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客觀存在的,還是人的主觀感受?
這是當年很風靡的「99大專辯論賽」上的決賽論題(http://goo.gl/VwHp2)。
如果把問題說成,美是主觀存在還是客觀存在的話,這個論題就完全喪失了意義。這裡將主觀存在替換為主觀感受實則是降低了對主觀層面的定義。讓這個問題有討論的餘地。
但是這個命題的結論是單向性的。對美的主觀感受是不是一種客觀存在?當然是。若人對美有主觀感受,即美就是人的主觀感受體(人能且僅能做主觀感受),那就可以說美相對於人而言客觀存在。也就是說,若對美的主觀感受客觀存在,則美客觀存在。反之,則不然。若美客觀存在,則能且不一定能被人主觀感受到。只要能被人感受到,即美一定客觀存在。只要通過唯物論的觀點,不論從哪種角度去講,美都是一種客觀存在。通過唯物論的觀點,那麼從美是一種客觀存在這一論點去辯實則簡單很多。這裡我陳述一下,從美是主觀感受上去辯的方法。貝克萊是一個臭名昭著的唯我論者,但這不能說,貝克萊的邏輯是錯誤的。作為一代哲學大師,貝克萊的理論與邏輯實則無懈可擊。我引用貝克萊的主觀感受理論(我堅持認為我看不見別人所能看見到;我堅持認為我有一顆向著上帝的心,我對任何我所見的事物都喜歡;我堅持否定除了被我感知的事物之外不存在其他事物,同理,被對方感知的事物也不存在於我這裡)和蘇格拉底的反問法來辯。先確定目標,美是一種主觀感受,並且美不是客觀存在。
1.首先有人能感受到美。但是並不是說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美。只要有一人感受不到美,美就不具有普遍性。對方辯友能否證明,是否全人類能感受到美?另,對方辯友是否能統計全人類的數量?然,我方可以宣稱,對方辯友都能感受到美(如果對方感受不到美,則無法證明美客觀存在)。2.美是依附於客觀實在,還是客觀實在的一種屬性?如果美是一種屬性,則這種屬性如何定義?我同意唯物論的觀點,即任何事物都可量化,故我請對方辯友量化美這種客觀存在的屬性。(這也是不能量化出來的,且只能如此量化為美是一種xx[主要會說喜惡]程度,轉第四點)然,我可以證明美依附於客觀實在,因為當我定義某物為美時,美就存在,我仍可以瞬間撤出這個定義,則美不再依附於客觀實在(若反對我認為的美,則回到第一點,我終於找到了一個感受不到美的人,美不具有普遍性,美不具有普遍性,則不是客觀存在的;若質疑我的美就是一種客觀實在,轉第五點)而我不能證明美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屬性。我希望向對方辯友請教。3.若無法證明美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屬性,那麼美存在於哪裡?若美是一種實在,請告知我哪裡可以看見美?若我看了您所謂的美的實在物,而我感覺不到美,即我不能認識它是美,則我看見的是什麼?是美還是其他物?(您看見的還是美)我為什麼看不見美?(您不認識它)恕我愚笨,請您告知我如何認識美這個實在物?(一般是很難答上來的,因為美不可能是實在物,對方的辯解可以以這是您的自我所造的實在物,而非非我的實在物一語駁斥,若是非我的實在物,則為什麼我不能認識,即證明美是主觀感受)4.若美是一種人對某物的喜惡程度,如何證明人對萬物都有喜惡?我仍是愚笨的,因為我不曾討厭任何事物,但是我仍看不出什麼是美。請告知我為何喜歡就是美。(打破被偷換的命題)並且,對於我不討厭任何事物就不存在喜歡任何事物,則喜惡何以作為一種程度,喜惡的程度是否具有普遍性?5.我使用的美就怎麼是一種客觀實在呢?我現在很懼怕。因為,我犯了大措,因為唯物主義哲學告訴我客觀實在是不能為意志而轉移的!請您幫幫我。哦!難道美不是一種客觀實在么?對阿,其實美只是一種主觀感受,現在我安心了。我沒有詆毀神聖的唯物論阿!6.若美既不是一種客觀實在也不是一種客觀實在的屬性,請告知我美是什麼?(除了實在和實在的屬性,還有什麼客觀存在物?)為什麼您能看見美的實在物(或作為客觀實在的一種屬性的美),而我看不見,是因為我的愚笨還是您的美只存在於您哪裡?而在我這裡本不具備實在的美?(轉第一點,不具備普遍性)還是,美其實也只是您的臆造,是您的主觀感受罷了?ps:我不喜歡用例子,我覺得用例子很無聊,也不喜歡解釋例子,解釋例子容易出錯,我喜歡只用邏輯說話。而且我喜歡辯論的時候犯賤。@陸小胖 你怎麼看?這個辯論,我當年在看過之後立刻就覺得不對勁了,我認為這還需要辯論嗎?美當然是主觀的啊?忍不住還寫了一個博文。
