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生上歷史課嗎?他們的歷史書里的內容是怎樣的?
大陸的歷史是從猿人講到了現代,很好奇台灣的歷史書是怎樣講的,和大陸有什麼區別呢?
台灣輔仁、中正、清華大學的中國古代史考研考博試題
目錄
一、 輔仁大學試題
二、 中正大學試題
三、 清華大學試題
一.輔仁大學題目
台灣輔仁大學歷史系秦漢史試題小輯
【試題一】
一.簡述北亞游牧民族南侵的原因
二.簡述匈奴的農業,手工業與信仰 三.試述漢代對外族的策略並檢討其得失 四.試述漢代奴婢的來源及其地位 五.試述漢初黃老之治轉成武帝時期獨尊儒術的原因 六.鹽鐵論卷一大夫曰: 「匈奴背叛不臣數為冠,暴於邊鄙,備之則勞中國之士,不備則侵盜不止,先帝哀邊人之患苦為虜所系獲也,故興鹽設酒准置均輸,番貨長財以佐助邊費,今議者欲罷之,內空府庫之藏,外乏執備之用,使備塞乘城之士饑寒於邊,將何以贍之,罷之不使也」但是文學之士反對,試述武帝平準與均輸,鹽鐵政策之利弊?一、簡述漢代的服飾與飲食。
二、簡述漢代的婚俗。 三、漢書食貨志記載賈誼說上曰「筦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試申試其意。 四、漢書食貨志鼊錯曾說上曰:「....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貴,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試解釋漢初商人富貴與農夫貧賤的原因以及生活情況。 五、試述漢武帝削奪相權的原因及其影響。 六、漢代的一個男人,在他的一生之中有那些軍事義務必須擔負?有何變通方法? 【試題四】一、西漢初年曾經在貨幣政策方面有「放鑄」與「官鑄」兩種不同的措施,其目的何在?
二、漢代「重農抑商」政策的背景與成效三、簡述漢代官私奴婢的來源
四、簡述漢代郡府組織﹝以列表的方式﹞ 五、簡述漢代郡尉的執掌 六、解釋名詞: 1.屬國都尉2.有秩3.亭長4.市令 【試題五】一、簡述董仲舒「天人三策」的主要內容
二、簡述漢代政府對豪族的態度 三、漢初是陽儒與陰法的結合,試從政治措施上舉例說明四、陰陽災異說與兩漢政治有何關聯?
五、陰陽五行對兩漢醫學有何影響? 六、解釋名詞: 1.張衡2.蔡倫3.張仲景4.杜詩 【試題六】 一、繪出漢代疆域概圖,並標示重要地點(郡與城市)。 二、漢簡的出現對於研究秦漢史有何貢獻? 三、漢代獨尊儒術,為何西漢政府中仍有不少酷吏? 三、賈誼與晁錯皆主張削藩,為何都失敗?試述文帝與景帝時期藩國強悍的背景。四、皇帝制度是如何形成的?皇帝與封建時期的天子有何不同?
五、解釋名詞 1.太尉 2.廷尉 3.少府 4.功曹5.屬國 六、漢代對待邊族都實行哪些策略?試舉例說明.【試題七】一、試述董仲舒在儒家思想與教育方面的主張。
二、試述西漢君王對儒家的態度,舉例說明。 三、漢武帝對待四夷採用不同的策略,試述之。 四、試述匈奴的組織、生活、婚俗、人種。五、為何西漢的「豪族」到了東漢都成了「士族」?
六、翻譯: 春,將出民,里胥平旦坐於右塾,鄰長坐於左塾,畢出然後歸,夕亦如之。入者必持薪樵,輕重相分,班白不提挈。冬,民既入,婦人同巷,相從夜績,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必相從者,所以省費燎火,同巧拙而合習俗也。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相與歌詠,各言其傷。是月,餘子亦在於序室。八歲入小學,學六甲五方書計之事,始知室家長幼之節。 【試題八】 一、試述秦朝滅亡的原因 二、利用出土漢簡可以對漢代歷史作那一方面的研究 三、郡縣制與封建制有何不同 四、列舉漢代中央九卿之中的五位,說明其職掌 五、說明郡都尉的職掌2.為何西漢前期在朝的文官多為關東人,而征戰的將領多為關西人
3.試述漢代對付外族的策略 4.錢穆所說「前漢貨殖遊俠中人,後漢多走入儒林獨行傳中去」試申述之 5.何謂「豪族」?漢代政府採用哪些手段對付豪族?【試題十一】 一、解釋名詞 1.《老子想爾注》2.《太平經》3.天師道4.張魯 二、試論道教與道家的關係 三、試予「道教」定義 四、試述漢賦的特色 五、董仲舒「天人三策」的主要內容 六、試論漢代陰陽思想對政治的影響 七、稀罕在政治措施尚為何儒法並用 八、試述馬王堆漢墓所代表的意義台灣輔仁大學歷史系魏晉南北朝史試題小輯
【試題1】
一、簡述魏晉玄學形成之背景及其演變。 二、簡述自三國至魏晉,商業都市洛陽、長安、鄴、建業、京口、 廣州之興衰。 三、自董卓壞五銖錢改鑄小錢,至隋文帝更鑄新五銖錢令天下通行, 其間錢貨紛雜,簡述之。 【試題2】 一、簡述魏晉時期刺史之職權。 二、簡述魏晉時期州佐與府佐的任用及其職責。 三、簡述魏晉時期郡守加將軍、加督與持節的區別。 四、魏晉時期南方經學與北方經學發展的情形有何相異之處? 五、簡述「都督」的起源及都督與刺史之間的關係。 六、魏晉時期以實物化貨幣取代錢幣的原因為何? 【試題3】 一、簡述北魏北鎮的設置及地位的演變。 二、簡述北朝中央中正與地方中正相異之處。 三、簡述北魏在孝文帝以前的漢化情形。 四、簡述北魏三長制度的設立及其意義。 五、試就個人看法評述崔浩之獄的原因。 六、簡述五胡軍隊的來源。 【試題4】 一、簡述魏晉玄學形成的背景。 二、簡述南朝寒人興起之背景及影響。 三、簡述顧亭林說:「昔之清談談老莊,今之清談談孔孟」, 其所謂「清談」與正始名士所謂清談之異同。 四、簡述魏晉南北朝士族門第高低之區分。 五、簡述自三國至魏晉,商業都市洛陽、長安、鄴、建業、京口、 廣州之興衰。 【試題5】 一.鮮卑族從草原文化轉變至農業文化的過程之中,在太武帝及其之前的道武 帝.明元帝各有何措施? 二.崔浩被殺的原因,歷代皆有學者討論,試就個人觀點分析之 三.北魏孝文帝漢化,其成果如何?對後世有何影響 四.鮮卑族為何設置六鎮?六鎮為何後來成為鮮卑的心腹亂源 五.北魏為何實行均田制與三長制 六.試述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在北方流傳的情形,並列舉兩名高僧述其重要 行誼 七.試述魏晉南北朝時期,佛.道.儒三者的關係 【試題6】 一、如何給予兩晉南北朝士族定義? 二、魏晉清談的主要內容為何?「清談誤國」是否正確?試申述之? 三、魏晉時期實行九品官人法的意義為何?流弊為何? 四、寒人如何突破士族在政治上的壟斷而興起? 五、魏晉的「刺史」與「郡守」有何特點不同於漢代的刺史與郡守?試申述 之? 六、六朝時期,南渡的士族在經濟方面如何發展? 【試題7】 一.兩晉南北朝的士族標準如何界定?試說明之. 二.解釋名詞 1.寒素 2.小姓 3.部曲 4.賓客 三.試述九品中正制實施的源由及造成的結果. 四.東晉至南朝,寒人興起的原因為何? 五.試述王導的功業. *任選四題 【試題8】 一、魏晉的刺史與漢代的刺史有那些異同之處? 二、試論「清談誤國」的緣由,並論竹林七賢是否誤國? 三、解釋名詞: 1.估稅 2.土斷 3.玄談 4.正始名士 四、魏文帝黃初年間罷五銖錢,使百姓以谷帛為市,為何在魏晉南北朝多不用金屬貨幣,而改用實物貨幣? 五、東晉立國江東,試述荊州的地位。 六、試述梁武帝敗亡的原因。台灣輔仁大學歷史系隋唐史試題小輯
