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過「移動支付」是中國銀行業的必然嗎?


是的,未來移動支付會和當年的pos刷卡業務一樣,最後會是 各大銀行+支付寶+微信+第三方几番混戰,但是基本蛋糕的最大的一塊已經差不多定下來了。

我看過去年的掃碼支付的報告,微信支付寶份額都是40%左右,銀聯大約9%,剩下的是各種三方支付。渠道強的可以接手做聚合支付賺一些代理費用,但是未來除非支付寶微信這兩個超級app沒落,我不認為還有哪家能夠在掃碼支付上做出什麼顛覆。

銀行從來沒有真正在乎過支付這個業務,不管是布pos還是做掃碼支付,這塊利潤對銀行來說實在是微不足道。但是這不是最致命的,銀行做這個業務的最大問題在於,在支付業務上國家設計的體制是叫所有銀行把自己支付業務利益的一大部分出讓給了銀聯,銀聯作為所有大銀行的代理人來進行統一的設計和管理,然後由銀行來負責推廣。

這樣就有兩個問題,第一個是銀行的利益變薄了,和其他三方機構比起來銀行或許是有優勢的(渠道的深度廣度,核心企業數據,客戶優勢),但是由於利潤天生比別人薄了一大截,最終由於定價權這種核心競爭力的喪失,還是沒辦法和其他機構競爭。

第二個問題就是內耗問題,銀聯可能是一家企業,但是各大銀行不是鐵板一塊,銀聯想的沒錯,出一個雲閃付讓各個銀行都去推廣他的app,也想搞成支付寶。問題是,任何一家銀行幫他去推廣所帶來的紅利(用戶習慣)是被所有銀行所共享的。所以越是小銀行,越不願意去吃這樣的螃蟹,這樣一來,所有銀行都會進入觀望。

基於這兩點,本身銀聯-銀行這個聯盟就是內部利益衝突的一個聯盟,指著這樣的聯盟去和人家一個全產業鏈的阿里騰訊弄,實在看不出什麼勝算。

所以想要逆襲,沒有央媽出頭,估計不太現實了。我看各大銀行都看的明白,就是借著自己的渠道去做做聚合支付靠著自己的渠道賺點外快。銀聯那邊看在央媽份上糊弄一下,反正因為銀行體制問題,錯過的機會多了,不差這一個。


「中國銀行業已經錯過了「移動支付」」,這恐怕是種錯覺。

移動支付的混戰才剛剛開始。

商業銀行還是移動支付的老大

讓我們參考一組來自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的數據:

2016年,銀行業金融機構移動支付業務257.10億筆,金額157.55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85.82%和45.59%。

2016年,非銀行支付機構累計發生移動支付業務970.51億筆,金額51.01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3.47%和132.29%。

這組數據告訴我們:銀行業金融機構依然是移動支付的大頭,其移動支付交易金額是非銀行支付機構(第三方支付機構)的3倍以上。

但同時我們關注到另外兩組數據:

在增速方面,第三方支付機構筆數增速是銀行機構的1.56倍,金額增速是銀行機構的2.9倍。交易金額是銀行機構的1/3,增速卻是3倍,按照這樣的速度,在2019年就可以實現對銀行機構的反超。

在市場份額方面,按照易觀的數據統計,第三方支付公司的今年第一季度移動支付交易額中,支付寶佔比53.70%,騰訊金融(財付通)佔39.51%,兩者合計93.21%;而按照艾瑞的數據統計,去年四季度的移動支付交易額,支付寶佔55%,財付通佔37%,兩者合計92%。

在增長速度和兩大巨頭的市場份額前,銀行機構感到空前的壓力。

在這個領域,沒有長尾,只有「一九」。

移動支付的開局,銀行錯過了什麼?