這是我當時寫的,現在看也沒有什麼要修改的。
我覺得美當然應該是主觀的,這樣的題目怎麼能拿來討論? 所以我當時反而頗想聽聽反方怎麼能把它說成客觀的,最後發現沒什麼值得反駁的論證。 所以我直接講我是怎麼看的: 美產生在人類意識形成之後,伴隨人的意識的改變而改變。反方一般都是說空谷幽蘭你滅 看到,你能說他不美嗎云云,其實空谷幽蘭並非沒有人看到,只是一時沒人看到,如果世 界上沒有一個人類,無從說它美不美。說起美不美總是站在人類立場上的,一頭母牛在發 情期的公牛看來是很美,但人怎麼覺得呢?至於伴隨人的意識的改變而改變,簡單來說就 是(我努力不沾上論文的味兒)唐朝人喜歡看胖子,現代人喜歡骨感。這兩種說法並不互斥,1)主觀感受的分布是可以客觀度量的;2)主觀感受是可以有客觀原因的,比如進化上的原因。
雖然人們常說「蘿蔔青菜人各有愛」,美與不美完全在於個人的趣味。這話雖然有理,但關於美的判斷顯然又存在著共同性。美的事物和形象帶有普遍性,否則,人們便不會去狂熱地追索它了。這表明,人皆有之的愛美之心是有規律可尋的。儘管柏拉圖早就預言「美是難的」,但關於美之謎的探索幾千年來從未停止過。
美國心理學家所做的一項經驗研究很有趣。美國得克薩斯州大學(奧斯丁分校)心理學教授朗洛伊絲,自80年代末以來,孜孜不倦地探問一個問題:人們是如何判斷美的?她研究的經驗材料非常普通,就是人的臉。她的探問集中在兩個問題上:
1. 什麼樣的人臉才是美的?
2. 吸引嬰兒和成人注意力的美是否一樣?
合成之後,她邀請300人對這些合成的人像美的程度進行評級打分。經過統計,結果令人驚奇:合成前圖片越多合成的人像,越具有吸引力,也就越美。在男性合成人像中,16張照片的合成的人像被評價最高,而在女性的合成人像中,32張照片的合成人像被評價最高。
16張照片的合成人像往往被認為是比較美的,而8張照片以下的合成圖像美的程度就不那麼明顯了。
這個試驗表明,人們視覺上普遍認為人臉的美,實際上是一種常規狀態或常模,它集合了人的諸多特徵而具有某種普遍性。只要比較一下圖1和圖2,便可發現其中的奧秘。兩者的區別就在於前者趨近一種常模和平均值,後者則是千變萬化,各具個性的。圖1 圖2
經過合成的人像 合成前單個人的人像一般人們認為,漂亮的臉應是對稱的、年輕的和微笑的,但朗洛伊絲教授發現,這些並不是美的必要條件。人臉的美關鍵在於是否趨近於一種臉的平均狀態或平均數,即常模,這才是吸引人們視覺注意力從而構成美的惟一因素,沒有它,即使年輕、對稱和表情宜人,也不可能構成美的吸引力,因而也就談不上美了。正如古希臘關於美的理想模式觀念,海倫的美不是具體個別的美,而是一種集諸美女之大成的理想美,用今天的科學語言來說,正是一種平均狀態或常模。在此基礎上,朗洛伊絲教授進一步發現。她把經常在媒體上亮相的模特的臉與經過合成的人臉進行比較,經過電腦分析得出一個結論:大凡被認為漂亮的臉往往非常接近32張照片合成的人像。即進一步說明,在日常生活中被人們視為美的人臉往往接近平均數,接近常模。
接著,朗洛伊絲教授深入思考,成人與嬰兒對美的判斷是否相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審美判斷受文化的熏陶和影響,不同的文化境況決定了不同的審美觀。美學上的一句諺語「趣味無爭辯」,即說的就是個人審美的偏愛。一般美學理論主張,審美觀念的形成完全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是一種社會學習的過程,美與不美的觀念不是與生俱來的。那麼,尚未受到文化影響的嬰兒在審美判斷上會有如何表現呢?他們是否與成人相同?看了《藝術與視知覺》這本書 我才知道 「美」是客觀存在的....和很多美學理論不同 這本書完全是基於現代科學通過反覆試驗得出的結論(有人贊再詳細回答吧..)