【試題1】
一、試述楊堅使國家致富之道。既富後隋帝國何以又迅速崩潰,試述其因。 二、西魏、北周之府兵制度與隋之府兵制度有何不同。 三、溫大雅之大唐創業起居注在研究初唐史之文獻中有何重要性。 四、隋末群雄割據,其中以李密集團與李淵集團較強,試分析李密何以失敗,李淵何以成功。 五、試舉一隋唐史上值得研究的問題(題目),並說明原因,以及此題目在隋唐史上之重要性。 【試題2】壹、問答題
一、律令制之帝國與中國古代之帝國有何不同? 二、陳寅恪先生所謂的「關隴集團」與「關中本位政策」為何? 三、「玄武門之變」的原因及影響。 貳、解釋名詞,每小題三分 1.回造納布法 2.義倉 3.隋亡於國富民貧 4.大唐制義起居注 5.輸藉法 6.北魏、北周、北齊、隋唐時代各對「丁」的規定有何不同。 7.李密 8.北魏分定姓族 9.府兵名稱各代為何 10.高熲 【試題3】 申論題: 一、試述高熲在隋初歷史上之意義。(30%) 二、陳寅恪先生謂「武周之代唐」較「唐之代隋」 及「隋之代北周」更具歷史意義。試申其詳。(30%) 解釋名詞:(五題選四題作答) 一、關中本位政策(10%) 二、大唐創業起居注(10%) 三、山東豪傑(10%) 四、墨敕斜封官(10%) 五、府兵制的變革(10%) 【試題3】申論題
一、請闡釋寅恪先生所謂的「關隴集團」及「關中本位政策」 二、試論唐初「玄武門之變」對大唐政局的影響 解釋名詞 1.北周六柱國 2.宗主督護制 3. 高熲 4.輸籍法 5.武曌與大雲經 【試題4】 申論題: 一、 試論唐代律令制的特色。 二、 試說明從唐代租庸調製到兩稅法之原因及背景。 解釋名詞: 1.職事官與散官 2.甘露之變 3.牛李黨爭 4.河北三鎮 【試題5】 一.安史亂後唐代的財政措施及特色 二.唐律令制之特色 解釋名詞 1.馬嵬驛之變 2.裴耀卿 3.回造納布法 4.甘露之變 【試題6】 一、試評析陳寅恪先生所謂的「關隴集團」及「關中本位政策」#8231; 二、試說明北周胡漢勢力的消長與楊堅的興起#8231; 三、解釋名詞 1.宗主督護制 2.內史御正系統﹝北周﹞ 3.輸籍法 4.北魏「城民」 【試題7】一、試論北周軍政體制之特色
二、武德九年玄武門之變對李唐之影響 三、解釋名詞 1.輸籍法 2.大唐創業起居注 3.陳寅恪先生所謂「關中本位政策」 4.翟讓、李密集團 【試題8】 一、試述安史之亂後唐代財政措施及其影響 二、唐代律令制的特色 三、解釋名詞 1.李懷光之叛 2.永貞內禪 3.飛錢 4.牛李黨爭 【試題9】一、西魏北周時期中央政府組織的特色
二、唐初玄武門之變對唐代政局的影響 三、解釋名詞﹝六選五﹞ 1.德治主義 2.輸籍法 3.賀拔岳 4.大雲經 5.政事堂 6.大谷文書 【試題10】 申論題 1.試詳述陳寅恪先生所謂的「關隴集團」及「關中本位政策」。 2.試解釋「玄武門」之變對唐代影響 解釋名詞 1.北周六官與六柱國關係 2.隋的「輸籍法」 3.大唐創業起居注 4.陳寅恪認為李淵稱臣於突厥的幾個證據 5.所謂山東豪傑為何義試舉出一些代表人物 【試題11】 申論題 1.試述陳寅恪先生所謂「關隴集團」、「關中本位政策」的內涵。 2.北周六柱國和周官禮的關聯性為何?試詳述之。 解釋名詞 1.回造納布法 2.輕稅入官 3.李唐先世(舊唐書版) 4.隋代的佛教政策 5.山東郡姓、江南吳姓、關中郡姓和代北虜姓 【試題12】申論題
一 試述唐代律令制的特色。 二 安史之亂後一百五十年唐代財政的制度。 解釋名詞 1.散官與職事官 2.曳落合 3.飛錢 4.馬嵬驛之變 5.大雲經 【試題13】申論題
1.試評述陳寅恪先生所謂的「關隴集團」及「關中本位政策」 2.玄武門之變對唐代政局之影響 解釋名詞 1.北魏六柱國與六官 2.隋代輸籍法 3.隋運河之位置圖:大運河,通濟渠,永濟渠 4.試簡繪出靈州,夏州,雲中,代郡,并州,長安,洛陽之相對位置 5.唐高祖稱臣於突厥之佐證台灣輔仁大學歷史系明清史試題小輯
試題一(1982年度上學期期末考試)
一、簡述研讀明史的意義 20%
二、皇權的性格為何? 40% 三、明代的相位如何演變? 40%試題二(1995年度畢業考) 一、試論明清史學在中國史學史上的地位 二、中國近世新史學的形成,傳統與外來因素兼而有之,試分別言之 三、簡答題; 1.李(原文缺字) 2.談遷 3.顧炎武 4.萬斯同 5.章學誠 6.魏源 7.梁啟超 8.王國維 9.顧頡剛 10.傅斯年 11.陳寅恪 12.陳垣 試題三(2001年度清史期末考試) 1.滿人從東北部落社會入中原建立大清帝國, 終因列強的入侵, 喪權辱國而亡, 試問其 政治制度有幾各重大變革, 其原因何在 ? 2.滿人為了統治漢地而漢化, 他們在關外採行了哪些措施? 入關之後又採行了哪些措施? 3.滿人為了控制漢人而要求漢人滿化, 他們採行了哪些措施? 有何成效? 4.科舉制度在中國史上有何特殊意義? 滿人在關外和入關之後有哪些措施? 明朝的幾各流亡政府, 甚至流寇政權也重視科舉, 他們有哪些措施?試題四(時間不詳) 一、洪武百年大明盛世與明代中葉在在政治、經濟、社會上所呈現的風貌 有何不同?50% 二、蒙滿帝國的興亡在中國史上的意義。30% 三、陽明學說所反映的時代背景及其影響。20%試題五(時間不詳) 一、試述鄭和下西洋的原因及其影響 二、明太祖廢相是否真的導致政治敗壞 三、試述明代在科學上的成就 試題六(時間不詳) 一. 嚴嵩器重張居正安排居正任「右中允」,居正又任「裕邸溝官」,對於張居正一生功業有何影響? 二. 裕邸「邸中中官亦無不善居正」的意義何在? 三. 「居正勸帝遵守祖宗舊制不必紛更」與居正「弼成萬曆初年之治」的關係為何? 四. 張居正如何解決「黔國公沐朝弼事件」? 五. 試述漕運問題發生的原因? 六. 「奪情事件」對於張居正的影響? 七. 張居正受帝「忠良」銀印,得如楊士奇,張孚敬例「密封言事」的意義為何? 八. 「及帝漸長心厭之」原因為何? 九. 徐爵,游七對於張居正的改革事業有何影響? 十. 試述張居正平反的經過?試題七(時間不詳) 一、朱元璋「皇陵碑」記有何特色?朱元璋自以為他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二、下列儒士為朱元璋貢獻了何等的歷史經驗幫助朱元璋成功? 1.葉兌 2.朱升 3.宋濂 4.劉基 三、大誥續編洪武十九年條載:「自開國以來,唯兩浙江西兩廣福建所設有司官未嘗任滿一人,往往未及終老自不免於贓貪」略述朱元璋整肅貪污的辦法和空印案、郭桓案的大要 試題八(2003.1.17,明史期末考試) 1.明代傳承歲朝?試寫下各朝的謚號、年號、即位年齡、在位幾年,以及以公元紀年標示各代在位年代。 2.試述陽明學的傳承,以及在中國學術史上的成就與意義。 3.呂士朋先生在〈明代在國史上的地位〉一文中,如何稱頌朱元璋? 4.朱元璋做了那些為士人詬病的事?何以百姓稱頌,而民豐物阜,國勢昌盛? 試題九(2001年度上學期明史期末考試) 1.明代傳承歲朝?試寫下各朝的謚號年號.繼位年齡.在位幾年以及以公元紀年標示各代在位年代? 2.試述陽明學的傳承以及在中國學術史上的成就與意義? 3.呂士朋先生在《明代在國史上的地位》一文中.如何稱頌朱元璋? 4.朱元璋做了哪些為士人詬病的事?何以百姓稱頌.而民豐物阜.國世昌盛?試題十(2002年度上學期明史期中考試) 1.朱元璋所撰《皇陵碑記》內容大要如何?朱欲凸顯之主要精神為何? 2.關於「朱元璋廢相導致大明朝衰敗說」黃梨洲和尹章義有不同的看法,試述其間的異同?3.明代的兵製為何?繼承了歷代那些制度的優點?支持明代兵制的支柱為何?如何崩壞? 4.明代在中國西南疆域的開發和南洋的移殖上有何成就?台灣輔仁大學歷史系中國史學史試題小輯
