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共產主義理論有無發展出相關LGBT群體的有趣理論?


關注這個問題有一段時間了,現在理清了基本思路,故來嘗試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才疏學淺,如有闕漏之處請多包涵。 @鄭子涵

首先,「現代共產主義理論有無發展出相關LGBT群體的有趣理論?」這個問題中的「現代共產主義理論」,指的應該是西方馬克思主義(又稱西歐馬克思主義或者新馬克思主義)。也就是發軔於20世紀20年代,至60年代遍佈於整個西方社會的一個馬克思主義的西方文化思潮,其影響之大可以從其代表人物中一窺端倪:盧卡奇、葛蘭西,阿多爾諾,馬爾庫塞甚至薩特,以及西方馬克思主義後現代時期的代表人物哈貝馬斯、詹姆遜以及當代英國馬克思主義者伊格爾頓等等。作為影響極廣極深且學派眾多的一門「顯學」,它不僅持續的產生新血,並且必然涉及到諸如LGBT等較為「先鋒」的範疇。但是本文中並不主要討論女性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比如其代表朱麗葉米切爾、齊利愛森斯坦等人。而主要討論詹姆遜的「認知測繪」的政治美學理論和伊格爾頓的「身體美學」對待女性主義的態度,而對LGBT族群的理論闡釋事實上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與之劃等號的。並且本文也並不試圖對LGBT現象進行闡述或評價,而是通過上述的兩個理論觀點對LGBT問題的來源和社會定位進行表述,簡而言之,不評價事實,而只給出與事實毗鄰的來源和外延。

第一個要進行闡釋的是伊格爾頓的「身體美學」以及其對後現代主義文化的分析。

何謂「身體美學」?想要談「身體美學」,就必須解釋伊格爾頓對於美學的闡釋和評價。伊格爾頓認為,美學起源於18世紀,是由於資產階級爭奪和實現領導權的實踐產生的。資產階級理性觀念產生了新的美學話語,也即自律的觀念,通過秩序的手段實現對主體意識完全的自我控制和決定。這個過程本質上是用「細膩的強制性法則」來創造性雕琢感性的過程,通過一系列的雕琢,貫穿並支持於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本力量,如習俗傳統、宗教虔誠和愛也就審美化了。比如西方啟蒙主義以來對人的道德化理性化要求,浪漫主義的宗教氛圍等等。美學實踐和資本主義的政治實踐、經濟實踐一道,擴充了資本主義的社會力量,換言之,美學的誕生,實質上就是資本主義憑藉理性暴力工具對原始情感生活的拓殖。

但是美學本身又是矛盾而自我解構的。美學把理性統治法則和政治意識形態通過審美愉悅的方式潛移默化地銘刻在人們的意識里,但人類本身的感官的創造性、對於存在的感性感受。慾望和快感等等卻並非是理性的,而是身體的,而這些範疇同樣屬於美學要表達的內容。這樣一來,美學事實上就是矛盾的,一方面,內化的權力內容規定了美學審美形式,另外一方面作為身體表達的美學同時又在反抗內化的權利內容,因為身體具有特殊性、個體性、自由性。這樣一來,美學就又成了所有統治階級和工具理性的敵人,進而成了追求金錢、效率和利潤的資產階級的敵人,美學它天生的趨向於解放人性,對意識形態進行解構(儘管審美內容卻往往是意識形態性質的),進而爆破統治階級對於人性和社會合理性的虛偽規約。

這樣一來,美學如何回歸感性化,事實上就是對肉體性(「身體性」)的挖掘,我們的肉體成了我們的聖殿。伊格爾頓進一步的發展身體美學這個概念,他認為,事實上,身體是國家、階級乃至社會的諸多領域的中介,畢竟,在現實和歷史中,真正的物質實在是身體,身體是人的生命載體,身體在這裡擁有了本體論意義。但不同於動物和植物,人的身體是物質和精神的結合,一方面具有智性,另外一方面具有自我。在身體這個客觀基礎上,習俗和慣例,文化和思想得以展開,而革命的最終動力也落在了身體上,正如深陷苦難之中的19世紀工人階級,他們承受的肉體磨難是革命的最核心動力,沒有吃穿,當然要起來反抗。這就是伊格爾頓的「身體美學」。