很多分析認為,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迅猛發展由於二維碼支付上面「偷跑」造成的:14年3月央行叫停二維碼支付後,他們卻暗渡陳倉準備捲土重來。14年底15年初,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不約而同重啟線下掃碼支付,直到16年中央行重新承認二維碼支付地位為止,沒有一家銀行機構推出類似的產品。

對這個想法我持保留意見:銀行在條碼支付方面的失利實際上是真的「必然」,背後的實質便是移動支付入口的無能為力。

條碼(包括條形碼和二維碼)支付技術最重要的便是條碼的載體,即通過與伺服器連接,生成、傳輸、發布或驗證條碼,手機APP程序是最優的選擇。

我們來做個假設,如果央行沒有叫停二維碼支付,銀行機構和非銀機構同時發力,讓我們看看大家手上都有什麼APP。

銀行機構有三大法寶:手機銀行、直銷銀行和信用卡APP;

三方機構有三大金剛:微信、淘寶、支付寶。

對移動互聯網時代APP的運營來說,應用的裝機量和活躍率是最重要的指標,讓我們從兩個陣營中選出幾個典型應用來做對比:

結果不言而喻,非銀機構APP的覆蓋率和活躍率相對銀行機構來說,是數量級程度的碾壓——表中選取的APP已經是銀行機構APP的最高水平了。無論銀行推出安全性多高、多便利的條碼支付產品,恐怕都因為低覆蓋和低活躍的APP敗下陣來。

錯綜複雜的「混維戰爭」

既然條碼支付勝負已定,那為什麼還說移動支付的戰爭剛剛開始?

因為移動支付不僅僅只有銀行和非銀行支付機構,正如移動支付不僅僅只有條碼支付。

商業銀行、第三方支付機構、清算組織(銀聯、網聯)、手機廠商、運營商、商戶和用戶合縱連橫,互為攻守。

如圖所示,條碼支付、APP支付和NFC支付是當前主流的三大移動支付方式,商戶和用戶通過這三個方式完成移動支付交易。APP支付是第三方支付、商業銀行、運營商和銀聯都支持的支付手段,條碼支付是以支付寶、財付通為首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主要的支付方式,而銀聯通過手機廠商主要支持NFC的支付方式;同時兩者又相互滲透到對方的主場,銀聯在銀聯錢包推出了掃碼付,京東在APP推出了京東閃付。第三方支付公司通過黃色線條完成第三方支付的交易流程,銀聯通過綠色線條完成以NFC+銀行卡為交易媒介的交易流程(其中商戶可通過直連或者間連方式接入網路)。

我們發現,原先在即時通訊、電子商務、三方支付、銀行卡清算、網路通訊和通訊終端各個維度提供服務的各家巨頭都加入了移動支付的混戰中,儼然形成了一場「混維戰爭」。

在這場混戰中,每家巨頭都從自身優勢業務出發向上下游拓展,非常值得各家銀行學習。在混戰中,銀行也必須有明確的戰略:

1.發卡、綁卡、再發卡、再綁卡。移動支付時代,流量是不可取代的的優勢,銀行要想跟上節奏,利用互聯網公司的流量優勢是不可避免的。在這類合作中,流量是別人的流量,用戶是別人的用戶,屬於自己的只有銀行卡。銀行應該清楚認識這一點,充分發揮自己在支付結算方面的優勢,繼續發卡,鼓勵客戶綁卡。

2.抓住商戶。很多人發現,在移動支付時代,客戶是缺乏忠誠度的,支付寶、微信和銀聯任何一家有促銷活動,都會導致支付業務量在短期內大幅增長,活動結束後又恢復原來的市場份額。相比之下,商戶更是如此,使用哪種支付方式對收銀員來說只不過是方不方便的區別,而對老闆來說則是成本、服務的區別。相對客戶,商戶更有動力去選擇不同的支付通道和服務供應商。

3.握緊數據,提供綜合金融服務。網聯的成立對銀行是一大利好,過去被三方支付機構所屏蔽的客戶行為終於可以充分展現在銀行眼前。支付結算只是銀行的一部分業務,而通過這部分業務了解客戶的行為特點,有針對性地在主戰場提供綜合金融服務,才是對銀行最有附加價值的拓展。

移動支付業務其實有著超乎想像的市場潛力。

數據統計顯示,去年全國非現金交易金額合計3687.24萬億元,同比增長6.91%。而其中電子支付業務佔67.7%,而移動支付只有208.56萬億元,僅占所有非現金交易金額的5.6%。

