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主要景區有什麼?

地質 旅遊


作為既去過丹霞地貌命名地(中國廣東丹霞山)又去過喀斯特地貌命名地(斯洛維尼亞西南部喀斯特高原)的人,看到這個問題好興奮,我竭盡全力來回答一下。

位於廣東韶關的丹霞山,是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也是世界地質公園、世界自然遺產、國家5A級風景區。所以追根溯源,要了解丹霞地貌,首推丹霞山。

先發個以前寫的:去廣東丹霞山旅遊是怎樣一種體驗? - Jian Feng 的回答

(丹霞山西部群峰 圖片來源/攝影家謝錦樹)

(丹霞山長老峰石刻 圖片來源/CFP)

「丹霞」,讀起來聽起來寫起來都很美有木有,「色如渥丹,燦若明霞」,醉了!

事實上,在清代以前,丹霞山不叫丹霞山,甚至連山都不叫,而叫「韶石」。傳說舜帝南巡,在此奏「韶樂」,故得名「韶」;這裡山不連綿,有點破碎,古人恰巧又很謙虛,因此不叫山,而稱「石」。用「丹霞」二字來描述韶石,最早發生在明代嘉靖年間;而此山得名「丹霞山」,大概是明末清初之際了。

至於丹霞地貌」,是在20世紀30年代陳國達先生提出的,這一概念就根據丹霞山的地貌特徵,以其名字命名。

(丹霞山錦石岩寺附近 崖壁上有「浸碧浮金」的石刻 圖片來源/丹霞山科普志願者 馮小2)那麼,啥樣的地貌算是丹霞地貌呢?有點小遺憾,雖然那麼早就有「丹霞地貌」的命名,但到目前,丹霞地貌的定義依然沒有完全統一,國內比較主流的觀點是:

赤壁丹崖為特徵的陸相紅層地貌

聽不懂?沒關係,記住兩點:

1、紅紅紅紅紅

為什麼那麼紅?這與岩石中所含鐵礦物有關,比如赤鐵礦、針鐵礦、褐鐵礦,紅色是這些礦物的顏色,它們有時渲染碎屑物表面,有時與泥質一起呈膠結物,也有岩石出露後,低價鐵礦物氧化而成。簡單來說,就是氧化環境形成的,富含鐵離子,所以呈紅色。

(科普志願者,赤誠丹霞下。 圖片來源/丹霞山科普志願者 旅行家加利利)

2、頂平(斜)、坡陡、麓緩

這六七個字,一定要記住哦。山頂平/斜,植被豐富,每座山都被戴了「綠帽子」;陡崖坡,紅色山體裸露,陡的難以攀爬;麓緩不解釋。這三點典型特徵,看下圖應該會有深刻理解。

(丹霞山之姐妹峰,對照一下上面的特點,非常有代表性。除此以外,在姐妹峰的內部,巷谷和地下室廳縱橫交錯,溝谷系統十分複雜,是丹霞地貌中溝谷的典型代表,被稱為「丹霞迷宮」。 圖片來源/攝影家謝錦樹)

那麼,丹霞地貌是怎麼形成的呢?

簡單來說,內外力共同作用於紅層。地球內力作用,把地殼抬升,形成斷層、節理、裂縫;這些給了外力可乘之機,流水、崩塌、風化等,最終形成了丹霞地貌各種神奇的姿態,下面「抓典型」:

(丹霞山垂直節理 圖片來源/謝錦樹丹霞地貌科普攝影展 )

岩柱群,形成原因為差異風化、流水侵蝕、重力崩塌。重點說下風化,風化是岩石與大氣、水或生物接觸過程中產生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等最終導致岩石破壞的過程。下面有很多風化作用形成的地貌樣態。 圖片來源/謝錦樹丹霞地貌科普攝影展)

(丹霞山鼎鼎大名的陽元石和陽元山,你懂得。岩柱頂部和側面的稜角被風化剝落,使得岩柱稜角逐漸渾圓化。圖片來源/謝錦樹丹霞地貌科普攝影展 )