在伊格爾頓看來,身體的資本主義歷史,事實上是個分化的過程。它一分為三,成為勞動的身體、意志的身體和慾望的身體,身體一旦分裂,在意識形態領域也隨之分裂,形成認識的、倫理的和審美的身體意識形態。現代LGBT族群事實上也身處於資本主義環境下,身體也同樣分化成互相異化的不同範疇的事物。而由於外在的權力話語形成的意識形態進入美學範疇,必將通過意識形態規約的方式塑造審美觀念。對於LGBT族群的審美觀念探討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但這並不是一個問題,現今社會對於「百合」審美的特殊眼光,以及對待所謂「基佬」的審美視角等等,都充分說明了美學的特性和身體美學的重要性。更不用說更容易被探知的認識上的和倫理上的,譬如對LGBT群體的邊緣性歧視就屬於認識領域的身體意識形態,而倫理上包括婚姻乃至社會承認等等早已成為熱點話題,至於身體美學所涉及到的審美觀念,以及審美觀念的革命性,卻很少被LGBT群體意識到。

不過,伊格爾頓對後現代主義的評價,讓我們看到LGBT問題的熱烈討論,似乎是一個逃避的選擇。後現代主義文化之所以興起,在伊格爾頓看來,是左派運動失敗的直接產物,標誌就是1968年的「五月風暴」的失敗。伊格爾頓認為,左翼運動的失敗,讓知識分子乃至人民群眾產生了強烈的挫折感和失敗感,以至於讓人們作出了替代性的選擇。後現代主義看似反抗、批判且解構,但實際上是犬儒主義,是政治退卻和對現實鬥爭的逃避。如果一個體制難以被撼動,那麼對這個體制的權利控制下的縫隙和邊緣的興趣就會成為主要興趣。既然已經放棄體制政治革命,那就轉入所謂「文本、慾望、語言、身體和無意識」上去吧。通過激烈的批判上述內容,用高姿態迴避了真正的政治問題。伊格爾頓的原話是「如果關注了國家、階級、生產方式、經濟正義等更抽象的問題已經被證明是此時此刻難以解決的,那麼人們的注意力總是會轉向某些更私人、更接近、更感性、更個別的事物,人們可以預料一種新的身體學的崛起,在這個學說中,身體成為了首要的理論主角。」身體現如今正成為後現代社會消費主義的主角,為了滿足肉體需要和快感,消費社會正在不遺餘力的實踐自己,讓討論身體的犬儒主義更加盛行。在這個時期,經典的政治問題(比如這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還沒有食物可吃沒有衣服可穿)就被置換成族裔問題(比如美國的少數族裔)和性別問題(比如LGBT和女性主義)而被後現代主義所緊緊抓住,前者被忽視,而後者被列上日程表的最頂端。按照伊格爾頓的觀點看,它們在後現代主義文化之下「劫持了太多的政治能量」,使它們變成了一個誘人的理論狂歡,帶來了新的偶想破壞和靶子,但並沒有如後現代主義者所說的那樣,現代性的問題得以解決,事實上,現代性的問題反而被它放棄。

但這絕非意味著後現代主義一無是處,正相反,傳統左派重視的世界和歷史問題,往往沒有關注到後現代主義所提出的問題。比如,後現代主義強調的對差異性、特殊性和個體性的尊重和敏感,對任何試圖踐踏這一範疇的行為進行猛烈的回擊,這正是我們這個年代最大的解放觀念。後現代主義注視著少數群體,警惕著同一性的思想,防衛著總體性專制,以及對權力來源(比如男權社會)的深刻見解,都具有相當大的價值。按伊格爾頓的話說,「這就是被辱罵和被羞辱的群體正在開始恢復他們的歷史和人格的時代」。而這正是後現代主義旗幟下的眾多理論,包括女性主義和LGBT理論的最重要的價值所在。

