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晚清民國時期為何西方列強包括日本會願意培養中國年輕留學生?


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時候,西方列強的拓張思路已經由原始的殖民地拓張,佔領土地,建立殖民地政府轉變為尋求開放的的原材料和商品貿易市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不正是當時中國封閉的小農經濟體系讓英國人嚴重入超而忍無可忍嗎?一、二次鴉片戰爭之後,美國人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也正是基於打開中國市場這一目的。

我們可以相信,西方列強從來沒有謀求或者實踐過全面佔領中國,或者奴役中國人民這樣的想法,西方列強並不需要一個貧窮落後、滿目瘡痍的中國,他們需要的是一個認同西方經濟秩序和社會價值的中國,他們需要是中國的市場和生產力,這是已經基本完成資本主義改造的西方國家的經濟體制決定的。

在這樣的前提下,戰爭必然不是最優選項。

幫助中國建立現代貿易體系、海關稅務體系,幫助中國培養現代科學技術人才,傳播西方宗教和科學文化知識,這一切都是西方列強為了打開中國國門,建立起現代科學的中國市場,攫取中國的人力物力資源的手段,這也是西方資本主義經濟謀求進入中國市場的必然選擇。

-------------------------------------------------------------------------------------------------------------------------------

以目前的中越關係為例,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開始,中國每年都培養了大量的東南亞國家包括越南的留學生,涵蓋了政治、文化、科學和工程等各個領域,我所在城市的一所大學,曾有五名以上越南國家領導人在那裡學習過。他們回國之後,不一定成為中國在越南的代理人,也有可能反華立場更加堅定,但是我們看到的是,中國的文化、中國的商品、中國的企業在越南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就好像中國國內民間對西方資本主義的感受一樣。


實名反對以上任何洗腦論,近代以來中國門戶開放的根本在於經濟因素的推動,外國人在中國乾的一切事,戰爭也好,外貿也好,鴉片也好,教育也好,無論好壞,本質上都是為了一個目的——挖掘經濟利益,至於這些行動對中國有利還是有弊,外國人是管不了這麼多的。


剛剛開放門戶的中國,科學思想領域一片空白,經濟結構混亂,產能落後,對殖民者而言,要在中國做生意,首先要將中國經濟產業結構按照現代經濟理論進行改造,產業也需要大量有知識背景的管理人員,這些對人才的巨大需求成為殖民者推動中國教育現代化的巨大動力。


當代中國開拓非洲的步伐,其實與百年前殖民者所作所為如出一轍,只是隨著道德的發展,一些殘酷的戰爭行為被人為規避了。當代國際社會,更注重雙方的共贏。


在中國方面:

分為兩部分,晚清民國時期,內憂外患交加,許多仁人志士紛紛出國留學,希望能學習經驗,思索變革之路。另一部分為庚子賠款選派得留學生。

在西方方面:

與印度不同,中國在西方眼中是一個統一的大國,西方明白不可能效仿印度徹底統治中國。而西方列強並不謀求統治中國的主權,謀求的是貿易的權利。那麼,西方國家希望中國能接受西方文化,而留學生的培養是西方在中國培養親中勢力得有效方式。

在日本方面:

日俄戰爭日本獲勝,引起了很大的轟動。讓大家知道西方人是可以戰勝的。所以清國人掀起了留學日本,學習「先進經驗」的熱潮。而日本也支持這種趨勢,一起把白人趕出去,日本成為亞洲霸主

。當時日本也有許多支持中國改革,並希望以中國改革帶動日本改革的人,如北一輝。

當然也有特殊情況造成的大規模留學:

1916年,法國希望大批華工的基礎下,中法協定成立華法教育會,1918年各地開始成立分會,招收勤工儉學赴法人員。留法熱成為一股熱潮。


為什麼中國政府願意免費且大量培養非洲留學生??


日本當時想做黃種人的領袖,帶領黃種人打敗白人。這種思維下,需要中國。


那為啥現在美國還有歐洲願意給中國培養大量的年輕留學生呢?