【試題1】
一、說明唐末政府設館修史制度的利弊得失 二、唐末史家每喜言「通」﹝著作名「通」者甚多﹞其意如何?何以如此? 三、試論劉知幾的史學 四、解釋名詞: 1.資治通鑒2.續資治通鑒長編3.通鑒綱目4.通鑒記事本末5.資治通鑒胡注 【試題2】 一、說明史字本意與古代史官的執掌 二、孟子曰:「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8231;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孔子曰:『其......竊取之矣』」其言如何?試為一論 三、試釋「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成一家之言」 四、班固對司馬遷的史學有何批評?原因何在?能否成立? 五、解釋名詞: 1.左傳2.國語3.世本4.竹書紀年5.戰國策6.聞官五史7.史之闕文8.史記五體9.赴告10.良史 【試題3】 一、魏晉南北朝史學思想與其時代間的關係為何?試申言之 二、試就範曄、陳壽、魏收三人中擇一論其史學 三、試舉三例說明魏晉南北朝時代的史注成就 四、說明史學脫離經學,獨立成部的經過 五、解釋名詞: 1.袁宏2.司馬彪3.崔鴻4.崔浩5.沈約 六:解釋名詞: 1.著作郎2.霸史3.華陽國志4.文心雕龍5.別傳 【試題4】 一、略釋明代迄今史學與世變的關係 二、試論章學誠在中國史學史上的地位 三、說明民初疑古思想形成的背景 四、解釋名詞: 1.浙東學術2.新史學3.史料學派4.中國社會史論戰5.馬克思主義史學 【試題5】 一、唐宋史家每喜言通,其意如何?為何如此? 二、宋人在疑古與古史學上有何成就? 三、試論劉知幾的史學 四、說明資治通鑒的史學價值與影響 五、簡評下列五人的史學: 1.杜佑2.歐陽修3.鄭樵4.朱熹5.袁樞 【試題6】 一、釋「史」 二、《春秋》本是魯史,惟經孔子筆削後即成了孟子口中的「....之事」﹝《藤文公下》﹞與董仲舒口中的「王事」﹝〈太史公自序〉﹞;司馬遷著《史記》雖自認其書絕不同於春秋,仍不免遭到壺遂的質疑,而且《漢書·藝文志》還是將《史記》列在六藝略的春秋家項下;直至魏晉時期,史部才脫離經部,史自是史,《春秋》自是經,以上這些現象,從史學史的立場應作何理解? 三、孔子說「闕疑」﹝為政﹞,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盡心下﹞;荀子說「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非十二子﹞韓非強調「參驗」﹝顯學﹞,《公羊傳》說「所見,所聞」「所傳,所聞」﹝隱元、桓二、哀十四﹞,這些話在古代史學發展上有何意義?試申言之;四、試從〈太史公自序〉說明司馬遷著作《史記》的原因與宗旨 五、解釋名詞: 1.左丘明2.君子曰3.書法4.秦記5......【試題7】一、魏晉南北朝的史學發展
二、說明唐朝設官修史的歷史背景 三、評論下列五人的史學: 1.陳壽2.范曄3.裴松之4.沈約5.魏收 四、解釋名詞: 1.史學祭酒2.五代史志3.索虜傳4.島夷傳5.釋老志 【試題8】 一、分別說明科舉與理學對唐宋史學的影響 二、論三通的異同與優劣 三、解釋名詞: 1.資治通鑒2.續資治通鑒長編3.通鑒綱目4.通鑒記事本末5.資治通鑒胡注 四、簡答題: 1.劉知幾論史家三長 2.劉知幾論設館修史 3.歐陽修的史學 4.呂祖謙的史學 5.元人修宋遼金史之弊 【試題9】 一、試據《太史公自序》說明司馬遷著作《史記》的原因與宗旨 二、比較兩漢與魏晉南北朝兩個時代的史學特色 三、評論下列五人的史學: 1.班固2.陳壽3.范曄4.裴松之5.魏收 四、解釋名詞: 1.史學祭酒2.漢紀3.華陽國志4.文心雕龍·史傳篇5.春秋經傳集解 【試題10】 一、試論明清史學在中國史學史上的地位 二、中國近世新史學的形成,傳統與外來因素兼而有之,試分別言之 三、簡答題; 1.李(原題缺字)2.談遷3.顧炎武4.萬斯同5.章學誠6.魏源7.梁啟超8.王國維9.顧頡剛10.傅斯年11.陳寅恪12.陳垣 【試題11】一、說明唐代史學與政治的關係
二、比較三通的異同與優劣 三、評論劉知幾在中國史學史上的地位 四、試論《資治通鑒》的史學價值與影響 五、說明唐宋政府設館修史的利弊得失 【試題12】 一、明人所修元史後世評價不高,乃至有重修元史者,何以故? 二、說明干嘉考據學的形成背景#8231;三、章學誠說「劉言史法,吾言史意」,其義如何? 四、陳寅恪說有清一代的史學不逮宋代遠甚,視為此言進一解#8231;五、新史學釋義#8231;【試題13】 一、先秦的史學本為史官之學,試舉史官事迹為例,說明當時的史學內涵#8231;二、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一言「繼春秋」,一言「君比之春秋,謬矣!」,其義如何?試為一解 三、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有何時代意義?試申明之 四、解釋名詞: 1.屬辭比事2.赴告3.左氏春秋4.君子曰5.秦記 【試題14】 一、舉例說明唐代史學與政治的關係 二、說明理學對宋代史學的影響 三、論唐、宋、元史館修前代史之得失 四、簡答題: 1.劉知幾論設館修史之舉 2.司馬光修資治通鑒之旨 3.胡三省注資治通鑒之旨 4.鄭樵通志總序序意 5.馬端臨釋文獻通考 【試題15】 一、略論清代史學的評價問題 二、中國近世新史學的形成,傳統與外來因素兼而有之,試分別說明 三、談談你對1949年迄今中國大陸與台灣史學發展的認識 四、試就明代以來的史家擇一而論之 【試題16】 一、《漢書》短長說 二、魏晉南北朝史學與其時代背景的關係如何?試析言之 三、《隋書#8231;經籍志》將史部之書分為十三題,試舉其五,依敘錄原旨解釋 其義 四、試舉魏晉南北朝史家一人論其史學 【試題17】 一、魏晉南北朝與隋唐時期的史學各具有其特色,請說明這些特色與其時代背景間的關係 二、評價劉知幾的史學 三、評價下列二文獻: 1.《文心雕籠·史傳》 2.《隋書經籍志·史部》 四、解釋名詞: 1.史學祭酒2.五代史志3.索虜傳4.島夷傳5.釋老志 【試題18】 簡答題:一、《文心雕龍·史傳》 二、裴松之《三國史注》 三、《隋書·經籍志·史部》 四、牛李黨爭與憲、敬、穆、文四朝實錄 五、唐代設館修史得失 申論題 六、論魏晉、隋唐史學在中國史學史上的意義 七、魏晉、隋唐史家選論一人(不可與簡答題重複) 【試題19】 一、說明先秦史官之學的特質。 二、說明春秋經傳與先秦史學的關係。 三、說明先秦時期史籍體例與史料征考觀念的發展。 四、解釋下列史料中「史」字的涵義: 文勝質則史(論語·雍也) 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論語·衛靈公) 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孟子·離婁) 【試題20】 申論題(五選四) 一、從司馬遷、班固、劉知幾的述作之旨論其歷史意識。 二、說明魏晉史學中史注與史論的特質。 三、說明史學從《漢書#8231;藝文志》到《隋書#8231;經籍志》地位變遷的原因。 四、略論唐代史學與政治的關係。 五、說明唐代設館修史的歷史背景。 【試題21】 一、明人所修元史後人評價不高,乃至有重修元史者,何以故? 二、略論李贄、顧炎武、錢大昕所代表的史學。 三、陳寅恪「有清一代經學號稱極盛,而史學則遠不逮宋人」說釋論。 四、章學誠「六經皆史」、「申鄭」、「圓神方智」三說試釋。 以上四題皆須作答 【試題22】一中國近代史學的變遷,傳統與外來因素兼而有之,試分別說明。