——————————————伊格爾頓」身體美學「的分割線————————————————

這裡詳細的闡釋一下」身體美學「對於LGBT乃至任何少數邊緣族群的革命意義。

如前所述,在伊格爾頓看來,隨著資本主義歷史的發展,身體一分為三,進入意識形態領域,表現為單一價值的分裂:認識、倫理和審美。並且我們可以得知,美學源於資產階級爭奪審美話語權的努力(需知一個階級和另外一個階級的死斗並非僅限於經濟政治,審美領域依然是重要的戰場,看看文藝復興時期的近乎亂倫放縱的《十日談》和中世紀教會文學宣揚的禁欲主義的對比就能了解這一點),資產階級宣揚的理性主義必然會通過」無意識的「」潛移默化的」一系列強制性法則(比如17世紀古典主義文學宣揚的三一律,啟蒙文學中的道德說教,以及近代歐美文學對女性的「天使化」塑造)進入審美領域。這樣的審美內容自然是意識形態的了。LGBT乃至無數的邊緣少數族群,都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環境下,無論在經濟政治上怎麼拒斥社會環境的壓力,審美作為一種潛藏的、不易被覺察的部分卻往往被忽視了。舉例而言,現代社會對待「百合」的態度是充滿色情意味的「寬許」的,而對待「同志」則充滿厭惡的多,甚至斥之以「攪屎棍」之類的惡意表述。這事實上就是通過強制性法則進行審美規約,在這個過程中LGBT群體「被邊緣化」了。歧視和壓迫在審美上就源源不絕,這並非解決了經濟政治問題就能迎刃而解的。

而身體革命,立足於人的身體,和美學天生的矛盾性。需知美是人類視角下的概念,和身體密不可分,甚至起源於此。對花的芬芳的感知,對食物美妙的體驗,乃至性愛的愉悅享受,都是直接來源於人的感官和感性。這樣,美學事實上具有反抗外在強制規約的內在動力,這動力歸結到底來源於身體。人的身體是精神和物質的結合,是智性(理性的)和自我(感性的)的結合,一方面它代表著慾望和情感的解放,但同時受到習俗和慣例的規約。所以身體的美學,具有顛覆外在枷鎖和束縛的原初動力。

故革命意義何來?伊格爾頓高度評價三個人,也就是身體在回歸重構身體美學的道路上的三位偉大的「美學家」,分別是馬克思、尼采和弗洛伊德。馬克思通過勞動身體,尼采通過權力身體,弗洛伊德通過慾望身體來完成身體美學的復歸。馬克思主義的目標,本質上說,是在於恢復肉體被掠奪走的力量(資產階級榨取剩餘價值,剝奪工人的剩餘勞動,本質上說,就是在掠奪工人的身體力量),使身體得到解放,用它原本的力量看世界,讓眼睛重新成為身體的眼睛,讓雙手重新成為身體的雙手。這樣一來,感覺就通過自己的力量從理論家(美學)變成了實幹家(社會實踐,也就是革命),感覺自己解放了自己。歸根到底,革命要從身體開始並回歸到身體上去。LGBT群體也不例外,你們最有力的武器就是自己的身體,你們自己的感性審美,你們自己的肉體力量,你們自己的精神智慧,嚴守你們的審美領域,通過精神和物質實踐來解放自己的身體!

