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的文物儲藏庫在哪裡?
一直很好奇,故宮180萬件文物,展出的不過百分之一,剩下的都在哪裡保存著呢?那些沒開放的房間嗎?還是另有倉庫?
故宮開放面積越來越多,目前65%,過幾年能達到80%,文物展覽所需空間比儲存大得多吧,到時不展出的文物又該儲存在哪裡?放在目前在建設中的故宮北院嗎?
除了利用地面原有一部分古建築專門作為文物庫房外,還有大型的現代化三層地下庫房,在武英殿後、慈寧宮花園前的原清內務府舊址區域,根據故宮相關方案,地下庫房還將在目前文物容納能力的基礎上擴容20萬到30萬件,達到120萬件。
擼袖子怒答!!
當然是在故宮地庫阿!!這是就像大銀行的地下金庫一樣的常識好嗎?!那麼多文物你給它藏北苑?!能藏住?!那故宮盜竊案得是一年987654321次!
現在故宮共存文物180多萬件,其中90%都要收藏在地庫,這地庫可高級了,常年恆溫恆濕,安保嚴密。隨著科技發展地庫也在不斷升級。
現在的地庫,門是德國進口的,極厚極嚴。地庫內還設有面部識別系統、手紋識別系統、密碼系統。如果發現異常情況,通道內的噴淋系統、煙霧系統都會隨時啟動。24小時的專人看守和監控室的監控就不用說了。
那麼一定有人好奇這個神秘的地方了!不過你們就停留在好奇上吧!目前為止已經有多國的領導人提出要去故宮的地庫參觀,然而均被拒絕。[霸氣!]
如果出於外交等原因需要展示文物,必須經過一個嚴格的審批程序,經故宮博物院院長審批同意後,才可以將這件文物提到地庫地表的展覽室。結束展覽後,文物又會被立刻送回原來的庫房。
即便是院長進入地庫,也需要經過登記,並且相關的科長、每個庫的庫主等所有人都要到場。文物抽查也是一樣,都有一套嚴密的程序。
說了這些,希望能夠幫助題主趁早打消歪念頭,如果題主還想去,別忘了叫上我…故宮修建了地庫,沒有展出的都收在地庫里,一年兩季換展品。還有一部分在不開放的宮殿里,2016年6月11日,故宮博物院將養心殿的文物移出進行修復。
大概位置就是在圖中內務府舊址的地下,現在故宮開放面積已經很大了,武英殿宮區以及其東側的十八棵古槐區域已經開放,你可以從熙和門進入經斷虹橋再過十八棵古槐便可看到一處工地,這裡便是內務府舊址,現在估計正在展開地下地庫的三期工程以及地上的內務府原址復原工程,故宮文物繁多,100多萬件,其實有相當一部分都是重複的,比如說故宮裡的瓷器有35萬件,但大部分都是一樣的,大部分一級藏品都對外展出過,其他一樣的展品就會放入地庫。
其實地下文物庫內部並沒有傳言中那般神秘。故宮地下文物庫第一期工程於1990年完工,到1997年第二期也建成,在將近10年的時間內,院藏文物的60%被從地面文物庫搬到地下。地下文物庫採用三層全埋式鋼筋混凝土結構,消防系統和防盜系統都很完備,而且是恆溫恆濕,溫度設定在15℃左右,濕度則設定在50%。和地面文物庫的安防不同之處在於,地下文物庫多了一道「報批」程序,文物組的人要去提文物,必須要拿到部門主任的簽字條才能獲得文物庫的鑰匙。在進入文物庫前,也要經過保衛部的盤查登記,這之後還有一道分庫房的門禁,設定了專用暗鎖和密碼。可以說,即便誤打誤撞找到了地下文物庫的入口,要想不知不覺摸進裡面也是毫無可能。
地庫內使用的文物儲藏櫃依據文物種類的不同,設計的樣式也有區別,不過全部為鐵櫃,「當初是出於防火考慮,沒有採用木質材料」,但現在看,鐵制儲藏櫃的通風度不夠好,所以不能滿足保存每一個藏品的最佳條件,「如何改進保存條件,還是研究的課題」。
「在故宮博物院專門修建的地下文物倉庫中。」據故宮博物院文物管理處長梁金生介紹,最早提出建設文物庫是在1982年,當時國家有關部門領導深感故宮地面庫房條件太差,在冬春風沙、夏季高溫酷暑的自然條件下,防火、防盜、防塵、防震等條件均達不到文物保管的要求,經過領導和專家論證,直至1986年才決定建設地下文物庫。這是中國第一座地下文物專用庫,分兩期建設,一期工程於1986年開工,到1990年竣工,建築面積為5000多平方米;二期工程從1994年開工,到1997年完工,建築面積達17000平方米。
故宮地下寶庫的地板和四周採取雙層圍護,確保地面水和潮氣不侵入庫內,具備戰爭防護能力,具備抗震能力。地庫採用了先進的技術設備,包括消防系統、防盜系統、空調系統、文物運送系統和計算機自控系統。其中,消防系統採用了火災自動報警和氣體滅火裝置,按照防火區域配備了足夠的滅火劑。一旦發生火災,系統可在30秒內完成自動滅火噴洒。防盜系統從地上到地下已完全達到了「立體化設防」的標準,可確保文物庫房的絕對安全,同時空調系統對於溫度和濕度都有很好的全自動控制。各系統的負責人員及電腦系統每天24小時不間斷守衛著地下文物庫。故宮博物院的專家依據文物種類的不同將地庫內使用的文物儲藏櫃分別設計為密集櫃、多層櫃、抽屜櫃和異型櫃,對於書畫、陶瓷類文物還專門襯鋪了天然亞麻布,以防止文物直接和鐵板接觸。此外,文物庫庫區還備有大型的熏蒸消毒機,使每件入庫文物都得到熏蒸消毒,防止文物霉變和蟲蛀。