(丹霞山夢覺關附近大型蜂窩狀洞穴,洞穴非常圓,第一次看到時甚至有些不相信是自然所為。這種洞穴是風化剝落作用形成的。 圖片來源/丹霞山科普志願者 馮小2)

(丹霞山風車岩穿洞風化剝落作用形成。 圖片來源/丹霞山科普志願者)

(丹霞山的陡坡岩崖上,有豎著的、自上而下的平行小溝系統,被稱為「曬布崖」,是由向下的水流侵蝕、溶蝕而成。圖片來源/丹霞山科普志願者 旅行家加利利 )

(丹霞山從地貌發育階段上來看,屬於丹霞地貌的壯年晚期,形態表現為簇群狀峰叢峰林,丹霞山的僧帽峰是這一形態特點的典型代表。 圖片來源/攝影家謝錦樹)

(丹霞山之茶壺峰垂直節理發育,加上風化侵蝕,形成峰叢。 圖片來源/謝錦樹丹霞地貌科普攝影展)

(可以看到岩壁上有水平層狀的岩槽、岩凸,這個是由於水平岩層軟硬不同,產生差異風化。而且與豎溝相互垂直交織,打上了方格子。 圖片來源/丹霞山科普志願者 朱家強)

茶壺峰造型非常逆天,感嘆自然鬼斧神工。想像一下,地殼抬升了一塊兒,然後被下切了幾刀,每刀都沒切到底下,斷了骨頭連著筋。 圖片來源/攝影家謝錦樹 )

(丹霞地貌中的一線天,形成原因有二,一是流水下切,二是風化片狀剝落,巷道非常窄,上邊還能夠看到卡在縫中間的石頭,所謂「幽徑含珠」。 圖片來源/丹霞山科普志願者 馮小2)

(最後放一張觀音山結束丹霞地貌,錦江水和丹霞山真是美不勝收。)

————我是丹霞地貌和喀斯特地貌分界線————

同樣是以地名命名的地貌,在世界範圍內,喀斯特地貌比丹霞地貌出名很多。像喀斯特地貌一樣受到國際上更多的關注和認可,也是丹霞地貌這一概念目前需要努力的方向。

喀斯特高原,位置從斯洛維尼亞的西南部延伸到義大利的東北角,大部分位於斯洛維尼亞境內。在斯洛維尼亞語中,這片高原名字叫「Kras」,意思是「岩石裸露的地方」。德語借用過來後稱其為「Karst」,後又被英語借用,中文「喀斯特」則是音譯。

斯洛維尼亞在歐洲的位置,西邊和義大利交界。圖片來源/ Postojnska jama官網)

(喀斯特高原的圖示,位於斯洛維尼亞西南和義大利東北部交界地帶,在亞得里亞海的岸邊。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Karst Plateau)

喀斯特高原盛產石灰岩,這裡的石灰岩經過長期流水侵蝕,形成了極具特色的岩溶地貌。

近代對這種地貌形態的研究,就是從喀斯特高原開始的。一位叫做Valvasor的斯洛維尼亞人,是這種地貌研究的先行者,他考察探索了喀斯特地區廣袤的地下溶洞,為喀斯特地下世界打開了一扇門。1689年,他首次將「喀斯特」這個詞介紹給歐洲學者,用來描述地下暗河對石灰岩的溶蝕現象。

因此在斯洛維尼亞的喀斯特地區,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就是溶洞。比較出名的景區有:

波斯托伊那溶洞(Postojna Cave):斯洛維尼亞乃至歐洲最著名和遊覽人數最多的溶洞。

斯科契揚溶洞(?kocjan Cave):目前斯國唯一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溶洞。

維萊尼察溶洞(Velinica Cave):世界最古老的觀光洞穴,據記錄1633年就有遊客到此遊覽。

本人只去過波斯托伊那溶洞,所以就以它為例咯!