一個繁榮、理性、開放並且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的中國比一個 愚昧、保守、極端民族主義、動亂中的中國更加符合 西方資本、商人、百姓的利益。

前一個方向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比如歐盟中的法德,已經從傳統世仇變成緊密的經濟和理念共同體,大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榮俱榮一損具損,永遠解除了歐洲戰亂的根源。

只可惜中國最終走上了一條和全球主流背道而馳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的主視角中,除了朝鮮古巴等個別地區,全世界都在開倒車ing...

====================補充

關鍵在於人類文明的發展不是一個零和遊戲,歐洲用兩次世界大戰的昂貴學費明白了 一個國家的繁榮富強不是一定必須以另一個國家的衰敗為前提的,人類並沒有處在大逃殺孤島中只能相互殺害活一個出來的困局之中(倒是真有一些團體和人群孜孜不倦的想把大家導到這個困局之中去)

在全球經濟越來越趨於一體化的情況下,資本需要市場,市場需要資本,生產地需要足夠高品質和素質的員工,市場地需要有足夠消費能力的消費者,通過正常的商業競爭博弈和市場經濟規律來解決資源衝突、遠比用戰爭手段解決要划算得多。當人類通過經濟融合、理念和價值觀的融合結成的共同體之後,對共同體之內的每一個成員群體來說都脫離了零和遊戲


教育也是一門生意,其實和賣武器一個道理


培養這個詞是不是有點誇張?難道說他們免費提供獎學金,還給你其他特殊待遇?當時的大學應該已經很開放了吧,其他國家的留學生應該也是一樣招收的吧


培養親本國的人才。


為日本在中國培養影響力的一種成本低周期長的戰略性投資


為我所用


通曉語言文化,本地化,為己所用。

我祖父,帝大財經專業的畢業生(至死他也不願意說自己是哪所學校畢業的),洋行經理,解放後做商務翻譯因為有用逃過歷次運動最終發家致富壽高99而終。。

我曾外祖父,東大畢業生,日據期間大同礦務局高級工程師。文革前夕在下放幹校勞動的過程中病餓而死(我家遺傳代謝障礙,以現在的眼光判斷大概是食物中毒或水土不服),年過60,沒屈辱的死也在人民的怒吼和皮帶之下也算過得去了。


你能理解現在富人階級的優越感嗎?這就是為什麼他們會捐款援建他國受災設施。


希望在中國培養親日或親美人士啦,培養親日或親美的風氣啦,最好能培養出一個親日或親美的政府。

不過日本那個稍微複雜一點。大家知道歷史上一直是中國領先於日本,中國影響日本,比如大化改新就是以唐朝的政治法律為藍本(日本的唐朝留學生將唐朝的先進位度、文化理念帶回了日本,影響了日本貴族)。到了近代的時候,日本通過明治維新一下超前了,日本很高興能夠領先於中國,(部分日本的知識分子,或者當時的一些社會輿論)也希望能夠影響中國,讓中國學習日本。印象中,近代以來,很多革命失敗的人士都會選擇流亡日本。

說個題外的:中國現在跟越南關係不怎麼好,但是長期以來依然大力培養越南的留學生啦,就是同樣的道理。雖然這些留學生回去後大多依然會捍衛他們本國的利益,但是感情上(相對於美國日本而言)會傾向於中國。


培養人才是大學的行為,不是「列強」,問題的前提就是錯的。

至於大學,有一句叫「有教無類」,更何況是自由世界,為什麼拒絕中國學生呢?就算大清政府不上路,學生又沒有錯。

稍有點這個意思的是,美國肯出「庚款」來資助中國學生,這個也很好理解,幫助中國發展也有利於他們自己國家——至少不會有義和拳


推薦閱讀:

民國時期,「汪偽政府」有何作為?
歷史上有哪些豬隊友?
為什麼嬴稷的出鏡率比嬴政要低很多?個人感覺他對秦國統一六國的貢獻要大得多~
從古至今,雖歷經異族侵略,但為什麼漢族的融合(同化)能力始終那麼強?
1066年征服者威廉奪取英格蘭王位事件在英國史和歐洲史上是怎樣的地位?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