梁金生介紹說,地庫共有大小庫房100餘座,單是地庫內的防盜門就價值10萬美元。對於故宮地庫的具體位置,梁金生只是神秘地笑笑。
再貼一篇報道:
據故宮工程處處長潘連生介紹,地下文物庫分為兩期建設,一期工程於1987年開工,到1990年竣工,建築面積為5000多平方米。二期工程從1994年開始,到1997年完工,建築面積達17000平方米,兩期合計面積達22000平方米。
地下文物庫設計為地下三層全埋式鋼筋混凝土結構,底板和四周採取雙層圍護,確保地面水和潮氣不侵入庫內。地庫主體按照三級人防標準設防,具有戰爭防護能力,具備抗震能力。 文物毫髮不傷 30秒鐘滅火故宮地下寶庫採用了先進的技術設備,其中包括消防系統、防盜系統、空調系統、文物運送系統和計算機自控系統。
其中,消防系統採用了火災自動報警和氣體滅火裝置,按照防火區域配備了足夠的滅火劑。一位安全人員形象地描述:一旦發生火災,系統可在30秒內完成自動滅火噴洒,在不損傷文物的前提下,迅速準確地撲滅火災。而防盜系統從地上到地下已完全達到了「立體化設防」的標準,可確保文物庫房的絕對安全。 空調系統則採用恆溫恆濕機組,由計算機實施全自動控制,保證寶庫內溫度常年控制在14.5℃至16.5℃之間,濕度則依據文物不同設定在45%至55%之間。記者在地下文物庫中發現,地庫內使用的文物儲藏櫃全部為金屬製作。故宮博物院的專家說,他們依據文物種類的不同分別設計為密集櫃、多層櫃、抽屜櫃和異型櫃。對於書畫、陶瓷類文物還專門襯鋪了天然亞麻布,以防止文物與鐵板直接接觸。
此外,在文物庫的入口處還備有大型的熏蒸消毒機,可使每一件文物在入庫前得到熏蒸消毒,這樣可以有效地防止文物霉變和蟲蛀。目前,寶庫內已入藏文物60多萬件,善本圖書20萬冊,占故宮全部文物收藏的60%。
而在設備及文物安全方面,故宮制定有詳細的崗位責任制度,各系統的負責人員及電腦系統每天24小時不間斷「死死」守衛著地下文物庫。
推薦你看一下《故宮》紀錄片,裡面有幾個故宮地庫的鏡頭,不過不是很多並未看到太多神秘與高深,此外,有一篇採訪《故宮》紀錄片導演周兵的文章:
《故宮》總編導周兵介紹,為了安全起見,故宮從來不對外界透露其地下文物庫的具體位置。雖然《故宮》中,將大量披露國寶級文物,但是每一件文物的拍攝,都需要博物院領導和上級領導的批准,有關拍攝計劃正在制定中,拍攝時間和地點不便也不能透露。
雖然在本報記者的追問下,《故宮》劇組沒有透露更多關於地下文物庫的情況,但記者還是通過其他渠道,從一位故宮負責人那裡了解到其他一些關於地下文物庫的信息:
「1983年開始修建地下文物倉庫。進西華門,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對面有一座空場,被用作武警的足球場,北側牆上還貼著射擊用的靶子,空場的下面就是地庫,而牆內側是入口。俯視地庫為『田』字形結構,上下分3層,總面積兩萬多平方米,藏有文物60餘萬件。事實上地庫為一個架空結構,六面都不接觸泥土,四周為『回』字形,下面被柱子撐起,這樣設計主要是為了防潮,防止有水滲入。地庫共有大小庫房100餘座,大的十餘平方米,小的七八平方米。庫房內有高兩米左右的鐵櫃,文物一層一層地放於其中。所有文物在進庫前都要經過熏蒸,以除蟲消毒。每件文物都有一個相應的囊匣,根據形狀的不同內槽也不同。地庫有中央空調保證恆溫15攝氏度,恆濕50%,並設有自動感應的氣體滅火裝置。地庫內的防盜門價值10萬美元,密碼鎖實行雙鑰匙制,入口處的警衛室掌握大門鑰匙,具體庫房則由鑰匙房掌握。保管員每天要入庫2至3次,做例行檢查,平時庫內不開燈,人走燈滅。」
好吧我還是把視頻貼出來吧,《故宮》第七集-故宮書畫-43分55秒開始:
《故宮》 第七集 故宮書畫
你想幹嘛?
放心,有地庫,那下面巨大無比,像迷宮一樣,有好幾層,還有一期二期。
警察叔叔,就是他!
搞大新聞?
組團嗎?
what are you 弄啥呢
推薦閱讀:
※台北故宮都收藏了哪些名貴的手串?
※你怎麼看待北京出現的「故宮跑」這種現象?
※明清時期故宮的使用分配,后妃都住在東西六宮么?
※遊覽故宮時如何更好欣賞,宮內有沒有最佳路線?
※如何評價玄色的《守藏》?