二略言五十年來台灣的史學。 三展望二十一世紀,中國史學的問題何在?發展趨勢如何? 四簡論下列五人的史學: 梁啟超 王國維 陳寅恪 顧頡剛 傅斯年 【試題23】 一、說明先秦史官的特質與良史的標準 二、試論春秋經傳在先秦史學中的地位 三、擇要說明先秦時期歷史觀念與史學思想 四、解釋漢初「古今之變」歷史課題的時代意義 五、讀《太史公自序》 【試題24】 一、劉勰在《文心雕龍·史傳》篇中對《史記》與《漢書》接有所論列,其說如何?試評論之。 二、《隋書·經籍志》將史部之書分為十三類,試舉其五,依序錄原旨解釋其義。 三、史學發展與時代背景關係密切,試依此認知解釋魏晉南北朝與隋唐時代史學的發展。 四、略論劉知幾《史通》在中國史學史上的地位。 五、中國史學史上課讀書記。 【試題25】 一、說明先秦史官的傳統及其演變 二、略論先秦、兩漢史學之異 三、六經與諸子皆可具史學史的意義,皆可為史學史的史料,何以故 四、說明《春秋》、《左傳》、《史記》、《漢書》在歷史編纂學上的傳承與演變 五、讀〈太史公自敘〉 【試題26】 一、二十世紀中國史學史作為史學史的課題,有何意義可言 二、說明二十世紀中國史學史的分期與分派問題 三、或謂二十世紀的中國史學史從史學觀念到寫作方法都已徹底西化,傳統中國史學蕩然無存,此言當否?是析之 四、二十世紀中國新史料的發現與新史學的發展有何關係 五、疑古、科學考古與史觀派對中國現代史學有何影響二、中正大學題目
台灣中正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中國通史試題
【2001年度】
(一) 中國自戰國時代起,就有「崇本抑末」(即重農抑商)的思想,請敘述這一思想在漢、唐間經濟措施上的具體呈現。(25%) (二) 清趙翼在《二十二史札記》卷十五〈隋文帝殺宇文氏子孫〉中說:「古來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請由晉隋間北方胡、漢人的同化及政軍實力的轉變二方面,深入闡釋這句話。(25%) (三) 西周封建制度與北周、隋唐府兵制度,分別整合政權、經濟資源、軍事武力、社會地位、精神文化等各層面的要素,請比較析論這兩種制度相應於不同時空的優劣與演變。(25%) (四) 為何北宋士風昂揚,能「先天下之憂而憂」?他們的「變法」又為何失敗?(25%) 【2000年度】 (一) 敘述中國中古時期門第之形成與消蝕原因,並申論三至九世紀門第對中國政治、社會的影響。(25%) (二) 闡述漢末到明代間中國千餘年來人口重心移動狀況,並由南方民族漢化、農耕技術改進兩個方向,具體說明移民在當中所發揮之功能。(25%) (三) 魏晉南北朝數百年分裂狀態中,南方突破不了那些因素而滅亡;北方如何化解階級、族群的對立,地域的制約,以及異質文化的落差,而整合創建成立新的國家體制?(25%) (四) 十七世紀的台灣,先後為三個政權所佔領,它們對台灣的經濟開拓,社會結構演變,文化內涵發展,各有何種貢獻;三、四百年迄今,它們又為島國留下何種遺迹,值得您撫今追昔?(25%) 【1999年度】 (一) 錢穆、嚴耕望、唐長孺及費正清(John K. Fairbank)都是近年過世之中國史研究學者,列舉其重要著作並說明在史學上貢獻。(25%) (二) 概述北魏、元及清三個征服王朝入主中原後的統治手段。(25%) (三) 試論魏晉「清談」的發展與影響。(25%) (四) 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有「西學東漸」和「東學西漸」的說法,試就個人觀點申論之。(25%) 【1998年度】 (一) 近二十年來大陸有哪些重大考古文物發現?對歷史解釋有何補充。(25%) (二) 試論民國38年以後,台灣經濟發達史。(25%) (三) 曹魏、隋、元朝都曾開鑿運河,現就其修建運河與國力之關係、修築情形、及對當時與後世的影響三方面分別闡述之。(25%) (四) 北魏、元朝及清朝都是塞外民族在中原建立的政權,說明這三個朝代在進入中原前、後與漢人的互動關係如何?表現在制度上的特色又為何?(25%) 【1997年度】 (一) 試比較漢代前期與唐代前期對北方民族之邊防與戰略。(25%) (二) 試分期論述明代貨幣(包括種類、流通、幣值、供給與需求等)與財稅之關係。(25%) (三) 試論漢代迄宋讖緯與中國政治、學術思想的交互作用。(25%) (四) 論述中古時期(漢至五代)關中地區政治、軍事及經濟地位之變動。(25%) 【1996年度】 (一) 中國古代法律體系從李悝《法經》到《大清律例》延續兩千多年,請從其指導思想,法律形式、及法律與禮教規範的關係論述其特點。(30分) (二) 試從財政、國外貿易及外人對銀行、船運、鐵路、工礦等方面的投資論述晚清的經濟變遷。(30分) (三) 「晚明研究」是近二、三十年來史學界的顯學,請據所知,述說『晚明研究』在那些領域與問題的討論上有所進展。(30分) (四) 閱讀資料後簡單回答各問題(20分) 1 (1)秦簡《法律答問》:「可(何)謂『(率)敖』?『(率)敖』當里典謂也。」注釋:(率)敖通帥,敖讀為豪,帥、豪同義。 (2)《漢書.食貨志》董仲舒謂秦民:「或耕豪民之田,見稅什伍」。 (3)《公羊傳》宣公十五年註:『其有辯護伉健者為里正』。 (4)《魏書.食貨志》鄰長、里長、鄉長,『取鄉人強謹者』。 以上四條資料共同反映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什麼現象?請略加解釋。 2 《魏書.盧玄傳》記戴:「(崔)浩大欲齊整人倫,分明族姓。玄勸之曰:『夫創製立事,各有其時,樂為此者,詎幾人也?宜其三思。』浩當時雖無異言,竟不納,浩敗頗亦由此。」請問「齊整人倫,分明族姓」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魏書》說崔浩之被「頗亦由此」? 3 洪邁《夷堅志.猾吏為奸》:「福州老胥夏鏵者,自治平時為吏。政和中,以年勞得官,首尾四紀。嘗言閱那將多矣,無不為其黨所欺,不能欺者,惟得二人焉,其一程公辟,其羅好學,每讀書必研究意義,苟有得,則怡然長嘯。或未會意,則搔首踟躕。吏伺其長嘯,即抱牘以入,雖包藏機械,略不加問。或遇其搔首,雖小奸欺,無不發摘。以故得而欺之。鏵曰:「彼好讀書,尚見欺於吾曹,況於他哉!」請問:這條筆記反映的主要現象是什麼?何以會有這樣的現象? 4 唐棄維州,宋棄靈州,明棄三衛,乃陷於敵而後棄,初非以行成也。況一州不過兵民數萬,孰有若台灣數百萬乎?且唐失維州,以牛僧孺妒德裕成功也;宋失靈州,以孤懸夏境,救援不繼也;明失大寧,則以兀良哈從成租出篡逆之兵,予以酬勞也,蓋猶石晉之去燕雲也。其後興和軍弛,開平以孤立徙塞內,亦非故棄邊地,如台灣之寇資也。(洪棄生:《瀛海偕亡記.自序》)請問:這一段文字的主要論旨為何?作者用什麼方法論證? 【1994年度】 (一) 試述兩漢中央各種集團之權力鬥爭。(25%) (二) 魏晉、南北朝以及隋唐等不同時代,南北雙方在政治變化、 制度推演以及文化發展等層面,有什麼相同或相異的表現,請比較說明之。(25%) (三) 試從中外關係探討鄭和下西洋之意義。(25%) (四) 遼金元三代皆為非漢族所建立之政權,亦皆有漢化之問題,試就大要比較論述此三代之漢化問題。(25%)台灣中正大學歷史系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中國古代史試題
