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斯通納》?
如何評價《斯通納》這本書的文學價值和如何評價斯通納這個形象
這本書我很喜歡 ,上個月天天都在看,看完寫的書評。
這本書今年尤其火,接二連三的在豆瓣上冒出來,我也忍不住不讀了。但對於不熟悉的無論什麼,我都是滿懷戒備的。先買下來,等實在拖不住的時候再讀。開始讀這本的時候,我正在一遍遍的讀《在路上》,斯通納和迪安,放在一起,恰巧有了一種強烈的對照。正是這種差距,造就了其中張力和戲劇感。
斯通納
斯通納的一生都很安分,幾乎沒做過任何出格的事,就連唯一次可能去經歷混亂的機會,他也是自願放棄了,不自覺的,他選擇象牙之內。唯一找到真愛的時候,也不去選擇掙扎,只是默默的放棄了,守著平穩的生活,他所能找到歸屬感的職業與學校,他所能做的自己。
他是有一種長長的韌性使他能夠忍受著勞苦和孤寂,默默的堅持著,走到最後,然後擠出所能夠的時間,安然的享有著那一刻的寧靜與充實。正是這樣強勁的耐力,讓即使平庸的他敲開了文學的神秘之門,從此給了他另一個迥異於蒼白現實的華麗而完整的世界。讓他在做完一天的苦工時,能夠待在狹小的閣樓上,有所暢想;讓他在初來孤寂又陌生的學校時,有所依託;讓他在婚姻失敗時,有所逃遁;讓他在失去斯圖爾特姑娘時,可以發了狂的另有所投入。難以想像,他的一生,若沒有文學文字的相伴,會是何等的苦澀與無聊。可是,沒有,即使在一切都不盡如人意的時候,文學依舊滋養著他的內心,沒有讓他腐臭,沒有讓他昏睡,沒有讓他失去心中的那一點敬仰。
他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沉默又盡其所能迴避一切衝突的人,只有一處,為了心中那一點敬仰與信念,他顯示出難得的倔強不屈,不畏強權,不講情面,毫不妥協。他心裡大概只有一個信念,不能讓沃爾克這樣的人進入大學,這裡是他們這種人的安身之地/逃遁佳園,不能被沃爾克這樣這所世界之外的人給毀了。他或許一生都是懦弱的人,卻只此一刻,不顧一切,不惜翻臉。這是他心中的聖地,不容玷然。
還記得當他第一次來到大學校門前時,看著那紅色的磚牆建築群從一片寬闊的綠色田地延伸過去時,心裡充滿敬畏,靜靜的沿著校園的邊角走了很長時間。在大學的圖書館,遊歷於排排書架之間時,他對於捧在手裡,散發著油墨氣的書本心懷敬意,如此笨拙又小心翼翼的翻動著。剛開始工作時,他並不能真的將自己內心最真實的理解講給學生,可他依然懷有隱隱的熱情與敬意,他知道自己想成為一個老師,想做這樣的事情。
這便是一種最大的幸運。他在這裡,在哥倫比亞的大學裡,找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的生活。就像在猶豫是否參戰時,老斯隆對他所講的「你必須記著自己是什麼人,你選擇要成為什麼人,記住你正在從事的東西的重要意義。」
馬爾克斯
馬爾克斯,出現的時間很短,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死了。但在一些關鍵的時候,斯通納卻總是想起他,不由得遵著他曾說過的金玉良言。不知為什麼,看到他,我就想到了那個飛著飛著掉入水裡的伊卡洛斯。
伊迪絲
伊迪絲,大概是那種極度自閉和絕望的女人。
她的樣子便是薄薄瘦瘦的,蒼白的臉,高高的個子,扁平的身子。年輕的時候,消瘦纖細,等到老了,便是皮膚緊緊的包著骨頭,成了一副行走的架子。
她所缺乏的,是沒有真正的體驗過生命的熱度。小時候在家裡,沒有。長大後,雖然苦苦的掙扎,卻也從未真正被點燃。
她從小的成長里,就只有自己,以及形同虛設的家人,她學會了一切可能取悅自己的活法,卻依然填不滿心裡隱隱的匱乏。一個人的那些年,她或許並未察覺/並不知道,可當她遇到斯通納,遇到斯通納熱烈的追求時,她忍不住說著他聽不懂的成長的故事,忍不住想要抓住他去擺脫那種要一直以來有所缺乏的生活。
