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構建各專門領域的知識體系?

自己涉獵廣泛,然而都談不上太精,覺得是每方面都停留在點的知識,構不成體系。

舉個例子:日本歷史方面,我對織田家與德川家以及許多武將與傳奇人物有一定了解,但對於武田家毛利家及宏觀的歷史沒有大的格局上的認識。我想問的是有無構建各專門領域知識體系的通法,或是規律性的總結。

請注意我的重點是各專門領域的而非個人的總的知識體系,自己還沒到那個層次。

望各位不吝賜教。


好問題,最近在寫一本書,正涉及思想、辯證、方法的整理表達,就方法的步奏簡單闡述一下。

1、整理,要整理知識必須先對思維進行整理,樹立一個明確的目標(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保持你的動力),比如你可以弄一個武將戰鬥力排名分析,先把一個個武將的事例、情況、資料都整理好,這一步你可以隨機來做,用一句話來說就是把你知道的東西都用書面的形式表達出來。

2、標籤,你完成了對認知的整理之後,就可以開始給一類類的資料貼上標籤,比如武將、背景、轉折事件、人物的文化屬性……一句話總結就是把能歸納到同一類的內容都找到標籤歸納起來。

3、分層,現在你要思考標籤之間的關係,哪個是子級,哪個是父級,比如武將是父級,那麼人物文化屬性就是子級,具體的轉折事件就是人物屬性的子級……一句話總結就是把它們按照你的規則關聯起來。

4、邏輯樹狀,ok,通過上一步之後,要把經過分層之後的標籤按照邏輯的關係組織起來,基本上到這一步你的體系已經建立起來了,歷史事件常見的如按照時間順序,每一年這些人物的情況……一句話總結就是別人可以清晰的閱讀、理解你的這個東西。

5、填充,根據你說的情況,你對有些東西不夠了解,那麼你在邏輯樹狀的時候一定會有些內容組織不起來,調查、學習那些東西,把它們聯繫起來,一句話總結:補足。

6、完善、修正,當你以上五步完成以後,你可以把你知道的東西去交流、探討、展示了,這個時候可能會有其他地方是你沒想到的,歷史的話正史、野史、傳聞多了去了,不斷完善,這樣你的知識體系就會越來越圓滿。

最後:對知識的認知和所有一切的感知都必須建立在實踐上。

推薦閱讀知乎上的大牛們是怎樣搜集資料的?


相較於「個人知識體系」,我更傾向於構建「我的個人認知系統」。

https://pic2.zhimg.com/v2-546afcb1ef8016ba39ab2bf37433bcdd_b.png

我一直妄圖構建一個以「我」為中心的全景式知識體系。這個知識體系不僅僅是某個知識點、某個專題、某個學科甚至某個領域的知識體系,而是從「個人實際應用」的角度構建的知識體系,我習慣稱之為「個人認知系統」。在我正式形成「個人認知體系」這個概念之前,我曾做過大量的行業的、學科的、某主題或者某本書的知識體系。例如:下圖是我整理的斯科特·揚在《如何高效學習》中介紹的「整體性學習」的知識體系

https://pic2.zhimg.com/v2-1ff5860968b2a3888192c311dab963c1_b.png

下圖是我初學社會心理學時整理的知識體系

https://pic4.zhimg.com/v2-5910d635dab853e71215e9a66f737ea3_b.jpg

這些知識經過我的梳理後很系統,邏輯也很清晰,知識點也很明確。我剛開始對此還很滿意,因為我發現這用來應對「應試性」考試和或給他人講解很有幫助。我能很清晰地講出完整的體系和來龍去脈。
但是在我隨之而來的應用中,我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我一直在致力於建立「形式上的完整性和邏輯清晰」,這也許有利於你去講解,但是這對於個人實際應用並非是最佳的體系(不可否認這種方式對於打牢基礎、建立純知識的體系有很大幫助)。
舉個例子,這就像一個搞心理研究的人,理論基礎很紮實,但是卻不太會做心理諮詢或在生活中應用一樣。
於是我就一直在思考,怎樣才能增強「實用性」。
從那時候開始,我就一直從「應用」的角度去審視這些知識體系,即「所有知識,為我所用」。
在這個過程中,我有一些感悟: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在做一些「看起來很努力、看起來很有用」的事情,比如,上學時不去讀書就有罪惡感,因此為了學習而學習,為了學習而去隨便讀書(這個例子,可能不愛學習的人感覺不到,再舉個例子,工作以後,好像不努力就有罪惡感、焦慮感,所以要去「努力」,但是這只是為了努力而努力,為了減少焦慮而努力,這是形式上的努力)。然後在思維導圖、各種知識管理軟體流行的年代,我們又去追逐這些東西,好像我們在很努力,但其實我們只是「假裝很努力」。就像我用「微信讀書」,上面會顯示你的讀書時間和在朋友中的排名,於是為了刷排名我開始瘋狂讀書,(我承認這樣做最起碼比不讀書要好)但是這是建立在一個虛構幻想的基礎上,相對於我目標明確、計劃科學、興趣盎然的主題閱讀來說,這樣的讀書效果簡直太差了。
真正的努力應該是目標帶動,或是興趣驅動,你所做的事情能夠切切實實地應用,而不是只是滿足你自己「我很努力、我很優秀」的幻想。一些理論紮實但操作很差的人大都有這樣幻想。
而我之前只是一味地做漂亮的、完善的、形式上的知識體系,就是上述所言的那種虛假的努力,自我感動的努力。所以我開始思考實用性。
實用性的東西必然是圍繞你的實際應用展開的,於是我就逐漸形成了這個「個人認知系統」的概念。
建立自己強大的認知系統,就好比學習深厚的內功,基礎打好後「拈花摘草,皆可傷人」。