(Postojna溶洞的位置,在斯洛維尼亞的西南部,順便也了解下這個小國的地理位置。圖片來源/ Postojnska jama官網)

(去往波斯托伊納溶洞的路上,會看到牆上漂亮的彩畫,畫風略萌。Postojnska是斯洛維尼亞語中Postojna的變位,Jama是斯洛維尼亞語中cave的意思。 圖片來源/馮小2)

(溶洞入口。別小看這扇門,門的那邊是長達21公里的地下喀斯特溶洞系統,常年恆溫在9攝氏度左右,遺世獨立的生態世界。 圖片來源/馮小2)

(溶洞里靠走絕對不行,參觀方式是乘坐這種電動小火車,標準遊覽路線是21公里中的5公里,在一些地點可以下車,有專門的步行道路和觀賞平台。圖片來源/ Postojnska jama官網 官網圖片我都給加上了溶洞的官方logo,多麼業界良心啊)

(小火車開動不久,就會經過這條地下河,水流聲伴隨著溶洞中奇妙景象,旅程才剛剛開始。圖片來源/ Postojnska jama官網)

(小火車行至中途,下車,在嚮導帶領下近距離感受溶洞。步道很長,高轉低徊,穿洞盤繞,在漫漫的地下世界裡,喪失方向感再正常不過。圖片來源/ Postojnska jama官網)

(和國內的溶洞燈光五顏六色不同,波斯托伊那溶洞一般是白色和黃色燈光,很多燈是人來才亮,人走自動熄滅,以盡量維持這裡原本的暗光環境。圖片來源/ Postojnska jama官網)

(從地面向上長的是石筍,從頂部向下長的是鐘乳石,鐘乳石和石筍在生長過程中銜接成為一體,就是石柱。圖片來源/馮小2)

(圖上這倆,是波斯托依納溶洞中標誌性景觀,左邊的石筍呈亮白色,大約五米高,要知道石筍的形成是幾十年一毫米,幾世紀一厘米,可以想像五米高要經過多少歲月。這個石筍由於太珍貴太漂亮,甚至有了自己的名字,叫「Brilliant」,它一直是波斯托依納溶洞以及斯洛維尼亞喀斯特地貌的標誌。左下角小logo上畫的就是它倆,從正面看石筍在右邊。圖片來源/ Postojnska jama官網)

(當年去旅行時,不知道這個石筍如此出名,完全是因為它漂亮因此連連拍照。它像一支要化掉的冰淇淋在流淌,析出的是碳酸鈣的結晶。圖片來源/馮小2)

(在Postojna溶洞中能夠看到這種神奇的動物,中文稱為「洞螈」,是一種兩棲類動物,是歐洲唯一屬於洞螈科的生物。由於長期處於黑暗中,它的眼睛已經退化了,但嗅覺和聽覺非常靈敏。有三對紅色的外鰓,肢體纖細,前肢三指,後肢兩指。由於小手和膚色和人類有些像,因此很多人把它稱為「人魚」,洞螈也是斯洛維尼亞自然遺產的象徵。圖片來源/ Postojnska jama官網)上面的圖片不足以窮盡Postojna溶洞的奇妙,在寫知乎查資料的過程中,竟然奇蹟般地發現了這個網站Postojnska jama, Slovenija,幾乎可以飽覽Postojna中的盛景!Enjoy,不謝!


