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之前的人名為什麼和現代的人名差別那麼大?

看書上西漢之前的歷史人物名字,很少有現在的常見姓氏。比如嬴政,夫差,勾踐,扁鵲,等等很多吧。不知道古代人的命名方式和現在的不一樣,我看書上一個人的兒子和父親的姓氏都不一樣。難道古代沒有姓氏的概念?


姓和氏在先秦時代是兩碼事,到漢代姓氏的概念才合一的。姓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會,可以看作表示為一個大部落的名稱,氏的起源要晚一些,可以看作是表示一個部落的分支。

題主所說的父子不同姓,實際上只是氏不同,姓還是一樣的——兒子另起家門重新取了一個氏(比如以地方為氏或者以先輩的名或字中的一個字為氏或者以官職職業為氏等等)。以孔子舉例,孔子先祖是商的貴族,和商同姓是「」姓,而「」是氏,來自於其六世祖孔父嘉孔父嘉孔父,因權力鬥爭失敗逃離宋國來到魯國,其後人便以他的表字中的一個字作為氏,也就是「孔氏」的來源,但是其後世子孫的姓還是原來的「子姓」。

題主所提到的嬴政其實在當時應該是叫「趙政」,因為秦國和趙國同源,都是「嬴姓趙氏」,「贏姓」是商朝東方大方國的姓,與商關係密切,商被滅之後,開始分散到各地(秦趙兩國先祖蜚廉氏是商紂王時代的重臣。在周穆王時代因功被封趙城,以封地為氏稱趙氏)。夫差是吳國君主,與周同姓,是「姬姓」。勾踐是越國君主,與夏朝同姓,「姒姓」。

在先秦時代,人們可以任意改氏,但是表示其家族出身的姓並不能隨便更改。比如商鞅有「衛鞅」、「公孫鞅」等不同的稱呼,其人是衛的公族,與衛君同姓「姬」,「衛鞅」的叫法是因為他是衛國人, 「公孫鞅」是因為其祖父是衛國國君(諸侯之子稱公子,諸侯之孫稱公孫,再往後就是自己取氏,不再有公族身份了),「商鞅」是因為其在秦國的封地是「商」,商鞅多次更改的是其「氏」,但其「姓」一直是「姬」沒有變。


1、戰國之前,貴族有姓,平民只有名。

2、姓氏的源頭起於周,東周、西周時百家姓,到幾千年的繁衍,必然有些強勢的姓會多起來,而有些會消滅。說不定人家覺得現在的張、陳、劉、王什麼的,還是少有的姓呢。


1春秋戰國,女稱姓,男稱氏。

2漢之前男女姓名沒有兩邊倒式區別。男性可以柔弱,女性可以陽剛,比如刺殺秦王的12歲少年秦舞陽。又比如魏女官劉勛等。直到推崇獨尊儒術,才有意識區別男女姓名。

3隨著改革開放,遺失了很多文化,如氏,字,號。還有兄弟姐妹排名所用的伯仲叔季等。

4目前知道的古人名字都是之士,不能代表全部,老百姓的名字是怎樣誰也不懂。

5有名之士死完了,沒人繼承姓氏

6姓氏發展初期,中途可能由於某種原因,如抄家,斷香火,不喜歡等等,改了姓


推薦閱讀:

你家祖上出過哪些牛人?
如果讓你隨夫姓你會願意么?
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姓氏有哪些?這些姓氏是怎麼來的?
五姓七族是如何崛起的?
朋友姓「鄢」,怎麼介紹自己的姓呢?

TAG:歷史 | 姓名 | 姓氏 | 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