婚後,她卻跌入了更大的深淵,她即不懂得愛情,也無法和另一個他人共處。只有把他擠出自己的生活,只有他不在家自己一個人待著的時候,她才覺得安心和快樂。
她依然缺乏著,更大程度上的,她依然不知道是什麼,於是,她又想到了另一個可以依託和所可以抓住來填滿她的匱乏的東西——一個孩子。於是在一天早飯的時候,她面無表情的通知斯通納他們將要一個孩子。
孩子終於生下來了,她卻睏乏而厭倦,並沒有太多的心思去照顧她,懨懨的躺在床上,像之前一樣,空洞而平乏。
斯通納兢兢業業的照顧著小格蕾絲,父女倆漸漸親密起來,一向對格蕾絲不大上心的她,突然嫉妒起來,既嫉妒她,也嫉妒他。她又突然熱心於對於女兒的打造來,要讓她漂亮,讓她受歡迎,讓她大笑出來。讓她填滿她的生活。可終於她又一次失敗了。
她的父親由於生意上的失誤自殺了,她回到母親的家裡,再回來時,她變了髮型,換了衣服,決心改造自己,忙於社交,結交朋友,熱心於文藝,雕塑畫畫,起初,還是做的不錯,可不知為什麼,就沒有然後了,她大概又失敗了。
她的一生,好像都是在絕望的企圖抓住點什麼去改變,可等到真的改變時,她又厭惡起來而瞬間索然無味,便是這樣,一次又一次轉換著對象,卻一次比一次更顯得絕望。
斯圖爾特
斯圖爾特姑娘,著墨並不太多,關鍵的幾筆卻也讓她血肉豐滿。一方面,她有著點笨笨的拘束的嚴謹,一方面,她又能無所顧忌的解放內里的自己,盡情的享有生活。我想像中的斯圖爾特,是茱莉亞?羅伯茨和斯嘉麗?約翰遜的完美合體。在公眾處,在校園裡,在學生面前,她是有著茱莉亞一樣的有些拘謹的嚴肅,在私下裡,在她的情人面前,她又有著斯嘉麗一樣的不羈的流轉的風情。「情慾與學問,都有了,不是嗎?」這是她對斯通納說過的一句話,倒能很確切的用在她自己身上。她的聰明,或許在於,她永遠知道自己處在什麼樣的位子,不把希望寄托在含混的美好的幻想里,她冷靜的看著現實,盡情的享有現在,早早的為未來做好可能的打算。
無名的雙親
斯通納的父母有些讓人心疼,他們是老實又笨重的鄉下人的典型。一輩子本本分分,任勞任怨,吃了不少苦,日子也不見得過的好。寄希望於兒子,送他去讀書,想著他學有所成回來好多些收成。實際卻拉開了和兒子的距離,再也無法懂得他的世界,滿心歡喜的跑去參加兒子的結業典禮,卻被告知永遠不會回去農莊做事。老兩口忍著心痛,趕著車回家,這或許是殘忍的,可誰也不能說它是錯的。
去到陌生的地方/遇見陌生的人,他們便顯出一種生澀的尷尬,就像初見伊迪絲的時候那樣。即使貧窮,依然固執的保有心裡的那一份尊嚴,著尊嚴讓他們在即使艱苦的環境里也覺得舒坦。
一生一世,生在土地上,勞於土地間,死了便埋在土地下,就這樣,辛勞又孤寂的過完一生,他們的歡樂呢?或許是深埋在心裡的吧。格蕾絲
格蕾絲,她或許比她的父親更沉默,更讓人難以猜透。母親在她的生活里幾乎扮演著莫名其妙的角色,一會對她視而不見,一會又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她身上,恨不得抓的緊緊的,鑽到她身體里,讓她變成她所希望的樣子。她不迎合,亦不反抗,任由她來,任由她去,等著這忽來忽去的風暴過去,依然是一如既往毫無起伏的樣子。
和父親的親密在遭到母親的嫉妒和破壞時,她也任其自然,甚至有些躲著他了,在她有機會遠離哥倫比亞去遠方上大學時,就因著母親的幾句牢騷,她也是無所謂的待在原地了。她善於把所有的情緒/所有的想法留給自己,不透漏給別人半點自個的意思,一個人,秘密的思想著/守望著。大概她的父母親沒有給她足夠的安全感讓她對這個世界有所透露。她有意的懷孕,有意的結婚,有意的遠去,可為什麼是這個時候終於想擺脫?對於過去的最後一點懷念的將盡嗎?她生了孩子/死了丈夫/成了酒鬼,一如既往的活著,生命對於她,就像是一天一天長長的日子。
勞曼克斯與沃爾克
勞曼克斯,我不知道他對沃爾克到底是出於一種怎樣的感情,如此庇護有佳,一度猜想他是他在外面的私生子,出於虧欠而儘力彌補。後來文章也沒顯示出這樣的線索,要說只是出於他們都身有殘疾這一點,好像也太牽強了一點。至於學問,就更不用說了,文學作品裡很多這樣的空殼子。