此外,尼採的權力意志並不是空穴來風,它的真正位置在生產領域,只有生產有這樣的偉大而強力的革命性力量。而正是人在生產!人體的力量是生產的來源,是思想的載體,正是肉體而非精神詮釋著這個世界。意識到這一點,LGBT群體的革命,就必然要從自身肉體的力量入手,進入生產領域,創造更多價值。換言之,武裝你們的體魄,從身體的健康和美,到知識和技能的豐富,再到精神和意志的強健,你們要憑藉這些在社會生產中創造更大的價值,解放才會從中到來。

弗洛伊德則揭示了慾望和愛的關係,心靈畢竟安頓在肉體上,理性漂浮在慾望的海洋中。外在的法則以慾望為基礎,但又否定並控制慾望。想要達到審美的完善和平衡,就必須爭取慾望和法則的統一,而這在社會意義上事實上是爭取更加互惠和平等的愛,而這往往正是很多LGBT運動所要彰顯的,這正好進入了政治革命的領域。

——————————————伊格爾頓「身體美學」到此結束————————————————

第二個要談到的是詹姆遜的「認知測繪」

不同於用身體作為主題來討論馬克思主義的伊格爾頓,詹姆遜則著重研究後現代主義時期,也就是晚期資本主義時期的社會境況,分析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的特質,進而提出了創造性的「認知測繪地圖」理論,能夠極大的幫助我們解決定位和行動的難題,具有極高的認識價值。

首先,一個高度發達的晚期資本主義社會開始於二戰後,這個新型社會又被稱為「後工業社會」「跨國資本主義社會「」消費社會「」媒介和信息社會「。在晚期資本主義社會,跨國資本的巨大力量終於稱霸了整個文化領域,並且拓殖佔領了曾經資本主義並未侵佔的最後一塊桃花源烏托邦——自然和無意識領域。現代主義的美的封閉時期結束,我們不可能在藝術中獲取什麼自主性了,消費主義和藝術工業生產無處不在。這樣,我們進入了後現代主義時期,這個時期的文化,在詹姆遜的分析之下,具有以下的一些特質。

第一,是平面感,現代主義文化具有相當的深度,強調自己的文化深度和深層意義,在文學上,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為代表,它要求人們深入作品去闡釋和挖掘,它的意義是立體多維而具有深度模式的。但後現代主義的文化是消費文化,代表是波普藝術,具有淺薄的平面感和無限複製的重複性,它們成為了無需解釋的文化消費品,也就是說,「表面,缺乏內涵,無深度,這幾乎可以說是一切後現代主義文化形式的最基本的特徵」——詹姆遜

第二,是斷裂感,在後現代社會文化中,人類的深層意識在消退。而人類的深層意識正是作為歷史意識而出現的。現代主義對待歷史的態度是悵然若失而痛苦回憶,試圖努力握住歷史,具有相當的懷舊感,比如《追憶》,但後現代主義的歷史感則是斷裂的,碎片的,空間的,瞬間的。如果現代主義強調時間性,那麼後現代主義強調空間性。對於後現代主義來說,只有「當下」和「此處」具有價值,我們不在乎昨天發生了什麼,注意力隨意的漂浮和游移。我們會迷惑在自己在哪裡,卻不會意識到我們是如何到這裡的。

第三,是零散化,主體在後現代社會消失了。現代主義時期,人們急於表現人本體的孤獨焦慮絕望變態自我毀滅等等,這事實上是異化的表現。但在後現代主義時期,人們已經徹底精神分裂,也就是「零散化」,情感可以不是自己的,我甚至可以不再是我,完整的自我變成了零散的碎片,我們感受不到一個完整的我,而是由無數情感和體驗碎片構成的無身份的幻象集合。

最後,是複製性。現代主義藝術和傳統美學都強調藝術的獨特性。但後現代主義的藝術是高度模擬卻沒有實感的,幻覺和現實不再能被區分。由於大眾傳媒和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藝術的獨特性喪失,它可以隨時被複制,變成了一系列物的組合,藝術不再具有實感,而原作也失去了「原本」的意義。比如蒙娜麗莎已經成為一個消費符號,人們不再費心感知藝術本身,它只是一件物品,甚至一個幻覺。