【2001年度】
(一) 一位學者從比較歷史的觀點指出:「二千年延續的帝國,構成中國史在世界歷史上的重要特質。歐洲歷史上的羅馬帝國衰亡後,逐漸進入長期分裂的封建時代。中國在秦漢帝國崩解後,皇權雖然衰微,但不絕如縷;社會層面雖然出現"封建化"、"分權化"的傾向,但最後又走上大一統的專制格局。」請說明:是什麼原因使得中國經歷四百年的分裂之後,又復歸大一統的專制格局。(25%) (二) 有一位學者指出:「到了隋唐時期,因為人口增加,均田制面臨授田不足的困境,因而逐漸走入衰落的道路。」請從隋代至唐安史亂前這段時期華北人口數量的變化,評述此一說法能否成立?理由何在?(25%) (三) 魏晉時期伴隨鄉里制瓦解而出現村落、塢壘堡壁、義邑等聚落。這些新組織成員與領導者的關係為何?凝聚新共同體的原理與儒、道、佛有何關係?對隋唐帝國的形成有無貢獻?(25%) (四) 梁武帝創業稱帝締造「天監之治」盛世後,為何轉向受菩薩戒、斷酒肉、捨身同泰寺等奉佛苦行?他的崇佛行為對南北朝的政治、宗教發展有何影響?(25%) 【2000年度】 (一) 魏晉玄學因應政權的興替而有不同階段性質的轉變,請申論魏晉玄學諸名士對自然與名教之爭等各個議題立論的主旨,以及這些議題在政權衝擊下的發展。(25%) (二)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成為國家施政的主要政策之一,請申論姚興、北魏太武帝、梁武帝的佛教政策,及其對往後政教關係發展之影響。(25%) (三) 有學者指出:「二千年延續的帝國,構成中國史在世界歷史上的重要特質。歐洲歷史上的羅馬帝國衰亡後,逐漸進入長期分裂的封建時代。中國在秦漢帝國崩解後,皇權雖然衰微,但不絕如縷;社會層面雖然出現"封建化"、"分權化"的傾向,但最後又走上大一統的專制格局。」請問:魏晉以降,中國"封建化"、"分權化"的趨勢,何以未取代皇權?帝國何以獲得延續?請分別就南朝、北朝兩方面說明之。(25%) (四) 日本學者谷川道雄提出「豪族共同體」理論,其主旨大體如下:「鄉黨社會是一個"共同體"的社會,鄉黨輿論的支持是貴族成其為貴族的重要前提。貴族通過道德的社會實踐過程,即所謂"清"的行為,來獲得民眾的支持。貴族與鄉黨社會的連帶關係,是以放棄一定的財產作為重要的契機,外在表現為捨棄私利,以就公義。在一個階級化的鄉黨社會裡,這種行為的實踐獲得了鄉黨民眾的認同,這是他們成為"民之所望"的主要緣由。由此言之,探討超越物質利益的精神層次,就成為了解中古貴族制的重要途徑。」 (1)長期以來,學者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中古士族社會,請根據你對士族社會的了解,評論谷川的觀點。 (2)請從漢代以來「農業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長期發展趨勢,說明由漢至唐豪族、士族之「社會支配」體制的形成、發展和崩解過程。(25%) 【1999年度】 (一) 秦漢一統局面之後,接著是長期分裂的局面出現。試以漢趙為例,說明其政權開建的構想和性質究竟為何,在統治政策與體制方面有何特色 ,對中古史研究有何啟發和意義?(20分) (二) 請簡答下面題目:(每題10分) 1.唐初實施國史禁密化的制度為何? 2.大周革命在國史上有何地位? 3.律令格式各何所指? (三) 請從漢、唐間國家整體變遷的角度,評述以下陳寅恪「典午改制,本於周禮」的觀點。(25%) 司馬氏之帝業,乃由當時之儒家大族擁戴而成,故西晉竄魏亦可謂之東漢儒學大族之復興。典午開國之重要設施,如復五等之爵、罷州郡之兵,以及帝王躬行三年之喪禮等,皆與儒家有關,可為明證。其最可注意者,則為釐定刑律,增撰周官為諸侯律一篇。......然則中國儒家政治理想之書如周官者,典午以前,固已尊為聖經,而西晉以後復更成為國法矣,此亦古今之鉅變,推原其故,十億由司馬氏出身於東漢儒家大族有以致之也。(陳寅恪〈論崔浩與寇謙之〉) (四) 參看以下文字:(25%) 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衛而為之守宰。據天下之雄圖,都六合之上游,攝製四海,運於掌握之內,此其所以為得也。不數載而天下大壞,其有由矣!......時則有叛人而無叛吏,人怨於下而吏畏於上,天下相合,殺守劫令而並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唐興,置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為宜也。然猶桀猾時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於州而在於兵,時則有叛將而無叛州。州縣之設,固不可革也。」(柳宗元〈封建論〉) 漢、唐間不斷出現的封建議論與實施分封,至柳氏此論出而告一段落,宋蘇軾謂:「宗元之論出,而諸子之論廢矣。雖聖人復起,不能易也。」(《東坡志林》〈秦廢封建〉) (1)評述柳宗元〈封建論〉的主旨以及其寫作的時代背景。(10%) (2)從制度變遷的角度,說明漢、唐間頻繁出現「封建」論述及分封實踐等現象論述及分封實踐等現象呈現的國家結構特質,以及唐代體制在此一變動過程中的歷史地位。以及唐代體制在此一變動過程中的歷史地位。(15%) 【1998年度】 (一) 試比較中國中古時期南方與北方之經濟發展。(25%) (二) 試論述學者們對中國中古時期社會階層之看法。(25%) (三) 國家人事行政制度至唐而發展完備,故通典與新唐書皆立選舉志,請概述其制度與運作,兼論其利弊得失。(25%) (四) 研究中古仍以「正史」為基礎文獻,請問「正史」如何界定,其體裁結構為何,發展背景與形成理念又為何?(25%) 【1997年度】 (一) 從魏周以至隋唐皆實行府兵制,請問府兵制是否在此實行期間從無改變過,若有,曾改變過什麼?能否分由國策、國家戰略、軍事體制、兵役制度各項目逐一作說明,並評論其利弊得失。(25%) (二) 漢人號稱《太史公書》為實錄,實錄史學一名由此確立,請問在理念與方法上,司馬遷與劉知幾有何異同,並比較其是非得失。(25%) (三) 試析論長城在中古歷史上的意義?