是人的主觀感受.世界本無美醜之分,也無善惡之別,這些都是人類自己想像出來的.
主觀感受,舉一個例子,假如有十個人(他們都沒有色盲的概念),其中九個人說他們能分辨出紅綠兩種顏色,但另外一個說只有灰色一種顏色,那麼那人就是個異類。但是假如其中有九個人說只有灰色一種顏色,只有一個人能分辨出紅綠兩色,那麼你認為他們十個人會認為誰是異類。道爾頓當初發現色盲這種病症是因為只有他和他弟弟說他送的襪子是灰色,而其他人都說是櫻桃紅色,想像一下,假如反過來呢?
美也是如此,一樣東西或者一個人很美,只是因為大多數人覺得它美。客觀如何,我們無從知道,也無法知道。
參考《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覺得美屬於良質,良質是不能用二元論,主客觀去劃分的。因為良質是主客觀的因。書的作者的比喻是主觀和客觀是公牛的兩個角,而良質在兩角中間,三位一體。我們是無法給美下完整的定義的。
給你兩個答案
1、哲學式的:對美的主觀感受是不是一種客觀存在?當然是。若人對美有主觀感受,即美就是人的主觀感受體(人能且僅能做主觀感受),那就可以說美相對於人而言客觀存在。也就是說,若對美的主觀感受客觀存在,則美客觀存在。
2、美正像愛情,經歷愛情的人覺得愛情是一個事實,而沒有經歷愛情的人卻不能看到全貌。其實美的感受是一種能力和境界。就像愛情一樣不一定在每對「戀愛」的人中發生。
哲學式的回答告訴了你「美」是什麼,可是你未必更明白;中國傳統式的回答告訴你「美」象什麼,卻能領你走近答案。瀉藥,非專業,以下回答來源於初中時讀的易中天的《美學什麼什麼的書名我忘了》。語言肯定不嚴謹,專業人士輕噴。
美學屬於哲學問題,發展史從美是什麼到審美是什麼到藝術是什麼走了三步,主觀客觀各有各看法。
我個人傾向康德對於審美的看法,至少我認為美的主客觀問題他解決掉了。
1 非概念而普遍
2 無利害的快感
3 無目的而合目的
4 共通感
共通感就是說當你覺得一個東西美時,必然覺得其他人也會認為這個東西美。即是說審美雖然是私人主觀判斷,但根據是人人共有的客觀存在的「共通感」。
比如你覺得女朋友漂亮,一人說她丑得跟豬一樣,你肯定不高興吧。不過你們倆的審美都沒問題,這不是說美就是主觀的,而是審美是私人判斷,前提卻是客觀的,如果沒有這個客觀的前提,審美便無法進行。假想一下,你如果不預設一個東西可能有別人覺得也是美的,你就沒法確定自己認為這個東西的美到底美不美。這個問題背後隱含的觀念是有問題的
美是主觀感受的。 對於一種事物,擁有不同背景的人是會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就好像藝術家的創造,是根據他的積澱和思想而完成。是客觀存在的事物。但是對於他的鑒賞,依賴的是個人的主觀感受。
美是什麼?給人愉悅之物,給人傾心之感,有時候是因為對於某種觀念和事物的偏執和愛,而美,比如死亡(因其巨大的悲劇性),比如暴力,比如妖異的血腥,。美有短暫的,有長久的,短暫的對於觀察獲得者而言,剎那永恆,長久的人們看久了也會覺得無趣,可以看出,人是善變的而且是不可靠的,。而我們所說的美,一般而言是相對於我們——觀察獲得者而言的,因此如果根據這點評定美,那麼美是不可靠的,美是善變的。那麼美需要我們定義而為之美嗎?一,美作為我們的觀測者而言,是由於人類的發現和定義和界定的「美」,那麼可以這樣說,美是有人類觀看而產生的。