這些非現金交易或早或晚,大部分都會遷移到移動支付渠道,這個市場至少還有20倍增長的空間。

記得4個月前,馬爸爸提出要用5年時間完成「無現金社會」的建設。而數據統計同時告訴我們,銀行處理的非現金支付業務金額占其中的97.3%。

嗯,銀行作為馬爸爸戰略中最重要的一粒棋子,我對他們在移動支付的發展還有信心的。

參考數據,著作權歸數據提供者所有:

1.支付清算協會:2016年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

http://www.pcac.org.cn/file/File/1489700325.pdf

2.支付清算協會:中國支付清算行業運行報告(2017)簡要介紹

http://www.pcac.org.cn/index.php?optionid=713auto_id=2480

3.易觀:中國移動金融市場專題分析2017

https://www.analysys.cn/analysis/8/detail/1000719/

4.艾瑞: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行業研究報告2017

http://wreport.iresearch.cn/uploadfiles/reports/636328680295632025.pdf

5.Talking Data:移動觀測台

http://mi.talkingdata.com/app-rank.html


中國的支付市場是一個政策市場,也就是說,管你今天做的再好,明天一刀砍下來你也掛掉

看三方牌照制度就知道了,國家開放的策略從來就是有管控的開放,比如支付寶財付通,也只能在國家規定的領域裡面打打擦邊球

從銀行業來說,只要不死,那這塊市場遲早能重新進去,特別是對於大行來說,推一個新產品難度並不是非常大,特別是掃碼這種玩意兒,只改了前端受理方式,比起當年大家推nfc,tsm簡單了不知道多少,況且,各大銀行早就參戰了。。

那麼移動支付最受傷的是誰?當然是銀聯啦,銀聯最大的優勢就是從各個發卡銀行那裡拿過來的定價權,隨著網聯成立,把各家銀行原來私下談的支付價格明確合法化之後,銀聯喪失支付渠道壟斷和定價權兩大手段,前景堪憂

所以銀聯才病急亂投醫,各類pay,小額雙免,包括現在的京東閃付,在我看來都是飲鴆止渴,銀聯的出路在於主動收縮戰場,做好轉接支付,只要不死,早晚能坐等翻天,而不是四面出擊以攻代守,這樣崩盤可能更快

順便扯下,下一個支付風口,大家都吹是區塊鏈,但我個人估計應該不是,可能會是生物識別技術在支付上的進一步應用吧。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不是吧。自從知道支付寶支付基本沒積分後,我已經在漸漸調整了,措施一方面是更換網路交易計分的銀行和信用卡品種 一方面在了解到銀聯雲閃付普遍計積分以後,但凡有的選,就選銀聯支付了。最近銀聯雲閃付和apple pay的活動滿城風雲,想想蘋果手機用戶那麼多呢。

這個市場還有的好爭。


現在這方面本來就搞不過支付寶等,所以這類業務目前就不是銀行的重點,說不定以後有更加優秀的支付方式了,銀行反而抓住機會了呢

就像移動在3G通信領域搞的一塌糊塗,在4G方面抓住機遇做的很好。


沒覺得錯過。

2016 年 52.25 萬億,假設快捷支付協議中平台方的手續費分成是 0.2%,就是每年約 54.25e12*0.2% = 1085 億元。

招商銀行 2016 年銀行卡手續費收入為 111 億。浦發銀行 127 億。交通銀行 138 億。中國銀行 241 億。各個銀行的銀行卡手續費收入加在一起,與快捷支付平台方的手續費收入應當不相上下。