(25%) (四) 試從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諸角度,述論中古時期之京城。(25%) 【1996年度】 (一) 試述論中古時期政治劫力與社會劫力之交互作用。(25%) (二) 試述論中古時期政治中心、經濟中心、社會中心、軍事中心之轉移及其影響。(25%) (三) 唐朝的軍事建制如何?與當時的國家戢略有何關係?(25%) (四) 解釋名詞:(25%) 1、三五相包說 2、以史制君 3、館院學派 4、國史禁密化 5、二體論 【1995年度】 (一) 試評述並比較各家撰寫陳寅恪傳之內容。(25%) (二) 試論述中國中古地方行攻制度及僚佐之演變。(25%) (三) 名詞解釋(20%) 1、馬龍班豬 2、員外宰相 3、參政制度 4、律命格式 (四) 以一邊族為例,說明其二重性下的適應和漢化的各種問題。(30%) 【1994年度】(含近現代) (一) 請綜合說明近年來全世界的漢學家(包括台灣與大陸的學者在內 )對於近代中國社會的『社會邊緣人』--乞丐、遊民、 遊方僧、幫僧、幫會、教門等的研究成績。(10分) (二) 五胡中匈奴劉氏最早建立政權,他們屬匈奴的哪一種落,如何適應統治漢人的新關係?(10分) (三) 『壁壘』是甚麼組織,流行於哪些時,代有何功能?(10 分) (四) 明清時期中國人口空前增加,當時民食問題如何解決?試就生產與流通二方面擇要申述。(10分) (五) 中古時期,南朝與北朝間可有文化交流活動?若無,其原因何?若有,試述其情況如何?(10分) (六) 試論宋遼及宋金對峙期間,雙方之經貿關係。(10分) (七) 西力東漸,兩起波瀾(明末清初與清季),試就其異同比較之。(10分) (八) 試舉一種宗教為例,說明其在中國文化發展中的地位與影響。(10分) (九) 試述翁同文教授對中國印刷術史之研究。(10分) (十) 從歷史角度,試論最近四十年之台灣經驗。(10分)台灣中正大學歷史系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明清史試題
【2001年度】
(一) 試說明明代漕糧起運的地區、額樹、加耗、運法、改折等情況,並論述明代首都北遷對漕運的影響。(25%) (二) 或說明代「無善政」是由於明太祖廢除宰相,是以明代內閣權力的發展對明代政治的影響,以辯明此說可否成立。(25%) (三) 清初(世祖朝)為人所詬病的政事,莫如圈地、逃人兩事,請說明此二政策形成的背景原因及其產生的弊病。(25%) (四) 「官督商辦」是晚清新興企業經營的特色,試論述其形成的原因、特色與影響。(25%) 【2000年度】 (一) 明代的海禁政策,由明太祖「片板不許下海」,歷經多次反覆。是說明該政策建立、變動的原因和經過;其對明代國際間的貿易與沿海的走私貿易的發展有何關係?而對國內的社會和經濟又有何影響?(25%) (二) 明代中葉以後,商品經濟發達,近代學者有提出"資本主義萌芽論",但持不同意見的也不少。試說明兩方意見重點所在。又儒家倫理對資本主義在亞洲的移植有無關係?試據正反兩方意見論述之。(25%) (三) 十八世紀初至雍正年間稅糧滯納的事件頻發,原因何在?試說明之。又,民欠部分紳衿參與情況不少,清政府如何解決紳衿抗糧問題?(25%) (四) 請從人口、土地、移民三方面分析清代秘密會社大量出現的原因。(25%) 【1999年度】 (一) 明末王(王守仁)學心性之說大為盛行,影響即於當時的思想、社會及經濟,試論述之。(25%) (二) 明初江南重賦的原因,各家說法不一,試申述之;周忱又如何加以整頓?其有何績效?(25%) (三) 十七—十九世紀中國的人口問題,表現在那幾方面?相關研究有那些?(25%) (四) 晚清社會變革的動力來自那幾方面?相關研究有那些?(25%) 【1998年度】 (一) 在明代的中央政府的組織中,惟監察制度稍能差強人意,其監察於內是何官?監察於外的又有何種制度?而明代對這些監察官的選拔有哪些特殊規定?此種監察制度對明代後期的政治有何重要影響?試析論之。(25%) (二) 在明清時流行的「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俗話,其在明代後期個國際貿易上所代表的意義為何。此時中國有哪些物資運往歐美?「進口」有哪些東西?其對明清的經濟上造成哪些重要影響?試析論之。(25%) (三) 試論明清仕途與社會流動之關係。(25%) (四) 清帝國由滿漢共治,試就決策機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等層面討論之。(25%) 【1997年度】 (一) 晚明有那些重大的財政與經濟的問題,促成明朝的傾覆。試申論之。(25%) (二) 自基督教傳入中國後,常引起國人的反教。試將十七世紀中國的反教與十九世紀中國的反教加以比較。(25%) (三) 世界新航路通行後,對明清有何影響。試申論之。(25%) (四) 明清時代對採納外來文化的態度有何區別?試討論之。(25%) 【1996年度】 (一) 明太祖如何改革元代的地方官制與中央政府的組織而成為明朝中央集權與皇權專制的體制?此制度的缺失何在?對後世各產生那些重要影響?試述申論之。(25%) (二) 張居正的政治與經濟改革的重點何在?其改革遭受到那些阻撓和非議?而他所推行的「一條鞭法」新賦役制度的具體內容有那些?具有何種重要意義?試述論之。(25%) (三) 試述清朝乾隆皇帝之文治武功並論其得失。(25%) (四) 中體西用與全盤西化議辯多年,迄無定讞。二者孰優孰劣?試比較並申論之。(25%) 【1995年度】 (一) 明清之內閣制度與漢唐之宰相制度有何不同?就輔助君主治理國家之功能而,言孰優孰劣?試申論之。(25%) (二) 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發現新航路直接或間接對中國有何影響?試從國計民生、海外貿易、文(化)物(產)交流諸方面分別討論之。(25%) (三) 概述清代中國經濟空前擴張情況,以及「已開發地區」和「開發中地」間的經濟交流對於此一空前擴張的貢獻。(25%) (四) 試論清末革命派和立憲派的主要領導人物及其思想淵源,二派主張之異同,以及甲午戰爭後二派勢力之消長。(25%)三、清華大學題目
台灣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入學試題
1996年度博士班考題