二,即可以說,沒有人類,那就沒有美。但這是靠不住的。由一可以知道,美是人類觀測得到的,那麼說明美是一種自然屬性,只不過被人類冠以『』美『』,沒有人類,那麼作為一種自然屬性,ta自在。進一步,美是一種高度的圓滿的自身屬性,自在自得。但是,實在的圓滿也不過是人構想的而已,因此圓滿的實在也不過虛構,那麼美就不是獨立而永恆的拉。那麼,世界的真實性在哪裡,ta是什麼,不可知,也許我們不過是一個個的影子而已,只不過是圓滿實體的投射,那麼美屬於那裡,是存在著的,不因人類而變,永恆自在;也許世界是因為人類作為觀測者的存在而存在,那麼人類作為終極存在,美被自己設想,那麼美是一種實在的存在,永恆不變。
其實昨天以前一直覺得是主觀存在認為沒有人就沒有美可是真的是這樣嗎?人真的有這麼重要嗎?小動物依舊可以感知到美啊即使人不在 美依舊還在
關於美是否是主觀感受,其實換個角度人類以外動物是否也有美的觀念?看如果動物也有美的觀念,動物感受的美和人感受的美是一樣的嗎?
文字遊戲!真是讓人又愛又恨!
文字,是人類交流、記錄等等在社會交際中才使用的東西。 文字里的各種名詞、動詞,形容詞,虛詞……也是說給自己和同類聽的。 文字的作用在哪裡?大家都知道,我一時間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因為不是做文字學研究的。 我只是有些簡單感受:太過於「追逐」於文字遊戲人會餓死的,但是不「追逐」,文學藝術等等的人類精神文明又怎麼發展。我家的貓,既不認為他叫「mao」,也不認為他叫「cat」,更不認可我給他起的名字,他只是條件反射式的聽到我的聲音就過來,因為我的聲音意味著有食物。
我沒有聽見過有人見到大灰熊以後,會馬上誇讚大灰熊——「你是天下最英俊最威猛的熊,請你不要吃我。」 如何權衡,留給有志於此方面的人或者專家,大家各司其善能之職,社會之職就好。既是客觀存在 也是主觀感受 可分又不可分
人有個性 所以每個人感受到的美可能會不一樣
但是人也存在共性 所有 在共性的作用下 人認為的美會有交集康德說,一個蘋果既可以作為認識的對象被分析然後被吃掉,也可以作為審美的對象讓它引起你主觀的愉悅,當你看到蘋果就流口水的話,那不是審美衝動,那是獸慾爆發。 你在認識這個蘋果的時候是被它的可口香甜等特性所限制的,你在審美這個蘋果的時候卻不受蘋果性質的限制。蘋果的美感滿足了你主觀形式上的愉悅,愉快是你自己的事,跟蘋果沒關係,是你主觀的,由此你的思想是脫離了蘋果的,你的思想獲得了自由,在這個意義上看,審美是一種實現了自由的思想活動。 是審美這種活動構築了人類思想從自然向自由的過渡,自由的概念和精神是從審美這粒種子里生長出來的。文章鏈接:這樣的主視覺(KV海報)才叫好——審美判斷力批判
正在打這個辯題==我是正方即美是主觀感受,但是我個人認同朱光潛的觀點,即美是主觀和客觀婚媾的嬰兒,離不開客觀但沒有主觀也不會誕生
『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 (黑格爾)
人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是大腦對事物的模擬而已。而事物是無法從根本上認知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