新的一天卻沒有來,可怕的事情又發生了一遍,和昨天發生的一樣,但你還是不要怕。你只靜靜地等待命運的安排吧,那裡應該還有一朵屬於你的花。

  那朵花,是對你這一世努力保護自己初心的獎勵。

這是我剛上高中的時候從雜誌里看到的文章,非常喜歡,其實當時最有感觸的是最後一句話「那朵花,是對你這一世努力保護自己初心的獎勵。」,後來,就一直有一句話印在心裡:「初心不忘,方得始終」。雖然和「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類似,但我還是覺得心裡這句更適合自己。其實我解釋不了這句話,但隱隱感覺自己好像有個「初心」存在。


第一、不被五欲所迷

佛家講五欲為:財、色、名、食、睡

其實人類的多數墮落皆因五欲而起。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國家部委處長趙德漢被「財」所害,市委書記高育良被「色」所迷,公安廳廳長祈同偉被「名」所坑。

而電影《摔得跤吧,爸爸》中的摔跤女子吉塔因為不願意再控制自己的飲食和睡眠,被「食」和「睡」所誤,導致國際聯賽上的失敗。

作為一名國家公務人員,怎麼可以貪財貪色貪名呢?作為一名國家運動員又怎麼能貪食貪睡呢?

要麼選擇控欲,要麼選擇做一個普通老百姓,魚和熊掌肯定是不可以兼得的,貪慾的最終結果只有一條----不得始終。

想要始終,就得控欲!

這繽紛世界的誘惑太多太多,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點成績出來,必然需要犧牲掉常人的享樂,所謂有一失必有一得,只有離開了慾望才能夠沿著自己當初的夢想往前走,才能夠得到自己的勝利果實。

那麼?究竟如何才能不為五欲所迷呢?

有一個寓言故事----熊大嬸的貨車翻了,車上許多東西都滾了下來。

小狗和小貓來幫忙,小狗只叼魚,小貓只叼肉。

熊嬸問他們怎麼不撿自己喜歡的東西呢?

小狗不好意思的說,「撿肉怕忍不住吃了」,小貓說:「撿魚也怕忍不住吃掉了!」......

原來控制慾望就是那麼簡單----遠離慾望就行了。

如果你想戒煙戒酒,就應該少去酒場,少參加聚會。

如果你想戒掉賭博,就應該遠離那幫賭友;

如果你想戒掉遊戲,就應該少碰電腦、不下載手機網遊。

如果你想對得起愛人,就該減少聊天,減少獨處,少去夜店和紅燈區。

如果你想當一個清官,就應該少和生意人論交情,少赴約他們的邀請。

如果你想減肥,就應該在家裡什麼零食也不要放。

......

總之,當你在自己的自制力還不夠強大到能夠抵住誘惑時,那就乾脆對誘惑一下都不碰----不靠近就不會犯錯!

第二、不被閑言所擾。

閑言包括非議和謠言,非議指身邊的人提出反對的觀點,謠言指外界傳來針對的聲音。

《戰國策》中有個故事:

說魏國有個叫龐蔥的大臣,準備要陪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

他怕走了之後會有人在背後向魏王說自己壞話,在臨行之前便跟魏王說道: 「現在有一個人來說市中心上出現了頭大老虎,大王會不會相信呢?」

魏王說:"我肯定不相信。」

龐蔥又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市中心出現了大老虎,大王會相信嗎?」

魏王道:「我可能會有些將信將疑了。」

龐蔥接著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市中心出現了大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

龐蔥就說:「市中心怎麼會有老虎呢?這是很明顯的事啊!可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耶。我去趙國,肯定會有很多謠言傳到大王耳朵里,您可千萬不能相信啊。」

魏王道:「這些不要你說,我明白的很。」

可結果怎麼樣呢?

龐蔥最終被遠處的謠言所害,魏王最終忘記了不傷害龐蔥的初心。

當龐蔥陪太子回國的時候,魏王就直接把他給軟禁了。

究竟魏王是如何丟掉初心的呢?