準確地說2016 年當前的市場狀況是,銀行業與快捷支付平台行業優勢互補、收入接近、佔據不同生態位;銀行業在移動支付領域並沒有到「錯過」的程度。

我們可以看 2017 年有何變化。


銀行在移動支付的確是啟動慢了被別人佔了先機,雖然現在也在和applepay合作想要扳回一城,但是習慣養成了要改變談何容易。不過現在說完全「錯過」也為時尚早。

另外已經有答案點到了,銀行做支付的目的是啥?存款而已!講個就一兩年前的事情,銀行開發了一種pos,直接結算到個人卡t+0到賬的,好幾家銀行安排人員撲向各種批發市場、零售商戶,全部免手續費。要知道銀聯老爺手續費可是不免的,於是一家銀行高峰期墊付的手續就達到幾個億。但是留存的派生存款基本都是活期低成本存款,那麼這個賬還是算的過來的。移動支付出現後支付寶微信迅速規模做大,然後拿著這些存款找銀行談價錢。銀行成本逐步被提高(並非說銀行成本提高是餘額寶之類造成的,但是他起了一定的推波助瀾的作用)。銀行的高利潤一向是眾矢之的,這次看到銀行在移動支付上吃了癟,自然有些人很高興。但是要知道銀行牌照還是壟斷的,銀行還是屬於強勢地位的,銀行成本提高,自然而然會逐步轉嫁給老百姓身上的。


等中國人民有了對自己數據的隱私意識,這是就是銀行笑醒的日子。然而這個世紀大概是不可能的。

注意呦,你後台開著騰訊系的東西之後你的數據就全部是tc的了,即使你在用陌陌想找人約炮。

向您提供服務????????騷擾電話!?模糊就是萬能。

知道你為什麼經常看到奇葩廣告了嗎?

與我們關聯的公司;合作夥伴。。好嗎這麼一分享隱私還是隱私嗎?

意味著你po一張照片就給它查看你所有敏感信息的權利。

自己看吧,反正我一年只有2個月會用qq(回國),至於其他人嗎,我知道你你們不在乎,隨意!

我想大概下個世紀國人才能意識到自己的隱私權利吧


是的,他們只是覺得互聯網只是個工具,營銷手段罷了。然而銀行現在真正變成了一個通道,互聯網金融公司現在剛剛崛起,蛋糕要重新切分啦


以上是福布斯排行榜,四大銀行排名

退一步講,銀行趕上了移動支付的進度,那也只是他的零售業務而已,原先POS機的刷卡利潤在銀行利潤佔比才有多少呢

敲黑板!!!

銀行的利潤主要來源是利息差!!!拿著你們的零成本的存款,去放給大企業,這才是銀行的主要利潤來源

知識點啊啊啊

目前來說,即使錯過了也不會影響銀行的利潤,

就像小微企業貸款一樣,銀行還是服務大企業的,移動支付都是小額支付,銀行不一定看上眼,

像以上的新聞,也只是銀行為了 拉 存 款 !!!!!!


本行從不承認錯過了 相反 我們正處在好時機?


只是稍微落後一點而已。談不上錯過。其實銀行現在已經有類似的東西了,只不過還沒能為大眾所熟知。經過一段時間後我行必然會迎頭趕上。(滑稽臉)


服務比的就是用戶體驗,怎麼更人性化,怎麼為用戶提供便捷,怎麼提高用戶體驗,總而言之,就是怎麼把顧客伺候舒服了。

然而銀行已經是大爺很多年了。


是世界銀行業的必然


國家想干隨時能攪局,研發個APP是要是銀行都能掃碼。。


錯過「移動支付」是中國銀行業的必然嗎?

其實有兩個方向不同的意思

一是預設中國銀行業已經錯過移動支付,問這種結果是否存在必然性

二是展望將來的發展模式時,問未來是否一定導向這種結果

================================

第一點,我們假設現在這種網路消費結點線下化的市場份額已經絕大部分接入第三方支付兩巨頭就是傳統銀行網路化節奏「已經錯過移動支付」的表現,那麼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什麼,這種原因是否回到從前不可改變,是否是必然

答案幾乎是肯定的,因為第三方支付渠道源於互聯網消費模式基因,即它本身是由專業的高效的網路平台所支撐,在比傳統消費行業更激烈的互聯網競爭中沉澱下來的,而網路銀行的當初存在與發展實際上甚至都是以網路消費習慣為市場基礎所建立起來的網路金融服務平台雛形,說的直接點兒就是被網路消費需求倒逼出來的。支付寶當年的長遠計劃或許真的已經是建成現在這樣第三方金融巨頭,但當年發端狀態也只能存進去錢去花而已。我相信當初大部分作為基礎的早中期網路銀行使用者是為了對接網商體驗網路消費而不是為了網路銀行金融服務而辦的網銀。