丹霞地貌著名景點有 廣東丹霞山 福建武夷山 等 喀斯特地貌著名景點有 桂林 陽朔 安順龍宮 重慶天坑 等


丹霞最主要的景區非廣東韶關的丹霞山莫屬了,畢竟丹霞地貌就是我國地質學家馮景蘭(這也是早年的海歸大神啊!頂禮膜拜……估計大家都只關注李四光去了吧……)1928年在丹霞山發現的,其特徵是經過高度侵蝕風化的紅色砂礫岩層,當時大神他只將這一特殊的礫岩層命名為丹霞層,後來的兩位大神陳國達、曾昭璇慢慢地將這一由紅色礫岩層在各種風化侵蝕作用下形成的獨特地形作為判別標誌,並沿用了「丹霞」這一命名,擴大了研究尺度,命名了「丹霞地形」、「丹霞地貌」,現在全球通用,算是我國科學家對世界地質地貌研究的一大貢獻。這種地貌其實廣泛地分布在熱帶、亞熱帶的濕潤區,很多地方都有,不過如果要追根朔源的話,那就看丹霞山吧。

  喀斯特地貌是屬於戴維斯侵蝕迴旋(又叫侵蝕循環學說)壯年期階段的一種典型的流水溶蝕、侵蝕石灰岩形成的地貌,在中國西南分布十分廣。喀斯特這個詞的確不是以中國的哪裡命名的,而是以前南斯拉夫(現在的斯諾文尼亞部分)的喀斯特高原命名的,追根溯源的話就得去那了,至於是誰命名的小弟還真沒查到……但是,其實國內真的是有非常非常多的典型喀斯特地貌的旅遊景點,其中最最最出名的自然是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什麼象鼻山啊陽朔灕江兩岸啊那些都是非常非常的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出名的還有廣東肇慶的七星岩,當然這些都開發得比較徹底了。要想找沒被開發得太過分的,非常推薦一個地方,央視也報導過的,廣西百色的樂業天坑群,看圖片那實在是非常非常的雄偉,用鬼斧神工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果然人類說戰勝大自然實在是太不知量力了,滄海一粟啊,啊我也非常非常地想去看看呢……不過要想去的話,得先飛到百色田陽(從小弟這的話只有海航有的飛,只有周二、四、六早8點各一班機,其他時間沒有),然後再坐1個小時的車到百色市區,再轉3個小時的車走二級公路到樂業,作為苦逼的一年只有5天年假的上班族,我也就想想就算了……

  沒圖沒真相,從百度鏈圖貼上來。保留水印作為出處。

丹霞山:

樂業天坑:


甘肅張掖的丹霞地貌


丹霞比較出名的有,張掖丹霞、新疆五彩灘、福建武夷山大金湖、浙江江郎山、江西龍虎山、廣東丹霞山,喀斯特峰林主要集中在廣西和雲貴,桂林陽朔、貴州羅平興義、雲南石林普者黑壩美等等都是。


丹霞山、桂林、雲南石林


丹霞地貌最牛的應該是甘肅張掖的了,顧名思義,是彩色的,不是植物一類造成的,就是礦物質一類的風化以後形成的


張掖的丹霞地貌,如用文字來表達,僅有兩個字「震撼」。其氣勢之磅礴、場面之壯觀、造型之奇特、色彩之斑斕,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驚嘆。它不僅具有一般丹霞的奇、險,而且更美的在於色。

七彩丹霞在當地放羊人口裡叫「彩山「,這一片」彩山「到2009年從張掖這西北一隅走進了大江南北。

張藝謀的《三槍拍案驚奇》中那一望無盡的紅色山脈,就是張掖丹霞地貌。


幾乎話來概括吧。

喀斯特地貌:流水侵蝕石灰岩形成,地表崎嶇不平(地無三尺平),地下溶洞發育。

丹霞地貌:流水、崩塌、風蝕礫岩和砂岩形成,表現在垂直節理髮育。

表述不準請見諒。


新疆庫車山前


yoooooooooooo~


推薦閱讀:

化石是如何發現的?特別是微生物的化石?
古人是如何測量山的高度?
為什麼白雲石直接和稀鹽酸不反應,粉末就反應。是因為白雲石太緻密了嗎?
地震中失蹤的人去哪了?
和石油一樣,鑽石是億萬年前的動植物形成的嗎??

TAG:旅行 | 地理 | 地質學 | 旅遊推薦 | 旅遊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