認知系統是內功(例如易筋經),知識體系是系統的武功(例如降龍十八掌),而零碎的知識點是一招一式。

在有了這個認識後,下面來說說建立「個人認知系統」的一些原則和注意事項。

在我看來,「認知系統」是比「知識體系」更高級一點的東西。說白了,「知識體系」就是一些客觀的知識點及知識點構成的結構。而「認知系統」是「思維層面」的體系,簡單說,就是「運用知識點」的體系,當然這裡面包括了「要被運用的知識體系」。
即,個人認知系統=認知系統+知識體系。當然這並非是簡單相加那麼簡單。
首先,第一原則是思考你的工作生活學習休息等一切,從實際應用的角度進行一個分類。

關於分類:

我的習慣是分成七類,分別是「自我認知」、「職業」、「興趣及事業」、「通識類」、「生活類」、「休閑類」、「其他」。這基本囊括了「我」的一切,具體分類可以根據自己習慣而定,切記,一切從「實際應用」出發。

這樣是不是沒有必要做單個專題的知識體系了?

不,單個知識體系還是很有必要的,這是基礎,是練武時扎的馬步。只是,我一般除了單獨做某個專題的知識體系外,我會再將其進行拆解,然後融入到我的「個人認知系統」中,例如上圖所說的「整體性學習」,這是一個獨立的知識體系,但是我會拆解其中與我的學習習慣相符的做法和理念,放入到我的認知系統中。這樣,我就即了解了它完整的知識體系,又能應用到實際,快速理論轉化為應用。

關於系統中的「個人認知」版塊

在我看來,「認識自己」是應該最優先關注的問題。人終其一生說到底還是在和自己相處。那些過的怡然自得的人,不論是否富有,都能洒脫自洽,而有些人終生都在自己折磨自己。所以,這個被我放在第一個版塊。「人啊,要認識你自己」,但是認識自己往往是最難的。那麼,怎樣去構建「個人認知」這個版塊呢?
第一是描述,去描述自己,盡量客觀地描述,盡量準確的描述,如果你沒辦法準確的描述自己的某個特點,那就一遍遍描述,直到你滿意為止,描述的越精準,你對自己的認識越清晰。需要注意的是,在描述自己的特點或情況時,不要用「優點」「缺點」這樣傾向性特彆強的辭彙去描述自己,不然你會被無意識的情緒左右。這樣你就不會注意到,一些你自以為的缺點其實可以轉換為「優點」。最嚴重的是,你會帶著對自身「缺點」先入為主的「敵對」心態,因為你覺得它是不好的,你老想著要「幹掉它」「克服它」,這樣的想法會給你帶來不自知的壓力,讓你處於對「缺點」的不自知的惶恐、焦慮之中。這往往是人難以與自己和平相處的原因之一。
第二是解構,簡單來說,就是去細分。你要把自己拆分成無數個子項目,如下圖,我在最開始做自我分析時的解構圖(源於保護隱私,不是完整版的):

https://pic4.zhimg.com/v2-6c8c26babe608f30ca3f3da31da37b47_b.png

要注意的是,在解構的過程中,一開始你可能很難精準地做分類和歸類,這個時候你就如實記錄即可,例如在「不穩定的我」中「間歇性焦慮」中,你可以如實記錄「和一起畢業的同學相比,我混得比較慘,這個時候我感到焦慮」,在記錄的基礎上,你再去提煉分析。這樣做的好處就是,你能更加清晰無比地了解自己,和了解形成這樣的自己的原因,或者是觸發自己某種行為的觸發情形或觸發物。記錄的越詳細,總結提煉的越多,你便越了解自己。