斯圖爾特與斯通納
斯圖爾特和斯通納的愛情或許是最惡俗的描寫,卻也是最詩意的吧。我讀到的時候,是有些感動的,大概是我所能想到的最浪漫/親密又自由/放鬆的愛情的模樣。
這樣的愛情,或許正因為短暫,而更為理想。現實里的愛情,總是有所缺憾的,靈與肉的完美結合是可望不可即的,每個人都有隻屬於自己的空間與孤獨,人與人之間總有難以逾越的溝通的誤差。但這並不影響俗世的愛情,反而讓它更真實。書里的愛情常常讓我感動不已,可我總願意懷著一種距離來觀賞,至於身處其中的愛情,我更願意不帶標籤/實打實的去體驗,任由它將我沖洗,教會我如何去愛,教會我真實的愛情是如何的模樣。
斯通納和斯圖爾特姑娘只有過在一起的短暫歲月,他們的愛情卻在兩人以後的生命里永久的存在。多年之後,在老斯通納偶然看到斯圖爾特出版的書的時候,在看到書的扉頁寫著獻給威利的時候,即使垂垂老矣的他,依然被心中的愛情所感動不已,所激動震撼。
隱含的悲傷
全書以他的死亡開始,也以他的死亡告終,作者以意識流的記法寫了他最後的死亡,一系列前前後後的事和人湧上來,模糊又混亂,裡面藏滿無盡的悲傷。我看的時候只覺悲涼,等看完了,拉燈睡覺的時候,突然哇哇的大哭起來,被書里所隱含的悲傷而淹沒/情動不已。書前後看了兩遍,我想,我依然有很多地方沒看懂,只把握得住其中偏感性的情緒與圖畫/腦海里所偶然留下的一片片場景/一個個迥異而獨有的人物的神態與形象,大概記下了,只是督促自己多動手/多動腦/多練習罷了。人生就像一場漫長的熵變:自發,不可逆,趨於無序,而且擁有亘古不變的生成物——死亡。正是有了這樣確定的結局,人們才能坦然處事,倘若生命有死亡和永生兩種可能性,秩序也就不存在了。
既然結局已定,那麼選擇還有什麼意義?所幸的是死亡只是永恆,我們還擁有無限——同樣的起點和終點,中間的連接線可以隨意筆劃。
這樣的不確定性讓人驚慌失措,無論是一輩子沒有走出校園的斯通納,還是自始至終不願邁下甲板的1900,身上都透露出了對於未知的恐懼,他們選擇永久性地躲在避風港里,任憑自己變成世界的棄兒。在世人眼中,他們消極避世,是懦夫、怪胎。
然而實際情況正好相反。大多數人選擇了前人已走過的道路,加入到了浩浩蕩蕩的人流當中,並且告誡後輩「那是必經之路」,因為那看上去更平坦更安全,更容易預料,真正害怕不確定性的正是芸芸眾生,雖然他們自己並未意識到。
孤獨的本質是抗拒,因此世人眼中的懦夫、怪胎們永遠是勢單力薄的少數派,他們直面內心,任憑對於未知的恐懼將自己吞噬,然後做出了不可思議的選擇——一條很少或是沒人走過的道路,前途未卜,一路上磕磕絆絆甚至遍體鱗傷,卻始終不忘赤子之心,保留著完整的自我。
就讓我們病態的活著。
奇蹟每天都在發生,只是大多數人選擇性的視而不見罷了。
剛剛在高鐵上讀完《斯通納》,讀到斯通納離世的最後片段時,我覺得心中也好像被什麼未知的東西糾了一把。
斯通納曾自己評價自己是一個冷漠的人。可在我看來,他是一個富有情感的有血有肉的男人。在他的一生中,雖然在外界諸多因素的共同打擊下漸趨消沉、衰老,可他始終表現出最美好最樸實的人性,不必說他曾對伊迪絲付諸愛情,更不必說他在中年危機時對凱瑟琳爆發出的熱烈的性和愛。他對文學擁有追求,對教師這份工作付出自己畢生的精力,對原則採取一步不讓的正直姿態。
他活得很平凡,卻比書中的每個人活得坦蕩。在我看來,他是最對得起「人」這個字的角色。
《斯通納》全書都在向人們傳達著現世的邪惡與內心的堅守之間的矛盾,正是這個矛盾讓我們感受到「第三眼生活,第四眼自己」,包括斯通納、費恩以及我們自己本身便是在這個矛盾中被消耗、擊敗。可是,邪惡的產生正是因為缺乏善良,正如黑暗的存在只是因為缺乏光明。這個世界上缺少斯通納,做像斯通納一樣的人是光榮的。