其實都是謠言所致----當謠言傳到魏王的耳朵里,三人行而成虎,他便


不再信任自己曾經認可的大臣了。

究竟該如何不被閑言所擾呢?

仔細觀察,會發現去說這那些閑言之人要麼心術不正要麼無明要麼無能。

心術不正我們稱之為小人;

無明之人大多負能量爆棚;

無能之輩定不如我們自己。

所以,想要不被閑言所擾就要遠離三種人:

一、遠小人;

二、遠負能量的人;

三、遠不如自己的人;

在要做重大選擇或者決定的時候,盡量不要讓這些群體參與其中,他們除了攪局、干擾、消極之外,好像作用不是太大。

說到這裡或許會有人發出質疑:三個臭皮匠還趕個諸葛亮呢?不如自己的人不也往往能夠出謀劃策嗎?

其實並非小瞧人,而是為了「初心」始終,不得不在重要決策時遠離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人的一生總會遇到很多選擇,而在如創業、擇偶、要不要孩子等大的決策面前,一定不要去問以上三種人,他們只會干擾你前進的方向。

譬如你想到一個好點子要去創業,找小人商量,他肯定怕你過得比他好而不斷給你使絆子;找負能量者,他會給你仔細分析可能發生的危險,盡量拖住你的退;而一個沒有創過業,各方面都不如你的人,他又能給你多少良好的建議呢?

第三、不被外事所惑

先賢莊子曾經為我們講過一個「庖丁解牛」的故事,大意是有個叫庖丁的屠夫去為梁惠王宰牛,技術非常高超,已經達到了絕妙的境界。

梁惠王看後非常驚訝,問他如何做到。

庖丁說:「剛開始學宰牛的時候,我眼裡看到的都是牛;三年後,我就能看到牛的骨骼了,十九年後的今天,我根本無需再看,而是直接靠著感覺就能輕鬆巧妙的將牛肢解。」

庖丁為何能夠如此之牛呢?

皆因沒被外事所惑也。

庖丁可以殺三年牛後看到賣豬的發財了就趕緊改行賣豬,也可以在遇到牛市不好時改行養羊。

但他沒做,因為他是一個專心一志的人,他十九年如一日的在做一件事,才可以走到王室為大王宰牛。

他沒有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情,但卻已經相當成功,只因他把一件小時做到了極致。

世上所有人都在拚命努力,而摘得終點之冠的人卻總是寥寥無幾。

仔細去分析那些有成就者,大多都是在一條線上死磕,堅持到底,有的甚至一輩子只做一件事。

人的時間是有限的,而事業的種類是無限的,如果今天乾乾這個,明天乾乾那個,時光將會在選擇之中蹉跎,最後終將一事無成。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只要堅持到底,誰說你乾的工作就沒有前途呢?

當你看到其他行業充滿誘惑,想改行的時候,就想一想自己剛開始創業的初衷吧!

如果當初沒有看好,又怎會拚命也要踏入這個行業呢?......

只要一個人「不被五欲所迷」、「不被閑言所擾」、「不被外事所惑」,相信他定能做到「不忘初心」,定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奮鬥吧!青年!

記住當初的誓言、守住慾望的底線、抵住世俗的偏見、挺住征途的難關,才會有

--------幸福的明天!


個人觀點,算是歪曲理解吧。,不忘初衷,不離於心,方得始終。生活總是充滿了未知和危險,選擇只有記得最初的那個自己才不至於立場不堅定,輸的遍體鱗傷。


推薦閱讀:

如何才能真的放下,而不是為了更大的執著去「放下」?
想出家,離開這七情六慾、貪迷執妄,如何能下定決心,又要去到哪裡?
如何斷除習氣?
專家級佛學知識分子和有修為的法師有什麼區別?
有什麼契機讓你明白到這個世界是虛幻的而相信佛所說的?

TAG:生活 | | 鈴木俊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