在這樣一個社會裡,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位置感的消失和距離感的隱退。我們好像置身在一個巨大的城市迷宮裡。在這樣一個龐大的空間,我們失去了確定自己的空間位置的能力。這並不是什麼困難而新鮮的體驗,任何一個人都可能突然意識到自己身在一個「楊坤唱的《空城》」裡面,「世界在旋轉,而我身在何方?我要去哪裡?等等,我又是誰?」這種感受任何一個當代人都不陌生。如果白日很難體驗到這種情緒,你可以在夜裡坐車去一個自己都未曾去過的繁華街頭,你會發現自己失去了自己的位置,不知道自己在哪裡,甚至自己也融化在人群里。這種現象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獨有頑疾。

表述了這麼多,就是為了引出「認知測繪」這個政治美學概念。何謂「認知測繪」?詹姆遜認為,正如著名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阿爾都塞所說,」對主體與其真實生存關係的再現「,而這就是認知地圖。主體,指的正是個體本身,而真實生存關係,正是主體賴以為生的生活生產關係和與其它客體的關係,這種關係置於每個主體,就形成了一個地圖網路,詹姆遜認為,」充分地掌握了認知地圖的基本形式後,我們便能找出自己跟本地的、本國的以至於國家上的階級現實之間的社會關係「。我們實質上身在社會的何處?看看認知地圖就一目了然。進一步闡釋的話,那就是,我們依靠什麼生活,我們喜歡看什麼電視節目,我們喜歡閱讀什麼書,我們吃什麼樣的食物,我們穿什麼樣的衣服林林總總都可以歸納為:主體,與其真實的生存關係。而憑藉這個,我們就知道你在這個世界和這個社會的具體位置,你是什麼樣的人,依仗認知地圖,便可一目了然。

認知測繪很顯然地,可以在一個空間感喪失的社會判斷你的真實的社會位置。在詹姆遜看來,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之所以產生危機,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們失去了對現實的認知能力,以及對未來社會的想像和判斷。正如前文所述。而認知測繪正好可以提醒」個體對自身處於整個全球性世界中的系統的位置有所了解,並加以警覺「」認知繪圖可以使公眾保持對制度體系的敏感性,激起他們的鬥志,並勝利完成現階段的文化和政治使命「。在知乎上最近產生了諸如」博士算不算精英「」一線城市的白領月收入一萬感覺前途無亮「這樣的問題,事實上都是後現代社會人們對自身位置判斷失準的表現。而認知測繪正好可以解決這一問題。一旦人們知道了自己身處社會的哪個位置,是什麼樣子的,依賴什麼生活並且哪些人和我一樣。革命的意識問題就得到了解決。

在後現代社會,交通信息技術的巨大發展,各民族、國家和群體的聯繫日益密切。這種頻繁交往加劇了精神分裂的定位困難。譬如對待穆斯林的態度,對待所謂」白左「的態度等等,而認知測繪事實上可以解決這一系列問題。對於LGBT族群而言,這也是非常重要的理論工具和實踐武器。你們在社會關係中是個什麼位置?作為LGBT的個體你又在社會的哪個位置?你依賴什麼生活?你們依賴什麼生活?你們接受什麼信息?你們提供什麼信息?誰是你們的朋友?誰又是你們的敵人?這些都仰賴認知測繪的方法進行解決。

目前,認知測繪的政治美學理論還在發展,筆者相信它會是新時期解決一系列重要問題的關鍵。


對西馬那一套不了解,我先說古代共產主義理論吧。

馬克思主義者懂得,民主並不能消除階級壓迫,只會使階級鬥爭變得更經常,更廣泛,更公開,更尖銳。我們需要的正是這一點。

離婚自由愈充分,婦女就愈明白,使她們作「家庭奴隸」的根源是資本主義,而不是無權。

國家制度愈民主,工人就愈明白,一切罪惡的根源是資本主義,而不是無權。

民族平等愈充分,被壓迫民族的工人就愈明白,問題在於資本主義,而不在於無權。

——列寧:《論對馬克思主義的諷刺和「帝國主義經濟主義」》(1916年8—10月)

基於勞動者人人平等的民族平等、性別性向平等,才是真的平等。

平權運動不可忽視,同時平權運動從屬於階級動員,從屬於使勞動者成為一個自覺的階級的運動。

不著手解決主要矛盾而處理次要矛盾,就是揚湯止沸;重視主要矛盾而輕視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就可能轉化為主要矛盾。

百合的旗幟,照耀著我們,

lal salam!