作者通過對全書情節的獨特構思來向我們傳達一種隱隱約約的意味。在我看來,是一種諷刺。在閱讀過程中,我越發感覺到,書中的人物被摧殘的過程出奇的相似,比如說斯通納和斯隆、伊迪絲和格蕾斯。斯通納晚年的麻木就是當年的斯隆和老丈人,而格蕾斯長大後的性格也不過是伊迪絲和其母親當年的翻版。在我理解看來,作者所想透過紙張突出的,便是一代代鮮活的生命被以同樣的方式摧殘打擊的可悲過程,這個過程如此普遍、如此連續,細思恐極。雖然多有誇張,但同樣值得我們讀者認真思考、反思、反省。
如果對一二戰間美國社會的轉型期有所了解,讀這本書會更加明了。把這個故事放在那個畸形的時代來看,更加合適。
書的結尾,最讓我高興的是,格蕾斯或多或少對這種輪轉的摧殘進行了抗拒,她的身上帶有著作者賦予的特殊的希望。
我最喜歡結尾斯通納摸書的情節。我認為,他所感覺到的觸摸書本時手指中的力量,代表著的是他一生對文學教育的執著探求,這是他人生的價值。而自書頁傳來的刺痛,似乎正恰恰暗喻著他對學術的不懈追求所造成的格格不入和與社會的對立,那種刺痛不正是社會對他的摧殘和報復嗎?刷豆瓣的時候,經常出現這本書,又加上爸爸的安利,於是便讀了一下。
很多書評都稱之為學院派小說。
主人公斯通納,一個以現實的眼光看來的失敗者。作為學者,一生並沒有什麼出色的成績;一段婚姻,也跟妻子的關係並不好;中年時的出軌,更加強化了他失敗者的形象;跟唯一的女兒,關係也很冷淡。
這樣一個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不足以讓人記住的男人,卻在這部小說問世多年以後,大放光彩。
但是,斯通納真的是一個失敗者嗎?
看完整本小說,我想,不是這樣子的。
迷人之處在於,雖然他一直以一個不順遂者的形象出現,但他這短暫的一生,對自己的忠誠卻是很多人做不到的。他甚至可以抽離出自己的生活來看待自己。他知道自己能從什麼事情上得到救贖。
另外,這本書是從男性的角度來寫的,給了我一個全新的視角,回顧我跟爸爸這些年來的相處,也許也有不如意之處,但現在我們都釋然了吧。
如果回到過去再活一次,你會比現在活的更好嗎?斯通納讀後感 用了一天讀完了威廉姆斯寫的斯通納,一個平凡的大學講師,用盡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遵從自己的內心去面對生活,不做作,不虛偽。就像封皮上的介紹詞所說,即使沒有擁有完美的生活,慶幸追求過完整的自我。 斯通納就是我們身邊的普通人,在他身上甚至有我們自己的影子,他勇敢過,也逃避過,被未來妻子的美貌所吸引,不惜打聽住址去女方家裡拜訪;面對妻子少時家庭環境留下的心裡障礙,卻不懂得去撫慰對方。
他完整嗎?在我看來,並不完整,事業的兢兢業業並不能掩蓋他對家庭的漠視,出軌這一行為更是讓他的形象一落千丈,甚至可以算是人生污點----缺乏責任感。
但對他自己來說,斯通納完成了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體會了人世的酸甜苦辣,人生過程是完整的。 人生是一艘浮在慾望之河上的船——河流因為混雜過多的人性慾念而散發著微微腐臭——但即便如此,也不得不承認是人的全部慾望承載了整個人生。從善的慾望、作惡的慾望、生的慾望、死的慾望……混合併匯成一股黏稠而沉緩的當下發生,最終化為歷史,靜靜流向生命終止的那一刻。 我們終究都是普通人,用盡全力過完一生也許就是成功!如果再活一次,你也許依然會選擇現在的生活,在這個光怪陸離的人間,沒有誰可以將日子過得行雲流水。但我始終相信,走過平湖煙雨,歲月山河,那些歷盡劫數、嘗遍百味的人,會更加生動而鮮明。時間永遠是旁觀者,所有的過程和結果,都需要我們自己承擔。
推薦閱讀:
※外国人是否喜欢读中国的书籍?喜欢什么类型?
※伊塔洛·卡爾維諾在中國的知名度怎麼樣?你最愛他哪篇?為什麼?
※如何評價馬爾克斯的短篇《禮拜二午睡時刻》?
※簡奧斯汀的小說價值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