這是與市場和競爭關係對接關係的差異導致的網路銀行反應滯後——當時網銀的重頭在安全性而不是信用消費網路化,而當時網銀的「你們第三方花的錢收的錢還不是走我這個渠道」的金融工具基礎地位也是其止步於這個地位本身的一個原因。這種滯後性不是移動支付時代才開始的,而是網路消費普及化,當時不能裝APP的iphone都沒發明的時候,就已經滯後了

所以在配置效率更高,市場反應更快的移動時代,網路銀行的一步慢步步慢的馬太效應就越來越明顯。

而這種必然性是「就算銀行現在後悔時光倒流回去重新來」也未必能夠改變的,因為它們還是不首先對接消費層。結構模式沒改變,努力也只是能使自己比當初離網路市場消費端更近一些罷了。

===============================

第二點那就是假設現在還不是移動支付利益關係塵埃落定的時候,那麼未來銀行業是否能夠奪回話語權

這個假設能成立的證據有很多,比如如今網路銀行與線下非貨幣支付終端的積極對接,我們這裡看電影各種銀行卡限期優惠九塊九,可見銀行大佬們對錯過搶奪網路平台消費話語權很是警覺,已經開始和第三方支付去主力爭奪線下移動支付市場了,同時前幾日網聯出台也給了整個線上線下支付環境一個重新洗牌的機會

可雖然目前來說努力和改變我們可以看得到,但未必有多樂觀,比起支付寶與微信經營多年的成熟操作平台和已經形成消費習慣的大環境,銀行在硬體端、軟體端、市場端以及最本質的意識層面的差距實在是太大,而就算不提這個差距,比起「輕硬體」的網路工具,銀行在線下這一僅存的蛋糕爭奪戰中,必然與硬體綁定這一天然劣勢又是很顯著的

相對於「少」而「統一」且綜合性極強的第三方几大巨頭,我憑什麼要用你散戶銀行的卡,我還得辦卡,你這家優惠那家沒有,那家有這家又沒有,中農工建交我錢包打撲克就不說了,你這玩意還不是到哪都好使,一般小商小戶的誰能準備pos機,終端的話,誰有必然有你們家的卡

散戶對大頭的尷尬滋味,現在輪到國有銀行大佬們去嘗了

一個例子就是作為一個(或許有那麼些人認識的)B站美食區搬運工個人最喜歡的節目《天生吃貨》,裡面光大銀行在推一款線下美食優惠專屬信用卡

每期節目開始找店之前都說好的要看看這個卡能不能打折呢

然而現實很骨感

於是後來佳姐把錢都走支付寶,最後靠卡報銷了。。。。。。。

這些先天的,後天的劣勢都在制約銀行業移動支付的發展,當然我也不是說未來銀行業會完全退出終端服務,但是這裡面的必然性,恐怕真的很大很不樂觀


這東西不是要看市場份額嗎? 另外支付寶被zf以安全名義勒令不能存放20萬以上存款,然後支付寶讓我把可以10幾位的支付密碼改成6位數的。囧。 反正有zf幫偏架這自由競爭好玩


你的工資都還是從銀行里發的,只是花出去的方式多了


微信,支付寶現在也意識到銀行這塊蛋糕,很多集團性企業和政府事業單位微信和支付寶依靠自己是進入不了的,還是得靠銀行,特別是國有大銀行!實際上對於銀行來說,中收是一部分,重點還是清算渠道和資金沉澱吧!


銀行會做,但是目前來看確實晚了一點,微信支付寶佔據了百分之九十多的市場,還有三方支付的存在,不過感覺移動支付也不是銀行的核心業務,對銀行影響不大吧


推薦閱讀:

陸金所這是在以擔保之名放高利貸(實際年化37%的借款利率)嗎?
如何看待 8 月 24 日發布的史上最嚴 P2P 借貸限額要求?
如何看待國家發布立即暫停新批網路貸款公司牌照的規定?
如何評價阿里要出的存金寶產品?其與同類產品比較優勢如何?
畢業以後有一百萬存款該如何理財或者投資?

TAG:銀行 | 移動支付 | 第三方支付 | 互聯網金融 | 支付結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