共產主義理論中,婚姻家庭本身也是束縛人的枷鎖,在終極里也要被打破的,婚姻這個概念本身要是沒了,就不存在lgbt的問題了


人的自由發展么,還用現代?


LGBT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副產品。


上面ByronAlexander說得很多了,詹明信和伊格爾頓兩個人基本代表了馬克思主義文論關於LGBT的最新的理論成果了。我就隨便再補充兩個吧。

其一當然是拉克勞、墨菲的後馬克思主義理論,他們所提出的激進民主的鬥爭方法在當今已經很流行了。這些理論本身屬不屬於共產主義另說,不過共產主義理論如果要直面後現代政治,不對他們作出一些回應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就不複述具體的論證要點了,直接看書好得多。

其二則是齊澤克的政治概念。齊澤克似乎在今年就發了好幾篇評論針對變性人的抗議活動以及引發的一連串爭論,我想這個進展也相當新了。當然齊澤克沒說什麼新的東西,他只是再次強調了一下階級的概念:如果女權能被希拉里這樣的人拿來當最大的競選牌,如果LGBT概念能夠被拿來服務於帝國主義的文化霸權,如果蘋果等高科技公司能夠一方面毫不留情地剝削第三世界民眾,另一方面又熱情地支持變性人洗手間。那麼左派也是時候感到一點警惕了。齊澤克後面又談到了國際性鬥爭與國內鬥爭的辯證關係,這個就比較技術性,也跟原題無關了。

當然,齊澤克,巴特勒,拉克勞的那本小冊子真是挺經典的,有基礎也可以讀讀看。


某些「共產主義者」說同性戀是統治階級的腐朽思想,認為無產階級中出現同性戀是文化霸權的體現。

對此我想說:(建議更改)

說正經的話,要讓家庭的基礎消亡從而用新組織取代家庭,你咋戀你隨意


所謂科技,就是越來越精細,精細的美是可以與樸素的美相統一的。


馬克思主義平等觀指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唯物史觀第一次把平等觀置於科學的基礎之上。他們強調了平等和權利都是具有歷史性的,平等觀的提出和發展是受生產力發展水平限定的:平等概念可以為不同的階級服務;不同的階級可以賦予平等不同的內容;不同的平等理想要由不同的階級來實現。他們科學地表達了無產階級的平等要求,嚴密地論證了爭取並取得最終實現無產階級平等的基本條件和根本途徑。

根據馬克思主義平等觀來看,在當前社會的LGBT相對於掌握絕大多數話語權的異性戀的差別,是類比無產階級相對於資產階級的差別。LGBT群體通過婚姻社會改革追求的不僅是社會地位上的平等,還有更深層的經濟生活結果的平等————遵循「各盡其能、按勞分配」的原則獲取社會相關的法律、基礎設施。這也正是一個共產主義社會共同的意志,剷除了階級差別的,人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社會。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沒有女性的解放

就沒有工人階級的最終解放


共產主義基本都是集權制度,他們才是真正不在意少數群體的。

平權平權!!平分是法律的權利。

首先是人們對性別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認識,在面對性別問題是達成了一定的科學共識,其次LGBT群體保護自己依然是通過完善法治建設來保護自己權利的。

而無論是對性別的研究,還是對法治的完善,和共產主義都沒有關係。

不能靠自己去努力獲取的權利,不要靠別人施捨安排給你,他們只會安排給自己或者身邊人。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2017年1月21日的女性大遊行(Women"s March)?
如何評價魅族科技2016年情人節同志議題商業廣告?
和變性人結婚是種怎樣的感受?
已經開始激素的在校跨性別該如何向舍友出櫃?
為何腐女這麼多,卻罕見腐男的存在?

TAG:哲學 | 社會學 | LGBTQIA | 馬克思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