關於構建具體的「知識體系」

在這裡,我們簡單說一下如何構建單獨專題的「知識體系」,例如你是學醫的怎麼構建知識體系;或者你在學習閱讀方法,怎麼形成知識體系;或者你要應對一場《金融學》的期末考試,要怎樣形成知識體系。既然是體系,那麼其關鍵在於結構,結構的關鍵在於「聯繫」和「點」。比如說,體系是城市系統,聯繫就是道路,點就是每一個建築物或地點。
對於成熟的學科來說,其實建立體系特別容易,這個體系的中心,即城市的主幹線,或者說知識樹的樹榦就是那本入門的課程或書,即《...導論》《...概論》《...大綱》,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你先依照這種基礎性的書籍來建立最初的體系,再根據你的研究側重點來增加相應的枝葉。例如下圖是社會心理學的基本結構:

https://pic3.zhimg.com/v2-7f55179096801aa6ae48dbc064b89ea6_b.png

每一次學習一個新的知識點,你就去想,應該放在你的基礎「知識樹」的哪個部位。例如下圖是我學習了社會心理學「個體」方面的一些知識後加入的:

https://pic3.zhimg.com/v2-5eb66f04b46ccef5b5ad9ff63e0b583e_b.png

在這個過程中,你可以把知識體系視覺化表示出來,例如畫一個「知識樹」或「思維導圖」,每次學習新內容,就去你的思維導圖上找可以和哪部分進行聯繫。久而久之,你的積累會越來越多,聯繫會越來越密切,體系會逐漸龐大而完整。如果你遇到一個全新的點,不知道該放到原有體系的哪個部分,你就需要去思考,是不是這個另一個維度,或另一個邏輯下的知識點,你暫時可以將其畫在你的思維導圖旁邊,不做任何聯繫,等以後再次遇到相關的,或發現聯繫時再去處理。你只要時刻想著每學到一個知識應該怎樣和原有系統聯繫,這樣就可以不斷完善你的體系。
而對於不成熟的學科,零碎的知識點來說。你需要學會的,首先是「分類」和「歸類」。分類是將一個點無線細化下去,而歸類是將很多分散的點歸結到一起。鍛煉這兩種能力,你就能逐漸建立起一個系統。
對於怎樣建立聯繫呢。主要是將知識點分類、歸類做好以後,與你頭腦中的固有框架或熟悉框架聯繫。這裡的框架就是指你習慣的一種結構,一種順序。比如,思維導圖要用不同顏色把各塊知識進行區分,結合這一特點,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那首詩「赤橙黃綠藍靛紫,誰持彩練舞當空」,所以我的思維導圖一般是按照順時針方向,依照「紅橙黃綠藍黑紫」的顏色進行排列,我用黑色代替靛色,方便區分。這樣我就方便記憶。還有一些複雜的聯繫、邏輯、框架,我在這裡就不一一展開了,內容太多,足夠寫一本書了。有興趣私下交流。

結語:

一定要建立單獨知識體系之後,去考慮他的實際應用,然後建立你的「認知系統」。具體怎樣提高認知能力,和運用認知能力來應用知識體系,我會在後續進行撰文闡述。這個回答只是一個粗糙的、框架的、基礎的東西,還有很多細節和技巧沒有展開講述,後續遇到適當的問題我再回答,或者我會單獨撰文寫一下,內容確實太多了 ,望各位諒解。
。。。。。。。。。。。。。。。。。這是分割線。。。。。。。。。。。。。。。。
有興趣的可以關注我的公號:行長也吐槽,純屬娛樂,不定時更新,目前內容不多,但後續我會把一系列內容系統地發表在公號上。


我是大二軟體工程的學生,我也很迷茫,於是去圖書館找計算機類圖書看了基本上所有書的前言,同學都說我有病,看書喜歡看前言。我對計算機體系的了解大體基於此,也許很膚淺。。。


我的理解是建立知識體系意味著該學科的知識在你腦海里形成一顆知識樹,要培育出這課知識樹首先要有種子,這些種子應該是這個學科的基礎概念。通過分解、異同比較的方法去理解基礎概念的基礎上,再衍生出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聯,形成脈絡,進而整合形成一個知識面。從點到線到面。這是自己學習法律的基礎上得出的理解。

在這個過程中涉及的搜集、整理知識的方法又是各家有所長,在有很多知友都提出自己的見解和方式供學習參考。所以建立知識體系我認為是個用技術組建自己邏輯體系的過程。


就像很多新聞報道可以追著潛在的經濟利益點來追蹤線索一樣,許多領域發展,其實和最高級別的人最有關。尋找人物簡史是個辦法,注意哪些重要的人做了哪些重要變革、提出哪些理論流派、改進哪些原有觀點。

或者,尋找取名為《中國哲學簡史》、《世界史綱》之類提綱挈領的書籍。理工農醫更可尋找領域牛人寫的大綜述上手。

如想系統學習,可了解這個專業大學(國內外對比)里都需必修和選修的書目(不一定都得讀),大致就懂一個知識體系的構建布局。

本人不是歷史專業,但感覺提問者應注意幾個問題:

1.中國這方面歷史的知識體系,你是否也構建的不夠好?如果能了解,日本就不應是問題。

2.應先讀時間跨度更大的「大歷史」和剖析「歷史」演進原理的書籍,再讀小「歷史」和技術細節。


我認為達芬奇和富蘭克林之流非常少,所以你要想構建知識體系就要專一


推薦閱讀:

通常正常格式的 PDF 用什麼電子書閱讀器看最好?
如何專心地讀完並了解一本書?
有哪些百讀不厭的書?
你認為哪句詩中的一個字用得絕妙?
PC端有什麼好用的電子書閱讀軟體?

TAG:閱讀 | 生活 | 教育 | 知識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