中國史一(上古至五代) 1.試述從先秦到南北朝土地制度的演變,及其對社會、政治的關係和影響。 2.商鞅變法,秦統一天下以後,古代貴族解體,秦漢建立了以「編戶齊民」為主體的社會。然而到了兩晉南北朝卻出現了士族門閥,請問士族門閥與封建時代的貴族有哪些異同之處? 又,從秦漢「編戶齊民」到士族門閥是怎樣演變而成的? 3.隋唐時代的中國文化既璀璨又繁盛,不僅有承傳自隋糖以前的傳統文化,而且還吸收了不少域外的文化,使隋唐的文化呈現出它的多元性和特殊性,請針對此問題來論述隋唐文化所具有的特性是什麼? 4.安史之亂對唐帝國影響甚為深遠,安史之亂前和安史之亂後的唐帝國,不論在制度、經濟和社會等方面顯然都不太一樣,是就它的變革分別論述之? 中國史二(宋代至現代) 1.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在宋朝有什麼重要發展?你是否同意日本學者內藤虎次郎、宮市定的看法:宋代各方面發展具有突破性因而構成「近世中國」的開始?或者認同美國學者柯睿哲(Kracke)的觀點:宋代所產生的不過是「傳統之內的變遷」(change within tradition)而已? 2.元朝與清朝同為北方游牧民族或半游牧民族所肇見。討論並解釋這兩個王朝的政治制度、文化政策、族群政策的相同與相異之處。 3.試述科舉制度字宋朝至清朝的發展並評估此一制度對中央及地方菁英階層構成所產生的影響。 4.自一八四二年中英締約始,中國進入所謂的「條約世紀」(Treaty Century),直迄一九四三年英美正式放棄在華的治外法權終止。有學者認為,即使「條約世紀」只損傷中國主權,並未有外國人入主中原,但其影響卻比金元清等朝外族入主還來得深遠。 請問,自一八四二年迄一九四三年中國與外國簽訂的各項不平等條約,對中國各方面所造成的實質傷害為何?這些對中國的現代化及革命運動又起了什麼作用?試將此百年作適宜的分段再論述之。在作答中請盡量舉出你讀過的與次問題相關的學術論著,對其主要觀點一併加以討論。 中國思想史 1.分析《老子》、《莊子》、及「黃老」思想之異同及發展脈絡。 2.析論學術、思想、文化在「西漢至東漢」及「東漢至魏晉」時的重要變化。 3.試以朱子學為主軸,析論宋末元初及元末明初學術思想文化變遷及其特色,並舉數字代表性人物加以論說。 4.自明末清初至清末民初,理學、經學與科學之間有錯綜複雜的關係,試舉史實申論之。 中國科技史 1.在李約瑟《中國之科技與文明》一書中,將中國天文學史分成(一)緒論(二)定義(三)天文圖書概要(四)上古及中古的宇宙觀(五)中國天文學的極和赤道特性(六)星體命名、星錄和星圖(七)天文儀器的發展(八)歷和行星的天文學(九)天象記錄(十)耶穌會士時期等章節加以討論,請就該書的思想架構試加評論。 2.在中國傳統的科技或醫學文獻當中,往往也出現許多被現今之世界視為非理性的術數內容,作為一個歷史工作者,請討論我們應以何種態度面對這些內容。 3.試評論下面這段關於中國科學的歷史見解。 科學在中國古代是沒有獨立的地位,它作為探求自然界的認識活動和對於自然界的知識,是附帶在儒家"格物致知"理論之內的。1997年度博士班考題
中國史一(上古至五代)
1.從世祿到漢代俸祿(三公萬石,九卿為中二千石等等)說明中國古代政治、社會、經濟的演變,及其中的關連性。 2.《漢書·趙充國傳》云:「秦漢以來,山東出將,山西出相。」又《地理志》云:「漢興以來,魯、東海多出卿相。東平、須昌、壽良,皆在濟[水]東。」秦漢以來軍人、文人地理分布的不同,請以自然環境、經濟以及歷史傳統解釋之。 3.隋代所開鑿的運河對於隋唐帝國有深切的影響,請就運河與隋唐帝國之間關係加以論述。又,當代學者對於運河的開鑿(包括元明所開鑿的運河)提出迥異於昔的觀點,他們觀點又是什麼?請一併說明之。 4.試論述隋唐時期史學方面的成就與貢獻。 中國史二(宋代至現代) 1.過去學者多認為:中國歷代朝廷皆堅持朝貢制度是對外關係的唯一基礎,而以與外族建立平等關係為恥辱。近代則有學者主張朝貢制度不足以涵蓋整個傳統中國歷史上的對外關係。試以宋朝與遼朝及金朝的關係為範疇,說明你對這一問題的看法。 2.中國近世以來,經濟頗為發達。但在十九世紀西人入侵以前,卻未產生資本主義的經濟體制。關於中國未能產生資本主義的原因,過去學者頗多討論。有的學者則認為傳統的倫理與價值才是真正的阻礙。試評論過去學者的論點並表達你個人的看法。 3.前輩學者蕭一山在《清代通史》中稱滿人入關之初,「一切官職悉仿明制,期間略有損益……」。若細究清初制度,與明朝殊異處仍不少。 請試就清初中央建置與明制相較,指出那些地方有所損益?並請分析此損益之用心,是要保存滿族部份的文化?或是基於某些現實的考量?作答是最好分項討論之。 4.美國學者柯保安(Paul A. Cohen)在其論著中,以「香港-上海走廊」(Hong Kong-Shanghai Corridor)來形容香港與上海等地在十九世紀後期以迄二十世紀初期,在推動中國近代化過程中的重要性。請就這方面,舉出具體的人物事迹說明之。 中國思想史 1.孔子、孟子、荀子雖然同為儒家,但他們在各主要時代中對儒家學術、思想、文化的影響各有不同。試析論之。 2.試就《莊子·天下篇》及《漢書·藝文志》所述,析論「諸子之學」與「王官之學」的關係。 3.或云:「宋明六百年理學,自濂溪〈太極圖說〉、康節〈皇極經世〉、橫渠《正蒙》,下至陽明之『致良知』,心齋之『安身』,蕺山之『慎獨』,皆不出尋求『天地萬物為一體』之意,惟漸尋漸細,漸求漸近,乃舍本體而專論工夫,舍外物而專重我心,乃歸結於即以我心獨知之獨體,為天地萬物一體之體焉。」(錢穆:《國學概論》) 試就「天地萬物一體」為主軸,論述宋明理學之演變,並論述此一觀念興衰之理由與時代背景。 4.梁啟超說:「綜觀二百餘年之學史,其影響及於全思想界者,一言蔽之,曰:『以復古為解放』。第一步,復宋之古,對於王學而得解放。第二步,復漢唐之古,對於程朱而得解放。第三步,復西漢之古,對於許鄭而得解放。第四步,復先秦之古,對於傳注而得解放。夫既已復先秦之古,則非至對於孔孟而得解放焉不止矣。然其所以能著著奏之放者,則科學的研究精神實啟之。」(梁著:《清代學術概論》)試申其意,並提出批評。 中國科技史 1.「中國科學史」的意義,從英文翻譯來看,簡單而言有兩種,一是"A Chinese History of Science",一是"A History of Chinese Science",試述此二者有何不同。還有,你自己比較傾向哪一種意義?為什麼?(34分) 2.(1)請抄寫並標點下列文句: 寧可使中夏無好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無好曆法不過如漢家不知合朔之法日蝕多在晦日而猶享四百年之國祚有西洋人吾懼其揮金以收拾我天下之人心如厝火於積薪之下而禍發之無日也。(六分) (2)請問清初人楊光先在前述文句中士圖表達何種意見,此類意見的思想和社會背景又如何?(十五分) (3)魯迅嘗撰〈讀鏡有感〉一文,其中有云: 清順治中,《時憲書》上印有「依西洋新法」五個字,痛哭流涕來劾洋人湯若望的,偏是漢人楊光先。直到康熙初,爭勝了,就教他做欽天監正去,則又叩閽以「但之推步之理,不知推步之術」辭,不準辭,則又痛哭流涕地還做《不得已》,說道「寧可使中夏無好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然而終於連閏月都算錯了,他大約以為好曆法專屬於西洋人,中夏人自己是學不得,也學不好的。 做為一個科學工作者,你是否接受魯迅的看法?試申論之。又,在進行類似的評價時,我們究竟應採取何種態度為宜。(十二分) 3.一位著名的學者提出下面的見解: 公元1600-1900三世紀里,儒家保守思想所產生的文化和知識方面的慣性抗拒了西方近代科學的引進。 請就歷史的證據與你所了解的中國科學史研究,表達你對上述見解的看法。1998年度博士班考題
中國史一(上古至五代) 1.人類古文明始於動、植物的馴化,即所謂之畜牧業與農業。但繁榮的古文明不是出之畜牧民族,卻是穀物栽培的農業。這是什麼原因?請試論之。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的新石器時代文明幾乎是同時出現的。但是北方卻是發展迅速,夏、商、周三代首先在黃河流域建立了封建帝國,而長江流域,在文化、經濟方面,直到西漢時期,仍然處在相當落後的情況。此中原因為何?請試論之。 2.根據《史記·貨殖列傳》的記載,從戰國到西漢初期(秦帝國時代除外),出現了許多工商資本家。但是到了武帝時代,由於漢初的放任經濟政策轉變為重農抑工商以及管制經濟,而且政府採行了國營工商。請說明經濟政策轉變的歷史背景,以及法家、荀子、陸賈、賈誼、錯等人經濟思想的影響。 3.中國歷史上的典型「封建社會」,有以為是在西周,有以為是在春秋時期,有以為是在魏晉南北朝。試就「封建社會」之特性,來討論西周、「春秋」、魏晉南北朝三時期政治社會之特色。 4.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至唐代而極盛。有謂此域外宗教之傳入與本土化,和當時邊疆民族之入侵與華化之歷程有密切關係。試對此論點,就「漢末魏晉」、「南北朝」、「隋唐」三時期析述其大略。 中國史二(宋代至現代) 1.中國歷代鼎革之際,都有不少殺身成仁的忠義與不仕異代的遺民。近世以來,易代更牽涉種族因素,不是由「華夏」而「夷狄」,便是由「夷狄」而「華夏」,忠義與遺民較前更多。在你看來,由「華夏」而「夷狄」的宋元之際及明清之際與由「夷狄」而「華夏」的元明之際的忠義與遺民現象有何相同之處與相異之處?影響忠義與遺民最大的是君臣大義或是夷夏之辨? 2.德國學者傅海波(Herbert Franke)曾提出下列問題: 「各征服王朝是否真正代表中國社會、經濟、政治制度與文化「自然發展」的主要挫敗?如果沒有過征服王朝,宋朝在十一世紀的那種迅速成長與理性組織能否繼續?征服王朝是否促成學者所謂在宋朝已經出現的「近世」半途夭折?」 傅氏所謂「征服王朝」乃指遼、金、元朝而言。在你看來,征服王朝之統治是否造成中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發展的重大挫敗?征服王朝統治對中國歷史發展竟產生什麼影響?或是宋朝以後中國各方面之不能持續發展乃是由於其它因素,而與征服王朝統治並無關聯? 3.西方十六世紀末,明朝處於經濟繁榮,文化興盛的盛世,但在幾十年間,便發生「天崩地裂」(王夫之語),明朝覆亡。試討論隱藏於「盛世」表象之下,造成明朝衰亡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乃至軍事危機。 4.近代期間,「中國」逐漸由世界帝國(天下)轉變成民族國家的形態。試分別從思想面與制度面來剖析說明此一過程。 中國思想史 1.孔子(包括儒門)和墨子(包括墨派)的思想在同異、承轉上有很微妙的關係,試析論之,併兼論兩漢時期儒學與墨學的境況。 2.析述戰國末葉和西漢初年「道家」和「法家」思想學說之重點及二者之間的關係。 3.印度佛學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所以能生根且影響深遠,實與佛學中國化之成功有密切關係。試以南朝竺道生及唐朝慧能為主要實例,說明其對佛學中國化之影響與貢獻。 4.邵雍可為宋代以來象數學派開山始祖,在宋元明清有不少學者受其影響而闡述其學說。試略述邵雍思想要點,並舉實力說明象數學派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意義。 中國科技史 1.你/妳覺得,西方科學史的研究,對「中國科學史」研究,有否幫助?為什麼?若在參考西科史來幫助了解中科使研究的過程中,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的?試舉一兩個例子來加以說明你的觀點。 2.關於台灣的科學史、技術史醫學史的研究,有何可能的意義?有人說,台灣科學史不如中國科學史,沒有劉徽、一行、沉括等大大有名的"古代科學家",更不如西方科學家,沒有如牛頓、達爾文、哥白尼等科學革命的大巨人,那麼:研究台灣科學史,有何價值?若仍覺得有意義,試舉一點例子來說明。 3.明末天主教徒孫元化嘗於天啟六年上疏曰: 弓矢遠於刀鎗故敵嘗勝我銃炮不能遠於敵之弓矢故不能勝敵中國之銃惟恐不近西方之銃唯恐不遠故必用西方銃法若用之平地萬一不守反藉寇兵字當設台然前隊挾梯擁牌以薄城而後隊強弓勁矢繼之雖有遠鏡誰為照放此非方角之城空心之台所可御故必用西洋台法請將現在西洋銃作速料理車彈藥物安設城上及時教練俟敵稍緩地凍繼開於現在城牆修改如式繼不特建而滋多費亦非離城而虞反攻都城既固隨議邊。 (1)請將前引文在試卷上抄寫一遍並加標點,(2)試申論明末火器發展之時代背景以及孫元化在此疏中所欲表達的理念。 4.通書與黃曆均為清代最暢銷的書籍之一,每年堪行的數目以百萬計。試從史學或科技史的角度,說明有哪些方向值得我們對這兩類書籍進行深入的研究。當然上歷史課,初中上,高中也上,台灣教科書跟大陸不同的有兩點:第一,肯定是去中國化,淡化中國的概念,主講台灣的歷史,以形成國民心中的台灣概念。教科書中專門開闢章節講述台灣的歷史: 第二,意識形態導致的歷史觀差異,尤其表現在近代史問題上。比如,台灣歷史教科書沿用民國紀年,民間多少多少年,為確保中華民國的正統。論述主體是中國國民黨,而不是站在共產黨的視角和立場。
民國二十七年三月,中國國民黨為了強化政府的領導,團結各界共同抗日,召開臨時全國代表大會,通過抗戰建國綱領。
還有在論述抗戰時期的國共關係時,這樣說道:
對日抗戰全面爆發之後,中共已意識到這是他們爭取人民支持與發展實力的一個大好機會,於是毛澤東發表了共赴國難宣言,聲明願暫時放棄與國民政府之間的武裝對抗。……但抗日並非共軍的主要目標,他們的策略是「七分發展、二分應付、一分抗日」。在抗日方面,除了在抗戰初期略有表現之外,其後皆乏善可陳,而且經常在國軍背後偷襲掣肘,終於在民國三十年一月爆發了「新四軍事件」。(新四軍事件就是皖南事變)
至於抗戰時期其他的觀點,基本與大陸相同,從兩道課後題就能看出來,贊同毛澤東的持久戰,承認日軍的暴行:
1.中國為何在對日抗戰時要採用消耗戰與持久戰的戰略?
2.戰後日本一直企圖掩飾南京大屠殺的史實,我們該用什麼態度去面對此一類人類歷史慘劇,以免重蹈覆轍?
大陸和台灣教科書的差異,主要是政治立場和視角,並不能說誰更貼近史實,大陸歷史書看不到的,台灣教科書能找到,台灣歷史書找不到的,大陸教科書能看到。
比如台灣教科書就提到了1989年的XX事件,這在大陸教科書絕不可能看到。歷史,說全了就是真相,說一部分就是假象,就這麼個意思。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台北市長柯文哲聲稱「被殖民越久越進步,台灣就比大陸文明」?
※你對白岩松說:「台獨不會舉青天白日旗 大陸網民誤解可能幫倒忙」怎麼看?
※隨國民黨敗退台灣的國民黨權貴(包括民國社會各界名流),怎樣看待日後發生在大陸的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事件?
※港台及其他使用繁體字的人看簡體字文章是什麼體驗?
※春節期間去台灣有什麼需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